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91057U - 一种开放型公路轨道综合运输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开放型公路轨道综合运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91057U
CN210191057U CN201920456352.6U CN201920456352U CN210191057U CN 210191057 U CN210191057 U CN 210191057U CN 201920456352 U CN201920456352 U CN 201920456352U CN 210191057 U CN210191057 U CN 2101910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ad
rail
track
transition
wheel 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5635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Xu Du
杜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045635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910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910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910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开放型公路轨道综合运输系统,主要以公轨两用车在平路变道的方式实现轨道变轨,改变了传统轨道车辆变轨要依靠铁路工作人员事先编制运行图和变轨时需扳动道岔设备的做法,这种变轨方式实用之处不是使现有变轨技术更简单,而是使得公轨两用车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变轨,随意在轨道和公路运行,适合需要随意变轨的个人交通车辆的要求,使其兼有轨道车特有的高速、安全、低能耗、环保的特点,又有公路车灵活、方便、可门对门直达运输的优点,本实用新型除了能使个人交通更快、更安全、更环保、更舒适外,还为解决现有交通中纯电车续航不足、石油危机、尾气污染、公路拥堵、自动驾驶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Description

一种开放型公路轨道综合运输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运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公路轨道综合运输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代交通发达,个人交通车辆人均占有率年年上升,但出现了新的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拥堵现象、安全事故、尾气污染,并进一步加剧了石油危机、土地危机,始终难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出行要求。
为了缓解上述问题,国家鼓励发展纯电车和大量修建高铁。
纯电车没有尾气污染,相对环保,但由于现有技术的电池容量有限,续航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纯电车的普及率。
高铁是轨道运输,具有速度快、安全、经济、低能耗、容易实现自动驾驶的优点。但是,现有的轨道运输存在着三大缺点:一是造价巨大,不可能大范围铺设,一个城市只有一个或数个站点,无法象公路一样普遍实现门对门的直达运输,需要中转;二是公共运输轨道系统不开放,专供公共运输单位车辆使用,不向个人交通车辆开放。三是变轨复杂,需要道岔设备和铁路工作人员协助变轨。
现有的轨道车变轨是比较复杂的,在每个交叉路口铺设道岔设备,道岔设备是车辆从一个股道转入另一个股道的连接设备,由铁路工作人员事先把车辆运行线路信息收集、编制好车辆行运图,列车快到道岔时,车轮压到路轨上的感应器,前方的道岔按指令扳向列车要去的方向,等待列车经过,这样的变轨方式,不适用于随时多变的个人交通车辆,因此,虽然双轨式公轨两用车也有出现,但其变轨与普通轨道车一样,这种车辆目前仅用于特殊用途,无法普及成为个人交通工具。
个人交通工具目前主要是公路运行车辆,有造价低、灵活方便、可以实现门对门直达运输的优点,但相比轨道车辆有速度低、安全差、能耗大的缺点。
现有技术中,发明申请号CN201710824699,公开了一种单人兼容轨道交通系统,主要存在的缺点是轻小化,且自身无驱动力,借助于车体外力推动前进,在速度、安全、运载能力方面难以满足要求,适用范围小,难以解决上述个人交通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开放型公路轨道综合运输系统,采用公轨两用车在平路变道的方式方便、自主地实现变轨,使其兼有轨道车和公路车两者的优点,适合于发展为新型个人交通工具,以替代现在个人交通主要以公路运输方式为主的情况,综合有效解决现有个人交通所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开放型公路轨道综合运输系统,包括轨道、平路、过渡道、公轨两用车,所述轨道为单轨道,所述公轨两用车为单轨道公轨两用车。所述平路及轨道为所述公轨两用车专用道,分别在现有公路的交叉路口及公路边的上方建设;所述轨道通过过渡道与平路相连接,公轨两用车在从轨道切换至平路行驶或从平路切换至轨道行驶时,通过过渡道实现轨道与平路之间的自动变轨。
所述平路包括公路、平地面、交叉路口。
所述过渡道是一段便于公轨两用车进出轨道且实现轨道轮组与公路轮组互相切换行驶状态的特殊道路,该特殊道路可以是路面倾斜的平路或者是行车面倾斜的轨道。
所述轨道还包括给轨道行驶车辆供电的电源系统,所述公轨两用车可以从所述轨道的电源系统取电供驱动电机使用,并可以同时给电池组充电。
所述公轨两用车包括:车体、轨道轮组、公路轮组、切换装置、电池组、驱动电机,所述切换装置包括驱动切换模块,还可包括电源切换模块、自动驾驶切换模块。所述切换装置是利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所述轨道运行时,切换到所述轨道轮组运行状态,还可从所述轨道电源系统取电、切换到自动驾驶状态,而在所述平路运行时,切换到所述公路轮组运行状态,还可从所述电池组取电、切换到人工驾驶状态。
上述一种开放型公路轨道综合运输系统,根据单轨道的不同形式,所述轨道可以是抱轨式轨道系统,也可以是悬挂式轨道系统,与之对应,所述公轨两用车也对应为抱轨式公轨两用车或悬挂式公轨两用车。
1.所述轨道、过渡道、公轨两用车同为抱轨式轨道系统:
所述轨道、过渡道固定于所述平路路面或支撑构件面上。
所述轨道两端分别与不同的所述过渡道的一端相接。
所述过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平路相接。
所述过渡道可以是轨道过渡道或者是平路过渡道。
优选地,所述过渡道为平路过渡道,是一段路面倾斜的平路,路面低的一端与所述轨道连接,高的一端与所述平路连接。
优选地,所述过渡道为轨道过渡道,是一段行车面倾斜的轨道,该轨道行车面较高的一端与所述轨道连接、行车面较低的一端与平路连接;该过渡道还可以是截面的左右两边不断变窄的一段尖棱柱形轨道,这样能方便所述公轨两用车进出。
所述公轨两用车的轨道轮组包括前轨道轮组、后轨道轮组,其中每个所述轨道轮组包括:左导向轮、右导向轮、左稳定轮、右稳定轮、走行轮,所述轨道轮组位于所述车体下部中心线的位置上,所述公轨两用车的公路轮组包括前公路轮组和后公路轮组。
优选地,所述轨道轮组和公路轮组相对位置固定:所述公路轮组位于所述车体下部前后的两外侧,所述轨道轮组的下缘离地高度大于所述公路轮组的下缘离地高度。这样的结构,使得所述公轨两用车在所述轨道行驶时,所述公路轮组处在所述轨道的两傍,接触不到所述轨道和地面而处于悬空状态,而在所述平路行驶时,所述轨道轮组接触不到地面而处于悬空状态。
或者轨道轮组和公路轮组的相对位置不固定:所述轨道轮组和公路轮组分别装有升降装置,通过升降装置达到:所述公轨两用车在轨道行驶时,所述公路轮组处在所述轨道的两傍,接触不到所述轨道而处于悬空状态,在所述平路行驶时,所述轨道轮组接触不到地面而处于悬空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轨道的行车面还可以是两边缘较宽,轨道呈“工”字形,能使所述稳定轮可以在行车面的边缘行驶,所述公轨两用车的稳定轮与走行轮分别夹住“工”字形轨道行车面的上、下两面行驶,这样“夹轨”能增加走行轮对轨道的粘性和提高急刹车性能,且不会脱轨,更加安全,这对于较轻的公轨两用车在高速行驶时更加有利。
2.悬挂式轨道系统:所述轨道通过固定构件悬挂于下方一定范围内无障碍物的低空中。
所述过渡道可以是轨道过渡道或者是平路过渡道。
优选地,所述过渡道是平路过渡道时,其为路面倾斜的平路,路面低的一端靠近悬空的所述轨道。
优选地,所述过渡道是轨道过渡道时,通过固定构件悬空于所述平路上方,其为一段行车面倾斜的轨道,该轨道行车面较高的一端与所述轨道连接、行车面较低的一端悬空于所述平路上方;
进一步地,根据悬挂式轨道的形式,可以是中间不分开的“工”字形或“T”形轨道,也可以是中间分开的轨道,其过渡道也有所不同:
所述轨道为悬挂式中间分开的轨道时,入口方向的所述过渡道还可以是行车面中间分开、喇叭口朝悬空方向的轨道,这样的过渡道比较便于公轨两用车进入。
所述轨道为悬挂式中间不分开的“工”字形轨道时,入口方向的所述过渡道还可以是中间支撑截面的左右两边不断变窄的一段轨道,这样的形状利于引导公轨两用车的进入。
所述公轨两用车的轨道轮组包括前轨道轮组、后轨道轮组,其中每个所述轨道轮组包括:左导向轮、右导向轮、走行轮,位于所述车体顶部中心线的位置上,所述公路轮组包括前公路轮组和后公路轮组,位于所述车体下部前、后两外侧。
以上所述公轨两用车结构与所述过渡道的倾斜或者通过所述公轨两用车升降装置能达到:出轨道时,所述轨道轮会由接触轨道到变为悬空,同时所述公路轮会由悬空到变为接触路面;进轨道时,所述公路轮会由接触路面到变为悬空,同时所述轨道轮会由悬空到变为接触轨道。
因此,上述两种轨道系统,都可利用所述公轨两用车在所述平路变道的方式实现变轨的,其变轨步骤如下:
A.所述公轨两用车行进到与所述轨道出口的所述过渡道时,所述公轨两用车公路轮组由开始悬空到变为接触地面,并进入所述公路轮组行驶状态;
B.所述公轨两用车在完全离开所述过渡道后,进入所述平路按公路变道方式,改变所述公路轮组行进方向,驱动所述公轨两用车往目的轨道前进;
C.进入目的轨道入口的所述过渡道时,所述公轨两用车的轨道轮组会由开始时悬空状态到接触到所述轨道行车面,并进入所述轨道轮组行驶状态;
D.所述公轨两用车经目的轨道入口的所述过渡道进入所述轨道,完成变轨。
上述变轨无需道岔设备,也无需铁路工作人员协助,所述公轨两用车就可以在所述平路自由、方便地变道,进而实现变轨,也可以直接从所述平路直接变道进入其它公路,这样的变轨方式可以适应个人交通工具灵活多变的情况,适合于建设开放型公路轨道综合运输系统,这样的综合运输系统,以个人交通为主,不运行公共交通列车,车辆无需编组运行,轨道承重大大降低,也大大降低了整体造价。
所述公轨两用车具有轨道车优点,可以象轨道列车一样,安全运行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300公里以上,甚至更高;所述轨道安装有供公轨两用车使用的电源系统,使得所述公轨两用车在轨道上的续航力不再受限,解决了现代纯电车续航力不足、难以推广的问题,并可不再依靠燃油驱动,使得尾气污染问题也得到了彻底的解决;所述公轨两用车相比于现代的公路车,还有更加容易实现自动驾驶的优势,现有技术中已经能在轨道车中实现自动驾驶,所述公轨两用车在轨道运行时可通过切换装置切换到自动驾驶状态。
所述平路及轨道建成为所述公轨两用车专用道,分别在现有公路的交叉路口及公路边的上方建设,这样的立体方式,可以节约土地,特别是在城市中,可以在不增加土地的基础上建设,解决拥堵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改变了传统轨道车辆变轨要依靠铁路工作人员事先编制运行图和变轨时需扳动道岔设备的做法,使所述公轨两用车可以自主、方便地变轨,可以随意在所述轨道或平路行驶,使得个人交通能有现代公共轨道交通一样高速、安全、能耗低、环保的优点,又能象公路交通一样,灵活、方便,可门对门直达运输,还能提高纯电汽车续航力和容易现实自动驾驶,以新的个人交通运输系统解决现有个人交通存在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抱轨式轨道过渡道型公路轨道综合运输系统示意图;
图2是抱轨式公轨两用车结构示意图;
图3是带升降装置的抱轨式公轨两用车结构示意图;
图4是带“夹轨”功能的抱轨式公轨两用车结构示意图;
图5是“工”字形轨道及其过渡道结构示意图;
图6是轨道中间可分开的悬挂式轨道过渡道型公路轨道综合运输系统示意图;
图7是轨道中间可分开的悬挂式公轨两用车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8是抱轨式平路过渡道型公路轨道综合运输系统示意图;
图9是悬挂式平路过渡道型公路轨道综合运输系统示意图;
图10是悬挂式“工”字形轨道及公轨两用车示意图。
附图标记所代表的结构名称如下:
1--路口一 2--路口二 3--路口三
4--路口四 5—交叉路口 7--公轨两用车
8--轨道 9--平路 10--升降装置
11--过渡道 13--轨道轮组 14--左导向轮
15--左稳定轮 16--走行轮 17--公路轮组
18--车体 19--切换装置 21--电池组
22--驱动电机 24--右导向轮 25--右稳定轮
26--夹紧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列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公路轨道综合运输系统,如图1,是抱轨式轨道过渡道型公路轨道综合运输系统示意图,包括:轨道8、过渡道11、平路9、公轨两用车7。
轨道8和公轨两用车7同为抱轨式单轨道型。
平路9,包括公路及各种相对平坦的地面、交叉路口5。
轨道8包括给轨道行驶车辆供电的电源系统,公轨两用车7可以从轨道8的电源系统取电供驱动电机使用,并可以同时给电池组充电。
过渡道11为轨道过渡道,分别与各方向的轨道8连接。
过渡道11是如图5中过渡道11所示的一段行车面倾斜、且横截面的左右两边不断变窄的尖棱柱形轨道,该行车面较高的一端分别与不同方向的轨道8连接,较低的一端与平路交叉路口5的路面连接。
交叉路口5的路口一1、路口二2、路口三3与不同方向的过渡道11相连,路口四4是公路入口,从公路入口进入平路9。
轨道8、过渡道11通过固定构件铺设于交叉路口5地面和交叉路口5之外的支撑构件的平面上。
图2是抱轨式公轨两用车结构示意图:
公轨两用车7,可以在轨道8和平路9行驶,包括:车体18、轨道轮组、公路轮组17、切换装置19、电池组21、驱动电机22。
切换装置19包括驱动切换模块、电源切换模块、自动驾驶切换模块。切换装置是利用现有技术实现在轨道运行时,切换到轨道轮组驱动运行状态、还可从轨道电源系统取电、切换到自动驾驶状态,而在平路运行时,切换到公路轮组运行状态、还可从电池组取电、切换到人工驾驶状态。
轨道轮组位于车体18下部中间位置,至少包括前轨道轮组、后轨道轮组,其中每个轨道轮组包括左导向轮14、右导向轮24、左稳定轮15、右稳定轮25、走行轮16。
优选地,轨道轮组和公路轮组17位置相对固定:如图2所示,公路轮组17位于车体18两外侧下部,至少包括前公路轮组和后公路轮组,轨道轮组的下缘离地高度大于公路轮组17的下缘离地高度。这样的结构,使得公轨两用车7沿着行车面倾斜向下的过渡道11往前走,公轨两用车7高度跟着下降,其公路轮17就会接触到地面而轨道轮组会悬空。
优选地,轨道轮组和公路轮组17位置相对不固定:如图3所示,轨道轮组与公路轮组17分别装设有升降装置10,可根据需要调节轨道轮组与公路轮组的相对位置:公轨两用车在轨道行驶时,降下轨道轮组、升起公路轮组17处于悬空状态,在平路行驶时,降下公路轮组17、升起轨道轮组处于悬空状态。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轨道8的行车面还可以是两边缘较宽,轨道呈“工”字形,左稳定轮15和右稳定轮25分别行驶在轨道8行车面向下一面的两边缘,公轨两用车7的走行轮16在行车面的向上一面的中间行驶,走行轮与稳定轮夹住轨道面的力度可以通过夹紧装置26调节,这样“夹轨”能增加走行轮对轨道的粘性和提高急刹车性能,且不会脱轨,更加安全,这对于较轻的公轨两用车在高速行驶时更加有利。
如图1中,公轨两用车7行驶在路口一1的轨道8上,轨道轮组处于驱动状态,经轨道8行驶到过渡道11,计划变轨往路口三3的方向去。
公轨两用车7采取的变轨步骤是:
A.行驶到过渡道11时,由于过渡道11的行车面是倾斜向下的,公轨两用车7的公路轮组17由悬空状态开始,会随着过渡道11行车面的高度变小而渐渐接触交叉路口5的地面,同时轨道轮组却由开始时接触过渡道11的行车面、承受公轨两用车7全部重量到渐渐变为悬空时,公轨两用车7全部重量转到公路轮组17上,公轨两用车7的驱动切换装置19会把驱动力切换到公路轮组17上,关闭轨道轮组的动力,进入交叉路口5地面。
B.公轨两用车7通过在公路变道方式转动方向盘,使公路轮组17变道到路口三3,往入口过渡道11方向前进。
C.开始进入过渡道11时,由于过渡道11的行车面是倾斜向上的,公轨两用车7的公路轮组17渐渐会由接触地面到悬空状态,而轨道轮组则由悬空到渐渐接触过渡道11的行车面;此时,再经切换装置19切换,关闭公路轮组17的驱动力,把驱动力切换到轨道轮组上,继续向前。
D.直到完全进入路口3方向相连的轨道8,完成变轨,公轨两用车7就可以沿着交叉路口三3相连接的轨道8往前行驶。
如果公轨两用车想要驶离轨道8,进入平路9,那么在上述步骤B转动方向盘往路口四4方向行驶,进入平路9即可。
无需道岔设备,也无需铁路工作人员协助,公轨两用车7就可以在交叉路口5自由、方便地变轨,直接变道进入目的轨道或平路。
实施例2:
如图6是轨道中间可分开的悬挂式轨道过渡道型公路轨道综合运输系统示意图,包括:轨道8、过渡道11、平路9、公轨两用车7。
轨道8和公轨两用车7同为悬挂式单轨道型。
轨道8、过渡道11通过固定构件悬挂于下方一定范围内无障碍物的低空中。
平路9,包括公路及各种相对平坦的地面、交叉路口5。
轨道8包括给轨道行驶车辆供电的电源系统,公轨两用车7可以从轨道8的电源系统取电供驱动电机使用,并可以同时给电池组充电。
交叉路口5的路口一1、路口二2、路口三3铺设有过渡道11,路口四4是公路入口,从公路入口进入平路9。
过渡道11为中间分开的轨道过渡道,是一段行车面倾斜的轨道,行车面较高的一端分别与不同方向的轨道8连接,较低的一端悬空,入口的过渡道11是一个呈喇叭口朝外的悬挂式轨道,以便于引导公轨两用车7顺利进入轨道8。
优选地,若轨道8为中间不分开的的“工”字形或倒“T”字形轨道,如图5所示,
过渡道11是中间支撑截面的左右两边不断变窄的一段尖凌柱轨道,这样的形状同样利于引导公轨两用车的进入。
图7是轨道中间可分开的悬挂式公轨两用车的横截面示意图:
公轨两用车7,包括:车体18、轨道轮组、公路轮组17、驱动切换装置19、电池组21、驱动电机22。
切换装置19包括驱动切换模块、电源切换模块、自动驾驶切换模块。切换装置是利用现有技术实现在轨道运行时,切换到轨道轮组运行状态、还可从轨道电源系统取电、切换到自动驾驶状态,而在平路运行时,切换到公路轮组17运行状态、还可从电池组取电、切换到人工驾驶状态。
轨道轮组位于车体18上部,至少包括前轨道轮组、后轨道轮组,其中每个轨道轮组包括左导向轮14、右导向轮24、走行轮16;公路轮组17位于车体18两外侧下部,至少包括前公路轮组和后公路轮组。
图6中,公轨两用车7行经路口一1的轨道8、过渡道11,进入交叉路口5,计划变轨往路口三3的方向去。
公轨两用车7采取的变轨步骤是:
A.行驶到过渡道11时,由于过渡道11的行车面是倾斜向下的,公轨两用车7的公路轮组17由悬空状态开始,会随着过渡道11行车面的高度变小而渐渐接触交叉路口5的地面,同时,轨道轮组13却由开始时接触过渡道11的行车面、承受公轨两用车7全部重量到渐渐变为悬空时,公轨两用车7全部重量转到公路轮组17上,公轨两用车7的切换装置19会把驱动力切换到公路轮组17上,关闭轨道轮组13的动力,进入平路交叉路口5地面。
B.公轨两用车7通过在公路变道方式转动方向盘,使公路轮组17变道到路口三3,往过渡道11方向前进。
C. 入口过渡道11的行车面是倾斜向上的,其公路轮组17渐渐会由接触地面到变为悬空状态,而轨道轮组13则由悬空到渐渐变为接触过渡道11的行车面;此时,再经切换装置19切换,关闭公路轮组17的驱动力,把驱动力切换到轨道轮组13上,继续向前。
D.直到完全进入路口3方向相连的轨道系统8,完成变轨,公轨两用车7就可以沿着路口三3相连接的轨道8往前行驶。
如果公轨两用车想要驶离轨道8,进入平路9,那么在上述步骤2转动方向盘往路口4方向行驶,进入平路9即可。
实施例3:
一种公路轨道综合运输系统,如图8,是抱轨式平路过渡道型公路轨道综合运输系统示意图,包括:轨道8、过渡道11、平路9、公轨两用车7。
轨道8和公轨两用车7同为悬挂式单轨道型。
平路9,包括公路及各种相对平坦的地面、交叉路口5。
轨道8包括给轨道行驶车辆供电的电源系统,公轨两用车7可以从轨道8的电源系统取电供驱动电机使用,并可以同时给电池组充电。
交叉路口5的路口一1与过渡道11高的一端连接,过渡道11是平路过渡道,是一段路面倾斜的平路,过渡道11低的一端与轨道8相连,路口二2与另一过渡道11高的一端相连,过渡道11低的一端与另一方向的轨道8相连,路口三3连接平路9。
轨道8的一端通过固定构件固定于过渡道11的地面上。
图2是抱轨式公轨两用车结构示意图:
公轨两用车7,可以在轨道8和平路9行驶,包括:车体18、轨道轮组、公路轮组17、切换装置19、电池组21、驱动电机22。
切换装置19包括驱动切换模块、电源切换模块、自动驾驶切换模块。切换装置是利用现有技术实现在轨道运行时,切换到轨道轮组驱动运行状态,还可从轨道电源系统取电、切换到自动驾驶状态,而在平路运行时,切换到公路轮组运行状态,还可从电池组取电、切换到人工驾驶状态。
轨道轮组位于车体18下部中间位置,至少包括前轨道轮组、后轨道轮组,其中每个轨道轮组包括左导向轮14、右导向轮24、左稳定轮15、右稳定轮25、走行轮16;公路轮组17包括前公路轮组和后公路轮组。
优选地,轨道轮组和公路轮组17位置相对固定:如图2所示,公路轮组17位于车体18两外侧下部,轨道轮组的下缘离地高度大于公路轮组17的下缘离地高度。这样的结构,使得公轨两用车7沿着过渡道11往前走时,公轨两用车7的公路轮17就会接触到过渡道11的地面而轨道轮组会悬空。
优选地,如图3所示,轨道轮组和公路轮组17位置相对不固定:轨道轮组与公路轮组17分别装设有升降装置10,可根据需要调节轨道轮组与公路轮组17的相对位置:公轨两用车7在轨道8行驶时,降下所述轨道轮组、升起所述公路轮组17处于悬空状态,在平路9行驶时,降下公路轮组17、升起所述轨道轮组处于悬空状态。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轨道8的行车面还可以是两边缘较宽,轨道呈“工”字形,左稳定轮15和右稳定轮25分别行驶在行车面向下一面的两边缘,公轨两用车7的走行轮16在行车面的向上一面的中间行驶,这样“夹轨”能增加走行轮对轨道的粘性和提高急刹车性能,且不会脱轨,更加安全,这对于较轻的公轨两用车在高速行驶时更加有利。
如图8中,公轨两用车7行驶在路口一1的轨道8上,轨道轮组处于驱动状态,经轨道8行驶到过渡道11,计划变轨往路口二2的轨道8方向去。
公轨两用车7采取的变轨步骤是:
A.行驶到过渡道11时,由于过渡道11的路面是倾斜向上的,公轨两用车7的公路轮组17由悬空状态开始,会渐渐接触过渡道11的路面,同时轨道轮组却由开始时接触轨道8的行车面、承受公轨两用车7全部重量到渐渐变为悬空时,公轨两用车7全部重量转到公路轮组17上,公轨两用车7的驱动切换装置19会把驱动力切换到公路轮组17上,关闭轨道轮组的动力,进入交叉路口5地面。
B.公轨两用车7通过在公路变道方式转动方向盘,使公路轮组17变道到路口二2,往入口过渡道11方向前进。
C.开始进入过渡道11时,由于过渡道11的路面是倾斜向下的,公轨两用车7的公路轮组17渐渐会由接触地面到变为悬空状态,而轨道轮组则由悬空到渐渐接触轨道8的行车面;此时,再经切换装置19切换,关闭公路轮组17的驱动力,把驱动力切换到轨道轮组上,继续向前。
D.直到完全进入路口二2方向相连的轨道8,完成变轨,公轨两用车7就可以沿着路口二2相连接的轨道8往前行驶。
如果公轨两用车想要驶离轨道8,进入平路9,那么在上述步骤2转动方向盘往入口三3方向行驶,进入平路9即可。
实施例4:
一种公路轨道综合运输系统,如图9所示,是悬挂式平路过渡道型公路轨道综合运输系统示意图,包括:轨道8、过渡道11、平路9、公轨两用车7。
轨道8和公轨两用车7同为悬挂式单轨道型。
轨道8通过固定构件悬挂于下方一定范围内无障碍物的低空中,轨道8包括给轨道行驶车辆供电的电源系统,公轨两用车7可以从轨道8的电源系统取电供驱动电机使用,并可以同时给电池组充电。
平路9,包括公路及各种相对平坦的地面、交叉路口5
交叉路口5的路口一1、路口二2、路口三3分别与不同的过渡道11高的一端相连,过渡道11是平路过渡道,是一段路面倾斜的平路,过渡道11低的一端与轨道8相连,路口二2与另一过渡道11高的一端相连,过渡道11低的一端与另一方向的轨道8相连,路口四4是公路入口,从公路入口进入平路9
优选地,轨道8、公轨两用车为悬挂式中间可分开的轨道,公轨两用车如图7所示。
优选地,轨道8、公轨两用车为悬挂式中间不可分开的“工”字形、或倒“T”轨道,公轨两用车7轨道轮组如图10所示
图10是悬挂式“工”字形、或倒“T”轨道及其公轨两用车横截面示意图:
公轨两用车7,包括:车体18、轨道轮组、公路轮组17、驱动切换装置19、电池组21、驱动电机22。
切换装置19包括驱动切换模块、电源切换模块、自动驾驶切换模块。切换装置是利用现有技术实现在轨道运行时,切换到轨道轮组运行状态,还可从轨道电源系统取电、切换到自动驾驶状态,而在平路运行时,切换到公路轮组17运行状态,还可从电池组取电、切换到人工驾驶状态。
轨道轮组位于车体18上部,至少包括前轨道轮组、后轨道轮组,其中每个轨道轮组包括左导向轮14、右导向轮24、走行轮16;公路轮组17位于车体18两外侧下部,至少包括前公路轮组和后公路轮组。
图9中,公轨两用车7行经路口1的轨道8、过渡道11,进入交叉路口5,计划变轨往路口三3的方向去。
公轨两用车7采取的变轨步骤是:
A.行驶到轨道8尽头时,通过平路过渡道11,过渡道11是一个向上的斜坡,轨道轮组13由开始时接触轨道8的行车面、承受公轨两用车7全部重量变为悬空,而公路轮组17由悬空变为接触过渡道11的路面,公轨两用车7全部重量转到公路轮组17上,公轨两用车7的驱动切换装置19再以手动或自动的方式把驱动力切换到公路轮组17上,关闭轨道轮组13的动力,进入交叉路口5地面。
B.公轨两用车7通过在公路变道方式转动方向盘,使公路轮组17变道到路口三3,往另一轨道8方向前进。
C.行进到轨道8前面,经过入口过渡道11,入口过渡道11是一个向下的斜坡,公路轮组17由接触过渡道11的路面到变为悬空状态,此时轨道轮组13由悬空状态到接触轨道8,走行轮16承受公轨两用车7全部重量,此实施例轨道较难进入,需要对准中心进入。
D. 公轨两用车7的驱动切换装置19会把驱动力切换到轨道轮组13上,关闭公路轮组17的动力,进入路口三3的轨道8行驶,完成变轨。
若公轨两用车7想离开轨道8,进入平路9,在进入交叉路口5地面时,转动方向盘,使公路轮组17变道到路口三3,往平路9行驶即可。
公轨两用车7实现在交叉路口5自由、方便地变轨,直接变道进入目的轨道或平路。
以上实施例子,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例子,而不是全部例子,对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保护范围内的其它实施例均属侵权。

Claims (11)

1.一种开放型公路轨道综合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轨道、过渡道、平路、公轨两用车;所述轨道与公轨两用车同为抱轨式轨道或悬挂式轨道的单轨道系统,所述平路包括公路、平地面、交叉路口;所述过渡道是路面倾斜的平路或者是行车面倾斜的轨道;所述平路及轨道为所述公轨两用车专用道,分别在现有公路的交叉路口及公路边的上方建设;所述轨道通过过渡道与平路相连接,公轨两用车在从轨道切换至平路行驶或从平路切换至轨道行驶时,通过过渡道实现轨道与平路之间的自动变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开放型公路轨道综合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公轨两用车包括:车体、轨道轮组、公路轮组、切换装置、电池组、驱动电机,所述切换装置包括驱动切换模块,还可包括电源切换模块,自动切换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开放型公路轨道综合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所述过渡道固定于地面或支撑构件面上,所述过渡道为行车面倾斜的轨道时,所述轨道两端分别与不同的所述过渡道行车面较高的一端相接,所述过渡道较低一端与所述平路相接;所述过渡道为路面倾斜的平路过渡道时,路面低的一端与所述轨道连接,高的一端与所述平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开放型公路轨道综合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道为行车面倾斜的轨道时,其横向截面为不断变窄的一段尖棱柱形轨道。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开放型公路轨道综合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公轨两用车的轨道轮组包括前轨道轮组、后轨道轮组,其中每个所述轨道轮组包括:左导向轮、右导向轮、左稳定轮、右稳定轮、走行轮,所述轨道轮组位于所述车体下部中心线的位置上,所述公轨两用车的公路轮组包括前公路轮组和后公路轮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开放型公路轨道综合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公轨两用车的公路轮组位于所述车体下部前后的两外侧,所述轨道轮组的下缘离地高度大于所述公路轮组的下缘离地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开放型公路轨道综合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轮组和公路轮组分别装有升降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开放型公路轨道综合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公轨两用车的稳定轮与走行轮分别夹住“工”字形轨道行车面的上、下两面。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开放型公路轨道综合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通过固定构件悬挂于下方一定范围内无障碍物的低空中,所述过渡道为路面倾斜的平路时,路面低的一端靠近悬空的所述轨道;所述过渡道为行车面倾斜的轨道时,该轨道行车面较高的一端与所述轨道连接、行车面较低的一端悬空于所述平路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开放型公路轨道综合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通过固定构件悬挂于下方一定范围内无障碍物的低空中,所述轨道是中间不分开的“工”字形或“T”形轨道、所述过渡道则是中间支撑截面的左右两边不断变窄的一段轨道;或者是中间可以分开的轨道、所述过渡道是行车面中间分开、喇叭口朝悬空方向的轨道。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开放型公路轨道综合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公轨两用车的轨道轮组包括前轨道轮组、后轨道轮组,其中每个所述轨道轮组包括:左导向轮、右导向轮、走行轮,位于所述车体顶部中心线的位置上,所述公路轮组包括前公路轮组和后公路轮组,位于所述车体下部前、后两外侧。
CN201920456352.6U 2019-04-07 2019-04-07 一种开放型公路轨道综合运输系统 Active CN2101910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56352.6U CN210191057U (zh) 2019-04-07 2019-04-07 一种开放型公路轨道综合运输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56352.6U CN210191057U (zh) 2019-04-07 2019-04-07 一种开放型公路轨道综合运输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91057U true CN210191057U (zh) 2020-03-27

Family

ID=698776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56352.6U Active CN210191057U (zh) 2019-04-07 2019-04-07 一种开放型公路轨道综合运输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910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216C (zh) 用于个人快速交通系统的道岔系统
CN207173202U (zh) 一种路轨两用车
WO2020047947A1 (zh) 一种移动舱、轨道及立体轨道交通系统
CN102951160A (zh) 一种空中轨道交通系统
WO2017128760A1 (zh) 一种新型上下平行双轨交通工具
CN101214818B (zh) 一种跨坐式单轨个人快速公交机构
CN109849600A (zh) 一种开放型公路轨道综合运输系统
CN109204336B (zh) 快速两用单轨车辆
CN102107593A (zh) 公路、轨道两用车
CN103241246A (zh) 一种城市有轨公共交通运输系统
WO2024066826A1 (zh) 一种空中导向柱轨安全节能行车系统
CN106828517B (zh) 分体式电动轨道车
CN201573646U (zh) 高架软轨交通系统
CN205951968U (zh) 一站式超轻型电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CN210191057U (zh) 一种开放型公路轨道综合运输系统
CN206287766U (zh) 高铁的车厢、轨道结构
WO2011021213A2 (en) Elevated transport system
WO2012094792A1 (zh) 一种铁路系统
CN202439691U (zh) 一种城市有轨公共交通运输系统
CN106114529A (zh) 一站式超轻型电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CN203498719U (zh) 高架桥下悬挂式高速通道
CN2747119Y (zh) 单轨交通专用工作车
CN102673572A (zh) 一种个人快速交通系统
CN208360167U (zh) 一种空铁轨道系统
JP2001315637A (ja) 複合交通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