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69702U - 一种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69702U
CN210169702U CN201920166921.3U CN201920166921U CN210169702U CN 210169702 U CN210169702 U CN 210169702U CN 201920166921 U CN201920166921 U CN 201920166921U CN 210169702 U CN210169702 U CN 2101697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lid
cover
temperature measuring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6692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Zechun Zhu
朱泽春
Qingsong Li
李青松
Chao Wang
王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Jiuchuang Home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16692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697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697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697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煲体和煲盖,所述煲盖包括盖体和与盖体可拆卸设置的内盖,所述内盖包括内盖主体和提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内设有连通内胆烹饪腔的蒸汽通道,所述盖体上设置有容置提手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有测温元件,所述内盖和盖体安装时,所述测温元件伸入提手内。本实用新型将测温元件设置在安装槽内,内盖与盖体安装后,测温元件伸入到提手内,一方面测温效果好,不需要在内盖其他部位设置测温孔,另一方面,测温元件设置在安装槽内,具有较好的隐蔽性,内盖与盖体拆离后,盖体整体美观度好。

Description

一种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厨房家电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方方面面均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国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也从简单的吃饱穿好,逐渐向着更高效、更便捷、更丰富的生活需求转变,我国现已逐渐进入到消费升级的时代。
家庭生活消费是消费需求升级的一个重要体现,而厨房消费又是家庭生活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厨房消费,人们希望获得好的烹饪体验的同时,也希望获得好的用餐体验,但目前现有烹饪器具并不能很好兼顾上述两种体验,因为现有的烹饪器具的功能体现主要还是在于食品的烹饪,以提高人们的烹饪体验及以做出口感更好的食品来提高用餐体验,为了进一步提高用户的用餐体验,需要实现烹饪器具与餐具的一体化,但目前的烹饪器具还不能很好的与餐具的功能兼容,因此现有烹饪器具的用餐体验有待进一步提高。
烹饪器具的餐具化,作为烹饪食物的器皿是首选之一,该器皿可以在脱离烹饪器具时转换成日常生活中盛装食物的锅碗瓢盆,考虑到烹饪器具用于烹饪的器皿容量均在2L以上,常用的家庭容量一般为4L-5L左右,可见这个容量将比一般的碗碟那样的器皿的容量大的多,因此,整体尺寸包括口径在内均会比较大,在此情况下,餐具化的器皿就有必要为其配备一个盖子,以保持器皿脱离烹饪器具后食物的鲜美。但如果单独为烹饪器具新配备一个在用餐时使用的盖子,无疑会增加烹饪器具的生产成本,增加烹饪器具的整体重量,影响烹饪器具轻便、简洁性,因此,如何使得该具有餐具功能的盖子与烹饪器具的一体化成为烹饪器具餐具化的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以很好实现内胆餐具化使用,以在保证用于烹饪体验的同时,提高用户的用餐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煲体和煲盖,所述煲盖包括盖体和与盖体可拆卸设置的内盖,所述内盖包括内盖主体和提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内设有连通内胆烹饪腔的蒸汽通道,所述盖体上设置有容置提手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有测温元件,所述内盖和盖体安装时,所述测温元件伸入提手内。
作为优选,所述提手上设置有测温孔,所述测温元件通过测温孔伸入到所述提手内。
作为优选,所述测温孔连通蒸汽通道,所述测温元件通过测温孔伸入到蒸汽通道内以获取蒸汽通道内蒸汽的温度数据。
作为优选,所述测温孔与蒸汽通道不连通,所述测温元件与提手抵靠接触以获取提手上的温度数据。
作为优选,所述蒸汽通道的出口与测温孔间隔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测温孔位于所述蒸汽通道的末端,所述测温孔为所述蒸汽通道的出口。
作为优选,所述盖体上具有限位结构,所述内盖通过限位结构安装到所述盖体上。
作为优选,所述煲体内具有内胆,所述煲盖和和煲体盖合时,所述内盖盖合在所述内胆上,所述内盖从盖体上取下时,所述内盖可盖合在内胆上以封盖内胆烹饪腔。
作为优选,所述内盖主体为透明玻璃材质。
作为优选,所述内盖主体的外周包覆有密封圈,所述内盖主体的外周具有向下延伸的限位部。
本实用性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以下技术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内盖上具有提手,盖体上设置有容置提手的安装槽,内盖与盖体安装时可以与内胆配合合围形成密封性较好的烹饪腔,内盖与盖体拆离时,可以盖合在单独的内胆上,用于防止内胆内食材热量流失,使得内胆具有餐具化的效果。将测温元件设置在安装槽内,内盖与盖体安装后,测温元件伸入到提手内,一方面测温效果好,不需要在内盖其他部位设置测温孔,另一方面,测温元件设置在安装槽内,具有较好的隐蔽性,内盖与盖体拆离后,盖体整体美观度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机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内胆餐具化使用时内盖与内胆的装配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内盖的结构图。
图4是实施例一中内盖提手与盖体安装槽装配部分放大图。
图5是实施例一一实施方式中内盖提手部位放大结构图。
图6是实施例一另一实施方式中内盖提手部分放大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盖体的结构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卡接头的结构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内盖提手部分结构图。
图中,10、煲盖;11、盖体;12、卡接头;121、第一斜面;122、凹槽;123、第二斜面;124、弹簧;13、测温元件;14、密封件;15、安装槽;20、煲体;30、内胆;31、烹饪腔;32、提耳;40、内盖;41、提手;411、环形卡槽;412、蒸汽通道;413、测温孔;414、阀盖;415、出口;42、内盖主体;43、拉手;431、翻边;432、进口;44、胶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用于食材的烹饪,一般可以为煲类电器,如电饭煲、电压力煲等。本烹饪器具包括煲体和煲盖,煲体内设置有内胆,煲盖包括盖体和内盖,内盖可拆卸的设置在盖体上,以方便将内盖从盖体上取下清洗。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中,内胆30的两侧具有提耳32,烹饪器具进行烹饪时,内胆30容置在煲体20内,煲盖10与煲体20盖合,内盖40对内胆30进行封盖密封,内胆30作为烹饪食材的烹饪腔31使用,内盖40上具有蒸汽通道412以方便烹饪腔31内蒸汽排出;食材烹饪完成后,用户可以通过提耳32将内胆30从煲体20内取出,将内胆30作为盛放食材的餐具或者容器使用。
本实用新型中,内盖40包括内盖主体42和提手41,用户通过拿住提手41移动内盖40,在内胆30作为餐具或者容器使用时,将内盖40盖合在内胆30上,用于保存内胆30内食材的温度。盖体11上设置有容置提手41的安装槽15,内盖40与盖体11装配时,提手41安装容纳在安装槽15内,以使得煲盖10的整体结构紧凑,空间利用率高。
盖体11上设置有限位结构,内盖40与盖体11安装时,限位结构对内盖40进行限位,防止内盖40从盖体11上掉落。
本实用新型内盖40上设置提手41,盖体11上设置有容置提手41的安装槽15,内胆30作为烹饪容器时,内盖40安装在盖体11上,提手41容置在安装槽15内,内盖40用于封闭盖合内胆30,通过盖体11上的限位结构可以保证在开盖时内盖40不会从盖体11上掉落;内胆30用作装放食材的餐具时,内盖40可由盖体11上拆取下来,由于内盖40上具有提手41,方便用户将内盖40作为封盖工具盖合在内胆30上以防止内胆30内的食材热量散失。本实用新型有效的实现了内胆30餐具化使用,具有很好的便携性和高效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下面通过几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和优点进行进一步阐释。
实施例一
参考图1至图8,在本实施例中,烹饪器具为电饭煲,限位结构设置在安装槽15内,限位结构对提手41进行限位继而保证内盖40与盖体11安装后不掉落。当限位结构设置在安装槽15内时,限位结构通过与提手41进行配合以限制提手41脱出盖体11,限位的效果好,同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内盖40拆卸下来后,盖体11的整体外观简洁美观。
在本实施例中,内盖40安装在盖体11上时,内盖40可以相对盖体11转动。所谓的内盖40可以相对盖体11转动,即是需要保证内盖40安装到盖体11上后,内盖40转动过程中不影响盖体11上的限位结构对内盖40进行限位。内盖40可相对盖体11转动,一方面可以保证内盖40安装到盖体11上时,可以不用调整内盖40的安装角度即可完成内盖40与盖体11的安装,另一方面,用户可以通过转动内盖40,检测内盖40是否与盖体11安装到位,若内盖40可在盖体11上转动,则表明内盖40与盖体11安装到位,若内盖40不能在盖体11上转动,则表明内盖40与盖体11没有安装到位。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提手41的截面构造成圆形,优选的设置在内盖主体42的中部,安装槽15内的限位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活动卡扣,由于圆形的提手41具有很好的对称性,用户在安装提手41时,无论从哪个角度接入提手41均具有相同的效果,并使得活动卡扣可以沿提手41周向的任一一个方向与提手41的侧壁进行扣接。限位结构采用活动卡扣,活动卡扣扣接和分离过程简单,用户在拆装内盖40时,操作简单,用时短。同时,提手41采用圆形提手41,活动卡扣在于提手41进行卡接时,可以从任一方向与提手41进行卡接对提手41进行限位,如此,用户在将内盖40安装到盖体11上时,可以不用调整内盖40的角度位置即可对内盖40进行安装,极大的提高了用户装配内盖40的便捷性。
通常的,当提手41呈圆柱状时,活动卡扣需要较大的卡接力才能保证内盖40不会在自重的作用下由盖体11上掉落。为了提高活动卡扣与提手41安装后的结构稳定性。参考图6,可以将提手41设置成上部直径大下部直径小的圆台状,这样,活动卡扣在于提手41进行卡接时,活动卡扣之间的间隙直径小于提手41上部的直径,内盖40难以在重力作用下与盖体11脱离,同时上大下小圆台状的提手41也方便用户抓拿。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提手41的侧壁上设置有环形限位部,环形限位部可以是环形卡槽411或者环形卡筋,参考图4和图5,本实施例以环形卡槽411作为环形限位部进行说明。
内盖40与盖体11安装完成后,活动卡扣扣接在环形卡槽411内。在提手41的侧壁上设置环形卡槽411,活动卡扣与提手41进行卡接时,活动卡扣卡接在环形卡槽411内,环形卡槽411的槽壁具有一个台阶面,相比于上述圆台状的提手41,环形卡槽411的台阶处对活动卡扣具有很好的限位效果,可以有效防止内盖4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与盖体11脱离,进一步保证了活动卡扣卡接后的结构稳固性。另外,环形卡槽411由于其良好的对称性,也不会对内盖40的多向安装造成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当限位结构仅采用活动卡扣时,活动卡扣的数量为多个,例如2个,3个或者4个等,多个活动卡扣优选的环状均布在安装槽15的侧壁上,以使得活动卡扣对于提手41的限位效果更佳。
优选的,限位结构可以由至少一个活动卡扣和至少一个固定卡扣共同组成。参考图7,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卡扣的数量为一个,活动卡扣的数量为两个,当煲体20开启时,固定卡扣位于活动卡扣的下方。通过固定卡扣和活动卡扣组合对提手41进行限位,固定卡扣由于其自身不会产生变化,减小了安装槽15内的活动内径,可以有效的降低提手41与安装槽15之间的松弛度。另外,由于煲盖10打开时,内盖40跟随煲盖10竖直摆放,内盖40在重力作用下下沉,将固定卡扣设置在活动卡扣下方可以有效的避免内盖40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位移并脱出盖体11。
内盖40进行安装时,提手41挤压活动卡扣以扩大安装槽15内的活动内径,使得提手41能够安装到位,提手41安装到位后,活动卡扣复位卡接在提手41上的环形卡槽411内对内盖40进行限位,防止内盖40脱出盖体11。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卡扣和活动卡扣的数量也可以是多个。多个固定卡扣和活动卡扣也可以实现对提手41的限位效果。
具体的,参考图8,活动卡扣包括位于安装槽15内的卡接头12和位于盖体11内的弹簧124,内盖40与盖体11进行安装时,所述提手41挤压所述卡接头12以使所述卡接头12缩入到所述盖体11内,所述内盖40与盖体11安装完成时,所述卡接头12在弹簧124弹力作用下伸出盖体11并卡接在所述环形卡槽411或者提手41的侧壁上。
进一步的,卡接头12的上侧具有第一斜面121,卡接头12的下侧具有第二斜面123,所述第一斜面121和第二斜面123相交于卡接头12外端中部位置处以使得所述卡接头12整体呈三角锥状。内盖40与盖体11进行安装时,需要挤压活动卡扣以使得提手41与安装槽15配合到位,在卡接头12的上侧设置第一斜面121,提手41挤压活动卡扣时,提手41接触卡接头12上的第一斜面121,卡接头12受到提手41向内移动的压力,由于第一斜面121的存在,卡接头12受到的压力一部分转化成促使卡接头12向盖体11内部运动的分力,该分力促使卡接头12挤压弹簧124,使得弹簧124压缩,卡接头12缩回到盖体11内部,从而打开了足够的空间使得提手41能够顺利的安装到位。提手41安装到位时,卡接头12与环形卡槽411相对,卡接头12在弹簧124的作用下伸出盖体11并卡接在环形卡槽411上。如此,用户在安装内盖40时,受到的阻力小,内盖40的安装过程更加顺畅。同理的,当内盖40与盖体11脱离时,通过在卡接头12的下侧设置第二斜面123,可以使得提手41脱离卡扣退出安装槽15的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更小,脱离过程更加顺畅。用户在拆合内盖40时手感更加良好。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斜面121和第二斜面123上均设置有若干凹槽122,所述凹槽122用于减小提手41与所述斜面的接触面积。通过在第一斜面121和第二斜面123上增设凹槽122,凹槽122可以减小内盖40装入盖体11或者内盖40脱出盖体11时,提手41与活动卡扣之间的接触面积,提手41与活动卡扣卡接的过程本质上是滑动摩擦的过程,减小提手41和活动卡扣之间的接触面积可以有效减小提手41与活动卡扣扣合或者脱出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一方面提高了用户拆装内盖40时的使用体验,另一方面减小了活动卡扣和提手41之间的磨损。
在本实施例中,蒸汽通道412设置在提手41上,盖体11上设置有排气口,内盖40和盖体11进行安装时,蒸汽通道412连通排气口。烹饪时,内胆30烹饪腔31内的水蒸汽由提手41内的蒸汽通道412流向排气口,并由排气口排出煲体20,从而实现了提手41与蒸汽阀的复用。
为了防止蒸汽通道412与排气口对接的过程中,气体外流进入到煲盖10内部,损坏煲盖10内部的电子元器件。本实施例在安装槽15的底壁上设置了密封件14,内盖40与盖体11安装时,密封件14紧贴提手41的上端面,对提手41和安装槽15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
在一些烹饪过程中,例如煮粥,内胆30烹饪腔31内的米汤沸液容易进入到蒸汽通道412中,因此需要对蒸汽通道412进行清洗。本实施例的提手41上具有可拆卸的阀盖414,通过打开阀盖414可以对提手41内部的蒸汽通道412进行清洗,方便用户清洁维护。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盖体11上还设置有测温元件13,测温元件13用于收集内胆30顶部的温度,方便电饭煲根据内胆30顶部的温度来自动调节电饭煲的烹饪策略。
优选的,测温孔413可以开设在提手41的阀盖414上,测温元件13设置在安装槽15的底壁上,测温元件13可以通过测温孔413伸入到提手41内部进行温度收集。
参考图4和图6,在本实施例中,测温孔413与蒸汽通道412连通,测温元件13通过测温孔413伸入到蒸汽通道412内对内胆30烹饪腔31进行测温。如此,一方面可以直接测得内胆30烹饪腔31内的温度,测温准确,另一方面,内盖主体42上不需要额外开孔,减小了密封测温孔413的成本,也使得内盖40在内胆30作为餐具使用时作为内胆30的封盖工具更加美观。
当然,测温元件13也可以间接对内胆30顶部的温度进行测量,例如将测温元件13与提手41相抵靠,通过测得提手41的温度来间接获得内胆30烹饪腔31的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测温孔413可以与蒸汽通道412的的出口415共用,即蒸汽通道412的出口415即为测温孔413,测温元件13由蒸汽通道412的出口415伸入到提手41内。如此设置,蒸汽在排出的过程中涌向测温元件13,测温元件13测得温度更加准确。
当然,参考图5,可以理解的,也可以在提手41上另外开设测温孔413,即蒸汽通道412的出口415与测温孔413不共用,一般可以,可将蒸汽通道412的出口415间隔的设置在测温孔413的边上。如此,蒸汽通道412的出口415面积不受测温元件13的影响,蒸汽排出更加顺畅。
内胆30作为餐具使用时,若内胆30内的食材需要进行保温,则用户需要将内盖40从盖体11上拆取出来封盖内胆30。
为了更加方便用户拆取内盖40,在本实施例中,内盖主体42的下表面上设置有拉手43,通过拉手43可以方便用户拿住内盖40并将内盖40从盖体11上拆离。
拉手43可以单独设置在内盖主体42的下表面,也可以如本实施例图示的那样,拉手43与提手41一体成型,由提手41位于内盖主体42下表面的部分向下延伸凸起而成。
在本实施例中,内盖主体42上具有安装提手41的安装孔,提手41的底部固定在安装孔,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也可以将拉手43固定在提手41的底部,拉手43和提手41通过夹合固定的方式将内盖主体42夹设在拉手43和提手41之间,拉手43和提手41的固定效果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蒸汽通道412设置在提手41上,为了便于蒸汽通道412进气,可以将蒸汽通道412的进口432设置在拉手43上,如此,蒸汽通道412的进口432位置更加隐蔽,内盖40的整体外观好,同时,蒸汽由蒸汽通道进口432可以直接进入到蒸汽通道412内,排气更加顺畅。
另外,由于本实施例中,内盖40可以相对盖体11转动,用户可以转动内盖40调整拉手43的角度,方便用户拿住拉手43取出内盖40。
进一步的,拉手43的外侧设置有向外折弯的翻边431,拉手43位于内盖40内表面,烹饪完成后,难以避免的会有一定的潮湿度,用户在手拿拉手43时,会感觉拉手43很滑,拆卸内盖40时的体验不好,通过设置翻边431可以更好的方便用户操作,对内盖40施加力的作用,使得内盖40与盖体分离。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内盖主体42为透明玻璃材质。内盖主体42采用透明玻璃材质,用户在将内胆30作用餐具化使用时,内盖40盖合在内胆30上,用户可以透过内盖主体42观察到内胆30内食材的情况,人性化设计高,用户体验好。
进一步的,所述盖体11上设置有加热装置,电饭煲进行烹饪时,该加热装置对内盖40进行加热,防止烹饪腔31内的水蒸气冷凝附着在内盖40内表面,如此在用户在拆卸内盖40时,内盖40尤其是内盖40内表面处的拉手43不会过于潮湿,影响用户的拆卸手感。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内盖主体42的外圈包覆有密封圈。内盖40与盖体11进行安装时,内盖40上的密封圈与内胆30胆沿进行接触,密封效果好。内盖主体42的外周设置有向下延伸的限位部,内胆30作为餐具化使用时,内盖40盖合在内胆30上减小内胆30内食材的热量流失,内盖40盖合在内胆30上时,限位部的存在可以对内盖40的周向移动进行限位,防止内盖40从内胆30上滑出。限位部可以直接成型在内盖主体42,也可以成型在内盖主体42外圈的密封圈上。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是实施例一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
参考图9,在本实施例中,提手41上设置有胶圈44,内盖40与盖体11安装时,卡接头12卡接在所述胶圈44上。胶圈44具有很好的弹性,卡接头12卡接在胶圈44上时,胶圈44与卡接头12接触的部分受力内凹,使得卡接头12不容易产生位移,从而保证提手41难以从安装槽15内脱出。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煲体和煲盖,所述煲盖包括盖体和与盖体可拆卸设置的内盖,所述内盖包括内盖主体和提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内设有连通内胆烹饪腔的蒸汽通道,所述盖体上设置有容置提手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有测温元件,所述内盖和盖体安装时,所述测温元件伸入提手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上设置有测温孔,所述测温元件通过测温孔伸入到所述提手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孔连通蒸汽通道,所述测温元件通过测温孔伸入到蒸汽通道内以获取蒸汽通道内蒸汽的温度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孔与蒸汽通道不连通,所述测温元件与提手抵靠接触以获取提手上的温度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通道的出口与测温孔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2至3任一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孔位于所述蒸汽通道的末端,所述测温孔为所述蒸汽通道的出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上具有限位结构,所述内盖通过限位结构安装到所述盖体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煲体内具有内胆,所述煲盖和和煲体盖合时,所述内盖盖合在所述内胆上,所述内盖从盖体上取下时,所述内盖可盖合在内胆上以封盖内胆烹饪腔。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盖主体为透明玻璃材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盖主体的外周包覆有密封圈,所述内盖主体的外周具有向下延伸的限位部。
CN201920166921.3U 2019-01-30 2019-01-30 一种烹饪器具 Active CN2101697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66921.3U CN210169702U (zh) 2019-01-30 2019-01-30 一种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66921.3U CN210169702U (zh) 2019-01-30 2019-01-30 一种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69702U true CN210169702U (zh) 2020-03-24

Family

ID=698288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66921.3U Active CN210169702U (zh) 2019-01-30 2019-01-30 一种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697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45585B1 (ko) 조리용기 뚜껑
CN209995912U (zh) 一种新型烹饪器具
CN210169702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4258963U (zh) 盖板结构、盖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0169701U (zh) 烹饪器具
CN109770698B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09995913U (zh) 一种内盖可转动的烹饪器具
CN216060217U (zh) 烹饪器具和烹饪器具的第一烹饪容器
KR102296337B1 (ko) 누름판을 구비하는 다용도 조리기구
CN213189138U (zh) 一种方便外带的自制奶茶机
CN209219936U (zh) 烹饪器具及其内锅
CN211795957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08371610U (zh) 一种可移动式定量水箱结构
CN215271975U (zh) 烹饪器具及其内锅
CN212117918U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蒸笼和烹饪器具
CN215777404U (zh) 盖子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08973479U (zh) 一种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09863329U (zh) 一种烹饪器具的内盖结构
CN211533891U (zh) 烹饪器具
CN214906104U (zh) 一种空气炸锅及其内盖组件
CN217013689U (zh) 一种手持稳定的煎锅
CN214258961U (zh) 盖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20124495U (zh) 锅盖组件及炒菜机
CN216822736U (zh) 一种方便取放的烹饪器具
CN110623521B (zh) 一种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818

Address after: No. 999, Mei Li Road, Huaiyin District, Ji'nan, Shandong

Patentee after: Shandong Jiuchuang Home Appliance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999, Mei Li Road, Huaiyin District, Ji'nan, Shandong

Patentee before: JOYOUNG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