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72172U - 驱动组件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驱动组件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72172U
CN209972172U CN201920503415.9U CN201920503415U CN209972172U CN 209972172 U CN209972172 U CN 209972172U CN 201920503415 U CN201920503415 U CN 201920503415U CN 209972172 U CN209972172 U CN 2099721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shaft
drive
connecting bracket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50341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庚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gna new energy vehicle technology (Zhenji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50341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721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721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721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驱动组件以及具有其的车辆,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装置、减速装置、驱动轴总成;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支架;所述减速装置与所述驱动装置相连;所述驱动轴总成与所述减速装置相连,所述驱动轴总成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固定在所述驱动装置上;其中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一体成型。这样,减少了一级零部件的装配操作,可以有效地降低驱动轴总成在驱动装置上的安装精度,节省了驱动组件的装配工时,有利于驱动组件的拆装。

Description

驱动组件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驱动组件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第二连接轴通过支架固定在驱动装置上,支架包括驱动轴支架和中间支撑支架,通常先将驱动轴支架与驱动装置通过紧固螺栓进行连接,然后再将中间支撑支架与第二驱动轴总成通过螺栓进行连接,最后将中间支撑支架与驱动轴支架利用螺栓紧固才能完成第二驱动轴总成在驱动装置上的固定,由此可见,第二驱动轴总成与驱动装置的装拆便利性较差、装配工艺复杂,并且这样的装配操作增加了一级零部件装配公差,其累计形位公差会引起减速装置与第二驱动轴总成的轴线不同心,易造成油封和驱动轴轴承的早期磨损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的驱动轴总成与驱动装置之间的拆卸更加方便,装配精度更高。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驱动组件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驱动组件包括:驱动装置、减速装置、驱动轴总成;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支架;所述减速装置与所述驱动装置相连;所述驱动轴总成与所述减速装置相连,所述驱动轴总成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固定在所述驱动装置上;其中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一体成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组件,通过设置与驱动装置的壳体一体成型的第一连接支架,在装配驱动组件时,取消了中间支撑支架与其他零部件之间的装配操作,可以直接将驱动轴总成通过第一连接支架固定在驱动装置上。这样,减少了一级零部件的装配操作,可以有效地降低驱动轴总成在驱动装置上的安装精度,节省了驱动组件的装配工时,有利于驱动组件的拆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轴总成具有第二连接支架,所述第一连接支架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连接以将所述驱动轴总成固定在所述壳体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支架上具有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二连接支架上具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配合以对所述驱动轴总成进行定位。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轴总成包括:依次相连的车轮轴、外球笼、第一连接轴、内球笼以及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二连接轴与所述减速装置相连,所述第一连接轴与所述第二连接轴通过所述内球笼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轴与所述车轮轴通过所述外球笼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支架形成在所述内球笼上,所述第二连接轴通过轴承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支架或/和所述第二连接支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和所述第二连接支架均构造为环形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具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连接支架具有第二通孔,所述轴承的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轴承的另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二通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轴承与所述第一通孔为过渡配合,所述轴承与所述第二通孔为过盈配合。
可选地,所述内球笼包括:第一大夹箍、第一小夹箍、第一防尘罩;其中,第一防尘罩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夹箍和第一小夹箍之间,所述第一小夹箍适于紧固所述第一防尘罩与所述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一大夹箍适于紧固所述第一防尘罩与所述内球笼的球形壳;所述外球笼包括:第二大夹箍、第二小夹箍、第二防尘罩;其中,第二防尘罩设置在所述第二大夹箍和第二小夹箍之间,所述第二小夹箍适于紧固所述第二防尘罩与所述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二大夹箍适于紧固所述第二防尘罩与所述外球笼的球形壳。
进一步地,所述车轮轴包括:第一轴本体以及车轮侧轮毂轴承;所述外球笼与所述车轮侧轮毂轴承、所述第二连接轴与所述减速装置均通过内外渐开线花键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驱动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组件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组件的第一连接支架与壳体的配合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组件的第一连接轴、内球笼与第二连接轴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驱动组件100,
驱动装置10,壳体11,
减速装置20,
驱动轴总成30,车轮轴31,第一轴本体311,车轮侧轮毂轴承312,外球笼32,第二大夹箍321,第二小夹箍322,第二防尘罩323,第一连接轴33,内球笼34,第一大夹箍341,第一小夹箍342,第一防尘罩343,第二连接轴35,
第一连接支架40,第一定位部41,
第二连接支架50,第二定位部5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组件100。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驱动组件100包括:驱动装置10、减速装置20、驱动轴总成30。
其中,驱动装置10驱动组件100的动力来源,换言之,驱动装置10用于提供动力,以驱动驱动轴总成30转动,进而带动对应的车轮转动,驱动装置10包括壳体11,在壳体1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支架40;
减速装置20与驱动装置10动力连接,从而可以对驱动装置10的扭矩、转速传递给驱动轴总成30,并适于进行降速增扭,以使驱动组件100的动力更加充沛。
可以理解的是,驱动轴总成30在减速装置20的一侧与减速装置20相连,并通过与壳体11一体成型的第一连接支架40将驱动轴总成30固定在驱动装置10上。
第一连接支架40一体成型在驱动装置10上,而驱动轴总成30在厂家供货时已经完成装配,进而可以将装配完成的驱动轴总成30直接固定在第一连接支架40上,以完成驱动组件100的装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组件100,通过设置与驱动装置10的壳体11一体成型的第一连接支架40,在装配驱动组件100时,取消了中间支撑支架与其他零部件之间的装配操作,可以直接将驱动轴总成30通过第一连接支架40固定在驱动装置10上。这样,减少了一级零部件的装配操作,可以有效地降低驱动轴总成30在驱动装置10上的安装精度,节省了驱动组件100的装配工时,有利于驱动组件100的拆装。
可以理解的是,驱动轴总成30直接固定在驱动装置10上,可以减小驱动装置10与驱动轴总成30之间的径向和轴向配合间隙,降低驱动组件100的总间隙,从而可以消除由于间隙过大引起的NVH(英文名称:Noise、Vibration、Harshness,中文名称: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问题。
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驱动轴总成30具有第二连接支架50,第一连接支架40与第二连接支架50连接以将驱动轴总成30固定在壳体11上。
具体而言,第一连接支架40与第二连接支架50相对设置,且适于在驱动轴总成30安装到驱动装置10上时,两者固定配合,从而使驱动轴总成30与驱动装置10的壳体11的连接稳定性更高。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支架40上具有第一定位部41,第二连接支架50上具有第二定位部51,第一定位部41与第二定位部51配合以对驱动轴总成30进行定位(例如:第一定位部41形成为定位孔,第二定位部51对应形成为与上述定位孔配合的定位销)。
这样,通过第一定位部41与第二定位部51配合,可以有效地提高第一连接支架40与第二连接支架50的配合稳定性,并提高两者的连接精度,起到防转限位的作用。
在图1所示的具体的实施例中,驱动轴总成30包括:依次相连的车轮轴31、外球笼32、第一连接轴33、内球笼34以及第二连接轴35,第二连接轴35与减速装置20相连,第一连接轴33与第二连接轴35通过内球笼34连接,第一连接轴33与车轮轴31通过外球笼32连接。
这样,使驱动装置10的动力可以通过位于驱动轴总成30一端的第一连接轴33依次传递,进而使位于驱动轴总成30另一端的车轮轴31转动以带动车轮转动。
在图3所示的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支架50形成在内球笼34上,第二连接轴35通过轴承固定在第一连接支架40或/和第二连接支架50上。
换言之,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轴35通过轴承与第一连接支架40配合;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轴35通过轴承与第二连接支架50配合;在又一些实施例中,轴承设置在第一连接支架40和第二连接支架50之间,进而轴承同时与第一连接支架40、第二连接支架50枢转配合。这样,使第二连接轴35在第一连接支架40和/或第二连接支架50上的固定更加稳固、可靠。
在轴承同时与第一连接支架40、第二连接支架50配合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支架40具有第一通孔,第二连接支架50具有第二通孔,轴承的一端插入到第一通孔内,轴承的另一端插入到第二通孔内。这样,使轴承与第一通孔为过渡配合,轴承与第二通孔为过盈配合。不仅可以提高驱动轴总成30在驱动装置10的壳体11上的固定效果,而且,使轴承与第一通孔间隙配合,可以使第二连接轴35的转动更加平稳、稳定。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连接支架40和第二连接支架50均构造为环形结构。也就是说,环形的第一连接支架40与环形的第二连接支架50相对,从而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相对设置,进而轴承可以插入到第一通孔和/或第二通孔内,且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支架40和第二连接支架50可以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第一连接支架40和第二连接支架50的配合精度,而且使两者之间的装配更加简单、方便,装配后两者的配合稳定性更好,轴承在两者之间的设置更加方便。
可选地,内球笼34包括:第一大夹箍341、第一小夹箍342、第一防尘罩343;其中,第一防尘罩343设置在第一大夹箍341和第一小夹箍342之间,第一小夹箍342适于紧固第一防尘罩343与第一连接轴33,第一大夹箍341适于紧固第一防尘罩343与内球笼34的球形壳;外球笼32包括:第二大夹箍321、第二小夹箍322、第二防尘罩323;其中,第二防尘罩323设置在第二大夹箍321和第二小夹箍322之间,第二小夹箍322适于紧固第二防尘罩323与第二连接轴35,第二大夹箍321适于紧固第二防尘罩323与外球笼32的球形壳。
这样,通过第一小夹箍342和第一大夹箍341将第一防尘罩343固定在第一连接轴33与第二连接轴35之间,通过第二小夹箍322和第二大夹箍321将第二防尘罩323固定在第一连接轴33与车轮轴31之间,从而可以避免灰尘以及异物进入到驱动轴总成30内,提高驱动轴总成30的工作稳定性。
如图3所示,车轮轴31包括:第一轴本体311以及车轮侧轮毂轴承312;外球笼32与车轮侧轮毂轴承312、第二连接轴35与减速装置20均通过内外渐开线花键连接。
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高车轮轴31与第一连接轴33的配合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驱动组件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车辆的其他构造,如底盘、变速器等均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公知常识,在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驱动组件(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装置(10),所述驱动装置(10)包括壳体(11),所述壳体(1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支架(40);
减速装置(20),所述减速装置(20)与所述驱动装置(10)相连;
驱动轴总成(30),所述驱动轴总成(30)与所述减速装置(20)相连,所述驱动轴总成(30)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支架(40)固定在所述驱动装置(10)上;其中
所述壳体(11)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40)一体成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总成(30)具有第二连接支架(50),所述第一连接支架(40)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50)连接以将所述驱动轴总成(30)固定在所述壳体(1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40)上具有第一定位部(41),所述第二连接支架(50)上具有第二定位部(51),所述第一定位部(41)与所述第二定位部(51)配合以对所述驱动轴总成(30)进行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总成(30)包括:依次相连的车轮轴(31)、外球笼(32)、第一连接轴(33)、内球笼(34)以及第二连接轴(35),所述第二连接轴(35)与所述减速装置(20)相连,所述第一连接轴(33)与所述第二连接轴(35)通过所述内球笼(34)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轴(33)与所述车轮轴(31)通过所述外球笼(32)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50)形成在所述内球笼(34)上,所述第二连接轴(35)通过轴承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支架(40)或/和所述第二连接支架(50)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40)和所述第二连接支架(50)均构造为环形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支架(40)具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连接支架(50)具有第二通孔,所述轴承的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轴承的另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二通孔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与所述第一通孔为过渡配合,所述轴承与所述第二通孔为过盈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球笼(34)包括:第一大夹箍(341)、第一小夹箍、第一防尘罩(343);其中,第一防尘罩(343)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夹箍(341)和第一小夹箍之间,所述第一小夹箍适于紧固所述第一防尘罩(343)与所述第一连接轴(33),所述第一大夹箍(341)适于紧固所述第一防尘罩(343)与所述内球笼(34)的球形壳;
所述外球笼(32)包括:第二大夹箍(321)、第二小夹箍(322)、第二防尘罩(323);其中,第二防尘罩(323)设置在所述第二大夹箍(321)和第二小夹箍(322)之间,所述第二小夹箍(322)适于紧固所述第二防尘罩(323)与所述第二连接轴(35),所述第二大夹箍(321)适于紧固所述第二防尘罩(323)与所述外球笼(32)的球形壳。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轴(31)包括:第一轴本体(311)以及车轮侧轮毂轴承(312);所述外球笼(32)与所述车轮侧轮毂轴承(312)、所述第二连接轴(35)与所述减速装置(20)均通过内外渐开线花键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组件(100)。
CN201920503415.9U 2019-04-12 2019-04-12 驱动组件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099721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03415.9U CN209972172U (zh) 2019-04-12 2019-04-12 驱动组件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03415.9U CN209972172U (zh) 2019-04-12 2019-04-12 驱动组件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72172U true CN209972172U (zh) 2020-01-21

Family

ID=692576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503415.9U Active CN209972172U (zh) 2019-04-12 2019-04-12 驱动组件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721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H0514010Y2 (zh)
US20060191752A1 (en) Axle assembly of driven wheel
KR100875004B1 (ko) 인휠 모터 장착 구조체
KR100742027B1 (ko) 허브가 일체화된 브레이크 디스크의 차축 결합 구조
CN209972172U (zh) 驱动组件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US20060192423A1 (en) Axle assembly of driving wheel
JP2003104077A (ja) プロペラシャフトのブラケット取付構造
CN210618365U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中置电机固定装置、车架系统
KR101060078B1 (ko) 자동차의 비구동축 액슬장치
JP3706845B2 (ja) アクスルハブの支持構造
KR101757607B1 (ko) 자전거 전동 구동장치
KR100846049B1 (ko) 차량용 허브 베어링 고정 장치
CN217926826U (zh) 一种轮毂一体化等速万向节
JP3194154B2 (ja) プロペラシャフト
CN212367038U (zh) 一种轴用紧固装置及电驱动装置
KR100794467B1 (ko) 차량용 프론트 액슬 장치
KR100729040B1 (ko) 차량용 허브 어셈블리 장치
KR100641429B1 (ko) 너클 및 휠 베어링 조립체의 지지장치
KR20120011979A (ko) 차량용 휠베어링 구조
CN214928693U (zh) 用于车辆的车轮总成及车辆
KR101416384B1 (ko) 차량용 휠 베어링 유닛
KR101382830B1 (ko) 드라이브 샤프트의 조인트와 휠 허브의 연결구조
KR100368652B1 (ko) 차량용 액슬 어셈블리
KR20200139502A (ko) 원가절감과 노이즈 제거로 운전피로도를 감소시킨 허브베어링 고정장치
JP2007290631A (ja) プロペラシャフト支持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401

Address after: 212100 No. 1 Beiqi Avenue, Shangdang Town, Dantu District, Zhenji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Magna new energy vehicle technology (Zhenjia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2606 Beijing C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Daxing District Caiyu mining and Road No. 1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