CN210345289U - 汽车、车灯及其辅助供电结构 - Google Patents

汽车、车灯及其辅助供电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45289U
CN210345289U CN201921398538.7U CN201921398538U CN210345289U CN 210345289 U CN210345289 U CN 210345289U CN 201921398538 U CN201921398538 U CN 201921398538U CN 210345289 U CN210345289 U CN 2103452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transmitting
protrusion
power supply
supply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9853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志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chuang Smart Technology Co ltd
Hechuang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AC NIO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AC NIO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AC NIO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39853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452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452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452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70/00Other energy conversion or management systems reducing GHG emissions
    • Y02E70/30Systems combining energy storage with energy generation of non-fossil origin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车灯及其辅助供电结构,车灯的辅助供电结构包括:壳体,壳体设有用于安装发光体的安装腔;光伏元件,光伏元件设置于安装腔内并设置于发光体的前方,且光伏元件采用透光材质;夹持组件,夹持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透光件和第二透光件,第一透光件与第二透光件配合形成用于夹持光伏元件的夹持部,且夹持部的一端固设于壳体的上侧壁,夹持部的另一端固设于壳体的下侧壁;及储电单元,储电单元与光伏元件电性连接。车灯的辅助供电结构能够稳定的固设于安装腔内,能够持续、稳定的工作;如此,采用辅助供电结构的车灯及采用车灯的汽车,利用辅助供电结构能够稳定的对发光体进行电量的补偿,提高续航能力。

Description

汽车、车灯及其辅助供电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灯供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车灯及其辅助供电结构。
背景技术
车灯作为汽车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部件,主要用于夜间行驶时使用。针对新能源汽车而言,能耗的消耗速率影响着汽车的续航能力。为了弥补车灯的能耗,传统的方式为在车灯内设置相应的辅助供电结构,通过在车灯的安装腔的内壁设置太阳能电池等光伏元件,利用光伏元件对灯光及阳光进行吸收并转化为电能以补偿发光体的能耗。由于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易发生颠簸,传统的方式中光伏元件易出现脱落或松动,无法可靠的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提出了一种汽车、车灯及其辅助供电结构,所述车灯的辅助供电结构能够稳定的固设于安装腔内,能够持续、稳定的工作;如此,采用所述辅助供电结构的车灯及采用所述车灯的汽车,利用辅助供电结构能够稳定的对发光体进行电量的补偿,提高续航能力。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灯的辅助供电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用于安装发光体的安装腔;光伏元件,所述光伏元件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并设置于发光体的前方,且所述光伏元件采用透光材质;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透光件和第二透光件,所述第一透光件与所述第二透光件配合形成用于夹持所述光伏元件的夹持部,且所述夹持部的一端固设于所述壳体的上侧壁,所述夹持部的另一端固设于所述壳体的下侧壁;及储电单元,所述储电单元与所述光伏元件电性连接。
上述车灯的辅助供电结构,安装时,利用第一透光件和第二透光件配合形成的夹持部对光伏元件进行夹持固定,再将夹持部的一端固设于壳体的上侧壁,将夹持部的另一端固设于壳体的下侧壁,从而使得光伏元件能够稳定、可靠的固设于安装腔内并设置于发光体的前方,即使汽车发生颠簸,也能持续、稳定的工作。夜间行车时,壳体的安装腔内的发光体通电而发光,发光体发出的光线穿过第一透光件、透光的光伏元件、第二透光件后为夜间行车提供照明;同时,光伏元件能够将发光体发出的光能部分吸收并转化为电能,再将电能传输至储电单元进行储存,利用储电单元与发光体的电性连接从而能够对发光体进行辅助供电。白天行车时,光伏组件也能从外界吸收太阳能并转化为电能,再将电能传输至储电单元进行储存,也能对发光体进行辅助供电。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车灯的辅助供电结构还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夹持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固设于所述壳体的上侧壁,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夹持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固设于所述壳体的下侧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光件的一端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透光件的一端设有第一凸起及第一抵接槽,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设有第二凸起、及与所述第一抵接槽抵紧配合的第三凸起,且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凸起配合形成用于与所述第一卡槽卡接配合的第一卡接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光件的一端还设有第一插槽,所述第一弹性件设有用于插入所述第一插槽内的第一凸部,车灯的辅助供电结构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一透光件和所述第一凸部紧固连接的第一紧固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光件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透光件的另一端设有第四凸起及第二抵接槽,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设有第五凸起、及与所述第二抵接槽抵紧配合的第六凸起,且所述第四凸起与所述第五凸起配合形成用于与所述第二卡槽卡接配合的第二卡接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车灯的辅助供电结构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一透光件与所述第五凸起紧固连接的第二紧固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光件与所述光伏元件之间和/或所述第二透光件与所述光伏元件之间设有缓冲元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车灯的辅助供电结构还包括透光罩,所述透光罩与所述壳体连接。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灯,包括发光体及所述的辅助供电结构,所述发光体与所述储电单元电性连接。
上述车灯,安装时,利用第一透光件和第二透光件配合形成的夹持部对光伏元件进行夹持固定,再将夹持部的一端固设于壳体的上侧壁,将夹持部的另一端固设于壳体的下侧壁,从而使得光伏元件能够稳定、可靠的固设于安装腔内并设置于发光体的前方,即使汽车发生颠簸,也能持续、稳定的工作。夜间行车时,壳体的安装腔内的发光体通电而发光,发光体发出的光线穿过第一透光件、透光的光伏元件、第二透光件后为夜间行车提供照明;同时,光伏元件能够将发光体发出的光能部分吸收并转化为电能,再将电能传输至储电单元进行储存,利用储电单元与发光体的电性连接从而能够对发光体进行辅助供电。白天行车时,光伏组件也能从外界吸收太阳能并转化为电能,再将电能传输至储电单元进行储存,也能对发光体进行辅助供电。
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所述的车灯。
上述汽车,车灯安装时,利用第一透光件和第二透光件配合形成的夹持部对光伏元件进行夹持固定,再将夹持部的一端固设于壳体的上侧壁,将夹持部的另一端固设于壳体的下侧壁,从而使得光伏元件能够稳定、可靠的固设于安装腔内并设置于发光体的前方,即使汽车发生颠簸,也能持续、稳定的工作。夜间行车时,壳体的安装腔内的发光体通电而发光,发光体发出的光线穿过第一透光件、透光的光伏元件、第二透光件后为夜间行车提供照明;同时,光伏元件能够将发光体发出的光能部分吸收并转化为电能,再将电能传输至储电单元进行储存,利用储电单元与发光体的电性连接从而能够对发光体进行辅助供电。白天行车时,光伏组件也能从外界吸收太阳能并转化为电能,再将电能传输至储电单元进行储存,也能对发光体进行辅助供电,从而提高了汽车的续航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车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车灯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的车灯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灯,100、壳体,110、安装腔,120、第三卡槽,130、第四卡槽,200、光伏元件,300、夹持组件,310、第一透光件,311、第一卡槽,312、第一插槽,313、第二卡槽,320、第二透光件,321、第一凸起,322、第一抵接槽,323、第四凸起,324、第二抵接槽,330、缓冲元件,340、容纳腔,400、储电单元,500、透光罩,510、第七凸起,520、第八凸起,600、第一弹性件,610、第二凸起,620、第三凸起,630、第一凸部,640、第一紧固件,700、第二弹性件,710、第五凸起,720、第六凸起,730、第二紧固件,1000、发光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或与另一个元件“固定连接”,它们之间可以是可拆卸固定方式也可以是不可拆卸的固定方式。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转动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约束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等类似用语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车灯10的辅助供电结构,包括:壳体100,壳体100设有用于安装发光体1000的安装腔110;光伏元件200,光伏元件200设置于安装腔110内并设置于发光体1000的前方,且光伏元件200采用透光材质;夹持组件300,夹持组件3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透光件310和第二透光件320,第一透光件310与第二透光件320配合形成用于夹持光伏元件200的夹持部,且夹持部的一端固设于壳体100的上侧壁,夹持部的另一端固设于壳体100的下侧壁;及储电单元400,储电单元400与光伏元件200电性连接。
上述实施例的车灯10的辅助供电结构,安装时,利用第一透光件310和第二透光件320配合形成的夹持部对光伏元件200进行夹持固定,再将夹持部的一端固设于壳体100的上侧壁,将夹持部的另一端固设于壳体100的下侧壁,从而使得光伏元件200能够稳定、可靠的固设于安装腔110内并设置于发光体1000的前方,即使汽车发生颠簸,也能持续、稳定的工作。夜间行车时,壳体100的安装腔110内的发光体1000通电而发光,发光体1000发出的光线穿过第一透光件310、透光的光伏元件200、第二透光件320后为夜间行车提供照明;同时,光伏元件200能够将发光体1000发出的光能部分吸收并转化为电能,再将电能传输至储电单元400进行储存,利用储电单元400与发光体1000的电性连接从而能够对发光体1000进行辅助供电。白天行车时,光伏组件也能从外界吸收太阳(如图1的D方向所示)能并转化为电能,再将电能传输至储电单元400进行储存,也能对发光体1000进行辅助供电。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发光体1000可以设置为卤素灯、氙气灯等发光元件,通过铆接或卡接等方式固设于安装腔110内。光伏元件200可以是光能电池、光伏板或其他类型的能够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元件,还需满足光伏元件200能够透光而不会影响发光体1000发出的光线正常穿过即可,例如光伏元件200采用透光的光能电池。光伏元件200设置于发光体1000的前方,是指沿发光体1000的光线的出射方向(如图1的C方向所示)光伏元件200位于发光体1000的前方。储电单元400可以是包含逆变器的蓄电池等能够对光能转化的电能进行存储的元件,储电单元400可以通过铆接或粘结的形式固设于发光体1000的后方。储电单元400与光伏元件200及发光体1000的电性连接,可以通过导线连接的有线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线圈感应的无线方式实现,无线连接方式还能减少线路的布置,使得结构更加紧凑。
夹持部与壳体100的侧壁的连接,可以直接通过铆接、卡接等方式实现,也可以在夹持部与壳体100之间加设中间连接元件,只需满足能够将夹持部稳定、可靠的固设于发光体1000的前方,使得光伏元件200以预设姿态设置于发光体1000的前方即可。优选为使得光伏元件200竖直设置,如此,发光体1000发出的光能够尽可能多的穿过光伏元件200,可以尽可能多的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如图2及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车灯10的辅助供电结构还包括第一弹性件600和第二弹性件700,第一弹性件600的一端与夹持部的一端连接,第一弹性件600的另一端固设于壳体100的上侧壁,第二弹性件700的一端与夹持部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弹性件700的另一端固设于壳体100的下侧壁。如此,利用第一弹性件600的连接作用而将夹持部的一端与壳体100的上侧壁连接,利用第二弹性件700的连接作用而将夹持部的另一端与壳体100的下侧壁连接;当汽车发生颠簸时,利用第一弹性件600和第二弹性件700的弹性收缩作用,能够对夹持部受到的冲击力进行缓冲与吸收,避免光伏元件200受到过大的冲击力。第一弹性件600与第二弹性件700的设置,还使得夹持组件300在安装腔110内的安装具有更大的安装余量,能够避免因加工误差引起的装配问题,方便装配。第一弹性件600和第二弹性件700可以是弹性条、弹性片,可以采用塑料、橡胶等材质。第一弹性件600的另一端固设于壳体100的上侧壁以及第二弹性件700的另一端固设于壳体100的下侧壁,可以通过铆接、焊接或卡接等形式实现。
第一弹性件600与第一透光件310和第二透光件320的连接,可以通过卡接、插接、铆接等方式实现,只需满足连接可靠、稳定即可。当然,为了便于拆装,优选为卡接、插接等可拆卸的方式进行连接。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透光件310的一端设有第一卡槽311,第二透光件320的一端设有第一凸起321及第一抵接槽322,第一弹性件600的一端设有第二凸起610、及与第一抵接槽322抵紧配合的第三凸起620,且第一凸起321与第二凸起610配合形成用于与第一卡槽311卡接配合的第一卡接部。如此,将第一弹性件600的另一端通过铆接等方式固设于壳体100的上侧壁后,第一弹性件600的一端与夹持部的一端进行连接时,将第一凸起321与第二凸起610进行贴合形成第一卡接部,并使得第三凸起620伸入第一抵接槽322内并抵接,再将第一卡接部与第一卡槽311卡接配合,使得第三凸起620与第一抵接槽322抵紧,从而完成第一弹性件600与夹持部的连接,简单、方便且拆卸方便。
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第一透光件310的一端还设有第一插槽312,第一弹性件600设有用于插入第一插槽312内的第一凸部630,车灯10的辅助供电结构还包括用于将第一透光件310和第一凸部630紧固连接的第一紧固件640。如此,第一凸部630插入第一插槽312内后,再利用螺栓、螺钉等第一紧固件640将第一透光件310和第一凸部630进行紧固连接,进一步保证第一弹性件600与夹持部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在第一透光件310和第一凸部630的相应部位开设相应的能够与第一紧固件640螺纹配合或插接配合的第一连接孔(螺纹孔或插孔)。
第二弹性件700与第一透光件310和第二透光件320的连接,可以通过卡接、插接、铆接等方式实现,只需满足连接可靠、稳定即可。当然,为了便于拆装,优选为卡接、插接等可拆卸的方式进行连接。
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透光件310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卡槽313,第二透光件320的另一端设有第四凸起323及第二抵接槽324,第二弹性件700的一端设有第五凸起710、及与第二抵接槽324抵紧配合的第六凸起720,且第四凸起323与第五凸起710配合形成用于与第二卡槽313卡接配合的第二卡接部。将第二弹性件700的另一端通过铆接等方式固设于壳体100的下侧壁后,第二弹性件700的一端与夹持部的另一端进行连接时,将第四凸起323与第五凸起710进行贴合形成第二卡接部,并使得第六凸起720伸入第二抵接槽324内并抵接,再将第二卡接部与第二卡槽313卡接配合,使得第六凸起720与第二抵接槽324抵紧,从而完成第二弹性件700与夹持部的连接,简单、方便且拆卸方便。
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车灯10的辅助供电结构还包括用于将第一透光件310与第五凸起710紧固连接的第二紧固件730。利用螺栓、螺钉等第二紧固件730将第一透光件310和第五凸起710进行紧固连接,进一步保证第二弹性件700与夹持部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在第一透光件310和第五凸起710的相应部位开设相应的能够与第二紧固件730螺纹配合或插接配合的第二连接孔(螺纹孔或插孔)。
如图1及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透光元件与光伏元件200之间设有缓冲元件330。如此,利用第一透光元件与光伏元件200之间的缓冲元件330能够对光伏元件200受到的冲击力进行缓冲,避免第一光伏元件200受到振动等冲击力的影响而发生损坏,保证光伏元件200能够持续、可靠的工作。缓冲元件330可以为硅胶、橡胶等弹性元件,还可以将缓冲元件330采用透光材质,避免缓冲元件330影响光伏元件200的光吸收。
如图1及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二透光元件与光伏元件200之间设有缓冲元件330。如此,利用第二透光元件与光伏元件200之间的缓冲元件330能够对光伏元件200受到的冲击力进行缓冲,避免光伏元件200受到振动等冲击力的影响而发生损坏,保证光伏元件200能够持续、可靠的工作。当然,也可以同时在第一透光元件与光伏元件200之间以及第二透光元件与光伏元件200之间均设置缓冲元件330,缓冲效果更好。第一透光元件和第二透光元件可以相对形成用于容纳光伏元件200的容纳腔340,缓冲元件330设置于容纳腔340的内壁与第一透光元件和第二透光元件之间。
如图1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车灯10的辅助供电结构还包括透光罩500,透光罩500与壳体100连接。如此,将透光罩500罩设于安装腔110上,从而利用透光罩500对安装腔110内的发光体1000、光伏元件200及夹持组件300等部件进行保护,避免受到外界异物的干扰。
透光罩500与壳体100的连接,可以通过焊接等不可拆卸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卡接、铆接等可拆卸的方式实现,只需满足能够使得透光罩500与壳体100进行稳定的安装固定连接即可。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100的上侧设有第三卡槽120,壳体100的下侧设有第四卡槽130,透光罩500的上侧设有能够与第二卡槽313卡接配合的第七凸起510,透光罩500的下侧设有能够与第四卡槽130卡接配合的第八凸起520。如此,利用第七凸起510与第三卡槽120的卡接配合,以及第八凸起520与第四卡槽130的卡接配合,从而实现透光罩500与壳体100的安装配合,拆装简单,便于后续的维护。为了进一步的加强透光罩500与壳体100的密封配合,还可以在第三卡槽120和第四卡槽130内涂抹密封胶,加强透光罩500与壳体100连接的可靠性和密封性能,避免外界异物进入。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车灯10,包括发光体1000及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辅助供电结构,发光体1000与储电单元400电性连接。
上述实施例的车灯10,安装时,利用第一透光件310和第二透光件320配合形成的夹持部对光伏元件200进行夹持固定,再将夹持部的一端固设于壳体100的上侧壁,将夹持部的另一端固设于壳体100的下侧壁,从而使得光伏元件200能够稳定、可靠的固设于安装腔110内并设置于发光体1000的前方,即使汽车发生颠簸,也能持续、稳定的工作。夜间行车时,壳体100的安装腔110内的发光体1000通电而发光,发光体1000发出的光线穿过第一透光件310、透光的光伏元件200、第二透光件320后为夜间行车提供照明;同时,光伏元件200能够将发光体1000发出的光能部分吸收并转化为电能,再将电能传输至储电单元400进行储存,利用储电单元400与发光体1000的电性连接从而能够对发光体1000进行辅助供电。白天行车时,光伏组件也能从外界吸收太阳能并转化为电能,再将电能传输至储电单元400进行储存,也能对发光体1000进行辅助供电。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车灯10。
上述实施例的汽车,车灯10安装时,利用第一透光件310和第二透光件320配合形成的夹持部对光伏元件200进行夹持固定,再将夹持部的一端固设于壳体100的上侧壁,将夹持部的另一端固设于壳体100的下侧壁,从而使得光伏元件200能够稳定、可靠的固设于安装腔110内并设置于发光体1000的前方,即使汽车发生颠簸,也能持续、稳定的工作。夜间行车时,壳体100的安装腔110内的发光体1000通电而发光,发光体1000发出的光线穿过第一透光件310、透光的光伏元件200、第二透光件320后为夜间行车提供照明;同时,光伏元件200能够将发光体1000发出的光能部分吸收并转化为电能,再将电能传输至储电单元400进行储存,利用储电单元400与发光体1000的电性连接从而能够对发光体1000进行辅助供电。白天行车时,光伏组件也能从外界吸收太阳能并转化为电能,再将电能传输至储电单元400进行储存,也能对发光体1000进行辅助供电,从而提高了汽车的续航能力。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约束。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车灯的辅助供电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用于安装发光体的安装腔;
光伏元件,所述光伏元件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并设置于发光体的前方,且所述光伏元件采用透光材质;
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透光件和第二透光件,所述第一透光件与所述第二透光件配合形成用于夹持所述光伏元件的夹持部,且所述夹持部的一端固设于所述壳体的上侧壁,所述夹持部的另一端固设于所述壳体的下侧壁;及
储电单元,所述储电单元与所述光伏元件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灯的辅助供电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夹持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固设于所述壳体的上侧壁,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夹持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固设于所述壳体的下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灯的辅助供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光件的一端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透光件的一端设有第一凸起及第一抵接槽,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设有第二凸起、及与所述第一抵接槽抵紧配合的第三凸起,且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凸起配合形成用于与所述第一卡槽卡接配合的第一卡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灯的辅助供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光件的一端还设有第一插槽,所述第一弹性件设有用于插入所述第一插槽内的第一凸部,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一透光件和所述第一凸部紧固连接的第一紧固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灯的辅助供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光件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透光件的另一端设有第四凸起及第二抵接槽,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设有第五凸起、及与所述第二抵接槽抵紧配合的第六凸起,且所述第四凸起与所述第五凸起配合形成用于与所述第二卡槽卡接配合的第二卡接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灯的辅助供电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一透光件与所述第五凸起紧固连接的第二紧固件。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车灯的辅助供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光件与所述光伏元件之间和/或所述第二透光件与所述光伏元件之间设有缓冲元件。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车灯的辅助供电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透光罩,所述透光罩与所述壳体连接。
9.一种车灯,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光体及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辅助供电结构,所述发光体与所述储电单元电性连接。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灯。
CN201921398538.7U 2019-08-26 2019-08-26 汽车、车灯及其辅助供电结构 Active CN2103452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98538.7U CN210345289U (zh) 2019-08-26 2019-08-26 汽车、车灯及其辅助供电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98538.7U CN210345289U (zh) 2019-08-26 2019-08-26 汽车、车灯及其辅助供电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45289U true CN210345289U (zh) 2020-04-17

Family

ID=701762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98538.7U Active CN210345289U (zh) 2019-08-26 2019-08-26 汽车、车灯及其辅助供电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452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51301B (zh) 一种车用太阳能板安装组件
CN210345289U (zh) 汽车、车灯及其辅助供电结构
CN210345288U (zh) 汽车及其车灯的辅助供电结构
CN2815780Y (zh) 太阳能汽车充电器
CN201086765Y (zh) 一种自行车前灯
CN204437925U (zh) 具有非直射式光源的led车灯
CN203020163U (zh) 日间行车装置
CN208306876U (zh) 一种新型电瓶车用框架结构
CN209738752U (zh) 用于汽车的空调器
CN208714990U (zh) 电动汽车充电口支架及电动汽车
CN207106335U (zh) 一种车灯、车灯安装结构及汽车
CN216591532U (zh) 一种电动车灯头用大灯防护罩
CN217382766U (zh) 一种车灯总成
CN214240670U (zh) 一种多功能行李架前盖板
CN217635407U (zh) 一种防震效果好的汽车灯具
CN212659454U (zh) 一种汽车电源开关下盖总成
CN216994681U (zh) 太阳能电动车
CN219635388U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车架管下放式电池组的固定结构
CN2373348Y (zh) 自行车充供电照明装置
CN219912762U (zh) 简易款尾灯
CN220905204U (zh) 一种电瓶车太阳能顶棚
CN106183769B (zh) 一种车用电池卡接座
CN208418551U (zh) 一种汽车灯具插接装配机构
CN214378707U (zh) 一种房车用储能电池箱
CN216903561U (zh) 一种电动商用车水路电路自动浮动对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1458 room 1201, No. 37, Jinlong, Nansha street, Xiangjiang financial and business center, Nansha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office only)

Patentee after: Hechuang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1458 room 1201, No. 37, Jinlong, Nansha street, Xiangjiang financial and business center, Nansha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office only)

Patentee before: Hechuang Smart 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1458 room 1201, No. 37, Jinlong, Nansha street, Xiangjiang financial and business center, Nansha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office only)

Patentee after: Hechuang Smar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1458 No.106 Fengze East Road, Nansha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self compiled Building 1) x1301-e4538 (cluster registration) (JM)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Auto Weilai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