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13081U - 市政道路排水边沟 - Google Patents

市政道路排水边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13081U
CN210013081U CN201920498745.3U CN201920498745U CN210013081U CN 210013081 U CN210013081 U CN 210013081U CN 201920498745 U CN201920498745 U CN 201920498745U CN 210013081 U CN210013081 U CN 2100130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ll
water
water collecting
groove
j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9874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钟勇
庞俊杰
刘玉柳
周恒倩
蒙卓磷
庞润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92049874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130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130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1308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市政道路排水边沟,包括排水沟及集水井。排水沟通过若干流水板及至少一集水盖板拼接而成,每一流水板内贯通开设有流水槽,集水盖板内贯通开设有集水槽,围成集水槽的槽底板上贯通开设有漏水孔,流水槽的槽深与集水槽的槽深相同,且槽深均为2‑5cm,流水槽与集水槽连通以共同组成排水沟的排水沟槽;集水井的数量与集水盖板的数量相同,并与集水盖板一一对应设置,每一集水井的井口与相应的集水盖板拼接,且集水井与相应集水盖板的漏水孔连通。该市政道路排水边沟能够解决施工周期长、不能进行重复利用和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Description

市政道路排水边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市政道路排水边沟。
背景技术
当前,市政道路排水边沟采用矩形边沟或盖板边沟,通常做法基本采用浆砌片石或混凝土现浇,浆砌片石需人工砌筑,人工成本高、施工慢、成型效果差,混凝土现浇虽然成型效果容易控制且施工较快,但是其造价太高,在实际市政道路排水边沟中的应用中受到很大的限制;另一方面,市政道路排水边沟大多为临时性排水设施,浆砌片石及现浇混凝土边沟均不能进行重复利用,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再者,矩形边沟通常槽深为50~90cm,其槽深较大,当应用于市政道路的边沟,对行人及车辆有较大的安全隐患,虽然盖板边沟增加了盖板,对行人具有极大的改善,但长时间使用后,盖板不可避免地出现松动、破损等,对行人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市政道路排水边沟,以解决施工周期长、不能进行重复利用和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市政道路排水边沟,包括:
排水沟,其通过若干流水板及至少一集水盖板拼接而成,每一流水板内贯通开设有流水槽,所述集水盖板内贯通开设有集水槽,围成所述集水槽的槽底板上贯通开设有漏水孔,所述流水槽的槽深与所述集水槽的槽深相同,且槽深均为2-5cm,所述流水槽与所述集水槽连通以共同组成所述排水沟的排水沟槽;及
集水井,所述集水井的数量与所述集水盖板的数量相同,并与所述集水盖板一一对应设置,每一集水井的井口与相应的集水盖板拼接,且所述集水井与相应集水盖板的漏水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集水井包括水井及一连通井,所述连通井具有底部井口及顶部井口,所述底部井口及所述顶部井口相对设置且均与所述连通井的内腔连通;所述底部井口与所述水井的井口拼接,所述顶部井口与所述集水盖板拼接,所述连通井连通所述漏水孔与相应的水井。
进一步地,所述连通井的底部井口处凸设有嵌入凸起,所述连通井的顶部井口处凹设有嵌入沉槽;所述水井的井口处凹设有插接沉槽;所述嵌入凸起插接于所述插接沉槽内,以将所述底部井口与所述水井的井口拼接在一起,所述集水盖板的底部插接于所述嵌入沉槽内,以将顶部井口与所述集水盖板拼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集水井包括水井及多个连通井,每一连通井具有底部井口及顶部井口,所述底部井口及所述顶部井口相对设置且均与所述连通井的内腔连通;每一连通井的底部井口处凸设有嵌入凸起,每一连通井的顶部井口处凹设有嵌入沉槽;所述水井的井口处凹设有插接沉槽;所述连通井的嵌入凸起插接于相邻连通井的嵌入沉槽内,以使得多个所述连通井依次拼接在一起,位于最上方连通井的嵌入沉槽与相应集水盖板的底部插接,位于最下方连通井的嵌入凸起与所述水井的插接沉槽插接。
进一步地,所述水井分为双通井及三通井,所述双通井的周壁上开设有两个第一管接口,两个第一管接口相对设置,两个第一管接口均用于与地下排水管连接;所述三通井的周壁上间隔开设有两个第二管接口及一第三管接口,两个第二管接口相对设置,两个第二管接口均用于与地下排水管连接,所述第三管接口用以通过地下排水管与市政排水设施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接口、所述第二管接口及所述第三管接口均与所述水井的井底内壁间隔预设距离设置,所述第三管接口与所述水井井底内壁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管接口与所述水井井底内壁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每一流水板的外壁上及所述集水盖板的外壁上均设有卡接凸起及卡接槽,所述流水板上的卡接凸起及卡接槽沿所述流水槽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所述集水盖板上的卡接凸起及卡接槽沿所述集水槽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所述流水板的卡接凸起与相邻流水板或集水盖板上的卡接槽卡接,所述集水盖板的卡接凸起与相邻流水板上的卡接槽卡接,以将若干流水板及所述集水盖板拼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卡接凸起与所述卡接槽均为长条形,所述卡接凸起沿垂直于卡接凸起长度方向的截面为U型,所述卡接槽为与所述卡接凸起配合卡接的U型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流水板的顶面为沿朝向所述流水槽方向向下倾斜的坡面,所述集水盖板的顶面为沿朝向所述集水槽方向向下倾斜的坡面。
进一步地,所述流水板的顶面坡度及所述集水盖板的顶面坡度均为2%。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上述市政道路排水边沟,其采用拼接的方式进行组装,使得该排水沟便于重复利用,便于转运和安装,且采用拼接方式进行组装,其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采用浆砌片石或混凝土现浇的方式,能够大大缩短施工周期,且降低造价成本;集水盖板开设有漏水孔,其能够将上游流水板流水槽中收集的雨水经漏水孔排至集水井内,而且还能够作为集水井的加盖盖板对集水井起到防护作用。同时,流水板内的流水槽及集水盖板内的集水槽的槽深相同,且槽深均为2-5cm,槽深较浅,无需安装盖板也可保证行人及车辆安全,避免现有技术中矩形边沟槽深较大带来的安全隐患,以及盖板边沟在盖板松动、破损时造成的安全隐患。
2、上述市政道路排水边沟,集水井还包括连通井,当地下排水管由于水流坡度或埋深较深时,集水井可根据地下排水管、水井的埋深连接一个或多个连通井,以使得集水井可适用于不同的埋深情况。
3、上述市政道路排水边沟,第三管接口的开孔位置比两个第二管接口的开孔位置低,以利于将收集的雨水排至市政排水管网。集水井的井底内壁与第一管接口、第二管接口及第三管接口均设有一定高差,使得集水井具备沉砂池的功能,省去了沉砂池的设置,能够进一步降低造价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市政道路排水边沟的主视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市政道路排水边沟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市政道路排水边沟中流水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市政道路排水边沟中集水盖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中双通井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中三通井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市政道路排水边沟中连通井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2-排水沟、21-流水板、214-流水槽、23-集水盖板、234-集水槽、235-漏水孔、211,231-底板、212,232-侧板、216,236-卡接凸起、218,238-卡接槽、4-集水井、41-连通井、412-底部井口、414-顶部井口、416-嵌入凸起、418-嵌入沉槽、43-水井、431-插接沉槽、432-双通井、4321-第一管接口、434-三通井、4341-第二管接口、4343-第三管接口、200-边坡、300-地下排水管、400-雨水检查井、500-雨水篦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同时参见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市政道路排水边沟,包括排水沟2及集水井4,集水井4与排水沟2连接,用于收集排水沟2内的雨水。
排水沟2通过若干流水板21及至少一集水盖板23拼接而成。请一并参见图3,在本实施方式中,流水板21包括底板211及两个侧板212,底板211大致呈长方体板状,两个侧板212均位于底板211的同一面上,且分别连接于底板211的相对两侧,以共同围成一流水槽214,流水槽214的槽深为2-5cm。在本实施方式中,底板211与两个侧板212一体成型,流水槽214的长度方向与底板211的长度方向平行。两个侧板212的顶面为沿朝向流水槽214方向向下倾斜的坡面,以更利于将雨水汇集于流水槽214中。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侧板212顶面所形成的坡度优选取2%,其能够降低安全隐患,又能够确保将雨水顺利汇集于流水槽214内。可以理解,也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为其他坡度。底板211的外壁上设有卡接凸起216及卡接槽218,卡接凸起216及卡接槽218均设置在底板211的相对两端上,并沿流水槽214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接凸起216与卡接槽218均为长条形,且卡接凸起216的长度方向及卡接槽218的长度方向均与底板211的宽度方向平行。卡接凸起216沿垂直于卡接凸起216长度方向上的截面为U型,卡接槽218为与卡接凸起216配合卡接的U型凹槽。
请一并参见图4,集水盖板23的形状与流水板21的形状大致相同,均包括底板231及两个侧板232,底板231大致呈长方体板状,两个侧板232均位于底板231的同一面上,且分别连接于底板231的相对两侧,以共同围成一集水槽234,集水槽234的槽深与流水槽214的槽深相同,均为2-5cm。在本实施方式中,底板231与两个侧板232一体成型,集水槽234的长度方向与底板231的长度方向平行。围成集水槽234的槽底板,即底板231上贯通开设有漏水孔235。在本实施方式中,底板231上贯通开设有多个漏水孔235,多个漏水孔235沿集水槽234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每一漏水孔235呈长条形,且漏水孔235的长度方向与底板231的宽度方向平行。两个侧板232的顶面为沿朝向集水槽234方向向下倾斜的坡面,更利于将雨水汇集于集水槽234中。两个侧板232顶面所形成的坡度优选取2%,其能够降低安全隐患,又能够确保将雨水顺利汇集于流水槽214中。可以理解,也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为其他坡度。底板231的外壁上设有卡接凸起236及卡接槽238,卡接凸起236及卡接槽238均设置在底板231的相对两端上,并沿集水槽234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接凸起236与卡接槽238均为长条形,且卡接凸起236的长度方向及卡接槽238的长度方向均与底板231的宽度方向平行。卡接凸起236沿垂直于卡接凸起236长度方向上的截面为U型,卡接槽238为与卡接凸起236配合卡接的U型凹槽。在本实施方式中,底板231的宽度与底板211的宽度相同,底板231底部与卡接凸起236之间的距离大于底板211底部与卡接凸起216之间的距离。
排水沟2通过集水盖板23及若干流水板21拼接而成,具体为:流水板21的卡接凸起216与相邻流水板21或集水盖板23上的卡接槽218、238卡接,集水盖板23的卡接凸起236与相邻流水板21的卡接槽218卡接,以将若干流水板21及集水盖板23拼接在一起,并且流水槽214与集水槽234连通以共同组成排水沟2的排水沟槽。多个流水板21组合安装时,U型卡接凸起216、236和U型卡接槽218、238以公母槽连接形式进行安装,同时起到拼装平顺及防水的作用。
集水井4的数量与集水盖板23的数量相同,并与集水盖板23一一对应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集水井4的数量与集水盖板23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集水井4间隔分布。相邻两个集水井4之间的距离根据该市政道路排水边沟所在地的降雨量及汇水面积确定,一般间距为8-20m。
每一集水井4的井口与相应的集水盖板23拼接,且与相应集水盖板23上的漏水孔235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集水井4包括连通井41及水井43,其中,连通井41连通水井43与集水盖板23上的漏水孔235,水井43用于收集及储存雨水。请一并参见图7,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井41大致呈立方体箱体状,其具有底部井口412及顶部井口414,底部井口412与顶部井口414相对设置且均与连通井41的内腔连通。连通井41的底部井口412处凸设有嵌入凸起416,连通井41的顶部井口414处凹设有嵌入沉槽418。
请一并参见图1、图2、图5及图6,在本实施方式中,水井43分为双通井432及三通井434,双通井432及三通井434均大致呈一端开口的立方体箱体状。双通井432的周壁上开设有两个第一管接口4321,两个第一管接口4321相对设置,均用于与地下排水管300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管接口4321大致呈圆形孔状,且两个第一管接口4321正对,以使得其排水更为顺畅。三通井434的周壁上间隔开设有两个第二管接口4341及一第三管接口4343,两个第二管接口4341相对设置,均用于与地下排水管300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管接口4341大致呈圆形孔状,且两个第二管接口4341正对,以使得其排水更为顺畅。第三管接口4343位于两个第二管接口4341之间,用以通过地下排水管300与市政排水设施连接。第一管接口4321、第二管接口4341及第三管接口4343均与水井43的井底内壁间隔预设距离设置,以使得集水井4具备的沉砂池的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管接口4321与水井43的井底内壁之间的距离为H3,第二管接口4341与水井43的井底内壁之间的距离为H0,第三管接口4343与水井43的井底内壁之间的距离为H1。H3、H0及H1的数值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优选地,第三管接口4343与水井43井底内壁之间的距离H1小于第二管接口4341与水井43井底内壁之间的距离H0,以利于将收集的雨水排至市政排水管网。第一管接口4321与水井43井底内壁之间的距离H3等于第二管接口4341与水井43井底内壁之间的距离为H0,更利于排水。三通井434的数量及位置可根据市政排水设施(雨水检查井400、雨水篦子500等)位置确定。双通井432的井口及三通井434的井口处均凹设有插接沉槽431。
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一集水井4的水井43通过一连通井41与集水盖板23连接,具体为:连通井41的底部井口412与水井43的井口拼接,连通井41的顶部井口414与集水盖板23拼接。拼接时,将连通井41底部的嵌入凸起416插接于水井43的插接沉槽431内,以将连通井41的底部井口412与水井43的井口拼接在一起;由于底板231底部与卡接凸起236之间的距离大于底板211底部与卡接凸起216之间的距离,因此,当集水盖板23与流水板21拼接时,集水盖板23的底部凸出于流水板21的底部外,以使得集水盖板23的底部能够插接于连通井41顶部的嵌入沉槽418内,从而将连通井41的顶部井口414与集水盖板23拼接在一起。
当地下排水管300由于水流坡度或埋深较深时,集水井4可根据地下排水管300、水井43的埋深连接一个或多个连通井41,以使得集水井4可适用于不同的埋深情况。当需要连接多个连通井41时,此时,将连通井41的嵌入凸起416插接于相邻连通井41的嵌入沉槽418内,以使得多个连通井41依次拼接在一起,位于最上方连通井41的嵌入沉槽418与相应集水盖板23的底部插接,位于最下方连通井41的嵌入凸起416与水井43的插接沉槽431插接。
优选地,流水板21、集水盖板23、集水井4、连通井41均为预制的混凝土构件,地下排水管300为市政排水工程通常采用的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或聚乙稀管材,具体管径可根据实际排水量及接市政排水管网的距离确定。流水板21、集水盖板23、水井43、连通井41之间通过组合拼装,形成市政道路排水边沟,具体为:
1)根据待设置市政道路排水边沟所在地的降雨量及汇水面积初步确定集水井4间距,一般间距为8-20m;
2)根据市政排水设施(雨水检查井400、雨水篦子500等)位置确定三通井434具体位置,并合理布置双通集水井4位置;
3)结合道路设计标高、边沟水流方向等确定集水井4标高及地下排水管300标高,进行集水井4沟槽及地下排水管300沟槽的开挖;
4)基础碾压合格后进行集水井4、连通井41及地下排水管300的安装;
5)进行地下排水管300管顶覆土的回填并压实至流水板21底标高,安装流水板21及集水盖板23,利用水泥砂浆勾缝;
6)对路边平台(碎落台)流水板21两侧素土回填、压实、整平至流水板21面并顺接流水槽214两侧坡面的坡度,对整平的流水板21两侧土坡面进行水泥砂浆抹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市政道路排水边沟采用预制水泥混凝土构件及塑料排水管拼装,施工简单,质轻便于运输及安装,特别适合于大规模的应用,大大缩短了边沟的施工周期。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市政道路排水边沟造价低,综合造价约为310元/米,与浆砌片石边沟约402元/米的造价相比,节省了约25%,对于盖板边沟及水泥混凝土现浇的边沟,优势更加明显;另一方面,通常的边沟接入市政排水管网前需设置沉砂池,本实用新型的集水井4具有沉砂功能,可通过三通井434直接接入市政排水管网,省去了沉砂池的设置(沉砂池综合造价约为13000元/座),减少投资。特别地,对于边沟设置时由于排水水力坡度等问题导致边沟加深的,通常的浆砌片石边沟或水泥混凝土的边沟由于沟体材料及人工的增加,每延米的综合造价会急剧增大,而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市政道路排水边沟仅增加集水井4及地下排水管300埋深,增加连通井41的数量,对造价的影响较小。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市政道路排水边沟仅在道路外侧平台外表面有流水板21及集水盖板23,流水槽214深度小,集水盖板23下嵌入连通井41或集水井4,且间隔8-20米设置,消除了当前边沟及盖板边沟存在的安全隐患,且预制构件拼装,成型效果好,安全美观。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市政道路排水边沟在应用于市政道路的新建工程,特别是道路两侧基本为未开发区域,待市政道路实施后,需要对道路两侧边坡200设置必要的排水设施,待道路两侧地块开发时,对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市政道路排水边沟仍可进行回收和利用,具体为:一是两侧开发后道路后排绿地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时可保留市政道路排水边沟作为后排绿地的排水设施;二是当无需市政道路排水边沟时可对该市政道路排水边沟进行局部改造为预埋管沟,具体为:封闭三通井434的第三管接口4343,与市政地下管网断开,更换集水盖板23为密闭的平板,流水板21可进行回收应用于其它工程,地下排水管300及连通井41等可以保留作为道路沿线的预埋管沟,避免了后期新增管线或原道路预留管沟不足而对道路的开挖。
可以理解,水井43及连通井41的形状不限于本实施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其他形状。
可以理解,卡接凸起216、236与卡接槽218、238的数量及形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只要其能够将流水板21及集水盖板23完成拼装即可。
可以理解,漏水孔235的数量及形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只要能够将集水盖板23内的雨水顺利导入集水井4内即可。
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实用新型所提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专利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市政道路排水边沟,其特征在于,包括:
排水沟,其通过若干流水板及至少一集水盖板拼接而成,每一流水板内贯通开设有流水槽,所述集水盖板内贯通开设有集水槽,围成所述集水槽的槽底板上贯通开设有漏水孔,所述流水槽的槽深与所述集水槽的槽深相同,且槽深均为2-5cm,所述流水槽与所述集水槽连通以共同组成所述排水沟的排水沟槽;及
集水井,所述集水井的数量与所述集水盖板的数量相同,并与所述集水盖板一一对应设置,每一集水井的井口与相应的集水盖板拼接,且所述集水井与相应集水盖板的漏水孔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道路排水边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井包括水井及一连通井,所述连通井具有底部井口及顶部井口,所述底部井口及所述顶部井口相对设置且均与所述连通井的内腔连通;所述底部井口与所述水井的井口拼接,所述顶部井口与所述集水盖板拼接,所述连通井连通所述漏水孔与相应的水井。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市政道路排水边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井的底部井口处凸设有嵌入凸起,所述连通井的顶部井口处凹设有嵌入沉槽;所述水井的井口处凹设有插接沉槽;所述嵌入凸起插接于所述插接沉槽内,以将所述底部井口与所述水井的井口拼接在一起,所述集水盖板的底部插接于所述嵌入沉槽内,以将顶部井口与所述集水盖板拼接在一起。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道路排水边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井包括水井及多个连通井,每一连通井具有底部井口及顶部井口,所述底部井口及所述顶部井口相对设置且均与所述连通井的内腔连通;每一连通井的底部井口处凸设有嵌入凸起,每一连通井的顶部井口处凹设有嵌入沉槽;所述水井的井口处凹设有插接沉槽;所述连通井的嵌入凸起插接于相邻连通井的嵌入沉槽内,以使得多个所述连通井依次拼接在一起,位于最上方连通井的嵌入沉槽与相应集水盖板的底部插接,位于最下方连通井的嵌入凸起与所述水井的插接沉槽插接。
5.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市政道路排水边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井分为双通井及三通井,所述双通井的周壁上开设有两个第一管接口,两个第一管接口相对设置,两个第一管接口均用于与地下排水管连接;所述三通井的周壁上间隔开设有两个第二管接口及一第三管接口,两个第二管接口相对设置,两个第二管接口均用于与地下排水管连接,所述第三管接口用以通过地下排水管与市政排水设施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市政道路排水边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接口、所述第二管接口及所述第三管接口均与所述水井的井底内壁间隔预设距离设置,所述第三管接口与所述水井井底内壁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管接口与所述水井井底内壁之间的距离。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道路排水边沟,其特征在于:每一流水板的外壁上及所述集水盖板的外壁上均设有卡接凸起及卡接槽,所述流水板上的卡接凸起及卡接槽沿所述流水槽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所述集水盖板上的卡接凸起及卡接槽沿所述集水槽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所述流水板的卡接凸起与相邻流水板或集水盖板上的卡接槽卡接,所述集水盖板的卡接凸起与相邻流水板上的卡接槽卡接,以将若干流水板及所述集水盖板拼接在一起。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市政道路排水边沟,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凸起与所述卡接槽均为长条形,所述卡接凸起沿垂直于卡接凸起长度方向的截面为U型,所述卡接槽为与所述卡接凸起配合卡接的U型凹槽。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道路排水边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水板的顶面为沿朝向所述流水槽方向向下倾斜的坡面,所述集水盖板的顶面为沿朝向所述集水槽方向向下倾斜的坡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市政道路排水边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水板的顶面坡度及所述集水盖板的顶面坡度均为2%。
CN201920498745.3U 2019-04-12 2019-04-12 市政道路排水边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0130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98745.3U CN210013081U (zh) 2019-04-12 2019-04-12 市政道路排水边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98745.3U CN210013081U (zh) 2019-04-12 2019-04-12 市政道路排水边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13081U true CN210013081U (zh) 2020-02-04

Family

ID=693149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98745.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013081U (zh) 2019-04-12 2019-04-12 市政道路排水边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130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18347B (zh) 一种深基坑内盲沟和集水井排水施工方法
CN106049530B (zh) 城市综合管廊及施工方法
CN103741714A (zh) 地下工程全盖挖逆作法施工方法
CN102162253B (zh) 深基坑埋管降水施工方法
KR102131653B1 (ko) 친환경 옹벽패널과 이용한 옹벽구조 및 구축방법
CN105179011A (zh) 一种隧洞封堵设施及其封堵方法
HU226433B1 (en) Foundation slab of underground passage for road
KR100665984B1 (ko) 건축물의 상향수압 감소를 위한 트랜치형 자연 배수로시공방법
CN215329049U (zh) 一种整体道床内设排水泵站的轨道结构
CN207512777U (zh) 装配式地下管廊
US11802389B2 (en) Ecological seawall water close side embankment slope drainage 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thereof
CN212641685U (zh) 一种地下车库排水明沟与暗沟结合防渗漏系统
CN109056767A (zh) 一种富水粉土地层降水与回灌施工方法
CN104846837B (zh) 一种明排水基坑中超深井坑的施工方法
CN210013081U (zh) 市政道路排水边沟
CN111424685A (zh) 一种大型岩溶洼地内回填地基深部落水洞处理结构及方法
CN110185051A (zh) 深窄基坑开挖施工排水方法
CN109440811A (zh) 一种沟谷型弃渣场干砌石挡渣墙和排水明渠排水处理工艺
CN212405178U (zh) 一种大型岩溶洼地内回填地基深部落水洞处理结构
CN108104112A (zh) 一种基于原土原位制浆的地下墙体施工方法
CN209412844U (zh) 一种装配式树脂混凝土排水沟
CN211872840U (zh) 城市水利工程中永临结合挡土墙结构
CN109779682B (zh) 一种富水地段公路隧道排水沟结构体系
CN208441115U (zh) 一种地下连续墙管涌封堵结构
CN208815550U (zh) 一种富水粉土地层降水与回灌施工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