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92228U - 一种导风结构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导风结构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292228U CN210292228U CN201920731886.5U CN201920731886U CN210292228U CN 210292228 U CN210292228 U CN 210292228U CN 201920731886 U CN201920731886 U CN 201920731886U CN 210292228 U CN210292228 U CN 21029222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ir guide
- evaporator
- frame body
- she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风结构及空调器,所述导风结构包括中框本体和导风片,所述导风片的一侧固定于所述中框本体,另一侧向所述中框本体的内部延伸;在装配状态下,所述导风片的延伸方向经过设于所述中框本体内的蒸发器,适于引导经过所述导风片的进风吹向所述蒸发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导风片处于风的流动路径上,可引导进入中框本体的风吹向蒸发器,提高蒸发器的利用率,进而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导风结构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器成了千家万户的必备电器。如图1所示,为现有空调器导风结构和蒸发器的示意图,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为外界风进入导风结构并吹向蒸发器的大致方向。由于导风结构的限制,部分风的流动方向与蒸发器的延伸方向平行或近乎平行,此部分风难以大部分或全部吹向蒸发器,导致蒸发器的利用率低,进而导致空调器的制冷效果无法达到最佳。
由此可见,用户亟需一种新的导风结构,以提高蒸发器的利用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现有空调器的蒸发器的利用率低。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风结构,包括中框本体和导风片,所述导风片的一侧固定于所述中框本体,另一侧向所述中框本体的内部延伸;在装配状态下,所述导风片的延伸方向经过设于所述中框本体内的蒸发器,适于引导经过所述导风片的进风吹向所述蒸发器。
这样,所述导风片处于风的流动路径上,可引导进入中框本体的风吹向蒸发器,提高蒸发器的利用率,进而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效果。
可选的,所述导风片设置在所述中框本体内侧;在装配状态下,所述导风片的延伸方向所在平面,与所述蒸发器上正对所述导风片的进风面之间形成的夹角为85°-90°。
这样,所述导风片近乎垂直于正对的蒸发器的一面,可引导风垂直吹向蒸发器,最大程度的提高蒸发器的利用率,进而保证空调器的制冷效果最佳。
可选的,所述导风片的数量为2-5个。
这样,所述导风片的数量适中,在保证对风的流动的阻碍作用较小的前提下,提高了蒸发器的利用率。
可选的,所述中框本体上设置有进风端和出风框,在装配状态下,沿着所述进风端指向所述出风框的方向,所述导风片与所述蒸发器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这样,沿着风的流动方向,导风片与蒸发器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可在风量较多时保证对风的阻碍作用较小,保证足量的风吹向蒸发器靠近出风框的部位;可在风量较少时保证将少量风的大部分引导吹向蒸发器,进而提高蒸发器的利用率。
可选的,所述导风片两两之间互相平行。
这样,可引导风均匀吹向蒸发器,进一步提高蒸发器的利用率。
可选的,沿着所述进风端指向所述出风框的方向,相邻所述导风片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
这样,由于沿着风的流动方向,风量变少,导风片两两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导风片分布越来越密集,可在风量较少时增强对风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提高蒸发器的利用率。
可选的,所述导风片的长度不小于所述蒸发器的长度。
这样,导风片可引导风吹向蒸发器在长度方向上的所有部位,进一步提高蒸发器的利用率。
可选的,所述导风片与所述中框本体可拆卸连接。
这样,方便拆卸导风片,便于改变导风片的数量,进而便于根据风量改变对风的引导,以保证蒸发器的利用率较高。
可选的,所述中框本体上设有插槽,所述导风片适于插入所述插槽。
这样,中框本体与导风片的连接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也方便拆卸导风片,便于改变导风片的数量。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以解决现有空调器蒸发器的利用率低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任意一种导风结构。
所述空调器与上述导风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现有空调器的导风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导风结构和蒸发器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导风结构和蒸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进风格栅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蒸发器,101-第一翅片,102-第二翅片,103-第三翅片,20-中框本体,201-镂空格栅,202-进风端,203-出风框,204-进风格栅,30-导风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如图2所示,其为本实施例中空调器的导风结构和蒸发器10的横截面的示意图;其中,所述导风结构包括中框本体20和导风片30,所述导风片30的一侧固定于所述中框本体20,另一侧向所述中框本体20的内部延伸;在装配状态下,所述导风片30的延伸方向经过设于所述中框本体20内的蒸发器10,适于引导经过所述导风片30的进风吹向所述蒸发器10。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中的内外侧均以中框本体20的中心为基准,远离中框本体20中心的一侧为外侧,靠近中框本体20中心的一侧为内侧。如图3所示,中框本体20的正面(即图2中的上表面)设有多个镂空格栅201。本实施例中,导风片30为长方形条状结构,其宽度方向的一侧固定于中框本体20上镂空格栅201的内侧,另一侧向中框本体20的内部延伸,所述延伸指的是导风片30宽度方向的延伸,所述宽度方向为导风片30固定侧指向自由侧的方向。如图2所示,箭头所指方向为进风方向,大体可看作从左往右,风进入中框本体20内并吹向蒸发器10的整体方向也可看作从左往右。具体的,如图4所示,中框本体20的一侧面(即图2中的左侧面)设有进风格栅204,外界风通过进风格栅204进入中框本体20的内部。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导风片30的安装位置由中框本体20和蒸发器10的装配关系决定,即导风片30必靠近蒸发器10的进风侧且处于进风路径上,表现在图2中为中框本体20内部的左下方、左上方及上方。
这样,导风片30处于风的流动路径上,当进风经过导风片30时,导风片30可引导进入中框本体20的风吹向蒸发器10,提高蒸发器10的利用率,进而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效果。
一般而言,如图2所示,蒸发器10包括三段翅片:第一翅片101、第二翅片102以及第三翅片103,由于进风基本直吹第三翅片103,第三翅片103的利用率较高,因而无需在图2中的左下方安装导风片30,以引导进风吹向第三翅片103,从而本实施例优选导风片30可安装于图2中的左上方或者上方,引导进风吹向第一翅片101、第二翅片102。图2中,导风片30安装于中框本体20内部的左上方,引导进风吹向第二翅片102。
在实际情况中,针对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器,验证后发现导风片30的厚度为1厘米、宽度为16或17厘米时,导风片30对风的引导效果较佳。其中,所述宽度为导风片30的固定侧与其自由侧之间的距离。
可选的,所述导风片30设置在所述中框本体20内侧;在装配状态下,所述导风片30的延伸方向所在平面,与所述蒸发器10上正对所述导风片30的进风面之间形成的夹角为85°-90°。
其中,导风片30的延伸方向指的是导风片30的固定侧指向其自由侧的方向,表现在图2中为导风片30的固定端指向其自由端的方向。蒸发器10的进风面为每一段翅片的外侧面所在平面,表现在图2中为第一翅片101或第二翅片102的外侧面所在平面。蒸发器10上正对导风片30指的是:导风片30的延伸方向指向的、导风片30自由端最靠近的蒸发器10的一段翅片,如图2中蒸发器10上正对导风片30的是第二翅片102。这里的“正对”,是从蒸发器10三段翅片的三个进风面之间限定出其中一段翅片的进风面,还可以用“对着”、“朝向”等词语进行限定,从而蒸发器10上正对导风片30的进风面为其中一段翅片的进风面。所述夹角具体指:导风片30的延伸方向所在平面,与蒸发器10上正对导风片30的进风面之间会形成一锐角和一钝角,或者两直角,所述夹角为所述锐角或者所述直角。
这样,导风片30近乎垂直于正对的蒸发器10的一面,可引导风垂直吹向蒸发器10,最大程度的提高蒸发器10的利用率,进而保证空调器的制冷效果最佳。
可选的,所述导风片30的数量为2-5个。
实际情况中,若导风片30的数量太多,则会对风的流动产生较大的阻碍作用,以至于于在风的流向上,风量越来越少,极大的降低了蒸发器10的利用率;若导风片30的数量太少,则无法充分引导进风吹向蒸发器10的每个位置,无法提高蒸发器10的利用率。
这样,本实施中导风片30的数量为2-5个,导风片30的数量适中,在保证对风的流动的阻碍作用较小的前提下,提高了蒸发器10的利用率。
可选的,所述导风片30的数量为3个。
经实际验证,导风片30的数量为3个时,对风的流动的阻碍作用最小且可以充分引导进风吹向蒸发器10的每个位置。
这样,导风片30的数量最合适,在保证对风的流动的阻碍作用最小的前提下,可充分引导进风吹向蒸发器10的每个位置,提高蒸发器10的利用率。
可选的,所述中框本体20上设置有进风端202和出风框203,在装配状态下,沿着所述进风端202指向所述出风框203的方向,所述导风片30与所述蒸发器10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如图2所示,进风端202为中框本体20的左端,进风端202处设置了进风格栅204,出风框203位于中框本体20的右端,出风框203内具有出风口。进风端202指向出风框203的方向,可大体看做从左往右的方向,即可代表风的流动方向。在风的流动方向上,若依次设置有第一个导风片30、第二个导风片30、…、第N个导风片30,则第一个导风片30与蒸发器10之间的距离、第二个导风片30与蒸发器10之间的距离、…、第N个导风片30与蒸发器10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导风片30与蒸发器10之间的距离指的是导风片30的自由侧与蒸发器10之间的距离,表现在图2中为导风片30的自由端与蒸发器10之间的距离。
这样,由于沿着风的流动方向,风量逐渐减少,相邻导风片30与蒸发器10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在风量较多时,导风片30与蒸发器10之间的距离较大,可保证对风的阻碍作用较小,保证足量的风能经由导风片30与蒸发器10之间的空隙吹向蒸发器10靠后的部位,提高蒸发器10的利用率;在风量较少时,导风片30与蒸发器10之间的距离较小,导风片30对风的引导作用增强,可在风量较少时保证将少量风的大部分引导吹向蒸发器10,进而提高蒸发器10的利用率。
可选的,所述导风片30两两之间互相平行。
这样,导风片30两两之间互相平行,其改变的风的流向也大致平行,可引导风均匀吹向蒸发器10,避免风重复吹向蒸发器10的同一位置,进一步提高蒸发器10的利用率。
可选的,沿着所述进风端202指向所述出风框203的方向,相邻所述导风片30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
其中,由于导风片30两两之间互相平行,相邻导风片30之间的间距指的是一导风片30所在平面与其相邻导风片30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
这样,由于沿着风的流动方向,风量变少,相邻导风片30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导风片30分布越来越密集,可在风量较少时增强对风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提高蒸发器10的利用率。
可选的,所述导风片30的长度不小于所述蒸发器10的长度。
其中,所述长度为导风片30或蒸发器10在蒸发器10的铜管直线段延伸方向上的长度。这样,每个导风片30的影响范围内,每个导风片30可引导风吹向蒸发器10在长度方向上的所有部位,进一步提高蒸发器10的利用率。
可选的,所述导风片30与所述中框本体20可拆卸连接。
这样,方便拆卸导风片30,便于改变导风片30的数量,进而便于根据风量改变对风的引导,以保证蒸发器10的利用率较高;也方便根据蒸发器10的长度改变替换导风片30的长度,以使导风片30与蒸发器10的配合作用效果较佳。
可选的,所述中框本体20上设有插槽,所述导风片30适于插入所述插槽。例如,导风片30上可设置插口,所述插口与所述插槽契合,形成十字交叉连接,中框本体20与导风片30的连接更加稳固;导风片30上还可设置一凸起块,所述凸起块与所述插槽配合,拆装导风片30方便,还可避免导风片30过度进入所述插槽中、降低导风面积,进而降低导风效果。
这样,中框本体20与导风片30的连接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也方便拆卸导风片30,便于改变导风片30的数量。
可选的,所述导风片30与所述中框本体20一体成型。
由于空调器工作时会产生振动,若导风片30与中框本体20可拆卸连接,导风片30与中框本体20的连接处会产生噪音,降低用户的体验;振动还会引起导风片30与中框本体20连接处的摩擦,降低导风片30的使用寿命。
这样,导风片30与中框本体20一体成型,导风结构的整体结构强度较高,结构稳定;且可以避免导风片30与中框本体20的连接处产生噪音,提高导风片30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导风片30的两端固定于镂空格栅201的两端,导风片30的中部固定于镂空格栅201的中部,或嵌入或一体成型。优选导风片30的总长度为656.5毫米,有效长度为642.5毫米,所述有效长度为导风片30具有引导风的作用的部分长度,从而导风片30的两端中有部分处于镂空格栅201中,不具有引导风的作用,但可以增强导风片30与中框本体20的连接牢固性。这样,本实施优选的一种导风片30的长度为656.5毫米,宽度为16或17厘米,厚度为1厘米,对提高蒸发器10利用率的作用显著。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任意一种导风结构。所述导风结构,包括中框本体20和导风片30,所述导风片30的一侧固定于所述中框本体20;所述导风结构在安装状态下,所述导风片30位于空调蒸发器10的外侧,且所述导风片30的另一侧朝向并靠近所述蒸发器10。所述空调器中,所述导风片30处于风的流动路径上,可引导进入中框本体20的风吹向蒸发器10,提高蒸发器10的利用率,进而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效果。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中框本体(20)和导风片(30),所述导风片(30)的一侧固定于所述中框本体(20),另一侧向所述中框本体(20)的内部延伸;在装配状态下,所述导风片(30)的延伸方向经过设于所述中框本体(20)内的蒸发器(10),适于引导经过所述导风片(30)的进风吹向所述蒸发器(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片(30)设置在所述中框本体(20)内侧;在装配状态下,所述导风片(30)的延伸方向所在平面,与所述蒸发器(10)上正对所述导风片(30)的进风面之间形成的夹角为85°-9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片(30)的数量为2-5个。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本体(20)上设置有进风端(202)和出风框(203),在装配状态下,沿着所述进风端(202)指向所述出风框(203)的方向,所述导风片(30)与所述蒸发器(10)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片(30)两两之间互相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进风端(202)指向所述出风框(203)的方向,相邻所述导风片(30)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片(30)的长度不小于所述蒸发器(10)的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片(30)与所述中框本体(20)可拆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本体(20)上设有插槽,所述导风片(30)适于插入所述插槽。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导风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731886.5U CN210292228U (zh) | 2019-05-21 | 2019-05-21 | 一种导风结构及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731886.5U CN210292228U (zh) | 2019-05-21 | 2019-05-21 | 一种导风结构及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292228U true CN210292228U (zh) | 2020-04-10 |
Family
ID=700693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731886.5U Active CN210292228U (zh) | 2019-05-21 | 2019-05-21 | 一种导风结构及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29222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057071A (zh) * | 2019-05-21 | 2019-07-26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导风结构及空调器 |
-
2019
- 2019-05-21 CN CN201920731886.5U patent/CN21029222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057071A (zh) * | 2019-05-21 | 2019-07-26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导风结构及空调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1029376A1 (zh) | 空调器风道装置及使用该风道装置的空调器 | |
CN210292228U (zh) | 一种导风结构及空调器 | |
KR20130011971A (ko) | 열 교환 장치 | |
WO2019196787A1 (zh) | 一种底壳结构及包括该底壳结构的空调器 | |
CN110044053B (zh) | 一种面板结构及空调器 | |
JP2022130587A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11023545A (zh) | 底盘壳体、窗式空调器 | |
CN102958320A (zh) | 散热装置 | |
CN210801396U (zh) | 风机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02865248B (zh) | 空调器蜗壳及具有该空调器蜗壳的空调器 | |
KR20240021305A (ko) | 에어덕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공기 조절 설비 | |
CN105546779A (zh) | 空气整流装置及空调器 | |
WO2020216218A1 (zh) | 空调底座及空调器 | |
CN210035829U (zh) | 一种面板结构及空调器 | |
CN210267819U (zh) | 空调冷凝器 | |
CN103968609A (zh) | 用于空调的换热器及空调 | |
CN208458103U (zh) | 风道结构及空调器 | |
CN103090510B (zh) | 空调器的风道部件及空调器 | |
CN110057071A (zh) | 一种导风结构及空调器 | |
CN106958537B (zh) | 蜗壳和空调器 | |
CN111076397A (zh) | 进风格栅、进风面板及包含其的空调 | |
CN210089085U (zh) | 一种具有导流装置的接管箱 | |
CN221858700U (zh) | 座吊式空调器 | |
CN217031407U (zh) | 新风空调器 | |
CN220793302U (zh) | 空调中隔板和空调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