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10112U - 新风机 - Google Patents

新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10112U
CN209910112U CN201920187495.1U CN201920187495U CN209910112U CN 209910112 U CN209910112 U CN 209910112U CN 201920187495 U CN201920187495 U CN 201920187495U CN 209910112 U CN209910112 U CN 2099101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ute
air
side wall
sidewall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8749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笛
谷勇
李艳荣
李跃飞
张文武
严亚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18749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101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101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10112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风机,所述新风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第一侧壁;热交换芯,所述热交换芯具有彼此间隔开的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进风端与所述新风入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出风端与所述回风出口相连通;第一风道件;第一风机组件,所述第一风机组件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一风道件之间,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包括第一离心风轮,其中,所述第一离心风轮的旋转中心线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为D1,所述第一风道件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为E1,所述D1和所述E1满足:0.6≤[(E1‑D1)/D1]≤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机,可增大新风机排风量,并且降低工作噪音。

Description

新风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风机。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当新风机工作时,新风机的风道内的风阻大,导致新风机的风量下降,并造成噪音增大,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风机,可增大新风机排风量,并且降低工作噪音。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新风入口、新风出口、回风入口和回风出口,所述壳体具有第一侧壁;热交换芯,所述热交换芯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热交换芯具有彼此间隔开的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进风端与所述新风入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出风端与所述回风出口相连通;第一风道件,所述第一风道件设在所述壳体内且连接在所述热交换芯和所述壳体的具有所述回风入口的侧壁之间,所述第一风道件内形成有回风气流通道,所述回风气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回风入口和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进风端相连通;第一风机组件,所述第一风机组件设在所述壳体内以驱动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端流出的新风从所述新风出口排入室内,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和所述第一风道件位于所述热交换芯的同一侧且间隔开设置,所述第一风机组件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一风道件之间,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包括第一离心风轮,其中,所述第一离心风轮的旋转中心线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为D1,所述第一风道件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为E1,所述D1和所述E1满足:0.6≤[(E1-D1)/D1]≤1.4。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机,通过使得第一离心风轮的旋转中心线与第一侧壁之间的最小距离D1和第一风道件与第一侧壁的之间的最小距离E1满足:0.6≤ [(E1-D1)/D1]≤1.4,有利于使得从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端流出的气流均匀地流向第一风机组件,从而有利于减小气流流动阻力,进而有利于增大新风出口的排风量、同时降低新风机的工作噪音,另外,使得第一风机组件和第一风道件在壳体内的布局合理,结构紧凑,易于新风机的生产加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D1和所述E1满足:0.9≤[(E1-D1)/D1]≤1.1。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包括:第一蜗壳,所述第一蜗壳具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新风出口相连,所述第一离心风轮设在所述第一蜗壳内,所述第一蜗壳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为C1,所述C1和所述D1满足: 1/4≤C1/D1≤2/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包括第一电机,所述壳体包括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平行设置,所述第二侧壁垂直于所述第一离心风轮的旋转中心线,所述第一电机位于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一蜗壳之间,所述第一电机的电机轴穿过所述第一蜗壳与所述第一离心风轮相连,所述第一蜗壳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为B1,所述第一蜗壳与所述第三侧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为A1,所述B1、所述A1满足:0.5≤B1/A1≤0.95。
可选地,将平行于所述第二侧壁的平面定义为参考面,所述参考面位于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之间,所述参考面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参考面与所述第三侧壁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蜗壳的轴向两端分别位于所述参考面的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热交换芯设在所述壳体内以将所述壳体的空间间隔成独立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和所述第一风道件位于所述第一腔室,所述回风入口和所述新风出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与所述第一腔室对应的侧壁上;所述新风机还包括第二风道件和第二风机组件,所述第二风道件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设在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回风出口与所述新风入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与所述第二腔室对应的侧壁上,所述第二风道件连接在所述热交换芯与所述壳体的具有所述新风入口的侧壁之间,所述第二风道件内形成有新风气流通道,所述新风气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新风入口和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进风端相连通,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包括第二离心风轮,所述第二风机组件驱动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出风端流出的回风从所述回风出口排出室外,所述第二风道件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间隔开设置,所述第二风机组件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风道件之间,其中,所述第二离心风轮的旋转中心线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为D2,所述第二风道件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为E2,其中,所述D2和所述E2满足:0.6≤[(E2-D2)/D2]≤1.4。
可选地,所述D2和所述E2满足:0.9≤[(E2-D2)/D2]≤1.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包括:第二蜗壳,所述第二蜗壳具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回风出口相连,所述第二离心风轮设在所述第二蜗壳内,第二蜗壳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为C2,所述 C2和所述D2满足:1/4≤C2/D2≤2/5。
可选地,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包括第二电机,所述壳体包括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平行设置,所述第二侧壁垂直于所述第二离心风轮的旋转中心线,所述第二电机位于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二蜗壳之间,所述第二电机的电机轴穿过所述第二蜗壳与所述第二离心风轮相连,所述第二蜗壳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为B2,所述第二蜗壳与所述第三侧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为A2,所述B2、所述A2满足: 0.5≤B2/A2≤0.9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将平行于所述第二侧壁的平面定义为参考面,所述参考面位于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之间,所述参考面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参考面与所述第三侧壁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蜗壳的轴向两端分别位于所述参考面的两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蜗壳称为蜗壳,或所述第二蜗壳称为蜗壳;所述蜗壳包括第一蜗壳部和第二蜗壳部,所述第一蜗壳部和所述第二蜗壳部卡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蜗壳部上设有卡槽,所述第二蜗壳部上设有与所述卡槽配合的卡扣。
可选地,所述第一蜗壳部的外周壁上形成有配合部,所述配合部包括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蜗壳部的外周壁,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另一端沿径向向外延伸,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另一端沿轴向方向、朝向靠近所述第二蜗壳部的方向延伸,所述配合部与所述第一蜗壳部的外周壁限定出所述卡槽;所述卡扣包括第一卡接段和第二卡接段,所述第一卡接段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蜗壳部的外周壁,所述第一卡接段的另一端沿径向向外延伸,所述第二卡接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卡接段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卡接段的另一端沿轴向方向、朝向靠近所述第一蜗壳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卡接段适于卡入所述卡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段的朝向所述蜗壳的中心轴线的表面上设有第一导向面,在从所述第一蜗壳部到所述第二蜗壳部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导向面倾斜地朝向远离所述蜗壳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第二卡接段的朝向所述蜗壳的中心轴线的一侧表面上设有第二导向面,在从所述第二蜗壳部到所述第一蜗壳部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导向面倾斜地朝向远离所述蜗壳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蜗壳部的外周壁上设有导向孔,所述第二蜗壳部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适于伸入所述导向孔。
可选地,所述第一蜗壳部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二导向部包括两个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两个所述第一导向板沿所述蜗壳的周向方向间隔开设置,每个所述第一导向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蜗壳部的外周壁相连,每个所述第一导向板的另一端沿径向方向向外延伸,所述第二导向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导向板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导向部与所述第一蜗壳部的外周壁限定出所述导向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在从所述第一蜗壳部到所述第二蜗壳部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导向板的朝向所述蜗壳的中心轴线的一侧表面倾斜地朝向远离所述蜗壳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以限定出第三导向面。
可选地,在从所述第一蜗壳部到所述第二蜗壳部的方向上,所述两个第一导向板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向部包括本体部和翻边部,所述本体部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蜗壳部的外周壁,所述本体部的另一端沿轴向方向、朝向靠近所述第一蜗壳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翻边部连接在所述本体部的另一端且沿径向向外延伸,所述翻边部从所述导向孔穿过且所述翻边部抵接在所述导向孔的远离所述第二蜗壳部的端面上。
可选地,所述翻边部背离所述蜗壳的中心轴线的一侧表面形成有第四导向面,在从所述第一蜗壳部到所述第二蜗壳部的方向上,所述第四导向面倾斜地朝向远离所述蜗壳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新风机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机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F-F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机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G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图6中H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图5中I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是图5中J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机组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K-K处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12是图10中M-M处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13是图10中L-L处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
新风机100;
壳体1;新风入口1a;新风出口1b;回风入口1c;回风出口1d;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第三侧壁13;第一腔室14;第二腔室15;
热交换芯2;第一气流通道21;第二气流通道22;
第一风道件3;
第一风机组件4;第一离心风轮41;第一蜗壳42;第一进风口421;第一出风口422;第一电机43;
第二风道件5;
第二风机组件6;第二离心风轮61;第二蜗壳62;第二进风口621;第二出风口622;第二电机63;
蜗壳7;
第一蜗壳部71;
卡槽711;配合部712;第一连接段7121;第二连接段7122;第一导向面71221;
导向孔713;第二导向部714;第一导向板7141;第二导向板7142;第三导向面71421;
第二蜗壳部72;
卡扣721;第一卡接段7211;第二卡接段7212;第二导向面72121;
第一导向部722;本体部7221;翻边部7222;第四导向面72221;
支撑腿723;支撑腿本体7231;固定板7232;定位凸起72321;
支撑件8;定位孔8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1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机100,新风机100可为室内环境引入新风。
参照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机100,可以包括壳体1、热交换芯2、第一风道件3和第一风机组件4,热交换芯2、第一风道件3和第一风机组件4 均设在壳体1内。例如,热交换芯2将壳体1的空间间隔成独立的第一腔室14和第二腔室15,第一风机组件4和第一风道件3均位于第一腔室14。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壳体1具有新风入口1a、新风出口1b、回风入口1c和回风出口1d,壳体1具有第一侧壁11,热交换芯2具有彼此间隔开的第一气流通道21 和第二气流通道22,第一气流通道21的进风端与新风入口1a相连通,第二气流通道 22的出风端与回风出口1d相连通。
如图1所示,第一风道件3连接在热交换芯2和壳体1的具有回风入口1c的侧壁之间,第一风道件3内形成有回风气流通道,回风气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回风入口1c和第二气流通道22的进风端相连通。
参照图1和图4所示,所示,第一风机组件4驱动第一气流通道21的出风端流出的新风从新风出口1b排入室内,第一风机组件4和第一风道件3位于热交换芯2的同一侧且间隔开设置,第一风机组件4位于第一侧壁11和第一风道件3之间,其中,热交换芯2的第一气流通道21的出风端正对整个第一风机组件4,且热交换芯2的第一气流通道21的出风端的至少部分正对第一风道件3。
例如,如图1和图4所示,热交换芯2的第一气流通道21的出风端的正对第一风道件3和第一风机组件4,第一腔室14的除去风道件3以及第一风机组件4的空间限定出从第一气流通道21的出风端流出的气流流向第一风机组件4的进风端的流通风道,从热交换芯2的第一气流通道21的出风端流出的新风气流通过该流通风道流向第一风机组件4的进风端。
又如,热交换芯2的第一气流通道21的出风端正对整个第一风机组件4,且热交换芯2的第一气流通道21的出风端的部分正对第一风道件3,热交换芯2的第一气流通道 21的出风端、第一风道件3正对第一气流通道21的部分外壁、第一风机组件4的外壁以及壳体1限定出从第一气流通道21的出风端流出的新风气流流向第一风机组件4的进风端的流通风道,从热交换芯2的第一气流通道21的出风端流出的新风气流通过该流通风道流向第一风机组件4的进风端。
如图2所示,第一风机组件4包括第一离心风轮41,其中,第一离心风轮41的旋转中心线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最小距离为D1,第一风道件3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最小距离为E1,D1和E1满足:0.6≤[(E1-D1)/D1]≤1.4。例如,[(E1-D1)/D1]可以为0.7、 0.8、0.9、1、1.1、1.2或1.3。
可以理解的是,相关技术中,第一风机组件邻近第一侧壁设置,导致第一风机组件的进风端的靠近第一侧壁的一侧进风量小、第一风机组件的进风端的远离第一侧壁11 的一侧的进风量大,从而造成流向第一风机组件的进风端的风量不均,增大了气流流动的阻力,造成新风机的风量小,工作噪音大。
而在本申请中,通过使得第一离心风轮41的旋转中心线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最小距离D1和第一风道件3与第一侧壁11的之间的最小距离E1满足:0.6≤ [(E1-D1)/D1]≤1.4,有利于使得从第一气流通道21的出风端流出的气流均匀地流向第一风机组件4的进风端,从而有利于减小气流流动阻力,进而有利于增大新风出口1b的排风量、同时降低新风机100的工作噪音,另外,使得第一风机组件4和第一风道件3 在壳体1内的布局合理,结构紧凑,易于新风机100的生产加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机100,通过使得第一离心风轮41的旋转中心线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最小距离D1和第一风道件3与第一侧壁11的之间的最小距离E1满足:0.6≤[(E1-D1)/D1]≤1.4,有利于使得从第一气流通道21的出风端流出的气流均匀地流向第一风机组件4的进风端,从而有利于减小气流流动阻力,进而有利于增大新风出口1b的排风量、同时降低新风机100的工作噪音,另外,使得第一风机组件4和第一风道件3在壳体1内的布局合理,结构紧凑,易于新风机100的生产加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D1和E1满足:0.9≤[(E1-D1)/D1]≤1.1。由此,使得第一离心风轮41的旋转中心线邻近第一风道件3和第一侧壁11的中间设置,有利于进一步使得从第一气流通道21的出风端流出的气流均匀地流向第一风机组件4 的进风端,从而减小气流流动阻力,进而有利于增大新风出口1b的排风量、同时降低新风机100的工作噪音。例如,[(E1-D1)/D1]可以为0.95、1、1.05或1.08。
可选地,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风机组件4包括:第一蜗壳42,第一蜗壳42具有第一进风口421和第一出风口422,第一出风口422与新风出口1b相连,第一离心风轮41设在第一蜗壳42内,第一蜗壳42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最小距离为C1,C1和D1 满足:1/4≤C1/D1≤2/5。其中,上述第一风机组件4的进风端可以理解为第一进风口421。由此,可使得第一风机组件4和第一风道件3在壳体1内的布局合理,结构紧凑,易于新风机100的生产加工,同时有利于使得第一离心风轮41的旋转中心线邻近第一风道件3和第一侧壁11的中间设置,从而减小气流流动阻力以增大新风机100的风量并且降低工作噪音。可选地,C1/D1为1/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风机组件4包括第一电机43,壳体1包括第二侧壁12和第三侧壁13,第二侧壁12和第三侧壁13平行设置,第二侧壁12垂直于第一离心风轮41的旋转中心线,第一电机43位于第二侧壁12和第一蜗壳42之间,第一电机43的电机轴穿过第一蜗壳42与第一离心风轮41相连,第一蜗壳42与第二侧壁12之间的最小距离为B1,第一蜗壳42与第三侧壁13之间的最小距离为A1,B1、A1满足:0.5≤B1/A1≤0.95。其中,第一蜗壳42的朝向第二侧壁12和第三侧壁13的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进风口421。例如,B1/A1可以为0.6、0.7、0.75、0.8 或0.9。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电机43位于第二侧壁12和第一蜗壳42之间,所以第一蜗壳42的朝向第三侧壁13的第一进风口421的进风面积大于第一蜗壳42的朝向第二侧壁12的第一进风口421的进风面积,因此通过使得B1/A1≤0.95,可保证第一蜗壳42 的朝向第三侧壁13的第一进风口421的进风量较大,从而提高第一蜗壳42整体的进风量,进而保证新风机100的排风量;另外通过使得B1/A1≥0.5,可使得第一蜗壳42的朝向第二侧壁12的第一进风口421的进风量不至于过小,从而保证第一蜗壳42整体的进风量,进而保证新风机100的排风量。
可选地,将平行于第二侧壁12的平面定义为参考面,参考面位于第二侧壁12和第三侧壁13之间,参考面与第二侧壁12之间的距离等于参考面与第三侧壁13之间的距离,第一蜗壳42的轴向两端分别位于参考面的两侧。其中,第一蜗壳42的朝向第二侧壁12和第三侧壁13的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进风口421。例如,参考面为如图4所示的参考面N。由此,有利于保证第一蜗壳42的两个第一进风口421的进风量,进而保证新风机100的排风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热交换芯2设在壳体1内以将壳体1的空间间隔成独立的第一腔室14和第二腔室15,第一风机组件4和第一风道件 3位于第一腔室14,回风入口1c和新风出口1b位于壳体1的与第一腔室14对应的侧壁上。
如图1所示,新风机100还包括第二风道件5和第二风机组件6,第二风道件5和第二风机组件6设在第二腔室15内,回风出口1d与新风入口1a位于壳体1的与第二腔室15对应的侧壁上,第二风道件5连接在热交换芯2与壳体1的具有新风入口1a的侧壁之间,第二风道件5内形成有新风气流通道,新风气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新风入口 1a和第一气流通道21的进风端相连通,如图2所示,第二风机组件6包括第二离心风轮61,第二风机组件6驱动第二气流通道22的出风端流出的回风从回风出口1d排出室外,第二风道件5和第二风机组件6间隔开设置,第二风机组件6位于第一侧壁11和第二风道件5之间。
其中,如图2所示,第二离心风轮61的旋转中心线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最小距离为D2,第二风道件5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最小距离为E2,其中,D2和E2满足:0.6≤ [(E2-D2)/D2]≤1.4。例如,[(E2-D2)/D2]可以为0.7、0.8、0.9、1、1.1、1.2或1.3。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气流通道22的出风端的至少部分正对第二风道件5,热交换芯2的第二气流通道22的出风端正对整个第二风机组件6,且热交换芯2的第二气流通道 22的出风端的至少部分正对第二风道件5。
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热交换芯2的第二气流通道22的出风端的正对第二风道件5和第二风机组件6,第二腔室15的除去第二风道件5和第二风机组件6的空间限定出从第二气流通道22的出风端流出的回风气流流向第二风机组件6的进风端的流通风道,从热交换芯2的第二气流通道22的出风端流出的回风气流通过该流通风道流向第二风机组件6的进风端;
又如,热交换芯2的第二气流通道22的出风端正对整个第二风机组件6,且热交换芯2的第二气流通道22的出风端的部分正对第二风道件5,第二腔室15的除去第二风道件5的非正对第二气流通道22的部分和第二风机组件6的外壁的空间限定出回风气流从第二气流通道22的出风端流出的气流流向第二风机组件6的进风端的流通风道,从热交换芯2的第二气流通道22的出风端流出的回风气流通过该流通风道流向第二风机组件6的进风端。
可以理解的是,相关技术中,第二风机组件邻近第一侧壁设置,导致第二风机组件的进风端的靠近第一侧壁的一侧进风量小、第二风机组件的进风端的远离第一侧壁的一侧的进风量大,从而造成流向第二风机组件的进风端的风量不均,增大了气流流动的阻力,造成新风机的回风出口的风量小,工作噪音大。
而在本申请中,通过使得第二离心风轮61的旋转中心线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最小距离D2和第二风道件5与第一侧壁11的之间的最小距离E2满足:0.6 ≤[(E2-D2)/D2]≤1.4,有利于使得从第二气流通道22的出风端流出的气流均匀地流向第二风机组件6的进风端,从而有利于减小气流流动阻力,进而有利于增大回风出口1d 的排风量、同时降低新风机100的工作噪音,另外,使得第二风机组件6和第二风道件 5在壳体1内的布局合理,结构紧凑,易于新风机100的生产加工。
可选地,如图2所示,D2和E2满足:0.9≤[(E2-D2)/D2]≤1.1。由此,使得第二离心风轮61的旋转中心线邻近第二风道件5和第一侧壁11的中间设置,有利于进一步使得从第二气流通道22的出风端流出的回风气流均匀地流向第二风机组件6的进风端,从而减小气流流动阻力,进而有利于增大排风出口的排风量、同时降低新风机100的工作噪音。例如,[(E2-D2)/D2]可以为0.95、1、1.05或1.08。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风机组件6包括:第二蜗壳62,第二蜗壳62具有第二进风口621和第二出风口622,第二出风口622与回风出口1d相连,第二离心风轮61设在第二蜗壳62内,第二蜗壳62与第一侧壁11 之间的最小距离为C2,C2和D2满足:1/4≤C2/D2≤2/5。其中,上述第二风机组件6的进风端可以理解为第二进风口621。由此,有利于使得第二风机组件6和第二风道件5 在壳体1内的布局合理,结构紧凑,易于新风机100的生产加工,同时有利于使得第二离心风轮61的旋转中心线邻近第二风道件5和第一侧壁11的中间设置,从而减小气流流动阻力以增大新风机100的回风出口1d的风量并且降低工作噪音。可选地,C2/D2 为1/3。
可选地,如图4所示,第二风机组件6包括第二电机63,壳体1包括第二侧壁12 和第三侧壁13,第二侧壁12和第三侧壁13平行设置,第二侧壁12垂直于第二离心风轮61的旋转中心线,第二电机63位于第二侧壁12和第二蜗壳62之间,第二电机63 的电机轴穿过第二蜗壳62与第二离心风轮61相连,第二蜗壳62与第二侧壁12之间的最小距离为B2,第二蜗壳62与第三侧壁13之间的最小距离为A2,B2、A2满足: 0.5≤B2/A2≤0.95。其中,第二蜗壳62的朝向第二侧壁12和第三侧壁13的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二进风口621。例如,B2/A2可以为0.6、0.7、0.75、0.8或0.9。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4所示,由于第二电机63位于第二侧壁12和第二蜗壳62之间,所以第二蜗壳62的朝向第三侧壁13的第二进风口621的进风面积大于第二蜗壳62的朝向第二侧壁12的第二进风口621的进风面积,因此通过使得B2/A2≤0.95,可保证第二蜗壳62的朝向第三侧壁13的第二进风口621的进风量较大,从而提高第二蜗壳62 整体的进风量,进而保证新风机100的回风出口1d的排风量;另外通过使得B2/A2≥0.5,可使得第二蜗壳62的朝向第二侧壁12的第二进风口621的进风量不至于过小,从而保证第二蜗壳62整体的进风量,进而保证新风机100的回风出口1d的排风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将平行于第二侧壁12的平面定义为参考面,参考面位于第二侧壁12和第三侧壁13之间,参考面与第二侧壁12之间的距离等于参考面与第三侧壁13面之间的距离,第二蜗壳62的轴向两端分别位于参考面的两侧。其中,第二蜗壳62的朝向第二侧壁12和第三侧壁13的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二进风口621。例如,参考面为如图4所示的参考面N。由此,有利于保证第二蜗壳62的两个第二进风口621的进风量,进而保证新风机100的回风出口1d的排风量。
可选地,参照图5所示,第一蜗壳42称为蜗壳7,或第二蜗壳62称为蜗壳7;蜗壳 7包括第一蜗壳部71和第二蜗壳部72,第一蜗壳部71和第二蜗壳部72卡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蜗壳42和第二蜗壳62中的至少一个称为蜗壳7,可以是第一蜗壳42称为蜗壳7,也可以是第二蜗壳62称为蜗壳7,或者第一蜗壳42和第二蜗壳62均称为蜗壳 7。由此,通过使得第一蜗壳部71和第二蜗壳部72卡接,可使得第一蜗壳部71和第二蜗壳部72的拆装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蜗壳部71上设有卡槽711,第二蜗壳部72上设有与卡槽711配合的卡扣721。由此,结构简单,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还可以是第一蜗壳部71上设有卡扣721,第二蜗壳部72上设有与卡扣721配合的卡槽711。
可选地,如图7所示,第一蜗壳部71的外周壁上形成有配合部712,配合部712包括第一连接段7121和第二连接段7122,第一连接段7121的一端连接至第一蜗壳部71 的外周壁,第一连接段7121的另一端沿径向向外延伸,第二连接段7122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段7121的另一端相连,第二连接段7122的另一端沿轴向方向、朝向靠近第二蜗壳部72的方向延伸,配合部712与第一蜗壳部71的外周壁限定出卡槽711;卡扣721包括第一卡接段7211和第二卡接段7212,第一卡接段7211的一端连接至第二蜗壳部72 的外周壁,第一卡接段7211的另一端沿径向向外延伸,第二卡接段7212的一端与第一卡接段7211的另一端相连,第二卡接段7212的另一端沿轴向方向、朝向靠近第一蜗壳部71的方向延伸,第二卡接段7212适于卡入卡槽711。由此,在第一蜗壳部71和第二蜗壳部72完成装配后,第二卡接段7212适于卡入卡槽711以实现对第一蜗壳部71和第二蜗壳部72的连接处的密封,从而有利于避免第一蜗壳部71和第二蜗壳部72的连接处漏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连接段7122的朝向蜗壳7的中心轴线的表面上设有第一导向面71221,在从第一蜗壳部71到第二蜗壳部72的方向上,第一导向面71221倾斜地朝向远离蜗壳7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由此,在第二卡接段7212卡入卡槽711时,第一导向面71221可将第二卡接部导入卡槽711内,从而便于实现第一蜗壳部71和第二蜗壳部72之间的装配。其中,蜗壳7的中心轴线指的是蜗壳7的蜗室部分的中心轴线。
可选地,如图7所示,第二卡接段7212的朝向蜗壳7的中心轴线的一侧表面上设有第二导向面72121,在从第二蜗壳部72到第一蜗壳部71的方向上,第二导向面72121 倾斜地朝向远离蜗壳7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由此,在第二卡接段7212卡入卡槽711 时,第二导向面72121可将第二卡接段7212导入卡槽711内,从而便于实现第一蜗壳部71和第二蜗壳部72之间的装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8、图11-图13所示,第一蜗壳部71的外周壁上设有导向孔713,第二蜗壳部72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一导向部722,第一导向部722适于伸入导向孔713。由此,在将第一蜗壳部71和第二蜗壳部72装配在一起时,第一导向部722伸入导向孔713以实现第一蜗壳部71和第二蜗壳部72在周向上的定位,有利于提高第一蜗壳部71和第二蜗壳部72之间的装配精度。
可选地,如图6和图8所示,第一蜗壳部71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二导向部714,第二导向部714包括两个第一导向板7141和第二导向板7142,两个第一导向板7141沿蜗壳 7的周向方向间隔开设置,每个第一导向板7141的一端与第一蜗壳部71的外周壁相连,每个第一导向板7141的另一端沿径向方向向外延伸,第二导向板714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导向板7141的另一端相连,第二导向部714与第一蜗壳部71的外周壁限定出导向孔713。由此,结构简单,且有利于保证第二导向部714与第一蜗壳部71的外周壁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在新风机100的工作过程中,第一导向部722和导向孔713之间脱离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3所示,在从第一蜗壳部71 到第二蜗壳部72的方向上,第二导向板7142的朝向蜗壳7的中心轴线的一侧表面倾斜地朝向远离蜗壳7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以限定出第三导向面71421。由此,在第一导向部722伸入导向孔713的过程中,第三导向面71421可将第一导向部722导入导向孔 713内,便于第一导向部722和导向孔713实现配合。
可选地,如图12所示,在从第一蜗壳部71到第二蜗壳部72的方向上,两个第一导向板7141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由此,便于第一导向部722伸入导向孔713内,从而便于第一导向部722和导向孔713实现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第一导向部722包括本体部7221和翻边部7222,本体部7221的一端连接至第二蜗壳部72的外周壁,本体部7221 的另一端沿轴向方向、朝向靠近第一蜗壳部71的方向延伸,翻边部7222连接在本体部 7221的另一端且沿径向向外延伸,翻边部7222从导向孔713穿过且翻边部7222抵接在导向孔713的远离第二蜗壳部72的端面上。由此,通过翻边部7222与导向孔713的远离第二蜗壳部72的端面的抵接配合,可实现对第一蜗壳部71和第二蜗壳部72在蜗壳7 周向方向上的限位。例如,参照图5所示,在翻边部7222从导向孔713穿过且翻边部 7222抵接在导向孔713的远离第二蜗壳部72的端面上后,第一蜗壳部71和第二蜗壳部 72之间通过螺纹紧固件相连。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第一导向部722也可以仅包括本体部7221,本体部7221的一端连接至第二蜗壳部72的外周壁,本体部7221的另一端沿轴向方向、朝向靠近第一蜗壳部71的方向延伸,本体部7221伸入导向孔713以实现第一蜗壳部71和第二蜗壳部72在周向上的定位。
可选地,如图11所示,翻边部7222背离蜗壳7的中心轴线的一侧表面形成有第四导向面72221,在从第一蜗壳部71到第二蜗壳部72的方向上,第四导向面72221倾斜地朝向远离蜗壳7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由此,在将第一蜗壳部71和第二蜗壳部72 装配在一起时,第四导向面72221可将翻边部7222导入导向孔713内,从而便于翻边部7222从导向孔713穿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9所示,蜗壳7和壳体1之间还设有支撑件8,支撑件8设在壳体1内且与壳体1相连,蜗壳7上设有多个支撑腿723,蜗壳7通过多个支撑腿723与支撑件8相连。每个支撑腿723均包括支撑腿本体7231 和固定板7232,支撑腿本体7231的一端与蜗壳7相连,支撑腿本体7231的另一端朝向靠近支撑件8的方向延伸,固定板7232的一端与支撑腿本体7231的另一端相连,固定板7232的另一端沿蜗壳7的径向向外延伸,固定板7232的朝向支撑件8的侧壁上设有定位凸起72321,支撑件8上设有多个定位孔81,多个定位凸起72321与多个定位孔81 一一对应配合。由此,通过定位凸起72321和定位孔81的配合,便于多个支撑腿723 安装到支撑件8上。
例如,如图5所示,固定板7232和支撑件8之间还通过螺纹紧固件相连,从而通过定位凸起72321和定位孔81的配合,可实现对支撑腿723和支撑件8之间的预定位,然后使得固定板7232和支撑件8之间通过螺纹紧固件相连,从而有利于提高支撑腿723 和支撑件8之间的装配精度。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1)

1.一种新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新风入口、新风出口、回风入口和回风出口,所述壳体具有第一侧壁;
热交换芯,所述热交换芯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热交换芯具有彼此间隔开的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进风端与所述新风入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出风端与所述回风出口相连通;
第一风道件,所述第一风道件设在所述壳体内且连接在所述热交换芯和所述壳体的具有所述回风入口的侧壁之间,所述第一风道件内形成有回风气流通道,所述回风气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回风入口和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进风端相连通;
第一风机组件,所述第一风机组件设在所述壳体内以驱动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出风端流出的新风从所述新风出口排入室内,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和所述第一风道件位于所述热交换芯的同一侧且间隔开设置,所述第一风机组件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一风道件之间,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包括第一离心风轮,其中,所述第一离心风轮的旋转中心线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为D1,所述第一风道件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为E1,所述D1和所述E1满足:0.6≤[(E1-D1)/D1]≤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D1和所述E1满足:0.9≤[(E1-D1)/D1]≤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包括:第一蜗壳,所述第一蜗壳具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新风出口相连,所述第一离心风轮设在所述第一蜗壳内,所述第一蜗壳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为C1,所述C1和所述D1满足:1/4≤C1/D1≤2/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包括第一电机,所述壳体包括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平行设置,所述第二侧壁垂直于所述第一离心风轮的旋转中心线,所述第一电机位于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一蜗壳之间,所述第一电机的电机轴穿过所述第一蜗壳与所述第一离心风轮相连,所述第一蜗壳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为B1,所述第一蜗壳与所述第三侧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为A1,所述B1、所述A1满足:0.5≤B1/A1≤0.9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将平行于所述第二侧壁的平面定义为参考面,所述参考面位于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之间,所述参考面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参考面与所述第三侧壁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蜗壳的轴向两端分别位于所述参考面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芯设在所述壳体内以将所述壳体的空间间隔成独立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和所述第一风道件位于所述第一腔室,所述回风入口和所述新风出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与所述第一腔室对应的侧壁上;
所述新风机还包括第二风道件和第二风机组件,所述第二风道件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设在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回风出口与所述新风入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与所述第二腔室对应的侧壁上,所述第二风道件连接在所述热交换芯与所述壳体的具有所述新风入口的侧壁之间,所述第二风道件内形成有新风气流通道,所述新风气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新风入口和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进风端相连通,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包括第二离心风轮,所述第二风机组件驱动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出风端流出的回风从所述回风出口排出室外,所述第二风道件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间隔开设置,所述第二风机组件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风道件之间,其中,所述第二离心风轮的旋转中心线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为D2,所述第二风道件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为E2,其中,所述D2和所述E2满足:0.6≤[(E2-D2)/D2]≤1.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D2和所述E2满足:0.9≤[(E2-D2)/D2]≤1.1。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包括:第二蜗壳,所述第二蜗壳具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回风出口相连,所述第二离心风轮设在所述第二蜗壳内,第二蜗壳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为C2,所述C2和所述D2满足:1/4≤C2/D2≤2/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包括第二电机,所述壳体包括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平行设置,所述第二侧壁垂直于所述第二离心风轮的旋转中心线,所述第二电机位于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二蜗壳之间,所述第二电机的电机轴穿过所述第二蜗壳与所述第二离心风轮相连,所述第二蜗壳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为B2,所述第二蜗壳与所述第三侧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为A2,所述B2、所述A2满足:0.5≤B2/A2≤0.95。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将平行于所述第二侧壁的平面定义为参考面,所述参考面位于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之间,所述参考面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参考面与所述第三侧壁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蜗壳的轴向两端分别位于所述参考面的两侧。
11.根据权利要求3-5、8-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第一蜗壳称为蜗壳,或第二蜗壳称为蜗壳;
所述蜗壳包括第一蜗壳部和第二蜗壳部,所述第一蜗壳部和所述第二蜗壳部卡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蜗壳部上设有卡槽,所述第二蜗壳部上设有与所述卡槽配合的卡扣。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蜗壳部的外周壁上形成有配合部,所述配合部包括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蜗壳部的外周壁,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另一端沿径向向外延伸,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另一端沿轴向方向、朝向靠近所述第二蜗壳部的方向延伸,所述配合部与所述第一蜗壳部的外周壁限定出所述卡槽;
所述卡扣包括第一卡接段和第二卡接段,所述第一卡接段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蜗壳部的外周壁,所述第一卡接段的另一端沿径向向外延伸,所述第二卡接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卡接段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卡接段的另一端沿轴向方向、朝向靠近所述第一蜗壳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卡接段适于卡入所述卡槽。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段的朝向所述蜗壳的中心轴线的表面上设有第一导向面,在从所述第一蜗壳部到所述第二蜗壳部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导向面倾斜地朝向远离所述蜗壳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接段的朝向所述蜗壳的中心轴线的一侧表面上设有第二导向面,在从所述第二蜗壳部到所述第一蜗壳部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导向面倾斜地朝向远离所述蜗壳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蜗壳部的外周壁上设有导向孔,所述第二蜗壳部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适于伸入所述导向孔。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蜗壳部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二导向部包括两个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两个所述第一导向板沿所述蜗壳的周向方向间隔开设置,每个所述第一导向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蜗壳部的外周壁相连,每个所述第一导向板的另一端沿径向方向向外延伸,所述第二导向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导向板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导向部与所述第一蜗壳部的外周壁限定出所述导向孔。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第一蜗壳部到所述第二蜗壳部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导向板的朝向所述蜗壳的中心轴线的一侧表面倾斜地朝向远离所述蜗壳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以限定出第三导向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第一蜗壳部到所述第二蜗壳部的方向上,所述两个第一导向板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部包括本体部和翻边部,所述本体部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蜗壳部的外周壁,所述本体部的另一端沿轴向方向、朝向靠近所述第一蜗壳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翻边部连接在所述本体部的另一端且沿径向向外延伸,所述翻边部从所述导向孔穿过且所述翻边部抵接在所述导向孔的远离所述第二蜗壳部的端面上。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部背离所述蜗壳的中心轴线的一侧表面形成有第四导向面,在从所述第一蜗壳部到所述第二蜗壳部的方向上,所述第四导向面倾斜地朝向远离所述蜗壳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
CN201920187495.1U 2019-02-01 2019-02-01 新风机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9101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87495.1U CN209910112U (zh) 2019-02-01 2019-02-01 新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87495.1U CN209910112U (zh) 2019-02-01 2019-02-01 新风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10112U true CN209910112U (zh) 2020-01-07

Family

ID=69031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87495.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910112U (zh) 2019-02-01 2019-02-01 新风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1011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08239A (zh) * 2019-02-01 2019-05-03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新风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08239A (zh) * 2019-02-01 2019-05-03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新风机
CN109708239B (zh) * 2019-02-01 2024-01-05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新风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015016B2 (ja) ターボファン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US20110116928A1 (en) Open-hub centrifugal blower assembly
WO2022218009A1 (zh) 空调装置及汽车
US11873831B2 (en) Double inlet backward curved blower
CN209910112U (zh) 新风机
CN109323333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9323332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9708239B (zh) 新风机
KR200436612Y1 (ko) 공기조화기용 양흡입 블로아
CN214617112U (zh) 蜗壳风机和扫地机器人
CN109780630B (zh) 空调室内机
CN208382399U (zh) 电机支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外机
CN113280403A (zh) 风机及空调器
CN111237877A (zh)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JP3387987B2 (ja) 多翼送風ファン
CN219976565U (zh) 供暖设备
CN213300298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4949403U (zh) 风机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945409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929115U (zh) 新风机
CN211822761U (zh)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13744053U (zh) 蜗壳及离心风机
CN220581345U (zh) 蜗壳结构及空调器
CN213630886U (zh) 空调器
CN217004679U (zh) 空调器室内机的新风装置和空调器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10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105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10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105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