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87759U - 紧固机构 - Google Patents

紧固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87759U
CN210087759U CN201920579946.6U CN201920579946U CN210087759U CN 210087759 U CN210087759 U CN 210087759U CN 201920579946 U CN201920579946 U CN 201920579946U CN 210087759 U CN210087759 U CN 2100877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veting
fastening mechanism
rivet
outer plate
step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57994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强
段大鹏
张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nn 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Penn 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nn 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 Corp filed Critical Penn 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 Corp
Priority to CN20192057994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877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877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877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紧固机构,用于连接平行设置的第一外部板材和第二外部板材,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具有第一端部和与所述第一端部相背对的第二端部;第一铆接部,所述第一铆接部设置在所述本体的第一端部并且从所述第一端部向外凸起,从而在所述本体的第一端部形成围绕所述第一铆接部的第一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用于在所述第一铆接部与所述第一外部板材铆接后与所述第一外部板材抵接;第二铆接部,所述第二铆接部设置在所述本体的第二端部并且从所述第二端部向外凸起,从而在所述本体的第二端部形成围绕所述第二铆接部的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二台阶面用于在所述第二铆接部与所述第二外部板材铆接后与所述第二外部板材抵接。

Description

紧固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了连接件技术领域,具体的是一种紧固机构。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描述仅提供与本实用新型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而不构成现有技术。
汽车科技的进步,使得汽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最常用的代步工具。在汽车成型组装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板件进行连接。目前一般都是直接采用螺纹连接件的方式将两板件直接固定相连,其具有结构简单的特点。
两块板件之间通常需要多个螺纹连接件同时固定,在需要调整两板件之间的距离时,需要对每一个螺纹连接件进行调节,操作繁琐;且汽车板件很多是薄片材质,在调整过程中产生的误差,通常会造成两块板件之间的变形,一方面影响两块板件之间的工作精确性,另一方面影响汽车的整体美观性。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实用新型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紧固机构,其通过紧固机构的两台阶面能够实现对两个外部板材的端面进行抵接,减小外部板材的变形程度,另一方面通过设置的两个铆接部与外部板材铆接,有效地简化了安装工序,缩短了安装时间。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紧固机构,用于连接平行设置的第一外部板材和第二外部板材,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具有第一端部和与所述第一端部相背对的第二端部;第一铆接部,所述第一铆接部设置在所述本体的第一端部并且从所述第一端部向外凸起,从而在所述本体的第一端部形成围绕所述第一铆接部的第一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用于在所述第一铆接部与所述第一外部板材铆接后与所述第一外部板材抵接;第二铆接部,所述第二铆接部设置在所述本体的第二端部并且从所述第二端部向外凸起,从而在所述本体的第二端部形成围绕所述第二铆接部的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二台阶面用于在所述第二铆接部与所述第二外部板材铆接后与所述第二外部板材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铆接部通过压铆、翻铆或翻边与所述第一外部板材连接;或,所述第二铆接部通过压铆、翻铆或翻边与所述第一外部板材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铆接部和/或所述第二铆接部包括花齿。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的第一端部的端面上设置有从所述端面向外凸起的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用于在所述第一铆接部与所述第一外部板材铆接后嵌入所述第一外部板材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起部包括至少一个轮齿块,所述轮齿块设置在位于或邻近所述本体的第一端部的端面的边缘处。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的第二端部的端面上设置有从所述端面向外凸起的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用于在所述第二铆接部与所述第二外部板材铆接后嵌入所述第二外部板材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凸起部包括至少一个轮齿块,所述轮齿块设置在位于或邻近所述本体的第二端部的端面的边缘处。
进一步地,包括套设在所述本体外侧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两端面分别和所述本体的第一端部的端面和第二端部的端面齐平。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和所述支撑部为一体式构造。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呈圆柱体或多边体或异形体。
借由以上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中的至少一个:
1、本申请中设置的第一台阶面和第二台阶面的设置,能够增大所述第一外部板材、第二外部板材与所述紧固机构的接触面积,在所述第一外部板材、第二外部板材受到外力时,所述台阶面能够承担部分外力,进而有效地减小所述第一外部板材、第二外部板材的变形程度;
2、本申请中的第一台阶面和第二台阶面与所述第一外部板材和第二外部板材采用铆接的方式,取代了原始的螺纹件的锁紧连接,有效地简化了安装工序,缩短了安装时间;同时也避免了使用螺纹件时引用的外部固定件,降低整体的生产成本;
3、本申请中通过设置支撑部,当实际装配中需要对两个所述板件之间的垂直间隙进行控制,则选择具有合适高度的所述正多边体即可对预设间隙实现精准的控制,替代了人工通过旋转螺母调整其在螺杆上的位置来实现。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整体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整体装置结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中的整体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中的整体装置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1、本体;2、第一铆接部;3、第二铆接部;4、第一台阶面;5、第二台阶面;6、第一凸起部;7、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和区别类似的对象,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先后顺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公开了一种紧固机构,用于连接平行设置的第一外部板材和第二外部板材(图中未示出)。该紧固机构包括具有第一端部和与所述第一端部相背对的第二端部的本体1、设置在所述本体1的第一端部并且从所述第一端部向外凸起的第一铆接部2以及设置在所述本体1的第二端部并且从所述第二端部向外凸起的第二铆接部3。所述本体1的第一端部形成了围绕所述第一铆接部的第一台阶面4,所述第一台阶面4用于在所述第一铆接部2与所述第一外部板材铆接后与所述第一外部板材抵接;所述本体1的第二端部形成了围绕所述第二铆接部3的第二台阶面5,所述第二台阶面5用于在所述第二铆接部3与所述第二外部板材铆接后与所述第二外部板材抵接。
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台阶面4和第二台阶面5的设置能够增大所述第一外部板材、第二外部板材与所述紧固机构的接触面积,在所述第一外部板材、第二外部板材受到外力时,所述第一台阶面4和第二台阶面5能够承担部分外力,进而有效地减小所述第一外部板材、第二外部板材的变形程度。通过设置所述第一铆接部2和第二铆接部3分别与所述第一外部板材和第二外部板材铆接,取代了现有的螺纹件的锁紧连接,这有效地简化了安装工序,缩短了安装时间;同时也避免了使用螺纹件时引用的外部固定件,降低整体的生产成本。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本体1位于所述第一外部板材和第二外部板材之间,且优选地,所述第一外部板材和所述第二外部板材平行设置。可以理解,在此所述的平行设置是两个外部板材在紧固机构处大体平行,可以因配合位置或板材形状的变化而存在一定的角度偏差。所述第一铆接部2垂直于所述第一外部板材插入,所述第二铆接部3垂直于所述第二外部板材插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部板材与所述第一铆接部2的硬度不同,所述第二外部板材与所述第二铆接部3的硬度不同,通常铆接部的硬度大于板材的硬度,这能够较好地保证铆接工艺的有效性。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本体1的第一端部的横截面积(横截面是沿垂直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连轴线的平面)大于任一处所述第一铆接部2的横截面积,以能够形成用于与所述第一外部板材抵接的所述第一台阶面4;同样,所述本体1的第二端部的横截面积大于任一处所述第二铆接部3的横截面积,以能够形成用于与所述第二外部板材抵接的所述第二台阶面5。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台阶面4与所述第一外部板材靠近所述本体1的一侧端面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台阶面5与所述第二外部板材靠近所述本体1的一侧端面相互平行设置。上述的设置方式,当所述紧固机构分别与所述第一外部板材、第二外部板材铆接后,所述第一台阶面4的端面能够和所述第一外部板材的端面完全贴合,所述第二台阶面5能够和所述第二外部板材的端面完全贴合。当所述第一外部板材和/或第二外部板材受到外部压力时,能够有效提高抵接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减小所述第一外部板材和第二外部板材之间的相对晃动。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铆接部2和/或所述第二铆接部3包括花齿。所述第一铆接部2通过压铆或翻铆或翻边与所述第一外部板材连接;或,所述第二铆接部3通过压铆、翻铆或翻边与所述第一外部板材连接。具体地,所述第一铆接部2和所述第二铆接部3均包括花齿,所述第一外部板材和所述第二外部板材上均开设有供所述花齿插入的槽体。优选地,所述第一铆接部2的花齿设置在位于所述本体1的第一端部或邻近所述本体1的第一端部的中间位置处;或所述第二铆接部3的花齿设置在位于所述本体1的第二端部或邻近所述本体1的第二端部的中间位置处。在铆接过程中,首先将两个所述花齿的部分结构分别插入所述槽体内,再通过向所述第一外部板材和/或所述第二外部板材施加外部铆接力,使得两个所述花齿全部插入所述槽体内,以完成所述花齿分别与所述第一外部板材和第二外部板材的压铆动作。值得注意的是,当所述第一台阶面4的表面与所述第一外部板材的表面贴合,且所述第二台阶面5的表面与所述第二外部板材的表面贴合时,压铆动作完成。通过上述的设置方式,采用铆接的锁紧方式替代了原先的螺栓固定,有效地简化了安装工序,缩短整体的安装时间,也减轻了人工劳动量。
结合图3所示,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铆接部2和所述第二铆接部3中的一个包括花齿,而另一个可以被构造成具有其他结构。具体地,所述第一铆接部2包括花齿,而所述第二铆接部3包括位于或邻近所述本体1的第二端部的中间位置处的圆柱体。所述第一外部板材上开设有供所述花齿插入的槽体,所述第二外部板材上开设有供所述圆柱体插入的槽体。在铆接的过程中,首先将花齿和所述圆柱体的部分结构插入所述槽体内,优选地,其中供所述圆柱体插入的所述槽体的内壁上凸起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在所述圆柱体插入的过程中,能够与所述圆柱体的端面抵接;再通过向所述第一外部板材和/或所述第二外部板材施加外部铆接力,分别使得所述花齿全部插入所述槽体内,所述圆柱体挤压使得所述限位部变形,以使得所述圆柱体全部插入所述槽体内,以完成所述花齿与所述第一外部板材、所述圆柱体与和第二外部板材的压铆动作。值得注意的是,当所述第一台阶面4与所述第一外部板材的表面贴合,且所述第二台阶面5与所述第二外部板材的表面贴合时,压铆动作完成。通过上述的设置方式,采用铆接的锁紧方式替代了原先的螺栓固定,有效地简化了安装工序,缩短整体的安装时间,也减轻了人工劳动量。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铆接部2和所述第二铆接部3还可以通过翻边等其他方式与所述第一外部板材、第二外部板材连接。上述的实施方式,均能够在替代螺纹件的紧固方式下,实现所述第一铆接部2、第二铆接部3与所述第一外部板材、第二外部板材的连接,对于所述第一铆接部2、第二铆接部3具体采取何种结构与所述第一外部板材、第二外部板材进行连接,本实施方式中不做限制和累述。
结合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本体1的第一端部的端面上设置有从第一端部向外凸起的第一凸起部6,例如朝向所述第一外部板材凸起。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起部6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一外部板材,从而使所述第一凸起部6能在所述第一铆接部2与所述第一外部板材铆接时嵌入所述第一外部板材内。所述本体1的第二端部的端面上设置有从第二端部向外凸起的第二凸起部,例如朝向所述第二外部板材凸起。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起部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二外部板材,从而使所述第二凸起部能在所述第二铆接部与所述第二外部板材铆接后嵌入所述第二外部板材内。所述第一凸起部6包括至少一个轮齿块,所述轮齿块设置在位于或邻近所述本体1的第二端部的端面的边缘处。具体地,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铆接部2包括花齿,所述第二铆接部3包括位于或邻近所述本体1的第二端部的中间位置处的圆柱体。在所述圆柱体插入所述槽体的过程中,所述第二外部板材的表面能够与所述轮齿块抵接,且所述第二外部板材能够对所述轮齿块施加一定的外部压力,使得所述轮齿块全部嵌入所述第二外部板材内。值得注意的是,当所述第一台阶面4与所述第一外部板材的表面贴合,且所述第二台阶面5与所述第二外部板材的表面贴合时,压铆动作完成。
结合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紧固机构包括套设在所述本体1外侧的支撑部7,所述支撑部7的两端面分别和所述本体1的第一端部的端面和第二端部的端面齐平。通过上述齐平的设置方式,由于所述本体1与所述第一铆接部2和第二铆接部3之间分别形成有第一台阶面4和第二台阶面5,由此所述支撑部7的两端面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一台阶面4和第二台阶面5的端面相齐平,这样在铆接完成后,能够较好地增大所述第一外部板材、第二外部板材与所述紧固机构的接触面积。在后续的安装、使用的过程中,当所述第一外部板材、第二外部板材受到外力时,增大的接触面积能够较好地减小所述第一外部板材、第二外部板材变形,保证所述第一外部板材、第二外部板材工作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部7呈圆柱体或多边体或异形体。具体地,所述支撑部7为正多边体。当实际装配中需要对所述第一外部板材和第二外部板材之间的垂直间隙进行控制,则选择具有合适高度的所述正多边体即可对预设间隙实现精准的控制,替代了人工通过旋转螺母调整其在螺杆上的位置来实现。本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一方面减小了误差的产生,保证预留间隙的精准性;另一方面改变了连接方式,直接免除了人工调整这一工序,大大缩短了安装时间、降低了人工的劳动强度。当然,上述的所述支撑部7还可以呈圆柱体或异形体等其他表现形式,此处不做限制和累述。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本体1和所述支撑部7为一体式构造,具体地采用冲压技术一体成型。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其加工工序更为简约,且其安装工序也更为简约,两方面都能较好地缩短整体的紧固时间。且采用一体成型设置,相对于现有技术之间多个零部件的配合,其能够有效避免配合之间的误差,提高整体的紧固精准度,结构优化。
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紧固机构,用于连接平行设置的第一外部板材和第二外部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机构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具有第一端部和与所述第一端部相背对的第二端部;
第一铆接部,所述第一铆接部设置在所述本体的第一端部并且从所述第一端部向外凸起,从而在所述本体的第一端部形成围绕所述第一铆接部的第一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用于在所述第一铆接部与所述第一外部板材铆接后与所述第一外部板材抵接;
第二铆接部,所述第二铆接部设置在所述本体的第二端部并且从所述第二端部向外凸起,从而在所述本体的第二端部形成围绕所述第二铆接部的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二台阶面用于在所述第二铆接部与所述第二外部板材铆接后与所述第二外部板材抵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铆接部通过压铆、翻铆或翻边与所述第一外部板材连接;
或,所述第二铆接部通过压铆、翻铆或翻边与所述第一外部板材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铆接部和/或所述第二铆接部包括花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第一端部的端面上设置有从所述端面向外凸起的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用于在所述第一铆接部与所述第一外部板材铆接后嵌入所述第一外部板材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紧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部包括至少一个轮齿块,所述轮齿块设置在位于或邻近所述本体的第一端部的端面的边缘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第二端部的端面上设置有从所述端面向外凸起的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用于在所述第二铆接部与所述第二外部板材铆接后嵌入所述第二外部板材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紧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起部包括至少一个轮齿块,所述轮齿块设置在位于或邻近所述本体的第二端部的端面的边缘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固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套设在所述本体外侧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两端面分别和所述本体的第一端部的端面和第二端部的端面齐平。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紧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和所述支撑部为一体式构造。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紧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呈圆柱体或多边体或异形体。
CN201920579946.6U 2019-04-25 2019-04-25 紧固机构 Active CN2100877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79946.6U CN210087759U (zh) 2019-04-25 2019-04-25 紧固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79946.6U CN210087759U (zh) 2019-04-25 2019-04-25 紧固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87759U true CN210087759U (zh) 2020-02-18

Family

ID=69476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579946.6U Active CN210087759U (zh) 2019-04-25 2019-04-25 紧固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8775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53007A (zh) * 2019-04-25 2020-10-30 宾科精密部件(中国)有限公司 紧固机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53007A (zh) * 2019-04-25 2020-10-30 宾科精密部件(中国)有限公司 紧固机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80890B2 (ja) 形状凍結性に優れたプレス成形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CN100388987C (zh) 一种板材成形复合冲压模具
CN103334564B (zh) 墙砖安装结构及安装墙砖的方法
CN210087759U (zh) 紧固机构
CN106734443B (zh) 回形槽框体加工方法及一种串联镶块拼接弯曲模具
CN113216768A (zh) 一种汽车隐藏式门把手安装结构以及安装方法
CN103303105A (zh) 车门玻璃紧固安装结构及安装车门玻璃的方法
CN111853007A (zh) 紧固机构
KR20150017935A (ko) 자동차 차체 패널의 스프링백 저감을 위한 가변 업폼 장치 및 방법
CN113602063A (zh) 一种角窗玻璃总成及车辆
CN201618781U (zh) 一种精切修边的模具
CN217570449U (zh) 一种钢筋桁架及钢筋桁架加工模具
CN216729188U (zh) 一种车门矫形工装
CN217054742U (zh) 一种汽车隐藏式门把手安装结构
CN109862973A (zh) 用于制造薄板部件的方法和工具
CN210106313U (zh) 紧固装置
CN215237009U (zh) 可更换模板件的型材拉弯模具
CN110107167B (zh) 一种汽车车门门锁连接结构及其辅助定位装置
CN210907724U (zh) 一种钣金压槽弯曲模
CN203061677U (zh) 金属板材管夹的加工模具
CN208884789U (zh) T型幕墙龙骨
CN113070405A (zh) 可更换模板件的型材拉弯模具及其装配方法
CN111853006A (zh) 紧固装置
CN218929184U (zh) 一种限位间隙可调的悬置结构及车辆
CN101259505A (zh) 联合安装的模具结构及其安装调试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