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04564U - 7kw随车交流充电桩 - Google Patents

7kw随车交流充电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04564U
CN209904564U CN201920319643.0U CN201920319643U CN209904564U CN 209904564 U CN209904564 U CN 209904564U CN 201920319643 U CN201920319643 U CN 201920319643U CN 209904564 U CN209904564 U CN 2099045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charging head
subassembly
back panel
front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31964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帅
王国良
田占军
肖厚群
庾寅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a Electric (pinghu) Ltd By Share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a Electric (pinghu) Ltd By Shar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a Electric (pinghu) Ltd By Share Ltd filed Critical Aia Electric (pinghu) Ltd By Share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31964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045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045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04564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7KW随车交流充电桩,包括充电头组件、前壳体组件和后壳体组件,所述充电头组件插接于前壳体组件,所述前壳体组件通过壳体防水密封圈与后壳体组件相互嵌合,所述前壳体组件与后壳体组件共同向内包围形成容纳空间。本实用新型公开的7KW随车交流充电桩,通过巧妙地设置第一至第三充电头壳体以及充电头按键,提高充电头组件的集成化程度。通过巧妙地设置巧妙设置断路器盖板等外设结构,在满足应急功能需要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整体美观程度。通过在前面板巧妙设置前面板鼻端部,在提升整体美观程度的同时,有助于形成供放置充电头接插件等充电头组件的开放空间,为充电头组件提供充分的避雨措施。

Description

7KW随车交流充电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便携式交流充电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7KW随车交流充电桩。
背景技术
公开号为CN208112567U,主题名称为新型光伏5kW直充电车的实用新型专利,其技术方案公开了“包括车体(1),所述车体(1)的外部设置有车箱(2),且所述车箱(2)与所述车体(1)固定连接,所述车箱(2)的内侧设置有车门(3),且所述车门(3)与所述车箱(2)铰接,所述车体(1)的右端设置有车前挡风盖(5),且所述车前挡风盖(5)与所述车箱(2)卡合固定,所述车前挡风盖(5)的上方设置有遮雨棚(6),且所述遮雨棚(6)与所述车箱(2)固定连接,所述车体(1)的顶端设置有安装支柱(9),且所述安装支柱(9)与所述车体(1)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支柱(9)的上方设置有安装架(7),且所述安装架(7)与所述安装支柱(9)焊接固定,所述安装架(7)的内侧设置有光伏板(8),且所述光伏板(8)与所述安装架(7)卡合固定,所述车体(1)的底端设置有车轮(4),且所述车轮(4)与所述车体(1)螺接固定,光伏板(8)的外侧开设有排污槽(10),所述安装架(7)的外侧开设有散热口(12),所述散热口(12)的内侧设置有散热片(11),且所述散热片(11)与所述散热口(12)卡合固定,所述光伏板(8)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
然而,现有的提高随车充电便利性的措施较为有限,仍然难以接近或者拿到内燃机车的加油便利度。以上述实用新型专利为例,该光伏充电车需要对车体进行较大范围的改装,从而将光伏板稳定、可靠地安装在车体上。然而,无论该种程度的车体改装是否符合现行的车辆管理相关规定,从用车舒适性、便利性、安全性角度而言,必将较大幅度改变现有的乘车体验,大幅占用车辆内外空间,不利于满足随车充电装置的集约化、便利化的发展趋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状况,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7KW随车交流充电桩。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7KW随车交流充电桩包括充电头组件、前壳体组件和后壳体组件,所述充电头组件插接于前壳体组件,所述前壳体组件通过壳体防水密封圈与后壳体组件相互嵌合,所述前壳体组件与后壳体组件共同向内包围形成容纳空间,其中:
所述用于充电头组件包括:
充电头插头母座和第一充电头壳体,所述充电头插头母座通过充电头螺钉固定连接于第一充电头壳体的一端;
第二充电头壳体和第三充电头壳体,所述第一充电头壳体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三充电头壳体,所述第三充电头壳体远离第一充电头壳体的一侧内接有充电头连接线,所述第二充电头壳体位于第一充电头壳体的上方并且与第一充电头壳体固定连接;
充电头按键、充电头按键弹簧和充电头按键联动件,所述第二充电头壳体具有供部分地嵌入充电头按键的嵌入槽,所述充电头按键分别与充电头按键弹簧和充电头按键联动件传动连接;
所述后壳体组件包括:
背面板,所述背面板的一侧内嵌有漏电保护断路器,所述背面板的另一侧内嵌有急停开关,所述背面板向内一体延伸形成背面板支撑架;
输入线缆、输出线缆、防水连接件和线缆定位夹,所述防水连接件部分地内接于背面板,所述输入线缆通过防水连接件接入容纳空间,所述输出线路通过防水连接件接入容纳空间,所述输入线缆通过线缆定位夹与背面板支撑件固定连接,所述输出线路通过线缆定位夹与背面板支撑架固定连接,使得输入线缆和输出线缆相对于背面板保持稳固的固定状态;
所述前壳体组件包括前面板和LED灯带,其中:
所述LED灯带部分地内嵌于前面板;
所述前面板具有向外凸出的前面板鼻端部,所述前面板在前面板鼻端部的下方向内凹陷形成前面板凹槽区,所述前面板在前面板凹槽区进一步向内凹陷形成供容纳充电头接插件的前面板容纳腔。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充电头插头母座包括母座本体,所述母座本体远离第一充电头壳体的一侧具有CC插针孔、CP插针孔、L1插针孔、主插针孔、N插针孔、L2插针孔和L3插针孔,所述CC插针孔内接有CC插针,所述CP插针孔内接有CP插针,所述L1插针孔内接有L1插针,所述主插针孔内接有主插针,所述N插针孔内接有N插针,所述L2插针孔内接有L2插针,所述L3插针孔内接有L3插针。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充电头壳体第一充电头壳体通孔,所述第一充电头壳体和第二充电头壳体合围形成第一充电头壳体连通腔,所述第一充电头壳体通孔与第一充电头壳体连通腔连通。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充电头按键设有充电头按键本体部和与充电头按键本体部一体成型的充电头按键中央凸出部、充电头按键凸出部,所述充电头按键联动件设有联动件凸出部,所述充电头按键中央凸出部与联动件凸出部相互贴合,所述充电头按键凸出部部分地内接于充电头按键弹簧。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背面板的一侧向外一体延伸形成背面板第一外凸部,位于同侧的所述背面板向内一体延伸形成背面板第一内凹部,所述背面板第一外凸部和背面板第一内凹部共同形成背面板第一凹槽,所述背面板第一凹槽与上述容纳空间连通,所述漏电保护断路器位于上述容纳空间。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背面板第一凹槽内置有断路器盖板。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断路器盖板和背面板第一凹槽均呈椭圆形。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前面板鼻端部相对于壳体防水密封圈的垂直距离沿前面板的铅垂线方向自上而下从极小值单调递增至极大值,再从极大值单调递减至极小值。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前面板的一侧向内一体延伸形成LED灯带支撑部,所述LED灯带包括LED灯体、LED灯带电路板和LED灯带接线板,所述LED灯体与LED灯带电路板电连接,所述LED灯带接线板用于承托LED灯带电路板并且与LED灯带电路板电连接,所述LED灯带电路板通过带垫自攻螺丝固定连接于前面板,所述LED灯体内嵌于位于前面板的带状凹槽。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LED灯带具有4种颜色。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7KW随车交流充电桩,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巧妙地设置第一至第三充电头壳体以及充电头按键,提高充电头组件的集成化程度,与其适配的车辆无需进行大范围的适应性改造;通过巧妙地设置巧妙设置供容纳急停开关和/或漏电保护断路器等应急保护器件的断路器盖板等外设结构,在满足应急功能需要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整体美观程度;通过在前面板巧妙设置前面板鼻端部,在提升整体美观程度的同时,有助于形成供放置充电头接插件等充电头组件的开放空间,为充电头组件提供充分的避雨措施,提升整体的防水性能;通过巧妙设置具有多种颜色的LED灯带,分别用于指示典型的工作状态,以便使用者直观、醒目地获知7KW随车交流充电桩的当前运行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充电头组件的一种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充电头组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充电头组件的侧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沿图4中AA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虚线框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后壳体组件的后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后壳体组件的前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后壳体组件的侧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隐去断路器盖板)。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后壳体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前壳体组件的前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前壳体组件的侧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前壳体组件的后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前壳体组件的一个角度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前壳体组件的另一角度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充电头接插件的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充电头接插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充电头接插件的主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充电头接插件的后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200-充电头组件;210-充电头插头母座;211-母座本体;212-CC插针孔;213-CP插针孔;214-L1插针孔;215-主插针孔;216-N插针孔;217-L2插针孔;218-L3插针孔;221-充电头螺钉;222-CC插针;223-CP插针;224-L1插针;225-主插针;226-N插针;227-L2插针;228-L3插针;230-第一充电头壳体;231-第一充电头壳体通孔;232-第一充电头壳体连通腔;233-按键弹簧限止部;234-充电头连接线限位件;240-第二充电头壳体;241-充电头按键;2411-充电头按键本体部;2412-充电头按键中央凸出部;2413-充电头按键凸出部;2414-充电头按键延伸部;242-充电头按键弹簧;243-充电头按键联动件;2431-联动件凸出部;250-第三充电头壳体;251-充电头连接线密封圈;260-充电头连接线;300-后壳体组件;310-背面板;311-背面板第一内凹部;312-背面板第一外凸部;313-背面板第一凹槽;314-背面板第二内凹部;315-背面板第二外凸部;316-背面板第二凹槽;317-断路器盖板密封圈;318-背面板双头螺栓;319-背面板延伸柱;321-主板体;322-漏电保护断路器;323-急停开关;324-背面板支撑体;325-断路器支撑板;326-后壳体喇叭;327-断路器盖板;331-输入线缆;332-输出线缆;333-防水连接件;334-线缆定位夹;335-背面板支撑架;400-后壳体组件;410-前面板;411-LED灯带支撑部;412-前面板鼻端部;413-前面板凹槽区;414-前面板容纳腔;415-前壳体第一延伸部;416-前壳体第二延伸部;421-LED灯带;4211-LED灯体;4212-LED灯带电路板;4213-LED灯带接线板;431-壳体防水密封圈;432-第一前壳体电路板;433-第二前壳体电路板;500-充电头接插件;501-接插件本体;502-接插件容纳腔;503-接插件耳部;5031-耳部主体;5032-耳部连接体;5033-耳部定位孔;5034-耳部弧状过渡体;504-接插件凸出部;505-接插件凹槽;506-接插件凸边;507-接插件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7KW随车交流充电桩,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附图的图1至图19,图1示出了所述7KW随车交流充电桩的整体结构,
图2示出了所述7KW随车交流充电桩的充电头组件的一种角度的立体结构,图3示出了所述7KW随车交流充电桩的充电头组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图4示出了所述7KW随车交流充电桩的充电头组件的侧视方向的可视结构,图5示出了沿图4中AA方向的截面结构,图6示出了所述图5中虚框区域的局部放大结构,图7示出了所述用于7KW随车交流充电桩的后壳体组件的后视结构,图8示出了所述用于7KW随车交流充电桩的后壳体组件的前视结构,图9示出了所述用于7KW随车交流充电桩的后壳体组件的侧视结构(隐去断路器盖板),图10示出了所述用于7KW随车交流充电桩的后壳体组件的立体结构,图11示出了所述用于7KW随车交流充电桩的前壳体组件的主视结构,图12示出了所述用于7KW随车交流充电桩的前壳体组件的侧视结构,图13示出了所述用于7KW随车交流充电桩的前壳体组件的后视结构,图14示出了所述用于7KW随车交流充电桩的前壳体组件的一个角度的内部结构,图15示出了所述用于7KW随车交流充电桩的前壳体组件的另一角度的内部结构,图16示出了充电头接插件的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图17示出了充电头接插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图18示出了充电头接插件的主视结构,图19示出了充电头接插件的后视结构。
优选地,所述7KW随车交流充电桩包括充电头组件200、前壳体组件300和后壳体组件400,所述充电头组件200插接于前壳体组件300,所述前壳体组件400(的前面板)通过壳体防水密封圈431与后壳体组件300(的后面板)相互嵌合(从而提高整体的防水性能和防水等级),所述前壳体组件400与后壳体组件300共同向内包围形成供设置LED灯带等器件的容纳空间,其中:
所述用于充电头组件200包括:
充电头插头母座210和第一充电头壳体230,所述充电头插头母座210通过充电头螺钉221固定连接于第一充电头壳体230的一端(靠近充电头插头母座210的一端);
第二充电头壳体240和第三充电头壳体250,所述第一充电头壳体230的另一端(远离充电头插头母座210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三充电头壳体250,所述第三充电头壳体250远离第一充电头壳体230的一侧内接有充电头连接线260,所述第二充电头壳体240位于第一充电头壳体230的上方并且与第一充电头壳体230固定连接;
充电头按键241、充电头按键弹簧242和充电头按键联动件243,所述第二充电头壳体240具有供部分地嵌入充电头按键241的嵌入槽,所述充电头按键241分别与充电头按键弹簧242和充电头按键联动件243传动连接;
所述后壳体组件300包括:
背面板310,所述背面板310的一侧内嵌有漏电保护断路器322,所述背面板310的另一侧内嵌有急停开关323,所述背面板310向内一体延伸形成背面板支撑架325;
输入线缆331、输出线缆332、防水连接件333和线缆定位夹334,所述防水连接件333部分地内接于背面板310(同时部分的防水连接件333位于背面板310的外侧),所述输入线缆331通过防水连接件333接入背面板310的容纳空间,所述输出线路322通过防水连接件333接入背面板310的容纳空间,所述输入线缆331通过线缆定位夹334与背面板支撑件325固定连接,所述输出线路322通过线缆定位夹334与背面板支撑架325固定连接,使得输入线缆331和输出线缆332相对于背面板310保持稳固的固定状态;
所述前壳体组件400包括前面板410和LED灯带421,其中:
所述LED灯带421(的前部)部分地内嵌于前面板410(的中央);
所述前面板410具有向外凸出的前面板鼻端部412,所述前面板410在前面板鼻端部412的下方向内凹陷形成(开放的)前面板凹槽区413,所述前面板410在前面板凹槽区413进一步向内凹陷形成供容纳充电头接插件500的前面板容纳腔414。
根据上述优选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充电头插头母座210包括母座本体211,所述母座本体211远离第一充电头壳体230的一侧具有CC插针孔212、CP插针孔213、L1插针孔214、主插针孔215、N插针孔216、L2插针孔217和L3插针孔218,所述CC插针孔212内接有CC插针222,所述CP插针孔213内接有CP插针223,所述L1插针孔214内接有L1插针224,所述主插针孔215内接有主插针225,所述N插针孔216内接有N插针226,所述L2插针孔217内接有L2插针227,所述L3插针孔218内接有L3插针228,以便在传输交流充电电流的同时传输通讯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充电头壳体230(靠近第二充电头壳体240的一侧)具有第一充电头壳体通孔231,所述第一充电头壳体230和第二充电头壳体240合围形成第一充电头壳体连通腔232,所述第一充电头壳体通孔231与第一充电头壳体连通腔232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头按键241设有充电头按键本体部2411和与充电头按键本体部2411一体成型的充电头按键中央凸出部2412、充电头按键凸出部2413,所述充电头按键联动件242设有联动件凸出部2413,所述充电头按键中央凸出部2412与联动件凸出部2413相互贴合(并且紧密接触),所述充电头按键凸出部2413部分地内接于充电头按键弹簧242。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头按键241还设有与充电头按键本体部2411一体成型的充电头按键延伸部2414,所述充电头按键延伸部2414的末端(远离充电头按键联动件243的一侧末端)贯通于第二充电头壳体240,以便充电头按键延伸部2414从第一充电头壳体230伸出,形成可供联动触发的末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充电头壳体230向内侧一体延伸形成按键弹簧限止部233,所述充电头按键弹簧242套接于按键弹簧限止部233,以便当充电头按键凸出部2413受力向下运动时,在将充电头按键弹簧242部分压缩的过程中,能够止位于刚性不可压缩的按键弹簧限止部233,避免极限压缩充电头按键弹簧242被极限压缩而损坏(失去固有的回弹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充电头壳体230还内置有充电头连接线限位件234,所述充电头连接线限位件244位于第一充电头壳体230与充电头连接线260之间的环状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充电头壳体250与充电头连接线260的接合处设有充电头连接线密封圈251,以便进一步提升防水等级和密封性能。
根据上述优选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背面板310的一侧向外一体延伸形成背面板第一外凸部312,位于同侧(设有漏电保护断路器322的一侧)的所述背面板310向内一体延伸形成背面板第一内凹部311,所述背面板第一外凸部312和背面板第一内凹部311共同形成供使用者(伸手进入内部的容纳空间)触发漏电保护断路器322的背面板第一凹槽313,所述背面板第一凹槽313与上述容纳空间连通,所述漏电保护断路器322位于上述容纳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背面板第一凹槽313内置有断路器盖板327,以便在正常工况下避免漏电保护断路器322暴露于外部环境,防止出现误触等安全隐患,尽可能满足使用者的人性化需求。另一方面,当出现起火等应急工况时,使用者可快速地将断路器盖板327移除,从而尽快触发漏电保护断路器,以免进一步扩大安全隐患。
进一步地,所述断路器盖板327和背面板第一凹槽313优选均呈椭圆形,在满足应急功能需要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整体美观程度。
进一步地,所述断路器盖板327与背面板310之间设有断路器盖板密封圈317,以便进一步提升断路器盖板327的密封性能。换而言之,沿背面板第一凹槽313的周向方向设有断路器盖板密封圈317,以便进一步提升断路器盖板327的密封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断路器盖板327通过背面板双头螺栓318与背面板310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背面板310的另一侧向外一体延伸形成背面板第二外凸部315,位于同侧(设有急停开关323的一侧)的所述背面板310向内一体延伸形成背面板第二内凹部314,所述背面板第二外凸部315和背面板第二内凹部314共同形成供容纳急停开关323的背面板第二凹槽316。
进一步地,所述急停开关323直接部分地内置于背面板第二凹槽316。换而言之,当出现起火等应急工况时,使用者无需将手伸入内部的容纳空间即可直接出发急停开关。同时,所述急停开关323的末端进入内部的容纳空间,以便与主面板321等器件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急停开关323和背面板第二凹槽316优选呈椭圆形,在满足应急功能需要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整体美观程度。此外,所述急停开关323具有体积小、椭圆状、便于人性化操作等特点。当所述急停开关323需要复位时,使用者只需要将手伸入位于背面板310的背面板第二凹槽316。在背面板第二凹槽316内具有足够的空间供使用者握持急停开关323并且将急停开关323旋转指定的角度,即可将急停开关323复位。
进一步地,所述后壳体组件300还包括主板体321,所述背面板310向内一体延伸形成若干背面板支撑体324,所述主板体321与各个背面板支撑体324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后壳体组件300还包括断路器支撑板325,所述断路器支撑板325与背面板支撑体324固定连接,以便给漏电保护断路器322形成保护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后壳体组件300还包括后壳体喇叭326,所述背面板310向内一体延伸形成背面板延伸柱319,所述后壳体喇叭326(完整地)内嵌于背面板延伸柱319。
根据上述优选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前面板鼻端部412相对于壳体防水密封圈431(我们定义,所述壳体防水密封圈431始终平行于铅垂面)的垂直距离沿前面板410的铅垂线方向自上而下从极小值单调递增至极大值,再从极大值单调递减至极小值。换而言之,所述前面板鼻端部412相对于壳体防水密封圈431的垂直距离在A点和C点时处于极小值,在B点时处于极大值。上述垂直距离沿前面板410的铅垂线从A点向B点靠拢时单调递增,上述垂直距离沿前面板410的铅垂线从B点向C点靠拢时单调递减。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在前面板410设置前面板鼻端部412,在提升整体美观程度的同时,有助于形成供放置充电头接插件500等充电头组件的开放空间,为充电头组件提供充分的避雨措施。换而言之,由于充电头组件不便于完全收纳于封闭空间中。因此,充电头组件在暴露于开放环境的情况下,相较于未凸出的传统前面板,当雨滴落到具有前面板鼻端部412时,雨滴能够沿着前面板鼻端部412的外部曲线(A点、B点、C点)向远离充电头接插件500的方向滑动,尽可能避免雨水滑入前面板凹槽区413,从而提升整体的防水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前面板410的一侧向内一体延伸形成LED灯带支撑部411,所述LED灯带421包括LED灯体4211、LED灯带电路板4212和LED灯带接线板4213,所述LED灯体4211与LED灯带电路板4212电连接,所述LED灯带接线板4213用于承托LED灯带电路板4212并且与LED灯带电路板4212电连接,所述LED灯带电路板4212通过带垫自攻螺丝固定连接于前面板410,所述LED灯体4211(完整地)内嵌于位于前面板410的带状凹槽(使得LED灯体4211的外表面与前面板410的外表面齐平而不突出)。
进一步地,所述LED灯带421用于指示7KW随车交流充电桩的工作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LED灯带421优选具有4种颜色,分别用于指示4种典型的工作状态,以便使用者直观、醒目地获知7KW随车交流充电桩的当前运行情况。
进一步地,所述前壳体组件400还包括第一前壳体电路板432,所述前面板410的一侧向内一体延伸形成前壳体第一延伸部415,所述第一前壳体电路板432内嵌于前壳体第一延伸部415。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前壳体电路板432具体实施为刷卡器电路板,所述第一前壳体电路板432通过带垫自攻螺丝固定连接于前壳体第一延伸部415。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前壳体电路板432的型号优选采用ZLG600A-T2。
进一步地,所述前壳体组件400还包括第二前壳体电路板433,所述前面板410的一侧向内一体延伸形成前壳体第二延伸部416,,所述第二前壳体电路板433内嵌于前壳体第二延伸部416。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前壳体电路板433具体实施为天线电路板,所述第二前壳体电路板432通过带垫自攻螺丝固定连接于前壳体第二延伸部416。
进一步地,所述前面板410的外表面进一步通过喷涂/一体成型/蚀刻等手段设有企业Logo、产品型号、宣传标语等标示。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头接插件500设有接插件本体501,其中:
所述接插件本体501的内表面向内包围形成接插件容纳腔502,所述家插件容纳腔502用于容纳7KW随车交流充电桩的充电头组件的充电头插头母座;
沿所述接插件本体501的周向方向具有偶数个接插件耳部503,各个接插件耳部503与接插件本体501一体成型;
所述接插件本体501的上表面一体延伸形成接插件凸出部504,所述接插件凸出部504向内凹陷形成接插件凹槽505;
所述接插件本体501的外周缘一体延伸形成接插件凸边506,所述接插件凸边506位于接插件本体501的轴向方向的一侧末端。
进一步地,所述接插件耳部503设有耳部主体5031和与耳部主体5031一体成型的耳部连接体5032,所述耳部连接体5032同时与接插件本体501一体成型。换而言之,所述耳部主体5031通过耳部连接体5032无缝弧状过渡至接插件本体501,进一步提高充电头接插件500的集成化程度。
进一步地,所述耳部连接体5032同时与接插件凸边504邻接且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接插件耳部503的轴向长度优选为接插件本体501的轴向长度的一半。
进一步地,所述耳部主体5031的横截面优选呈圆形,所述耳部连接体5032呈片状,所述耳部主体5031的直径(远)大于耳部连接体5032的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耳部主体5031与接插件凸边506的接合处具有耳部弧状过渡体5034。
进一步地,所述接插件耳部503向内包围形成耳部定位孔5033,所述耳部定位孔5033通过接插件螺钉507以便将所述充电头接插件500稳固地固定连接于前面板410。
进一步地,所述耳部定位孔5033的横截面优选呈圆形,所述耳部连接体5032的厚度进一步小于耳部定位孔5033的内径。
进一步地,所述接插件耳部503的数量优选为4个。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头接插件500优选采用绝缘材料制成。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涉及的主板体(主电路板)、急停开关、漏电保护断路器、输入线缆、输出线缆、第一前壳体电路板、第二前壳体电路板、充电头接插件的绝缘材料、L1插针等技术特征应被视为现有技术,这些技术特征的具体配方、制造工艺以及可能涉及到空间布置方式等采用本领域的常规选择即可,不应被视为本实用新型专利的要点所在,本实用新型专利不做进一步具体展开详述。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7KW随车交流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头组件、前壳体组件和后壳体组件,所述充电头组件插接于前壳体组件,所述前壳体组件通过壳体防水密封圈与后壳体组件相互嵌合,所述前壳体组件与后壳体组件共同向内包围形成容纳空间,其中:
所述用于充电头组件包括:
充电头插头母座和第一充电头壳体,所述充电头插头母座通过充电头螺钉固定连接于第一充电头壳体的一端;
第二充电头壳体和第三充电头壳体,所述第一充电头壳体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三充电头壳体,所述第三充电头壳体远离第一充电头壳体的一侧内接有充电头连接线,所述第二充电头壳体位于第一充电头壳体的上方并且与第一充电头壳体固定连接;
充电头按键、充电头按键弹簧和充电头按键联动件,所述第二充电头壳体具有供部分地嵌入充电头按键的嵌入槽,所述充电头按键分别与充电头按键弹簧和充电头按键联动件传动连接;
所述后壳体组件包括:
背面板,所述背面板的一侧内嵌有漏电保护断路器,所述背面板的另一侧内嵌有急停开关,所述背面板向内一体延伸形成背面板支撑架;
输入线缆、输出线缆、防水连接件和线缆定位夹,所述防水连接件部分地内接于背面板,所述输入线缆通过防水连接件接入容纳空间,所述输出线缆通过防水连接件接入容纳空间,所述输入线缆通过线缆定位夹与背面板支撑件固定连接,所述输出线缆通过线缆定位夹与背面板支撑架固定连接;
所述前壳体组件包括前面板和LED灯带,其中:
所述LED灯带部分地内嵌于前面板;
所述前面板具有向外凸出的前面板鼻端部,所述前面板在前面板鼻端部的下方向内凹陷形成前面板凹槽区,所述前面板在前面板凹槽区进一步向内凹陷形成供容纳充电头接插件的前面板容纳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7KW随车交流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头插头母座包括母座本体,所述母座本体远离第一充电头壳体的一侧具有CC插针孔、CP插针孔、L1插针孔、主插针孔、N插针孔、L2插针孔和L3插针孔,所述CC插针孔内接有CC插针,所述CP插针孔内接有CP插针,所述L1插针孔内接有L1插针,所述主插针孔内接有主插针,所述N插针孔内接有N插针,所述L2插针孔内接有L2插针,所述L3插针孔内接有L3插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7KW随车交流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头壳体第一充电头壳体通孔,所述第一充电头壳体和第二充电头壳体合围形成第一充电头壳体连通腔,所述第一充电头壳体通孔与第一充电头壳体连通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7KW随车交流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头按键设有充电头按键本体部和与充电头按键本体部一体成型的充电头按键中央凸出部、充电头按键凸出部,所述充电头按键联动件设有联动件凸出部,所述充电头按键中央凸出部与联动件凸出部相互贴合,所述充电头按键凸出部部分地内接于充电头按键弹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7KW随车交流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面板的一侧向外一体延伸形成背面板第一外凸部,位于同侧的所述背面板向内一体延伸形成背面板第一内凹部,所述背面板第一外凸部和背面板第一内凹部共同形成背面板第一凹槽,所述背面板第一凹槽与上述容纳空间连通,所述漏电保护断路器位于上述容纳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7KW随车交流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面板第一凹槽内置有断路器盖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7KW随车交流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路器盖板和背面板第一凹槽均呈椭圆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7KW随车交流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面板鼻端部相对于壳体防水密封圈的垂直距离沿前面板的铅垂线方向自上而下从极小值单调递增至极大值,再从极大值单调递减至极小值。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7KW随车交流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面板的一侧向内一体延伸形成LED灯带支撑部,所述LED灯带包括LED灯体、LED灯带电路板和LED灯带接线板,所述LED灯体与LED灯带电路板电连接,所述LED灯带接线板用于承托LED灯带电路板并且与LED灯带电路板电连接,所述LED灯带电路板通过带垫自攻螺丝固定连接于前面板,所述LED灯体内嵌于位于前面板的带状凹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9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7KW随车交流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LED灯带具有4种颜色。
CN201920319643.0U 2019-03-13 2019-03-13 7kw随车交流充电桩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9045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19643.0U CN209904564U (zh) 2019-03-13 2019-03-13 7kw随车交流充电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19643.0U CN209904564U (zh) 2019-03-13 2019-03-13 7kw随车交流充电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04564U true CN209904564U (zh) 2020-01-07

Family

ID=690326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319643.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904564U (zh) 2019-03-13 2019-03-13 7kw随车交流充电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0456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02468A (zh) * 2022-11-11 2023-04-04 宁波市毕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桩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02468A (zh) * 2022-11-11 2023-04-04 宁波市毕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桩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H07293079A (ja) 車両用携帯式電装装置
JP2018026287A (ja) コネクタ
CN209904564U (zh) 7kw随车交流充电桩
CN109849712B (zh) 7kw随车交流充电桩
CN209904546U (zh) 用于7kw随车交流充电桩的前壳体组件
CN101474973B (zh) 车载设备连接结构
CN209904547U (zh) 用于7kw随车交流充电桩的充电头组件
CN212210559U (zh) 一种多功能户外电源
CN206866628U (zh) 一种带有镜面显示功能的电子烟电池及电子烟
CN209904565U (zh) 用于7kw随车交流充电桩的后壳体组件
CN206563198U (zh) 多功能组合式手电筒
CN207780863U (zh) 一种隐藏在阅读灯中的行车记录仪
CN206894263U (zh) 车载蓝牙耳机充电装置
CN213401778U (zh) 用于电动车充电桩可替换快速拆装的插座
CN110994269A (zh) 一种用于新能源车的高压接插件
CN211958831U (zh) 车载集成式充电装置
CN214822690U (zh) 智能充电站
CN117360301B (zh) 充电桩及充电系统
CN216214228U (zh) 连接器的端子连接结构
CN216216025U (zh) 一种具有防盗功能的车载充电器
CN216929624U (zh) 车载充电结构及车辆
CN214565120U (zh) 一种带有安全锤的应急启动电源
CN217063309U (zh) 一种用于车载的充电器
CN217691872U (zh) 一种五孔旋转充电桩
CN212737838U (zh) 一种充电指示灯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10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1103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10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1103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