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40707U - 连接器壳体及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壳体及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40707U
CN210040707U CN201921059522.3U CN201921059522U CN210040707U CN 210040707 U CN210040707 U CN 210040707U CN 201921059522 U CN201921059522 U CN 201921059522U CN 210040707 U CN210040707 U CN 2100407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boss
mating
housing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5952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晓康
董坤鹏
刘颖
李冬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ke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Industrial Park) Co Ltd
Taike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ike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Industrial Park) Co Ltd
Taike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ke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Industrial Park) Co Ltd, Taike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ike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Industrial Park)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05952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407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407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407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壳体及连接器。所示连接器壳体,其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一端的端面为第一对接面;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一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对接面的互连结构;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为对接端;所述对接端包覆所述互连结构设置,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为一体件;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为不同材料件。本实用新型中的连接器壳体及连接器,第一壳体与壳体本体分别独立设置再连接,第一壳体和壳体本体可分别采用不同的材料制成,既可以方便地按照不同的颜色生产壳体本体和第一壳体,又可以达到节省制造成本的目的。

Description

连接器壳体及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壳体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有些需要使用连接器的场合,需要将高压连接器和低压连接器做成一体。为了安全起见,需要将高压连接器的壳体做成醒目的颜色,以提醒人们注意风险。醒目颜色的连接器壳体材料成本通常比较较高。低压连接器通常不具有触电的危险,因此其颜色可选择材料本身的颜色。在将高压连接器和低压连接器做成一体时,在同一个连接器上既需要高压的壳体,也需要低压的壳体。如高压壳体和低压壳体全部采用醒目的颜色,则制造成本高且无必要,易造成浪费。如采用低压壳体的颜色,则无法起到提醒人们注意高压电的效果,使用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方便生产的连接器壳体和连接器。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一端的端面为第一对接面;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一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对接面的互连结构;和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为对接端;所述对接端包覆所述互连结构设置,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为一体件;
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为不同材料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上的所述互连结构包括自所述第一对接面连续突出设置的凸台;所述第二壳体上的所述对接端设置有沟槽,用于配合所述凸台,所述凸台结构嵌入所述沟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凸台上设置有倒扣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互连结构包括自所述第一对接面向内凹陷设置的沟槽;所述沟槽与所述凸台交替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上的所述互连结构包括自所述第一对接面向内凹陷设置的沟槽;所述第二壳体上的所述对接端包括对接凸台,用于配合所述沟槽,所述凸台嵌入所述沟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互连结构具有对称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对接面,所述第二对接面与所述第一对接面粘合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对接面包括外露区域,所述外露区域围绕所述第二对接面的外围连续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为预制件。
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本体;
第一壳体和第一对接壳;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对接壳为一对,分别用于容纳第一导体的两端;
第二对接壳及第三对接壳;
所述壳体本体、第一对接壳、第二对接壳及第三对接壳为一体成型结构
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壳体本体分别成型设置并相互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有第一对接面,所述壳体本体设置有第二对接面;所述第一对接面与所述第二对接面相接触粘接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还包括凸台和沟槽;所述凸台和沟槽其中之一设置于所述第一对接面上、另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二对接面上;所述凸台突出于所述第一对接面和/或第二对接面;所述沟槽自所述第一对接面和/或第二对接面起凹陷设置;所述凸台嵌入所述沟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凸台为倒扣式凸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凸台设置有自表面起向内凹陷的凹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凸台包括根部和顶部,所述凸台的根部与所述第一对接面或第二对接面相连,并突出于所述第一对接面或第二对接面至顶部,所述凹槽自所述根部起朝顶部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凹槽自所述根部起延伸的宽度小于所述根部到所述顶部的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凸台包括沿周向延伸的侧表面,所述凹槽设置在侧表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凸台包括主体部和阻挡部,所述主体部自所述第一对接面或所述第二对接面起延伸突出于所述第一对接面或所述第二对接面,所述阻挡部自主体部起延伸向所述主体部一侧和/或两侧延伸突出于所述主体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凸台包括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所述沟槽包括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所述第一凸台设置于所述第一对接面上并突出于所述第一对接面,所述第一沟槽设置于所述第一对接面上并自所述第一对接面起凹陷设置;所述第二凸台设置于所述第二对接面上并突出于所述第二对接面,所述第二沟槽设置于所述第二对接面上并自所述第二对接面起凹陷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第一沟槽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沟槽与所述第二凸台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凸台数目为一个,所述第一沟槽数目为两个,所述第一凸台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沟槽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凸台数目为两个,所述第二沟槽数目为一个,所述第二沟槽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凸台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注塑成型设置,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壳体本体通过注塑成型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本体为T字型结构,所述壳体本体设置有用于对接的三端,所述第一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本体的其中一端,所述第一对接壳与所述第二对接壳设置在所述壳体本体的其中一端,所述第三对接壳连接在所述壳体本体的第三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具有开口的第一对接腔、所述第一对接壳设置有具有开口的第二对接腔、所述第二对接壳设置有具有开口的第三对接腔和/或所述第三对接壳设置有具有开口的第四对接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本体与所述第一壳体颜色不相同,所述壳体本体与所述第一对接壳、第二对接壳和第三对接壳颜色相同。
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的连接器壳体;
第一导体,所述第一导体具有沿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一导体两端分别位于第一壳体和第一对接壳内;
第二导体,所述第二导体具有沿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二导体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对接壳和第三对接壳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导体为高压导体,所述第二导体为低压导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导体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插接端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导体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插接端子。
本实用新型中的连接器壳体及连接器,第一壳体与壳体本体分别独立设置再连接,第一壳体和壳体本体可分别采用不同的材料制成,既可以方便地按照不同的颜色生产壳体本体和第一壳体,又可以达到节省制造成本的目的。第一壳体与壳体本体采用凸块与沟槽相配合的结构,可以将第一壳体与壳体本体可靠地连接,能够防止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因振动而开裂或者松脱,确保正常使用。设计有倒扣的凸台特征,使得熔融塑胶体充满凸台上倒扣特征区域,增加结合力;第一对接面或第二对接面上同时设置凸台和沟槽、或者设置多个沟槽或者多个凸台,可增加互相交错的结合面积从而增加结合力。凸台与沟槽的设计布局均匀,使得整个结合区域的结合力较平衡,防止塑胶体间开裂及松脱的风险。凸台采用倒扣结构,结合注塑工艺包覆凸台,可使凸台的连接力更强,使用过程中更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连接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连接器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二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壳体换一角度观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器100,其包括连接器壳体110、第一导体171和第二导体172。连接器壳体110用于安装第一导体171和第二导体172,并用于与对配器件对插连接,以实现电连接功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所述连接器壳体110包括壳体本体111、第一壳体130、第一对接壳140、第二对接壳150和第三对接壳160。壳体本体111、第一对接壳140、第二对接壳150和第三对接壳160合称第二壳体。所述壳体本体111用于支撑第一壳体130、第一对接壳140、第二对接壳150和第三对接壳160以及第一导体171及第二导体172。壳体本体111的具体形状和结构可以根据使用场所确定。在如图所示的示例中,壳体本体111为T字形状,其具有三端,即第一端1101、第二端1102和第三端1103。第一壳体130具有第一对接腔131。第一对接腔131具有开口(图中未标出)。第一壳体130设置在壳体本体111的第一端1101。第一端1101即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对接端。第一对接壳140具有第二对接腔141。第二对接腔141具有开口(图中未标出)。第一对接壳140设置在壳体本体111的第二端1102。第二对接壳150具有第三对接腔151。第三对接腔151具有开口(图中未标出)。第二对接壳150设置在壳体本体111的第二端1102。
如图3所示,壳体本体111的第一端1101设置有第二对接面1104。第二对接面1104用于与第一壳体130的第一对接面132对接。第二对接面1104上设置有第二凸台112和第二沟槽115。第二凸台112为倒扣结构,具体如图所示,第二凸台112包括主体部113。主体部113延伸选定的长度。在主体部113的端部设置有阻挡部114。阻挡部114自主体部113起朝主体部113的一侧或两侧延伸。在如图所示的示例中,主体部113其中一端设置的阻挡部114朝主体部113的一侧突出于主体部113;另一端设置的阻挡部114朝主体部113的两侧突出于主体部113。两个第二凸台112之间设置有第二沟槽115。第二沟槽115自第二对接面1104起向内凹陷而成。第二沟槽115用于容纳后述的第一凸台133,其形状和结构与第一凸台133相适应。
壳体本体111、第一对接壳140、第二对接壳150和第三对接壳160四者一体成型设置,采用同一种材料。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方案,壳体本体111、第一对接壳140和第二对接壳150和第三对接壳160四者均为黑色材料制成,为黑色。
如图4与图5所示,第一壳体130设置有第一对接腔131。第一对接腔131具有开口(图中未标出)。第一壳体130设置有第一对接面132。第一壳体130上还设置有第一凸台123。第一凸台133自第一对接面132起延伸,突出于第一对接面132。第一凸台133具有根部1331和顶部1332。根部1331与第一对接面132相接,第一凸台133自根部1331延伸至顶部1332。第一凸台133还具有侧表面134。侧表面134沿周向形成封闭的表面。第一凸台133上设置有凹槽135。凹槽135自根部1331起朝顶部1332延伸。在如图所示的优选示例中,所述凹槽135自根部起延伸的宽度小于根部1331至顶部1332之间的距离,换句话说,也就是凹槽135自根部1331起延伸未达到顶部1332。设置凹槽135,可使第一凸台133形成倒扣式结构。
所述第一对接面132还设置有两个第一沟槽136,两个第一沟槽136分别设置在第一凸台133两侧。第一沟槽136的形状及结构与第二凸台112的形状和结构相适应,用于容纳第二凸台112。第一壳体130为注塑成型,采用与壳体本体111不同的材料和颜色制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30采用橙色材料制成,呈橙色。
第一壳体130与壳体本体111分别成型,利用注塑成型连接。生产时,首先注塑成型第一壳体130。再将第一壳体130放置在模具中,注塑成型壳体本体111、第一对接壳140、第二对接壳150和第三对接壳160。注塑过程中,注塑料包裹第一凸台133,部分材料注入凹槽135内及第一沟槽136内。注塑料成型后,第一壳体130与壳体本体111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导体171和第二导体172均用于导电。第一导体171包括第一导体主体173和两个第一插接端子174。两个第一插接端子174分别连接在第一导体主体173两端。第一插接端子174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可用的结构。两个第一插接端子174结构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第一导体主体173位于壳体主体111内,两个第一插接端子174分别位于第一对接腔131和第二对接腔141内。第二导体172包括第二导体主体175和两个第二插接端子176。第二插接端子176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可用的结构。两个第二插接端子176结构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两个第二插接端子176分别连接在第二导体主体175两端。第二导体主体175埋设于壳体主体111内,两个第二插接端子176分别位于第三对接腔151和第四对接腔161内。第一导体171和第二导体172可采用嵌件注塑的方式设置在壳体本体111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导体171数目根据实际使用需要确定,其可作为高压导电使用。第二导体172数目根据实际使用需要确定,其可作为低压导电使用。这样设置,第一壳体130与第一对接壳140成为一对,用于形成一路导电电路。第二对接壳150与第三对接壳160成为一对,用于形成另一路导电电路。
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凸台133和第二凸台112均为凸台的具体实施例。第一沟槽136和第二沟槽115均为沟槽的具体实施例。以上的结构还可以进行另外的组合,比如凸台均设置在第二对接面1104上,沟槽均设置在第一对接面132上,或者另外的组合,比如第一凸台133与第二凸台112互换位置。凸台和沟槽的数目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其中,第二凸台112的结构也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比如仅设置一处阻挡部114。第一凸台133与第二凸台112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合称凸台,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合称沟槽。第一凸台、第二凸台、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均为互连结构的一种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中的连接器壳体及连接器,第一壳体与壳体本体分别独立设置再连接,第一壳体和壳体本体可分别采用不同的材料制成,既可以方便地按照不同的颜色生产壳体本体和第一壳体,又可以达到节省制造成本的目的。第一壳体与壳体本体采用凸块与沟槽相配合的结构,可以将第一壳体与壳体本体可靠地连接,能够防止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因振动而开裂或者松脱,确保正常使用。设计有倒扣的凸台特征,使得熔融塑胶体充满凸台上倒扣特征区域,增加结合力;第一对接面或第二对接面上同时设置凸台和沟槽、或者设置多个沟槽或者多个凸台,可增加互相交错的结合面积从而增加结合力。凸台与沟槽的设计布局均匀,使得整个结合区域的结合力较平衡,防止塑胶体间开裂及松脱的风险。凸台采用倒扣结构,结合注塑工艺包覆凸台,可使凸台的连接力更强,使用过程中更稳定。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不用于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内的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30)

1.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一端的端面为第一对接面;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一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对接面的互连结构;和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为对接端;所述对接端包覆所述互连结构设置,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为一体件;
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为不同材料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上的所述互连结构包括自所述第一对接面连续突出设置的凸台;所述第二壳体上的所述对接端设置有沟槽,用于配合所述凸台,所述凸台结构嵌入所述沟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上设置有倒扣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互连结构包括自所述第一对接面向内凹陷设置的沟槽;所述沟槽与所述凸台交替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上的所述互连结构包括自所述第一对接面向内凹陷设置的沟槽;所述第二壳体上的所述对接端包括对接凸台,用于配合所述沟槽,所述凸台嵌入所述沟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互连结构具有对称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对接面,所述第二对接面与所述第一对接面粘合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面包括外露区域,所述外露区域围绕所述第二对接面的外围连续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为预制件。
10.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本体;
第一壳体和第一对接壳;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对接壳为一对,分别用于容纳第一导体的两端;
第二对接壳及第三对接壳;
所述壳体本体、第一对接壳、第二对接壳及第三对接壳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壳体本体分别成型设置并相互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有第一对接面,所述壳体本体设置有第二对接面;所述第一对接面与所述第二对接面相接触粘接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凸台和沟槽;所述凸台和沟槽其中之一设置于所述第一对接面上、另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二对接面上;所述凸台突出于所述第一对接面和/或第二对接面;所述沟槽自所述第一对接面和/或第二对接面起凹陷设置;所述凸台嵌入所述沟槽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为倒扣式凸台。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台设置有自表面起向内凹陷的凹槽。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包括根部和顶部,所述凸台的根部与所述第一对接面或第二对接面相连,并突出于所述第一对接面或第二对接面至顶部,所述凹槽自所述根部起朝顶部延伸。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自所述根部起延伸的宽度小于所述根部到所述顶部的距离。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包括沿周向延伸的侧表面,所述凹槽设置在侧表面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包括主体部和阻挡部,所述主体部自所述第一对接面或所述第二对接面起延伸突出于所述第一对接面或所述第二对接面,所述阻挡部自主体部起延伸向所述主体部一侧和/或两侧延伸突出于所述主体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包括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所述沟槽包括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所述第一凸台设置于所述第一对接面上并突出于所述第一对接面,所述第一沟槽设置于所述第一对接面上并自所述第一对接面起凹陷设置;所述第二凸台设置于所述第二对接面上并突出于所述第二对接面,所述第二沟槽设置于所述第二对接面上并自所述第二对接面起凹陷设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第一沟槽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沟槽与所述第二凸台间隔设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数目为一个,所述第一沟槽数目为两个,所述第一凸台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沟槽之间。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台数目为两个,所述第二沟槽数目为一个,所述第二沟槽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凸台之间。
2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注塑成型设置,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壳体本体通过注塑成型连接。
2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本体为T字型结构,所述壳体本体设置有用于对接的三端,所述第一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本体的其中一端,所述第一对接壳与所述第二对接壳设置在所述壳体本体的其中一端,所述第三对接壳连接在所述壳体本体的第三端。
2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具有开口的第一对接腔、所述第一对接壳设置有具有开口的第二对接腔、所述第二对接壳设置有具有开口的第三对接腔和/或所述第三对接壳设置有具有开口的第四对接腔。
2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本体与所述第一壳体颜色不相同,所述壳体本体与所述第一对接壳、第二对接壳和第三对接壳颜色相同。
27.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9或10至26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连接器壳体;
第一导体,所述第一导体具有沿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一导体两端分别位于第一壳体和第一对接壳内;
第二导体,所述第二导体具有沿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二导体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对接壳和第三对接壳内。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体为高压导体,所述第二导体为低压导体。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体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插接端子。
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体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插接端子。
CN201921059522.3U 2019-07-05 2019-07-05 连接器壳体及连接器 Active CN2100407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59522.3U CN210040707U (zh) 2019-07-05 2019-07-05 连接器壳体及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59522.3U CN210040707U (zh) 2019-07-05 2019-07-05 连接器壳体及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40707U true CN210040707U (zh) 2020-02-07

Family

ID=693494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59522.3U Active CN210040707U (zh) 2019-07-05 2019-07-05 连接器壳体及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407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48144B (zh) 可于插接时防止端子翘曲的插座电连接器
CN105493352B (zh) 高电压手指保护
CN105284014A (zh) 包括多个插接连接器的系统和多插接连接器
CN111106487A (zh) 一种连接器
CN2845221Y (zh) 防水连接器
CN210040707U (zh) 连接器壳体及连接器
KR101594485B1 (ko) 양면 유에스비 타입 소켓 커넥터의 제조방법
JP4014413B2 (ja) 太陽光発電装置における電力接続用コネクタ
CN102723632B (zh) 一种防渗电连接端子及其金属端子、电子装置
CN208336569U (zh) 一种鱼眼端子
CN216085540U (zh) 一种电插接件
CN213905637U (zh) 防电火花插座
CN217589503U (zh) 新型高压端子组合
CN220456809U (zh) 一种用于充电器的转换连接器
CN215299600U (zh) 耐用型电连接插接件
JP2975989B1 (ja) ピン型ac電源用プラグ
CN105826746B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17009692U (zh) 防水usb插座
CN210926487U (zh) 一种连接器
CN220492266U (zh) 一种高压连接器
US20220320795A1 (en) Clippable interconnection module and associated connection cord
CN212323281U (zh) Usb type-c连接器
CN210806150U (zh) 一种防水pcb板端连接器
CN218039961U (zh) 插座电连接器
CN211428451U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