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69950U - 电磁炉 - Google Patents

电磁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69950U
CN210069950U CN201822255349.6U CN201822255349U CN210069950U CN 210069950 U CN210069950 U CN 210069950U CN 201822255349 U CN201822255349 U CN 201822255349U CN 210069950 U CN210069950 U CN 2100699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magnetic
coil winding
coil panel
magnetic str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25534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史庭飞
余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25534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699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699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699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1)、线圈盘(2)、电路板(30)以及测温组件(4);线圈盘(2)的中心处设置有导磁体(5);线圈(22)包括内环线圈绕组(221)和外环线圈绕组(222),内环线圈绕组(221)的外缘与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内缘之间具有间隙,间隙形成环形间隔区域(20),内环线圈绕组(221)绕设在导磁体(5)的外侧;磁条(23)包括对应设置在内环线圈绕组(221)下方的第一磁条(231)以及对应设置在外环线圈绕组(222)下方的第二磁条(232),且在沿线圈盘(2)的径向上,第一磁条(231)和第二磁条(232)不在同一直线上,从而使得锅具整体受热更加均匀。

Description

电磁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具有加热快速、无明火、无烟尘、安全方便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
电磁炉主要包括:底壳、位于底壳上的面板、位于底壳内的线圈盘和电路板;其中,线圈盘包括线圈盘架、绕设在线圈盘架上的线圈以及位于线圈盘架下方的磁条,线圈通电后产生的磁力线切割放置在面板上的锅具,在锅具底部形成涡流,从而对锅具进行加热。
然而,现有技术的电磁炉中,由于线圈盘的中心处不存在导磁结构,导致在线圈盘中心处无法形成聚拢的磁场,中心磁场相互排斥,利用电磁炉加热时,锅具上会存在一个较大的冷区中心圈,导致锅具加热不均匀。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能够提高加热均匀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位于所述底壳内的线圈盘、电路板以及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的测温组件;所述线圈盘包括线圈盘架、绕设在所述线圈盘架上的线圈以及位于所述线圈盘架下方的磁条,所述线圈盘的中心处设置有导磁体;
所述线圈包括内环线圈绕组和设置在所述内环线圈绕组外侧的外环线圈绕组,所述内环线圈绕组的外缘与所述外环线圈绕组的内缘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形成环形间隔区域,所述内环线圈绕组绕设在所述导磁体的外侧;
所述磁条包括对应设置在所述内环线圈绕组下方的第一磁条以及对应设置在所述外环线圈绕组下方的第二磁条,且在沿所述线圈盘的径向上,所述第一磁条和所述第二磁条不在同一直线上。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炉,通过在线圈盘的中心处设置导磁体,从而使得导磁体能够将线圈产生的磁场在线圈盘中心区引导,使之聚拢,从而使磁场在线圈盘中心处得到加强,即,整体加热能量分布区向线圈盘中心扩展,从而大大缩小了加热时锅具的中心冷区,使高热区被分散到更大的面积上,使得锅具整体受热更加均匀。同时,由于若线圈的内环线圈绕组的外缘与外环线圈绕组的内缘之间不存在间隙,则会导致内环线圈绕组产生的磁力线与外环线圈绕组产生的磁力线在两者连接处重叠,导致该位置处磁力线过于密集,导致该位置处高热,锅具对应该位置处容易糊锅,因此,通过使内环线圈绕组的外缘与外环线圈绕组的内缘之间形成环形间隔区域,使得内环线圈绕组和外环线圈绕组分别形成了内外两个区域的电磁场,内、外两组磁场分别向各自的外侧发散,在环形间隔区域汇聚,形成与内环线圈绕组和外环线圈绕组正上方磁力线密度大致相当的均匀电磁场,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锅具加热的均匀性。另外,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磁条设置为第一磁条和第二磁条,通过第一磁条对内环线圈绕组产生的向下的磁力线进行引导,通过第二磁条对外环线圈绕组产生的向下的磁力线进行引导,从而使整个线圈产生的磁力线尽可能多的聚集在线圈盘上方,提高锅具的加热效率,且节省了磁条的耗材和成本;同时由于在沿线圈盘的径向上,第一磁条和第二磁条不在同一直线上,因此从线圈盘的周向上来说,磁条对磁力线的引导范围更大。
可选的,所述第一磁条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磁条以所述线圈盘的中心为圆心呈辐射状排布;
所述第二磁条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二磁条以所述线圈盘的中心为圆心呈辐射状排布在所述第一磁条的外围。
这样不仅使得线圈盘的整个外观美感更好,且使得磁条能够在线圈盘的整个周向上对磁力线进行引导,且经引导后整个线圈的磁力线分布更加均匀,进而提高了加热的均匀性。
可选的,相邻的两个第二磁条的在沿所述线圈盘的径向上的延长线的相交处上具有一个所述第一磁条。
这样可进一步保证磁条的覆盖范围,提高对磁力线的引导效果。
可选的,相邻的两个第二磁条的在沿所述线圈盘的径向上的延长线的相交处上具有一个所述第一磁条,所述第一磁条与所述两个第二磁条围成等腰三角形或者等边三角形。
这样使得经磁条引导后的磁力线的分布更加均匀。
可选的,所述第一磁条为平直状磁条;或者,所述第一磁条的至少一端向上凸起形成第一凸缘,所述线圈盘架上具有可供所述第一凸缘插入的第一卡位;
所述第二磁条为平直状磁条;或者,所述第二磁条的至少一端向上凸起形成第二凸缘,所述线圈盘架上具有可供所述第二凸缘插入的第二卡位。
当第一磁条和第二磁条的至少一端向上凸起形成凸缘时,凸缘能够对磁力线的方向进行引导,避免磁力线外泄,进一步提高线圈外围区域的加热效率。
可选的,所述线圈盘架的底面具有用于容置所述第一磁条的第一凹槽以及用于容置所述第二磁条的第二凹槽。
这样使得磁条的安装更加方便和可靠,且减小了线圈盘的厚度,使电磁炉可向较薄化发展。
可选的,所述测温组件位于所述线圈盘的中心之外的区域。
可选的,所述测温组件设置在所述环形间隔区域上。
由于环形间隔区域的空间比较充裕,通过将测温组件设置在环形间隔区域上,有效利用了底壳内部的空间,使得装配更加方便,且测温组件不会对其他部件造成干涉。
可选的,所述测温组件设置在所述底壳内,且位于线圈盘的外围。
通过使测温组件位于线圈盘的外围,在保证有效测温的同时,可避免线圈产生的磁力线切割测温组件,而导致测温组件被加热的现象出现。
可选的,所述测温组件至少为两个,
所述测温组件设置在所述环形间隔区域上时,至少两个所述测温组件沿所述环形间隔区域的周向间隔排布;
所述测温组件位于所述线圈盘的外围时,至少两个所述测温组件沿所述线圈盘的外周间隔排布。
通过将测温组件设置为至少两个,从而可对不同位置处进行测温,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测温的精确性以及可测范围,使得电磁炉的控温更加准确。另外,当测温组件用于检测放置在面板上的锅具的温度时,由于测温组件至少为两个,即使锅具发生一定的偏移,测温组件仍然可以检测到锅具的温度,从而提高了测温的可靠性和可测范围。而且,若其中一个测温组件发生故障或损坏,可利用其他测温组件进行测温,保证电磁炉的正常使用。
可选的,所述导磁体为导磁柱;
或者,所述导磁体包括多个导磁条,多个所述导磁条以所述线圈盘的中心为圆心呈辐射状排布;
或者,所述导磁体包括多个导磁条,多个所述导磁条以所述线圈盘的中心为圆心周向排布呈环状。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内部结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线圈盘的俯视结构图;
图3为图2对应的A-A向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线圈盘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壳;
101—进风孔;
102—出风孔;
2—线圈盘;
21—线圈盘架;
22—线圈;
221—内环线圈绕组;
222—外环线圈绕组;
23—磁条;
231—第一磁条;
232—第二磁条;
20—环形间隔区域;
210—安装孔;
201—第一凹槽;
202—第二凹槽;
3—电路板组件;
30—电路板;
31—散热器;
4—测温组件;
5—导磁体;
6—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内部结构俯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线圈盘的俯视结构图;图3为图2对应的A-A向剖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线圈盘的底部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
该电磁炉具体可包括:底壳1、线圈盘2、电路板组件3、散热风机、测温组件4、灯板6以及面板。其中,面板位于底壳1的顶部,面板可以是陶瓷面板,也可以是玻璃面板,本实用新型对面板的材质不作限定。底壳1和面板共同围成可容置线圈盘2、电路板组件3、散热风机、灯板6以及测温组件4的空腔。
其中,线圈盘2具体包括线圈盘架21和绕设在线圈盘架21上的线圈22。具体实现时,线圈盘架21上可具有绕线槽,线圈22沿着绕线槽绕设。由于线圈22通电产生的磁力线为上下双向的,为了使线圈22通电产生的磁力线尽可能多的聚集在线圈盘2上方,使得更多的磁力线切割锅具,提高对锅具的加热效果,线圈盘2还可以包括磁条23,磁条23具体位于线圈盘架21的下方。通过磁条23对向下的磁力线进行引导和屏蔽,防止磁力线向下泄露,使尽可能多的磁力线聚集在线圈盘2上方,不仅提高了对锅具的加热效果,还可以防止向下的磁力线切割含金属材质的桌面而导致桌面发热的现象出现,即,磁条23还起到了防反向加热的作用。
其中,电路板组件3具体包括电路板30,线圈22与电路板30电连接。散热风机用于为线圈盘2以及电路板组件3等器件进行散热。具体实现时,电路板30上一般设置有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简称IGBT)和整流桥堆等电子元件,IGBT和整流桥堆发热很大,因此为了对电路板30进行更好的散热,电路板组件3还可以包括散热器31,散热器31与电路板30上的电子元件接触,电子元件发出的热量快速传递至散热器31,通过散热器31将热量散发出去。
具体可以在底壳1的侧面上设置操作旋钮,通过转动该操作旋钮可实现电磁炉的开启、关闭、时间调节或者功率调节或者模式选择等。当然,也可以在面板上设置操作按键,通过操作按键同样实现电磁炉的开启、关闭、时间调节或者功率调节或者模式选择等,该操作按键可以是机械按键,也可以是触摸按键。
当使用电磁炉烹饪时,将盛装有食材的锅具放置在电磁炉的面板上,给电磁炉通电,即会有高频的电流流过线圈盘2上的线圈22,产生的磁力线切割锅具,从而在锅具的底面形成无数小涡流,从而对锅具进行加热。
其中,底壳1上开设有进风孔101和出风孔102,电磁炉工作时,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在散热风机的作用下从进风孔101进入底壳1内,然后吹向线圈盘2、电路板组件3等发热元件,将发热元件的热量带走,然后热风从出风孔102吹出至电磁炉外部,从而实现电磁炉的散热。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孔101具体开设在底壳1的底壁上,且位于散热风机的正下方。出风孔102具体开设在底壳1的远离散热风机的侧壁上。当然,进风孔101也可以开设在底壳1的侧壁上,出风孔102也可以开设在底壳1的底壁上。
底壳1具体可包括:下盖以及位于下盖上方的上盖。在本实施例中,下盖具体为腔体结构,上盖可以为框形盖。下盖的侧壁形成为底壳1的至少部分侧壁,出风孔102具体开设在下盖的侧壁上。当然,也可以是,上盖包括侧壁,上盖的侧壁形成为底壳1的至少部分侧壁,在该种情况下,出风孔102具体可开设在上盖的侧壁上。或者,底壳1包括上盖体、中盖体和下盖体,中盖体的侧壁形成为底壳1的至少部分侧壁,在该种情况下,出风孔102具体可开设在中盖体的侧壁上。
其中,测温组件4与电路板30电连接。测温组件4可以用于检测放置在面板上的锅具的温度,也可以用于检测底壳1内腔的温度,还可以用于检测线圈盘2的温度或者底壳1内其他器件的温度等,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测温组件4将检测到的温度传递至电路板30,从而实现电磁炉的控温等功能。
具体实现时,测温组件4包括测温元件,测温元件具体可以为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简称NTC),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测温元件也可以是热电偶等,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此外,测温组件4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用于支撑测温元件的支架,比如,支架为硅胶支架,硅胶支架上具有可容置测温元件的容置槽。
由于现有技术的电磁炉中,线圈盘的中心处不存在导磁结构,导致在线圈盘中心处无法形成聚拢的磁场,导致中心磁场相互排斥,利用电磁炉加热时,锅具上会存在一个较大的冷区中心圈,导致锅具加热不均匀。基于此,在本实施例中,线圈盘2的中心处设置有导磁体5。导磁体5具体可以是软磁材料,本实用新型对其具体材质不作限定,只要能够对磁力线进行有效引导即可。
也就是说,通过在线圈盘2的中心处设置导磁体5,导磁体5能够将线圈22产生的磁场在线圈盘2中心区引导,使之聚拢,从而使磁场在线圈盘2中心处得到加强,即,整体加热能量分布区向线圈盘2中心扩展,从而大大缩小了加热时锅具的中心冷区,使高热区被分散到更大的面积上,使得锅具整体受热更加均匀。
在本实施例中,导磁体5具体为导磁柱,其中,导磁柱具体可以是实心导磁柱,也可以是空心导磁柱,比如,环形导磁柱。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当导磁体5为环形导磁柱时,该环形导磁柱的内环腔的大小小于测温组件4。具体的,现有技术的线圈盘的中心处设置有测温组件,测温组件的外围具有磁条或者磁环,磁条或者磁环围成的空间可容置测温组件,由于测温组件位于中心处,因此线圈盘中心处无法形成聚拢的磁场,而本实施例中的导磁体为环形导磁柱时,环形导磁柱围成的空间远远小于测温组件,因此,该导磁体能够对磁场进行很好的引导,使线圈盘中心处形成聚拢的磁场,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导磁体与现有技术中测温组件外围的磁条或磁环完全不同。
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导磁体5包括多个导磁条,多个导磁条以线圈盘2的中心为圆心呈辐射状排布,或者,多个导磁条以线圈盘2的中心为圆心周向间隔排布呈环状,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当多个导磁条排布呈环状时,该环状结构的内腔尺寸远远小于测温组件,如上描述,本实施例的导磁体与现有技术中测温组件外围的磁条或磁环完全不同。
具体实现时,线圈盘架21的中心处具有安装孔210,导磁体5具体位于该安装孔210中,导磁体5具体可粘接在安装孔210中,或者,安装孔210中具有用于固定导磁体5的固定结构,比如,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安装孔210的底端的支撑面,或者,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安装孔210的内侧壁上的限位筋,通过限位筋将导磁体5卡设在安装孔210中。
其中,线圈22具体可包括:内环线圈绕组221以及设置在内环线圈绕组221外侧的外环线圈绕组222,且内环线圈绕组221的外缘与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内缘之间具有间隙,间隙形成为环形间隔区域20。其中,内环线圈绕组221绕设在导磁体5的外侧。
由于若内环线圈绕组221的外缘与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内缘之间不存在间隙,则会导致内环线圈绕组221产生的磁力线与外环线圈绕组222产生的磁力线在两者连接处重叠,导致该位置处磁力线过于密集,致使该位置处高热,锅具对应该位置处容易糊锅,因此,通过使内环线圈绕组221的外缘与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内缘之间形成环形间隔区域20,使得内环线圈绕组221和外环线圈绕组222分别形成了内外两个区域的电磁场,内、外两组磁场分别向各自的外侧发散,在环形间隔区域20汇聚,形成与内环线圈绕组221和外环线圈绕组222正上方磁力线密度大致相当的均匀电磁场,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锅具加热的均匀性。
在本实施例中,磁条23具体包括对应设置在内环线圈绕组221下方的第一磁条231以及对应设置在外环线圈绕组222下方的第二磁条232,且在沿线圈盘2的径向上,第一磁条231和第二磁条232不在同一直线上。也就是说,通过第一磁条231对内环线圈绕组221产生的向下的磁力线进行引导,通过第二磁条232对外环线圈绕组222产生的向下的磁力线进行引导,从而使得整个线圈产生的磁力线尽可能多的聚集在线圈盘2上方,提高锅具的加热效率,且与将第一磁条和第二磁条相连的方案相比,在保证磁条对磁力线有效引导的同时,节省了磁条的耗材和成本。同时,使在沿线圈盘2的径向上,第一磁条231和第二磁条232不在同一直线上,因此从线圈盘2的周向上来说,磁条对磁力线的引导范围更大。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通过在线圈盘2的中心处设置导磁体5,从而使得导磁体5能够将线圈22产生的磁场在线圈盘2中心区引导,使之聚拢,从而使磁场在线圈盘2中心处得到加强,即,整体加热能量分布区向线圈盘2中心扩展,从而大大缩小了加热时锅具的中心冷区,使高热区被分散到更大的面积上,使得锅具整体受热更加均匀。同时,由于若线圈22的内环线圈绕组221的外缘与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内缘之间不存在间隙,则会导致内环线圈绕组221产生的磁力线与外环线圈绕组222产生的磁力线在两者连接处重叠,导致该位置处磁力线过于密集,导致该位置处高热,锅具对应该位置处容易糊锅,因此,通过使内环线圈绕组221的外缘与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内缘之间形成环形间隔区域20,使得内环线圈绕组221和外环线圈绕组222分别形成了内外两个区域的电磁场,内、外两组磁场分别向各自的外侧发散,在环形间隔区域20汇聚,形成与内环线圈绕组221和外环线圈绕组222正上方磁力线密度大致相当的均匀电磁场,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锅具加热的均匀性。另外,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磁条23设置为第一磁条231和第二磁条232,使第一磁条231对应在内环线圈绕组221的下方,通过第一磁条231对内环线圈绕组221产生的向下的磁力线进行引导,使第二磁条232对应在外环线圈绕组222的下方,通过第二磁条231对外环线圈绕组222产生的向下的磁力线进行引导,从而使整个线圈22产生的磁力线尽可能多的聚集在线圈盘2上方,提高锅具的加热效率,同时由于在沿线圈盘2的径向上,第一磁条231和第二磁条232不在同一直线上,因此从线圈盘2的周向上来说,磁条对磁力线的引导范围更大。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线圈盘2中,内环线圈绕组221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外环线圈绕组22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范围为0.3至1.2,和/或,环形间隔区域20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线圈盘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范围为0.15至0.42。
具体地,可将内环线圈绕组221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外环线圈绕组22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设置为0.5,和/或,将环形间隔区域20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线圈盘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设置为0.42。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上述的描述可知,环形间隔区域20内的磁场是通过内环线圈绕组221和外环线圈绕组222分别形成的内外两个区域的电磁场向环形间隔区域20扩散所形成的,因此内环线圈绕组221和外环线圈绕组222各自形成的磁场分布面积至关重要。
当内环线圈绕组221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外环线圈绕组22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过小时,和/或,环形间隔区域20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线圈盘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过小时,则说明内环线圈绕组221在整个线圈盘2上的分布区域过小,其产生的磁场不足以分布至环形间隔区域20的预定位置,从而无法与外环线圈绕组222产生的磁场进行对接,并且均匀分布在整个环形间隔区域20内,造成环形间隔区域20内的磁场分布不均匀,进而影响整个线圈盘2加热的均匀性。
可以理解的是,当内环线圈绕组221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外环线圈绕组22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过大时,和/或,环形间隔区域20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线圈盘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过大时,则又会使得内环线圈绕组221在整个线圈盘2上的分布区域过大,其产生的磁场与外环线圈绕组222产生的磁场进行重叠,造成重叠位置的磁场强度较大,因此产生加热高温区,同样会造成环形间隔区域20内的磁场分布不均匀,进而影响整个线圈盘2加热的均匀性。
因此在实际的使用中,内环线圈绕组221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外环线圈绕组22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以及环形间隔区域20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线圈盘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可以在上述的范围内进行取值,本实施例上述两个比例的具体数值并不加以限定。
经测试发现,现有技术中线圈盘2的中心位置未设置本实施例的导磁体5,并且线圈的排布是由线圈盘的中心位置一直绕制至边缘位置,其加热的锅具上存在环形的加热区域,该加热区域的内径为45mm,外径为150mm,加热高温区的温度为273℃。
本实施例的线圈盘2中心位置设置导磁体5,线圈22分区的绕制方式,在锅具上同样会形成环形的加热区域,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加热区域的内径减小为30mm,外径增大为160mm,并且加热高温区的温度降低为223℃。因此实验结果可以表明,本实施例的线圈盘2的设置方式可以有效缩小靠近中心位置以及靠近边缘位置的加热冷区的面积,并且加热高温区的温度有进一步的减小,其呈现出的加热效果即为扩大了靠近边缘位置的加热区域,并且削弱了环形间隔区域20的加热高温区的加热温度,使得现有的加热高温区被分散至更大的区域,从而保证热量在锅具整体分布更加均匀,优化电磁炉的加热效果。
示例性的,参照图3所示,内环线圈绕组221的内径的取值范围为12-25mm。环形间隔区域20的内径的取值范围为60-116mm,环形间隔区域20的外径的取值范围为118-134mm。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外径的取值范围为155-190mm。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环形间隔区域20的内径为68-76mm。环形间隔区域20的外径为126-134mm。
在此基础上,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内环线圈绕组221的内径为15.6mm。环形间隔区域20的内径为76mm。环形间隔区域20的外径为126mm。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外径为171mm。
需要说明的是,内环线圈绕组221的内径可以是图3中L5所表示的距离,环形间隔区域20的内径可以是图3中L4所表示的距离,环形间隔区域20的外径可以是图3中L2所表示的距离,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外径可以是图3中L1所表示的距离。通过将内环线圈绕组221、环形间隔区域20以及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尺寸设置为上述的范围,可以有效均匀磁感线在线圈盘2上的分布,从而提高线圈盘2的加热均匀性。
在实际的使用中,内环线圈绕组221的内径、环形间隔区域20的内径、环形间隔区域20的外径以及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外径可以根据在上述的范围内设定,本实施例对其具体数值并不加以限定。
具体实现时,可将第一磁条231设置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一磁条231以线圈盘2的中心为圆心呈辐射状排布。可将第二磁条232设置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二磁条232以线圈盘2的中心为圆心呈辐射状排布在第一磁条231的外围。这样不仅使得线圈盘2的整个外观美感更好,且使得磁条23能够在线圈盘2的整个周向上对磁力线进行引导,且经引导后整个线圈的磁力线分布更加均匀,进而提高了加热的均匀性。
具体地,可以在线圈盘架21的底面设置用于容置第一磁条231的第一凹槽201以及用于容置第二磁条232的第二凹槽202。即,在装配时,将第一磁条231对应装配在第一凹槽201中,将第二磁条232对应装配在第二凹槽202中。这样使得第一磁条231和第二磁条232的安装更方便,且减小了整个线圈盘2的厚度,进而使电磁炉不会太厚。
其中,第一磁条231可以为平直状磁条。也可以是,第一磁条231的至少一端向上凸起形成第一凸缘,即,第一磁条231可以为L形磁条或者U形磁条,第一凸缘能够对磁力线的方向进行引导,避免磁力线外泄,进一步提高线圈外围区域的加热效率。在该种情况下,可以在线圈盘架21上设置可供第一凸缘插入的第一卡位。
第二磁条232可以为平直状磁条。也可以是,第二磁条232的至少一端向上凸起形成第二凸缘,即,第二磁条232可以为L形磁条或者U形磁条,第二凸缘能够对磁力线的方向进行引导,避免磁力线外泄,进一步提高线圈外围区域的加热效率。在该种情况下,可以在线圈盘架21上设置可供第二凸缘插入的第二卡位。
具体实现时,可使相邻的两个第二磁条232的在沿线圈盘2的径向上的延长线的相交处具有一个第一磁条231。这样可进一步保证磁条的覆盖范围,提高对磁力线的引导效果。较为优选的,可使该相邻的两个第二磁条232与位于两者延长线(在线圈盘径向上的延长线)的相交处的第一磁条231围成等腰三角形或者等边三角形,这样排布使得经磁条引导后的磁力线的分布更加均匀。
在本实施例中,测温组件4具体位于线圈盘2的中心之外的区域。参照图1和图2所示,测温组件4具体设置在环形间隔区域20上。由于环形间隔区域20的空间比较充裕,通过将测温组件4设置在环形间隔区域20上,有效利用了底壳1内部的空间,使得装配更加方便,且测温组件4不会对其他部件造成干涉。
具体可以在线圈盘架21的对应环形间隔区域20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固定测温组件4的限位结构。通过限位结构对测温组件4进行固定,提高了测温组件4的稳定性,为测温组件4有效测温提供了保证。
限位结构具体可包括向上凸起的限位筋,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限位筋可以为环形限位筋,测温组件4固定在限位筋的环腔中。在另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限位筋至少为两个,测温组件4位于至少两个限位筋围成的空间内。比如,两个限位筋相对设置,测温组件被两个限位筋夹设在其中。或者,至少两个限位筋围成可容置测温组件4的环形空间。对于限位结构的具体形式,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当然,测温组件4也可以直接粘接在线圈盘2的环形间隔区域20上。
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测温组件4具体位于环形间隔区域20内的靠近内环线圈绕组221的一侧,其中,可将测温组件4距离线圈盘架21的中心位置的距离与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外径的比例范围为0.2至0.25。
需要说明的是,在目前的电磁炉使用时,锅具的底部中心一般与线圈22的中心相对应,锅具的底部边缘一般与线圈22的外缘相对应,锅具的边缘位置散热更快,因此若将测温组件4设置在环形间隔区域20内靠近线圈盘2边缘位置一侧,测量的温度会比实际的加热温度低,降低测温结果的精确性。而靠近锅具的中心位置,散热较慢,温度相对较为稳定,因此将测温组件4设置在环形间隔区域20内靠近线圈盘2中心位置一侧,测量的温度更接近实际的加热温度,可以有效保证测温结果的精确性和增强电磁炉的控温效果。
进一步地,当锅具较小时,若将测温组件4设置在环形间隔区域20的中间位置,或者靠近外环线圈绕组222的一侧,导致测温组件4与锅具之间的距离较大,导致测温组件4无法准确测量锅具的实时加热温度。基于此,本实施例将测温组件4设置在环形间隔区域20的靠近内环线圈绕组221的一侧,可以使得测温组件4能够更加接近锅具所在位置,从而获取锅具的实时加热温度,保证测温组件4的测温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测温组件4距离线圈盘架21的中心位置的距离可以是图2中L3示出的距离,当测温组件4距离线圈盘架21的中心位置的距离与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外径的比例过大或过小时,均会影响测温结果以及控温结果的精确度。在实际使用中,测温组件4距离线圈盘架21的中心位置的距离与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外径的比例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需要设定,本实施例对具体数值并不加以限定。
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将测温组件4设置在底壳1内,且位于线圈盘2的外围。
其中,测温组件4可以为一个,即,实现一点测温,或者,测温组件4也可以设置为至少两个,即,实现多点测温。测温组件4至少为两个时,当测温组件4设置在环形间隔区域20上时,至少两个测温组件4沿环形间隔区域20的周向间隔排布;当测温组件4设置在线圈盘2外围时,至少两个测温组件4沿线圈盘2的外周间隔排布。通过将测温组件4设置为至少两个,从而可对不同位置处进行测温,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测温的精确性以及可测范围,使得电磁炉的控温更加准确。
另外,当测温组件4用于检测放置在面板上的锅具的温度时,由于测温组件4至少为两个,即使锅具发生一定的偏移,测温组件4仍然可以检测到锅具的温度,从而提高了测温的可靠性和可测范围。
而且,若其中一个测温组件4发生故障或者损坏时,可通过其他测温组件4进行测温,保证了电磁炉的正常工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1)、位于所述底壳(1)内的线圈盘(2)、电路板(30)以及与所述电路板(30)电连接的测温组件(4);所述线圈盘(2)包括线圈盘架(21)、绕设在所述线圈盘架(21)上的线圈(22)以及位于所述线圈盘架(21)下方的磁条(23),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2)的中心处设置有导磁体(5);
所述线圈(22)包括内环线圈绕组(221)和设置在所述内环线圈绕组(221)外侧的外环线圈绕组(222),所述内环线圈绕组(221)的外缘与所述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内缘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形成环形间隔区域(20),所述内环线圈绕组(221)绕设在所述导磁体(5)的外侧;
所述磁条(23)包括对应设置在所述内环线圈绕组(221)下方的第一磁条(231)以及对应设置在所述外环线圈绕组(222)下方的第二磁条(232),且在沿所述线圈盘(2)的径向上,所述第一磁条(231)和所述第二磁条(232)不在同一直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条(231)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磁条(231)以所述线圈盘(2)的中心为圆心呈辐射状排布;
所述第二磁条(232)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二磁条(232)以所述线圈盘(2)的中心为圆心呈辐射状排布在所述第一磁条(231)的外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第二磁条(232)的在沿所述线圈盘(2)的径向上的延长线的相交处上具有一个所述第一磁条(23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条(231)与所述两个第二磁条(232)围成等腰三角形或者等边三角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条(231)为平直状磁条;或者,所述第一磁条(231)的至少一端向上凸起形成第一凸缘,所述线圈盘架(21)上具有可供所述第一凸缘插入的第一卡位;
所述第二磁条(232)为平直状磁条;或者,所述第二磁条(232)的至少一端向上凸起形成第二凸缘,所述线圈盘架(21)上具有可供所述第二凸缘插入的第二卡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架(21)的底面具有用于容置所述第一磁条(231)的第一凹槽(201)以及用于容置所述第二磁条(232)的第二凹槽(202)。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组件(4)位于所述线圈盘(2)的中心之外的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组件(4)设置在所述环形间隔区域(20)上;
或者,所述测温组件(4)设置在所述底壳(1)内,且位于所述线圈盘(2)的外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组件(4)至少为两个,
所述测温组件(4)设置在所述环形间隔区域(20)上时,至少两个所述测温组件(4)沿所述环形间隔区域(20)的周向间隔排布;
所述测温组件(4)位于所述线圈盘(2)的外围时,至少两个所述测温组件(4)沿所述线圈盘(2)的外周间隔排布。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体(5)为导磁柱;
或者,所述导磁体(5)包括多个导磁条,多个所述导磁条以所述线圈盘(2)的中心为圆心呈辐射状排布;
或者,所述导磁体(5)包括多个导磁条,多个所述导磁条以所述线圈盘(2)的中心为圆心周向排布呈环状。
CN201822255349.6U 2018-12-29 2018-12-29 电磁炉 Active CN2100699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55349.6U CN210069950U (zh) 2018-12-29 2018-12-29 电磁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55349.6U CN210069950U (zh) 2018-12-29 2018-12-29 电磁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69950U true CN210069950U (zh) 2020-02-14

Family

ID=69424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255349.6U Active CN210069950U (zh) 2018-12-29 2018-12-29 电磁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699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78411B2 (en) Induction heating type cooktop with reduced thermal deformation of thin film
JP3351849B2 (ja) 調理用レンジのための電気加熱装置
CN210069950U (zh) 电磁炉
CN209914103U (zh) 电磁炉
CN209877004U (zh) 电磁炉
KR20170074465A (ko) 전자유도가열 조리기기의 냉각장치
US20240064878A1 (en) Induction heating type cooktop with output control algorithm based on temperature of multiple components
JPH07249480A (ja) 電磁調理器
CN210069947U (zh) 电磁炉
CN210075632U (zh) 电磁炉
CN219107697U (zh)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CN210075631U (zh) 电磁炉
CN210007929U (zh) 电磁炉
CN209588121U (zh) 电磁炉
US20210315067A1 (en) Induction heating type cooktop for heating object by induction heating of thin film
CN209588115U (zh) 电磁炉
CN205994262U (zh) 烹饪器具
CN209512113U (zh) 电磁炉
CN209588122U (zh) 电磁炉
US11729867B2 (en) Induction heating type cooktop for enabling high temperature detection
CN210951425U (zh) 电磁炉
CN210951427U (zh) 电磁炉
CN107454701B (zh) 一种感应加热装置
CN215777227U (zh) 电磁加热锅具组件
CN209659652U (zh) 电磁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