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37244U - 一种冷烫承印辊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冷烫承印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37244U
CN210337244U CN201921029006.6U CN201921029006U CN210337244U CN 210337244 U CN210337244 U CN 210337244U CN 201921029006 U CN201921029006 U CN 201921029006U CN 210337244 U CN210337244 U CN 2103372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flow channel
roller body
cooling medium
medium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2900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圣丰
林圣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n Junxia
Original Assignee
Wan Junxi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n Junxia filed Critical Wan Junxia
Priority to CN20192102900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37244U/zh
Priority to TW108208938U priority patent/TWM5871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372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372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pply, Installation And Extraction Of Printed Sheets Or Plates (AREA)
  • Registering, Tensioning, Guiding Webs, And Roller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冷烫承印辊。它包括一内部设置有沿轴向方向分布的气体介质流道的转动辊体,在转动辊体的外圆周面上开设有气压作用孔、径向端面上开设有气道端口,气压作用孔和气道端口均与气体介质流道相连通。本实用新型利用随转动辊体同步转动的气道端口、气体介质流道和气压作用孔,在气泵装置的配合下实现在承印物不同工序处理工艺区域内的负压吸气和正压吹气的循环转换效果,保证承印物能够精准、平整、稳固地被吸附在转动辊体的圆周表面及从转动辊体的圆周表面的平稳平整地脱离,有效地避免了较薄承印物在冷烫印刷过程中因容易出现弯折、褶皱等问题而影响印刷效果的问题;同时,利用气压的作用也可有效地消除因静电的产生而出现的系列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冷烫承印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表面特种印刷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冷烫承印辊。
背景技术
冷烫印刷是利用专用胶水(油墨)将冷烫电化铝除基层以外的其他部分粘贴固化在承印物表面,从而实现烫印的效果的一种印刷工艺技术。由于其能够处理大面积的精细图纹和挂网图层、对印刷设计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以及烫印精度高、适用基材范围广、烫印效率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诸如包装盒、精美海报挂历、防伪标签、各种有价证券等产品的制作。其中,冷烫承印辊作为冷烫印刷设备中的核心构件之一,主要起到在烫印压胶辊和固化器等构件的配合下将电化铝箔转印至承印物表面上的作用,其结构性能的优劣也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印刷质量。然而,现有的冷烫承印辊由于结构设计的不甚理想,导致冷烫印刷设备在实际印刷应用过程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在对诸如纸张、胶膜等较薄的承印物进行冷烫印刷时,因受到此类承印物本身所固有的材料或结构等特点,使得承印物在输送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弯折、褶皱等不平整现象,从而会极大地影响电化铝箔的转印效果;尤其是在此类承印物在被输送至承印辊区域内或者由承印辊区域输出过程中,由于静电的产生往往导致承印物偏离预定转印位置或者在完成转印工序后无法及时脱离承印辊区域,进而造成诸如成品无法正常收料、烫印图案不完整等质量问题。
2、固化器在于承印辊配合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产生热量以对承印物上的胶水进行固化处理,在印刷设备长时间工作后,设备中的固化器、承印辊等部件的发热量会逐步升高,导热部件发热异常,而由此所产生的高温环境则会影响承印物的印刷效果,严重时也会影响印刷设备本身的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烫承印辊。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冷烫承印辊,它包括转动辊体,所述转动辊体内设置有沿转动辊体的轴向方向分布的气体介质流道,所述转动辊体的外圆周面上开设有气压作用孔、径向端面上开设有气道端口,所述气压作用孔和气道端口均与气体介质流道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转动辊体包括一内辊体和一包覆于内辊体的外表面上的外辊套,所述气体介质流道设置于外辊套的壁体内,所述气压作用孔开设于外辊套的外圆周面上,所述气道端口相对于内辊体的中轴线以呈偏心分布的方式开设于外辊套的径向端面上。
优选地,所述内辊体的外壁面与外辊套的内壁面之间还形成有用于填充冷却介质或供冷却介质流动的冷却介质流道,所述内辊体的两个径向端面的中心区域还分别开设有用于与冷却介质流道相连通的冷却介质入口和冷却介质出口。
优选地,所述内辊体包括一外圆周面上形成有螺旋筋条的辊芯、两个分别位于辊芯的两个径向端侧的内辊端盖以及沿轴向方向贯穿于对应侧的内辊端盖分布并与对应的内辊端盖装配为一体的内辊辊轴,所述外辊套将辊芯和内辊端盖包覆为一体;
所述冷却介质流道由螺旋筋条对辊芯的外圆周面和外辊套的内圆周面之间的空间作分割后成型,所述冷却介质入口和冷却介质出口均包括一沿轴向方向开设于内辊辊轴内的第一流道段和一形成于内辊端盖与辊芯的径向端面之间的第二流道段,所述第一流道段通过第二流道段与冷却介质流道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转动辊体包括一内辊体和一包覆于内辊体的外表面上的外辊套,所述气体介质流道形成于内辊体的外壁面与外辊套的内壁面之间,所述气压作用孔开设于外辊套的圆周面上,所述气道端口相对于内辊体的中轴线以呈偏心分布的方式开设于外辊套的径向端面上。
优选地,所述内辊体内还形成有用于填充冷却介质或供冷却介质流动的冷却介质流道,所述内辊体的两个径向端面的中心区域分别开设有用于与冷却介质流道相连通的冷却介质入口和冷却介质出口。
优选地,所述内辊体包括一两个径向端面上均设置有一内辊辊轴的内辊筒以及一外圆周面上形成有螺旋筋条且置于内辊筒内的辊芯,所述外辊套包覆于内辊筒的外表面上;
所述冷却介质流道由螺旋筋条对内辊筒的内圆周面和辊芯的外圆周面之间的空间作分割后成型,所述冷却介质入口和冷却介质出口均包括一沿轴向方向开设于内辊辊轴内的第一流道段和一形成于内辊筒的径向内壁面与辊芯的径向端面之间的第二流道段,所述第一流道段通过第二流道段与冷却介质流道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气体介质流道共计若干组,若干组所述气体介质流道环周且均匀地分布于转动辊体内,且每组所述气体介质流道均由至少一条气体介质流道构成;
所述气压作用孔共计若干组,每组所述气压作用孔均对应地连通有一条气体介质流道,且每组所述气压作用孔均由若干个沿对应的气体介质流道的延伸方向排布的气压作用孔构成;
所述转动辊体的至少其中一个径向端面上设置有若干个环周且均匀分布的气道端口,每个所述气道端口均对应地连通有一条气体介质流道。
优选地,每条所述气体介质流道均通过一气道隔断件分隔为两段相互隔离的支路流道,所述转动辊体的两个径向端面上均设置有若干个环周且均匀分布的气道端口,且每段所述支路流道均对应地连通有一个气道端口。
优选地,所述气道端口沿对应的气体介质流道的延伸方向开设于转动辊体的径向端面上或沿平行于对应的气体介质流道的延伸方向开设于转动辊体的径向端面上。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利用随转动辊体同步转动的气道端口、气体介质流道和气压作用孔,在气泵装置的配合下实现在承印物不同工序处理工艺区域内的负压吸气和正压吹气的循环转换效果,保证承印物能够精准、平整、稳固地被吸附在转动辊体的圆周表面及从转动辊体的圆周表面的平稳平整地脱离,有效地避免了较薄承印物在冷烫印刷过程中因容易出现弯折、褶皱等问题而影响印刷效果的问题;同时,利用气压的作用也可有效地消除因静电的产生而出现的系列问题;另外,通过设置的冷却介质流道保证承印辊处于恒温状态,从而为承印物提供恒温的工艺处理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较为典型的转轮式全自动冷烫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图1中的区域位置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轴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轴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轴向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径向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冷烫承印辊,包括转动辊体100,在转动辊体100内设置有沿转动辊体100的轴向方向分布的气体介质流道200,同时在转动辊体100的外圆周面上开设有气压作用孔300、径向端面上开设有气道端口400,气压作用孔300和气道端口400均与气体介质流道200相连通。由于冷烫承印辊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尤其是在冷烫印刷设备中)是以转动运动的方式与诸如烫印压胶辊等构件配合,形成对辊结构组件,从而保证承印物在被输送的过程中完成印刷工序的;因此,在转动辊体100座转动的过程中,可利用气道端口400向气体介质流道200内充气并使充入的气体由气压作用孔300排出,从而在转动辊体100的圆周表面形成具有正压吹气的效果的轴向直线气线;同时,也可利用气道端口400使转动辊体100外部的空气经由气压作用孔300从气体介质流道200内抽出,从而在转动辊体100的圆周表面形成具有负压吸气的效果的轴向直线气线。
以本实施例的冷烫承印辊应用于图1所示的转轮式全自动冷烫机(其包括沿承印物A的输送方向布置的前级承印物传送带501和后级承印物传送带502、置于前级承印物传送带501与后级承印物传送带502之间的本实施例的转动辊体100、装设于前级承印物传送带501的出料端的上方并与转动辊体100相切的前级烫印压胶辊503以及装设于后级承印物传送带502的进料端的上方并与转动辊体100相切的后级烫印压胶辊504)中为例:可在转动辊体100的径向端面侧的固定位置(如由后级烫印压胶辊504的出料端至前级承印物传送带501的出料端之间所形成的前级区域位置B、由后级烫印压胶辊504的出料端至后级承印物传送带502的进料端之间所形成的后级区域位置C,具体参阅图2)分别设置气泵装置(其中,位于前级区域位置B内的气泵装置主要起到吸气的功能,位于后级区域位置C的气泵装置主要起到吹气的功能);由此,当对诸如纸张、胶膜等较薄的承印物A进行冷烫印刷时,在转动辊体100转动的过程中,随同转动辊体100转动至前级区域位置B内的气道端口400会完成与此区域位置的气泵装置的对接,从而使转动辊体100位于此区域位置的圆周表面产生负压吸气功能的气线,以将承印物A进行精准、稳固、平整地吸附在转动辊体100的圆周表面,从而配合前后级烫印压胶辊以及固化器等对胶水进行固化以及将电化铝箔牢固地粘合在承印物A上;随后,承印物A完成转印工序的部分需要脱离转动辊体100以进入后级承印物传送带502,此时气道端口400会随同转动辊体100转动至后级区域位置C内,经与此区域位置的气泵装置的对接,即可在转动辊体100位于此区域位置的圆周表面产生正压吹气功能的气线,从而将承印物A吹离转动辊体100并最终完成成品的出料。当然,在实际应用时,亦可将气泵装置装设于转动辊体100的径向端面上并与气道端口相对接,通过对控制系统的改良,使气泵装置在前级区域位置B内进行吸气的动作、在后级区域位置C内进行吹气的动作。
基于此,利用随转动辊体100同步转动的气道端口400、气体介质流道200和气压作用孔300,在气泵装置的配合下可实现转动辊体100在承印物A不同工序处理工艺区域内的负压吸气和正压吹气的循环转换效果,保证承印物A能够精准、平整、稳固地被吸附在转动辊体100的圆周表面以及从转动辊体100的圆周表面的平稳平整地脱离,有效地避免了较薄承印物在冷烫印刷过程中因容易出现弯折、褶皱等问题而影响印刷效果的问题;同时,利用气压的作用也可有效地消除因静电的产生而出现的系列问题。
为保证转动辊体100在转动的过程中,能够在其圆周表面形成众多连续并排分布的轴向直线气线,以避免因气线出现的间隔对承印物A的吸附或吹离效果造成影响,在本实施例中,气体介质流道200共计若干组,若干组气体介质流道200环周且均匀地分布于转动辊体100内,并且每组气体介质流道200均由至少一条气体介质流道200构成;相应地,气压作用孔300共计若干组,每组气压作用孔300均对应地连通有一条气体介质流道200,并且每组气压作用孔300均由若干个沿对应的气体介质流道200的延伸方向排布的气压作用孔300构成;同时,在转动辊体100的至少其中一个径向端面上设置有若干个环周且均匀分布的气道端口400,每个气道端口400均对应地连通有一条气体介质流道200。由此,可保证每条气体介质流道200均具有对应的气道端口400和气压作用孔300,以便转动辊体100在转动至不同的圆周角位后,均能够通过此区域的气泵装置进行正压吹气或负压吸气的转换功能。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的前文及后文所提及的“若干”是数量的代表,指的是两个及两个以上。
为保证转动辊体100能够适应不同宽度的承印物A的印刷需求,保证气压对承印物A的均匀作用效果,作为本实施例的较佳实施方案,每条气体介质流道200均通过一气道隔断件201分隔为两段相互隔离的支路流道202,并且在转动辊体100的两个径向端面上均设置有若干个环周且均匀分布的气道端口400,而每段支路流道202均对应地连通有一个气道端口400(可以理解为,与对应侧的气道端口400进行连通)。从而将一个完整的转动辊体100在其轴向方向上区隔为两段,以利用气压作用孔300在转动辊体100的圆周表面产生均匀地气压作用效果(当然,自此过程中,可依据气压作用孔300与气道端口400之间的距离远近,对其孔径作不同的设置,以保证所有气压作用孔300均能够产生相同的吸气压力或吹气压力)。另外,在仅需对宽度较小的承印物A进行印刷时,也可将气道端口400设置于转动辊体100的一个径向端面上。
为能够合理地为转动辊体100配置气泵装置,作为本实施例的较佳实施方案,根据冷烫印刷设备的结构特点,可将气道端口400沿对应的气体介质流道200的延伸方向开设于转动辊体100的径向端面上(即:气道端口400与对应的气体介质流道200呈直线分布)或沿平行于对应的气体介质流道200的延伸方向开设于转动辊体100的径向端面上(即:气道端口400与对应的气道介质流道200呈错位分布,具体可参阅图6)。
基于本实施例前述的结构及功能,本实施例的转动辊体100可根据不同的工艺或结构需求采用不同的实施方案,如以下的两个较佳实施方案,具体为:
第一个具体实施例
参阅图3、图5和图6,转动辊体100包括一内辊体110和一包覆于内辊体110的外表面上的外辊套120,气体介质流道200设置于外辊套120的壁体内,气压作用孔300开设于外辊套120的外圆周面上,气道端口400相对于内辊体110的中轴线以呈偏心分布的方式开设于外辊套120的径向端面上。由此,可利用外辊套120与内辊体110的组合结构装配成完整的转动辊体100,并使气体介质流道200等集中于外辊套120上,从而可为变更冷烫承印辊的结构构造和实用功能创造条件,达到一物多用的效果;在具体应用时,根据实际工艺需要来选择增设外辊套120或移除外辊套120,从而满足不同的印刷工艺需求或者其他产品生产制作的工艺需求。
在前述基础上,为能够为承印物A提供一个相对恒温的环境,避免整个承印辊因异常发热而影响印刷效果,在内辊体110的外壁面与外辊套120的内壁面之间还形成有用于填充冷却介质或供冷却介质流动的冷却介质流道600,同时在内辊体110的两个径向端面的中心区域还分别开设有用于与冷却介质流道600相连通的冷却介质入口700和冷却介质出口800。由此,可通过介质出入口向冷却介质流道600内充入冷却介质或者使冷却介质在冷却介质流道600内进行流动,从而使承印辊上所接收或产生的热量能够经由冷却介质进行散发,以确保整个承印辊、乃至承印物A的印刷区域处于恒温状态。
在前述基础上,本实施例的内辊体110可主要由一外圆周面上形成有螺旋筋条111的辊芯112、两个分别位于辊芯112的两个径向端侧的内辊端盖113以及沿轴向方向贯穿于对应侧的内辊端盖113分布并与对应的内辊端盖113装配为一体的内辊辊轴114组成,利用外辊套120将辊芯112和内辊端盖113包覆为一体;此时,冷却介质流道600由螺旋筋条111对辊芯112的外圆周面和外辊套120的内圆周面之间的空间作分割后成型;而冷却介质入口700和冷却介质出口800则均由一沿轴向方向开设于内辊辊轴114内的第一流道段a和一形成于内辊端盖113与辊芯112的径向端面之间的第二流道段b组成,第一流道段a通过第二流道段b与冷却介质流道600相连通。由此,利用螺旋筋条111可使得冷却介质流道600以沿承印辊的轴向方向呈螺旋状分布,从而保证在内辊体110的圆周侧形成均匀的冷却区域。当然,根据实际应用及设计需求,螺旋筋条111可设计为多条,从而形成多条冷却介质流道600。
第二个具体实施例
参阅图4、图5和图6,转动辊体100包括一内辊体110和一包覆于内辊体110的外表面上的外辊套120,气体介质流道200形成于内辊体110的外壁面与外辊套120的内壁面之间,气压作用孔300开设于外辊套120的圆周面上,气道端口400则相对于内辊体110的中轴线以呈偏心分布的方式开设于外辊套120的径向端面上。由此,可利用内辊体110与外辊套120之间的空间缝隙并对空间缝隙进行一定的分隔后(如:在外辊套120的内壁面上设置若干条隔离肋条,内辊体110的外壁面则采用光面结构),即可形成区别于第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气体介质流道200,有利于降低整个承印辊的制作及加工难度。
基于与第一个具体实施例同样的功能原理以及前述的内辊体110和外辊套120之间的结构组合关系,在内辊体110内还形成有用于填充冷却介质或供冷却介质流动的冷却介质流道600,在内辊体110的两个径向端面的中心区域分别开设有用于与冷却介质流道600相连通的冷却介质入口700和冷却介质出口800。
在前述结构及功能的基础上,内辊体110包括一两个径向端面上均设置有一内辊辊轴114的内辊筒115以及一外圆周面上形成有螺旋筋条111且置于内辊筒115内的辊芯112,外辊套120包覆于内辊筒115的外表面上;冷却介质流道600由螺旋筋条111对内辊筒115的内圆周面和辊芯112的外圆周面之间的空间作分割后成型,冷却介质入口700和冷却介质出口800均包括一沿轴向方向开设于内辊辊轴114内的第一流道段a和一形成于内辊筒115的径向内壁面与辊芯112的径向端面之间的第二流道段b,第一流道段a通过第二流道段b与冷却介质流道600相连通。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前述的两个较佳实施方案中,外辊套120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由胶体材料或诸如铝合金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空腔筒状结构,具体采用何种材料可依据实际应用情况来确定,如在整个承印辊应用于冷烫印刷工艺中时,外辊套120可采用金属材料,以便于烫印压胶辊等构件进行配合;在应用于诸如流延膜等其他产品处理工艺中时,外辊套120可采用胶体材料,从而作为胶辊来使用;而本实施例的冷却介质则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诸如水、冷却油、空气等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冷烫承印辊,它包括转动辊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辊体内设置有沿转动辊体的轴向方向分布的气体介质流道,所述转动辊体的外圆周面上开设有气压作用孔、径向端面上开设有气道端口,所述气压作用孔和气道端口均与气体介质流道相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烫承印辊,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辊体包括一内辊体和一包覆于内辊体的外表面上的外辊套,所述气体介质流道设置于外辊套的壁体内,所述气压作用孔开设于外辊套的外圆周面上,所述气道端口相对于内辊体的中轴线以呈偏心分布的方式开设于外辊套的径向端面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冷烫承印辊,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辊体的外壁面与外辊套的内壁面之间还形成有用于填充冷却介质或供冷却介质流动的冷却介质流道,所述内辊体的两个径向端面的中心区域还分别开设有用于与冷却介质流道相连通的冷却介质入口和冷却介质出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冷烫承印辊,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辊体包括一外圆周面上形成有螺旋筋条的辊芯、两个分别位于辊芯的两个径向端侧的内辊端盖以及沿轴向方向贯穿于对应侧的内辊端盖分布并与对应的内辊端盖装配为一体的内辊辊轴,所述外辊套将辊芯和内辊端盖包覆为一体;
所述冷却介质流道由螺旋筋条对辊芯的外圆周面和外辊套的内圆周面之间的空间作分割后成型,所述冷却介质入口和冷却介质出口均包括一沿轴向方向开设于内辊辊轴内的第一流道段和一形成于内辊端盖与辊芯的径向端面之间的第二流道段,所述第一流道段通过第二流道段与冷却介质流道相连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烫承印辊,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辊体包括一内辊体和一包覆于内辊体的外表面上的外辊套,所述气体介质流道形成于内辊体的外壁面与外辊套的内壁面之间,所述气压作用孔开设于外辊套的圆周面上,所述气道端口相对于内辊体的中轴线以呈偏心分布的方式开设于外辊套的径向端面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冷烫承印辊,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辊体内还形成有用于填充冷却介质或供冷却介质流动的冷却介质流道,所述内辊体的两个径向端面的中心区域分别开设有用于与冷却介质流道相连通的冷却介质入口和冷却介质出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冷烫承印辊,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辊体包括一两个径向端面上均设置有一内辊辊轴的内辊筒以及一外圆周面上形成有螺旋筋条且置于内辊筒内的辊芯,所述外辊套包覆于内辊筒的外表面上;
所述冷却介质流道由螺旋筋条对内辊筒的内圆周面和辊芯的外圆周面之间的空间作分割后成型,所述冷却介质入口和冷却介质出口均包括一沿轴向方向开设于内辊辊轴内的第一流道段和一形成于内辊筒的径向内壁面与辊芯的径向端面之间的第二流道段,所述第一流道段通过第二流道段与冷却介质流道相连通。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冷烫承印辊,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介质流道共计若干组,若干组所述气体介质流道环周且均匀地分布于转动辊体内,且每组所述气体介质流道均由至少一条气体介质流道构成;
所述气压作用孔共计若干组,每组所述气压作用孔均对应地连通有一条气体介质流道,且每组所述气压作用孔均由若干个沿对应的气体介质流道的延伸方向排布的气压作用孔构成;
所述转动辊体的至少其中一个径向端面上设置有若干个环周且均匀分布的气道端口,每个所述气道端口均对应地连通有一条气体介质流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冷烫承印辊,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气体介质流道均通过一气道隔断件分隔为两段相互隔离的支路流道,所述转动辊体的两个径向端面上均设置有若干个环周且均匀分布的气道端口,且每段所述支路流道均对应地连通有一个气道端口。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冷烫承印辊,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道端口沿对应的气体介质流道的延伸方向开设于转动辊体的径向端面上或沿平行于对应的气体介质流道的延伸方向开设于转动辊体的径向端面上。
CN201921029006.6U 2019-07-03 2019-07-03 一种冷烫承印辊 Active CN2103372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29006.6U CN210337244U (zh) 2019-07-03 2019-07-03 一种冷烫承印辊
TW108208938U TWM587120U (zh) 2019-07-03 2019-07-09 冷燙承印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29006.6U CN210337244U (zh) 2019-07-03 2019-07-03 一种冷烫承印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37244U true CN210337244U (zh) 2020-04-17

Family

ID=695851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29006.6U Active CN210337244U (zh) 2019-07-03 2019-07-03 一种冷烫承印辊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37244U (zh)
TW (1) TWM587120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43047A (zh) * 2019-07-03 2019-08-20 万军霞 一种冷烫承印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87120U (zh) 2019-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337244U (zh) 一种冷烫承印辊
CN102294883B (zh) 一种单面印刷或涂布用的上下热风式烘干箱
CN104385777A (zh) 一种pet无版缝转移膜涂布装置及工艺
CN203995148U (zh) 一种色带可循环使用的热转印打印机
CN109453940A (zh) 一种新型涂碳铝箔留白涂布装置
US20110100239A1 (en) Sheet transporting cylinder, and corresponding transport device, printing press and use of said cylinder
CN104354488A (zh) 一种用于棉纸柔印的冷烫工艺及装置
TWI701154B (zh) 冷燙承印輥
CN110395057B (zh) 一次印刷实现三种表面整饰效果的工艺方法
CN112060795A (zh) 一种环保pva水转印膜生产工艺
TWI548580B (zh) A guide roller, a film transfer device, and a sheet forming machine
CN216915233U (zh) 一种用于航空杯叠式烫印的胶辊
CN204309382U (zh) 一种pet无版缝转移膜涂布装置
CN210553628U (zh) 一种加热均匀的覆膜机热压辊
US11214079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CN213886984U (zh) Bopp薄膜除水烘干装置
CN108749159A (zh) 一种周边加热瓦楞辊
CN209869674U (zh) 一种烫金机用匀加热烫金辊
CN203739392U (zh) 一种印刷机吸风式滚筒
JP2013157270A (ja) 膜電極接合体の製造方法
CN218287116U (zh) 一种电化铝烫印箔的涂布机导辊设备
CN203752712U (zh) 一种碳带制造装置
CN216033180U (zh) 烫金版辊筒导热装置
CN219007386U (zh) 具备油墨流平结构的印制涂布辊
CN220658112U (zh) 一种耐腐蚀且均匀上料的涂胶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