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48176U -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 Google Patents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48176U
CN216748176U CN202220017978.9U CN202220017978U CN216748176U CN 216748176 U CN216748176 U CN 216748176U CN 202220017978 U CN202220017978 U CN 202220017978U CN 216748176 U CN216748176 U CN 2167481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microstructure
prism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01797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明杰
罗文欣
陈允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wan Young Co ltd
Nano Precision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iwan Young Co ltd
Nano Precision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wan Young Co ltd, Nano Precision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iwan 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01797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481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481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481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光板,该导光板包括板体、四角柱状微结构及至少一三角柱状微结构。板体具有底面、背向底面且平行于底面的出光面以及连接底面与出光面的入光面。四角柱状微结构设置于底面,且自底面朝向出光面凹入板体。四角柱状微结构包括朝向入光面的第一侧面、背向入光面的第二侧面及连接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的顶面。第一侧面位于入光面与第二侧面之间。顶面连接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且平行于出光面。第一侧面、第二侧面与顶面定义四角柱状微结构凹入板体的底面的凹陷。至少一三角柱状微结构设置于四角柱状微结构所形成的凹陷的顶面。一种包括上述导光板的背光模块亦被提出。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及背光模块具有优化的出光辉度效果。

Description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导光结构及光源模块,且特别是关于一种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市面上的显示装置大多采用平面显示模块进行画面的显示。对于非自发光显示介质,则需要借由背光模块来提供光线。常见的背光模块主要可分为侧入式背光模块以及直下式背光模块。对于侧入式背光模块而言,光源会设置在导光板的入光面旁,光线进入导光板后在导光板内部传递。导光板底部的光学微结构会将光线导向出光面。
然而,背光模块中若采用厚度较高的导光板,且采用较少数量的增亮膜,容易导致垂直方向的视角歪斜,使背光模块的最大出光辉度处并非落在正视角方向,如此一来,背光模块无法发挥良好的辉度效果。
「背景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实用新型内容,因此在「背景技术」段落所公开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道的背景技术。在「背景技术」段落所公开的内容,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代表在本实用新型申请前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光板及背光模块,具有优化的出光辉度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到上述的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光板,包括板体、四角柱状微结构以及至少一三角柱状微结构。板体具有底面、出光面以及入光面。出光面与底面互相背向且平行于底面。入光面连接底面与出光面。四角柱状微结构设置于底面,且自底面朝向出光面凹入板体。四角柱状微结构包括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及顶面。第一侧面朝向入光面,第二侧面背向入光面,第一侧面位于入光面与第二侧面之间。顶面连接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且平行于出光面。第一侧面、第二侧面与顶面定义四角柱状微结构凹入板体的底面的凹陷。至少一三角柱状微结构设置于四角柱状微结构所形成的凹陷的顶面。
为达到上述的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包括上述的导光板、光源以及棱镜片。光源设置于导光板的入光面旁,用以提供光束。棱镜片设置于导光板上。导光板的出光面位于导光板的底面以及棱镜片之间。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板利用四角柱状微结构所形成的凹陷及设置于四角柱状微结构的顶面的三角柱状微结构导引光线,强化导光效果,使得采用上述导光板的背光模块在正视角方向的辉度可提升,发挥良好的出光辉度效果。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板体、四角柱状微结构及三角柱状微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4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四角柱状微结构被划分形成的第一侧三角柱状微结构与第二侧三角柱状微结构以互补结构的方式来表示的立体示意图。
图4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四角柱状微结构以互补结构的方式来表示的立体示意图。
图4C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三角柱状微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板体、四角柱状微结构及三角柱状微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每一三角柱状微结构以互补结构的方式来表示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背光模块
100:导光板
110:板体
112:底面
114:出光面
116:入光面
118:第一条状结构
118a:圆弧
120:四角柱状微结构
1201:第一侧三角柱状微结构
1202:第二侧三角柱状微结构
122:第一侧面
124:第二侧面
126:顶面
130、130A:三角柱状微结构
132:邻面
134:对面
136:斜面
142:迎光面
144:背光面
200:光源
300:棱镜片
310:第二条状结构
400:光学膜片
A:顶角
B:锐角
C1:柱体
C2:凹陷结构
d:距离
F1:第一延伸平面
F2:第二延伸平面
G1:迎光角
G2:背光角
G3:夹角
h1、h2:高度
k:第四方向
LB:光束
t:厚度
V:凹陷
V1:第一微凹陷
V2:第二微凹陷
W1、W2:宽度
x:第一方向
y:第二方向
z: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一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现在将详细参考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被绘示在随附的附图中,并尽可能地在附图与本文的说明中使用相同的元件符号来指相同或相似的部分。
为清楚表示起见,各附图中绘有互相垂直的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及第三方向z。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请参照图1,背光模块10包括导光板100。导光板100包括板体110。板体110包括底面112、出光面114及入光面116。出光面114与底面112互相背向且平行于底面112。入光面116连接底面112与出光面114。板体110在垂直于出光面114的第三方向z上具有厚度t。在本实施例中,厚度t较一般现有导光板的厚度更厚,使得导光板100的耐热性较一般现有导光板更佳,可用于车用显示模块中。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厚度t落在1.8毫米至3毫米的范围内。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及图2,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100的板体110可选择性地包括多个第一条状结构118,形成于板体110的出光面114。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条状结构118可以是柱状透镜阵列(lenticular array)。然而,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条状结构118也可以是其它形状的光学结构。
请参照图1及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条状结构118在平行于入光面116的剖面上的轮廓可包括圆弧118a(标示于图2)。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圆弧118a的曲率半径落在15微米至50微米的范围内,较佳地,圆弧118a的曲率半径落在15微米至20微米的范围内,可进一步提升导光板100的集光效果,有助于增加背光模块10的正向出光辉度。
请参照图1,背光模块10更包括光源200,设置于导光板100的入光面116旁,且用以发出光束LB(绘于图3)。在本实施例中,光源200与导光板100的入光面116之间的距离d例如落在0.2毫米至0.5毫米的范围内,可用于具有发光强度较大的光源200的车用显示模块的架构中,避免光源200的高温使导光板100的板体110受热变形而影响光学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光源200可包括发光二极管元件。然而,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光源200也可以包括其它类型的发光元件。
请参照图1,背光模块10更包括棱镜片300,设置于导光板100上,其中导光板100的出光面114位于导光板100的底面112与棱镜片30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棱镜片300例如是增亮膜(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BEF),用以将光束LB(绘于图3)导往正向方向(即,第三方向z)。棱镜片300具有多个第二条状结构310。在本实施例中,棱镜片300的第二条状结构310可以是三角柱。
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100的板体110的每一第一条状结构118可沿垂直于入光面116的第二方向y延伸,棱镜片300的每一第二条状结构310可沿第四方向k延伸,其中第四方向k与第二方向y交错。也就是说,棱镜片300的第二条状结构310的延伸方向与板体110的第一条状结构118的延伸方向交错,以避免光束LB(绘于图3)自背光模块10出光时形成干涉条纹。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棱镜片300的第二条状结构310的延伸方向(即,第四方向k)与板体110的第一条状结构118的延伸方向(即,第二方向y)可垂直。亦即,棱镜片300的第二条状结构310的延伸方向与板体110的第一条状结构118的延伸方向可夹90度。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棱镜片300的第二条状结构310的延伸方向与板体110的第一条状结构118的延伸方向也可夹其它角度。
请参照图1,背光模块10更包括光学膜片400。棱镜片300位于光学膜片400与导光板100之间。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光学膜片400可包括扩散片(Diffuser)、增强型增亮膜或保护膜。增强型增亮膜例如是反射式偏光增亮膜(Dual Brightness EnhancementFilm;DBEF)。在本实施例中,光学膜片400可为背光模块10最上方的光学膜片,光学膜片400与导光板100的第一条状结构118之间可设有一张棱镜片300而未设有其它棱镜片。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为达到其它光学上的需求,背光模块10还可包括其它棱镜片。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板体、四角柱状微结构及三角柱状微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4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四角柱状微结构被划分形成的第一侧三角柱状微结构与第二侧三角柱状微结构以互补结构的方式来表示的立体示意图。图4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四角柱状微结构以互补结构的方式来表示的立体示意图。图4C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三角柱状微结构的立体示意图。须说明的是,图1示出四角柱状微结构120,而将省略的三角柱状微结构130绘于图3及图4C,此外,为了方便绘示说明,在图4A中所呈现的结构是绘示成与图3及图4C所呈现的结构互补的情况。
请同时参照图1、图3及图4A,导光板100更包括多个四角柱状微结构120。每一四角柱状微结构120设置于板体110的底面112,且自底面112朝向出光面114凹入板体110。每一四角柱状微结构120包括第一侧面122、第二侧面124及顶面126。第一侧面122朝向板体110的入光面116,第二侧面124背向板体110的入光面116。第一侧面122位于板体110的入光面116与第二侧面124之间。顶面126连接第一侧面122及第二侧面124,且顶面126平行于出光面114。第一侧面122、第二侧面124与顶面126定义四角柱状微结构120凹入板体110的底面112的所形成的凹陷V。
请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四角柱状微结构120可随机或规则地分布于板体110的底面112,且四角柱状微结构120沿平行于入光面116的第一方向x延伸,且在第一方向x上,四角柱状微结构120的宽度W2(标示于图4B)小于板体110的宽度W1(标示于图2),进一步而言,板体110的底面112在第一方向x上或在第二方向y上皆设置有多个四角柱状微结构120。须注意的是,基本上,四角柱状微结构120的型态是如图3所示的凹入板体110的凹陷V,但在图4A中,为了方便绘示说明,四角柱状微结构120是绘示为实体的结构。亦即,图3中的四角柱状微结构120与图4A中的四角柱状微结构是互补的结构。
请参照图1、图3、图4A、图4B及图4C,导光板100更包括三角柱状微结构130,设置于四角柱状微结构120所形成的凹陷V的顶面126上。在本实施例中,三角柱状微结构130自四角柱状微结构120所形成的凹陷V的顶面126朝向底面112所在的第一延伸平面F1凸出,进一步而言,三角柱状微结构130形成柱体C1。其中须注意的是,由于四角柱状微结构120所形成的凹陷V是凹入板体110的结构,因此底面112所在的第一延伸平面F1与凹陷V对应的部分是虚拟平面。具体而言,四角柱状微结构120在图4B中以互补结构的方式来呈现凹陷V,而三角柱状微结构130另以图4C来呈现凸出的柱体C1。同时参考图4B及图4C,可将图4B中的顶面126与图4C中的顶面126相叠合来检视,以表示三角柱状微结构130是自四角柱状微结构120的顶面126沿第三方向z的负方向凸出。再同时参考图3、图4B及图4C,图4B中的四角柱状微结构120的互补结构的凹陷V结合图4C中的三角柱状微结构130的凸出结构(柱体C1)可形成图3中的结构。其中,图3中所呈现的顶面126及延伸平面F2位于板体110内,因此以虚线表示。
进一步而言,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于每一四角柱状微结构120的顶面126的三角柱状微结构130的数量为一个,且三角柱状微结构130具有朝向入光面116的迎光面142及背向入光面116的背光面144,须注意的是,背光面144位于入光面116与迎光面142之间。三角柱状微结构130的迎光面142与板体110的底面112所在的第一延伸平面F1之间夹设有迎光角G1,在本实施例中,迎光角G1的角度落在29度至33度的范围内。在优选实施例中,迎光角G1的角度例如为30度。此外,三角柱状微结构130的背光面144与板体110的底面112所在的第一延伸平面F1之间夹设有背光角G2,在本实施例中,背光角G2的角度落在29度至33度的范围内,且可选择性地设置为与迎光角G1的角度相同。再者,四角柱状微结构120的第一侧面122与板体110的底面112所在的第一延伸平面F1之间夹设有夹角G3,且夹角G3的角度落在71度至83度的范围内。
请参照图3,在本实施例中,三角柱状微结构130的迎光面142连接背光面144,迎光面142与背光面144夹设有顶角A,且顶角A与底面112所在的第一延伸平面F1相切。也就是说,顶角A位于迎光角G1与背光角G2之间,且顶角A的角度、迎光角G1的角度以及背光角G2的角度相加等于180度。进一步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四角柱状微结构120所形成的凹陷V被三角柱状微结构130划分为第一侧三角柱状微结构1201与第二侧三角柱状微结构1202,第一侧三角柱状微结构1201与第二侧三角柱状微结构1202形成第一微凹陷V1与第二微凹陷V2。
继续参照图3,由入光面116进入板体110的光线LB可被三角柱状微结构130的迎光面142反射后朝向出光面114射出板体110;并且,四角柱状微结构120的第一侧面122以及三角柱状微结构130的背光面144也可作为另一组导引光线的结构,亦即,由入光面116进入板体110的光线LB再经由第一侧面122进入第一侧三角柱状微结构1201所形成的第一微凹陷V1,接着光线LB借由背光面144再次进入板体110,并朝向出光面114而射出板体110。其中,由于迎光面142与第一延伸平面F1之间的迎光角G1的角度被优化为29度至33度的范围,提升了导光板100在正视角方向出光辉度。并且,第一侧面122与第一延伸平面F1之间的夹角G3被优化为71度至83度的范围搭配背光面144与第一延伸平面F1之间的背光角G2的角度被优化为29度至33度的范围,也有助于提升导光板100在正视角方向出光辉度。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可利用斜率较大的第一侧面122及斜率较小的背光面144将光线LB导向出光面114,增加正向出光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可利用斜率较小的迎光面142将光线LB以全反射的情况导向出光面114,增加正向出光的效率。借由上述两组导光结构的叠加,可再进一步增加将光线LB导向出光面114的效率,进而达到提升正视角方向的辉度的效果。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板体、四角柱状微结构及三角柱状微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每一三角柱状微结构以互补结构的方式来表示的立体示意图。须注意的是,图5中的四角柱状微结构120与图4B中的四角柱状微结构120类似,因此以下共同参考图5、图4B及图6来说明本实施例。
图5及图6的实施例与图3、图4A及图4C的实施例的差异如下。请参照图5及图6,在本实施例中,三角柱状微结构130A自四角柱状微结构120所形成的凹陷V的顶面126朝向出光面114凹入板体110,进一步而言,三角柱状微结构130A形成凹陷结构C2。基本上,四角柱状微结构120及三角柱状微结构130A的型态是如图5所示的凹入板体110的结构,但在图4B及图6中,为了方便绘示说明,四角柱状微结构120及三角柱状微结构130A是绘示为实体的结构。亦即,图5中呈现为凹入结构的四角柱状微结构120与呈现为实体结构的图4B中的四角柱状微结构120及图6中的三角柱状微结构130A是互补的结构。
同时参考图5、图4B及图6,在本实施例中,四角柱状微结构120例如为梯形柱状微结构,进一步而言,四角柱状微结构120例如可为等腰梯形柱状微结构。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于四角柱状微结构120的顶面126的三角柱状微结构130A的数量为多个,这些三角柱状微结构130A中的每一个为直角三角柱状微结构。进一步而言,作为直角三角柱状微结构的每一三角柱状微结构130A具有邻面132、对面134及斜面136,其中邻面132与对面134夹设有一直角。须注意的是,由于三角柱状微结构130A是自四角柱状微结构120的顶面126凹入板体110的结构,因此三角柱状微结构130A的邻面132与四角柱状微结构120的顶面126重叠,且邻面132及顶面126所在的第二延伸平面F2是虚拟平面。
具体而言,四角柱状微结构120在图4B中以互补结构的方式来呈现凹陷V,而三角柱状微结构130A另在图6中也以互补结构的方式来呈现单一个凹陷结构C2。同时参考图4B及图6,可将图4B中的顶面126与图6中的邻面132相叠合来检视,以表示三角柱状微结构130A是自四角柱状微结构120的顶面126沿第三方向z再凹入板体110。再同时参考图5、图4B及图6,图4B中的四角柱状微结构120的互补结构的凹陷V结合多个图6中的三角柱状微结构130A的互补结构的凹陷结构C2可形成图5中的结构。
同时参考图5及图6,每一三角柱状微结构130A的斜面136与四角柱状微结构120所形成的凹陷V的顶面126所在的第二延伸平面F2之间夹设有锐角B,且锐角B的角度落在29度至33度的范围内。在优选实施例中,锐角B的角度例如为30度。这些三角柱状微结构130A沿平行于入光面116的第一方向x延伸,并在垂直于入光面116的第二方向y上排列,在一些实施例中,这些三角柱状微结构130A在垂直于出光面116的第三方向z上的高度可彼此不相同,举例而言,如图5中所示,最靠近出光面116的三角柱状微结构130A的高度h1不等于最远离出光面116的三角柱状微结构130A的高度h2。此外,这些三角柱状微结构130A可连续或不连续地分布于顶面126,也就是说,这些三角柱状微结构130A的所有邻面132与四角柱状微结构120的顶面126可完全重叠或可部分重叠。
请参考图5,在本实施例中,四角柱状微结构120的第一侧面122可作为迎光面142,四角柱状微结构120的第二侧面124可作为背光面144,须注意的是,迎光面142位于入光面116与背光面144之间。四角柱状微结构120的迎光面142(第一侧面122)与板体110的底面112所在的第一延伸平面F1之间夹设有迎光角G1,在本实施例中,迎光角G1的角度落在29度至33度的范围内。在优选实施例中,迎光角G1的角度例如为30度。此外,四角柱状微结构120的背光面144(第二侧面124)与板体110的底面112所在的第一延伸平面F1之间夹设有背光角G2,在本实施例中,背光角G2的角度落在29度至33度的范围内,且可选择性地设置为与迎光角G1的角度相同。
继续参照图5,由入光面116进入板体110的光线LB可被四角柱状微结构120的迎光面142(第一侧面122)反射后朝向出光面114射出板体110;并且,多个三角柱状微结构130A的每一个的斜面136也可作为另一组导引光线的结构,亦即,由入光面116进入板体110的光线LB可被三角柱状微结构130A的斜面136反射后朝向出光面114射出板体110。其中,由于迎光面142与第一延伸平面F1之间的迎光角G1的角度被优化为29度至33度的范围,提升了导光板100在正视角方向出光辉度。并且,斜面136与第二延伸平面F2之间的锐角B被优化为29度至33度的范围,也有助于提升导光板100在正视角方向出光辉度。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可利用迎光面142及多个斜面136将光线LB以全反射的情况导向出光面114,且由于多个斜面136增加了导引光线LB的作用面积,可使更多光线LB被导向出光面114,增加正向出光的效率。借由上述两组导光结构的叠加,可再进一步增加将光线LB导向出光面114的效率,进而达到提升正视角方向的辉度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板利用四角柱状微结构所形成的凹陷及设置于四角柱状微结构的顶面的三角柱状微结构导引光线,强化导光效果,使得采用上述导光板的背光模块在正视角方向的辉度可提升,发挥良好的出光辉度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达到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检索,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此外,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元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Claims (27)

1.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包括板体、四角柱状微结构以及至少一三角柱状微结构,其中
所述板体包括底面、出光面以及入光面,其中
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底面互相背向且平行于所述底面;以及
所述入光面连接所述底面与所述出光面;
所述四角柱状微结构设置于所述底面,且自所述底面朝向所述出光面凹入所述板体,所述四角柱状微结构包括第一侧面、第二侧面以及顶面,其中
所述第一侧面朝向所述入光面;
所述第二侧面背向所述入光面,其中所述第一侧面位于所述入光面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以及
所述顶面连接所述第一侧面及所述第二侧面,且平行于所述出光面,其中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顶面定义所述四角柱状微结构凹入所述板体的所述底面的凹陷;以及
所述至少一三角柱状微结构设置于所述四角柱状微结构所形成的所述凹陷的所述顶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三角柱状微结构自所述四角柱状微结构所形成的所述凹陷的所述顶面朝向所述底面所在的第一延伸平面凸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所述四角柱状微结构的所述顶面的所述至少一三角柱状微结构的数量为一个,且所述三角柱状微结构具有朝向所述入光面的迎光面及背向所述入光面的背光面,所述背光面位于所述入光面与所述迎光面之间,所述迎光面与所述底面所在的所述第一延伸平面之间夹设有迎光角,且所述迎光角的角度落在29度至33度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迎光角的角度为30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迎光面连接所述背光面,所述迎光面与所述背光面夹设有顶角,且所述顶角与所述底面所在的所述第一延伸平面相切。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四角柱状微结构被所述三角柱状微结构划分为第一侧三角柱状微结构与第二侧三角柱状微结构,所述第一侧三角柱状微结构与所述第二侧三角柱状微结构形成第一微凹陷与第二微凹陷。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底面所在的所述第一延伸平面之间夹设有夹角,且所述夹角的角度落在71度至83度的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三角柱状微结构自所述四角柱状微结构所形成的所述凹陷的所述顶面朝向所述出光面凹入所述板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四角柱状微结构为梯形柱状微结构,且设置于所述四角柱状微结构的所述顶面的所述至少一三角柱状微结构的数量为多个。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四角柱状微结构为等腰梯形柱状微结构,所述多个三角柱状微结构中的每一个为直角三角柱状微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三角柱状微结构中的每一个的斜面与所述四角柱状微结构所形成的所述凹陷的所述顶面所在的第二延伸平面之间的锐角的角度落在29度至33度的范围内。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三角柱状微结构沿平行于所述入光面的第一方向延伸,并在垂直于所述入光面的第二方向上排列,且所述多个三角柱状微结构在垂直于所述出光面的第三方向上的高度彼此不相同。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四角柱状微结构的所述第一侧面作为迎光面,所述四角柱状微结构的所述第二侧面作为背光面,所述迎光面位于所述入光面与所述背光面之间,所述迎光面与所述底面所在的第一延伸平面之间夹设有迎光角,且所述迎光角的角度落在29度至33度的范围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迎光角的角度为30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四角柱状微结构沿平行于所述入光面的第一方向延伸,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四角柱状微结构的宽度小于所述板体的宽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在垂直于所述出光面的第三方向上的厚度落在1.8毫米至3毫米的范围内。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还包括多个第一条状结构,形成于所述出光面,所述多个第一条状结构中的每一个沿垂直于所述入光面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多个第一条状结构中的每一个在平行于所述入光面的剖面上的轮廓包括圆弧。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的曲率半径落在15微米至50微米的范围内。
19.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光源以及棱镜片,其中
所述导光板包括板体、四角柱状微结构以及至少一三角柱状微结构,其中
所述板体包括底面、出光面以及入光面,其中
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底面互相背向且平行于所述底面;以及
所述入光面连接所述底面与所述出光面;
所述四角柱状微结构设置于所述底面,且自所述底面朝向所述出光面凹入所述板体,所述四角柱状微结构包括第一侧面、第二侧面以及顶面,其中
所述第一侧面朝向所述入光面;
所述第二侧面背向所述入光面,其中所述第一侧面位于所述入光面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以及
所述顶面连接所述第一侧面及所述第二侧面,且平行于所述出光面,其中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顶面定义所述四角柱状微结构凹入所述板体的所述底面的凹陷;以及
所述至少一三角柱状微结构设置于所述四角柱状微结构所形成的所述凹陷的所述顶面;
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旁,用以提供光束;以及
所述棱镜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上,其中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出光面位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底面以及所述棱镜片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与所述导光板之间的距离落在0.2毫米至0.5毫米的范围内。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还包括多个第一条状结构,形成于所述出光面,所述多个第一条状结构中的每一个沿垂直于所述入光面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多个第一条状结构中的每一个在平行于所述入光面的剖面上的轮廓包括圆弧。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片包括多个第二条状结构,所述多个第二条状结构中的每一个沿第四方向延伸,所述第四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错,且所述多个第二条状结构中的每一个为三角柱。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还包括光学膜片,
其中所述棱镜片位于所述光学膜片与所述导光板之间,且所述光学膜片包括扩散片、增强型增亮膜或保护膜。
24.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三角柱状微结构自所述四角柱状微结构所形成的所述凹陷的所述顶面朝向所述底面所在的第一延伸平面凸出。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所述四角柱状微结构的所述顶面的所述至少一三角柱状微结构的数量为一个,且所述三角柱状微结构具有朝向所述入光面的迎光面及背向所述入光面的背光面,所述背光面位于所述入光面与所述迎光面之间,所述迎光面与所述底面所在的所述第一延伸平面之间夹设有迎光角,且所述迎光角的角度落在29度至33度的范围内。
26.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三角柱状微结构自所述四角柱状微结构所形成的所述凹陷的所述顶面朝向所述出光面凹入所述板体。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四角柱状微结构的所述第一侧面作为迎光面,所述四角柱状微结构的所述第二侧面作为背光面,所述迎光面位于所述入光面与所述背光面之间,所述迎光面与所述底面所在的第一延伸平面之间夹设有迎光角,且所述迎光角的角度落在29度至33度的范围内。
CN202220017978.9U 2022-01-06 2022-01-06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Active CN2167481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17978.9U CN216748176U (zh) 2022-01-06 2022-01-06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17978.9U CN216748176U (zh) 2022-01-06 2022-01-06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48176U true CN216748176U (zh) 2022-06-14

Family

ID=81911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017978.9U Active CN216748176U (zh) 2022-01-06 2022-01-06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481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85358B1 (ko) 백라이트부
CN101221253B (zh) 光学片和包含其的显示装置
US9164215B2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US7911700B2 (en) Light guiding film
CN108692221B (zh) 光源模块及其棱镜片
US20080158912A1 (en) Light guide plate
EP2196830B1 (en) Backlight assembly
CN212229385U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US7656597B2 (en) Prism sheet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CN111198415B (zh) 导光板与背光模块
US7726827B2 (en) Prism sheet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TW201636663A (zh) 導光板、面光源裝置及透過型顯示裝置
TW201007233A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edge-lighting type backlight module
KR20090050940A (ko) 도광판 및 백라이트부
US7711223B2 (en) Composite light guiding film module
JP2010210904A (ja) 光拡散シート、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5493312B2 (ja) 面発光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US7850355B2 (en) Optical member, surface light source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216748176U (zh)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CN112859435A (zh)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CN216748370U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CN113655558B (zh) 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
CN111781670B (zh)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JP2010078692A (ja) 光学素子、それを備えた光源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984512B2 (ja) 面発光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