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47708U - 后背门微动开关、后背门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后背门微动开关、后背门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47708U
CN209947708U CN201921181610.0U CN201921181610U CN209947708U CN 209947708 U CN209947708 U CN 209947708U CN 201921181610 U CN201921181610 U CN 201921181610U CN 209947708 U CN209947708 U CN 2099477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 door
button cover
housing portion
mounting groove
automobi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8161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雅雅
连超
李磊
苏飞
程冠冠
李志彬
张博
张奇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18161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477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477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477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背门微动开关、后背门及汽车,包括按钮盖和壳体部,所述按钮盖一侧的端面上设有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内还设有嵌合部,所述壳体部用于固定在汽车后背门上,所述壳体部朝向所述按钮盖一侧的端面上设有卡合部,所述壳体部的外边缘与所述连接结构的内边缘之间可相互匹配,使得整个所述壳体部卡在所述连接结构内,所述嵌合部与所述卡合部之间卡合,以使得所述按钮盖与所述壳体部之间紧密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背门微动开关采用平面连接和嵌合连接两种连接方式,保证了微动开关的锁紧功能,避免后背门进水的出现,提升了整车品质和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后背门微动开关、后背门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背门微动开关、后背门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的后背门一般由微动开关控制其开启,按下微动开关,汽车后背门开启,用户可将行李或物品放置到汽车后备箱后再手动关闭后背门。
目前,后背门的微动开关一般由位于后背门外部的按钮部分和位于后背门内侧的固定传动部分组成,两者拼接在一起组成微动开关,按钮部分由橡胶按钮键和塑料上壳体组成,橡胶按钮键和塑料上壳体之间连接时,一般为平面接触,依靠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相互紧贴,产生结合力,从而使橡胶按钮键和塑料上壳体结合在一起。
然而,现有的后背门微动开关存在一些问题,后背门微动开关一直暴露在室外,持续受到风吹日晒以及雨水的侵蚀,后背门微动开关中塑料件和橡胶件由于材质的关系,长期处于高温的条件下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导致橡胶按钮键和塑料上壳体之间的密封性受到影响,除了高温外,高湿度或者长期浸水的环境下会同样会影响橡胶按钮键和塑料上壳体之间的密封性,导致橡胶按钮键和塑料上壳体之间易脱开,从而使得外部的灰尘或者雨水进入到后备箱的内部,造成后备箱微动开关的开关功能失灵,严重影响汽车的正常使用和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背门微动开关、后背门及汽车,通过在按钮盖和壳体部之间采用平面连接和嵌合连接两种连接方式,提高微动开关的稳定性,降低故障率,避免水漏入后背门内,提升汽车的质量和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汽车后背门微动开关,包括:
按钮盖和壳体部,所述按钮盖一侧的端面上设有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内还设有嵌合部,所述壳体部用于固定在汽车后背门上,所述壳体部朝向所述按钮盖一侧的端面上设有卡合部,所述壳体部的外边缘与所述连接结构的内边缘之间可相互匹配,使得整个所述壳体部卡在所述连接结构内,所述嵌合部与所述卡合部之间卡合,以使得所述按钮盖与所述壳体部之间紧密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结构为安装槽,所述连接结构为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环绕所述按钮盖一周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部的形状与所述安装槽的形状相匹配,所述壳体部的外边缘可与所述安装槽的内边缘过盈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嵌合部为凸台,所述凸台位于所述安装槽中,所述凸台由所述安装槽的槽底朝向槽口延伸,所述凸台的顶端与所述安装槽的槽口相平齐。
进一步地,所述凸台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凸台之间以预设间隔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凸台分别在所述安装槽内的上下两侧横向排列。
进一步地,所述卡合部为通孔,所述凸台可伸入所述通孔内,所述按钮盖背离所述壳体部一侧的端面上设有按钮,所述按钮用于控制汽车后背门开启。
进一步地,所述按钮盖与所述壳体部为双色注塑。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汽车后背门,包括第一方面提供的微动开关和后背门本体,所述微动开关设置在所述后背门本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微动开关的壳体部的两侧设有安装孔,所述微动开关通过所述安装孔与所述后背门本体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第二方面提供的后背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后背门微动开关,用于控制汽车后背门的开启,通过包括按钮盖和壳体部,按钮盖一侧的端面上设有连接结构,壳体部的外边缘与连接结构的内边缘之间相互匹配,使得壳体部在与连接结构连接时,壳体部能够整体贴合进连接结构内,壳体部的端面与连接结构内部的端面贴合,壳体部的外边缘与连接结构的内边缘之间贴合,连接结构与壳体部相接触的端面上设有嵌合部,与之相对的,壳体部的端面上相应的设有卡合部,卡合部与嵌合部之间嵌合连接,壳体部整体嵌入到按钮盖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橡胶按钮盖和塑料上壳体之间连接不紧密的问题,与现有技术相比,壳体部和按钮盖之间的包括平面连接和嵌合连接两种连接方式,避免按钮盖和壳体部之间因材料形变而出现的密封性下降,按钮盖和壳体部之间出现进水失效的情况,降低了微动开关的故障率,提升了整车的品质和用户的驾驶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微动开关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微动开关的平面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微动开关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微动开关的平面和嵌合两种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微动开关;
10-按钮盖;
11-安装槽;
12-凸台;
13-按钮;
20-壳体部;
21-通孔;
22-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后背门微动开关1,如图1所示,用于控制汽车后背门的开启,包括:按钮盖10和壳体部20,按钮盖10和壳体部20 之间能够相互卡合,按钮盖10为盖子状结构,按钮盖10与壳体部20之间相互卡合时,按钮盖10与壳体部20之间相互正对连接,按钮盖10朝向壳体部20一侧的端面上设有连接结构,壳体部20通过连接结构与按钮盖10连接。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结构内还设有嵌合部,嵌合部位于连接结构朝向壳体部20一侧的端面上,相对的,壳体部20朝向按钮盖10一侧的端面上设有卡合部,嵌合部可与卡合部之间相互配合,使得按钮盖10 与壳体部20之间紧密连接,嵌合部的形状与卡合部的形状相互匹配,能够使得嵌合部和卡合部之间相互卡合在一起。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壳体部20为塑料材质制成,壳体部 20朝向外侧的一端,也就是朝向按钮盖10一侧的端面为平滑的端面,这一侧端面的大小相较于按钮盖10要小,按钮盖10的连接结构与壳体部20 之间连接,壳体部20能够整个镶进连接结构内,壳体部20与连接结构相互连接时,壳体部20的端面与连接结构的端面之间相互贴合,壳体部20 外侧的边缘与连接结构内侧的边缘之间相互紧贴,使得壳体部20的边缘和端面与连接结构之间紧密贴合。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按钮盖10为橡胶材质制成,橡胶材质的按钮盖10与塑料材质的壳体部20之间相互配合,橡胶材质和塑料材质不同于金属材质,由于按钮盖10和壳体部20之间需要通过卡合而连接在一起,卡合时就需要按钮盖10和壳体部20均能够具有一定的形变,以方便按钮盖10与壳体部20之间卡合,因此,按钮盖10和壳体部20均使用非金属材质制成,同时,按钮盖10和连接结构之间连接关系是依靠两者相互之间的接触面来实现的,橡胶件和塑料件之间的接触面相互摩擦,不同材质之间的接触面之间摩擦力较强,增加接触面积能够增强按钮盖10和壳体部20之间的摩擦力,按钮盖10和壳体部20之间的形状相互匹配,以保证按钮盖10和壳体部20之间的接触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橡胶材质的按钮盖10 和塑料材质的壳体部20之间的通过相互接触紧密连接,现有技术中,橡胶按钮盖和塑料上壳体之间在连接时,由于长期暴露在外界,橡胶按钮盖和塑料上壳体长期处于高温高湿以及长期浸水的状态下,橡胶按钮盖与塑料上壳体之间的结合力会不断下降,橡胶材质和塑料材质在长期的高温高湿及浸水状态下,橡胶材质和塑料材质均会出现材质劣化的情况,橡胶按钮盖和塑料上壳体也同样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形变,导致橡胶按钮盖和塑料上壳体之间接触面积变小以及两者之间的接触面贴合不紧密,橡胶按钮盖和塑料上壳体之间连接的紧密度,是通过两者端面之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来决定的,接触面积越大,橡胶按钮盖和塑料上壳体之间连接的紧密程度就越高。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按钮盖10和壳体部20之间在连接时,壳体部20整个嵌入按钮盖10中,卡合部位于壳体部20嵌入按钮盖10一侧的端面上,而与卡合部相对的,连接结构中与壳体部20相处的端面上设有嵌合部,嵌合部与卡合部之间相互配合连接,使得壳体部20和按钮盖10 之间除了依靠连接结构进行连接外,还有嵌合部和卡合部之间的连接,使得按钮盖10与壳体部20之间的进一步的加强连接关系,按钮盖10和卡合部之间不仅通过连接结构实现平面之间的接触,还依靠嵌合部和卡合部实现嵌合式连接,两种连接方式之间相互配合,共同起到加强连接,保证按钮盖10和壳体部20之间紧密连接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按钮盖10和壳体部20之间通过平面连接和嵌合式连接两种方式,平面连接为连接结构和壳体部20之间,而嵌合连接为嵌合部和卡合部,按钮盖10和壳体部20组成的微动开关1长期处于高温高湿和浸水的状态下,当按钮盖10或者壳体部20因外部的环境因素发生形变影响连接关系时,由于形变的发生仅会影响到按钮盖10和壳体部20之间的接触面,接触面由于变形而出现相互之间的贴合不紧密的情况,导致按钮盖10和壳体部20之间接触面积变小,影响到按钮盖 10和壳体部20之间的平面接触,但嵌合部和卡合部之间嵌合接触并不会受到影响,嵌合式接触使得嵌合部嵌入到卡合部,也就是说,按钮盖10 的一部分嵌入到壳体部20中,这就能够保证按钮盖10和卡合部之间的连接关系,即使平面连接受到影响,也依然可通过嵌合连接保证按钮盖10 和连接结构的连接,避免按钮盖10和卡合部之间因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按钮盖10和卡合部之间失去相互卡合锁紧的功能。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后背门微动开关1,用于控制汽车后背门的开启,通过包括按钮盖10和壳体部20,按钮盖10一侧的端面上设有连接结构,壳体部20的外边缘与连接结构的内边缘之间相互匹配,使得壳体部 20在与连接结构连接时,壳体部20能够整体贴合进连接结构内,壳体部 20的端面与连接结构内部的端面贴合,壳体部20的外边缘与连接结构的内边缘之间贴合,连接结构与壳体部20相接触的端面上设有嵌合部,与之相对的,壳体部20的端面上相应的设有卡合部,卡合部与嵌合部之间嵌合连接,壳体部20整体嵌入到按钮盖10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橡胶按钮盖和塑料上壳体之间连接不紧密的问题,与现有技术相比,壳体部20 和按钮盖10之间的包括平面连接和嵌合连接两种连接方式,避免按钮盖10和壳体部20之间因材料形变而出现的密封性下降,按钮盖10和壳体部 20之间出现进水失效的情况,降低了微动开关1的故障率,提升了整车的品质和用户的驾驶体验。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连接结构为安装槽11结构,安装槽11位于按钮盖10朝向壳体部20一侧的端面上,按钮盖10朝向背离壳体部20一侧凹陷,所形成的的凹槽即为安装槽11,安装槽11环绕在连接结构端面的一周设置,设置的位置与壳体部20整体的位置相匹配,壳体部20在与连接结构连接时,壳体部20的整体嵌入安装槽11内。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壳体部20的形状与安装槽11的形状相匹配,包括壳体部20端面的形状以及四周边缘的形状均与安装槽11整体的形状匹配,壳体部20的外边缘可与安装槽11的的内边缘之间过盈配合,以保证在壳体部20与安装槽11连接时,壳体部20能够与安装槽11之间紧密贴合,两者之间的形状相匹配,能够使得壳体部20和安装槽11在连接时,形成一种卡合的状态,壳体部20本身时嵌入到安装槽11内部的凹槽中,而壳体部20四周的边缘与安装槽11内四周的槽壁之间贴合,进而使得壳体部20卡在安装槽11内部,一方面尽可能的提升壳体部20和安装槽11 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两者之间的摩擦力,另一方面,壳体部20和安装槽11之间贴合紧密,两者之间没有多余的空隙,有利于壳体部20和安装槽11之间连接结构位形成真空状态,进一步的保证连接的紧密程度。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嵌合部为凸台12,凸台12位于安装槽11内,凸台12在安装槽11的内部,安装槽11内部的端面,也就是安装槽11槽底的端面上朝向壳体部20所在的一侧凸起的圆柱状台阶即为凸台12,凸台12的凸起的高度与安装槽11凹槽的深度相同,凸台 12的顶端与安装槽11的槽口位置向平齐,凸台12不会突出到安装槽11 的外部。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凸台12的数量为多个,相邻凸台12之间以预设间隔隔开,且多个凸台12环绕设置在安装槽11内,具体的,凸台12 以上下两排的形式排列在安装槽11内,安装槽11以环绕的形式设置在按钮盖10上,使得整体的安装槽11在按钮盖10上呈一个环形槽,而一半数量的凸台12位于环形槽内上方的槽底面上,另一半的凸台12位于对侧的槽底面上,凸台12之间以水平方向排列的形式排列在安装槽11内,也就是说,安装槽11内处于有上下两条平直状态的边和两侧的两条竖直状态的边,凸台12集中设置在上下两条水平状态的边上,而竖直状态的边上则没有设置凸台12,凸台12设置数量与与安装槽11的长度相关,当然,凸台12设置的数量越多,壳体部20和按钮盖10之间的连接点就越多,与此相对的,壳体部20和按钮盖10之间的连接就越紧密,但是,为了便于正产加工以及壳体部20与按钮盖10之间的开合顺畅,仅在安装槽11 上设置横向设置两排凸台12,如果凸台12将安装槽11内填满,就会导致壳体部20和按钮盖10之间的连接过于紧密,当需要操作壳体部20和按钮盖10之间开启时,就会由于出现开启不畅的情况,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与凸台12相对应的,壳体部20上设有通孔 21,通孔21也就是卡合部,当壳体部20和按钮盖10之间连接时,凸台 12可伸入通孔21内,使得凸台12卡在通孔21内部,通孔21设置在位置与凸台12相对应,通孔21位于壳体部20与安装槽11接触一侧的端面上,即壳体部20中与安装槽11槽底的端面相接触的端面上,两者的端面上相对应的设有凸台12和通孔21,壳体部20嵌入安装槽11内时,凸台12 和通孔21之间嵌合在一起,凸台12相当于按钮盖10的一部分,而通孔 21为壳体部20的一部分,两者之间连接时,按钮盖10的一部分伸入到壳体部20中,以此保证嵌合连接,通孔21的数量与凸台12的数量相匹配,以保证所有凸台12都能够嵌入到通孔21内,如果凸台12的数量多于通孔21的数量,就会导致有多余的凸台12空闲,当壳体部20与按钮盖10 贴合时,多余的凸台12就会从按钮盖10的一侧将部分壳体部20顶起,影响壳体部20与按钮盖10之间接触面,接触面积的减小会影响到按钮盖 10与壳体部20之间连接,而如果通孔21的数量过多同样会有影响,通孔 21在壳体部20上为孔状,通孔21过多会导致,原本壳体部20与按钮盖 10之间的接触面被空的孔状面代替,接触面积缩小,影响按钮盖10与壳体部20之间的紧密连接。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按钮盖10背离壳体部20一侧的端面上设有按钮13,按钮13用于控制汽车后背门的开启,同时,按钮盖10和壳体部20为双色注塑,提升了微动开关和汽车整体的美观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的后背门,汽车后背门包括后背门本体和实施例一中提供的微动开关1,后背门本体与汽车的车身连接,后背门用于保护汽车的后备箱,避免灰尘和雨水进入后备箱内,微动开关1设置在后背门上,操作微动开关1可控制后背门的开启或关闭,微动开关1包括:按钮盖10和壳体部20,按钮盖10和壳体部20之间能够相互卡合,按钮盖10为盖子状结构,按钮盖10与壳体部20之间相互卡合时,按钮盖10与壳体部20之间相互正对连接,按钮盖10朝向壳体部20一侧的端面上设有连接结构,壳体部20通过连接结构与按钮盖10连接。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结构内还设有嵌合部,嵌合部位于连接结构朝向壳体部20一侧的端面上,相对的,壳体部20朝向按钮盖10一侧的端面上设有卡合部,嵌合部可与卡合部之间相互配合,使得按钮盖10 与壳体部20之间紧密连接,嵌合部的形状与卡合部的形状相互匹配,能够使得嵌合部和卡合部之间相互卡合在一起,按钮盖10和壳体部20之间在连接时,壳体部20整个嵌入按钮盖10中,卡合部位于壳体部20嵌入按钮盖10一侧的端面上,其中,连接结构为安装槽11,嵌合部为凸台12,卡和部为通孔21,凸台12的数量为多个,相邻凸台12之间以预设间隔隔开,且多个凸台12环绕设置在安装槽11内,通孔21的数量与凸台12的数量相同,且通孔21设置的位置与凸台12设置的位置相匹配。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壳体部20的两侧分别设有安装孔22,当将微动开关1安装到后背门上时,壳体部20通过安装孔22与后背门之间螺纹连接,通过螺栓或则安装柱等具有螺纹的固定件将壳体部20固定在后背门上,按钮盖10与壳体部20之间以平面和嵌合两种方式共同卡合在一起,通过按钮盖10上的按钮13控制后背门的开启。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包括汽车本体和实施例二提供的汽车后背门,后背门上设有微动开关1,微动开关1由按钮盖10和壳体部20组成,按钮盖10和壳体部20之间通过连接结构形成平面连接,以及凸台12和通孔21之间构成嵌合连接,平面连接和嵌合连接这两种连接方式相互配合,实现按钮盖10和壳体部20之间的紧密连接,避免后背门在高温高湿及浸水的状态下,始终保持锁紧的状态,防止车外的雨水或灰尘进入汽车内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后背门微动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
按钮盖和壳体部,所述按钮盖一侧的端面上设有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内还设有嵌合部,所述壳体部用于固定在汽车后背门上,所述壳体部朝向所述按钮盖一侧的端面上设有卡合部,所述壳体部的外边缘与所述连接结构的内边缘之间可相互匹配,使得整个所述壳体部卡在所述连接结构内,所述嵌合部与所述卡合部之间卡合,以使得所述按钮盖与所述壳体部之间紧密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背门微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为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环绕所述按钮盖一周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后背门微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部的形状与所述安装槽的形状相匹配,所述壳体部的外边缘可与所述安装槽的内边缘过盈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后背门微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嵌合部为凸台,所述凸台位于所述安装槽中,所述凸台由所述安装槽的槽底朝向槽口延伸,所述凸台的顶端与所述安装槽的槽口相平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后背门微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凸台之间以预设间隔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凸台分别在所述安装槽内的上下两侧横向排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后背门微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为通孔,所述凸台可伸入所述通孔内,所述按钮盖背离所述壳体部一侧的端面上设有按钮,所述按钮用于控制汽车后背门开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后背门微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钮盖与所述壳体部为双色注塑。
8.一种汽车后背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微动开关和后背门本体,所述微动开关设置在所述后背门本体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背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动开关的壳体部的两侧设有安装孔,所述微动开关通过所述安装孔与所述后背门本体螺纹连接。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后背门。
CN201921181610.0U 2019-07-25 2019-07-25 后背门微动开关、后背门及汽车 Active CN2099477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81610.0U CN209947708U (zh) 2019-07-25 2019-07-25 后背门微动开关、后背门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81610.0U CN209947708U (zh) 2019-07-25 2019-07-25 后背门微动开关、后背门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47708U true CN209947708U (zh) 2020-01-14

Family

ID=691200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81610.0U Active CN209947708U (zh) 2019-07-25 2019-07-25 后背门微动开关、后背门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477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28120B1 (ko) 이차 전지
CN110752324A (zh) 密封组件及锂离子电池
CN209947708U (zh) 后背门微动开关、后背门及汽车
JP3986368B2 (ja) 電池
CN115885414A (zh) 电池及电子装置
CN203826637U (zh) 耳机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N112135465A (zh) 用于监测站的防水盖组件及具有其的监测站
CN214411391U (zh) 倒装式低压电池系统
CN209844023U (zh) 用于监测站的防水盖组件及具有其的监测站
CN211223068U (zh) 一种集成于充电口盖总成的充电座密封结构
CN208940227U (zh) 一种防水音腔和电子设备
CN210692596U (zh) 装配方便的电池顶盖结构
JP4116728B2 (ja) 電子機器ケースのシール構造
WO2019189162A1 (ja) 蓄電モジュール
WO2015098567A1 (ja) 電子回路ユニットにおける外装ケースの成形方法
CN111326682A (zh) 电池顶盖加强结构
CN208010120U (zh) 一种电子锁具和车辆
CN212209587U (zh) 一种摩托设备及其锂离子电池连接组件
CN217426965U (zh) 锂电池、锂电池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18919091U (zh) 电池及电子装置
CN217955990U (zh) 电芯盖板、电池包和车辆
CN213818478U (zh) 用于共享单车的电控盒和共享单车
JPH07320716A (ja) 組電池
CN220420989U (zh) 数据钥匙和车辆
CN220383193U (zh) 一种麦克风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