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07929U - 电磁炉 - Google Patents

电磁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07929U
CN210007929U CN201822254962.6U CN201822254962U CN210007929U CN 210007929 U CN210007929 U CN 210007929U CN 201822254962 U CN201822254962 U CN 201822254962U CN 210007929 U CN210007929 U CN 2100079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coil winding
winding
panel
magnetiz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25496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旋
李建
史庭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25496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079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079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079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1)、面板、线圈盘(2)和电路板(30),线圈盘(2)包括线圈(22),线圈(22)包括内环线圈绕组(221)和外环线圈绕组(222),且内环线圈绕组(221)的外缘与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内缘之间具有间隙,间隙形成环形间隔区域(20);线圈(22)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导磁体(5),内环线圈绕组(221)绕设在导磁体(5)的外周;内环线圈绕组(221)和外环线圈绕组(222)并联。本实用新型能够丰富电磁炉的加热方式,同时引导线圈产生的磁场均匀分布在线圈盘的各个位置,大大缩小了加热时锅具的加热冷区和加热高温区,使得锅具整体受热更加均匀。

Description

电磁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作为一种常见的电磁烹饪器具,具有快速加热、无明火、安全方便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它是利用电磁感应进行加热的电气烹饪器具,由高频感应线圈盘(即励磁线圈)、控制器及铁磁材料锅底炊具等组成。使用时,线圈盘中通入交变电流,线圈周围便产生交变磁场,交变磁场的磁力线穿过铁磁材料的锅底时产生大量涡流,从而产生烹饪所需的热。为了在电磁炉使用过程中更好地控制加热功率,需要对锅具内的温度进行检测。
目前的电磁炉中,线圈一般是放置电磁线圈盘上,电磁线圈盘通常包括盘架和铁氧体的磁条。磁条呈辐射状设置在盘架一侧的表面,线圈则连续盘绕或者间隔很小的距离盘绕在磁条上。基于目前的电磁炉需要进行精确控温,因此线圈盘的中心区域会设置用于检测电磁炉加热温度的测温装置,例如精确控温的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NegativeTemperature Coefficient,简称:NTC)组件,从而在线圈的中心位置具有空置区域,线圈并不缠绕至此处,而是用于设置NTC组件。
由于目前的NTC组件设置,导致线圈盘中心位置的未盘绕线圈,降低了中心位置磁感线密度,致使此处产生较大的加热冷区。并且线圈的绕制方式导致线圈盘半径中点的附近区域磁场相互叠加,使得该局部区域的加热温度过高,因此影响了电磁炉的加热均匀性以及烹饪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能够丰富电磁炉的加热方式,同时引导线圈产生的磁场均匀分布在线圈盘的各个位置,大大缩小了加热时锅具的加热冷区和加热高温区,使得锅具整体受热更加均匀。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面板、线圈盘和电路板,底壳和面板之间围成容置腔,线圈盘位于容置腔内,线圈盘包括线圈,线圈与电路板电性连接。
线圈包括由中心位置至边缘位置相互套设的内环线圈绕组和外环线圈绕组,且内环线圈绕组的外缘与外环线圈绕组的内缘之间具有间隙,间隙形成环形间隔区域。
线圈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导磁体,内环线圈绕组绕设在导磁体的外周。
内环线圈绕组和外环线圈绕组并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通过将线圈盘上的线圈分隔设置为内环线圈绕组和内环线圈绕组,并使两者之间的区域形成环形间隔区域,从而减少分布在环形间隔区域的磁场,避免在此处形成加热高温区。通过在线圈的中心位置设置导磁体,利用导磁体将线圈产生的磁场向线圈盘中心位置引导,使之聚拢,从而使磁场在线圈盘中心处得到加强,即,线圈盘整体加热能量分布区向中心位置扩展,从而大大缩小了加热时锅具的中心冷区,并且减小加热高温区的面积,使加热高温区被分散到更大的面积上,保证锅具整体受热更加均匀。通过将内环线圈绕组和外环线圈绕组并联,控制内环线圈绕组和外环线圈绕组内的电流大小,从而控制器加热温度,从而使得线圈盘的不同位置可以具有不同的加热效果,丰富了电磁炉的加热方式。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内环线圈绕组和外环线圈绕组分别连接至电路板的不同接线端。
通过将内环线圈绕组和外环线圈绕组的接线端连接在电路板的不同接线端上,利用电路板的不同接线端向内环线圈绕组和外环线圈绕组中分别通入不同电量的电流,从而可以分别控制两者的工作状态和加热效果,丰富了电磁炉的加热方式。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内环线圈绕组的绕线方向与外环线圈绕组的绕线方向相同时,内环线圈绕组的进线端和外环线圈绕组的进线端相连接,内环线圈绕组的出线端和外环线圈绕组的出线端相连接。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内环线圈绕组的绕线方向与外环线圈绕组的绕线方向相反时,内环线圈绕组的进线端和外环线圈绕组的出线端相连接,内环线圈绕组的出线端和外环线圈绕组的进线端相连接。
根据内环线圈绕组和外环线圈绕组的绕线方向,连接两者的进线端和出线端,从而可以通过电路板同时控制两者的工作状态和加热效果,减小了电路板上的连接端的数量,从而可以减小电路板的体积和制备成本。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线圈盘还包括线圈盘架,导磁体设置在线圈盘架或底壳上。
导磁体为导磁柱。
或者,导磁体包括多个导磁条,多个导磁条以线圈盘的中心为圆心呈辐射状排布。
或者,导磁体包括多个导磁条,多个导磁条以线圈盘的中心为圆心周向排布呈环状。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该电磁炉还包括用于检测电磁炉加热状态的测温组件,测温组件与容置腔内的电路板电性连接。
测温组件设置在线圈盘架、底壳和面板的任意一者上。
通过在电磁炉内部设置测温组件,利用测温组件可以实时获取电磁炉上的锅具的加热温度,从而便于电磁炉根据该加热温度调整加热状态,实现电磁炉的精确控温的目的。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测温组件的检测端位于线圈盘架的中心位置之外的区域,测温组件位于环形间隔区域,且测温组件的检测端位于环形间隔区域的靠近内环线圈绕组的一侧。
通过将测温组件的检测端设置为位于线圈盘架的中心位置之外的区域,可以避免测温组件占用线圈盘架中心位置的区域,从而便于将线圈绕制至该区域内,提高中心位置的线圈绕制密度,减少中心冷区的范围,从而提高电磁炉的加热均匀性。并且,基于环形间隔区域未绕设线圈,因此空间比较充裕,通过将测温组件设置在环形间隔区域,有效利用了底壳内部的空间,使得装配更加方便,且测温组件不会对其他部件造成干涉。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内环线圈绕组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外环线圈绕组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0.3-1.2。环形间隔区域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线圈盘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0.15-0.42。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内环线圈绕组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外环线圈绕组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0.33-0.5。
环形间隔区域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线圈盘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0.38-0.42。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内环线圈绕组的内径的取值范围为12-25mm。
环形间隔区域的内径为60-116mm。
环形间隔区域的外径为118-134mm。
外环线圈绕组的外径为155-190mm。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环形间隔区域的内径为68-76mm;环形间隔区域的外径为126-134mm。
通过将内环线圈绕组、环形间隔区域以及外环线圈绕组的尺寸设置为上述的范围,可以有效均匀磁感线在线圈盘上的分布,从而提高线圈盘的加热均匀性。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测温组件的检测端位于环形间隔区域的靠近内环线圈绕组的一侧,测温组件至线圈盘架的中心位置的距离与外环线圈绕组的外径的比例范围为0.2至0.25。
基于锅具的边缘位置的散热较中心位置更快,因此将测温组件内设置在环形间隔区域内靠近线圈盘中心位置一侧,测量的温度更接近实际的加热温度,可以有效保证测温结果的精确性和增强电磁炉的控温效果。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线圈盘上的线圈均为三层的疏绕线圈,且相邻线圈的外壁面之间的距离为0.8-1.4mm。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线圈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线圈盘A-A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壳;
101—进风孔;
102—出风孔;
11—上盖;
12—下盖;
2—线圈盘;
21—线圈盘架;
22—线圈;
221—内环线圈绕组;
221a—第一接线端;
221b—第二接线端;
222—外环线圈绕组;
222a—第三接线端;
222b—第四接线端;
23—磁条;
20—环形间隔区域;
3—电路板组件;
30—电路板;
31—散热器;
4—测温组件;
5—导磁体;
6—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使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线圈盘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线圈盘的截面图。
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1、面板、线圈盘2和电路板30,底壳1和面板之间围成容置腔,线圈盘2位于容置腔内,线圈盘2包括线圈22,线圈22与电路板30电性连接。
线圈22包括由中心位置至边缘位置相互套设的内环线圈绕组221和外环线圈绕组222,且内环线圈绕组221的外缘与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内缘之间具有间隙,间隙形成环形间隔区域20。
线圈22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导磁体5,内环线圈绕组221绕设在导磁体5的外周。
内环线圈绕组221和外环线圈绕组222并联。
需要说明的是,该电磁炉具体可包括:底壳1、线圈盘2、电路板组件3、散热风机、测温组件4、灯板6以及面板。其中,面板位于底壳1的顶部,面板可以是陶瓷面板,也可以是玻璃面板,本实用新型对面板的材质不作限定。底壳1和面板共同围成可容置线圈盘2、电路板组件3、散热风机、灯板6以及测温组件4的容置腔。
其中,线圈盘2具体包括线圈22。电路板组件3具体包括电路板30,线圈22与电路板30电连接。散热风机用于为线圈盘2以及电路板组件3等器件进行散热。具体实现时,电路板30上一般设置有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简称IGBT)和整流桥堆等电子元件,IGBT和整流桥堆发热很大,因此为了对电路板30进行更好的散热,电路板组件3还可以包括散热器31,散热器31与电路板30上的电子元件接触,电子元件发出的热量快速传递至散热器31,通过散热器31将热量散发出去。
具体可以在底壳1的侧面上设置操作旋钮,通过转动该操作旋钮可实现电磁炉的开启、关闭、时间调节或者功率调节或者模式选择等。当然,也可以在面板上设置操作按键,通过操作按键同样实现电磁炉的开启、关闭、时间调节或者功率调节或者模式选择等,该操作按键可以是机械按键,也可以是触摸按键。
当使用电磁炉烹饪时,将盛装有食材的锅具放置在电磁炉的面板上,给电磁炉通电,即会有高频的电流流过线圈盘2上的线圈22,产生的磁力线切割锅具,从而在锅具的底面形成无数小涡流,从而对锅具进行加热。
其中,底壳1上开设有进风孔101和出风孔102,电磁炉工作时,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在散热风机的作用下从进风孔101进入底壳1内,然后吹向线圈盘2、电路板组件3等发热元件,将发热元件的热量带走,然后热风从出风孔102吹出至电磁炉外部,从而实现电磁炉的散热。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孔101具体开设在底壳1的底壁上,且位于散热风机的正下方。出风孔102具体开设在底壳1的远离散热风机的侧壁上。当然,进风孔101也可以开设在底壳1的侧壁上,出风孔102也可以开设在底壳1的底壁上。
底壳1具体可包括:下盖12以及位于下盖上方的上盖11。在本实施例中,下盖12具体为腔体结构,上盖11可以为框形盖。下盖12的侧壁形成为底壳1的至少部分侧壁,出风孔102具体开设在下盖12的侧壁上。当然,也可以是,上盖11包括侧壁,上盖11的侧壁形成为底壳1的至少部分侧壁,在该种情况下,出风孔102具体可开设在上盖11的侧壁上。或者,底壳1包括上盖体、中盖体和下盖体,中盖体的侧壁形成为底壳1的至少部分侧壁,在该种情况下,出风孔102具体可开设在中盖体的侧壁上。
其中,线圈22具体可包括:内环线圈绕组221以及设置在内环线圈绕组221外侧的外环线圈绕组222,且内环线圈绕组221的外缘与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内缘之间具有间隙,间隙形成为环形间隔区域20。
基于在目前的线圈盘中,绕线方式一般是由线圈盘2的中心位置一直绕制至边缘位置,并且在中心位置留有较大的空间,用于放置NTC组件,即内环线圈绕组221的外缘与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内缘之间不存在间隙。这种绕制方式会导致内环线圈绕组221产生的磁力线与外环线圈绕组222产生的磁力线在两者连接处重叠,导致该位置处磁力线过于密集,致使该位置处高热,锅具对应该位置处容易糊锅。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施例将内环线圈绕组221的外缘与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内缘之间设置为存在间隙,并且间隙形成环形间隔区域20,使得内环线圈绕组221和外环线圈绕组222分别形成了内外两个区域的电磁场,内、外两组磁场分别向各自的外侧发散,在环形间隔区域20汇聚,形成与内环线圈绕组221和外环线圈绕组222正上方磁力线密度大致相当的均匀电磁场,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锅具加热的均匀性。
具体在线圈22绕制过程中,线圈盘2包括线圈盘架21,线圈22具体绕设在线圈盘架21上。其中,可以在线圈盘架21设置绕线槽,线圈22沿着绕线槽绕设。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线圈22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导磁体5,并且内环线圈绕组221是绕设在导体的外周,该导磁体5可以是软磁材料,本实用新型对其具体材质不作限定,只要能够对磁力线进行有效引导即可。
具体实现时,线圈盘架21的中心处具有安装孔,导磁体5具体位于该安装孔中,导磁体5具体可粘接在安装孔中,或者,安装孔中具有用于固定导磁体5的固定结构,比如,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安装孔的底端的支撑面,或者,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安装孔的内侧壁上的限位筋,通过限位筋将导磁体5卡设在安装孔中。
由于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线圈盘2的中心位置设置有NTC组件,本实施例提供的线圈22中心位置并未设置NTC组件,因此线圈22可以绕制至该中心位置,该中心位置设置导磁体5可以将线圈22产生的磁场在线圈盘2中心区引导,使之聚拢,从而使磁场在线圈盘2中心处得到加强,即,整体加热能量分布区向线圈盘2中心扩展,从而大大缩小了加热时锅具的中心冷区,使高热区被分散到更大的面积上,使得锅具整体受热更加均匀。
并且,由于线圈22通电产生的磁力线为上下双向的,为了使线圈22通电产生的磁力线尽可能多的聚集在线圈盘2上方,使得更多的磁力线切割锅具,提高对锅具的加热效果,线圈盘2还可以包括磁条23,磁条23具体位于线圈盘架21的下方。具体地,磁条23能够以线圈盘架21的中心位置呈辐射状的方式间隔分布,从而对向下的磁力线进行屏蔽,防止磁力线向下泄露,不仅提高了对锅具的加热效果,还可以防止向下的磁力线切割含金属材质的桌面而导致桌面发热的现象出现,即,磁条23还起到了防反向加热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导磁体5具体为导磁柱,其中,导磁柱具体可以是实心导磁柱,也可以是空心导磁柱,比如,环形导磁柱。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当导磁体5为环形导磁柱时,该环形导磁柱的内环腔的大小小于测温组件4。具体的,现有技术的线圈盘的中心处设置有测温组件,测温组件的外围具有磁条或者磁环,磁条或者磁环围成的空间可容置测温组件,由于测温组件位于中心处,因此线圈盘中心处无法形成聚拢的磁场,而本实施例中的导磁体为环形导磁柱时,环形导磁柱围成的空间远远小于测温组件,因此,该导磁体能够对磁场进行很好的引导,使线圈盘中心处形成聚拢的磁场,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导磁体与现有技术中测温组件外围的磁条或磁环完全不同。
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导磁体5包括多个导磁条,多个导磁条以线圈盘2的中心为圆心呈辐射状排布,或者,多个导磁条以线圈盘2的中心为圆心周向间隔排布呈环状,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当多个导磁条排布呈环状时,该环状结构的内腔尺寸远远小于测温组件,如上描述,本实施例的导磁体与现有技术中测温组件外围的磁条或磁环完全不同。
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内环线圈绕组221和外环线圈绕组222分别连接至电路板30的不同接线端。
需要说明的是,在电磁炉使用过程中,一般是将锅具放置在电磁炉的面板上,锅具的中心位置与线圈盘2的中心位置相对应,锅具的边缘位置与线圈盘2的边缘位置相对应。基于现有的电磁炉中,线圈盘2上的线圈一般是由边缘位置绕制中心位置,产生的磁场也会完全覆盖整个线圈盘2。然而当锅具较小时,一般只需要线圈盘2靠近中心位置的磁场与锅具相互作用从而完成加热,那么此时靠近线圈盘2边缘位置的磁场未与锅具作用,从而被浪费,不仅无法对加热效果起到有益作用,还会增加电磁炉的加热成本。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施例将并联的内环线圈绕组221和外环线圈绕组222分别连接至不同的接线端。即,参照图2所示,内环线圈绕组221包括第一接线端221a和第二接线端221b,外环线圈绕组222包括第三接线端222a和第四接线端222b。其中,第一接线端221a和第二接线端221b中的任一者作为内环线圈绕组221的进线端,另一者作为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出线端,同理地,第三接线端222a和第四接线端222b中的任一者作为外环线圈绕组222的进线端,另一者作为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出线端。第一接线端221a、第二接线端221b、第三接线端222a和第四接线端222b分别连接至电路板30上的不同接线端。下面以第一接线端221a作为内环线圈绕组221的进线端,第二接线端221b作为内环线圈绕组221的出线端,第三接线端222a作为外环线圈绕组222的进线端,第四接线端222b作为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出线端为例进行说明。
在电磁炉的使用过程中,当锅具较大时,可以通过电路板30向第一接线端221a和第三接线端222a均提供电流,使得内环线圈绕组221和外环线圈绕组222均能产生磁场,从而分别作用于锅具中心位置以及边缘位置,保证锅具上各个位置具有均匀的加热效果。当然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果用户需要对锅具的中心位置或者边缘位置着重加热时,可以通过调整进入第一接线端221a和第三接线端222a的电流大小,从而调控内环线圈绕组221和外环线圈绕组222所产生的磁场强度的大小。基于本实施例提供的线圈盘2经过内环线圈绕组221和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分区设置后,电磁炉的加热效果较为均匀。在加热效果较为均匀基础上,通过调控内环线圈绕组221和外环线圈绕组222所产生的磁场强度的大小,即可保证电磁炉对锅具的不同位置产生不同的加热温度,并且保证该加热效果调节过程的精确性。
当锅具较小时,那么可以通过电路板30仅向第一接线端221a供电,使得内环线圈绕组221工作,外环线圈绕组222停止工作。这样的设置不仅可以保证锅具的加热需要,还可以减少电磁炉在外环线圈绕组222部分的能量损耗,有效提高电磁炉的加热效率。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内环线圈绕组221和外环线圈绕组222并联的结构,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调整加热范围和加热方式,有效丰富电磁炉的使用方式,提高其实用性和适用性。
作为另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内环线圈绕组221的绕线方向与外环线圈绕组222的绕线方向相同时,内环线圈绕组221的进线端和外环线圈绕组222的进线端相连接,内环线圈绕组221的出线端和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出线端相连接。
作为另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内环线圈绕组221的绕线方向与外环线圈绕组222的绕线方向相反时,内环线圈绕组221的进线端和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出线端相连接,内环线圈绕组221的出线端和外环线圈绕组222的进线端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线圈盘2,还可以将内环线圈绕组221和外环线圈绕组222预先并联后,再与电路板30的接线端连接。即,内环线圈绕组221和外环线圈绕组222可以根据两者的绕线方式连接各自的进线端和出线端。下面以两者的绕线方向相同为例进行说明,两者绕线方向不同的情况与此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当内环线圈绕组221和外环线圈绕组222的绕设方向相同时,第一接线端221a和第三接线端222a连接形成第一总接线端(图中未示出),第二接线端221b和第四接线端222b连接形成第二总接线端(图中未示出),之后再将第一总接线端和第二总接线端连接至电路板30,这样相比于将第一接线端221a、第三接线端222a。第二接线端221b和第四接线端222b均连接至电路板30,可以大大减小电路板30上接线端的数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电路板30的体积,降低电路板30以及电磁炉的制备成本。
并且,这样情况下电路板30可以同时控制内环线圈绕组221和外环线圈绕组222工作,提高控制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提供了内环线圈绕组221和外环线圈绕组222与电路板30的两种连接方式,在实际使用中,用户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性的使用任一种连接方式,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参照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线圈盘2中,内环线圈绕组221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外环线圈绕组22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0.3-1.2。环形间隔区域20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线圈盘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0.15-0.42。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内环线圈绕组221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外环线圈绕组22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0.33-0.5。
环形间隔区域20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线圈盘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0.38-0.42。
在此基础上,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内环线圈绕组221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外环线圈绕组22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0.5。
环形间隔区域20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线圈盘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0.42。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上述的描述可知,环形间隔区域20内的磁场是通过内环线圈绕组221和外环线圈绕组222分别形成的内外两个区域的电磁场向环形间隔区域20扩散所形成的,因此内环线圈绕组221和外环线圈绕组222各自形成的磁场分布面积至关重要。
当内环线圈绕组221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外环线圈绕组22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过小时,以及环形间隔区域20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线圈盘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过小时,则说明内环线圈绕组221在整个线圈盘2上的分布区域过小,其产生的磁场不足以分布至环形间隔区域20的预定位置,从而无法与外环线圈绕组222产生的磁场进行对接,并且均匀分布在整个环形间隔区域20内,造成环形间隔区域20内的磁场分布不均匀,进而影响整个线圈盘2加热的均匀性。
可以理解的是,当内环线圈绕组221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外环线圈绕组22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过大时,以及环形间隔区域20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线圈盘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过大时,则又会使得内环线圈绕组221在整个线圈盘2上的分布区域过大,其产生的磁场与外环线圈绕组222产生的磁场进行重叠,造成重叠位置的磁场强度较大,因此产生加热高温区,同样会造成环形间隔区域20内的磁场分布不均匀,进而影响整个线圈盘2加热的均匀性。
因此在实际的使用中,内环线圈绕组221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外环线圈绕组22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以及环形间隔区域20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线圈盘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可以在上述的范围内进行取值,本实施例上述两个比例的具体数值并不加以限定。
经测试发现,现有技术中线圈盘的中心位置未设置本实施例的导磁体,并且线圈的排布是由线圈盘的中心位置一直绕制至边缘位置,其加热的锅具上存在环形的加热区域,该加热区域的内径为45mm,外径为150mm,加热高温区的温度为273℃。
本实施例的线圈盘2中心位置设置导磁体5,线圈22分区的绕制方式,在锅具上同样会形成环形的加热区域,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加热区域的内径减小为30mm,外径增大为160mm,并且加热高温区的温度降低为223℃。因此实验结果可以表明,本实施例的线圈盘2的设置方式可以有效缩小靠近中心位置以及靠近边缘位置的加热冷区的面积,并且加热高温区的温度有进一步的减小,其呈现出的加热效果即为扩大了靠近边缘位置的加热区域,并且削弱了环形间隔区域20的加热高温区的加热温度,使得现有的加热高温区被分散至更大的区域,从而保证热量在锅具整体分布更加均匀,优化电磁炉的加热效果。
举例来说,基于线圈盘2可以采用多层绕设的方式,即在每个环状的绕线槽内,可以由下至上包括多层线圈22,本实施例提供的线圈盘2的线圈22均为三层的疏绕线圈,且相邻线圈22的外壁面之间的距离为0.8-1.4mm。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三层疏绕线圈可以理解为,每个环状的绕线槽内由下至上可以包括三层线圈22,并且线圈22填充在绕线槽内后,相邻两圈线圈22之间具有至少绕线槽的槽壁厚度。若绕线槽的槽宽较大时,线圈22可以位于绕线槽中间位置设置,或者靠近绕线槽的内圈(即绕线槽靠近内环线圈绕组221)一侧设置,亦或者靠近绕线槽的外圈(即绕线槽靠近外环线圈绕组222)一侧设置。本实施例对上述的设置方式并不加以限定。
本实施例提供的绕线槽的槽宽可以仅供线圈22填充,即线圈22设置在绕线槽内时,绕线槽内圈和外圈的槽壁紧贴线圈22,对线圈22起到固定作用。此时,相邻绕线槽的内圈一侧之间的距离为2.5-4mm,因此可以保证相邻线圈22的外壁面之间距离为0.8-1.4mm。基于相邻线圈22之间具有一定间隔,因此形成了线圈疏绕的结构,在实际的使用中,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在上述相邻绕线槽的内圈一侧之间的距离范围,以及相邻线圈22的外壁面之间的距离内调整两者的具体取值,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当线圈22层数为三层的疏绕线圈时,内环线圈绕组221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外环线圈绕组22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以及环形间隔区域20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线圈盘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以本实施例提供的范围限定时,线圈22产生的磁场在线圈盘上的分布更加均匀。
参照图3所示,内环线圈绕组221的内径为12-25mm。
环形间隔区域20的内径为60-116mm,环形间隔区域20的外径为118-134mm。
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外径为155-190mm。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环形间隔区域20的内径为68-76mm。环形间隔区域20的外径为126-134mm。
在此基础上,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内环线圈绕组221的内径为15.6mm。环形间隔区域20的内径为76mm。环形间隔区域20的外径为126mm。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外径为171mm。
需要说明的是,内环线圈绕组221的内径可以是图3中L5所表示的距离,环形间隔区域20的内径可以是图3中L4所表示的距离,环形间隔区域20的外径可以是图3中L2所表示的距离,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外径可以是图3中L1所表示的距离。通过将内环线圈绕组221、环形间隔区域20以及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尺寸设置为上述的范围,可以有效均匀磁感线在线圈盘2上的分布,从而提高线圈盘2的加热均匀性。
需要指出的是,参照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内径以及外径均为线圈盘2上对应位置的直径。
在实际的使用中,内环线圈绕组221的内径、环形间隔区域20的内径、环形间隔区域20的外径以及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外径可以根据在上述的范围内设定,本实施例对其具体数值并不加以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的电磁炉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温度的调控,具体的实现过程可以是,测温组件4可以有效获取锅具的实时加热温度,电路板上的控制器根据测温组件4的检测结果实时调整线圈盘2的加热状态。
具体的,现有技术的线圈盘的中心处设置有测温组件,测温组件的外围具有磁条或者磁环,磁条或者磁环围成的空间可容置测温组件,由于测温组件位于中心处,因此线圈盘中心处无法形成聚拢的磁场,而本实施例中的导磁体5为环形导磁柱时,环形导磁柱围成的空间远远小于测温组件4,因此,该导磁体5能够对磁场进行很好的引导,使线圈盘2中心处形成聚拢的磁场,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导磁体5与现有技术中测温组件外围的磁条或磁环完全不同。
具体实现时,测温组件4包括测温元件,测温元件具体可以为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简称NTC),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测温元件也可以是热电偶等,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此外,测温组件4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用于支撑测温元件的支架,比如,支架为硅胶支架,硅胶支架上具有可容置测温元件的容置槽,该支架可以位于线圈盘架21、底壳1和面板的任意一者上,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定。
其中,测温组件4可以为一个,即,实现一点测温,或者,测温组件4也可以设置为至少两个,即,实现多点测温。当测温组件4至少为两个时,至少两个测温组件4沿环形间隔区域20的周向间隔排布。通过将测温组件4设置为至少两个,从而可对底壳1内的不同位置处进行测温,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测温的精确性以及可测范围,使得电磁炉的控温更加准确。
由于现有技术的电磁炉中,测温组件具体位于线圈盘的中心处,由于线圈盘中心处测温组件的存在,导致在线圈盘中心处无法形成聚拢的磁场,导致中心磁场相互排斥,利用电磁炉加热时,锅具上会存在一个较大的冷区中心圈,导致锅具加热不均匀。基于此,在本实施例中,线圈盘2的中心处设置有导磁体5,且测温组件4位于线圈盘2的中心之外的区域。导磁体5具体可以是软磁材料,本实用新型对其具体材质不作限定,只要能够对磁力线进行有效引导即可。
也就是说,通过在线圈盘2的中心处设置导磁体5,同时使测温组件4位于线圈盘2的中心之外的区域,从而在保证测温组件4有效测温的同时,使得导磁体5能够将线圈22产生的磁场在线圈盘2中心区引导,使之聚拢,从而使磁场在线圈盘2中心处得到加强,即,整体加热能量分布区向线圈盘2中心扩展,从而大大缩小了加热时锅具的中心冷区,使高热区被分散到更大的面积上,使得锅具整体受热更加均匀。
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测温组件4位于环形间隔区域20。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环形间隔区域20未绕设线圈22,因此空间比较充裕,通过将测温组件4设置在环形间隔区域20,有效利用了底壳1内部的空间,使得装配更加方便,且测温组件4不会对其他部件造成干涉。
其中,测温组件4的检测端位于环形间隔区域20的靠近内环线圈绕组221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在目前的电磁炉使用时,锅具的底部中心一般与线圈22的中心相对应,锅具的底部边缘一般与线圈22的外缘相对应,锅具的边缘位置散热更快,因此将测温组件4内设置在环形间隔区域20内靠近线圈盘2边缘位置一侧,测量的温度会比实际的加热温度低,降低测温结果的精确性。而靠近锅具的中心位置,散热较慢,温度相对较为稳定,因此将测温组件4内设置在环形间隔区域20内靠近线圈盘2中心位置一侧,测量的温度更接近实际的加热温度,可以有效保证测温结果的精确性和增强电磁炉的控温效果。
进一步地,当锅具较小时,若将测温组件4设置在环形间隔区域20的中间位置,或者靠近外环线圈绕组222的一侧,导致测温组件4与锅具之间的距离较大,导致测温组件4无法准确测量锅具的实时加热温度。基于此,本实施例将测温组件4设置在环形间隔区域20的靠近内环线圈绕组221的一侧,可以使得测温组件4能够更加接近锅具所在位置,从而获取锅具的实时加热温度,保证测温组件4的测温精度。
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测温组件4至线圈盘架21的中心位置的距离与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外径的比例范围为0.2至0.25。
需要说明的是,测温组件4至线圈盘架21的中心位置的距离可以是图2中L3示出的距离,当测温组件4至线圈盘架21的中心位置的距离与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外径的比例过大或过小时,测温组件4的位置均不能检测到线圈盘2上实际加热温度,从而影响测温结果以及控温结果的精确度。在实际使用中,测温组件4至线圈盘架21的中心位置的距离与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外径的比例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需要设定,本实施例对具体数值并不加以限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通过将线圈盘上的线圈分隔设置为内环线圈绕组和内环线圈绕组,并使两者之间的区域形成环形间隔区域,从而减少分布在环形间隔区域的磁场,避免在此处形成加热高温区。通过在线圈的中心位置设置导磁体,利用导磁体将线圈产生的磁场向线圈盘中心位置引导,使之聚拢,从而使磁场在线圈盘中心处得到加强,即,线圈盘整体加热能量分布区向中心位置扩展,从而大大缩小了加热时锅具的中心冷区,并且减小加热高温区的面积,使加热高温区被分散到更大的面积上,保证锅具整体受热更加均匀。通过将内环线圈绕组和外环线圈绕组并联,控制内环线圈绕组和外环线圈绕组内的电流大小,从而控制器加热温度,从而使得线圈盘的不同位置可以具有不同的加热效果,丰富了电磁炉的加热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是另有精确具体地规定。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1)、面板、线圈盘(2)和电路板(30),所述底壳(1)和所述面板之间围成容置腔,所述线圈盘(2)位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线圈盘(2)包括线圈(22),所述线圈(22)与所述电路板(30)电性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22)包括由中心位置至边缘位置相互套设的内环线圈绕组(221)和外环线圈绕组(222),且所述内环线圈绕组(221)的外缘与所述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内缘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形成环形间隔区域(20);
所述线圈(22)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导磁体(5),所述内环线圈绕组(221)绕设在所述导磁体(5)的外周;
所述内环线圈绕组(221)和所述外环线圈绕组(222)并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线圈绕组(221)和所述外环线圈绕组(222)分别连接至所述电路板(30)的不同接线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线圈绕组(221)的绕线方向与所述外环线圈绕组(222)的绕线方向相同时,所述内环线圈绕组(221)的进线端和所述外环线圈绕组(222)的进线端相连接,所述内环线圈绕组(221)的出线端和所述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出线端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线圈绕组(221)的绕线方向与所述外环线圈绕组(222)的绕线方向相反时,所述内环线圈绕组(221)的进线端和所述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出线端相连接,所述内环线圈绕组(221)的出线端和所述外环线圈绕组(222)的进线端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2)还包括线圈盘架(21),所述导磁体(5)设置在所述线圈盘架(21)或所述底壳(1)上;
所述导磁体(5)为导磁柱;
或者,所述导磁体(5)包括多个导磁条,多个所述导磁条以所述线圈盘(2)的中心为圆心呈辐射状排布;
或者,所述导磁体(5)包括多个导磁条,多个所述导磁条以所述线圈盘(2)的中心为圆心周向排布呈环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电磁炉加热状态的测温组件(4),所述测温组件(4)与所述容置腔内的电路板(30)电性连接;
所述测温组件(4)设置在所述线圈盘架(21)、所述底壳(1)和所述面板的任意一者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组件(4)的检测端位于所述线圈盘架(21)的中心位置之外的区域,所述测温组件(4)位于所述环形间隔区域(20),且所述测温组件(4)的检测端位于所述环形间隔区域(20)的靠近所述内环线圈绕组(221)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线圈绕组(221)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所述外环线圈绕组(22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0.3-1.2;
所述环形间隔区域(20)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所述线圈盘(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0.15-0.4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线圈绕组(221)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所述外环线圈绕组(22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0.33-0.5;
所述环形间隔区域(20)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所述线圈盘(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0.38-0.42。
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线圈绕组(221)的内径为12-25mm;
所述环形间隔区域(20)的内径为60-116mm,所述环形间隔区域(20)的外径为118-134mm;
所述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外径为155-190mm。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间隔区域(20)的内径为68-76mm;
所述环形间隔区域(20)的外径为126-134mm。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组件(4)至所述线圈盘架(21)的中心位置的距离与所述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外径的比例范围为0.2至0.25。
13.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2)上的所述线圈(22)均为三层的疏绕线圈,且相邻所述线圈(22)的外壁面之间的距离为0.8-1.4mm。
CN201822254962.6U 2018-12-29 2018-12-29 电磁炉 Active CN2100079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54962.6U CN210007929U (zh) 2018-12-29 2018-12-29 电磁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54962.6U CN210007929U (zh) 2018-12-29 2018-12-29 电磁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07929U true CN210007929U (zh) 2020-01-31

Family

ID=692995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254962.6U Active CN210007929U (zh) 2018-12-29 2018-12-29 电磁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079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866884A (en) High efficiency induction cooking-range
JP5622862B2 (ja) 誘導加熱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加熱システム
US20210195702A1 (en) Induction heating type cooktop with reduced thermal deformation of thin film
JP5693505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210007929U (zh) 电磁炉
CN210075631U (zh) 电磁炉
CN210075632U (zh) 电磁炉
JP2006079916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209914103U (zh) 电磁炉
CN207118011U (zh) 一种无缝全区加热装置
US20210315067A1 (en) Induction heating type cooktop for heating object by induction heating of thin film
CN209588122U (zh) 电磁炉
CN210069950U (zh) 电磁炉
WO2019080628A1 (zh) 烹饪器具的盖体结构及烹饪器具
CN209659652U (zh) 电磁炉
US11849525B2 (en) Induction heating type cooktop with output control algorithm based on temperature of multiple components
CN210069947U (zh) 电磁炉
CN209877004U (zh) 电磁炉
JP5550491B2 (ja) 電磁調理器
CN218105623U (zh) 烹饪装置及烹饪设备
CN209588115U (zh) 电磁炉
CN107454701B (zh) 一种感应加热装置
CN205596380U (zh) 电磁线圈
CN212649735U (zh) 线圈盘和电磁烹饪装置
CN221409161U (zh) 一种线圈盘及烹饪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