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40761U - 废水阀和净水器 - Google Patents

废水阀和净水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240761U
CN210240761U CN201921115247.2U CN201921115247U CN210240761U CN 210240761 U CN210240761 U CN 210240761U CN 201921115247 U CN201921115247 U CN 201921115247U CN 210240761 U CN210240761 U CN 2102407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mping
flow
flow channel
valve body
flow p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1524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Peng Gui
桂鹏
Yuedong Zheng
郑跃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Midea Qinghu Water Purif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Midea Qinghu Water Purif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Midea Qinghu Water Purif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Midea Qinghu Water Purif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11524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2407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2407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2407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废水阀和净水器。其中,所述废水阀包括:阀体,包括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所述第一阀体具有第一流道,所述第二阀体具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一阀体与第二阀体连接以形成阻尼腔,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出水流动均与所述阻尼腔连通;以及阻尼件,设置于所述阻尼腔内,所述阻尼件与所述阻尼腔的内壁面围合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的阻尼流道,所述阻尼流道用于减小水的流速。如此,可避免废水阀发生堵塞,可延长废水阀和净水器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废水阀和净水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废水阀和净水器。
背景技术
净水器的废水管路上设置有废水阀,以控制废水的排出。
相关技术中,废水阀内设有废水塞,废水塞上设有许多细小的废水微孔以用于排出废水。由于废水塞上废水微孔的横截面面积较小,废水中带有的杂质离子容易结垢而堵塞该微孔,从而造成废水阀堵塞。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废水阀,旨在解决相关技术中,废水阀容易堵塞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废水阀,包括:
阀体,包括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所述第一阀体具有第一流道,所述第二阀体具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其中之一为进水流道,另一为出水流道;所述第一阀体与所述第二阀体连接以形成阻尼腔,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均与所述阻尼腔连通;以及
阻尼件,设置于所述阻尼腔内,所述阻尼件与所述阻尼腔的内壁面围合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的阻尼流道,所述阻尼流道用于减小水的流速。
可选地,所述阻尼流道包括相互连接的多段流道,所述多段流道至少包括一段弯曲流道。
可选地,所述阻尼件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一阻尼面和朝向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二阻尼面,所述阻尼流道包括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的第一流道口及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第二流道口,所述第一流道口设于所述第一阻尼面的中部,所述第二流道口设于所述第二阻尼面的中部。
可选地,所述阻尼流道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阻尼面上的第一阻尼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口设于所述第一阻尼流道的一端,所述第一阻尼流道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阻尼面,以与所述第二流道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阻尼流道呈螺旋形设置;或者,所述第一阻尼流道呈S形设置;或者,
所述第一阻尼流道包括自内而外间隔分布的多段具有开口的第一环形流道、连接位于最内侧的所述第一环形流道与所述第一流道口的第一内连接流道、连接相邻两所述第一环形流道的第一中连接流道,位于最外侧的所述第一环形流道延伸至所述第二阻尼面,以与所述第二流道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阻尼流道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阻尼面上的第二阻尼流道,所述第二阻尼流道包括自内而外间隔分布的多段具有开口的第二环形流道、连接位于最内侧的所述第二环形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口的第二内连接流道、连接相邻两所述第二环形流道的第二中连接流道,位于最外侧的所述第二环形流道所述第一阻尼流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阻尼腔包括与所述第一阻尼面贴合的第一内壁面,所述第一阻尼面上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内壁面与所述第一凹槽围合形成所述第一阻尼流道;或者
所述阻尼腔包括与所述第一阻尼面贴合的第一内壁面,所述第一内壁面上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阻尼面与所述第一凹槽围合形成所述第一阻尼流道。
可选地,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分别对应设于所述阻尼件的相对的两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阀体具有第一端面,所述第二阀体具有与所述第一端面贴合连接的第二端面;
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其中之一面上设有阻尼槽,所述阻尼槽与另一面围合形成所述阻尼腔;和/或,
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其中之一上形成有环形密封凸部,另一上形成有环形密封凹槽,所述环形密封凸部设于所述阻尼腔的外侧,所述环形密封凸部设于所述环形密封凹槽内;和/或,
所述第一阀体与所述第二阀体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净水器,包括废水阀。所述废水阀包括:
阀体,包括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所述第一阀体具有第一流道,所述第二阀体具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其中之一为进水流道,另一为出水流道;所述第一阀体与所述第二阀体连接以形成阻尼腔,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均与所述阻尼腔连通;以及
阻尼件,设置于所述阻尼腔内,所述阻尼件与所述阻尼腔的内壁面围合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的阻尼流道,所述阻尼流道用于减小水的流速。
本实用新型废水阀,通过在废水阀的阻尼腔内设置阻尼件,通过阻尼件与阻尼腔的内壁面围合形成阻尼流道,可使阻尼流道具有较长的流道长度,从而可便于增大阻尼流道的横截面面积,从而可在节流减速的前提下有效地防止阻尼流道被堵塞,从而可避免废水阀发生堵塞,可延长废水阀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废水阀一实施例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废水阀的主视图;
图3为图1中废水阀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废水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废水阀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阻尼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阻尼件的俯视图;
图8为图6中阻尼件的仰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废水阀 221 第一流道口
10 阀体 222 第一阻尼流道
11 第一阀体 2221 第一环形流道
111 第一流道 2222 第一内连接流道
112 第一端面 2223 第一中连接流道
113 环形密封凹槽 23 第二阻尼面
12 第二阀体 231 第二流道口
121 第二流道 232 第二阻尼流道
122 第二端面 2321 第二环形流道
123 环形密封凸部 2322 第二内连接流道
13 阻尼腔 2323 第二中连接流道
131 第一内壁面 24 周向阻尼面
132 第二内壁面 30 第一密封圈
133 周向内壁面 40 第二密封圈
20 阻尼件 50 锁紧螺钉/螺栓
21 阻尼流道 60 第一管接头
22 第一阻尼面 70 第二管接头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废水阀,该废水阀可以使废水流量和流速满足设计要求,并防止废水阀堵塞。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废水阀100包括阀体10和阻尼件20。
如图1-5所示,所述阀体10包括第一阀体11和第二阀体12,所述第一阀体11具有第一流道111,所述第二阀体12具有第二流道121,所述第一流道111和第二流道121其中之一为进水流道,另一为出水流道;所述第一阀体11与第二阀体12连接以形成阻尼腔13,所述第一流道111和第二流道121均与阻尼腔13连通。
如图5所示,所述阻尼件20设置于所述阻尼腔13内,所述阻尼件20与阻尼腔13的内壁面围合形成有连通第一流道111和第二流道121的阻尼流道21,所述阻尼流道21用于减小水的流速。
为了便于描述,在本实用新型的示例中,以所述第一流道111为进水流道,第二流道121为出水流道为例进行说明。
具体的,所述第一流道111可与废水进水管连通,第二流道121可与废水出水管连通,废水进水管内的废水进入第一流道111,然后进入阻尼流道21,在阻尼流道21内减速后,通过第二流道121进入废水出水管中。
可以理解的是,废水阀100减小废水流速的方式包括1)减小废水阀100上废水孔的横截面积、以提高废水阀100上废水孔的分布密度,从而达到减小废水流速的效果;2)增长废水阀100上废水孔的流道长度,以增加废水的流动路径,从而增大废水流动过程中的能量损耗,以达到减小废水流速的效果。
而传统废水塞通过在其上设置很多废水微孔来降低废水的流速,即采用减小废水阀100上废水孔的横截面积来减小废水的流速,这样容易造成废水塞堵塞。
本实用新型废水阀100,通过在废水阀100的阻尼腔13内设置阻尼件20,以通过阻尼件20与阻尼腔13的内壁面围合形成阻尼流道21,可便于增长阻尼流道21的流道长度,使阻尼件20具有较长的阻尼流道21,从而可便于增大阻尼流道21的横截面面积,从而可在阻尼流道21实现节流减速的前提下有效地防止阻尼流道21被堵塞,从而可避免废水阀100发生堵塞,从而使废水阀100能够达到防堵节流的效果,可延长废水阀100的使用寿命。
具体的,所述阻尼流道21包括相互连接的多段流道。如此,可进一步地有利于增长阻尼流道21的流道长度,以使得阻尼件20具有更长的阻尼流道21,从而可便于进一步地增大阻尼流道21的横截面面积,以使废水阀100具有更好的防堵节流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7-8所示,所述多段流道至少包括一段弯曲流道。
可以理解的是,相较于直线段,曲线段的长度更长,故本实用新型废水阀100,通过使所述多段流道至少包括一段弯曲流道,可进一步地增长阻尼流道21的流道长度,以使得阻尼件20具有更长的阻尼流道21;同时,弯曲流道可增大废水流动时受到的流动阻力,从而增大废水在流动过程中的能量损耗,以达到了减小废水流速的效果。如此,可便于进一步地增大阻尼流道21的横截面面积,以使废水阀100具有更好的防堵节流效果。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阻尼件20的形状可以呈板状、块状、柱状或者其它异形结构等;在本实施例中,以所述阻尼件20为板状为例对阻尼流道21的形成结构进行说明,但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阻尼件20的形状在一定程度上与第一流道111及第二流道121的分布有关,如在部分实施例中,可将所述第一流道111与第二流道121分别对应设于阻尼件20的相对的两侧(如图所述,第一流道111设于阻尼件20的上侧,第二流道121设于阻尼件20的下侧),如此,可使废水阀100为直通式,以简化废水阀100结构,降低其制作难度,此时,所述阻尼件20的形状可不受限制,可设置为板状、块状、柱状或者其它异形结构等。
又比如,在其他部分实施例中,可将所述第一流道111与第二流道121分别对应设于阻尼件20的相临的两侧(如第一流道111设于阻尼件20的上侧,第二流道121设于阻尼件20的左侧/右侧),如此,可使废水阀100为折弯式;此时,需使阻尼件20的其中相邻的两个面具有足够的面积以下阻尼流道21,故所述阻尼件20的形状可设置为块状、柱状或者其它异形结构等。
进一步地,如图4、及7-8所示,所述阻尼件20具有朝向第一流道111的第一阻尼面22和朝向第二流道121的第二阻尼面23,所述阻尼流道21包括与第一流道111连通的第一流道口221及与第二流道121连通第二流道口231,所述第一流道口221设于第一阻尼面22中部,所述第二流道口231设于第二阻尼面23的中部,其中,第一流道口221和第二流道口231其中之一为流道进口,另一为流道出口。
如此,可便于使得第一流道111设于第一阀体11的中部,便于使得第二流道121设于第二阀体12的中部,从而可实现废水在阻尼件20上中进中出,可便于增长阻尼件20的流道长度;同时可使得废水阀100的设计更合理。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及7-8所示,所述阻尼件20为板状,所述第一流道111与第二流道121分别对应设于阻尼件20的相临的两侧;所述第一阻尼面22为阻尼件20的第一板面,第二阻尼面23为阻尼件20的第二板面,所述第一流道口221和第二流道口231均设于阻尼件20两板面的中部;如此可使得第一流道111的延伸中心线与第二流道121的延伸中心线重合或接近重合,从而可避免第一阀体11和第二阀体12偏心设置,可优化废水在废水阀100内的受力。
进一步地,如图4、及7-8所示,所述阻尼流道21还包括设于第一阻尼面22上的第一阻尼流道222,所述第一流道口221设于第一阻尼流道222的一端,所述第一阻尼流道222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阻尼面23,以与第二流道口231连通。如此,通过在第一阻尼面22上设置第一阻尼流道222,可便于形成第一阻尼流道222。
具体的,所述第一阻尼流道222的结构形式有很多,如第一阻尼流道222呈螺旋形设置,或者第一阻尼流道222呈S形设置,或者其它异形结构等,原则上可进一步地增长阻尼件20的流道长度即可。
在本实施中,所述第一阻尼流道222呈螺旋形设置,以下以其中一种螺旋形式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此。
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阻尼流道222包括自内而外间隔分布的多段具有开口的第一环形流道2221、连接位于最内侧的第一环形流道2221与第一流道口221的第一内连接流道2222、连接相邻两第一环形流道2221的第一中连接流道2223,位于最外侧的第一环形流道2221延伸至第二阻尼面23,以与第二流道口231连通。如此,可进一步地增长阻尼件20的流道长度。
具体的,相邻两所述第一环形流道2221内水流流向相反。如此,可便于降低废水在第一阻尼流道222内的流速。
可选地,所述第一环形流道2221可以设置为方环、圆环或椭圆环等。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阻尼流道222至少具有以下两种形成方式:
1)如图4所示,所述阻尼腔13包括与第一阻尼面22贴合的第一内壁面131,所述第一阻尼面22上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内壁面131与第一凹槽围合形成第一阻尼流道222。如此,通过将第一凹槽设置在阻尼件20上,可便于简化第一凹槽的加工过程。
2)所述阻尼腔13包括与第一阻尼面22贴合的第一内壁面131,所述第一内壁面131上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阻尼面22与第一凹槽围合形成第一阻尼流道222。如此,通过将第一凹槽设置在第一阀体11上,可便于简化阻尼件20的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凹槽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半圆形、梯形、矩形或者多边形等。
进一步地,所述阻尼流道21还包括设于第二阻尼面23上的第二阻尼流道232,所述第二流道口231设于第二阻尼流道232的一端,所述第二阻尼流道232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一阻尼面22,以与第一流道口221连通。具体的,所述第二阻尼流道232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一阻尼面22,以与第一阻尼流道222的另一端连通。
具体的,所述第二阻尼流道232的结构形式有很多,如第二阻尼流道232呈螺旋形设置,或者第二阻尼流道232呈S形设置,或者其它异形结构等,原则上可进一步地增长阻尼件20的流道长度即可。
在本实施中,所述第二阻尼流道232呈螺旋形设置,以下以其中一种螺旋形式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此。
如图8所示,所述第二阻尼流道232包括自内而外间隔分布的多段具有开口的第二环形流道2321、连接位于最内侧的第二环形流道2321与第二流道口231的第二内连接流道2322、连接相邻两第二环形流道2321的第二中连接流道2323,位于最外侧的第二环形流道2321延伸至第一阻尼面22,以与第一流道口221连通。
具体的,所述阻尼通道还包括设于阻尼件20内的第三阻尼通道(图未标),所述第三阻尼通道连通第一阻尼通道和第二阻尼通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阻尼通道沿阻尼件20厚度方向延伸并贯穿阻尼件20,所述第三阻尼通道的两端分别连通位于最外侧的第一环形流道2221和位于最外侧的第二环形流道2321,以连通第一阻尼通道和第二阻尼通道。
如此,可通过在第一阻尼面22上设置第一阻尼流道222,在第二阻尼面23上设置与第一阻尼流道222连通的第二阻尼流道232,可极大地增长阻尼流道21的流道长度,以使得阻尼件20具有更长的阻尼流道21,从而可便于进一步地增大阻尼流道21的横截面面积,以使废水阀100具有更好的防堵节流效果。
同时,还可在保证废水阀100具有良好的防堵节流效果的前提下,减小阻尼件20的体积,以实现阻尼件20和废水阀100的小型化设计。
同时,为实现废水在阻尼件20上的中进中出,本实用新型废水阀100增设第一内连接流道2222或第二内连接流道2322,可进一步地增长阻尼流道21的流道长度,以使得阻尼件20具有更长的阻尼流道21。
具体的,相邻两所述第一环形流道2221内水流流向相反。如此,可便于降低废水在第二阻尼流道232内的流速。
可选地,所述第二环形流道2321可以设置为方环、圆环或椭圆环等。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阻尼流道232至少具有以下两种形成方式:
1)如图4所示,所述阻尼腔13包括与第二阻尼面23贴合的第二内壁面132,所述第二阻尼面23上形成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内壁面132与第二凹槽围合形成第二阻尼流道232。如此,通过将第二凹槽设置在阻尼件20上,可便于简化第二凹槽的加工过程。
2)所述阻尼腔13包括与第二阻尼面23贴合的第二内壁面132,所述第二内壁面132上形成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阻尼面23与第二凹槽围合形成第二阻尼流道232。如此,通过将第二凹槽设置在第二阀体12上,可便于简化阻尼件20的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二凹槽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半圆形、梯形、矩形或者多边形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阻尼流道21还可以设置为其他结构形式,如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阻尼流道21可包括增长段、设于所述增长段的一端并与第一阻尼流道222连通的第一竖向段、及设于所述增长段的另一端并与第二阻尼流道232连通的第二竖向段,所述增长段用于进一步地增长阻尼流道21的流道长度,如所述增长段可呈螺旋形、S形或者其它异形结构等设置。
又如在另外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阻尼流道21也可设置在阻尼件20的周侧,并沿阻尼件20的周向延伸,所述第三阻尼流道21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阻尼流道222和第二阻尼流道232;如此,也可增长阻尼流道21的流道长度。在该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阻尼流道222可呈直线形、S形或螺旋形等;和/或,所述第二阻尼流道232可呈直线形、S形或螺旋形等;和/或,所述第三阻尼流道21可呈螺旋形等。在该部分实施例中,可在阻尼腔13的周向内壁面133和阻尼件20的周向阻尼面24其中之一面上形成螺旋形凹槽,以与另一面围合形成第三阻尼流道21。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通过以上结构设置,所述阻尼流道21的横截面面积大幅度增加,相比现有的废水塞上废水微孔的横截面面积可提高了5~15倍,从而能有效地防止废水阀100堵塞,从而可延长废水阀100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所述阻尼腔13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内壁面131和第二内壁面132的周向内壁面133,所述阻尼件20还包括连接第一阻尼面22和第二阻尼面23的周向阻尼面24,所述废水阀100还包括第一密封圈30,所述第一密封圈30密封连接于周向内壁面133和周向阻尼面24之间。如此,可防止废水从周向内壁面133和周向阻尼面24之间的缝隙处串水。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阀体11与第二阀体12可拆卸连接。如此,可便于对废水阀100进行清洗、维修或检测等。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阀体11与第二阀体12通过螺纹连接结构连接。具体来说,所述第一阀体11上设有第一连接孔(图未标),所述第二阀体12上设有第二连接孔(图未标),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至少其中之一为螺纹孔,锁紧螺钉/螺栓50螺纹连接在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内,并与第一连接孔和/或第二连接孔螺纹连接。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设于阻尼腔13的外侧。
可选地,如图1-5所示,所述第一阀体11包括侧向凸出的第一环形连接凸部(图未标),所述第二阀体12包括侧向凸出的第二环形连接凸部(图未标),所述第一连接孔设于第一环形连接凸部,所述第二连接孔设于第二环形连接凸部。
具体的,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阀体11具有第一端面112,所述第二阀体12具有与第一端面112贴合连接的第二端面122。
可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端面112和第二端面122其中之一面上设有阻尼槽,所述阻尼槽与另一面围合形成所述阻尼腔13;即是说,当所述第一端面112上设有阻尼槽时,所述阻尼槽与第二端面122围合形成阻尼腔13;当所述第二端面122上设有阻尼槽时,所述阻尼槽与第一端面112围合形成阻尼腔13。如此,可简化阻尼腔13和阀体10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面122上设有阻尼槽,所述阻尼槽与第一端面112围合形成阻尼腔13。
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通过其他形式形成阻尼腔13,如在第一端面112上形成第一阻尼槽,在第二端面122上形成第二阻尼槽,第一阻尼槽可与第二阻尼槽围合形成阻尼腔13;等等,在此不必一一赘述。
可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端面112和所述第二端面122其中之一上形成有环形密封凸部123,另一上形成有环形密封凹槽113,所述环形密封凸部123设于所述阻尼腔13的外侧,所述环形密封凸部123设于所述环形密封凹槽113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密封凸部123设于第二端面122上,所述环形密封凹槽113设于第一端面112上;所述环形密封凸部123(或环形密封凹槽113)设于阻尼腔13与第一连接孔(或第二连接孔)之间。
如此,可提高第一阀体11和第二阀体12的连接密封性,从而可提高阻尼腔13的密封性,以防止废水溢出。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所述废水阀100还包括第二密封圈40,所述第二密封圈40密封连接于环形密封凸部123的一环面与环形密封凹槽113的对应环壁之间。可选地,所述第二密封圈40密封连接于环形密封凸部123的内环面与环形密封凹槽113的内环壁之间。如此,可进一步地提高阻尼腔13的密封性,以防止废水溢出。
具体的,所述环形密封凹槽113的内环壁上设有侧向开口的密封槽(图未标),所述第二密封圈40密封连接于该密封槽内。
进一步地,如图1-4所示,所述废水阀100还包括第一管接头60和第二管接头70,所述第一管接头60设于第一阀体11上,并设于第一流道111的远离阻尼腔13的一端,所述第二管接头70设于第二阀体12上,并设于第二流道121的远离阻尼腔13的一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接头60用于与废水进水管连接,以使第一流道111可与废水进水管连通,所述第二管接头70用于与废水出水管连接,以使第二流道121可与废水出水管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管接头60为公端或母端;和/或所述第二管接头70为公端或母端。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净水器,该净水器包括废水阀,该废水阀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实用新型净水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废水阀,其特征在于,包括:
阀体,包括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所述第一阀体具有第一流道,所述第二阀体具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其中之一为进水流道,另一为出水流道;所述第一阀体与所述第二阀体连接以形成阻尼腔,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均与所述阻尼腔连通;以及
阻尼件,设置于所述阻尼腔内,所述阻尼件与所述阻尼腔的内壁面围合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的阻尼流道,所述阻尼流道用于减小水的流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流道包括相互连接的多段流道,所述多段流道至少包括一段弯曲流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件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一阻尼面和朝向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二阻尼面,所述阻尼流道包括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的第一流道口及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第二流道口,所述第一流道口设于所述第一阻尼面的中部,所述第二流道口设于所述第二阻尼面的中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废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流道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阻尼面上的第一阻尼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口设于所述第一阻尼流道的一端,所述第一阻尼流道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阻尼面,以与所述第二流道口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废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尼流道呈螺旋形设置;或者,所述第一阻尼流道呈S形设置;或者,
所述第一阻尼流道包括自内而外间隔分布的多段具有开口的第一环形流道、连接位于最内侧的所述第一环形流道与所述第一流道口的第一内连接流道、连接相邻两所述第一环形流道的第一中连接流道,位于最外侧的所述第一环形流道延伸至所述第二阻尼面,以与所述第二流道口连通。
6.如权利要求4或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废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流道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阻尼面上的第二阻尼流道,所述第二阻尼流道包括自内而外间隔分布的多段具有开口的第二环形流道、连接位于最内侧的所述第二环形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口的第二内连接流道、连接相邻两所述第二环形流道的第二中连接流道,位于最外侧的所述第二环形流道所述第一阻尼流道连通。
7.如权利要求4或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废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腔包括与所述第一阻尼面贴合的第一内壁面,所述第一阻尼面上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内壁面与所述第一凹槽围合形成所述第一阻尼流道;或者
所述阻尼腔包括与所述第一阻尼面贴合的第一内壁面,所述第一内壁面上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阻尼面与所述第一凹槽围合形成所述第一阻尼流道。
8.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废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分别对应设于所述阻尼件的相对的两侧。
9.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废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体具有第一端面,所述第二阀体具有与所述第一端面贴合连接的第二端面;
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其中之一面上设有阻尼槽,所述阻尼槽与另一面围合形成所述阻尼腔;和/或,
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其中之一上形成有环形密封凸部,另一上形成有环形密封凹槽,所述环形密封凸部设于所述阻尼腔的外侧,所述环形密封凸部设于所述环形密封凹槽内;和/或,
所述第一阀体与所述第二阀体可拆卸连接。
10.一种净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废水阀。
CN201921115247.2U 2019-07-16 2019-07-16 废水阀和净水器 Active CN2102407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15247.2U CN210240761U (zh) 2019-07-16 2019-07-16 废水阀和净水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15247.2U CN210240761U (zh) 2019-07-16 2019-07-16 废水阀和净水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240761U true CN210240761U (zh) 2020-04-03

Family

ID=699912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15247.2U Active CN210240761U (zh) 2019-07-16 2019-07-16 废水阀和净水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2407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588588B1 (ko) 개선된 처리 강화 유동 반응기
KR200391439Y1 (ko) 정수기의 필터 하우징용 캡
CN210240761U (zh) 废水阀和净水器
JPH04302964A (ja) 冷媒分流器
CN211232022U (zh) 插头及管道连接组件
CN205627643U (zh) 用于净水器的节流组件及具有其的净水器
CN111336278A (zh) 废水阀和净水器
CN209385717U (zh) 废水阀和净水器
CN214063876U (zh) 一种具有单向流体加速功能的单向阀
CN210661746U (zh) 一种具有过滤功能的水利工程用管道
CN211116599U (zh) 排气轴承座及压缩机
CN211585446U (zh) 一种简易过滤器
CN216009649U (zh) 一种新型冷热水阀
CN220705870U (zh) 一种降噪的中隔板及排气缓冲腔
CN213714053U (zh) 一种节能板式气气换热器
CN216108845U (zh) 一种防冲水喷溅的小便器
CN217127066U (zh) 一种缓释器
CN211470877U (zh) 反渗透膜中心管
CN217025522U (zh) 一种板式软管曝气器
CN114259761B (zh) 一种沉淀池污泥回流抽吸装置及污泥沉淀池
CN217312789U (zh) 一种过滤组件
CN213236304U (zh) 双通道水龙头
CN217887244U (zh) 一种隔铅阀的塑料隔铅芯
CN215173135U (zh) 一种过桥管件
CN219841818U (zh) 一种烟气热交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