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31407U - 新风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新风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31407U
CN217031407U CN202220604904.5U CN202220604904U CN217031407U CN 217031407 U CN217031407 U CN 217031407U CN 202220604904 U CN202220604904 U CN 202220604904U CN 217031407 U CN217031407 U CN 2170314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resh air
heat exchanger
fresh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60490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雅霄
暨文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60490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314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314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314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新风空调器。所述新风空调器包括壳体、换热器和新风模块;所述壳体上设有出风口和进风口,所述壳体内形成有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连通的新风风道;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新风风道内;所述新风模块用于将室外空气引入至所述进风口处,所述进风口对应于所述换热器沿长度方向的中间处设置,以使室外空气与所述换热器充分换热。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可解决现有新风空调器存在空调器热负荷较大或换热器换热效率较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新风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风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新风空调器存在两种新风结构,一种是新风经过新风模块后,直接从空调器的侧边或下方吹入室内,不与换热器发生换热;另一种是新风经过新风模块后,流经换热器并与室内的空气循环混合后吹入室内。
新风不与换热器发生换热,送出的新风为室外温度,导致室内温度产生较大的波动,增加空调器的热负荷。而另一结构中,新风经过新风模块后直接吹到换热器长度方向上的一侧端面处,导致通过换热器的风量不均匀,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即现有新风空调器存在空调器热负荷较大或换热器换热效率较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新风空调器,旨在解决现有新风空调器存在空调器热负荷较大或换热器换热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新风空调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出风口和进风口,所述壳体内形成有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连通的新风风道;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新风风道内;
以及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用于将室外空气引入至所述进风口处,所述进风口对应于所述换热器沿长度方向的中间处设置,以使室外空气与所述换热器充分换热。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面框和底板,所述底板与所述面框连接,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面框的前端面,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面框前端面与底板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模块包括风机和连接于风机的风管,所述风机设于所述换热器长度方向上的一侧,所述风管设于所述底板远离所述换热器的一侧,且朝所述进风口延伸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为所述底板上的通孔,所述通孔设于相对所述面框前端面的底板侧面上,所述风管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的开口朝前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板顶端与面框上端面之间设有间隙,所述进风口为所述间隙,所述风管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的开口朝上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风机卧设于所述换热器长度方向上的一侧,所述风机的出风侧朝向所述换热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风机立设于所述换热器长度方向上的一侧,所述风机的出风侧朝向所述面框上端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空调器还包括导风板,所述导风板设于所述出风口处且与所述面框转动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空调器还包括风轮,所述风轮设于所述新风风道内,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风轮的出风侧或进风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模块内形成有引风风道,所述引风风道内的新风流路上设有滤网。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换热器设于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新风风道内,并将进风口对应于所述换热器沿长度方向的中间处设置,再通过新风模块将室外空气引入至进风口处,室外空气进入新风通道后朝换热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流动,使得换热器在长度方向上各位置流过的空气数量更加均匀,新风空气在新风风道与换热器的换热更加充分,减小了新风空气尚未到达换热器的部位区域就被排出的可能,提高了换热器的热量利用率,即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同时,新风空气经由换热器换热后再通过出风口排入至室内,当室内温度已经达到设定温度后,换热后的新风空气使室内温度继续维持为设定温度,不会导致室内温度产生波动,也就不需要新风空调器增加做工来使室内温度恢复至设定温度,即不会增加新风空调器的热负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新风空调器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新风空调器的爆炸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新风空调器 100 壳体
110 新风风道 111 进风口
112 出风口 120 面框
130 底板 131 间隙
200 换热器 300 新风模块
310 风机 320 风管
400 风轮 500 导风板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现有的新风空调器存在两种新风结构,一种是新风经过新风模块后,直接从空调器的侧边或下方吹入室内,不与换热器发生换热;另一种是新风经过新风模块后,流经换热器并与室内的空气循环混合后吹入室内。新风不与换热器发生换热,送出的新风为室外温度,导致室内温度产生较大的波动,增加空调器的热负荷。而另一结构中,新风经过新风模块后直接吹到换热器长度方向的一侧端面处,导致通过换热器的风量不均匀,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即现有新风空调器存在空调器热负荷较大或换热器换热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风空调器。
请参阅图1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新风空调器10包括壳体100、换热器200和新风模块300;所述壳体100上设有出风口112和进风口111,所述壳体100内形成有与所述进风口111和所述出风口112连通的新风风道110;所述换热器200设于所述新风风道110内;所述新风模块300用于将室外空气引入至所述进风口111处,所述进风口111对应于所述换热器200沿长度方向的中间处设置,以使室外空气与所述换热器200充分换热。
所述新风模块300具有与室外相连通的引风风道,室外空气由所述引风风道引入至所述进风口111处,再通过所述进风口111进入所述新风风道110内;且由于所述进风口111对应于所述换热器200沿长度方向的中间处设置,室外空气进入所述新风通道后朝所述换热器200长度方向上的两端流动,使得所述换热器200在长度方向上各位置流过的空气数量更加均匀,与室外空气直接送入至所述换热器200的端面相比,新风空气在所述新风风道110与换热器200的换热更加充分,减小了新风空气尚未到达所述换热器200的部位区域就被排出的可能,提高了所述换热器200的热量利用率,即提高了所述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同时,新风空气经由所述换热器200换热后再通过所述出风口112排入至室内,当室内温度已经达到设定温度后,换热后的新风空气使室内温度继续维持为设定温度,与室外新风空气直接排入至室内相比,不会导致室内温度产生波动,也就不需要所述新风空调器10增加做工来使室内温度恢复至设定温度,即不会增加所述新风空调器10的热负荷。
请参阅图3和图4,具体的,所述壳体100包括面框120和底板130,所述底板130与所述面框120连接,所述出风口112设于所述面框120的前端面,所述换热器200设于所述面框120前端面与底板130之间。
所述新风模块300可以安装在室外,使所述新风模块300的进风侧处于室外空气流通速度较快的地方,增大引入所述新风风道110内的新风空气的数量以及流动速率。所述新风模块300包括风机310和连接于所述风机310的风管320,所述风机310安装在室外时,所述风管320一端连通所述风机310,另一端连通所述进风口111,通过所述风管320实现所述引风风道和新风风道110的连通。
与上一实施例不同,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模块300安装在室内且位于所述壳体100外。所述新风模块300可以直接安装在所述进风口111处,使所述新风模块300的出风侧和进风口111相对安装,此时可将所述风管320一端连通所述新风模块300的进风侧,另一端安装至室外流通速度较快的地方,增大引入所述新风风道110内的新风空气的数量以及流动速率。
进一步的,为了所述新风空调器10整体的美观性,将所述新风模块300安装在所述面框120内。因为所述进风口111对应于所述换热器200沿长度方向的中间处设置,而所述换热器200又设于所述底板130和面框120前端面之间,所述新风模块300可直接安装于所述底板130远离所述换热器200的一侧。
所述新风模块300安装于所述面框120内时,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111为所述底板130上的通孔,所述通孔设于相对所述面框120前端面的底板130侧面上。当所述风机310安装在所述底板130远离所述换热器200的一侧时,可直接将所述风机310的出风侧和进风口111对齐安装;也可通过风管320连通所述风机310和进风口111,此时所述风管320靠近所述进风口111的一端的开口朝前设置,使其与所述进风口111对齐。所述通孔的类型不做限制,包括但不限于方形、圆形、椭圆或其他多边形等。
请参阅图3,与上一实施例不同,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底板130顶端与所述面框120上端面之间设有间隙131,把所述间隙131作为所述进风口111。当所述风机310安装在所述底板130远离所述换热器200的一侧时,可直接将所述风机310的出风侧朝上安装,使得由所述风机310排出的新风空气吹向所述底板130顶端与所述面框120上端面之间的间隙131,即吹向进风口111,流入所述新风风道110与换热器200换热后最终由所述出风口112排入至室内。当所述风机310的出风侧不便于朝上安装时,也可以通过风管320实现新风空气的输送,例如,所述风管320一端连通所述风机310的出风侧,另一端开口朝上设置,便于将所述风管320内排出的新风空气直接吹入至所述进风口111内。
所述间隙131在所述换热器200长度方向上的设置长度不做限制,例如,所述间隙131在所述换热器200长度方向上的设置长度可以和所述底板130的长度保持一致,即此时所述进风口111的长度和所述底板130的长度保持一致,新风空气由所述风管320排出后,随着朝远离所述风管320的出风开口的方向流动,新风空气的动能逐渐减小,所述间隙131长度过长即所述进风口111的长度过长时,新风空气容易从所述间隙131即所述进风口111中流出,而不是流过换热器200后由所述出风口112流出,导致换热器200的损耗增加;也可以将所述间隙131在所述换热器200长度方向上的长度设置为与所述风管320的出风开口的长度保持一致,或略大于所述风管320的出风开口长度,以保证由所述风管320排出的新风空气尽可能地流入至所述新风风道110内。
所述新风模块300安装在所述底板130远离所述换热器200的一侧时,所述新风空调器10的整体厚度变大,当安装所述新风空调器10时,所述新风空调器10凸出于墙体的长度过长,影响安装的美观性。同时,所述新风空调器10整体呈长方体设置时,为安装所述新风模块300而将所述新风空调器10的厚度增大后,所述底板130远离所述换热器200的一侧的空间无法被充分利用,即导致所述新风空调器10内部的空间利用率降低,存在空间浪费。
请参阅图2,鉴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风机310设于所述面框120内,且位于所述换热器200长度方向上的一侧。所述风机310通过风管320与所述新风风道110实现连通,所述风管320设于所述底板130远离所述换热器200的一侧,所述风管320连接所述风机310且朝所述进风口111延伸设置,将所述风机310引入的新风空气引流至所述换热器200长度方向上的中部位置。当所述进风口111为所述底板130上的通孔,所述通孔设于相对所述面框120前端面的底板130侧面上时,所述风管320靠近所述进风口111的一端的开口朝前设置,与所述进风口111对齐。当所述进风口111为所述底板130顶端与面框120上端面之间的安装间隙131时,所述风管320靠近所述进风口111的一端的开口朝上设置。
具体的,所述风机310安装于所述面框120内且位于所述换热器200长度方向上的一侧时,所述风机310可以卧设安装也可以立设安装。所述风机310卧设于所述换热器200长度方向上的一侧时,所述风机310的出风侧朝向所述换热器200;所述风机310立设于所述换热器200长度方向上的一侧时,所述风机310的出风侧朝向所述面框120上端面。
可以理解的是,新风空气被引入至所述进风口111时,为了保证新风空气更快地流入所述新风风道110内,以及更快更充分地通过所述新风风道110流入室内,所述新风空调器10还包括风轮400,所述风轮400设于所述新风风道110内,所述风轮400可以加速新风空气在新风风道110内的导入和排出。此时,所述换热器200可以安装在所述风轮400的出风侧,也可以安装在所述风轮400的进风侧,都可以使新风空气更好更快地与换热器200进行换热。
请参阅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空调还包括导风板500,所述导风板500设于所述出风口112处且与所述面框120转动连接,所述导风板500可以通过转动来控制所述出风口112的开度,以调节所述出风口112出风量的大小。同时,所述导风板500在不同开度时,所述倾斜的角度也不一样,可以对流出的新风空气起导流作用,使其流向不同的方向。
进一步的,考虑到室外空气可能含有灰尘等杂质,如果吸入至室内则会导致室内空气进一步污染,与室内引入新风的目的相违背。鉴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模块300还包括滤网,所述滤网设于所述引风风道内的新风流路上,所述滤网可对通过所述引风风道的新风空气进行过滤,去除室外空气中的杂质,使排入室内的新风空气为洁净空气,提高室内空气的质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出风口和进风口,所述壳体内形成有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连通的新风风道;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新风风道内;
以及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用于将室外空气引入至所述进风口处,所述进风口对应于所述换热器沿长度方向的中间处设置,以使室外空气与所述换热器充分换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面框和底板,所述底板与所述面框连接,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面框的前端面,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面框前端面与底板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块包括风机和连接于风机的风管,所述风机设于所述换热器长度方向上的一侧,所述风管设于所述底板远离所述换热器的一侧,且朝所述进风口延伸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为所述底板上的通孔,所述通孔设于相对所述面框前端面的底板侧面上,所述风管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的开口朝前设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顶端与面框上端面之间设有间隙,所述进风口为所述间隙,所述风管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的开口朝上设置。
6.如权利要求3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卧设于所述换热器长度方向上的一侧,所述风机的出风侧朝向所述换热器。
7.如权利要求3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立设于所述换热器长度方向上的一侧,所述风机的出风侧朝向所述面框上端面。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空调器还包括导风板,所述导风板设于所述出风口处且与所述面框转动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空调器还包括风轮,所述风轮设于所述新风风道内,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风轮的出风侧或进风侧。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块内形成有引风风道,所述引风风道内的新风流路上设有滤网。
CN202220604904.5U 2022-03-18 2022-03-18 新风空调器 Active CN2170314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04904.5U CN217031407U (zh) 2022-03-18 2022-03-18 新风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04904.5U CN217031407U (zh) 2022-03-18 2022-03-18 新风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31407U true CN217031407U (zh) 2022-07-22

Family

ID=82456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604904.5U Active CN217031407U (zh) 2022-03-18 2022-03-18 新风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314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345777U (zh) 底盘壳体、窗式空调器
CN109340915B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6839086B (zh) 一种风机盘管机组
CN111023545A (zh) 底盘壳体、窗式空调器
CN217031407U (zh) 新风空调器
CN217715177U (zh) 立式空调器
CN208418972U (zh) 一种多面出风卡式空调机
CN110440340A (zh) 风管机及空调
CN215112934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7192014B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11293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0399238U (zh)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以及空调器
CN211925919U (zh) 出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345656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157526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584632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441807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90002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441809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441811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0220029U (zh) 一种基于空调一体机的导风结构及其空调一体机
CN213040657U (zh) 室内空气处理一体机
CN216431909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8442539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4841198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