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99347U - 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 - Google Patents

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99347U
CN210199347U CN201921449851.9U CN201921449851U CN210199347U CN 210199347 U CN210199347 U CN 210199347U CN 201921449851 U CN201921449851 U CN 201921449851U CN 210199347 U CN210199347 U CN 2101993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microstructures
light incid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44985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unwei Chen
陈俊伟
Yuefeng Yang
杨越峰
Yunchao Chen
陈允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o Precision Suzhou Co Ltd
Coretron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ano Precision Suzhou Co Ltd
Coretr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o Precision Suzhou Co Ltd, Coretr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Nano Precision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44985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99347U/zh
Priority to TW108213039U priority patent/TWM5935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993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993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导光板,其包括导光本体、入光微结构以及多个凸条微结构。导光本体具有入光面以及连接于入光面的出光面。入光微结构设置于入光面。多个凸条微结构设置于出光面,而每一凸条微结构从接近入光面朝远离入光面的延伸方向延伸,且每一凸条微结构相对出光面具有沿着延伸方向先递增再递减的垂直高度。一种包含上述导光板的背光模块也被提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导光板及背光模块具有避免产生交叉干涉纹路的功效。

Description

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导光技术,尤其是一种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已知的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及多个发光二极管,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及邻接于入光面的出光面,发光二极管配置于导光板的入光面旁,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由入光面进入导光板后,导光板将光线导引至导光板的出光面射出。所述发光二极管是按照一定的间隔距离(P)依序配置于入光面旁,导光板对应显示器的主动区(active area,或称为显示区)的区域与导光板的边缘之间具有一距离(A),当A/P值过小时(例如窄边框显示器),各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会使导光板的出光面靠近入光面的区域形成明暗交替的亮区与暗区,即亮暗不均(hot spot)的现象。已知的作法是在入光面上设置具有例如弧形侧面的凸块(R-cut)结构来改善亮暗不均的现象,但如此设计将使背光模块的亮度降低。
已知的另一种导光板,于出光面上配置由入光面处朝远离入光面方向延伸的半圆柱状(lenticular)结构来增加背光模块的亮度及遮蔽性,但在接近入光面的区域的亮暗不均现象仍然存在,且在远离入光面的区域明显较暗,导致背光模块的出光面亮暗不均。若同时采用上述lenticular结构及R-cut结构,则会于出光面上产生干涉纹路,故上述lenticular结构及R-cut结构并无法搭配使用。
本「背景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实用新型内容,因此在「背景技术」中所公开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道的已知技术。此外,在「背景技术」中所公开的内容并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代表在本实用新型申请前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可同时在出光面与入光面分别设置微结构下,提供均匀的背光源,并避免产生交叉干涉纹路。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到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导光板包括导光本体、入光微结构以及多个凸条微结构。导光本体具有入光面以及连接于入光面的出光面。入光微结构设置于入光面。多个凸条微结构设置于出光面,而每一凸条微结构从接近入光面朝远离入光面的延伸方向延伸,且每一凸条微结构相对出光面具有沿着延伸方向先递增再递减的垂直高度。
为达到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光模块包括上述导光板以及配置于入光面旁且与入光微结构相对的发光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导光板于出光面设有多个凸条微结构,而每一凸条微结构相对出光面具有递增再递减的高度,搭配入光微结构下,可避免产生已知技术在入光面附近产生的交叉干涉纹路,并提升远离入光面处的亮度,以增加背光模块整体的出光均匀度。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上视示意图。
图1B是沿图1A的A-A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1C是沿图1A的B-B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1D是图1A中的导光板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背光模块
100:导光板
110:导光本体
111:入光面
112:出光面
113:底面
116:第一区
117:第二区
120:入光微结构
130:凸条微结构
131:棱线
133:第一侧缘
134:第二侧缘
W:距离
200:发光组件
210:基板
211:设置面
220:发光元件
F1:延伸方向
H1:最大垂直高度
H2:最小垂直高度
L:光线
L1、L2:长度
P1:最高棱线点
P2:最低棱线点。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一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A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上视示意图,图1B是沿图1A的A-A线的剖面示意图,图1C是沿图1A的B-B线的剖面示意图,图1D是图1A中的导光板的立体示意图。请参照图1A及图1B,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包括导光板100与发光组件200。导光板100包括导光本体110、入光微结构120以及多个凸条微结构130。导光本体110具有一入光面111以及连接于入光面111的出光面112。入光微结构120设置于入光面111。多个凸条微结构130设置于出光面112,而每一凸条微结构130从接近入光面111朝远离入光面111的延伸方向F1延伸,且每一凸条微结构130相对出光面112具有沿着延伸方向F1先递增再递减的垂直高度。发光组件200配置于入光面111旁且与入光微结构120相对,发光组件200可包括基板210与设于基板210的设置面211上的多个发光元件220,每一发光元件220可朝向入光面111出射光线L。另外,背光模块10可更包括将发光组件200粘贴到导光本体110上的入光直条胶(图未示)。
请参照图1D,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100的出光面112包括第一区116及第二区117。第一区116配置于第二区117与入光面111之间,凸条微结构130设置于第二区117,第一区116所裸露出导光板100的一部分的出光面112为平面,意即出光面112在靠近入光面111的第一区116不设置任何微结构。如此在出光面112于接近入光面111的局部区域不设置凸条微结构130,以降低发光组件200所出射的光线L在第一区116产生交叉干涉纹路的可能。本实施例的导光板100在延伸方向F1上的长度为L1,第一区116在延伸方向F1上的长度为L2,且L2≦L1/4。进一步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区116是长度为L2且与出光面112同宽的矩形区域。在本发明中的长度L1与长度L2的比例是整体考虑了发光组件200的配置与背光模块10所对应的显示面板(图未示)的显示区域,对于导光板100常见的尺寸而言,第一区116在延伸方向F1上的长度L2通常会大于1mm、或大于3mm。
请参照图1C,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凸条微结构130于垂直延伸方向F1的截面为半圆形,但并不仅限于此。于其他未绘示的实施例中,每一凸条微结构130也可具有三角形、梯形或半椭圆形的截面。
请参照图1A及图1B,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凸条微结构130更包括棱线131,棱线131可为凸条微结构130于垂直延伸方向F1的截面上的制高点的连线,在本实施例中,棱线131于出光面112的垂直投影为平行于延伸方向F1的直线,但并不仅限于此。凸条微结构130相对出光面112的垂直高度是沿着棱线131分布,其中棱线131包括相对出光面112具有最大垂直高度H1的最高棱线点P1,以及靠近入光面111且相对出光面112具有最小垂直高度H2的最低棱线点P2,其中最高棱线点P1与最低棱线点P2具有一连线,且连线与出光面的夹角θ是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0.5度。对于导光板100常见的尺寸而言,最小垂直高度H2大于或等于0um且小于或等于10um,而最大垂直高度H1大于0um且小于或等于50um。在本实施例中,棱线131在最远离入光面111的棱线点(即垂直高度先递增再递减的凸条微结构130的最远离入光面111的位置)具有另一最小垂直高度,其高度可依在出光面上远离入光面区域的亮度而调整,不特别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凸条微结构130的棱线131为固定斜率递增的直线及固定斜率递减的直线,因此图1B的剖视图中,最高棱线点P1与最低棱线点P2的连线与棱线131一部分线段重叠,但并不仅限于此。当棱线131例如呈弧线状或折线状先递增再递减时,最高棱线点P1与最低棱线点P2的连线就不必然会与棱线131重叠。此外,虽然本实施例的最高棱线点P1为一尖端,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他未绘示的实施例中,每一凸条微结构130的顶部也可呈平台状,意即,凸条微结构130相对出光面112具有沿着延伸方向F1先递增再固定高度而后再递减的垂直高度。
请参照图1A,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凸条微结构130具有位于出光面上的第一侧缘133以及第二侧缘134。第一侧缘133与第二侧缘134之间在垂直于延伸方向F1的距离W是沿着延伸方向F1先递增再递减,以进一步提升出光面112的出光均匀度,但并不仅限于此。于其他未绘示的实施例中,第一侧缘133与第二侧缘134之间的距离W也可为固定值。特别说明的是,每一凸条微结构130的第一侧缘133与相邻凸条微结构130的第二侧缘的最近距离可为大于零或等于零,意即每一凸条微结构130可以与相邻的凸条微结构130完全分开(例如图1A所示,其为非连续沟形式),或者为部分连接(例如在距离W最大处与相邻的凸条微结构130相连接,其为连续沟形式,图未绘示)。
在本实施例中,入光微结构120可包括多个半圆形柱体,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入光微结构120可以是凹点结构、网点、或雾化面等不同结构。此外,本实施例的导光板100在制程上可通过整体射出成型而制成,因此入光微结构120可为射出成型的结构。然而本实施例的导光板100也可通过射出成型制程搭配热压技术制作,举例而言,导光板100除入光微结构120外的部分可以射出成型的方式先形成,再藉由热压的技术于入光面111上形成入光微结构120。藉此,即使导光板100的厚度很薄,例如低于0.5mm时,也可在入光面111设有入光微结构120,从而可降低发光组件200的发光元件220的配置密度。
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本体110更可具有底面113。底面113可以是扩散面,用于破坏导光板100内的光线的全反射,使得光线的出光角度改变,提高导光板100内的光线由出光面112各区域出光的比例,从而提高出光面112的亮度及均匀度。具体来说,底面113可具有多个扩散点,这些扩散点可以透过印刷、射出成型或雷射蚀刻底面113的方式而形成。这些扩散点的形状例如可以是半球状凸点、球冠状凸点、长方体状凸点、半球状凹点、球冠状凹点、长方体状凹点。
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100的材料例如可以是丙烯酸树脂(acrylic acid resin)、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或聚乙烯树脂(polyvinyl resin)等透明材料,但不局限于此。导光板100的形状除了绘示的矩形平板以外,也可以是圆形平板或其他几何形状的平板。
本实施例的导光板110于出光面112靠近入光面111侧设有不具微结构的区域以及垂直高度递增的多个凸条微结构130,搭配入光微结构120的设计下,可避免在入光面附近产生交叉干涉纹路,并于出光面112远离入光面111侧设有垂直高度递减的多个凸条微结构130,提升远离入光面处的亮度,以增加背光模块10整体的出光均匀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达成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说明书摘要部分和实用新型名称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检索之用,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此外,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元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Claims (12)

1.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本体、入光微结构以及多个凸条微结构,其中,
所述导光本体具有入光面以及连接于所述入光面的出光面;
所述入光微结构设置于所述入光面;
所述多个凸条微结构设置于所述出光面,其中每一所述多个凸条微结构从接近所述入光面朝远离所述入光面的延伸方向延伸,且每一所述多个凸条微结构相对所述出光面具有垂直高度,其中所述垂直高度沿着所述延伸方向先递增再递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面包括第一区及第二区,所述第一区配置于所述第二区与所述入光面之间,所述多个凸条微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区,所述第一区裸露出所述导光板的一部分所述出光面,且所述部分所述出光面为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在所述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为L1,所述第一区在所述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为L2,且L2≦L1/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在所述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为L2,且L2>1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多个凸条微结构于垂直所述延伸方向的截面为三角形、梯形、半圆形或半椭圆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多个凸条微结构还包括棱线,所述垂直高度是沿着所述棱线分布,其中所述棱线包括相对所述出光面具有最大垂直高度的最高棱线点,以及靠近所述入光面且相对所述出光面具有最小垂直高度的最低棱线点,其中所述最高棱线点与所述最低棱线点具有连线,且所述连线与所述出光面的夹角是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0.5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小垂直高度大于或等于0um且小于或等于10um,以及所述最大垂直高度大于0μm且小于或等于50u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多个凸条微结构具有第一侧缘以及第二侧缘,其中,
所述第一侧缘位于所述出光面上;
所述第二侧缘位于所述出光面上,且所述第一侧缘与所述第二侧缘之间的距离沿着所述延伸方向先递增再递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微结构包括多个半圆形柱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微结构包括射出成型或热压成型的结构。
1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板以及发光组件,其中,所述导光板包括导光本体、入光微结构以及多个凸条微结构,其中,
所述导光本体具有入光面以及连接于所述入光面的出光面;
所述入光微结构置设于所述入光面;
每一所述多个凸条微结构从接近所述入光面朝远离所述入光面的延伸方向延伸,且每一所述多个凸条微结构相对所述出光面具有垂直高度,其中所述垂直高度沿着所述延伸方向先递增再递减;
所述发光组件配置于所述入光面旁且与所述入光微结构相对。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组件包括多个发光元件,每一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用于朝向所述入光微结构出射光线。
CN201921449851.9U 2019-09-03 2019-09-03 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 Active CN2101993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49851.9U CN210199347U (zh) 2019-09-03 2019-09-03 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
TW108213039U TWM593569U (zh) 2019-09-03 2019-10-02 導光板以及背光模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49851.9U CN210199347U (zh) 2019-09-03 2019-09-03 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99347U true CN210199347U (zh) 2020-03-27

Family

ID=69866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449851.9U Active CN210199347U (zh) 2019-09-03 2019-09-03 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99347U (zh)
TW (1) TWM59356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56918A1 (zh) * 2020-09-21 2022-03-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结构、光源模组和显示模组
WO2023115276A1 (zh) * 2021-12-20 2023-06-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04663A1 (zh) * 2020-11-19 2022-05-27 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56918A1 (zh) * 2020-09-21 2022-03-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结构、光源模组和显示模组
US11774662B2 (en) 2020-09-21 2023-10-03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Light guiding structure,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display module
WO2023115276A1 (zh) * 2021-12-20 2023-06-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93569U (zh) 2020-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199347U (zh) 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
CN103631055B (zh) 显示装置
JP6140838B2 (ja) マルチビーム回折格子ベースの背面照明
DE60202053T2 (de) Vorderseitig beleuchtetes touchpanel
TWI412840B (zh) 光源模組
US6164790A (en) Back light unit for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16505898A5 (zh)
US9121981B2 (en) Light unit
JP2009539146A (ja) 可撓性の光導波路
CN111198415B (zh) 导光板与背光模块
JP2012018917A (ja) 面状発光装置およびシートスイッチモジュール
US10795073B2 (en) Light guide plate
JP6002410B2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686651B (zh) 背光模組
CN210401732U (zh)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JPH06281929A (ja) 面照明装置
CN113655558B (zh) 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
CN212229388U (zh) 导光板及使用其的背光模块
JP6044661B2 (ja) 導光板、面光源装置、透過型表示装置
CN210294593U (zh)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JP6346240B2 (ja) マルチビーム回折格子ベースの背面照明
CN210605062U (zh) 导光板和背光模组
CN216748176U (zh)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JP6593183B2 (ja) 導光板、面光源装置、透過型表示装置
JP2000222923A (ja) 導光板および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