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07933U - 一种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07933U
CN210007933U CN201920338779.6U CN201920338779U CN210007933U CN 210007933 U CN210007933 U CN 210007933U CN 201920338779 U CN201920338779 U CN 201920338779U CN 210007933 U CN210007933 U CN 2100079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annular
sealing
support plate
annular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33877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陈国栋
高朝岗
颜振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Jiuchuang Home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33877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079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079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079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 Measuring Temperature Or Quantity Of Heat (AREA)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面板,所述面板具有通孔;测温元件,所述测温元件能够沿所述通孔移动;弹性密封件,所述弹性密封件套于所述测温元件外侧,所述弹性密封件至少具有外径大于所述通孔内径的第一密封部;环形支撑板,所述环形支撑板套在所述测温元件上,所述第一密封部压紧在所述面板与所述环形支撑板之间;以及线盘支架,所述测温元件和所述环形支撑板均安装在所述线盘支架上。本实用新型中的弹性密封件位于环形支撑板与面板之间,环形支撑板安装在线盘支架上,通过装配实现对弹性密封件的压紧,结构简单,方便安装,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电磁炉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进行加热的烹饪器具,现有的电磁炉一般由高频感应线圈盘、线盘支架、控制器、面板及铁磁材料锅底炊具等部分组成。使用过程中,向线圈盘通入交流电,线圈周围便产生交变磁场,交变磁场的磁力线大部分通过金属锅体并在锅底中产生大量涡流,从而产生烹饪所需要的热量。为达到通过控制加热功率智能控制煮食过程的目的,需要对锅具的温度进行检测。现有技术中大多采用温度传感器对锅具进行测温。
为了实现精准控温,现有电磁炉的面板上开设供温度传感器的采温端伸出的测温孔,而且为了使温度传感器的采温端与锅底充分接触,温度传感器的采温端端面与面板的上表面平齐或略高于面板的上表面,以达到温度传感器与锅底贴合的目的。使用过程中,为了避免水、油、杂质等通过所述测温孔进入电磁炉内部,需要在测温孔处设置硅胶件等密封件,温度传感器的采温端穿过所述硅胶件以与锅体接触。
目前,市场上有一种电磁炉,其包括支撑盘和温度传感器,支撑盘上设有通孔,通孔处设置有硅胶件,温度传感器下设弹簧,温度传感器沿硅胶件的内孔上下浮动,所述弹簧以为温度传感器的复位提供动力,为实现所述硅胶件的安装,该类电磁炉设置了圆环形压圈以及螺钉,硅胶件位于支撑盘与圆环形压圈之间,通过螺钉将圆环形压圈锁紧在支撑盘上以达到安装和密封的目的。也就是说,为了实现硅胶件和圆环形压圈的安装,需要在支撑盘上开设螺钉孔,而对于陶瓷材质或者微晶石材质的支撑盘而言,在支撑盘上加工螺纹孔容易炸裂支撑盘,因此,上述结构的电磁炉的支撑盘只能由耐热塑料制成,而不能采用陶瓷材质或者微晶石材质,从而对电磁炉形成极大的限制。
此外,上述硅胶件的安装方式增加了装配工序,降低了装配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面板,所述面板具有通孔;测温元件,所述测温元件能够沿所述通孔移动;弹性密封件,所述弹性密封件套于所述测温元件外侧,所述弹性密封件至少具有外径大于所述通孔内径的第一密封部;环形支撑板,所述环形支撑板套在所述测温元件上,所述第一密封部压紧在所述面板与所述环形支撑板之间;以及线盘支架,所述测温元件和所述环形支撑板均安装在所述线盘支架上。
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与所述测温元件相连的复位件,所述复位件安装在所述线盘支架上,所述复位件的至少部分能够发生弹性变形,以带动所述测温元件沿所述通孔轴向移动;所述环形支撑板活动安装于所述线盘支架,所述复位件与所述环形支撑板相邻并可带动所述环形支撑板沿所述通孔的轴向移动;所述线盘支架具有用于阻止所述环形支撑板脱离对所述第一密封部进行支撑的限位面。
所述复位件由弹性材料制成;或者,所述复位件包括安装架及与安装架抵接的弹性元件,所述测温元件安装在所述安装架上,所述弹性元件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沿所述通孔轴向的弹性变形,以带动所述安装架及测温元件沿所述通孔的轴向移动。
所述第一密封部具有向所述面板凸出的第一环形密封筋。
所述第一密封部具有向所述环形支撑板凸出的第二环形密封筋。
所述弹性密封件还具有至少部分伸入所述通孔内的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二密封部与所述第一密封部固连,所述第二密封部被压紧在所述测温元件与所述通孔的内壁之间。
所述第二密封部的内侧面具有向所述测温元件凸出的第三环形密封筋。
所述环形支撑板的内径小于所述通孔的直径,以使得所述环形支撑板支撑在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密封部下方。
所述通孔的直径不大于15mm。
所述测温元件的外径为7.5-8.5mm。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环形支撑板以实现对弹性密封件的有效支撑,避免因外力作用而导致弹性密封件自所述通孔处向下脱出,而丧失密封性能。此外,本实用新型中的环形支撑板安装在线盘支架的上部,装配完成后,环形支撑板能够顶紧弹性密封件,以将弹性密封件的夹紧在环形支撑板与面板之间,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弹性密封件的夹紧方式而言,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组装方便,而且对面板的材质无特殊要求,可以采用陶瓷材质、微晶石材质或者耐热塑料等材质。
2.本实用新型中的环形支撑板活动安装于线盘支架,环形支撑板可在温度传感器的复位件的带动下活动,当烹饪器具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底座下沉导致安装在底座上的线盘支架下沉时,环形支撑板仍可在复位件的带动下上移并压紧弹性密封件,从而保证了密封效果。与此同时,线盘支架上设置有对所述环形支撑板进行限位的限位面,从而避免了复位件带动温度传感器下移的过程中,带动所述环形支撑板下移以脱离对弹性密封件的支撑,保证了密封效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本实用新型中环形支撑板的内径小于所述通孔的直径,以使得所述环形支撑板支撑在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密封部下方,从而避免了弹性密封件自所述通孔内脱出,保证了密封效果。
4.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弹性密封件的第一、第二、第三环形密封筋的设置,有利于弹性密封件与面板之间、与温度传感器之间形成密封,防止水分、油液等杂质进入机体内部,提高了密封效果。
5.本实用新型中环形支撑板的内孔对测温元件具有导向作用,测温元件沿所述环形支撑板上下移动,不会发生偏位,一方面保证了测温元件与锅具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方便测温,另一方面不会因偏位而难以复位。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所述电磁炉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所述面板、上盖、弹性密封件、温度传感器、环形支撑板、线盘支架等装配后的剖视图。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
1.面板 2.弹性密封件 21.第一密封部 211.第一环形密封筋 212.第二环形密封筋 213.第三环形密封筋 22.第二密封部 3.上盖 4.环形支撑板 5.温度传感器6.线盘支架 61.环形限位槽 62.限位面 63.弹簧腔 7.复位件 71.安装架 72.弹簧8.下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申请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烹饪器具并不局限于电磁炉,还可以是电陶炉、电饭煲、压力煲等具有浮动式测温元件的烹饪器具,下面分别以电磁炉、压力煲、电饭煲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组成和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电磁炉,所述电磁炉包括面板1和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上盖3和下盖8,所述面板1安装在所述上盖3上,所述上盖3安装在下盖8上。
所述电磁炉还包括测温元件,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测温元件的采温端与所述面板1的上表面平齐或略高于所述面板1的上表面。
所述面板1具有通孔,所述测温元件能够沿所述通孔移动,从而使得:当将锅具放置在所述面板1上时,所述测温元件的采温端能够抵接在所述锅具的锅底上,这样检测出的温度更加准确,更加接近锅具内的食物的温度,同时,锅底向测温元件施加向下的作用力,下述复位件7在该作用力下发生变形,从而使测温元件向下盖8方向移动;当将所述锅具从面板1上移开时,所述测温元件能够在下述复位件7的弹力推动下向上移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测温元件具体为温度传感器,其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热敏电阻和热电偶等元件。
本实施例中:所述通孔的直径不大于15mm,作为优选,所述通孔的直径小于13mm。因测温过程,所述温度传感器5与锅具的锅底直接接触,若温度传感器5直径太大,则会导致温度传感器5本身被加热,会对传感器的测温产生干扰,若直径太小,则会因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影响传热速度。因此为提高测温的准确性,作为优选,所述温度传感器的外径为7.5-8.5mm。
为避免水分、油液、杂质等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温度传感器5之间的间隙进入所述壳体内,而污染和损坏壳体内的元器件,尤其是电路板、线圈等元器件,需在所述通孔与所述温度传感器5之间加设弹性密封件2。
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密封件2套于所述温度传感器5外侧。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弹性密封件2为硅胶件。
具体地来说,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弹性密封件2至少具有外径大于所述通孔内径的第一密封部21。所述第一密封部21为位于所述通孔外侧的部分,所述第一密封部21紧套在所述温度传感器5外侧并被下述环形支撑板4压紧在所述面板1下方。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密封部21具有向所述面板1凸出的第一环形密封筋211,或者说所述第一密封部21具有向上凸出的第一环形密封筋211。所述第一环形密封筋211的设置,有利于当将所述弹性密封件2压紧在所述面板1上时,所述面板1与所述第一密封部21之间能够形成有效地密封,防止水分自所述面板1与所述第一密封部21之间进入壳体。相较于表面平整的密封结构而言,凸起的第一环形密封筋211能够提升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密封部21具有向下述环形支撑板4凸出的第二环形密封筋212,或者说所述第一密封部21具有向下凸出的第二环形密封筋212。所述第二环形密封筋212的设置,有利于当将弹性密封件2压紧在所述面板1与下述环形支撑板4之间时,所述环形支撑板4与所述第一密封部21之间能够形成有效地密封,防止水分自所述第一密封部21与下述环形支撑板4之间进入壳体。同样地,相较于表面平整的密封结构而言,凸起的第二环形密封筋212有利于提升密封效果。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弹性密封件2还具有至少部分伸入所述通孔内的第二密封部22,所述第二密封部22与所述第一密封部21一体成型且同轴布置,所述第二密封部212被压紧在所述温度传感器5与所述通孔的内壁之间。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密封部22的顶端面与所述面板1的上表面平齐,一方面避免因第二密封部22高出所述面板1而导致平底锅具置放到所述面板1上时因不平整而导致易倾覆,另一方面避免因第二密封部22低于所述面板1时,第二密封部22与通孔之间形成“凹坑”,容易积累杂物,不便清洗。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密封部22的内侧面具有向所述温度传感器5凸出的第三环形密封筋213。所述第三环形密封筋213的设置,有利于所述第二密封部22与所述通孔、所述温度传感器5之间能够形成有效地密封,防止水分自所述第二密封部22与所述通孔内壁、以及与温度传感器5之间进入壳体。同样地,相较于表面平整的密封结构而言,凸起的第三环形密封筋213有利于提升密封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电磁炉还包括环形支撑板4和用于安装线圈的线盘支架6,所述温度传感器5和所述环形支撑板4均安装在所述线盘支架6上,所述第一密封,21压紧在所述面板1与所述环形支撑板4之间。
所述环形支撑板4具有供所述温度传感器5穿过的内孔,以使所述环形支撑板4能够套在所述温度传感器5上,所述环形支撑板4除了用于压紧所述弹性密封件2以外,还能对所述温度传感器5的移动提供导向,以避免温度传感器5移动的过程中偏离所述通孔的轴线方向,一方面保证了温度传感器5与锅具之间的平面接触,从而方便测温,另一方面不会因偏位而难以复位。
具体地来说,本实施例中,所述线盘支架6安装在所述下盖8上,所述环形支撑板4安装在所述线盘支架6的上部,所述面板1、弹性密封件2、上盖3、线盘支架6及下盖8组装完成后,安装在所述线盘支架6顶端的环形支撑板4对所述弹性密封件2的第一密封部21形成支撑,并将所述第一密封部21压紧在所述面板1和所述环形支撑板4之间。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需要将圆环形压圈通过螺钉固定到面板上以实现弹性密封件的夹紧定位的方式而言,本实施例通过线盘支架6、环形支撑板4、面板1及弹性密封件2之间在高度方向上的配合,实现弹性密封件2的夹紧定位,方便、快捷,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不会因需要在面板上加工螺纹孔而对面板的材质提出特殊要求,本实施例中,所述面板1可以采用陶瓷材质、微晶石材质或者耐热塑料等材质。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环形支撑板4的内径小于所述通孔的直径,以使得所述环形支撑板4支撑在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密封部22下方,一方面可以防止所述第二密封部22在外力作用下向下移动而自所述通孔内脱出,另一方面,加大了所述环形支撑板4对所述弹性密封件2的支撑面积,提高了环形支撑板4对所述弹性密封件2的压紧力,提高了密封效果。
为实现当将所述锅具从面板1上移开时,所述温度传感器5能够复归原位,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与所述温度传感器5相连的复位件7,所述复位件7安装在所述线盘支架6上,所述复位件7的至少部分能够发生弹性变形,以带动所述温度传感器5沿所述通孔轴向移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复位件7自身由弹性材料制成,作为优选,所述复位件7由硅胶制成,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所述复位件7自身能够发生弹性变形,以带动所述温度传感器5复位。
电磁炉长期使用过程中,若下盖8下沉,则会携带安装在下盖8上的线盘支架6同步下移,为避免线盘支架6下移导致所述环形支撑板4对所述弹性密封件2的压紧力减弱甚至丧失对所述弹性密封件2的支撑而影响到密封效果,本实施例中,所述环形支撑板4活动安装于所述线盘支架6,所述复位件7与所述环形支撑板4相邻并可带动所述环形支撑板4沿所述通孔的轴向移动,使所述环形支撑板4压紧所述弹性密封件2。
将锅具置放到面板1上时,锅具会带动温度传感器5下移,所述复位件7受力发生向下的收缩变形,为避免复位件7的下缩变形带动所述环形支撑板4下移,而使环形支撑板4对所述弹性密封件2的压紧产生影响,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线盘支架6具有用于阻止所述环形支撑板4脱离对所述第一密封部21进行支撑的限位面62,所述环形支撑板4最多在所述复位件7的带动下移动至所述限位面62,就不再移动,从而不会对弹性密封件2的夹紧定位产生影响。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线盘支架6的上部设置有环形限位槽61,所述环形限位槽61具有能够供所述复位件7的一端穿过的通口,所述通口的内径小于所述环形支撑板4的外径,所述环形限位槽61的底端面构成所述限位面62,所述环形限位槽61既能保证复位件7通过所述通口带动所述环形支撑板4升降,又能够避免环形支撑板4一味下降而脱离对所述弹性密封件2的支撑和压紧。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环形支撑板4具有上下浮动的空间,除了能够防止电磁炉长期使用下盖下沉而影响密封效果以外,还有以下作用:若锅具的锅底因变形而发生内凹,且内凹处位于温度传感器5的采温端相对应的部位,为防止因内凹导致温度传感器5无法与锅底接触进行温度采集,所述环形支撑板4的浮动空间为所述温度传感器5的上浮提供了预制空间,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复位件7能够带动所述温度传感器5继续向上运动以与内凹的锅底接触,以完成温度采集。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结构和原理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在于:
与实施例1中所述复位件自身由弹性材料制成,以为所述温度传感器5提供回复力不同。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复位件包括安装架71及与安装架71抵接的弹性元件,所述温度传感器5安装在所述安装架71上。所述弹性元件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沿所述通孔轴向的弹性变形,以带动所述安装架71及所述温度传感器5沿所述通孔的轴向移动。
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元件为弹簧72,所述线盘支架6上具有安装所述弹簧72的弹簧腔63,所述弹簧腔63与所述通孔同轴线,由所述弹簧72带动所述安装架71上移,进而带动所述温度传感器5向上移动。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饭煲或压力煲,包括煲体、煲盖和内胆,所述煲体具有盛装所述内胆的腔室,所述腔室的下方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内胆的支撑盘,所述支撑盘开设有如实施例1所述的供温度传感器穿过的通孔,所述温度传感器的采温端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内胆接触,以进行温度采集,所述支撑盘下方设置有如实施例1所述的线盘支架。
为避免水分等通过所述通孔和温度传感器之间的间隙进入所述煲体的下部空间而对下部空间内的元器件造成损坏,本实施例中,所述通孔内也设置有如实施例1所述的弹性密封件,同时所述弹性密封件的夹紧定位方式也采用如实施例1所述的方式。
本实用新型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面板,所述面板具有通孔;
测温元件,所述测温元件能够沿所述通孔移动;
弹性密封件,所述弹性密封件套于所述测温元件外侧,所述弹性密封件至少具有外径大于所述通孔内径的第一密封部;
环形支撑板,所述环形支撑板套在所述测温元件上,所述第一密封部压紧在所述面板与所述环形支撑板之间;以及
线盘支架,所述测温元件和所述环形支撑板均安装在所述线盘支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与所述测温元件相连的复位件,所述复位件安装在所述线盘支架上,所述复位件的至少部分能够发生弹性变形,以带动所述测温元件沿所述通孔轴向移动;
所述环形支撑板活动安装于所述线盘支架,所述复位件与所述环形支撑板相邻并可带动所述环形支撑板沿所述通孔的轴向移动;
所述线盘支架具有用于阻止所述环形支撑板脱离对所述第一密封部进行支撑的限位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位件由弹性材料制成;或者,所述复位件包括安装架及与安装架抵接的弹性元件,所述测温元件安装在所述安装架上,所述弹性元件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沿所述通孔轴向的弹性变形,以带动所述安装架及测温元件沿所述通孔的轴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密封部具有向所述面板凸出的第一环形密封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密封部具有向所述环形支撑板凸出的第二环形密封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密封件还具有至少部分伸入所述通孔内的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二密封部与所述第一密封部固连,所述第二密封部被压紧在所述测温元件与所述通孔的内壁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密封部的内侧面具有向所述测温元件凸出的第三环形密封筋。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形支撑板的内径小于所述通孔的直径,以使得所述环形支撑板支撑在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密封部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孔的直径不大于15mm。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温元件的外径为7.5-8.5mm。
CN201920338779.6U 2019-03-18 2019-03-18 一种烹饪器具 Active CN2100079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38779.6U CN210007933U (zh) 2019-03-18 2019-03-18 一种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38779.6U CN210007933U (zh) 2019-03-18 2019-03-18 一种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07933U true CN210007933U (zh) 2020-01-31

Family

ID=693016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338779.6U Active CN210007933U (zh) 2019-03-18 2019-03-18 一种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079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223501U (ja) 電磁調理器
RU2689410C2 (ru) Мультиплита
CN100385219C (zh) 一种电压力锅的压力检测方法及检测装置
CN2904903Y (zh) 电热锅的温度传感装置
CN110811313B (zh) 上盖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0007933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110754932B (zh) 一种烹饪器具
WO2019085602A1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压力检测装置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05994249U (zh) 烹饪器具及具有其的电饭煲或电压力锅或电磁炉
KR20100010593A (ko) 염가형 조리플레이트가 구비된 인덕션 조리기
CN203662522U (zh) 一种电热锅
CN204494528U (zh) 一种多功能兼容的家用电磁炉
CN208590877U (zh) 烹饪装置
KR101870382B1 (ko) 전기밥솥의 온도센서 방수구조체
CN215226772U (zh) 烹饪器具
CN209003564U (zh) 上盖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7696100U (zh) 烹饪器具
CN211270000U (zh) 一种电磁加热的电压力锅
CN210425148U (zh) 烹饪器具
CN210961476U (zh) 一种电磁加热的电压力锅
CN209235709U (zh) 电磁炉锅具和电磁炉炊具
CN221012868U (zh) 一种可控温烧水壶
CN213872795U (zh) 一种电加热烹饪器具
CN208269210U (zh) 电磁炉
CN210961477U (zh) 一种电磁加热的电压力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803

Address after: No. 999, Mei Li Road, Huaiyin District, Ji'nan, Shandong

Patentee after: Shandong Jiuchuang Home Appliance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999, Mei Li Road, Huaiyin District, Ji'nan, Shandong

Patentee before: JOYOUNG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