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70574U - 车体前下部的整流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体前下部的整流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70574U
CN209870574U CN201920351182.5U CN201920351182U CN209870574U CN 209870574 U CN209870574 U CN 209870574U CN 201920351182 U CN201920351182 U CN 201920351182U CN 209870574 U CN209870574 U CN 2098705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air spoiler
spoi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35118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釜田英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to CN20192035118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705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705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705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体前下部的整流结构。该结构具备空气导流板和空气扰流板,空气导流板设置在挡泥板衬里的从将前轮胎的外周面覆盖的拱起部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的法兰部的底面、并在前轮胎的前方朝下方及车宽方向延伸;空气扰流板被设置在前保险杠的朝车长方向的后侧延伸至拱起部的前端部为止的侧边部的底面、并沿侧边部延伸,空气扰流板的后端部不与空气导流板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端部连接地延伸到比空气导流板更靠后方之处,空气扰流板的后端部上形成有在比空气导流板更靠车长方向的后侧之处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弯曲的法兰部。基于该结构,能降低空气阻力系数、并能防止与路面上的障碍物等接触时前保险杠破损。

Description

车体前下部的整流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体前下部的整流结构。
背景技术
车辆行驶时,前轮胎前侧的面等部位因迎着行驶风而压力上升,前轮胎前侧的面等部位的空气阻抗增大等会导致车辆的Cd值(空气阻力系数)变差。
为了防止Cd值变差,现有技术中经常采用具备在前轮胎的前方朝下方及车宽方向延伸的空气导流板、及设置在前保险杠的向车长方向的后侧延伸的侧边部的底面并沿着该侧边部延伸的空气扰流板的整流结构。并且,上述整流结构中,为了提高空气导流板及空气扰流板的刚度,常常将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空气导流板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端部与在车长方向上延伸的空气扰流板的后端部连接在一起。
然而,为了抑制空气阻抗增大,通常希望空气导流板及空气扰流板尽可能地向下方延伸,并且,由于空气扰流板的下端越靠车长方向的后侧高度越低地倾斜的情况较多,所以空气导流板与空气扰流板间的连接部成为车辆中高度最低的部位的情况较多。
因此,上述连接部容易与路面上的障碍物等接触,若刚度较高的连接部与障碍物等接触,则不仅空气导流板和空气扰流板容易破损,就连安装了空气扰流板的前保险杠也有可能破损。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降低空气阻力系数、并能防止因与路面上的障碍物等接触而造成前保险杠破损的车体前下部的整流结构。
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体前下部的整流结构,该车体前下部的整流结构具备空气导流板和空气扰流板,所述空气导流板设置在挡泥板衬里的从将前轮胎的外周面覆盖的拱起部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的法兰部的底面、并在所述前轮胎的前方朝下方及车宽方向延伸;所述空气扰流板被设置在前保险杠的朝车长方向的后侧延伸至所述拱起部的前端部为止的侧边部的底面、并沿所述侧边部延伸,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扰流板的后端部不与所述空气导流板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端部连接地延伸到比所述空气导流板更靠后方之处,所述空气扰流板的后端部上形成有,在比所述空气导流板更靠车长方向的后侧之处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弯曲的法兰部。
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车体前下部的整流结构,利用空气导流板能抑制前轮胎前侧的面等部位的空气阻抗增大,利用空气扰流板能防止前轮胎侧面的低压区域扩大、及行驶风从轮罩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喷出的情况发生,从而能有效地降低车辆的空气阻力系数。
另外,由于空气扰流板的后端部不与空气导流板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端部连接地延伸到比该空气导流板更靠后方之处,即,使相互最接近的空气导流板的端部与空气扰流板的端部错开,所以能避免空气导流板及空气扰流板的刚度过高。从而,能防止空气导流板或空气扰流板与路面上的障碍物等接触时前保险杠破损的情况发生。
另外,若仅仅使空气导流板的端部与空气扰流板的端部错开,则空气扰流板的刚度会降低,车辆高速行驶时空气扰流板有可能会变形。对此,本实用新型中,在空气扰流板的后端部还形成了法兰部,以抑制空气扰流板的刚度过度降低,从而能防止空气扰流板变形。
进一步,由于空气扰流板的后端部上形成有在比空气导流板更靠车长方向的后侧之处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弯曲的法兰部,所以能防止从空气导流板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端部与空气扰流板之间通过的行驶风朝横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吹出,从而能避免沿着前轮胎的侧面流动的气流变乱。
而且,由于形成有法兰部,空气导流板与空气扰流板之间的间隙变得美观,从而能提高车辆的外观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体前下部的整流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上述车体前下部的整流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上述车体前下部的整流结构的仰视图(从车体下方看到的仰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采用上述车体前下部的整流结构的情况下车辆行驶时车体周围的空气流动状况的仰视图(从车体下方看到的仰视图)。
图5是将空气导流板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端部及空气扰流板的后端部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6是图5中的VI-VI线的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采用现有技术的车体前下部的整流结构的情况下车辆行驶时车体周围的空气流动状况的仰视图(从车体下方看到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为该实施方式中的记载所限定。另外,各图中的尺寸关系(长度、宽度等)不反映实际的尺寸关系。
图1是模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车体前下部的整流结构的立体图(从车体下方看到的立体图),图2是模式性地表示车辆1的车体前下部的整流结构的侧视图,图3是模式性地表示车辆1的车体前下部的整流结构的仰视图(从车体下方看到的仰视图)。该车体前下部的整流结构除了具备车体骨架构件(未图示)之外,还具备图1~图3所示的底盖2、挡泥板衬里5、前保险杠7、空气导流板10、及空气扰流板20。
底盖2设置于左右轮罩4(图1等中只示出了右侧的轮罩4)之间,将容置有动力单元(未图示)等的车辆前部的动力单元室的下侧覆盖。另外,该底盖2构成车辆1的前部的底面。
挡泥板衬里5用于防止车辆1行驶中前轮胎3带起的水、泥、沙、小石子等直接溅射到车轮挡板(未图示)或前挡泥板(未图示)等上。挡泥板衬里5具备将前轮胎3的外周面覆盖的弯曲状拱起部5a、及从该拱起部5a的前端部(前侧的下端部)大致水平地向前方延伸的法兰部5b。法兰部5b如图1及图3所示那样,在比前轮胎3更靠前侧之处与底盖2连接。
前保险杠7例如是用于吸收车辆前碰撞时的冲击负荷或振动等的缓冲装置。该前保险杠7具备,在车辆1的前端(车辆前部)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主体部7a、及从该主体部7a的车宽方向的两个端部朝着车长方向的后侧延伸至挡泥板衬里5的拱起部5a的前端部为止的侧边部7b。如图3所示,侧边部7b被构成为,从主体部7a的两个端部起越靠近车长方向的后侧越向车宽方向的外侧膨出地弯曲。
下面,对空气导流板10及空气扰流板20进行详细说明,但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易于理解,首先对现有技术的车体前下部的整流结构受行驶风影响的状况进行说明。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采用现有技术的车体前下部的整流结构的情况下车辆101行驶时车体周围的空气流动状况的仰视图(从车辆101的下方看到的仰视图)。图7中,箭头表示行驶风(空气气流)。
采用现有技术的车体前下部的整流结构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行驶风W1’吹到前轮胎103的前侧的面(图5的A部)上,行驶风W2’吹到制动部件(图7的B部)上,因而压力上升,前轮胎103的前侧的面及制动部件处的空气阻抗增大。
另外,由于沿着车体的侧面流动的行驶风W3’从前轮胎103的侧面剥离,所以前轮胎103的侧面至后方为止的区域(图7的C部)中的空气减少,从而低压(负压)区域扩大。
如此,当图7的C部中低压区域扩大时,在前轮胎103的车宽方向的内侧(图7的D部)流动的行驶风W4’会如图7所示那样被拉往低压区域,即,从轮罩104朝着车宽方向的外侧喷出,使得轮罩104的内压降低,从而导致将前部车体往后方拉的拉力增大。
因而,现有技术的车体前下部的整流结构中,当前轮胎103的前侧的面及制动部件处的空气阻抗增大时,将前部车体往后方拉的拉力增大,从而车辆101的空气阻力系数变差。
对此,本实施方式的车体前下部的整流结构中,如上所述那样,既设置了空气导流板10,又设置了空气扰流板20。
空气导流板10设置在挡泥板衬里5的法兰部5b的底面,并在前轮胎3的前方朝下方及车宽方向延伸。
更详细而言,如图1~图3所示,空气导流板10具有近似梯形的安装板11、及从该安装板11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的近似矩形的整流板13,其截面为近似L字形。另外,如图3所示,空气导流板10被构成为,在车宽方向上比前轮胎3的宽度更宽。
安装板11以其后端与挡泥板衬里5的法兰部5b的后端大致对齐的状态安装在法兰部5b的底面的后端部。从车长方向看,从安装板11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的整流板13与前轮胎3的前侧的面的一部分及制动部件6重叠。如此,通过将空气导流板10配置在前轮胎3的前方,如图1所示那样,能使行驶风的一部分(行驶风WA)不接触前轮胎3前侧的面及制动部件6地在前轮胎3的车宽方向的内侧朝后方流动。
另一方面,空气扰流板20设置在前保险杠7的侧边部7b的底面,并沿着该侧边部7b在车长方向上从车辆前部延伸至整流板13的后方为止。
更详细而言,如图1~图3所示,空气扰流板20具备近似圆弧形的安装板21、及从该安装板21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的侧壁板23,其截面为近似L字形。侧壁板23被构成为,越靠近车长方向的后侧越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且其下端越靠近车长方向的后侧高度越低地倾斜。因此,如图2所示,从车宽方向看,侧壁板23被形成为越靠近车长方向的后侧车高方向的尺寸越大的近似三角形。具体而言,侧壁板23的下端从与侧边部7b的底面相同的高度起朝着车长方向的后侧逐渐变低(车高方向的尺寸变大),其后端的车高方向的尺寸与整流板13的车高方向的尺寸大致相等。由此,能抑制侧壁板23在车长方向的前侧的空气阻抗增大。
近似圆弧状的安装板21由螺栓30(参照图5)安装在越靠近车长方向的后侧越向车宽方向的外侧膨出地弯曲的前保险杠7的侧边部7b的底面。由此,从安装板21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的侧壁板23沿着侧边部7b的侧面延伸,从车长方向看,其与空气导流板10的整流板13的一部分(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13a)重叠。如此,将空气扰流板20配置为侧壁板23沿着侧边部7b的侧面延伸的状态,能够如图1所示那样,使行驶风的一部分(行驶风WC)沿着前轮胎3的侧面流动。另外,从车长方向看,空气扰流板20的侧壁板23与整流板13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重叠13a,因而,行驶风中只有一部分(行驶风WB)越过整流板13而接触到前轮胎3。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采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车体前下部的整流结构的情况下车辆1行驶时车体周围的空气流动状况的仰视图(从车辆1的下方看到的仰视图)。图4中,箭头表示行驶风(空气气流)。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车体前下部的整流结构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由于有空气导流板10的整流板13,行驶风W1在前轮胎3的车宽方向的内侧朝后方流动,因而,接触到前轮胎3的前侧的面及制动部件6的行驶风的量减少,从而能抑制前轮胎3的前侧的面及制动部件6处的空气阻抗增大。该结构中,由于行驶风W1吹到空气导流板10上,所以空气导流板10本身会产生空气阻抗,但是,从车长方向看,空气扰流板20的侧壁板23与整流板13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端部13a重叠,因而,行驶风中有一部分(行驶风W2)不会接触到整流板13。由此,空气导流板10(图4的A部)上的空气阻抗小于现有技术的车体前下部的整流结构中的前轮胎103的前侧的面(图7的A部)及制动部件(图7的B部)处产生的空气阻抗。
另外,沿着车体的侧面流动的行驶风W2由于是沿着后端的高度尺寸与整流板13的高度尺寸大致相等的侧壁板23流动,因而,不容易受到空气导流板10的整流板13前侧的压力上升区域(图4的A部)的影响。由此,沿着空气扰流板20的侧壁板23流动的行驶风W2不会在前轮胎3的侧面剥离,而是贴着前轮胎3的侧面流动。因而,不容易出现前轮胎3的侧面至后方为止的区域中低压区域扩大,从而在前轮胎3的车宽方向的内侧流动的行驶风W1被拉入低压区域,从轮罩4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喷出的现象。
如此,本实施方式的车体前下部的整流结构中,利用空气导流板10,能抑制前轮胎3前侧的面及制动部件6处的空气阻抗增大;利用空气扰流板20,能抑制前轮胎3侧面的低压区域扩大,从而能防止行驶风W1从轮罩4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喷出,因而,能有效地降低车辆1的空气阻力系数。
图5是将空气导流板10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端部及空气扰流板20的后端部放大表示的立体图,图6是图5中的VI-VI线的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为了抑制空气阻抗增大,通常希望将空气导流板10的整流板13及空气扰流板20的侧壁板23尽可能地向下方延伸,另外,由于侧壁板23的下端越靠近车长方向的后侧高度越低地倾斜,所以,本实施方式中,整流板13的下端及侧壁板23的后端部的下端在车辆1中高度最低(即,离地面最近)。
因此,整流板13及侧壁板23容易与路面上的障碍物等接触,由于其刚度较高,若将整流板13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端部13a与侧壁板23的后端部23a连接在一起,则刚度高的连接部与障碍物等接触时,不仅空气导流板10及空气扰流板20会破损,安装了空气扰流板20的前保险杠7也有可能破损。
对此,本实施方式中,使相互最靠近的整流板13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端部13a与侧壁板23的后端部23a错开。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车体前下部的整流结构中,如图5所示那样,空气扰流板20中的侧壁板23的后端部23a不与空气导流板10的整流板13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端部13a连接地延伸到比整流板13更靠后方之处,同时,在侧壁板23的后端部23a上形成有在比整流板13更靠车长方向的后侧之处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弯曲的法兰部25。
如此,通过使侧壁板23的后端部23a不与整流板13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端部13a连接地延伸到比整流板13更靠后方之处,能防止空气导流板10及空气扰流板20的刚度过高,由此,能防止当空气导流板10或空气扰流板20与路面上的障碍物等接触时前保险杠7破损的情况发生。
然而,若空气扰流板20的刚度较低,则在车辆1高速行驶时空气扰流板20有可能会变形,对此,由于在侧壁板23的后端部23a形成有法兰部25,所以能防止空气扰流板20的刚度过低降低,从而能抑制空气扰流板20的变形。
进一步,由于在侧壁板23的后端部23a形成有在比整流板13更靠车长方向的后侧之处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弯曲的(越靠后方越向内侧倾斜地延伸的)法兰部25,所以,如图6的虚线箭头所示那样,能防止从整流板13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端部13a与侧壁板23之间通过的行驶风WB’(图1的行驶风WB的一部分)朝横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吹出的情况发生,从而能防止图6中的空心箭头所示的沿前轮胎3的侧面流动的气流(行驶风WC或W2)变乱。
并且,由于形成有法兰部25,所以,如图6中的实心箭头所示那样,用户看到的空气导流板10与空气扰流板20之间的间隙变得美观,从而能提高车辆1的外观质量。

Claims (1)

1.一种车体前下部的整流结构,具备空气导流板和空气扰流板,所述空气导流板设置在挡泥板衬里的从将前轮胎的外周面覆盖的拱起部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的法兰部的底面、并在所述前轮胎的前方朝下方及车宽方向延伸;所述空气扰流板被设置在前保险杠的朝车长方向的后侧延伸至所述拱起部的前端部为止的侧边部的底面、并沿所述侧边部延伸,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扰流板的后端部不与所述空气导流板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端部连接地延伸到比所述空气导流板更靠后方之处,
所述空气扰流板的后端部上形成有,在比所述空气导流板更靠车长方向的后侧之处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弯曲的法兰部。
CN201920351182.5U 2019-03-19 2019-03-19 车体前下部的整流结构 Active CN2098705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51182.5U CN209870574U (zh) 2019-03-19 2019-03-19 车体前下部的整流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51182.5U CN209870574U (zh) 2019-03-19 2019-03-19 车体前下部的整流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70574U true CN209870574U (zh) 2019-12-31

Family

ID=689556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351182.5U Active CN209870574U (zh) 2019-03-19 2019-03-19 车体前下部的整流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705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91124B2 (ja) 揚力低減装置
US10933927B2 (en) Airflow deflector for a vehicle
KR20080100496A (ko) 차량용 공력구조
JP5737257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KR102660343B1 (ko) 차량의 차체 전방 구조체
CN113460172B (zh) 一种暖风机压力室板焊接总成及汽车
JP3915431B2 (ja) 自動車用バンパー
JP4613630B2 (ja) 車両の前部整流構造
CN209870574U (zh) 车体前下部的整流结构
JP4730387B2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JP4911424B2 (ja) 車両の空気抵抗低減構造
US10393003B2 (en) Stamped aerodynamic deflector for vehicle muffler
CN115195888B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KR20180118327A (ko)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JP5482616B2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JP6156396B2 (ja) 自動車の下部構造
CN209600658U (zh) 车体前下部结构
JP5966895B2 (ja) 自動車の脚払い構造
JP7000384B2 (ja) アンダーカバー
CN215361567U (zh) 挡泥板
CN220594852U (zh) 前下护板以及车辆
JP7451933B2 (ja) 車両の下部構造
CN220314908U (zh) 护板组件以及车辆
JP2008247121A (ja) 車体下部構造
CN220615472U (zh) 一种油箱防护底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