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87801U - 一种叠合板模具堵漏工装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叠合板模具堵漏工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87801U
CN209887801U CN201821757864.8U CN201821757864U CN209887801U CN 209887801 U CN209887801 U CN 209887801U CN 201821757864 U CN201821757864 U CN 201821757864U CN 209887801 U CN209887801 U CN 2098878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n
arc
fin part
plugging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75786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传峰
刘彬
闫化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Tianqi Mingda Residenti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Tianqi Mingda Residenti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Tianqi Mingda Residenti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Tianqi Mingda Residenti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75786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878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878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878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orms Removed On Construction Sites Or Auxiliary Member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叠合板模具堵漏工装。包括一体连接的夹持部和封堵部;所述夹持部包括一体连接的一对对称的下夹持部和一对对称的上夹持部;所述下夹持部包括第一弧部,第一弧部与上夹持部连接,第一弧部连接有第一翅部和第二翅部,第一翅部和第二翅部端部通过第二弧部连接;两个所述第一翅部延伸至第一弧部形内侧并相互连接;所述上夹持部包括第三翅部和第四翅部,第三翅部和第四翅部一端相互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四弧部连接;两个所述上夹持部端部通过第三弧部连接;所述第三翅部和第四翅部与封堵部一体连接。本实用新型提高叠合板的外观质量,以及避免出筋部位由于浆料流失严重造成蜂窝麻面现象的出现。

Description

一种叠合板模具堵漏工装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叠合板模具堵漏工装。
(二)背景技术
叠合板是建筑施工的重要组件,用于生产叠合板的模具,一般包括用于形成叠合板的腔体,该腔体由叠合板模具壁组成;叠合板内具有钢筋,在生产时,叠合板模具壁上设有用于通过钢筋的槽,钢筋从上而下进入叠合板模具壁,且两端留有一定长度;当叠合板成型后卸下叠合板模具;装配式构件生产过程质量要求较高,叠合板生产过程控制尤为重要,然而叠合板模具壁上用于钢筋放置的槽使得混凝土浆料容易流失;因此需要叠合板模具堵漏工装,钢筋堵漏的使用对于叠合板出筋部位混凝土浆料流失的保护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叠合板模具堵漏工装。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叠合板模具堵漏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体连接的夹持部和封堵部;所述夹持部包括一体连接的一对对称的下夹持部和一对对称的上夹持部;所述下夹持部包括第一弧部,第一弧部与上夹持部连接,第一弧部连接有第一翅部和第二翅部,第一翅部和第二翅部端部通过第二弧部连接;两个所述第一翅部延伸至第一弧部形内侧并相互连接;所述上夹持部包括第三翅部和第四翅部,第三翅部和第四翅部一端相互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四弧部连接;两个所述上夹持部端部通过第三弧部连接,第三弧部分别连接有第三翅部和第四翅部;所述第三翅部和第四翅部与封堵部一体连接。
进一步,两个所述第一翅部形成的夹角下宽上窄,用于夹持钢筋。
进一步,所述封堵部包括矩形封堵片,封堵片上端两侧设有封堵块。
进一步,所述封堵块纵向截面也三角形或者矩形。
进一步,所述第二弧部和第四弧部均设有若干筋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替代之前所用泡沫棒进行出筋部位的堵漏,换之使用周转次数较高的堵漏工装,泡沫棒的使用会带来白色污染,对保护环境带来危害;使用简易小工装拆卸方便,易于整理存放,一定程度提高了产品的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四)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夹持部、2封堵部、11下夹持部、12上夹持部、13筋条、111第一弧部、112第一翅部、113第二翅部、114第二弧部、121第三翅部、122第四翅部、123第三弧部、124第四弧部、21封堵片、22封堵块。
(五)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例。该实施例包括一体连接的夹持部1和封堵部2;所述夹持部1包括一体连接的一对对称的下夹持部11和一对对称的上夹持部12;所述下夹持部11包括第一弧部111,第一弧部111与上夹持部12连接,第一弧部111连接有第一翅部112和第二翅部113,第一翅部112和第二翅部113端部通过第二弧部114连接;两个所述第一翅部112延伸至第一弧部111形内侧并相互连接;所述上夹持部12包括第三翅部121和第四翅部122,第三翅部121和第四翅部122一端相互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四弧部124连接;两个所述上夹持部12端部通过第三弧部123连接,第三弧部123分别连接有第三翅部121和第四翅部122;所述第三翅部121和第四翅部122与封堵部2一体连接。
进一步,两个所述第一翅部122形成的夹角下宽上窄,用于夹持钢筋。
进一步,所述封堵部2包括矩形封堵片21,封堵片21上端两侧设有封堵块22。
进一步,所述封堵块22纵向截面也三角形或者矩形。
进一步,所述第二弧部114和第四弧部124均设有若干筋条13。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
叠合板模具组装完,钢筋绑扎完毕后。保证叠合板外露钢筋长度无误后安装此工装进行堵漏。将堵漏工装自带的固定夹紧紧固定在钢筋上,且保持工装与模具紧密无间隙。混凝土布料完毕后进行拉毛,进行预养,出预养库之后将工装全部取下,清洗入库进行存放。
施工工艺:该小工装可按照叠合板钢筋间距(150/200mm)设计为多个工装组合整体式堵漏工具,将本工装通过连接在一体的固定夹安装在外露钢筋上,工装与叠合板模具紧密接触从而减少浆的溢出。
本实用新型为降低叠合板生产布料及振捣过程中混凝土浆料的流失;提高叠合板的外观质量,以及避免出筋部位由于浆料流失严重造成蜂窝麻面现象的出现。
上面以举例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凡基于本实用新型所做的任何改动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5)

1.一种叠合板模具堵漏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体连接的夹持部和封堵部;所述夹持部包括一体连接的一对对称的下夹持部和一对对称的上夹持部;所述下夹持部包括第一弧部,第一弧部与上夹持部连接,第一弧部连接有第一翅部和第二翅部,第一翅部和第二翅部端部通过第二弧部连接;两个所述第一翅部延伸至第一弧部形内侧并相互连接;所述上夹持部包括第三翅部和第四翅部,第三翅部和第四翅部一端相互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四弧部连接;两个所述上夹持部端部通过第三弧部连接,第三弧部分别连接有第三翅部和第四翅部;所述第三翅部和第四翅部与封堵部一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板模具堵漏工装,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翅部形成的夹角下宽上窄,用于夹持钢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板模具堵漏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部包括矩形封堵片,封堵片上端两侧设有封堵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叠合板模具堵漏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块纵向截面也三角形或者矩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板模具堵漏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弧部和第四弧部均设有若干筋条。
CN201821757864.8U 2018-10-29 2018-10-29 一种叠合板模具堵漏工装 Active CN2098878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57864.8U CN209887801U (zh) 2018-10-29 2018-10-29 一种叠合板模具堵漏工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57864.8U CN209887801U (zh) 2018-10-29 2018-10-29 一种叠合板模具堵漏工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87801U true CN209887801U (zh) 2020-01-03

Family

ID=690150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757864.8U Active CN209887801U (zh) 2018-10-29 2018-10-29 一种叠合板模具堵漏工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878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73298B2 (en) Special L-shaped column shear wall module, shear wall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thereof
CN103171036A (zh) 自保温混凝土复合砌块模具及其使用方法
CN209887801U (zh) 一种叠合板模具堵漏工装
US11396748B2 (en) Special T-shaped column shear wall module, shear wall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thereof
CN206000156U (zh) 一种建筑模板组合
CN204748888U (zh) 预制叠合楼板制备模具用堵漏件及具有该堵漏件的模具
CN109318351A (zh) 一种用于生产预制构件的组合模具
CN215857814U (zh) 一种用于装配式砖胎模预制板拼接的卡槽板
CN203669364U (zh) 建筑模板填缝条
CN211763152U (zh) 一种注塑成型模具
CN113001723B (zh) 一种具有模块化密封结构的叠合板模具及使用方法
CN210917856U (zh) 一字型剪力墙模块及剪力墙
CN210947296U (zh) T型剪力墙模块及剪力墙
CN110219401A (zh) 一字型剪力墙模块及剪力墙
CN203331316U (zh) 浇注母线相间型芯模结构
CN100577382C (zh) 一种模壳构件成型模具
CN205702130U (zh) 槽型壁加工模具及槽型壁加工设备
CN111203959A (zh) 一种轨枕模具的对接式弹性挡浆夹
CN212177154U (zh) 一种用于模板台车倒角处的面支撑内模
CN101817200B (zh) 一种模壳构件成型模具
CN220972752U (zh) 一种适用于不同尺寸的混凝土包墩模具
CN116517280A (zh) 密封模板件及模板组合
JPH0532250Y2 (zh)
CN216342216U (zh) 具有高止水性能的工程止水带
CN202781518U (zh) 一种排气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