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03537U - 风扇 - Google Patents

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03537U
CN210003537U CN201920531786.8U CN201920531786U CN210003537U CN 210003537 U CN210003537 U CN 210003537U CN 201920531786 U CN201920531786 U CN 201920531786U CN 210003537 U CN210003537 U CN 2100035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generating device
sub
base
impe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53178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文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u Jiqiong
Original Assignee
Xu Jiqio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u Jiqiong filed Critical Xu Jiqiong
Priority to CN20192053178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035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035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0353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扇,它包括基座和细长环形的风扇头,该风扇头包括:壳体、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位于壳体内的第一底座和第一顶座、位于壳体内的第二底座和第二顶座、位于壳体内的第一气流产生装置和第二气流产生装置、分别位于第一气流产生装置与第一底座和第一顶座之间的第一柔性构件和第二柔性构件、分别位于第二气流产生装置与第二底座和第二顶座之间的第三柔性构件和第四柔性构件,该壳体限定了通孔,来自风扇外界的空气能被从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所发出的气流抽吸通过所述通孔。本实用新型的风扇具有噪音和振动小、风量大和外观好等特点。

Description

风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扇。特别是,但并不排他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风扇,诸如塔式风扇,用来在房间、办公室或其他家用环境中产生空气循环和气流。
背景技术
风扇是一种常用的家用电器。有的风扇可以输出凉风或冷风,可以给使用者带来凉爽的效果;有的风扇可以输出热风,可以给使用者带来温暖的效果;有的风扇可以输出干净的空气流即过滤空气,可以给使用者提供干净的空气。
2014年11月26日专利公开号为CN104165134A的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为:201310186724.5)公开了一种风扇,该种风扇包括:基部和安装在所述基部上的喷嘴,所述基座包括具有侧壁的外壳体、位于外壳体内的具有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的叶轮罩、位于叶轮罩内的具有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的叶轮和驱动叶轮绕轴线旋转的电机,所述侧壁包括至少一个空气入口,所述喷嘴包括用于接收来自基座的气流的内部通道和嘴部,其中气流通过嘴部从风扇射出。该种结构的风扇,具有安全和外观较好的特点,但工作时,所输出的风量较小,而产生的噪音却较大。
本申请人于2019年2月17日提交了主题为风扇、专利申请号为201910118682.9的中国专利申请,该申请提供了—种噪音低、风量大和外观较好的风扇,该种风扇包括基座和风扇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头为细长环形的风扇头,所述风扇头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分壳体和第二分壳体,所述壳体限定了通孔;分别位于第一分壳体内和第二分壳体内的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分别设置于第一分壳体上和第二分壳体上的多个第一进气口和多个第二进气口;分别设置于第一分壳体上和第二分壳体上的多个第一出气口和多个第二出气口;分别位于第一气流通道内和第二气流通道内的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分别用于驱动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旋转工作的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其中,至少有部分第一出气口与所述通孔相邻,至少有部分第二出气口与所述通孔相邻;第一叶轮的旋转方向与第二叶轮的旋转方向相反;来自风扇外界的空气能被从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所发出的气流抽吸通过所述通孔。该种风扇的叶轮和电机在工作时所产生的振动较大,有待优化。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种噪音和振动较小、风量较大和外观较好的风扇,以克服上述缺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风扇,所述风扇包括风扇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头为细长环形的风扇头,所述风扇头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分壳体和第二分壳体,所述壳体限定了通孔;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被分别设置于第一分壳体上;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被分别设置于第二分壳体上;第一底座和位于第一底座上方的第一顶座,位于第一分壳体内并分别与第一分壳体连接;第二底座和位于第二底座上方的第二顶座,位于第二分壳体内并分别与第二分壳体连接;第一气流产生装置,包括第一支架、第一叶轮和用于驱动第一叶轮旋转工作的第一电机,位于第一分壳体内,用于形成通过第一出气口输出的气流;第二气流产生装置,包括第二支架、第二叶轮和用于驱动第二叶轮旋转工作的第二电机,位于第二分壳体内,用于形成通过第二出气口输出的气流;第一柔性构件和第二柔性构件,分别位于第一气流产生装置的下端部与第一底座之间和第一气流产生装置的上端部与第一顶座之间,用于减少第一气流产生装置所产生的振动向第一分壳体传递;第三柔性构件和第四柔性构件,分别位于第二气流产生装置的下端部与第二底座之间和第二气流产生装置的上端部与第二顶座之间,用于减少第二气流产生装置所产生的振动向第二分壳体传递;其中,来自风扇外界的空气能被从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所发出的气流抽吸通过所述通孔。
在该种风扇中,第一出气口离第一叶轮的距离和第二出气口离第二叶轮的距离都较近,经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加速后的高压气流在风扇内部运行的损耗较小,其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可以以较低的转速实现较大风量的输出,其噪音水平显著降低。
在该种风扇中,由于第一气流产生装置在其下端部和其上端部分别通过第一柔性构件和第二柔性构件被第一底座和第一顶座所限定,第一气流产生装置所产生的振动不易被传送到第一分壳体上并被放大;同样,第二气流产生装置在其下端部和其上端部也分别通过第三柔性构件和第四柔性构件被第二底座和第二顶座所限定,第二气流产生装置所产生的振动不易被传送到第二分壳体上并被放大;因此使得整个风扇的振动显著减少。
在该种风扇中,由于第一气流产生装置被设定在第一底座和第一顶座之间,这样不仅其第一气流产生装置的安装或定位方便,而且其稳定性好。在风扇的倾斜过程中或运输过程中,其第一气流产生装置都不会与所述壳体发生刚性撞击而导致其损坏或性能下降,如导致第一气流产生装置的第一叶轮的动态平衡性能的下降;同样,第二气流产生装置被设定在第二底座和第二顶座之间,其第二气流产生装置的安装或定位也方便,其稳定性也较好。很显然,在壳体内采用一对底座和顶座来安装或定位第一气流产生装置或第二气流产生装置,有利于提高其可靠性和安装或定位的方便性。
另外,该种结构的风扇由于具有细长环形的风扇头,其外观较好,容易吸引使用者,容易满足使用者对美观的需求。
第一柔性构件、第二柔性构件、第三柔性构件和第四柔性构件优选地由泡沫材料所形成。泡沫材料优选由合成橡胶所形成,比如EPDM(乙烯丙烯二烯单体)橡胶。第一柔性构件、第二柔性构件、第三柔性构件和第四柔性构件优选地包括橡胶件,橡胶件是指由橡胶材料所形成的构件。
优选地,第一叶轮的旋转方向与第二叶轮的旋转方向相反,第一出气口与所述通孔相邻,第二出气口也与所述通孔相邻。这样可以使与所述通孔相邻的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所发出的气流共同协同以有效抽吸来自风扇外界的空气通过所述通孔,从而形成风扇向前输出的总有效气流。
优选地,第一叶轮的旋转速度与第二叶轮的旋转速度不相等。这样有利于防止风扇共振的发生。
优选地,第一叶轮与第二叶轮相隔一定的距离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叶轮可以都为贯流叶轮,也可以都为离心叶轮,优选地采用贯流叶轮。大家知道,贯流叶轮为多叶式、长圆筒形,具有前向多翼形叶片,其在旋转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噪音较小。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的转速通常位于500rpm到4000rpm之间,优选地位于1200rpm到3000rpm之间。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可以是直流无刷电机,也可以是交流电机。
所述风扇头通常包括位于第一分壳体内的第一气流通道和位于第二分壳体内的第二气流通道。
在该种风扇中,第一气流通道的长度和第二气流通道的长度都较短。第一气流通道的长度是指气流从第一进气口流至第一出气口的距离;第二气流通道的长度是指气流从第二进气口流至第二出气口的距离。通常,第一气流通道的长度和第二气流通道的长度都少于180毫米,优选地小于150毫米,更优选地小于80毫米。
为了使风扇的结构紧凑,第一叶轮与第二叶轮之间的距离通常小于150毫米,优选地小于80毫米。
所述通孔的截面形状可以包括矩形,也可以包括跑道形,还可以包括其它形状;所述矩形优选地包括圆角矩形。
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通常都包括多个进口;所述第一出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通常都包括多个出口;其进口可以是圆形的进口,可以是椭圆形的进口,也可以是矩形的进口,还可以是其它形状的进口;其出口通常都为槽口的形式,其槽口的宽度通常位于1毫米至10毫米之间,优选地位于3毫米至6毫米之间。
优选地,第一柔性构件与第一气流产生装置的下端部和第一底座相接合,第二柔性构件与第一气流产生装置的上端部和第一顶座相接合,第三柔性构件与第二气流产生装置的下端部和第二底座相接合,第四柔性构件与第二气流产生装置的上端部和第二顶座相接合。
优选地,第一叶轮包括第一转轴,第二叶轮包括第二转轴;第一气流产生装置还包括第五柔性构件和支撑第一转轴的第一轴承,第五柔性构件位于第一支架与第一轴承之间,用于减少第一叶轮所产生的振动向第一支架传递;第二气流产生装置还包括第六柔性构件和支撑第二转轴的第二轴承,第六柔性构件位于第二支架与第二轴承之间,用于减少第二叶轮所产生的振动向第二支架传递。这样,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在工作时所产生的振动可被有效地衰减,有利于减少整个风扇所形成的振动。
优选地,所述风扇头还包括第一弹性构件和第二弹性构件;第一弹性构件被设置在第一气流产生装置的下端部与第一底座之间,用于减少第一气流产生装置所产生的振动向第一分壳体传递;第二弹性构件被设置在第二气流产生装置的下端部与第二底座之间,用于减少第二气流产生装置所产生的振动向第二分壳体传递。
弹性构件优选地包括弹簧件。弹性构件相对于柔性构件通常具有更强的弹性,容易衰减更多的振动或噪音。
优选地,第一柔性构件和第三柔性构件都具有穿孔。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弹性构件和具有穿孔的第一柔性构件都位于第一气流产生装置的下端部与第一底座之间,其中,第一弹性构件至少有部分位于第一柔性构件的穿孔中。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弹性构件和具有穿孔的第三柔性构件都位于第二气流产生装置的下端部与第二底座之间,其中,第二弹性构件至少有部分位于第三柔性构件的穿孔中。
优选地,第一弹性构件和具有穿孔的第一柔性构件都位于第一气流产生装置的下端部与第一底座之间,第二弹性构件和具有穿孔的第三柔性构件都位于第二气流产生装置的下端部与第二底座之间,其中,第一弹性构件至少有部分位于第一柔性构件的穿孔中,第二弹性构件至少有部分位于第三柔性构件的穿孔中。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气流产生装置还包括第一调节构件,用于调节第一气流产生装置或第一支架的高度。
由于第一底座与第一上座之间的距离通常不变,通过调节第一气流产生装置或第一支架的高度可以改变第一柔性构件、第二柔性构件或第一弹性构件的形变程度,这样有利于使第一柔性构件、第二柔性构件或第一弹性构件处于合适的形变状态来有效衰减第一气流产生装置所形成的振动或噪音;不仅如此,通过调节第一气流产生装置或第一支架的高度还有利于使第一气流产生装置的安装和定位更加方便。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气流产生装置包括第二调节构件,用于调节第二气流产生装置或第二支架的高度。
同样,通过调节第二气流产生装置或第二支架的高度可以改变第三柔性构件、第四柔性构件或第二弹性构件的形变程度,这样有利于使第三柔性构件、第四柔性构件或第二弹性构件处于合适的形变状态来有效衰减第二气流产生装置所形成的振动或噪音,同时还有利于使第二气流产生装置的安装和定位更加方便。
优选地,第一气流产生装置包括第一调节构件,用于调节第一气流产生装置或第一支架的高度;第二气流产生装置包括第二调节构件,用于调节第二气流产生装置或第一支架的高度。
通常,第一支架包括与第一电机的转轴平行的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架包括与第二电机的转轴平行的第二支撑杆;优选地,第一支架包括与第一电机的转轴平行的两个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架包括与第二电机的转轴平行的两个第二支撑杆。
优选地,第一支架包括安装和定位第一电机的第一电机架,第二支架包括安装和定位第二电机的第二电机架。
为了使风扇能输出热气流,所述风扇头还可以包括用于加热气流的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至少有部分位于所述壳体内。
为了净化空气或获得干净的空气,所述风扇头还可以包括过滤器,过滤器至少有部分位于所述壳体内,用于去除来自气流中的微粒。
附图说明
图l是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的正面示意图。
图2是图l所示风扇的后视图。
图3是图l所示风扇的侧视图。
图4是沿图1中的线A—A截取的风扇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3中的线B—B截取的风扇的剖视图。
图6是图5所示风扇的一种替换结构。
图7是图5所示风扇的另一种替换结构。
图8是图1所示风扇的一种替换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图l是从装置前方观察的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的示意图,图2是图l所示风扇的后视图,图3是图l所示风扇的侧视图。从图1、图2和图3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包括基座2和位于基座2上的风扇头1。
基座2包括下基座13和位于下基座13上的上基座14;风扇头1为细长环形的风扇头,风扇头1包括细长环形的壳体12,该细长环形的壳体12由竖直设置的第一分壳体3、竖直设置的第二分壳体4、水平设置的第三分壳体5和水平设置的第四分壳体6所构成,该细长环形的壳体12限定了位于中央的通孔7;风扇头1还包括分别设置于第一分壳体3上的第一进气口10和第一出气口8、以及分别设置于第二分壳体4上的第二进气口11和第二出气口9。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气口10为多个圆孔的形式,第二进气口11也为多个圆孔的形式,其圆孔的直径约为3毫米;第一出气口8和第二出气口9都为多个槽口的形式,这些槽口的宽度约为5毫米。
在图5中可以看到,风扇头1还包括第一底座44、第一顶座43、第二底座42和第二顶座41;其中,第一顶座43位于第一底座44的上方,第二顶座41位于第二底座42的上方;第一底座44和第一顶座43都位于第一分壳体3内并分别与第一分壳体3的内壁连接;第二底座42和第二顶座41都位于第二分壳体4内并分别与第二分壳体4的内壁连接。
第一底座44、第一顶座43、第二底座42和第二顶座41可以采用多种结构和形状;第一底座44、第一顶座43、第二底座42和第二顶座41优选地由与壳体12相同的材料所形成;优选地,第一底座44、第一顶座43、第二底座42和第二顶座41都与壳体12成整体,即一体化。
在图4和图5中可以看到,风扇头1还包括第一气流产生装置62和第二气流产生装置63;第一气流产生装置62包括第一支架38、第一叶轮15和用于驱动第一叶轮旋转工作的第一电机17,第一气流产生装置62位于第一分壳体3内,用于形成通过第一出气口8输出的气流;第二气流产生装置63包括第二支架37、第二叶轮16和用于驱动第二叶轮旋转工作的第二电机18,第二气流产生装置63位于第二分壳体4内,用于形成通过第二出气口9输出的气流。在第一分壳体3内具有第一气流通道23,在第二分壳体4内具有第二气流通道24。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叶轮15与第二叶轮16平行设置,其相隔的距离约为60毫米,第一叶轮15和第二叶轮16都为贯流叶轮,其贯流叶轮的直径约为40毫米;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机17通过转轴21与第一叶轮15连接,第二电机18通过转轴22与第二叶轮16连接。
从图4和图5中可以看出,第一支架38包括与第一电机17的转轴21平行的两个第一支撑杆40,该两个第一支撑杆40相隔一定的距离平行设置;第二支架37包括与第二电机18的转轴22平行的两个第二支撑杆39,该两个第二支撑杆39也相隔一定的距离平行设置;第一支架38还包括安装和定位第一电机17的第一电机架50,第二支架37还包括安装和定位第二电机18的第二电机架49。
从图5中还可以看到,第一柔性构件48位于第一气流产生装置62的下端部与第一底座44之间,即位于第一气流产生装置62的第一电机架50的下端部与第一底座44之间;第二柔性构件47位于第一气流产生装置62的上端部与第一顶座43之间;第三柔性构件46位于第二气流产生装置63的下端部与第二底座42之间,即位于第二气流产生装置63的第二电机架49的下端部与第二底座42之间;第四柔性构件45位于第二气流产生装置63的上端部与第二顶座41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柔性构件48、第二柔性构件47、第三柔性构件46和第四柔性构件45都由合成橡胶所形成。由于第一气流产生装置62通过第一柔性构件48及第一底座44和第二柔性构件47及第一顶座43与第一分壳体3进行柔性连接,第二气流产生装置63通过第三柔性构件46及第二底座42和第四柔性构件45及第二顶座41与第二分壳体4进行柔性连接,这样有利于减少第一气流产生装置62和第二气流产生装置63所产生的振动向壳体12传递,使得整个风扇的振动显著减少。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2由前部壳体部分64和后部壳体部分65所构成,前部壳体部分64通过超声波焊接与后部壳体部分65固定在一起。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底座44、第一顶座43、第二底座42和第二顶座41都分别由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所构成,其第一底座44、第一顶座43、第二底座42和第二顶座41的前半部分都与前部壳体部分64成整体,即一体化;其第一底座44、第一顶座43、第二底座42和第二顶座41的后半部分都与后部壳体部分65成整体,即一体化。
由于第一气流产生装置62被设定在第一底座44和第一顶座43之间,第二气流产生装置63被设定在第二底座42和第二顶座41之间,这样,在前部壳体部分64与后部壳体部分65进行固定时,可以将第一气流产生装置62和第二气流产生装置63方便地安装或定位,并且由于通过其两端进行安装或定位,其第一气流产生装置62和第二气流产生装置63的稳定性都较好;这样在整个风扇的倾斜过程中或运输过程中,第一气流产生装置62和第二气流产生装置63都不会与壳体12发生刚性撞击而导致其损坏或性能下降。
从图5中还可以看到,第一叶轮15包括第一转轴52,第二叶轮16包括第二转轴51;第一气流产生装置62还包括第五柔性构件54和支撑第一转轴52的第一轴承(图中未画出),第五柔性构件54位于第一支架38与第一叶轮15之间,用于减少第一叶轮15所产生的振动向第一支架38传递;第二气流产生装置63还包括第六柔性构件53和支撑第二转轴51的第二轴承(图中未画出),第六柔性构件53位于第二支架37与第二叶轮16之间,用于减少第二叶轮16所产生的振动向第二支架37传递。
在本实施例中,在基座2上设置有电缆穿孔(图中未画出),在风扇头1的壳体12内设置有电路装置19,电路装置19分别与第一电机17和第二电机18进行电连接,以控制第一电机17和第二电机18进行旋转工作。
下基座13用于接合风扇所在的表面。基座2还包括用于使上基座14相对于下基座13来回摆动的摆动机构,该摆动机构包括同步电机20,摆动机构的操作由电路装置19响应用户按下相应的按钮(图中未画出)来控制。摆动范围优选地在60°和120°之间,且摆动机构被设置为每分钟执行3至6个摆动周期。用于供应电力到风扇的电缆(没有画出)穿过形成在下基座13上的孔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机17和第二电机18都为直流无刷电机,第一电机17和第二电机18的转速可通过电路装置19响应用户操作相应的按钮来改变。
在图4中可以看到,通孔7沿轴线X方向的长度等于风扇头1的前端33至后端34之间的距离,通孔7的宽度(即通孔7垂直于轴线X方向的宽度)在前端33附近较宽、在后端34附近较窄;第一出气口8和第二出气口9都与通孔7相邻,从第一出气口8或第二出气口9所发出的气流都首先流入通孔7内,这样来自风扇外界的空气就容易被从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所发出的气流抽吸通过通孔7。
在图4中还可以看到,第一出气口8离第一叶轮15的距离和第二出气口9离第二叶轮16的距离都较近,这样经第一叶轮15或第二叶轮16加速后的高压气流在风扇内部运行的损耗较小,其第一叶轮15和第二叶轮16可以以较低的转速实现较大风量的输出,其噪音水平可以降低。
在图4中还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叶轮15的旋转方向ω1与第二叶轮16的旋转方向ω2相反,这样有利于使与通孔7相邻的第一出气口8和第二出气口9所发出的气流共同协同以有效抽吸来自风扇外界的空气通过通孔7,从而形成风扇向前输出的较大的总气流。
在图4中还可以清楚地看到,风扇头1还包括第一蜗舌25和第二蜗舌26,第一蜗舌25有部分位于第一分壳体3内,第二蜗舌26有部分位于第二分壳体4内,第一蜗舌25和第二蜗舌26的前端分别靠近第一叶轮15和第二叶轮16,第一蜗舌25和第二蜗舌26的后端部分分别作为第一分壳体3和第二分壳体4的组成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分壳体3内和第二分壳体4内分别设置了消音构件29和消音构件30,消音构件29与第一蜗舌25的舌尖端27的距离约为3毫米,消音构件30与第二蜗舌26的舌尖端28的距离也约为3毫米。本实施例的消音构件29和消音构件30都由海绵材料所形成。由于第一叶轮15和第二叶轮16在旋转工作时容易分别在第一蜗舌25的舌尖端27和第二蜗舌26的舌尖端28附近形成和传送噪音,因而分别在舌尖端27和舌尖端28附近设置消音构件29和消音构件30,非常有利于降低噪音。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分壳体3内和第二分壳体4内分别设置了过滤器31和过滤器32,过滤器31和过滤器32用于去除来自气流中的微粒,其过滤器31和过滤器32分别位于第一气流通道23内或第二气流通道24内。过滤器31或过滤器32通常包括由高效微粒空气(HEPA)过滤器组成的过滤介质,优选地包括由活性炭布过滤器组成的过滤介质。
此外,从图1至图3中容易看出,该种结构的风扇其外观较好,使用者不易接触到旋转的叶轮,因而也比较安全。
图6示出了图5所示风扇的一种替换结构。从图6中容易看出,本实施例的风扇与图5所示的风扇相似,只是本实施例的风扇是在图5所示风扇的基础上,还增加设置了第一弹性构件61和第二弹性构件60。
从图6中可以看到,在第一气流产生装置62的下端部与第一底座44之间,不仅设置有具有穿孔的第一柔性构件48,还设置有两个第一弹性构件61;在第二气流产生装置63的下端部与第二底座42之间,不仅设置有具有穿孔的第三柔性构件46,还设置有两个第二弹性构件60;其中,第一弹性构件61有部分位于第一柔性构件48的穿孔中,第二弹性构件60有部分位于第三柔性构件46的穿孔中。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柔性构件48、第二柔性构件47、第三柔性构件46和第四柔性构件45都由合成橡胶所形成;第一弹性构件61和第二弹性构件60都为弹簧件。本实施例的风扇相对于图1至图5所示的第一个实施例的风扇,具有较低的振动。
图7示出了图5所示风扇的另一种替换结构。从图7中容易看出,本实施例的风扇与图5所示的风扇也相似,只是风扇的第一支架38和第二支架37的结构有所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38包括第一调节构件59,第二支架37包括第二调节构件58, 其中,第一调节构件59为一对螺丝和螺母,第二调节构件58也为一对螺丝和螺母。第一支架38可以通过第一调节构件59使其第一支架的顶部部分57相对于第一支架的下面部分67的距离发生变化,从而使第一支架38或第一气流产生装置62的高度发生变化;同样,第二支架37可以通过第二调节构件58使其第二支架的顶部部分56相对于第二支架的下面部分66的距离发生变化,从而使第二支架37或第二气流产生装置63的高度发生变化。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38或第一气流产生装置62的高度发生变化,可以改变第一柔性构件48和第二柔性构件47的形变程度,有利于使其处于合适的形变状态来有效衰减第一气流产生装置62所形成的振动或噪音,同时还有利于使第一气流产生装置62的安装和定位更加方便;同样,第二支架37或第二气流产生装置63的高度发生变化,可以改变第三柔性构件46和第四柔性构件45的形变程度,有利于使其处于合适的形变状态来有效衰减第二气流产生装置63所形成的振动或噪音,同时还有利于使第二气流产生装置63的安装和定位更加方便;这样有利于降低整个风扇的振动或噪音,并使第一气流产生装置62和第二气流产生装置63的安装和定位更加方便。
图8是图1所示的风扇的一种替换结构。在图8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风扇与图1所示的风扇也相似,只是风扇所设置的出气口有所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在水平设置的第三分壳体5上和第四分壳体6上都设置了出气口,其整个风扇环绕通孔7都设置了出气口。选择在风扇头1的不同区域设置不同形状的出气口,可以改变风扇的整体外观,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
尽管已经展示和描述了目前认为是优选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显而易见,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各种改变和改进,而不背离由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风扇,所述风扇包括风扇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头为细长环形的风扇头,所述风扇头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分壳体和第二分壳体,所述壳体限定了通孔;
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被分别设置于第一分壳体上;
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被分别设置于第二分壳体上;
第一底座和位于第一底座上方的第一顶座,位于第一分壳体内并分别与第一分壳体连接;
第二底座和位于第二底座上方的第二顶座,位于第二分壳体内并分别与第二分壳体连接;
第一气流产生装置,包括第一支架、第一叶轮和用于驱动第一叶轮旋转工作的第一电机,位于第一分壳体内,用于形成通过第一出气口输出的气流;
第二气流产生装置,包括第二支架、第二叶轮和用于驱动第二叶轮旋转工作的第二电机,位于第二分壳体内,用于形成通过第二出气口输出的气流;
第一柔性构件和第二柔性构件,分别位于第一气流产生装置的下端部与第一底座之间和第一气流产生装置的上端部与第一顶座之间,用于减少第一气流产生装置所产生的振动向第一分壳体传递;
第三柔性构件和第四柔性构件,分别位于第二气流产生装置的下端部与第二底座之间和第二气流产生装置的上端部与第二顶座之间,用于减少第二气流产生装置所产生的振动向第二分壳体传递;
其中,来自风扇外界的空气能被从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所发出的气流抽吸通过所述通孔。
2.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第一柔性构件与第一气流产生装置的下端部和第一底座相接合,第二柔性构件与第一气流产生装置的上端部和第一顶座相接合,第三柔性构件与第二气流产生装置的下端部和第二底座相接合,第四柔性构件与第二气流产生装置的上端部和第二顶座相接合。
3.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轮包括第一转轴,所述第二叶轮包括第二转轴;所述第一气流产生装置还包括第五柔性构件和支撑第一转轴的第一轴承,第五柔性构件位于第一支架与第一轴承之间,用于减少第一叶轮所产生的振动向第一支架传递;所述第二气流产生装置还包括第六柔性构件和支撑第二转轴的第二轴承,第六柔性构件位于第二支架与第二轴承之间,用于减少第二叶轮所产生的振动向第二支架传递。
4.如权利要求l至3之一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头还包括第一弹性构件和第二弹性构件;第一弹性构件被设置在第一气流产生装置的下端部与第一底座之间,用于减少第一气流产生装置所产生的振动向第一分壳体传递;第二弹性构件被设置在第二气流产生装置的下端部与第二底座之间,用于减少第二气流产生装置所产生的振动向第二分壳体传递。
5.如权利要求l至3之一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流产生装置还包括第一调节构件,用于调节第一气流产生装置或第一支架的高度;所述第二气流产生装置还包括第二调节构件,用于调节第二气流产生装置或第二支架的高度。
6.如权利要求l至3之一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包括与第一电机的转轴平行的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架包括与第二电机的转轴平行的第二支撑杆。
7.如权利要求l至3之一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包括安装和定位第一电机的第一电机架,所述第二支架包括安装和定位第二电机的第二电机架。
8.如权利要求l至3之一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第一柔性构件、第二柔性构件、第三柔性构件和第四柔性构件都包括橡胶件。
9.如权利要求l至3之一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头还包括用于加热气流的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至少有部分位于所述壳体内。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第一弹性构件和第二弹性构件都包括弹簧件。
CN201920531786.8U 2019-04-18 2019-04-18 风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0035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31786.8U CN210003537U (zh) 2019-04-18 2019-04-18 风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31786.8U CN210003537U (zh) 2019-04-18 2019-04-18 风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03537U true CN210003537U (zh) 2020-01-31

Family

ID=693042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531786.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003537U (zh) 2019-04-18 2019-04-18 风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0353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71700A (zh) * 2020-02-26 2023-09-19 许彐琼 风扇组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71700A (zh) * 2020-02-26 2023-09-19 许彐琼 风扇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42166B2 (ja) 細隙ノズル組立体により空気を吹き込むための装置
US20130142676A1 (en) Bladeless fan
CN201874898U (zh) 无叶片风扇
JP2016173102A (ja) 電気送風機のための雑音低減ディフューザ
CN109707651A (zh) 风扇
CN210003537U (zh) 风扇
CN111456947A (zh) 离心风机及电器设备
ES2366147T3 (es) Conjunto de ventilador.
CN111927802B (zh) 一种空气净化电风扇
US20130189129A1 (en) Low Noise Air Movement Generator
WO2021196635A1 (zh) 新风模块与空调器
CN212376941U (zh) 风扇组件
CN213176182U (zh) 一种风扇导流结构及风扇
CN111828352A (zh) 风扇
CN218760593U (zh) 风扇
CN212318314U (zh) 离心风机及电器设备
CN212376939U (zh) 风扇组件
CN111911429B (zh) 风扇
CN204024988U (zh) 风扇
CN209763332U (zh) 用于安装电机的支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外机
CN212376940U (zh) 风扇组件
CN212376938U (zh) 风扇组件
KR102568173B1 (ko) 송풍 장치
CN213176120U (zh) 一种空气净化电风扇
CN220824039U (zh) 吹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13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