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84191U - 一种线束支架及汽车后纵臂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线束支架及汽车后纵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284191U
CN210284191U CN201921044760.7U CN201921044760U CN210284191U CN 210284191 U CN210284191 U CN 210284191U CN 201921044760 U CN201921044760 U CN 201921044760U CN 210284191 U CN210284191 U CN 2102841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harness
bracket body
positioning
automobile
trailing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4476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彦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ways Automobile Co Ltd
Aiways Automobile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ways Automobile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ways Automobile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ways Automobile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04476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2841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2841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2841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Cable Arrangement Between Relatively Moving Par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束支架及汽车后纵臂,所述线束支架包括:支架本体,与汽车后纵臂可拆卸连接,用于固定线束;定位安装孔,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上,用于实现所述支架本体和所述汽车后纵臂的可拆卸连接;线束固定部,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上,用于固定所述线束。本实用新型所述线束支架能够减轻所述EPB线束支架的晃动从而减少摩擦,延长所述EPB线束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线束支架及汽车后纵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配件领域,涉及一种固定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线束支架及汽车后纵臂。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以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为代表的车辆,为实现降低环境负荷及节能的目的,驱动系统和控制系统的电子化不断发展。在此背景下,作为提高安全性和便利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泊车制动器的电子化需求不断增长。电子驻车(Electrical Park Brake,EPB)是通过开关操作实现轮胎制动的电子化控制系统,它代替了由机械式拉杆和轮胎钢索构成的传统制动系统。由于不需要机械式手刹拉杆,可更加充分地利用驾驶座位周围的空间;在坡道起步时只需踩下油门即可自动解除驻车制动,能防止车辆后退,因此EPB的应用可大幅提升驾驶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EPB线束是电子驻车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EPB线束布置于底盘下,安装坏境恶劣。当汽车在不平整或颠簸路面行驶过程中,EPB线束会随之晃动并与周边零部件动态摩擦,反复的摩擦会导致EPB线束磨损甚至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束支架及汽车后纵臂,用于为EPB线束提供可靠的固定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束支架,所述线束支架包括:支架本体,与汽车后纵臂可拆卸连接,用于固定线束;定位安装孔,设置于所述支架本体上,用于实现所述支架本体和所述汽车后纵臂的可拆卸连接;线束固定部,设置于所述支架本体上,用于固定所述线束。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本体包括:定位安装端,位于所述支架本体与所述汽车后纵臂连接的一端;所述定位安装孔设置于所述定位安装端下部;线束固定端,位于所述支架本体远离所述汽车后纵臂的一端;所述线束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线束固定端远离所述定位安装端的一侧。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本体还包括:加强筋,设置于所述定位安装端和所述线束固定端的连接处,用于提升所述线束支架的强度。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安装端和所述线束固定端的夹角为30°~90°。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线束固定端为一曲面结构。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安装孔包括圆孔或/和长圆孔。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线束支架采用螺栓与所述汽车后纵臂连接,所述螺栓穿过所述定位安装孔固定于所述汽车后纵臂上。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线束固定部设有一开口。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线束为汽车电子驻车系统线束。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后纵臂,所述汽车后纵臂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线束支架,所述线束支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汽车后纵臂上。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线性支架包括线束固定部,所述线束固定部能够固定所述EPB线束从而减轻所述EPB线束随汽车的晃动,减少所述EPB线束与周边零部件的摩擦,延长所述EPB线束的使用寿命;所述线束支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能够避免在车辆制动或者是极限情况时的意外,本实用新型能够根据底盘总布置要求及EPB线束走向布置需要在汽车后纵臂上为EPB线束提供可靠的安装点。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线束支架于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线束支架于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线束支架于一实施例中的结构俯视图。
图4A显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线束固定部于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4B显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线束固定部于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线束支架
11 支架本体
111 线束固定端
112 定位安装端
12 定位安装孔
121 圆形定位安装孔
122 长圆形定位安装孔
13 线束固定部
131 开口
1311 第一开口区域
1312 第二开口区域
14 加强筋
2 线束
3 汽车后纵臂
4 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EPB线束是电子驻车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EPB线束布置于底盘下,安装坏境恶劣。当汽车在不平整或颠簸路面行驶过程中,EPB线束会随之晃动并与周边零部件动态摩擦,反复的摩擦会导致EPB线束磨损甚至失效。为解决这一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束支架,所述线束支架包括:支架本体,与汽车后纵臂可拆卸连接,用于固定线束;定位安装孔,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上,用于实现所述支架本体和所述汽车后纵臂的可拆卸连接;线束固定部,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上,用于固定所述线束。本实用新型所述线性支架包括线束固定部,所述线束固定部能够固定所述EPB线束从而减轻所述EPB线束随汽车的晃动,减少所述EPB线束与周边零部件的摩擦,延长所述EPB线束的使用寿命;所述线束支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能够避免在车辆制动或者是极限情况时的意外,本实用新型能够根据底盘总布置要求及EPB线束走向布置需要在汽车后纵臂上为EPB线束提供可靠的安装点。
汽车后悬架系统包括汽车后纵臂、后悬挂系统以及后副车架总成。汽车后纵臂是悬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端与汽车后纵梁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汽车后轮连接。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线束支架1,所述线束支架1包括支架本体11,所述支架本体11与汽车后纵臂3可拆卸连接。
请参阅图2,所述支架本体11上设置有定位安装孔12,用于所述支架本体11的定位和安装。所述定位安装孔12与一固定件配合将所述线束支架1固定在所述汽车后纵臂3上,所述定位安装孔12的位置与所述汽车后纵臂2上的定位安装孔位置相对应。
请参阅图3,所述线束支架1还包括线束固定部13,所述线束固定部13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11上;优选地,所述线束固定部13位于所述线束支架1的一端。所述线束固定部13能够为所述线束2提供固定点从而固定所述线束2。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本体11包括:定位安装端112,位于所述支架本体11与所述汽车后纵臂3连接的一端;线束固定端111,位于所述支架本体11远离所述汽车后纵臂3的一端;所述线束固定部13设置于所述线束固定端111远离所述定位安装端112的一侧。优选地,所述支架本体11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定位安装端112和所述线束固定端111分别位于所述支架本体11的两端。所述定位安装孔12设置于所述定位安装端112,优选地,所述定位安装孔12设置于所述定位安装端112下端。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安装端112与所述汽车后纵臂3相接触,并且以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与所述汽车后纵臂3相连。所述线束固定端111与所述汽车后纵臂3互相分离,以减少所述汽车后纵臂3与所述支架本体11之间的摩擦,延长所述支架本体11的使用寿命。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本体11还包括加强筋14,所述加强筋14设置于所述定位安装端112和所述线束固定端111的连接处,用于提升所述线束支架的强度。
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结构体悬出面过大,或跨度过大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结构件本身的连接面能承受的负荷有限,需要在两结合体的公共垂直面上增加一块加强板,称作加强筋,以增加结合面的强度。于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定位安装端112和所述线束固定端111的连接处设置一加强筋结构,能够有效提升所述支架本体11的强度和刚度,避免了在整车受到极限载荷时的变形。优选地,所述加强筋的料厚为2mm,能够较好地确保所述线束支架的刚度和强度。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安装端112和所述线束固定端111的夹角为30°~90°。所述定位安装端112和所述线束固定端111的夹角越小则所述线束支架1占用的垂直方向空间越大,越不利于汽车底盘零部件的布置和EPB线束走向的优化。而定位安装端112和所述线束固定端111的夹角也会对所述线束支架1的刚度和强度产生影响。综合考虑所述线束支架1对底盘零部件的布置和线束2走向的优化和所述线束支架1的刚度和强度,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安装端112和所述线束固定端111的夹角为30°~90°,优选为60°~90°,进一步优选为80°~90°,进一步更优选为90°。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线束固定端111为一曲面结构,请参阅图2。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线束固定端111设置为曲面结构有利于所述线束2走向的优化。取所述线束固定端112所在平面和所述线束固定端111所在曲面的相交线上一点做所述线束固定端111所在曲面的切线,所述切线与所述线束固定端112的夹角即为所述定位安装端112和所述线束固定端111的夹角。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安装孔包括圆孔121或/和长圆孔122。所述圆孔121或/和长圆孔122与所述汽车后纵臂3上的定位安装孔位置相匹配。于实际实施中利用一固定件穿过所述圆孔121或/和所述长圆孔122后固定到所述汽车后纵臂3上的定位安装孔。优选地,所述圆孔的直径为8mm,所述长圆孔的尺寸为8*9mm(横向径长为8mm,纵向径长为9mm)。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线束支架1采用螺栓4与所述汽车后纵臂3连接,所述螺栓4穿过所述定位安装孔12固定于所述汽车后纵臂3上。螺栓连接属于紧固件连接,相比其他的连接方式,具有装拆方便、利于检修、可以增加预紧力防止松动、不会引起连接处材料成分相变等优点。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螺栓4用于实现所述线束支架1和所述汽车后纵臂3的可拆卸连接。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线材2为圆形,所述线束固定部13设有一开口131,所述开口131为瓶形。请参阅图3,所述开口131具有第一开口区域1311和第二开口区域1312,所述第一开口区域1311为长方形,相当于瓶颈,其宽度减去所述线材2的直径为一负值;所述第二开口区域1312为一开口圆形,相当于瓶体,与所述线材2采用过盈配合方式进行连接。
过盈是指孔的尺寸减去相配合的轴的尺寸之差为负。过盈配合是指具有过盈(包括最小过盈等于零)的配合。此时,孔的各个方向上的尺寸减去相配合的轴的各个方向上的尺寸所得的代数差为零或者为负。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开口区域1312中开口圆形的直径减去所述线材2的宽度为0或者负值。因此,所述线材2能够稳定的固定于所述第二开口区域1312,从而有效减少由于汽车颠簸导致的线材晃动。于实际实施中,所述线材2可以采用压装或者冷装方式经过所述第一开口区域1311装配到所述第二开口区域1322中。所谓压装是指利用压力将所述线材2装入所述第二开口区域1312;所谓冷装是指将所述线材2经过冷却后使其尺寸缩小然后迅速装入所述第二开口区域1312。
于实际实施中,所述开口的形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请参阅图4A,所述开口131包括第二开口区域1312,不包括第一开口区域1311。请参阅图4B,所述开口131为凸字形,所述第一开口区域1311和所述第二开口区域1312均为长方形。
优选地,做所述开口131所在平面的一条垂线,该垂线与所述定位固定端112所在平面的夹角为0~20°,进一步优选为14°。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线束支架能够为所述线束提供三个安装点:第一安装点为所述线束支架通过直径8mm圆孔与所述汽车后纵臂连接;第二安装点为所述线束支架通过8*9mm长圆孔与所述汽车后纵臂连接;第三安装点为所述线束和所述线束固定部的开口以过盈配合方式连接,所述线束固定部的开口为一开口圆形,其开口宽度为12mm,直径为14mm。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线束支架为一体化结构,采用SS400材质冲压而成,能够提升所述线束支架的延展率和冲压成型性。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线束为汽车电子驻车系统线束。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后纵臂,所述汽车后纵臂包括本实用新型任一实施例所述线束支架,所述线束支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汽车后纵臂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线性支架采用宝钢SS400材料冲压而成,延展率较好,本体的冲压成型性较好;所述定位安装端与线束固定端的连接处具有加强筋结构,提高了本体的强度和安装点处的刚度,避免了在整车上受到极限载荷时的变形;所述线束支架通过螺栓与所述汽车后纵臂连接,提供了一种新型安装形式,有利于底盘零部件的布置和EPB线束走向的优化;所述线束支架可提供多个安装点结构,可为线束提供多个安装点形式。因此,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支架包括:
支架本体,与汽车后纵臂可拆卸连接,用于固定线束;
定位安装孔,设置于所述支架本体上,用于实现所述支架本体和所述汽车后纵臂的可拆卸连接;
线束固定部,设置于所述支架本体上,用于固定所述线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包括:
定位安装端,位于所述支架本体与所述汽车后纵臂连接的一端;所述定位安装孔设置于所述定位安装端下部;
线束固定端,位于所述支架本体远离所述汽车后纵臂的一端;所述线束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线束固定端远离所述定位安装端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还包括:加强筋,设置于所述定位安装端和所述线束固定端的连接处,用于提升所述线束支架的强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安装端和所述线束固定端的夹角为30°~90°。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固定端为一曲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安装孔包括圆孔或/和长圆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支架采用螺栓与所述汽车后纵臂连接,所述螺栓穿过所述定位安装孔固定于所述汽车后纵臂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固定部设有一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为汽车电子驻车系统线束。
10.一种汽车后纵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后纵臂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线束支架,所述线束支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汽车后纵臂上。
CN201921044760.7U 2019-07-05 2019-07-05 一种线束支架及汽车后纵臂 Active CN2102841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44760.7U CN210284191U (zh) 2019-07-05 2019-07-05 一种线束支架及汽车后纵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44760.7U CN210284191U (zh) 2019-07-05 2019-07-05 一种线束支架及汽车后纵臂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284191U true CN210284191U (zh) 2020-04-10

Family

ID=70100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44760.7U Active CN210284191U (zh) 2019-07-05 2019-07-05 一种线束支架及汽车后纵臂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2841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284191U (zh) 一种线束支架及汽车后纵臂
CN200984951Y (zh) 适应橡胶衬套的钢板弹簧限位元件
CN202368568U (zh) 汽车abs执行机构安装支架
CN207523388U (zh) 一种提升动刚度的汽车前减震器底座结构
CN115783052A (zh) 后副车架、后轴总成和车辆
CN209795464U (zh) 一种esp执行机构托架总成
CN205273296U (zh) 一种轿车高音喇叭安装支架
CN2858431Y (zh) 一种车辆转向盘
CN202557615U (zh) 集成式汽车底盘支撑结构
CN214930167U (zh) 汽车风阻调节装置和汽车
CN211223314U (zh) 一种epb线束固定支架及汽车
CN214565109U (zh) 一种轻量化esc支架及esc总成组件
CN219256988U (zh) 一种新型汽车稳定杆装置
CN202186253U (zh) 汽车拖曳臂支架
CN213035635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安装支架及车辆
CN215205061U (zh) 一种车辆的连接支架及车辆
CN215475365U (zh) 一种复合式卡丁车底盘
CN219838629U (zh) 安全系数高的重型卡车轻量化前臂下支架
CN212073996U (zh) 汽车abs单元安装支架及汽车
US20230331078A1 (en) Air supplying system for motor vehicles, and motor vehicle, in particular a truck, comprising such air supplying system
CN201592733U (zh) 重型汽车用非整体式前部局部加宽车架
US3460851A (en) Arrangement for the equalization of loads of two rear axles in vehicles,especially commercial-type motor vehicles
CN214565674U (zh) 一种氢能汽车的碳纤维车身的前围总成结构
CN217778798U (zh) 备胎安装结构及汽车
CN213413497U (zh) 驱动件的壳体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131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410

PD01 Discharge of preservation of patent
PD01 Discharge of preservation of patent

Date of cancellation: 20240108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410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227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