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94885U - 开合结构、中棒及伞 - Google Patents

开合结构、中棒及伞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94885U
CN210094885U CN201920622438.1U CN201920622438U CN210094885U CN 210094885 U CN210094885 U CN 210094885U CN 201920622438 U CN201920622438 U CN 201920622438U CN 210094885 U CN210094885 U CN 2100948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ing
umbrella
opening
nest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62243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孙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062243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948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948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94885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alking Sticks, Umbrellas, And F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开合结构,用于打开或折叠伞,所述伞包括中棒、和分别套设于中棒两端的上巢和下巢,所述开合结构包括均设于所述中棒内的转动件、弹簧、及连接于所述转动件靠近上巢的一端的至少一压簧轮,所述弹簧套设于转动件外或所述弹簧容纳于转动件之中,所述压簧轮夹持于弹簧的相邻两圈之间。本实用新型应用所述开合结构的伞具有结构简单和成本较低的优点。

Description

开合结构、中棒及伞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伞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开合结构、应用该开合结构的中棒、及应用该中棒的伞。
背景技术
现有的自动开合多折伞的开合结构的零部件较多,导致用于该开合结构的伞具有较复杂的结构,并导致其制造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开合结构,旨在使应用所述开合结构的伞具有结构简单和成本较低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开合结构用于打开或折叠伞,所述伞包括中棒、和分别套设于中棒两端的上巢和下巢,所述开合结构包括均设于所述中棒内的转动件、弹簧、及连接于所述转动件靠近上巢的一端的至少一压簧轮,所述弹簧套设于转动件外或所述弹簧容纳于转动件之中,所述压簧轮夹持于弹簧的相邻两圈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压簧轮可旋转地连接于所述转动件靠近上巢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压簧轮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弹簧的每二相邻的两圈之间均形成有容纳空间至少一压簧轮容纳于一对应的容纳空间中,或所述多个压簧轮均容纳于一容纳空间中。
进一步地,所述中棒包括内管,所述内管向内凸设有的至少一卡持部,所述弹簧凹设有至少一卡持槽,所述弹簧可移动地容纳于内管中,且所述卡持部可移动地卡持于所述卡持槽。
进一步地,所述内管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卡持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中棒,所述中棒包括上巢、下巢、及所述开合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中棒还包括驱动组件、及按座,所述按座设于中棒远离上巢的一端,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件和与所述驱动件连接的变速箱,所述变速箱的一端凸设有主动齿轮,所述转动件靠近变速箱的一端凸设有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啮合,所述驱动件和变速箱均设于按座中。
进一步地,所述中棒还包括拉绳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开设有贯穿孔,所述连接件包括容纳于贯穿孔中的支柱,所述拉绳的一端穿过转动件和贯穿孔,固定于支柱中,所述开合结构还包括设于上巢内的滑轮、及设于下巢的定滑轮,所述拉绳的另一端依次绕过滑轮和定滑轮后,固定于定滑轮。
进一步地,所述从动齿轮容纳于贯穿孔中,所述主动齿轮穿过贯穿孔,与从动齿轮啮合。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与所述驱动件连接的电路板、电池及与所述电池连接的集成电路板,所述集成电路板与电路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伞,所述伞包括所述中棒。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开合结构可用于打开或折叠伞。所述转动件、弹簧及压簧轮均设于所述中棒内,所述压簧轮连接于转动件靠近上巢的一端,所述弹簧套设于转动件外或所述弹簧容纳于转动件之中,所述压簧轮夹持于弹簧的相邻两圈之间。当需要折叠伞时,转动件正转(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带动压簧轮不断地挤压弹簧,使得弹簧逐渐处于压缩状态,且中棒的多折管会随着弹簧的压缩而相互套设,使得下巢沿靠近伞把的方向移动或沿远离上巢的方向移动,以达到收伞的目的。当需要打开伞时,转动件反转(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带动压簧轮不断地释放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使得弹簧逐渐处于自由状态,弹簧会顶开中棒的多折管,使得下巢沿靠近上巢的方向移动,以达到开伞的目的。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开合结构仅通过转动件、弹簧及压簧轮即可达到开伞和收伞的目的,使得应用该开合机构的伞具有结构简单且成本较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伞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伞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伞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内管、弹簧及压簧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伞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伞的部分结构的爆炸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伞中弹簧、内管及转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伞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伞的弹簧和内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伞的部分结构的分解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伞的部分结构的分解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047955390000031
Figure BDA000204795539000004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照图1-1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开合结构30,用于打开或折叠伞100。所述伞100包括中棒10。
所述开合结构30包括均设于所述中棒10内的转动件34、弹簧35、及连接于转动件34靠近上巢13的一端的至少一压簧轮36,所述弹簧35套设于转动件34外或所述弹簧35容纳于转动件34之中,所述压簧轮36夹持于弹簧35的相邻两圈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转动件34靠近上巢13的一端设有一柱体(未图示),所述压簧轮36设于所述柱体上。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压簧轮36固接于转动件34上。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收伞开合结构30可用于打开或折叠伞100。所述转动件34、弹簧35及压簧轮36均设于所述中棒10内,所述压簧轮36连接于转动件34靠近上巢13的一端,所述弹簧35套设于转动件34外或所述弹簧35容纳于转动件34之中,所述压簧轮36夹持于弹簧35的相邻两圈之间。当需要折叠伞时,转动件34正转(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带动压簧轮36不断地挤压弹簧35,使得弹簧35逐渐处于压缩状态,且中棒10的多折管会随着弹簧35的压缩而相互套设,使得下巢15沿靠近伞把80的方向移动或沿远离上巢13的方向移动,以达到收伞的目的。当需要打开伞时,转动件34反转(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带动压簧轮36不断地释放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35,使得弹簧35逐渐处于自由状态,弹簧35会顶开中棒10的多折管,使得下巢15沿靠近上巢13的方向移动,以达到开伞的目的。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开合结构30仅通过转动件34、弹簧35及压簧轮36即可达到开伞和收伞的目的,使得应用该开合机构30的伞100具有结构简单且成本较低的优点。
可以理解的,还可以设置为转动件34反转时,压簧轮36不断挤压弹簧35以使弹簧35处于压缩状态;转动件34反转时,压簧轮36释放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35,以使弹簧35处于自由状态。
所述压簧轮36可旋转地连接于转动件34上。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压簧轮36可旋转地套设于转动件34上。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所述压簧轮36可旋转地连接于转动件34上。当需要折叠伞时,转动件34正转(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带动压簧轮36转动,同时压簧轮36不断地挤压弹簧35,使得弹簧35逐渐处于压缩状态,且中棒10的多折管会随着弹簧35的压缩而相互套设,使得下巢15沿靠近伞把80的方向移动或沿远离上巢13的方向移动,以达到收伞的目的。当需要打开伞时,转动件34反转(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带动压簧轮36转动,同时压簧轮36不断地释放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35,使得弹簧35逐渐处于自由状态,弹簧35会顶开中棒10的多折管,使得下巢15沿靠近上巢13的方向移动,以达到开伞的目的。
所述压簧轮36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弹簧35的每二相邻的两圈之间均形成有容纳空间,至少一压簧轮36容纳于一对应的容纳空间中,或所述多个压簧轮36均容纳于一容纳空间中。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至少二压簧轮36沿弹簧35的螺旋方向首尾相向地间隔设置于一对应的容纳空间中,至少二压簧轮36沿弹簧35的螺旋方向首尾相向地间隔设置于另一对应的容纳空间中。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至少二压簧轮36沿弹簧35的螺旋方向并排设置,并容纳于一对应的容纳空间中;至少二压簧轮36沿弹簧35的螺旋方向并排设置,并容纳于另一对应的容纳空间中。优选地,并排设置的压簧轮36接触。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弹簧35的若干个容纳空间中均夹设有一压簧轮36。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弹簧35的若干个容纳空间中均夹设有二压簧轮36。优选地,每一容纳空间中,所述二压簧轮36沿弹簧35的螺旋方向首尾相向地间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仅于所述弹簧35的一个容纳空间中夹设有若干压簧轮36。优选地,在该容纳空间中,所述压簧轮36沿弹簧35的螺旋方向首尾相向地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所述压簧轮36的数量为多个,至少一压簧轮36容纳于一对应的容纳空间中,或所述多个压簧轮36均容纳于一容纳空间中,从而增加所述压簧轮36的止挡效果,防止弹簧35随着转动件34的转动而转动。进一步地,转动件34在转动的过程中,所述压簧轮36还可使弹簧35处于压缩状态或自由状态。
所述中棒10包括内管115,所述内管115向内凸设有的至少一卡持部1152,所述弹簧35凹设有至少一卡持槽351,所述弹簧35可移动地容纳于内管115中,且所述卡持部1152可移动地卡持于所述卡持槽351。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内管115与转动件34的长度相当。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转动件34的一端可转动地设于内管115远离上巢13的一端,或所述转动件34设于按座80靠近上巢13的一端。
可以理解的,所述卡持部1152与卡持槽351具有相匹配的形状,使得转动件34在转动的过程中,弹簧35不会随着转动件34的转动而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内管115的外表面向内凹设有凹槽1151,使得所述内管115的内表面相应地形成有所述卡持部1152。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内管115的外表面并未向内凹形成凹槽,所述内管115的内表面上直接凸设有所述卡持部1152。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弹簧35凹设有一卡持槽351,使得所述弹簧35可呈现出心形形状。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向内凸设有的至少一卡持部1152,所述弹簧35凹设有至少一卡持槽351,所述弹簧35可移动地容纳于内管115中,且所述卡持部1152可移动地卡持于所述卡持槽351,使得在开伞或收伞的过程中,弹簧35不会随着转动件34的转动而转动。
所述弹簧35的每一圈上均凹设有至少一卡持槽351。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弹簧35的每一圈上都设有二相对设置的卡持槽351。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弹簧35的每一圈上都设有一卡持槽351。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弹簧35的每一圈上都设有一卡持槽351,使得所述弹簧35的每一圈均可呈现出心形形状。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弹簧35的每一圈上都设有三个间隔设置的卡持槽351。
可以理解的,所述若干卡持槽351并排设置,若干卡持槽351共同形成沿弹簧35的轴向排列的槽,使得所述弹簧35可稳固地与内管115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所述弹簧35的每一圈上均凹设有至少一卡持槽351,使得所述弹簧35可稳固地与内管115连接。
所述内管115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卡持部1152。
优选地,所述卡持部1152设于内管115靠近上巢13的一端。
可以理解的,所述卡持部1152沿内管115的轴向延伸设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所述内管115上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卡持部1152,使得所述弹簧35可稳固地与内管115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中棒10。
所述中棒10包括上巢13、下巢15、及所述开合结构。
可以理解的,所述上巢13设于中棒10的一端,所述下巢15可滑动地套设于中棒10的另一端。
所述中棒10还包括按座50、及与所述按座50可拆卸地连接的伞把80。所述按座50设于中棒10远离上巢13的一端。所述伞把80设于按座50远离上巢13的一端。
可以理解的,所述伞把80可通过连接壳53与按座50可拆卸地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中棒10还具有中管113。当伞处于折叠状态时,内管115、中管113及外管111由内到外依次套设。当伞处于打开状态时,内管115、中管113及外管111处于伸开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中棒10还具有中管113和中管117。当伞处于折叠状态时,内管115、中管117、中管113及外管111由内到外依次套设。当伞处于打开状态时,内管115、中管117、中管113及外管111处于伸开状态。
由于该中棒1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所述中棒10还包括驱动组件60,所述驱动组件60包括驱动件61和与所述驱动件61连接的变速箱63,所述变速箱63的一端凸设有主动齿轮631,所述转动件34靠近变速箱63的一端凸设有从动齿轮341,所述主动齿轮631和从动齿轮341啮合。所述驱动件61和变速箱63均设于按座50中
可以理解的,所述驱动件61可为电机。
可以理解的,可通过驱动件61来调节转动件34的转动速度,以使压簧轮36压缩或释放弹簧35的速度。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驱动件61可驱动变速箱63的主动齿轮631转动,由于主动齿轮631和转动件34的从动齿轮341啮合,使得所述主动齿轮631可带动从动齿轮341转动,进一步使得所述转动件34转动。
可以理解的,所述驱动件61可通主动齿轮631和从动齿轮341驱动转动件34正转(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或反转(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当转动件34正转时,可使弹簧35逐渐处于压缩状态;当转动件34反转时,可使弹簧35逐渐处于自由状态。或者,当转动件34正转时,可使弹簧35逐渐处于自由状态;当转动件34反转时,可使弹簧35逐渐处于压缩状态。
由于压簧轮36处于弹簧35远离驱动组件60的一端,且压簧轮36夹持于弹簧35的相邻的两圈之间,使得转动件34在转动时,压簧轮36可逐渐地压缩弹簧35或释放弹簧35。
所述中棒10还包括拉绳32和连接件141,所述连接件141开设有贯穿孔1413,所述连接件141包括容纳于贯穿孔1413中的支柱1415,所述拉绳32的一端穿过转动件34和贯穿孔1413,伸入支柱1415中。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中棒10包括连接组件14,所述连接组件14包括连接件141和与所述连接件141连接的保护壳143。所述保护壳143设于连接件141远离驱动组件60的一端。所述内管115穿过保护壳143并伸入连接件141中。
由于外管111可沿靠近按座50的方向移动,所述保护壳143可保护位于连接件14中的内管115、转动件34不受损坏。还可增加美观性。
所述连接件141包括连接本体1411和与所述连接本体1411远离按座50的一端连接的过渡部1412。所述连接本体1411大致为一圆柱状结构。沿靠近上巢13的方向,所述过渡部1412的外部尺寸逐渐缩小。优选的,所述过渡部1412的直径逐渐缩小。使得所述过渡部1412靠近保护壳143一端的形状与保护壳143的形状相匹配,以利于过渡部1412与保护壳143之间的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本体1411和过渡部1412可共同形成贯穿孔1413。所述支柱1415的两端均与贯穿孔1413的孔壁连接,以增加支柱1415与贯穿孔1413的孔壁的连接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柱1415可开设有孔1417,所述拉绳32容纳于1417中。可以理解的,所述孔1417未穿透支柱1415靠近按座50的表面,或者,所述孔1417穿透支柱1415靠近按座50的表面。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件141开设有贯穿孔1413,所述连接件141包括容纳于贯穿孔1413中的支柱1415,所述拉绳32的一端穿过转动件34的轴孔343和贯穿孔1413,伸入支柱1415中,使得拉绳32的一端可固定于支柱1415上。
所述开合结构还包括设于上巢13内的滑轮31、及设于下巢15的定滑轮33。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转动件34开设有轴孔343,所述拉绳32可穿过该轴孔343。所述拉绳32的一端固定于支柱1415,所述拉绳32的另一端依次绕过滑轮31和定滑轮33后,固定于上巢13。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所述开合结构30包括设于上巢13内的滑轮31、及设于下巢15的定滑轮33,所述拉绳32穿过轴孔343、并依次绕过滑轮31和定滑轮33,使得本实用新型应用该开合结构的伞具有省力的优点,用户仅需要较小的力即可将伞打开、闭合。
所述从动齿轮341容纳于贯穿孔1413中,所述主动齿轮631穿过其中一过孔,与从动齿轮341啮合。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柱1415容纳于贯穿孔1413后,将贯穿孔1413分隔为二过孔,所述主动齿轮631穿过其中一过孔,与从动齿轮341啮合。可以理解的,所述二过孔的尺寸可相同或不同。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而进行设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所述从动齿轮341容纳于贯穿孔1413中,所述主动齿轮631穿过贯穿孔1413,与从动齿轮341啮合,使得主动齿轮631可带动从动齿轮341转动。
所述驱动组件60还包括与所述驱动件61连接的电路板65、电池67、及与所述电池67连接的集成电路板69,所述集成电路板69与电路板65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61、变速箱63、及电路板65均容纳于按座50中。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池67和集成电路板69均设于伞把80中。
所述电路板65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端655。所述集成电路板69的一端设有第二连接端691。所述第一连接端655与第二连接端691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端691可伸入连接壳53中,以与第一连接端655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端691可穿过连接壳53,以伸入外壳51中,与第一连接端655连接。
可以理解的,所述电池67为可充电的电池,可充电的电池可反复使用,更加经济、环保。
所述伞把80的底壁81可开设有充电接口811,外部电源可穿过该充电接口811与所述集成电路板69上的充电端子连接,以对电池67进行充电。
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所述驱动组件60还包括与所述驱动件61连接的电路板65、电池67、及与所述电池67连接的集成电路板69,所述集成电路板69与电路板65连接,使得所述电池67可通过集成电路板69与电路板65为驱动件61提供动力。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按座50上设有开伞按键515和收伞按键513。所述开伞按键515用于打开伞100,所述收伞按键513用于折叠伞100。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开伞按键515和收伞按键513均从按座50的外壳51上显露出,以便于用户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65上设有收伞开关651和开伞开关653,所述收伞开关651与收伞按键513相连接,所述开伞开关653与开伞按键515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按座50上设有开伞按键515和收伞按键513,所述电路板65上设有收伞开关651和开伞开关653。所述收伞开关651与收伞按键513相连接,所述开伞开关653与开伞按键515相连接。用户按压开伞按键515或收伞按键513,即可以打开或折叠伞100。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伞100。
所述伞100包括所述中棒10。
由于该伞1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所述伞100还包括伞骨组件70,所述伞骨组件70包括第一伞骨71、第二伞骨73、第三伞骨75、及拉簧77。
所述第一伞骨7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上巢13,所述第二伞骨73的一端连接所述下巢15,所述第二伞骨73的另一端可滑动地与所述第一伞骨71连接,所述拉簧77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伞骨71和第二伞骨73。所述第三伞骨75与所述第一伞骨71远离上巢13的一端连接。
当按下所述收伞按键513后,所述拉绳32通过连接组件14拉动外管111和下巢15沿远离上巢13的方向移动。此时,内管115及外管111由内到外依次套设,且弹簧35处于压缩状态。同时,所述下巢15还通过拉簧77的拉力将所述第一伞骨71和第二伞骨73向内收回,使得所述下巢15向所述伞把80的方向移动,进而达到收伞的目的。
当按下所述开伞按键515后,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35逐渐伸展,直至处于自由状态,弹簧35顶开或撑开中棒10的多折管。在此过程中,拉绳32通过弹簧35顶开外管111的作用将下巢15沿靠近上巢13的方向拉动。此时,外管111相对于内管115伸开。同时,所述下巢15还通过所述第一伞骨71和第二伞骨73将所述第一伞骨71、第二伞骨73及第三伞骨75向外展开,进而达到开伞的目的。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开合结构,用于打开或折叠伞,所述伞包括中棒、和分别套设于中棒两端的上巢和下巢,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合结构包括均设于所述中棒内的转动件、弹簧、及连接于转动件靠近上巢的一端的至少一压簧轮,所述弹簧套设于转动件外或所述弹簧容纳于转动件之中,所述压簧轮夹持于弹簧的相邻两圈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簧轮可旋转地连接于所述转动件靠近上巢的一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簧轮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弹簧的每二相邻的两圈之间均形成有容纳空间,至少一压簧轮容纳于一对应的容纳空间中,或所述多个压簧轮均容纳于一容纳空间中。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开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棒包括内管,所述内管向内凸设有的至少一卡持部,所述弹簧凹设有至少一卡持槽,所述弹簧可移动地容纳于内管中,且所述卡持部可移动地卡持于所述卡持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卡持部。
6.一种中棒,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棒包括上巢、下巢、及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开合结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棒,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棒还包括驱动组件、及按座,所述按座设于中棒远离上巢的一端,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件和与所述驱动件连接的变速箱,所述变速箱的一端凸设有主动齿轮,所述转动件靠近变速箱的一端凸设有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啮合,所述驱动件和变速箱均设于按座中。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棒,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棒还包括拉绳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开设有贯穿孔,所述连接件包括容纳于贯穿孔中的支柱,所述拉绳的一端穿过转动件和贯穿孔,固定于支柱中,所述开合结构还包括设于上巢内的滑轮、及设于下巢的定滑轮,所述拉绳的另一端依次绕过滑轮和定滑轮后,固定于上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中棒,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齿轮容纳于贯穿孔中,所述主动齿轮穿过贯穿孔,与从动齿轮啮合。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棒,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与所述驱动件连接的电路板、电池及与所述电池连接的集成电路板,所述集成电路板与电路板连接。
11.一种伞,其特征在于,所述伞包括如权利要求6-10任一项所述的中棒。
CN201920622438.1U 2019-04-30 2019-04-30 开合结构、中棒及伞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00948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22438.1U CN210094885U (zh) 2019-04-30 2019-04-30 开合结构、中棒及伞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22438.1U CN210094885U (zh) 2019-04-30 2019-04-30 开合结构、中棒及伞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94885U true CN210094885U (zh) 2020-02-21

Family

ID=695398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622438.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0094885U (zh) 2019-04-30 2019-04-30 开合结构、中棒及伞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9488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25104A (zh) * 2019-04-30 2019-07-19 吕孙宝 开合结构、中棒及伞
WO2021189628A1 (zh) * 2020-03-27 2021-09-30 深圳源发雨具有限公司 开合结构、中棒及伞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25104A (zh) * 2019-04-30 2019-07-19 吕孙宝 开合结构、中棒及伞
CN110025104B (zh) * 2019-04-30 2024-08-20 吕孙宝 开合结构、中棒及伞
WO2021189628A1 (zh) * 2020-03-27 2021-09-30 深圳源发雨具有限公司 开合结构、中棒及伞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094885U (zh) 开合结构、中棒及伞
ES2823204T3 (es) Paraguas de varios pliegues de plegado y desplegado de manera eléctrica
US20100319739A1 (en) Retrieving structure adapted for a protective device in a collapsible umbrella
CN105905217B (zh) 便携式折叠电动自行车
CN110025104B (zh) 开合结构、中棒及伞
CN110881760A (zh) 伞杆装置及其伞杆传动组件以及电动伞
WO2021189628A1 (zh) 开合结构、中棒及伞
CN210539405U (zh) 一种可收纳移动轮的行李箱
CN109303396B (zh) 开合结构、中棒及伞
CN109998241B (zh) 一种两折电动伞
CN217612699U (zh) 一种可收纳的跳绳手柄
CN109043761B (zh) 开合结构、中棒及伞
CN209788759U (zh) 开合结构、中棒及伞
CN212036353U (zh) 电动伞
CN213154479U (zh) 开合结构、中棒及伞
CN211431379U (zh) 一种可弹出的化妆品收纳盒
CN211747452U (zh) 伞杆装置及其伞杆传动组件以及电动伞
CN209528153U (zh) 开合结构、中棒及伞
CN209788762U (zh) 伞把、连接结构、中棒及伞
WO1987003460A1 (en) Umbrella extendable from a handle storage compartment
CN109393681A (zh) 开合结构、中棒及伞
CN208590589U (zh) 自拍伞
CN207162189U (zh) 一种太阳能野外生存应急灯
CN208510217U (zh) 一种自动收缩的环保袋
CN219803444U (zh) 拉杆箱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22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820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22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820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