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29385U -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29385U
CN212229385U CN202021067051.3U CN202021067051U CN212229385U CN 212229385 U CN212229385 U CN 212229385U CN 202021067051 U CN202021067051 U CN 202021067051U CN 212229385 U CN212229385 U CN 2122293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prism sheet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pr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6705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明谕
刘冠彣
郭浩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o Precision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o Precision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o Precision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o Precision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06705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229385U/zh
Priority to TW109208792U priority patent/TWM6048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293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293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光源、光学膜片、第一棱镜片以及第二棱镜片。光源设置于导光板的入光面。光学膜片设置于导光板的出光面,且包括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的基板与设置于基板的第二表面上的多个光学微结构。第一表面朝向导光板的出光面。这些光学微结构各自具有较远离入光面的迎光面。迎光面与第二表面之间具有小于40度且大于0度的第一角度。第一棱镜片与第二棱镜片重叠设置于基板的第二表面。第一棱镜片的多个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二棱镜片的多个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一种采用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亦被提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具有高度集光性,采用此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的正视角附近的总出光量较高。

Description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光学模块与显示装置,且特别是关于一种背光模块与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液晶显示器这类的非自发光显示器的应用日益广泛,背光模块的设计也需针对不同的用途而调整。为了提升光源的光能利用率,搭载光学增亮膜(BrightnessEnhancement Film,BEF)与反射片的背光模块已成为市场的主流之一。一般来说,此类背光模块都配置有两片光学增亮膜(例如棱镜的延伸方向相互正交的两棱镜片)的叠层架构,可将导光板在大角度出射的光束导向涵盖正视角的特定角度范围内,以提高背光模块于正视角附近的出光强度。
由于反射片会直接将所有角度入射的光束反射回导光板,因此部分的光束在出射导光板的出光面后,无法以适当的角度入射光学增亮膜而被光学增亮膜反射回导光板中,造成光能的损耗。另一方面,由于光源大都设置在导光板的一侧,自导光板出射的光束的出射角大都会偏向远离光源的一侧。为了抑制出光角度范围的偏移,在导光板与光学增亮膜之间设置扩散片是目前较常见的解决方法。然而,扩散片的设置会降低背光模块的集光性。因此,如何解决此类背光模块的出光角度范围的偏移问题,又能同时提升背光模块的集光性是相关厂商的重要课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高度集光性的背光模块。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正视角附近的总出光量较高。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到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背光模块。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光源、光学膜片、第一棱镜片以及第二棱镜片。导光板具有入光面以及连接入光面的出光面。光源设置于导光板的入光面的一侧。光学膜片重叠设置于导光板的出光面,且包括基板与多个光学微结构。基板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第一表面朝向导光板的出光面。这些光学微结构设置于基板的第二表面上,且各自具有较远离入光面的迎光面。迎光面与第二表面之间具有第一角度,第一角度小于40度且大于0度。第一棱镜片与第二棱镜片重叠设置于光学膜片,且位于基板的第二表面的一侧。第一棱镜片位于光学膜片与第二棱镜片之间。第一棱镜片与第二棱镜片各自具有多个棱镜结构,且第一棱镜片的这些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二棱镜片的这些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的多个光学微结构各自还具有连接迎光面且较靠近入光面的背光面。背光面与第二表面之间具有第二角度,且第二角度大于第一角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的多个光学微结构各自还具有连接迎光面且较靠近入光面的背光面。背光面与第二表面之间具有第二角度,且第二角度等于第一角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的第一角度小于40度且大于9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的第一角度小于9度且大于0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的第一棱镜片的多个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与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的夹角小于第二棱镜片的多个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与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的夹角,且光学膜片的多个光学微结构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棱镜片的这些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的第二棱镜片的多个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与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的夹角小于第一棱镜片的多个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与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的夹角,且光学膜片的多个光学微结构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二棱镜片的这些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用于在垂直导光板的出光面的方向上自第二棱镜片远离光学膜片的一侧发出光束,且光束的光强度反比于第一角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的光学膜片的第二表面较靠近导光板的入光面的一部分设有扩散结构层,且扩散结构层不重叠于多个光学微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的光学膜片的第一表面较靠近导光板的入光面的一部分设有扩散结构层,且扩散结构层不重叠于多个光学微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的光学膜片的第二表面较靠近导光板的入光面的一部分设有遮光层,且遮光层不重叠于多个光学微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的光学膜片的第一表面较靠近导光板的入光面的一部分设有遮光层,且遮光层不重叠于多个光学微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的光学膜片的第二表面较靠近导光板的入光面的一部分设有留白区,且留白区不重叠于多个光学微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的第一棱镜片的多个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棱镜片的多个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不平行且不垂直于导光板的入光面。
为达到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块与显示面板。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光源、光学膜片、第一棱镜片以及第二棱镜片。导光板具有入光面以及连接入光面的出光面。光源设置于导光板的入光面的一侧。光学膜片重叠设置于导光板的出光面,且包括基板与多个光学微结构。基板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第一表面朝向导光板的出光面。这些光学微结构设置于基板的第二表面上,且各自具有较远离入光面的迎光面。迎光面与第二表面之间具有第一角度,第一角度小于40度且大于0度。第一棱镜片与第二棱镜片重叠设置于光学膜片,且位于基板的第二表面的一侧。第一棱镜片位于光学膜片与第二棱镜片之间。第一棱镜片与第二棱镜片各自具有多个棱镜结构,且第一棱镜片的这些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二棱镜片的这些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显示面板重叠设置于导光板的出光面,且位于第二棱镜片远离导光板的一侧。
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中,导光板与第一棱镜片之间设有光学膜片,且光学膜片远离导光板的一侧设有多个光学微结构。透过这些光学微结构的设置,可使来自导光板的光束以适当的角度入射第一棱镜片,以避免光束被第一棱镜片反射回导光板中,有助于提升背光模块的整体出光效率。另一方面,这些光学微结构各自具有远离导光板的入光面的迎光面,此迎光面与光学膜片的基板的表面之间的第一角度小于40度且大于0度。据此,可增加正视角附近的总出光量,有助于提升背光模块的集光性。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显示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图3是图1的背光模块的第一角度对辉度值的曲线图。
图4是图1的背光模块的第一角度对亮度增益值的曲线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显示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11、12、13、14:显示装置
100、100A、100B、100C、100D:背光模块
110:导光板
110a:入光面
110b:出光面
110c:底面
120:光源
130、130A、130B、130C:光学膜片
131、141、151:基板
131a:第一表面
131b:第二表面
132、132A、132C:光学微结构
132a:迎光面
132b:背光面
133:扩散结构层
140、140A、140B:第一棱镜片
141s、151s:表面
142、142A、142B、152、152A、152B:棱镜结构
150、150A、150B:第二棱镜片
160:反射片
200:显示面板
LB:光束
X、Y、Z:方向
θ1:第一角度
θ2:第二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一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显示装置的侧视示意图。图3是图1的背光模块的第一角度对辉度值的曲线图。图4是图1的背光模块的第一角度对亮度增益值的曲线图。
请参照图1及图2,显示装置10包括背光模块100与显示面板200。显示面板200重叠设置于背光模块100。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00例如是液晶显示(liquid crystaldisplay,LCD)面板、电泳显示(electrophoretic display,EPD)面板、或其他非自发光型显示面板,且来自背光模块100的光束LB在通过显示面板200后转变成影像光束并传递至使用者的眼睛以形成显示画面。
背光模块100包括导光板110、光源120与光学膜片130。导光板110具有入光面110a与出光面110b,且入光面110a与出光面110b相连接。光源120设置在导光板110的入光面110a的一侧。光学膜片130重叠设置于导光板110的出光面110b。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为侧入式背光模块。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光源120的数量系以五个为例进行示范性地说明,并不代表本实用新型以图式揭示内容为限制。在其他实施例中,光源120的配置数量可根据背光模块的光学设计而调整。
光学膜片130包括基板131与多个光学微结构132。基板131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131a与第二表面131b,其中第一表面131a朝向导光板110,且这些光学微结构132设置在基板131的第二表面131b上。亦即,这些光学微结构132是位于基板131远离导光板110的一侧。举例来说,在本实施例中,这些光学微结构132是沿着方向Y排列且在方向X上延伸。更具体地说,本实施例的光学微结构132的延伸方向可选择性地平行于导光板110的入光面110a,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光学膜片的光学微结构也可相交于导光板110的入光面110a。
进一步而言,背光模块100还包括第一棱镜片140与第二棱镜片150。第一棱镜片140位于光学膜片130与第二棱镜片150之间,第二棱镜片150位于第一棱镜片140与显示面板200之间。第一棱镜片140与第二棱镜片150各自具有多个棱镜结构。举例来说,第一棱镜片140具有基板141与多个棱镜结构142,且这些棱镜结构142设置于基板141背离光学膜片130的一侧表面141s上。相似地,第二棱镜片150具有基板151与多个棱镜结构152,且这些棱镜结构152设置于基板151背离光学膜片130(或第一棱镜片140)的一侧表面151s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棱镜片140的这些棱镜结构142是沿着方向X排列且在方向Y上延伸,第二棱镜片150的这些棱镜结构152是沿着方向Y排列且在方向X上延伸。更具体地说,第一棱镜片140的棱镜结构142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二棱镜片150的棱镜结构152的延伸方向。更具体地说,第一棱镜片140的棱镜结构14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棱镜片150的棱镜结构152的延伸方向是分别以垂直于与平行于导光板110的入光面110a的方式进行设置,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两棱镜片的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也可不平行且不垂直于导光板110的入光面110a。
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棱镜片150的棱镜结构152的延伸方向与导光板110的入光面110a之间的夹角(例如0度)小于第一棱镜片140的棱镜结构142的延伸方向与导光板110的入光面110a之间的夹角(例如90度),且光学膜片130的光学微结构13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二棱镜片150的棱镜结构152的延伸方向。也就是说,光学膜片130的光学微结构132的延伸方向是平行于两棱镜片中其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与导光板110的入光面110a之间的夹角较小的一个。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本实施例的光学膜片130的光学微结构132的延伸方向是平行于第二棱镜片150的棱镜结构152的延伸方向,因此背光模块100在方向X上的集光性相较于其在方向Y上的集光性来得更高些。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膜片130的基板131、第一棱镜片140的基板141与第二棱镜片150的基板151的材质可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与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光学膜片130的光学微结构132、第一棱镜片140的棱镜结构142与第二棱镜片150的棱镜结构152的材质可包括紫外光硬化胶材(UV glue)、或其他适合的高分子聚合物。
进一步而言,光学膜片130的光学微结构132具有较远离导光板110的入光面110a的迎光面132a以及连接迎光面132a且较靠近导光板110的入光面110a的背光面132b。迎光面132a与基板131的第二表面131b之间具有第一角度θ1,背光面132b与基板131的第二表面131b之间具有第二角度θ2,且第一角度θ1不同于第二角度θ2。也就是说,光学膜片130的光学微结构132的横截面轮廓为不等边三角形。值得注意的是,透过光学微结构132的第二角度θ2大于第一角度θ1,可增加光学微结构132的迎光面132a的表面积。然而,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根据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光学微结构的背光面与基板的第二表面之间的第二角度也可等于迎光面与基板的第二表面之间的第一角度。另一方面,透过此迎光面132a与第二表面131b之间的第一角度θ1小于40度并大于0度,可使来自导光板110的光束能以适当的角度(例如49度)入射第一棱镜片140,以避免光束被第一棱镜片140反射回导光板110中,有助于提升背光模块100的集光性。
特别一提的是,光学膜片130的光学微结构132的迎光面132a与基板131的第二表面131b之间的第一角度θ1的最佳值(即达到背光模块100的最大出光辉度值的角度值)会随着棱镜片的棱镜结构的折射率而改变。举例来说,图3示出在棱镜结构(例如棱镜结构142与棱镜结构152)具有四种不同折射率的情况下,背光模块100的整体辉度值对第一角度θ1的变化曲线,其中曲线C1、曲线C2、曲线C3以及曲线C4分别对应的棱镜结构的折射率为1.51、1.53、1.56以及1.59。由图3可知,光学微结构132的迎光面132a的第一角度θ1的最佳值会随着棱镜片的棱镜结构的折射率增加而减少。亦即,光学微结构132的迎光面132a的第一角度θ1的最佳值会反比于棱镜片的棱镜结构的折射率。
举例来说,在一实施例中,当棱镜片的棱镜结构具有较高的折射率(例如折射率大于1.66)时,为了让背光模块的出光辉度值最大化,光学微结构132的迎光面132a的第一角度θ1小于9度大于0度。在另一实施例中,当棱镜片的棱镜结构的折射率介于1.5至1.6之间时,为了让背光模块的出光辉度值最大化,光学微结构132的迎光面132a的第一角度θ1小于40度大于9度。
从另一观点来说,当棱镜片的棱镜结构的折射率固定时,光学膜片130所产生的辉度增益值(brightness gain)会随着光学微结构132的迎光面132a的第一角度θ1的缩减而增加。如图4所示,当棱镜片的棱镜结构的折射率为1.66时,光学膜片130所产生的辉度增益值明显反比于光学微结构132的迎光面132a的第一角度θ1,且第一角度θ1小于7度时,可取得较佳的辉度增益值。需说明的是,此处的辉度增益值为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具有光学膜片130)于特定视角范围(例如±10度的范围)内的整体辉度值与一比较例的背光模块(以下扩散片取代光学膜片130)于特定视角范围内的整体辉度值的比值。
请参照图2,具体而言,背光模块100用于在垂直导光板110的出光面110b的方向(例如方向Z)上自第二棱镜片150远离光学膜片130的一侧发出光束LB,且此光束LB的光强度反比于光学微结构132的迎光面132a的第一角度θ1。换句话说,光学膜片130的光学微结构132的迎光面132a的设置可抑制从导光板110出射的光束的出光角度范围的偏移。
背光模块100还可包括反射片160,设置于导光板110的底面110c的一侧,且此底面110c连接入光面110a并与出光面110b相对。在本实施例中,反射片160例如是银反射片或白反射片,且用以将自导光板110的底面110c出射的光束反射回导光板110中,以提升光源120的光能利用率。值得一提的是,藉由在导光板110的出光面110b与第一棱镜片140之间设置上述的光学膜片130,可使来自导光板110的光束以适当的角度(例如49度)入射第一棱镜片140,以避免光束被第一棱镜片140反射回导光板中。换句话说,可有效提升背光模块100的整体出光效率。
以下将列举另一些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公开,其中相同的构件将标示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相同技术内容的说明,省略部分请参考前述实施例,以下不再赘述。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请参照图5,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1与图1的显示装置10的差异仅在于:棱镜片的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以及光学膜片的光学微结构的延伸方向的配置关系不同。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0A的第一棱镜片140A的棱镜结构142A的延伸方向可选择性地平行于导光板110的入光面110a,第二棱镜片150A的棱镜结构152A的延伸方向可选择性地垂直于导光板110的入光面110a,但不局限于此。也就是说,第一棱镜片140A的棱镜结构142A的延伸方向与导光板110的入光面110a之间的夹角小于第二棱镜片150A的棱镜结构152A的延伸方向与导光板110的入光面110a之间的夹角。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本实施例的光学膜片130的光学微结构132的延伸方向是平行于第一棱镜片140A的棱镜结构142A的延伸方向,因此背光模块100A在方向Y上的集光性相较于其在方向X上的集光性来得更高些。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7是图6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请参照图6及图7,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2与图1的显示装置10的差异仅在于:棱镜片的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以及光学膜片的光学微结构的延伸方向的配置关系不同。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0B的第一棱镜片140B的棱镜结构142B的延伸方向不平行且不垂直于导光板110的入光面110a,第二棱镜片150B的棱镜结构152B的延伸方向不平行且不垂直于导光板110的入光面110a。亦即,两棱镜片的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都相交于导光板110的入光面110a,但不局限于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棱镜片140B的棱镜结构142B的延伸方向与导光板110的入光面110a之间的夹角小于第二棱镜片150B的棱镜结构152B的延伸方向与导光板110的入光面110a之间的夹角。
特别一提的是,本实施例的光学膜片130A的光学微结构132A的延伸方向是平行于两棱镜片中其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与导光板110的入光面110a之间的夹角较小的一个,例如:光学膜片130A的光学微结构132的延伸方向是平行于第一棱镜片140B的棱镜结构142B的延伸方向。据此,背光模块100B在垂直于第一棱镜片140B的棱镜结构142B的延伸方向上的集光性相较于背光模块100B在平行于第一棱镜片140B的棱镜结构142B的延伸方向上的集光性来得更高些。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9是图8的显示装置的侧视示意图。请参照图8及图9,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3与图1的显示装置10的差异仅在于:光学膜片的组成不同。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0C的光学膜片130B还可包括扩散结构层133。扩散结构层133是设置在光学膜片130B的第二表面131b较靠近导光板110的入光面110a的部分,且在基板131的第二表面131b的法线方向(例如方向Z)上不重叠于光学微结构132。然而,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根据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扩散结构层133是设置在光学膜片130B的第一表面131a较靠近导光板110的入光面110a的部分,且在基板131的第二表面131b的法线方向(例如方向Z)上不重叠于光学微结构132。
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多个光源120是设置在导光板110的入光面110a的一侧,容易在导光板110的出光面110b较邻近入光面110a的部分形成交替排列的多个亮区与暗区,亦即,热点(hot spot)现象。透过在光学膜片130B较靠近导光板110的入光面110a的一侧设置扩散结构层133,可有效抑制上述的热点现象。然而,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根据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背光模块的光学膜片在上述扩散结构层133的设置处也可以遮光层或留白区来替代,且此遮光层或留白区用以遮蔽上述亮度不均匀的现象(即热点现象)。特别说明的是,上述留白区是指在光学膜片130B的第一表面131a(或第二表面131b)较靠近导光板110的入光面110a的部分不设有任何的光学微结构与光学功能层。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0,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4与图1的显示装置10的差异仅在于:光学膜片的光学微结构的设置方式不同。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0D的光学膜片130C的多个光学微结构132C可分散地排列于基板131的第二表面131b上。举例来说,这些光学微结构132C可分别在方向X与方向Y上排成多列与多行(亦即,这些光学微结构132C可阵列排列于基板131上),而这些光学微结构132C的延伸方向大致上仍平行于第二棱镜片150的棱镜结构152的延伸方向。由于光学微结构132C的迎光面132a与背光面132b的配置方式相似于图1的光学微结构132,因此详细的说明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相关段落,于此便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中,导光板与第一棱镜片之间设有光学膜片,且光学膜片远离导光板的一侧设有多个光学微结构。透过这些光学微结构的设置,可使来自导光板的光束以适当的角度入射第一棱镜片,以避免光束被第一棱镜片反射回导光板中,有助于提升背光模块的整体出光效率。另一方面,这些光学微结构各自具有远离导光板的入光面的迎光面,此迎光面与光学膜片的基板的表面之间的第一角度小于40度且大于0度。据此,可增加正视角附近的总出光量,有助于提升背光模块的集光性。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为准。

Claims (15)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光源、光学膜片以及第一棱镜片与第二棱镜片,其中,
所述导光板具有入光面以及连接所述入光面的出光面;
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的一侧;
所述光学膜片重叠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出光面,所述光学膜片包括基板以及多个光学微结构,其中,
所述基板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出光面;
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设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二表面上,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各自具有较远离所述入光面的迎光面,所述迎光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具有第一角度;
所述第一棱镜片与所述第二棱镜片重叠设置于所述光学膜片,且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所述第一棱镜片位于所述光学膜片与所述第二棱镜片之间,所述第一棱镜片与所述第二棱镜片各自具有多个棱镜结构,且所述第一棱镜片的所述多个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棱镜片的所述多个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其中,所述第一角度小于40度且大于0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各自还具有连接所述迎光面且较靠近所述入光面的背光面,所述背光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具有第二角度,且所述第二角度大于所述第一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各自还具有连接所述迎光面且较靠近所述入光面的背光面,所述背光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具有第二角度,且所述第二角度等于所述第一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度小于40度且大于9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度小于9度且大于0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片的所述多个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之间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二棱镜片的所述多个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之间的夹角,且所述光学膜片的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棱镜片的所述多个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棱镜片的所述多个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之间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一棱镜片的所述多个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之间的夹角,且所述光学膜片的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二棱镜片的所述多个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用于在垂直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出光面的方向上自所述第二棱镜片远离所述光学膜片的一侧发出光束,其中,所述光束的光强度反比于所述第一角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片的所述第二表面较靠近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的一部分设有扩散结构层,且所述扩散结构层不重叠于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片的所述第一表面较靠近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的一部分设有扩散结构层,且所述扩散结构层不重叠于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片的所述第二表面较靠近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的一部分设有遮光层,且所述遮光层不重叠于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片的所述第一表面较靠近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的一部分设有遮光层,且所述遮光层不重叠于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片的所述第二表面较靠近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的一部分设有留白区,且所述留白区不重叠于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片的所述多个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棱镜片的所述多个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不平行且不垂直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
15.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块以及显示面板,其中,
所述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光源、光学膜片以及第一棱镜片与第二棱镜片,其中,
所述导光板具有入光面以及连接所述入光面的出光面;
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的一侧;
所述光学膜片重叠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出光面,所述光学膜片包括基板以及多个光学微结构,其中,
所述基板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出光面;
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设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二表面上,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各自具有较远离所述入光面的迎光面,所述迎光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具有第一角度;
所述第一棱镜片与所述第二棱镜片重叠设置于所述光学膜片,且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所述第一棱镜片位于所述光学膜片与所述第二棱镜片之间,所述第一棱镜片与所述第二棱镜片各自具有多个棱镜结构,且所述第一棱镜片的所述多个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棱镜片的所述多个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其中,所述第一角度小于40度且大于0度;
所述显示面板重叠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出光面,且位于所述第二棱镜片远离所述导光板的一侧。
CN202021067051.3U 2020-06-11 2020-06-11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22293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67051.3U CN212229385U (zh) 2020-06-11 2020-06-11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TW109208792U TWM604898U (zh) 2020-06-11 2020-07-10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67051.3U CN212229385U (zh) 2020-06-11 2020-06-11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29385U true CN212229385U (zh) 2020-12-25

Family

ID=739308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67051.3U Active CN212229385U (zh) 2020-06-11 2020-06-11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2229385U (zh)
TW (1) TWM604898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55559A (zh) * 2021-09-06 2021-11-16 扬昕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集光型导光板及显示装置
CN114019601A (zh) * 2022-01-06 2022-02-08 扬昕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集光型导光组件及其背光模块
WO2023102802A1 (zh) * 2021-12-09 2023-06-15 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光学膜片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365341A1 (en) * 2021-05-12 2022-11-17 Cm Visu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Optical film
CN215007272U (zh) * 2021-05-20 2021-12-03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模块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55559A (zh) * 2021-09-06 2021-11-16 扬昕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集光型导光板及显示装置
CN113655559B (zh) * 2021-09-06 2022-12-13 扬昕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集光型导光板及显示装置
WO2023102802A1 (zh) * 2021-12-09 2023-06-15 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光学膜片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4019601A (zh) * 2022-01-06 2022-02-08 扬昕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集光型导光组件及其背光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04898U (zh) 2020-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229385U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KR100985358B1 (ko) 백라이트부
US8388207B2 (en) Illumina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20080158912A1 (en) Light guide plate
CN108692221B (zh) 光源模块及其棱镜片
US20100046200A1 (en) Prism sheet and backlight module
US11307342B2 (en) Optical collimation assembly,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015000A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CN110730926B (zh) 光学结构体及显示装置
CN212624628U (zh) 背光模块
US20090080218A1 (en) Prism sheet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US20140009960A1 (en) Backlight device
US8384849B2 (en) LCD and light guide plate thereof
CN115561932A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CN216748370U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CN111665664A (zh) 柔性显示装置
CN215986821U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KR102591781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216013897U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CN107728249B (zh) 显示装置
JP5458772B2 (ja) 偏光解消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4935992B2 (ja) 光学部材と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表示装置
CN219997337U (zh) 背光模块和显示装置
CN215641926U (zh) 具有凸出结构的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CN216748176U (zh)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