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12789U - 一种过滤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过滤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12789U
CN217312789U CN202220102193.1U CN202220102193U CN217312789U CN 217312789 U CN217312789 U CN 217312789U CN 202220102193 U CN202220102193 U CN 202220102193U CN 217312789 U CN217312789 U CN 2173127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filter
filter membrane
support plate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10219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建东
陈玉道
刘招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Cobetter Filt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Cobetter Filt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Cobetter Filt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Cobetter Filt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10219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127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127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127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过滤组件,包括第一端件、第二端件和密封堆叠于二者间的过滤元件,该过滤元件包括支撑板和密封固定于其两端面的滤膜,支撑板被滤膜覆盖的区域具有调节通槽,该调节通槽为贯穿支撑板厚度方向的通槽结构,即支撑板被滤膜覆盖的区域内形成部分缺料,该区域的应力作用可被被释放,该区域整体的弯曲、拱起的程度大幅降低,即提高了该区域整体的表面的平整度,相应增大滤膜与该区域的表面间的距离,且该距离的分布也更均匀,避免滤膜的部分区域与该区域的表面间贴得过紧,增大了该滤膜的下游侧和该区域间形成的流道的宽度,并改善流道的宽度的均匀性,加快滤液的排出速率,并减轻、缓和滤膜受到的磨损作用,保护滤膜。

Description

一种过滤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过滤技术,特别是一种过滤组件。
背景技术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13790973U提供一种过滤器,其包括进液口、出液口、排气口、顶盖、底盖及密封固定于顶盖和底盖之间的过滤板,过滤板包括膜支撑板和分别密封固定于膜支撑板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第一滤膜和第二滤膜,膜支撑板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均具有位于膜密封部以内的多条导流槽和多条支撑筋,支撑筋位于相邻两条导流槽之间,支撑筋的表面与膜密封部的表面齐平,以接触、支撑第一滤膜和第二滤膜。
该膜支撑板由塑料注塑一体成型,其被滤膜覆盖的区域为整块的板状结构,注塑成型后,由于应力作用,支撑板被滤膜覆盖的区域的中心处会形成翘曲,即支撑板被滤膜覆盖的区域的中心处会形成较大幅度的弯曲、表面不平整,从而在支撑板两端面密封固定好滤膜后,顺着板状结构弯曲方向的滤膜与该区域的表面间距小,甚至紧贴。并且,在过滤过程中,一旦出现压力波动,上述滤膜与该区域的表面紧贴程度进一步加大。滤膜与该区域的表面紧贴,一方面减小了滤膜下游侧和该区域的表面间的流道的宽度,增大流动阻力,另一方面也增大了滤膜的下游表面与该区域的表面间的摩擦作用,容易损伤滤膜,造成泄漏。
因此,需改进支撑板被滤膜覆盖区域的结构,以降低该区域的弯曲幅度,提高表面的平整度,增大顺着板状结构弯曲方向的滤膜下游侧和支撑板被滤膜覆盖区域的表面间的流道的宽度,并减小二者间的摩擦作用,从而加快滤液排出的速率,保护滤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过滤组件,其具有改进结构的支撑板,该支撑板被滤膜覆盖区域的弯曲幅度小,其与滤膜下游侧间的流道宽度增大,二者间的摩擦作用减小,从而加快滤液排出的速率,保护滤膜。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过滤组件,包括第一端件、第二端件和密封堆叠于二者间的过滤元件;所述第一端件具有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所述第二端件具有分别与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连通的第三过孔和第四过孔,所述过滤组件内部形成与第一过孔和第三过孔连通的上游腔室,及与所述第二过孔和第四过孔连通的下游腔室;
所述过滤元件包括支撑板和密封固定于其两端面的滤膜,所述滤膜定位于上游腔室中,所述支撑板具有与滤膜的下游表面和下游腔室均连通的滤液排出通道,且所述支撑板被滤膜覆盖的区域具有调节通槽,所述调节通槽为贯穿支撑板厚度方向的通槽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过滤组件中,支撑板被滤膜覆盖的区域内设有调节通槽,该调节通槽为贯穿其厚度方向的通槽结构,即支撑板被滤膜覆盖的区域内形成部分缺料,该区域的应力作用可被被释放,该区域整体的弯曲、拱起的程度大幅降低,即提高了该区域整体的表面的平整度,相应增大滤膜与该区域的表面间的距离,且该距离的分布也更均匀,避免滤膜的部分区域与该区域的表面间贴得过紧,即增大了该滤膜的下游侧和该区域间形成的流道的宽度,并改善流道的宽度的均匀性,加快滤液的排出速率,并减轻、缓和滤膜受到的磨损作用,保护滤膜。另外,部分滤液可沿着通槽结构流动,进入滤液排出通道,一定程度上减小该部分滤液的流动阻力,该部分滤液的排出速率进一步加快。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具有与第一过孔和第三过孔连通的第一通孔、及与第二过孔和第四过孔连通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部构成上游腔室的一部分,所述第二通孔与滤液排出通道连通;
所述调节通槽包括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呈条状延伸,且由其朝向第一通孔的端部朝着滤液排出通道所在的方向延伸。
支撑板被滤膜覆盖的区域内,条状的第一通槽由其朝向第一通孔的端部朝着滤液排出通道所在的方向延伸,即第一通槽具有一定的长度,进一步改善支撑板被滤膜覆盖的区域的应力释放的程度,该区域弯曲、拱起的程度也进一步得到改善,该区域表面的平整度更佳,滤膜的下游侧和该区域的表面间形成的流道的宽度足够大、均匀性更高,更利于滤液的流动,从而以更快的速率排出。并且,可以有更多的滤液通过通槽结构快速流入滤液排出通道内,也进一步加快滤液整体的排出速率。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通槽还包括第二通槽,所述第二通槽与第一通槽交叉相连。
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交叉相连,因此,可以通过沿不同方向延伸通槽结构来释放支撑板被滤膜覆盖的区域的应力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为90°交叉相连;或者,所述第二通槽于第一通槽的长度的40%-60%对应的区域内与第一通槽交叉相连。
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为90°交叉相连,其对支撑板被滤膜覆盖的区域内的应力作用的释放效果最好。
或者,第二通槽于第一通槽的长度的40%-60%对应的区域内与第一通槽交叉相连,其也对支撑板被滤膜覆盖的区域提供较优的应力释放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被滤膜覆盖的区域为矩形,所述第一通槽包括相互平行的多条,且多条第一通槽与所述矩形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一通槽的长度大于矩形的长度的一半,所述第二通槽也包括相互平行的多条,且多条第二通槽与所述矩形的宽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二通槽的长度大于矩形的宽度的一半。
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的上述结构设计,可更大程度地释放支撑板被滤膜覆盖的区域的应力作用,更多的滤液可通过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流入滤液排出通道内,滤液的排出速率更快。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的宽度在1-2mm之间取值。
因为滤膜在受到外压或者由于润湿后,会朝着靠近支撑板的表面的方向下沉,而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为该区域内的通槽结构,即缺料部分,如果二者的宽度过大,下沉的滤膜的下游表面会在通槽结构对应的区域内接触,甚至贴紧,使得滤膜的该部分区域无法继续过滤,或者流体通过该区域过滤的流动阻力比较大。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的两端面具有间隔设置、并被滤膜覆盖的多条导流筋和多条导流凹槽,所述导流筋和导流凹槽由二者朝向第一通孔的端部朝着滤液排出通道所在的方向延伸,且二者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通槽的延伸方向平行。
导流筋和导流凹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通槽的延伸方向平行,可进一步加快滤液由滤膜的下游侧流入滤液排出通道的速率。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凹槽和/或所述导流筋朝向第一通孔的端部设有第一贯通孔,所述第一贯通孔用于将支撑板被滤膜覆盖的区域的两端面连通;或者,所述导流凹槽和/或所述导流筋朝向滤液排出通道的端部设有汇流孔,其用于将滤液汇入滤液排出通道内。
第一贯通孔将支撑板被滤膜覆盖的区域的两端面连通,可平衡该区域的两端面间压力,从而在该区域的两端面上流动的滤液的流速更均匀。
汇流孔位于导流凹槽和/或导流筋朝向滤液排出通道的端部,方便将滤液汇入滤液排出通道内。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还具有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二贯通孔位于滤膜的外周,其用于将相邻过滤元件的上游侧连通。
第二贯通孔将相邻过滤元件的上游侧连通,改善了过滤组件的上游腔室的连通性能,并能够平衡支撑板的两端面及两侧的滤膜受到的上游侧的压力,从而待过滤液在整个上游腔室内流动的均匀性更好。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的两端面具有间隔柱,所述间隔柱位于滤膜朝向第一通孔的端部的外侧,相邻所述支撑板上的间隔柱对准并相互支撑,以将相邻过滤元件隔开。
相邻支撑板上的间隔柱对准并相互支撑,以将相邻过滤元件隔开,也起到改善过滤组件的上游腔室的连通性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滤组件中,支撑板被滤膜覆盖的区域内设有调节通槽,该调节通槽为贯穿其厚度方向的通槽结构,即支撑板被滤膜覆盖的区域内形成部分缺料,该区域的应力作用可被被释放,从而该区域整体的弯曲、拱起的程度大幅降低,即提高了该区域整体的表面的平整度,相应增大滤膜与该区域的表面间的距离,且该距离的分布也更均匀,避免滤膜的部分区域与该区域的表面间贴得过紧,即增大了该滤膜的下游侧和该区域间形成的流道的宽度,并改善流道的宽度的均匀性,加快滤液的排出速率,并减轻、缓和滤膜受到的磨损作用,保护滤膜。另外,部分滤液可沿着通槽结构流动,进入滤液排出通道,一定程度上减小该部分滤液的流动阻力,该部分滤液的排出速率进一步加快。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滤组件的两个方向的轴测图;
图3为图1和图2提供的过滤组件的剖视图;
图4为图1和图2提供的过滤组件的第一端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和图2提供的过滤组件的第二端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和图2中过滤组件内部的过滤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提供的过滤元件的半剖轴测图;
图8和图9为图6提供的过滤元件的支撑板的轴测图和俯视图。
图中,100-过滤组件,1-第一端件,11-第一过孔,111-第一密封件,12-第二过孔,121-第二密封件,13-第五过孔,131-第五密封件,14-第一环形密封筋,15-第一密封筋,2-第二端件,21-第三过孔,211-第三密封件,22-第四过孔,221-第四密封件,23-第六过孔,231-第六密封件,24-第二环形密封筋,25-第二密封筋,3-过滤元件,31-支撑板,310-滤液排出通道,311-第一通孔,312-第二通孔,313-第三通孔,314-第三环形密封筋,315-第三密封筋,316-导流筋,317-导流凹槽,318-第一贯通孔,319-汇流孔,320-第二贯通孔,33-间隔柱,34-调节通槽,341-第一通槽,342-第二通槽,35-滤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3所示的过滤组件100,其包括第一端件1、第二端件2和密封堆叠于二者间的多个过滤元件3。
具体地,如图4所示,第一端件1为板状结构,其具有第一过孔11、第二过12和第五过孔13;并且,第一端件1的内表面具有包绕于以上三者外周的第一环形密封筋14和位于第一环形密封筋14内部的第一密封筋15,第一密封筋15的两端与第一环形密封筋14密封相连,该第一密封筋15将第一过孔11和第五过孔13与第二过孔12间隔开。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第二端件2为板状结构,其具有第三过孔21、第四过22和第六过孔23;并且,第二端件2的内表面具有包绕于以上三者外周的第二环形密封筋24和位于第二环形密封筋24内部的第二密封筋25,第二密封筋25的两端与第二环形密封筋24密封相连,该第二密封筋25将第三过孔21和第六过孔23与第四过孔22间隔开。
如图6和图7所示,过滤元件3包括支撑板31和密封固定于其两端面的滤膜35,该滤膜35呈平铺状且延伸方向和第一端件1和第二端件2平行。
支撑板31具有与滤膜35的下游表面连通的滤液排出通道310,与第一过孔11和第三过孔21连通的第一通孔311及与第二过孔12和第四过孔22连通的第二通孔312、与第五过孔13和第六过23孔连通的第三通孔313,其中,第二通孔312与滤液排出通道310连通。
并且,支撑板31两端面具有与第一环形密封筋14位置正对的第三环形密封筋314和与第一密封筋15位置正对的第三密封筋315,该第三密封筋315将第二通孔312与第一通孔311和第三通孔313间隔开,即第二通孔312与第一通孔311密封隔开,且第二通孔312与第三通孔313密封隔开。
相邻过滤元件3之间通过第三环形密封筋314和第三密封筋315密封连接,并通过第三环形密封筋314、第三密封筋315与第一端件1的第一环形密封筋14、第一密封筋15及第二端件2的第二环形密封筋24、第二密封筋25形成密封连接,即通过上述两种结构的密封筋,过滤元件3得以密封堆叠第一端件1和第二端件2之间,从而形成一体、完整的过滤组件100。
在过滤组件100内部,相邻过滤元件3之间的间隙、过滤元件3与第一端件1和第二端件2之间的间隙及各支撑板31的第一通孔311的内部连通在一起,构成上游腔室,滤膜35定位于该上游腔室内,第一密封筋15、第二密封筋25和第三密封筋315与第一环形密封筋14、第二环形密封筋24及第三环形密封筋314的一部分包绕形成该上游腔室的边界;并且,第一密封筋15、第二密封筋25和第三密封筋315与第一环形密封筋14、第二环形密封筋24及第三环形密封筋314的另一部分包绕的空腔即构成过滤组件100的下游腔室,该下游腔室与上游腔室由第一密封筋15、第二密封筋25和第三密封筋315密封隔开。
该支撑板31的第二通孔312是贯穿其厚度方向的通孔结构,且第三密封筋315和第三环形密封筋314的另一部分正好包绕第二通孔312的外周,形成第二通孔312的边界。第一端件1的第一密封筋15和第一环形密封筋14的另一部分包围的区域、第二端件2的第二密封筋25和第二环形密封筋24的另一部分包围的区域及各支撑板31的第二通孔312内部轴向堆叠连成一体的空腔正好构成下游腔室,从而该下游腔室也正好与滤液排出通道310连通。
上述第一端件1、多个过滤元件3及第二端件2堆叠形成过滤组件100后,第一过孔11和第三过孔21连通,第二过孔12和第四过孔22连通,第五过孔13和第六过孔23连通,并且,第一过孔11和第三过孔21与上游腔室连通,以便由第一过孔11和第三过孔21通入的待过滤液进入上游腔室内;第五过孔13和第六过孔23与支撑板31的第三通孔313及上游腔室均连通,以便在过滤初期排出上游腔室内的气泡或者在过滤结束后倒出上游腔室内残留的未过滤液;第二过孔12和第四过孔22及支撑板31的滤液排出通道310均与下游腔室连通,以便排出洁净滤液。由于上游腔室和下游腔室密封隔开,所以,第一过孔11和第三过孔21、第五过孔13和第六过孔23也与下游腔室密封隔开。
待过滤液由第一过孔11和第三过孔21通入后,进入上游腔室内,上游腔室内的气泡及待过滤液中夹带的气泡经第五过孔13和第六过孔23排出,气泡排尽后关闭第五过孔13和第六过孔23;待过滤液经滤膜35过滤后,洁净滤液到达滤膜35的下游表面、并进入支撑板31的滤液排出通道310中,然后由滤液排出通道310汇入下游腔室内,最后经第二过孔12和第四过孔22排出。
其中,支撑板31每一端面的滤膜35可以是一层或多层。当滤膜35为一层时,其上游表面指的是该单层滤膜35背离支撑板31一侧的表面,下游表面为该单层滤膜35朝向支撑板31一侧的表面。当滤膜35为多层时,由距离支撑板31最远处朝着靠近支撑板31端面的方向,各层滤膜35的过滤精度逐渐提高,或者,各层滤膜35的过滤精度相同也可以。此时,滤膜35的上游表面指的是多层滤膜35中、位于最外层的、与支撑板31的端面相隔最远的一层滤膜35背离支撑板31一侧的表面;滤膜35的下游表面指的是多层滤膜35中、位于最内层、与支撑板31直接接触的一层滤膜35朝向支撑板31一侧的表面。
该过滤组件100在工作过程中,第一端件1的外表面侧设有位于第一过孔11、第二过孔12、第五过孔13外周的设置第一密封件111、第二密封件121、第五密封件131;第二端件2的外表面侧位于第三过孔21、第四过孔22和第六过孔23外周设置第三密封件211、第四密封件221和第六密封件231;以便在多个过滤组件100之间或者过滤组件100与外部管路之间形成密封连接。
如图8和图9所示,支撑板31被滤膜35覆盖的区域具有调节通槽34,该调节通槽34为贯穿支撑板31厚度方向的通槽结构,即支撑板31被滤膜35覆盖的区域内形成部分缺料,从而该区域内的应力作用可被被释放,该区域整体的弯曲、拱起的程度大幅降低,即提高了该区域整体的表面的平整度,相应增大滤膜35与该区域的表面间的距离,且该距离的分布也更均匀,避免滤膜35的部分区域与该区域的表面间贴得过紧,即增大了该滤膜35的下游侧和该区域间形成的流道的宽度,并改善流道的宽度的均匀性,加快滤液的排出速率,并减轻、缓和滤膜35受到的磨损作用,保护滤膜35。另外,部分滤液还可沿着通槽结构流动,进入滤液排出通道310,一定程度上减小该部分滤液的流动阻力,该部分滤液的排出速率进一步加快。
在本申请的某一实施例中,调节通槽34包括第一通槽341,该第一通槽341呈条状延伸,且由其朝向第一通孔311的端部朝着滤液排出通道310所在的方向延伸。即第一通槽341具有一定的长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支撑板31被滤膜35覆盖的区域的应力释放的程度,该区域弯曲、拱起的程度得到足够的缓解,该区域表面的平整度更佳,滤膜35的下游侧和该区域的表面间形成的流道的宽度足够大、均匀性更高,更利于滤液的流动,进而以更快的速率排出。并且,可以有更多的滤液通过通槽结构快速流入滤液排出通道310内,也进一步加快滤液整体的排出速率。
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调节通槽34还包括第二通槽342,该第二通槽342与第一通槽341交叉相连,即通过沿不同方向延伸通槽结构来释放支撑板31被滤膜35覆盖的区域的应力作用,加强应力释放效果。
在其他更优的实施例中,第一通槽341和第二通槽342为90°交叉相连,二者的该形式的交叉方式对支撑板31被滤膜35覆盖的区域内的应力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或者,在另一较优实施例中,第二通槽342于第一通槽341的长度的40%-60%对应的区域内与第一通槽341交叉相连,其对支撑板31被滤膜35覆盖的区域提供的应力释放效果也比较好。
在其他更多的实施例中,支撑板31被滤膜35覆盖的区域为矩形,第一通槽341包括相互平行的多条,且多条第一通槽341与该矩形的长度方向平行,第一通槽341的长度大于矩形的长度的一半,第二通槽342也包括相互平行的多条,且多条第二通槽342与矩形的宽度方向平行,第二通槽342的长度大于矩形的宽度的一半,第一通槽341和第二通槽342的上述设计,可更大程度地释放支撑板31被滤膜35覆盖的区域内应力作用,并且,更多的滤液可通过第一通槽341和第二通槽342流入滤液排出通道内,滤液的排出速率更快。
比较好地,第一通槽341和第二通槽342的宽度在1-2mm之间取值。因为,滤膜35在受到外压或者由于润湿后,会朝着靠近支撑板31的表面的方向下沉,而第一通槽341和第二通槽342为该区域内的通槽结构,即缺料部分,如果二者的宽度过大,下沉的滤膜35的下游表面会在通槽结构对应的区域内接触,甚至贴紧,使得滤膜35的该部分区域无法继续过滤,或者流体通过该区域过滤的流动阻力比较大。并且,第一通槽341和第二通槽342的宽度可以相等或者不等。
另外,支撑板31的两端面还具有间隔设置、并被滤膜35覆盖的多条导流筋316和多条导流凹槽317,导流筋316和导流凹槽317由二者朝向第一通孔311的端部朝着滤液排出通道310所在的方向延伸,且二者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通槽341的延伸方向平行,其有利于加快滤液由滤膜35的下游侧流入滤液排出通道310的速率。导流筋316的末端面还起到支撑滤膜35的作用,防止滤膜35由于润湿后,过渡下垂而损坏。
在其他实施例中,导流凹槽316和/或导流筋317朝向第一通孔311的端部设有第一贯通孔318,该第一贯通孔318用于将支撑板31被滤膜35覆盖的区域的两端面连通,可平衡该区域的两端面间压力,从而在该区域的两端面上流动的滤液的流速更均匀。
更好地,导流凹槽317和/或导流筋316朝向滤液排出通道310的端部设有汇流孔319,其与滤液排出通道310连通,以方便将滤液汇入滤液排出通道310内,滤液沿着导流凹槽317流入汇流孔319内,再汇入滤液排出通道310内。
支撑板31还具有第二贯通孔320,第二贯通孔320位于滤膜35的外周,其用于将相邻过滤元件3的上游侧连通,进而改善过滤组件100的上游腔室的连通性能,并能够平衡支撑板31的两端面及两侧的滤膜35受到的上游侧的压力,从而待过滤液在整个上游腔室内流动的均匀性更好。
支撑板31的两端面具有间隔柱33,间隔柱33位于滤膜35朝向第一通孔311的端部的外侧,相邻支撑板31上的间隔柱33对准并相互支撑,以将相邻过滤元件3隔开,也起到改善过滤组件100的上游腔室的连通性的作用。
以上已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讲授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过滤组件,包括第一端件、第二端件和密封堆叠于二者间的过滤元件;所述第一端件具有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所述第二端件具有分别与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连通的第三过孔和第四过孔,所述过滤组件内部形成与第一过孔和第三过孔连通的上游腔室,及与所述第二过孔和第四过孔连通的下游腔室;
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元件包括支撑板和密封固定于其两端面的滤膜,所述滤膜定位于上游腔室中,所述支撑板具有与滤膜的下游表面和下游腔室均连通的滤液排出通道,且所述支撑板被滤膜覆盖的区域具有调节通槽,所述调节通槽为贯穿支撑板厚度方向的通槽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具有与第一过孔和第三过孔连通的第一通孔、及与第二过孔和第四过孔连通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部构成上游腔室的一部分,所述第二通孔与滤液排出通道连通;所述调节通槽包括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呈条状延伸,且由其朝向第一通孔的端部朝着滤液排出通道所在的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通槽还包括第二通槽,所述第二通槽与第一通槽交叉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过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为90°交叉相连;或者,所述第二通槽于第一通槽的长度的40%-60%对应的区域内与第一通槽交叉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过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被滤膜覆盖的区域为矩形,所述第一通槽包括相互平行的多条,且多条第一通槽与所述矩形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一通槽的长度大于矩形的长度的一半,所述第二通槽也包括相互平行的多条,且多条第二通槽与所述矩形的宽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二通槽的长度大于矩形的宽度的一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过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的宽度在1-2mm之间取值。
7.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过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两端面具有间隔设置、并被滤膜覆盖的多条导流筋和多条导流凹槽,所述导流筋和导流凹槽由二者朝向第一通孔的端部朝着滤液排出通道所在的方向延伸,且二者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通槽的延伸方向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过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凹槽和/或所述导流筋朝向第一通孔的端部设有第一贯通孔,所述第一贯通孔用于将支撑板被滤膜覆盖的区域的两端面连通;或者,所述导流凹槽和/或所述导流筋朝向滤液排出通道的端部设有汇流孔,其用于将滤液汇入滤液排出通道内。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还具有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二贯通孔位于滤膜的外周,其用于将相邻过滤元件的上游侧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两端面具有间隔柱,所述间隔柱位于滤膜朝向第一通孔的端部的外侧,相邻所述支撑板上的间隔柱对准并相互支撑,以将相邻过滤元件隔开。
CN202220102193.1U 2022-01-14 2022-01-14 一种过滤组件 Active CN2173127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02193.1U CN217312789U (zh) 2022-01-14 2022-01-14 一种过滤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02193.1U CN217312789U (zh) 2022-01-14 2022-01-14 一种过滤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12789U true CN217312789U (zh) 2022-08-30

Family

ID=829929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02193.1U Active CN217312789U (zh) 2022-01-14 2022-01-14 一种过滤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127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70277B2 (ja) フィン付きストレーナ
KR20150103097A (ko) 연료 전지용 유체 흐름 플레이트
CN101572318B (zh)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
CN107834085B (zh) 用于燃料电池的流体流动板
CA2361165A1 (en) Contoured layer channel flow filtration media
US3410062A (en) Filter
JP5880822B2 (ja)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CN101849310A (zh) 燃料电池用隔板和燃料电池
KR100642663B1 (ko) 연료전지
JP6573192B2 (ja) 燃料電池のためのセパレータ,セル構造体およびセル・スタック
JP2005537625A5 (zh)
CN217312789U (zh) 一种过滤组件
CN112387119A (zh) 一种用于去除病毒的过滤器
WO1984002275A1 (en) Transfer membrane apparatus
KR102179738B1 (ko) 연료 전지용 유체 흐름 플레이트
CN201845825U (zh) 燃料电池的双极板及其燃料电池
CN103648619B (zh) 电膜分离系统
JP5082312B2 (ja) 燃料電池のセパレータ構造
US4636310A (en) Transfer membrane apparatus
JP2006111014A5 (zh)
KR20130076938A (ko) 향상된 기밀구조를 갖는 분리판의 가스켓 구조
JP4960647B2 (ja) 燃料電池およびセパレータならびに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KR102179739B1 (ko) 연료 전지용 유체 흐름 플레이트
IL31783A (en) Fluid diffusion device and process for diffusion
WO2007077863A1 (ja) 燃料電池用セパレータおよび燃料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