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26659U - 受液器及使用受液器的冷凝器 - Google Patents

受液器及使用受液器的冷凝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26659U
CN209926659U CN201920256463.2U CN201920256463U CN209926659U CN 209926659 U CN209926659 U CN 209926659U CN 201920256463 U CN201920256463 U CN 201920256463U CN 209926659 U CN209926659 U CN 2099266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member
refrigerant
liquid receiver
liquid
tubular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25646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沼泽诚
小川正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Original Assignee
Keihin Thermal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eihin Thermal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Keihin Thermal Technology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266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266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筒部件与基部件的钎焊性提高的受液器及使用受液器的冷凝器。受液器(4)由筒部件(24)、基部件(23)和插塞构成,其中筒部件为上端被封闭且下端开口的筒状,并且内周面为圆筒面,基部件为上下两端开口的筒状,插塞嵌入于基部件内。在基部件设置外周面为圆筒面且插入于筒部件内的插入部(33)、和与插入部的外周面相连且位于筒部件的外部的平坦面。在插入部的外周面上形成平纹状的滚花纹(29)。将插入部压入于筒部件的下端开口内,在筒部件的下端面与基部件的平坦面之间形成间隙,并且在插入部的滚花纹的槽部(29b)与筒部件的内周面之间形成间隙(40)。在两个间隙中形成钎焊材料角焊缝(43)。

Description

受液器及使用受液器的冷凝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例如在作为搭载于汽车的制冷循环的车载空调中将气液混相制冷剂分离成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的受液器、及使用受液器的冷凝器。
在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将图1的上下、左右设为上下、左右。
另外,在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液相制冷剂”这一术语包含混入有微量气相制冷剂的液相主体混相制冷剂。
背景技术
作为车载空调的冷凝器,已知如下冷凝器,其具备:冷凝部;设在冷凝部的下方的过冷却部;以及设在冷凝部与过冷却部之间、由将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且上下两端部被封闭的筒状体构成的受液器,从冷凝部流出的制冷剂经由受液器而流入过冷却部,从冷凝部流入到受液器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在受液器中分离成气相和液相,而液相制冷剂流入过冷却部。
作为这种冷凝器中使用的受液器,提出有如下受液器,其具备:内螺纹形成部,其形成为轴线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筒状,并且在内周面的上部形成有内螺纹部;筒状的主体部,其在将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状态下,下端部与内螺纹形成部接合,上端被封闭且下端开口;以及盖(cap),其形成为柱状,并且插入于上述内螺纹形成部内,并形成有与上述内螺纹部螺合的外螺纹部,上述内螺纹形成部具有插入上述主体部内部并钎焊在上述主体部的内周面上的插入部、和配置在上述主体部外部的非插入部,上述内螺纹部设于上述非插入部,在主体部上形成有供制冷剂从冷凝器的冷凝部流入的制冷剂流入孔,在内螺纹形成部上形成有供制冷剂流出到冷凝器的过冷却部的制冷剂流出孔,内螺纹形成部的内周面中的比内螺纹部靠下方的部分与盖的外周面中的比外螺纹部靠下方的部分之间被密封机构密封(参照专利文献1)。
然而,虽然在专利文献1的记载中没有明记,但内螺纹形成部及主体部从其形状来看,以表面具有钎焊材料层的材料来制作是极其困难的,考虑以金属裸材来制作是较为妥当的。因此,在制造受液器时,难以在内螺纹形成部的插入部与主体部之间配置足够量的钎焊材料,有钎焊性会降低的担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8394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筒部件与基部件的钎焊性提高的受液器、受液器的制造方法及使用受液器的冷凝器。
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由以下方式构成。
1)一种受液器,由金属裸材制筒部件、金属裸材制基部件、和插塞构成,其中该筒部件为上端被封闭且下端开口的筒状,且内周面为圆筒面,该基部件为上下两端开口的筒状,且通过钎焊材料而接合在筒部件上,该插塞装拆自如地从下方嵌入于基部件内,在基部件设有外周面为圆筒面且插入于筒部件内的插入部、和与该插入部的外周面相连且位于筒部件的外部的平坦面,在插入部被插入于筒部件的下端开口内的状态下基部件通过钎焊材料而接合在筒部件上,该受液器将从冷凝器的冷凝部流入的气液混相制冷剂分离成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在该受液器中,在基部件的插入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平纹状的滚花纹,插入部被压入于筒部件的下端开口内,在筒部件的下端面与基部件的平坦面之间形成有间隙,且在基部件的插入部的滚花纹的槽部与筒部件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在该两个间隙中形成有钎焊材料角焊缝。
2)在上述1)所记载的受液器中,在基部件的插入部的外周面与上端面之间形成有倒角部,在该倒角部与筒部件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钎焊材料角焊缝。
3)在上述2)所记载的受液器中,倒角部的倒角为10~30度。
4)一种制造上述1)所记载的受液器的方法,包含:
准备金属裸材制筒部件、金属裸材制基部件、和插塞,其中该筒部件为上端被封闭且下端开口的筒状,且内周面为圆筒面,该基部件为上下两端开口的筒状,该插塞装拆自如地从下方嵌入于基部件内;在基部件设置外周面为圆筒面且插入于筒部件内的插入部、和与该插入部的外周面相连且位于筒部件的外部的平坦面;在基部件的插入部的外周面上形成平纹状的滚花纹;
事先使滚花纹的所有凸部的顶端位于同一圆筒面上、且使该圆筒面的直径比筒部件的内周面的直径大;在基部件的插入部周围配置钎焊材料;将基部件的插入部以在滚花纹的槽部与筒部件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的方式压入于筒部件的下端开口内,通过筒部件的下端面和基部件的平坦面夹持钎焊材料;通过将筒部件及基部件加热到一定温度,而使用钎焊材料来将筒部件和基部件钎焊,在筒部件的下端面与基部件的平坦面之间的间隙、及基部件的插入部的滚花纹的槽部与筒部件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中形成钎焊材料角焊缝;以及从下方将插塞嵌入于基部件内。
5)在上述4)所记载的受液器的制造方法中,事先在基部件的插入部的外周面与上端面之间形成倒角部,在基于钎焊材料进行筒部件与基部件的钎焊时,在倒角部与筒部件的内周面之间形成钎焊材料角焊缝。
6)在上述5)所记载的受液器的制造方法中,倒角部的倒角为10~30度。
7)一种冷凝器,具备冷凝部、设在冷凝部的下方的过冷却部、和设在冷凝部与过冷却部之间且将从冷凝部流入的气液混相制冷剂分离成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的受液器,在该冷凝器中,冷凝部具备: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其将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地配置;和热交换通道,其由将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且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成并列状、并且长度方向的一端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连接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过冷却部具备: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其在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下方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相邻地配置;和热交换通道,其由将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且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成并列状、并且长度方向的一端与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连接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受液器由上述1)~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受液器构成,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和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设在一个集液箱内,在冷凝部出口集液部上形成有使制冷剂从冷凝部流出的制冷剂流出口,在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上形成有使制冷剂从受液器流入的制冷剂流入口,受液器的基部件通过钎焊材料与设有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及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的集液箱接合,在受液器的基部件上形成有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制冷剂流出口连通的制冷剂流入孔、和与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的制冷剂流入口连通的制冷剂流出孔。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上述1)~3)的受液器,在制造受液器时,由于能够在筒部件的下端面与基部件的平坦面之间的间隙中配置足够量的钎焊材料,所以通过在筒部件的下端面与基部件的平坦面之间的间隙、以及插入部的滚花纹的槽部与筒部件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中形成的钎焊材料角焊缝,而筒部件与基部件的钎焊性提高。另外,在制造受液器时,由配置在筒部件的下端面与基部件的平坦面之间的钎焊材料构成的熔融钎焊材料从形成在基部件的插入部的外周面上的平纹状的滚花纹的槽部通过而到达插入部的顶端,在筒部件与基部件的插入部的外周面及上端面之间也形成有钎焊材料角焊缝,因此筒部件与基部件的钎焊性可靠地提高。而且,在制造受液器时,在将基部件的插入部压入于筒部件的下端开口内时,通过滚花纹的作用而减轻压入时的负荷,因此组装性提高。
根据上述2)的受液器,在制造受液器时,由熔融钎焊材料构成的钎焊材料角焊缝形成在基部件的插入部的倒角部与筒部件的内周面之间(该熔融钎焊材料由配置在筒部件的下端面与基部件的平坦面之间的钎焊材料构成,且从形成在基部件的插入部的外周面上的平纹状的滚花纹的槽部通过而到达插入部的顶端),因此筒部件与基部件的钎焊性可靠地提高。而且,在制造受液器时,在将基部件的插入部压入于筒部件的下端开口内时的压入的初始阶段,通过倒角部的作用,而能够容易进行基部件的插入部向筒部件的下端开口内的插入,组装性提高。
根据上述3)的受液器,上述2)的效果更加优异。
根据上述4)的受液器的制造方法,在将基部件的插入部压入于筒部件的下端开口内时,通过滚花纹的作用而减轻压入时的负荷,因此组装性提高。另外,由于能够在筒部件的下端面与基部件的平坦面之间的间隙中配置足够量的钎焊材料,并且能够防止钎焊材料脱落,所以通过由该钎焊材料构成、且在筒部件的下端面与基部件的平坦面之间的间隙、以及基部件的插入部的滚花纹的槽部与筒部件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中形成的角焊缝,而筒部件与基部件的钎焊性提高。尤其是,由配置在筒部件的下端面与基部件的平坦面之间的间隙中的钎焊材料构成的熔融钎焊材料从形成在基部件的插入部的外周面上的平纹状的滚花纹的槽部通过而到达插入部的顶端,在基部件的插入部的外周面与上端面之间也形成有钎焊材料角焊缝,因此筒部件与基部件的钎焊性可靠地提高。
根据上述5)的受液器的制造方法,在将基部件的插入部压入于筒部件的下端开口内时的压入的初始阶段中,通过倒角部的作用,而能够容易进行基部件的插入部向筒部件的下端开口内的插入,组装性提高。另外,由于由熔融钎焊材料构成的钎焊材料角焊缝形成在基部件的插入部的倒角部与筒部件的内周面之间(该熔融钎焊材料由配置在筒部件的下端面与基部件的平坦面之间的钎焊材料构成,且从形成在基部件的插入部的外周面上的平纹状的滚花纹的槽部通过而到达插入部的顶端),所以筒部件与基部件的钎焊性可靠地提高。
根据上述6)的受液器的制造方法,上述5)的效果更加优异。
附图说明
图1是具体表示使用了本实用新型的受液器的冷凝器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图1所示的冷凝器的主视图。
图3是将图1的冷凝器的左侧集液箱及受液器放大示出的、从正面观察到的局部省略的垂直剖视图。
图4是仅表示在图1的冷凝器中使用的受液器的基部件及插塞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将沿着图3的A-A线的截面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冷凝器的制造方法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在图1所示的冷凝器的制造方法中将基部件的插入部压入于筒部件的圆筒体内的状态的垂直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冷凝器
2:冷凝部
3:过冷却部
4:受液器
5:热交换管
7:左侧集液箱
16:制冷剂流出口
17:制冷剂流入口
19:冷凝部出口集液部
21: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
23:基部件
24:筒部件
25:插塞
27:制冷剂流入孔
28:制冷剂流出孔
29:滚花纹
29a:凸部
29b:槽部
30:倒角部
33:插入部
34:平坦面
37:圆筒体
39、40:间隙
42、43、44:钎焊材料角焊缝
45:钎焊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说明中,在“铝”这一术语中除了纯铝以外还包含铝合金。
图1具体地示出使用了本实用新型的受液器的冷凝器的整体结构,图2示意地示出图1的冷凝器,图3~图5示出图1的冷凝器的主要部分的结构。在图2中,省略了各个热交换管的图示,并且也省略了波纹状散热片、侧板、制冷剂入口部件及制冷剂出口部件的图示。另外,图6及图7示出受液器的制造方法。
在图1及图2中,冷凝器1由冷凝部2、过冷却部3和铝制箱状受液器4构成,其中过冷却部3设在冷凝部2的下方,铝制箱状受液器4在将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状态下设于冷凝部2与过冷却部3之间,且将在冷凝部2中冷凝后的气液混相制冷剂分离成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蓄留液相制冷剂并将液相制冷剂向过冷却部3供给。冷凝器1与压缩机、膨胀阀(减压器)及蒸发器一起构成制冷循环,作为车载空调搭载于车辆。
冷凝器1具备:在将宽度方向朝向通风方向且将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的状态下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铝制扁平状热交换管5;在将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状态下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且与热交换管5的左右两端部连接的两个铝制集液箱6、7;配置在相邻的热交换管5彼此之间及上下两端的热交换管5的外侧且通过钎焊材料而接合在热交换管5上的铝制波纹状散热片8;以及配置在上下两端的波纹状散热片8的外侧且通过钎焊材料而接合在波纹状散热片8上的铝制侧板9。以下,将基于钎焊材料进行的接合称为钎焊。
在冷凝器1的冷凝部2及过冷却部3分别设有由沿上下连续地排列的多个热交换管5构成的至少一个、在此为一个热交换通道Pl、P2,设于冷凝部2的热交换通道P1成为制冷剂冷凝通道,设于过冷却部3的热交换通道P2成为制冷剂过冷却通道。而且,构成各热交换通道P1、P2的所有热交换管5的制冷剂流动方向相同,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道的热交换管5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不同。在此,将冷凝部2的热交换通道P1称为第1热交换通道,将过冷却部3的热交换通道P2称为第2热交换通道。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冷凝部2及过冷却部3分别设有一个热交换通道,但热交换通道的数量并不限定于此,只要冷凝部2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下游侧的热交换通道的热交换管5中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侧端部、和过冷却部3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上游侧的热交换通道的热交换管5中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游侧端部位于左右相同某一侧,就能够适当变更。在此,由于在冷凝部2及过冷却部3分别设有一个热交换通道P1、P2,所以第1热交换通道P1是冷凝部2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上游侧的热交换通道,同时成为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下游侧的热交换通道,第2热交换通道P2是过冷却部3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上游侧的热交换通道,同时成为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下游侧的热交换通道。
两个集液箱6、7内由设在第1热交换通道P1与第2热交换通道P2之间且设在下侧的相同高度位置的铝制分隔部件11而被分隔成沿上下方向排列的两个分区,冷凝器1中的比两个分隔部件11位于上方的部分成为冷凝部2,比两个分隔部件11位于下方的部分成为过冷却部3。
在右侧集液箱6的周壁中的比分隔部件11靠上方的部分上,形成有供由压缩机压缩后的气相制冷剂流入的制冷剂入口12,在右侧集液箱6的周壁中的比分隔部件11靠下方的部分上,形成有供液相制冷剂朝向膨胀阀流出的制冷剂出口13。另外,在右侧集液箱6上钎焊有与制冷剂入口12连通的铝制制冷剂入口部件14、和与制冷剂出口13连通的铝制制冷剂出口部件15。另外,在左侧集液箱7的周壁中的比分隔部件11靠上方的部分上,形成有供气液混相制冷剂流出到受液器4内的制冷剂流出口16,在左侧集液箱7的周壁中的比分隔部件11靠下方的部分上,形成有供液相制冷剂流入过冷却部3的制冷剂流入口17。因此,右侧集液箱6中的比分隔部件11靠上方的分区成为冷凝部入口集液部18,且左侧集液箱7中的比分隔部件11靠上方的分区成为冷凝部出口集液部19,左侧集液箱7中的比分隔部件11靠下方的分区成为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21,且右侧集液箱6中的比分隔部件11靠下方的分区成为过冷却部出口集液部22。
如图3所示,受液器4由筒部件24、圆筒状的基部件23和插塞25构成,其中该筒部件24为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上端封闭且下端开口的圆筒状,该基部件23钎焊在左侧集液箱7及筒部件24上,轴线方向朝向上下方向且上下两端开口,该插塞25装拆自如地嵌入于基部件23内,筒部件24的内部空间与基部件23的内部空间连通。
筒部件24由圆筒体37和封闭部件38构成,其中该圆筒体37由铝挤压型材等铝裸(bare)材形成,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且上下两端开口,该封闭部件38由在一面上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铝硬钎焊片形成,且钎焊在圆筒体37的上端而将上端开口封闭。
在筒部件24的圆筒体37的外周面的上端部,一体地设有间隔部41,该间隔部41具有与冷凝器1的左侧集液箱7的外表面密接的局部圆筒状密接面。间隔部41钎焊在左侧集液箱7的外表面上。圆筒体37通过对与设有间隔部41的部分的横截面形状的外形为相同形状的挤压型材实施切削加工而制成。
如图3及图4所示,基部件23由例如铝挤压型材等铝裸材形成,在内周面中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在此为比上下方向中央部稍靠下方的部分上设有内螺纹部26。在基部件23中的比内螺纹部26靠上方的部分上,以制冷剂流入孔27位于上方的方式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19的制冷剂流出口16连通的制冷剂流入孔27、和与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21的制冷剂流入口17连通的制冷剂流出孔28。
在基部件23的外周面中的与制冷剂流入孔27及制冷剂流出孔28相对应的部分上,分别一体地设有固定片31、32,该固定片31、32具有与冷凝器1的左侧集液箱7的外表面密接的局部圆筒状密接面。制冷剂流入孔27的两端向基部件23的内周面及上侧固定片31的密接面开口,制冷剂流出孔28的两端向基部件23的内周面及下侧固定片32的密接面开口。上侧固定片31以制冷剂流入孔27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19的制冷剂流出口16一致的方式钎焊在左侧集液箱7的外表面上,下侧固定片32以制冷剂流出孔28与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21的制冷剂流入口17一致的方式钎焊在左侧集液箱7的外表面上。基部件23中的没有设置两个固定片31、32的部分的横截面形状的外形为与筒部件24的圆筒体37中的没有设置间隔部41的部分的横截面形状的外形相同的形状。另外,基部件23中的设有两个固定片31、32的部分的横截面形状的外形、和筒部件24的圆筒体37中的设有间隔部41的部分的横截面形状的外形为相同的形状。
在基部件23设有外周面为圆筒面且插入于筒部件24的圆筒体37内的圆筒状插入部33、和与插入部33的外周面的下端相连且位于筒部件24的圆筒体37的外部的平坦面34。在插入部34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平纹状的滚花纹29,该滚花纹29交替地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凸部29a及槽部29b。另外,在插入部33的外周面与上端面之间形成有倒角部30。倒角部30的倒角优选为10~30度。平坦面34为圆环状,以从插入部33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扩大的方式形成。
在基部件23的内周面中的比内螺纹部26靠下方的部分上,设有直径比内螺纹部26的内径大的圆筒面状下密封面35,在该基部件23的内周面中的比内螺纹部26靠上方的部分上,设有直径比内螺纹部26的内径小的圆筒面状上密封面36。基部件23通过对与设有两个固定片31、32的部分的横截面形状的外形为相同形状的挤压型材实施切削加工、螺纹切削加工而制成。
筒部件24的圆筒体37和基部件23如下那样被钎焊。即,如图3~图5所示,基部件23的插入部33被压入于筒部件24的圆筒体37的下端开口内,在筒部件24的圆筒体37的下端面与基部件23的平坦面34之间形成有间隙39,且在滚花纹29的槽部29a与筒部件24的圆筒体37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40,在圆筒体37的下端面与基部件33的平坦面34之间的间隙39、以及插入部33的滚花纹29的槽部29b与圆筒体37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40中形成钎焊材料角焊缝42、43。两个钎焊材料角焊缝42、43成为一体。另外,在倒角部30(其形成于基部件23的插入部33的外周面与上端面之间)与筒部件24的圆筒体37的内周面之间形成钎焊材料角焊缝44。此外,在图4及图5中省略了图示,但筒部件24的圆筒体37的内周面、及形成在基部件23的插入部33的外周面上的滚花纹29的凸部29a中的至少某一方会稍微变形。
插塞25由合成树脂形成为圆柱状,在插塞25的圆筒面状的外周面中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且在比制冷剂流出孔28靠下方的部分上设有外螺纹部47,通过外螺纹部47与基部件23的内螺纹部26螺纹嵌合,而插塞25装拆自如地嵌入于基部件23内。插塞25的上端部位于制冷剂流入孔27与制冷剂流出孔28之间的高度位置。在插塞25上形成有从下端面向上方延伸且供使插塞25转动的工具插入的有底状的工具孔48。
在插塞25上形成有从上端面向下方延伸且下端比制冷剂流出孔28位于下方的有底孔49,在插塞25中的有底孔49的周壁部分上,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连通孔51,过滤异物的过滤器52以覆盖连通孔51的方式固定于插塞25。连通孔51的上下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制冷剂流出孔28的上下方向的范围内。在插塞25的外周面中的比连通孔51靠上方的部分上,形成有一个环状O型环槽部53,通过嵌入于该O型环槽部53的O型环54,而基部件23的上密封面36与插塞25的外周面之间被密封。而且,在插塞25的外周面中的比外螺纹部47靠下方的部分上,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两个环状O型环槽部55,通过嵌入于该O型环槽部55的O型环56,而基部件23的下密封面35与插塞25的外周面之间被密封。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受液器4内的比插塞25靠上方的部分中,配置有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干燥剂袋,其具有通气性及通液性,并且收纳有干燥剂。
在具备上述结构的冷凝器1的车载空调中,由压缩机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入口部件14及制冷剂入口12流入到右侧集液箱6的冷凝部入口集液部18内,在第1热交换通道P1的热交换管5内向左方流动的期间被冷凝,然后向左侧集液箱7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19内流入。流入到左侧集液箱7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19内的制冷剂从集液部侧制冷剂流出口16及制冷剂流入孔27通过而进入到受液器4内。
流入到受液器4内的制冷剂为气液混相制冷剂,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制冷剂因重力而积留在受液器4内的下部,气相制冷剂积留在受液器4内的上部。液相制冷剂进入到插塞25的有底孔49内,在通过过滤器52之后从制冷剂流出孔28及制冷剂流入口17通过而进入到左侧集液箱7的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21内。
进入到左侧集液箱7的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21内的制冷剂在第2热交换通道P2的热交换管5内向右方流动的期间被过冷却,然后进入到右侧集液箱6的过冷却部出口集液部22内,从制冷剂出口13及制冷剂出口部件15通过并流出,经由膨胀阀向蒸发器输送。
在向使用了上述冷凝器的车载空调封入制冷剂时,受液器4的内部空间中的比制冷剂流入孔27靠下方的部分在较短时间内被液相制冷剂充满,其结果为能够使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封入量在早期阶段成为过冷度恒定的恰当封入量。而且,由于受液器4的内部空间中的比制冷剂流入孔27靠上方的部分的内容积变得较大,所以过冷度恒定的稳定化区域的幅度、即使过冷度恒定的制冷剂封入量的幅度变宽,其结果为能够得到相对于负荷变动和制冷剂泄漏而更加稳定的过冷特性。
如图6及图7所示,受液器4通过以下所述的方法来制造。
首先,准备基部件23、筒部件24的圆筒体37、筒部件24的封闭部件38以及插塞25。基部件23、圆筒体37以及插塞25的结构如上述那样,但事先使基部件23的插入部33外周面的平纹状的滚花纹29的所有凸部29a的顶端位于同一圆筒面上,且使该圆筒面的直径比筒部件24的圆筒体37的内周面的直径大。在此,优选的是上述圆筒面的直径与圆筒体37的内周面的直径之差为0.3mm以下。
接着,在基部件23的插入部33的周围配置环状钎焊材料45后,将基部件23的插入部33以在滚花纹29的槽部29b与筒部件24的圆筒体37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40的方式压入于圆筒体37的下端开口内,通过基部件23的平坦面34和圆筒体37的下端面夹持环状钎焊材料45。另外,在筒部件24的圆筒体37的上端配置封闭部件38。
接着,通过将筒部件24的圆筒体37、基部件23及封闭部件38加热到一定温度,而使用环状钎焊材料45将筒部件24的圆筒体37和基部件23钎焊,在筒部件24的圆筒体37的下端面与基部件23的平坦面34之间的间隙39、基部件23的插入部33的滚花纹29的槽部29b与筒部件24的圆筒体37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40、以及基部件23的插入部33的倒角部30与筒部件24的圆筒体37的内周面之间,分别形成钎焊材料角焊缝42、43、44。与此同时,将筒部件24的圆筒体37和封闭部件38钎焊。
然后,在基部件23内螺纹嵌合插塞25。像这样,制造受液器4。
在上述受液器4的制造方法中,筒部件24的圆筒体37与基部件23、以及筒部件24的圆筒体37与封闭部件38的钎焊,与制造冷凝器1时的构成集液箱6、7的部件的钎焊、集液箱6、7与热交换管5的钎焊、热交换管5与波纹状散热片8的钎焊、波纹状散热片8与侧板9的钎焊、以及集液箱6、7与制冷剂入口部件14及制冷剂出口部件15的钎焊同时进行。
工业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受液器适合用于搭载于汽车的车载空调的冷凝器。

Claims (4)

1.一种受液器,由金属裸材制筒部件、金属裸材制基部件、和插塞构成,其中该筒部件为上端被封闭且下端开口的筒状,且内周面为圆筒面,该基部件为上下两端开口的筒状,且通过钎焊材料而接合在筒部件上,该插塞装拆自如地从下方嵌入于基部件内,在基部件设有外周面为圆筒面且插入于筒部件内的插入部、和与该插入部的外周面相连且位于筒部件的外部的平坦面,在插入部被插入于筒部件的下端开口内的状态下基部件通过钎焊材料与筒部件接合,所述受液器将从冷凝器的冷凝部流入的气液混相制冷剂分离成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所述受液器的特征在于,
在基部件的插入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平纹状的滚花纹,插入部被压入于筒部件的下端开口内,在筒部件的下端面与基部件的平坦面之间形成有间隙,且在基部件的插入部的滚花纹的槽部与筒部件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在该两个间隙中形成有钎焊材料角焊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液器,其特征在于,
在基部件的插入部的外周面与上端面之间形成有倒角部,在该倒角部与筒部件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钎焊材料角焊缝。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受液器,其特征在于,
倒角部的倒角为10~30度。
4.一种冷凝器,具备冷凝部、设在冷凝部的下方的过冷却部、和设在冷凝部与过冷却部之间且将从冷凝部流入的气液混相制冷剂分离成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的受液器,所述冷凝器的特征在于,
冷凝部具备: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其将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地配置;和热交换通道,其由将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且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成并列状、并且长度方向的一端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连接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过冷却部具备: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其在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下方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相邻地配置;和热交换通道,其由将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且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成并列状、并且长度方向的一端与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连接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受液器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液器构成,
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和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设在一个集液箱内,在冷凝部出口集液部上形成有使制冷剂从冷凝部流出的制冷剂流出口,在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上形成有使制冷剂从受液器流入的制冷剂流入口,
受液器的基部件通过钎焊材料与设有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及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的集液箱接合,在受液器的基部件上形成有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制冷剂流出口连通的制冷剂流入孔、和与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的制冷剂流入口连通的制冷剂流出孔。
CN201920256463.2U 2018-05-18 2019-02-28 受液器及使用受液器的冷凝器 Active CN20992665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96355A JP7049556B2 (ja) 2018-05-18 2018-05-18 受液器、受液器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受液器を用いたコンデンサ
JP2018-096355 2018-05-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26659U true CN209926659U (zh) 2020-01-10

Family

ID=686130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256463.2U Active CN209926659U (zh) 2018-05-18 2019-02-28 受液器及使用受液器的冷凝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49556B2 (zh)
CN (1) CN209926659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161436A (zh) * 1974-06-20 1975-12-27
JP2001033121A (ja) 1999-07-16 2001-02-09 Denso Corp 受液器一体型熱交換器、および受液器
JP2002107009A (ja) 2000-09-29 2002-04-10 Calsonic Kansei Corp 受液器のフィルタ保持構造
US20060070724A1 (en) 2004-10-06 2006-04-06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Integrated receiver dryer sleeve
JP6119488B2 (ja) 2013-07-30 2017-04-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受液器および受液器一体型凝縮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49556B2 (ja) 2022-04-07
JP2019200028A (ja) 2019-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63652B2 (en) Heat exchanger with thermal storage function
US7726389B2 (en) Evaporator
US7886811B2 (en) Evaporator and process for fabricating same
US10330356B2 (en) Liquid receiver and condenser using the same
EP2518425A1 (en) Integrated condenser-accumulator-subcooler assembly for vehicles
EP0548850A1 (en) Heat exchanger
US6216777B1 (en) Manifold for a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WO2005121683A1 (en) Heat exchanger
US10697673B2 (en) Condenser with liquid receiver
US20120031586A1 (en) Condenser
US6640582B2 (en) Self-retaining elongated adsorbent unit
CN108072208B (zh) 冷凝器
CN209926659U (zh) 受液器及使用受液器的冷凝器
US20090056921A1 (en) Heat exchanger
JP5553442B2 (ja) 熱交換器用レシーバタンク
JP5753694B2 (ja) コンデンサ
WO2006070923A1 (en) Heat exchanger
JP2004271101A (ja) 受液器付き熱交換器
JP2005088840A (ja) 熱交換器の車両搭載構造
JP2006207995A (ja) 熱交換器
JP6742252B2 (ja) コンデンサ
EP1239256A1 (en) Radiator with internal header tank oil cooler
JP2023090442A (ja) レシーバタンクの製造方法
JP3925289B2 (ja) 熱交換器
KR100902760B1 (ko) 응축기의 수액기 일체형 헤더파이프의 제작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Tochigi County, Japan

Patentee after: Mahlebeier cooling and heating system (Japa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chigi prefecture

Patentee before: SHOWA DENKO Kabushiki Kaish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517

Address after: Stuttgart

Patentee after: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Address before: Tochigi County,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hlebeier cooling and heating system (Japa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