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59087U - 散热装置和具有其的计算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散热装置和具有其的计算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859087U CN209859087U CN201920805289.2U CN201920805289U CN209859087U CN 209859087 U CN209859087 U CN 209859087U CN 201920805289 U CN201920805289 U CN 201920805289U CN 209859087 U CN209859087 U CN 20985908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 heat dissipating
- side wall
- flow channel
- heat dissip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散热装置和具有其的计算设备,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散热本体,所述散热本体内限定出多个子流道,多个所述子流道沿所述散热本体的宽度方向依次连通以构成至少一个液体流道,每一个所述液体流道包括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多个所述子流道中位于最外侧的两个子流道之间的最小距离。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散热装置,通过设置使进液口和出液口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多个子流道中位于最外侧的两个子流道之间的最小距离,相对减小了进液口和出液口之间的距离,使得整个散热装置整体的温度更加均匀,均温性较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和具有其的计算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水冷散热板内的流道通常为一个,由于采用单流道设计,从而流道的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的距离较远,使得水冷散热板的高温区也比较集中,水冷散热板的均温性较差。而且,水流量集中,流速较大,从而降低了换热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的均温性更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散热装置的计算设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散热装置,包括:散热本体,所述散热本体内限定出多个子流道,多个所述子流道沿所述散热本体的宽度方向依次连通以构成至少一个液体流道,每一个所述液体流道包括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多个所述子流道中位于最外侧的两个子流道之间的最小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散热装置,通过设置使进液口和出液口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多个子流道中位于最外侧的两个子流道之间的最小距离,相对减小了进液口和出液口之间的距离,使得整个散热装置整体的温度更加均匀,均温性较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散热装置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中隔板,所述中隔板设在所述散热本体内且将所述散热本体内部分隔成互不连通的至少两个腔室,每个所述腔室内限定出一个所述液体流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每个所述腔室内设有至少一个分隔板,所述分隔板的一端与所述腔室的一个侧壁相连、且另一端与所述腔室的与所述一个侧壁相对的另一个侧壁间隔开,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中的至少一个设在所述一个侧壁或所述另一个侧壁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每个所述腔室内设有多个所述分隔板,多个所述分隔板交错布置以形成S形的所述液体流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多个所述分隔板等间距排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腔室为两个,两个所述腔室的所述进液口彼此邻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散热本体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分隔板以将所述散热本体内部分隔成彼此连通的进液流道和出液流道,所述进液流道具有所述进液口,所述出液流道具有所述出液口,所述进液流道和所述出液流道内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分隔板,所述第二分隔板将所述进液流道和所述出液流道内部分别分隔成并排布置的多个子流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分隔板的一端与所述散热本体的一个侧壁相连、且另一端与所述散热本体的与所述一个侧壁相对的另一个侧壁间隔开,所述第二分隔板的两端与所述散热本体的所述一个侧壁和所述另一个侧壁均彼此间隔开,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中的至少一个设在所述一个侧壁或所述另一个侧壁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散热本体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分隔板以在所述散热本体内部限定出连通流道,所述连通流道连通在所述进液流道和所述出液流道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分隔板的一侧与所述散热本体的所述一个侧壁间隔开、且另一端与所述散热本体的所述另一个侧壁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分隔板为两个,所述第三分隔板为一个,所述第三分隔板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分隔板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分隔板和所述第二分隔板在所述散热本体内等间距排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分隔板为一个,所述第二分隔板为多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有的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均位于所述散热本体的同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计算设备,包括:至少一个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散热装置;至少一个运算板,至少一个所述运算板与至少一个所述散热装置交错设置以使所述散热装置对所述运算板进行散热。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散热装置;
1:散热本体;11:子流道;
12:进液流道;121:进液口;
13:出液流道;131:出液口;14:连通流道;
2:中隔板;3:分隔板;
4:第一分隔板;5:第二分隔板;
6:第三分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装置100。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散热装置100,包括散热本体1。
具体而言,散热本体1内限定出多个子流道11,多个子流道11沿散热本体1的宽度方向依次连通以构成至少一个液体流道,每一个液体流道包括进液口121和出液口1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例如,在图1-图3的示例中,多个子流道11从上到下依次平行设置,多个子流道11中的至少两个从上到下依次连通以构成具有进液口121和出液口131的至少一个液体流道,进液口121和出液口131可以分别位于液体流道的两端。当液体例如水等可以通过进液口121进入到液体流道内,液体例如水等在流经液体流道的多个子流道11的过程中可以对布置在散热装置100外的待散热部件例如运算板等进行散热,以带走待散热部件例如运算板等的热量,换热后的液体例如水等从出液口131流出。由此,通过设置使多个子流道11沿散热本体1的宽度方向依次连通,延长了液体流道的路径,可以有效提高散热本体1的换热效率,且使得液体流道在散热本体1上的布置更加规整。
其中,进液口121和出液口131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多个子流道11中位于最外侧的两个子流道11之间的最小距离。例如,参照图1-图3,同一液体流道的进液口121的中心轴线和出液口131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小于所有的子流道11中位于最上侧的子流道11的中心轴线与最下侧的子流道11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由此,与传统的采用单流道的水冷散热板相比,这样可以使得散热装置100整体的温度更加均匀,从而与散热装置100换热的待散热部件例如运算板等的温度也会更加均匀。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装置100,通过设置使进液口121和出液口131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多个子流道11中位于最外侧的两个子流道11之间的最小距离,相对减小了进液口121和出液口131之间的距离,使得整个散热装置100整体的温度更加均匀,均温性较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散热装置100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中隔板2,中隔板2设在散热本体1内,且中隔板2将散热本体1内部分隔成互不连通的至少两个腔室,每个腔室内限定出一个液体流道。例如,在图1的示例中,散热本体1的中央水平布置有一个中隔板2,以将散热本体1内部分隔成相互独立的上下两个腔室,每个腔室内具有一个液体流道,该液体流道具有进液口121和出液口131,此时散热本体1上共有两个进液口121和两个出液口131,同一液体流道的进液口121和出液口131与相应的腔室对应,且每个液体流道的进液口121和出液口131之间的最小距离均小于多个子流道11中位于最外侧的两个子流道11之间的最小距离。由此,通过设置中隔板2,中隔板2将散热本体1内部分成独立的两个液体流道,每个液体流道分别有各自的进液口121和出液口131,可以很好地实现减小进液口121和出液口131之间的距离,使得整个散热装置100整体的温度更加均匀。
进一步地,参照图1,每个腔室内设有至少一个分隔板3,分隔板3的一端与腔室的一个侧壁相连、且分隔板3的另一端与腔室的与上述一个侧壁相对的另一个侧壁间隔开,液体流道的进液口121和出液口131中的至少一个设在上述一个侧壁或上述另一个侧壁上。例如,在图1的示例中,每个腔室内设有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的三个分隔板3,其中两个分隔板3的左端与腔室的左侧壁间隔开、右端与腔室的右侧壁相连,另一个分隔板3位于上述其中两个分隔板3之间,且该另一个分隔板3的左端与腔室的左侧壁相连、右端与腔室的右侧壁间隔开。由此,通过在腔室内设置至少一个分隔板3,使得腔室内的液体流道较长,从而更有利于散热。而且,与传统的采用单流道的水冷散热板相比,在同等流量的情况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100的液体流道内的流速为原来的一半,换热效率得以提升。
更进一步地,每个腔室内设有多个分隔板3,多个分隔板3交错布置以形成S形的液体流道,如图1所示。由此,通过在腔室内设置多个分隔板3,腔室内的液体流道长度得以进一步延长,从而散热装置100可以与待散热部件例如运算板等更加充分的换热。
可选地,参照图1-图3,多个分隔板3等间距排布。此时每个腔室内相邻两个分隔板3之间的距离相等。由此,整个散热装置100整体的温度可以更加均匀,且方便了散热装置100的加工,降低了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腔室为两个,两个腔室的进液口121彼此邻近。例如,参照图1,两个液体流道的两个进水口布置在散热本体1的中部,两个液体流道的两个出水口分别位于散热本体1的上侧和下侧。此时待散热部件例如运算板等可以为两个,两个待散热部件例如运算板等可以分别布置在散热装置100的上侧和下侧,以对两个待散热部件例如运算板等进行散热。此时高温区分别位于散热装置100的上侧和下侧,从而可以使得整个散热装置100的温度更加均匀。进一步地,散热装置100外部可以布置汇流管(图未示出),可以通过汇流管将两个液体流道的两个进液口121和两个出液口131分别合并成一个进液口121和一个出液口131。图1中显示了两个腔室用于示例说明的目的,但是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之后、显然可以理解将该方案应用到三个或者更多个腔室的技术方案中,这也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和图3所示,散热本体1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分隔板4以将散热本体1内部分隔成彼此连通的进液流道12和出液流道13,进液流道12具有进液口121,出液流道13具有出液口131,进液流道12和出液流道13内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分隔板5,第二分隔板5将进液流道12和出液流道13内部分别分隔成并排布置的多个子流道11。进液流道12和出液流道13共同构成液体流道。进液流道12和出液流道13内的第二分隔板5可以分别将进液流道12和出液流道13内部分隔成并联的多个子流道11,此时从进液口121进入的液体例如水等可以分别通过多个子流道11的一端进入到多个子流道11内,再通过多个子流道11的另一端流出,接着,液体例如水等再进入出液流道13,并通过出液流道13的多个子流道11的一端进入到这多个子流道11内,再通过这多个子流道11的另一端经出液口131流出。进液流道12的多个子流道11可以共用一个进液口121,出液流道13的多个子流道11可以共用一个出液口131。例如,在图2的示例中,进液口121位于进液流道12的中部,出液口131位于出液流道13的中部,此时进液口121和出液口131之间的最小距离显然小于整个散热装置100的多个子流道11中位于最外侧的两个子流道11之间的最小距离。由此,与传统的采用单流道的水冷散热板相比,同样可以实现减小进液口121所处的低温区和出液口131所处的高温区之间的距离,同样可以使得散热装置100整体的温度更加均匀,从而与散热装置100换热的待散热部件例如运算板等的温度也会更加均匀。而且,每个子流道11的流速得以降低,进液流道12与出液流道13之间只隔了一个第一分隔板4,从而进液流道12与出液流道13距离布置的更近,即高温区与低温区距离进,分隔板4以及本体1都是高导热材料,因此可以使得整个散热装置100温度分散的更加均匀。可以理解的是,进液口121和出液口131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实际要求具体布置,以更好地满足实际应用。
具体地,例如,参照图2和图3,第一分隔板4的一端与散热本体1的一个侧壁相连、且第一分隔板4的另一端与散热本体1的与上述一个侧壁相对的另一个侧壁间隔开,第二分隔板5的两端与散热本体1的上述一个侧壁和上述另一个侧壁均彼此间隔开,进液口121和出液口131中的至少一个设在上述一个侧壁或上述另一个侧壁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如图3所示,散热本体1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分隔板6以在散热本体1内部限定出连通流道14,连通流道14连通在进液流道12和出液流道13之间。沿液体例如水等的流动方向,液体例如水等依次流经液体流道的进液口121、进液流道12、连通流道14、出液流道13和出液口131。由此,可以有效延长液体流道的长度,使得散热装置100可以与待散热部件例如运算板等更加充分的换热。
进一步地,参照图3,第三分隔板6的一侧与散热本体1的上述一个侧壁间隔开、且第三分隔板6的另一端与散热本体1的上述另一个侧壁相连。例如,在图3的示例中,第一分隔板4为两个,每个第一分隔板4的右端与散热本体1的右侧壁相连、且第一分隔板4的左端与散热本体1的左侧壁间隔开,第三分隔板6为一个,第三分隔板6位于两个第一分隔板4之间,第三分隔板6与两个第一分隔板4之间可以交错布置,此时第三分隔板6的左端与散热本体1的左侧壁相连、第三分隔板6的右端与散热本体1的右侧壁间隔开,两个第一分隔板4和一个第三分隔板6之间共同构成S形的液体流道。图3中显示了两个第一分隔板4和一个第三分隔板6用于示例说明的目的,但是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之后、显然可以理解将该方案应用到更多个第一分隔板4和第三分隔板6的技术方案中,这也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可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分隔板4和第二分隔板5在散热本体1内等间距排布。由此,整个散热装置100整体的温度可以更加均匀,且方便了散热装置100的加工,降低了成本。
可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分隔板4为一个,第二分隔板5为多个。例如,在图2的示例中示出了六个第二分隔板5,但不限于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图3所示,所有的进液口121和出液口131均位于散热本体1的同一侧。例如,在图1-图3的示例中,所有的进液口121和所有的出液口131均位于散热本体1的右侧。由此,便于向散热装置100内通入和抽出液体例如水等。
其中,散热本体1可以采用散热性能良好的材料制成。此时散热本体1本身就是良好的热导体,加上其内限定出的液体流道的均匀性设计,从而可以加强均温性。
下面参考图1-图3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多个实施例的散热装置100。
实施例一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散热装置100包括纵向截面大体呈方形的散热本体1,散热本体1内的中央设有水平布置的一个中隔板2,中隔板2将散热本体1内部分隔成上下两个腔室。每个腔室分别具有一个进液口121和一个出液口131,每个腔室的进液口121和出液口131分别位于腔室的上部和下部且均位于散热本体1的同一侧(例如,图1中的右侧)。
其中,每个腔室内均设有上下间隔设置且水平的三个分隔板3,三个分隔板3与中隔板2相互平行,且三个分隔板3和中隔板2与对应的腔室内部共同限定出从上到下依次布置的四个子流道11,三个分隔板3在对应的腔室内交错布置以在腔室内限定出大致呈S形的液体流道,即每个腔室内的液体流道由四个子流道11构成。
参照图1,每个液体流道的进液口121的中心轴线和出液口131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显然小于整个散热本体1的所有的子流道11中位于最上侧的子流道11的中心轴线与最下侧的子流道11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与传统的采用单流道的水冷散热板相比,相对减小了液体流道的低温区和高温区之间的距离,且图1中两个腔室的两个进液口121彼此邻近且布置在散热本体1的中部,两个出液口131分别位于散热本体1的上部和下部,高温区分别位于散热本体1的上下两侧,从而使得整个散热装置100的温度可以更加均匀,进而与散热装置100换热的待散热部件例如运算板等的温度也会更加均匀。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散热本体1内设有第一分隔板4和第二分隔板5,未设置中隔板2;第二、进液口121和出液口131分别为一个。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2,散热本体1内的中央设有水平布置的一个第一分隔板4,第一分隔板4的右端与散热本体1内的右侧壁相连,第一分隔板4的左端与散热本体1内的左侧壁间隔开,从而第一分隔板4将散热本体1内部分隔成相互连通的进液流道12和出液流道13,进液流道12位于出液流道13的上方。进液流道12具有进液口121,出液流道13具有出液口131,且进液口121和出液口131均位于散热本体1的同一侧(例如,图2中的右侧)。可选地,进液口121的中心轴线与进液流道12的中心轴线重合,出液口131的中心轴线与出液流道13的中心轴线重合。
进一步地,进液流道12和出液流道13内分别设有上下间隔设置的三个第二分隔板5,每个第二分隔板5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散热本体1的左侧壁和右侧壁间隔开,进液流道12内的三个第二分隔板5将进液流道12分隔成并联的四个子流道11,类似地,出液流道13内的三个第二分隔板5将出液流道13分隔成并联的四个子流道11,从进液口121进入到进液流道12内的液体例如水等可以分别通过进液流道12内的四个子流道11的右端进入到这四个子流道11内,再通过这四个子流道11的左端流出,接着,液体例如水等再进入出液流道13,并通过出液流道13的四个子流道11的左端进入到这四个子流道11内,再通过这四个子流道11的右端经出液口131流出。
在本实施例中,进液流道12与出液流道13之间只隔了一个第一分隔板4,与传统的采用单流道的水冷散热板相比,极大地拉近了低温区和高温区之间的距离,从而整个散热装置100的温度可以分散地更加均匀。
本实施例的散热装置100与实施例一中的散热装置100的其他结构类似,故不再在此详细描述。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在于:散热本体1内设有两个第一分隔板4和第三分隔板6,第三分隔板6位于两个第一分隔板4之间且与这两个第一分隔板4交错布置。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上下两个第一分隔板4的右端与散热本体1内的右侧壁相连,第一分隔板4的左端与散热本体1内的左侧壁间隔开,上侧的第一分隔板4与散热本体1的内壁之间限定出进液流道12,下侧的第一分隔板4与散热本体1的内壁之间限定出出液流道13,位于上述两个第一分隔板4之间的第三分隔板6的左端与散热本体1内的左侧壁相连,该第一分隔板4的右端与散热本体1内的右侧壁间隔开,该第一分隔板4与上述两个第一分隔板4之间限定出将进液流道12和出液流道13连通的连通流道14。
其中,进液流道12具有进液口121,出液流道13具有出液口131,且进液口121和出液口131均位于散热本体1的同一侧(例如,图3中的右侧)。可选地,进液口121的中心轴线与进液流道12的中心轴线重合,出液口131的中心轴线与出液流道13的中心轴线重合。
如图3所示,散热本体1内设有四个第二分隔板5,具体地,进液流道12和出液流道13内分别设有一个第二分隔板5,此时进液流道12内的第二分隔板5将进液流道12分隔成并联的两个子流道11,类似地,出液流道13内的第二分隔板5将出液流道13分隔成并联的两个子流道11,中间的第一分隔板4和上方的第一分隔板4之间设有一个第二分隔板5,中间的第一分隔板4和下方的第一分隔板4之间设有一个第二分隔板5,连通流道14也被两个第二分隔板5分别分隔成四个子流道11。从进液口121进入到进液流道12内的液体例如水等可以分别通过进液流道12内的两个子流道11的右端进入到这两个子流道11内,再通过这两个子流道11的左端流出,接着,液体例如水等再进入大体呈U形的连通流道14中,然后,再进入下方的出液流道13,并通过出液流道13的两个子流道11的左端进入到这两个子流道11内,再通过这两个子流道11的右端经出液口131流出。
在本实施例中,与传统的采用单流道的水冷散热板相比,同样可以拉近进液流道12与出液流道13之间的距离,即液体流道的低温区和高温区之间的距离得以减小,从而可以使得整个散热装置100的温度分散更加均匀。
本实施例的散热装置100与实施例二中的散热装置100的其他结构类似,故不再在此详细描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计算设备(图未示出),包括至少一个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散热装置100和至少一个运算板。其中,至少一个运算板与至少一个散热装置100交错设置以使散热装置100对运算板进行散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计算设备,通过采用上述的散热装置100,提高了运算板的散热效率,且使得运算板整体的温度可以更加均匀,从而延长了计算设备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计算设备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5)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散热本体,所述散热本体内限定出多个子流道,多个所述子流道沿所述散热本体的宽度方向依次连通以构成至少一个液体流道,每一个所述液体流道包括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多个所述子流道中位于最外侧的两个子流道之间的最小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至少一个中隔板,所述中隔板设在所述散热本体内且将所述散热本体内部分隔成互不连通的至少两个腔室,每个所述腔室内限定出一个所述液体流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腔室内设有至少一个分隔板,所述分隔板的一端与所述腔室的一个侧壁相连、且另一端与所述腔室的与所述一个侧壁相对的另一个侧壁间隔开,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中的至少一个设在所述一个侧壁或所述另一个侧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腔室内设有多个所述分隔板,多个所述分隔板交错布置以形成S形的所述液体流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分隔板等间距排布。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为两个,两个所述腔室的所述进液口彼此邻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本体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分隔板以将所述散热本体内部分隔成彼此连通的进液流道和出液流道,所述进液流道具有所述进液口,所述出液流道具有所述出液口,
所述进液流道和所述出液流道内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分隔板,所述第二分隔板将所述进液流道和所述出液流道内部分别分隔成并排布置的多个子流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隔板的一端与所述散热本体的一个侧壁相连、且另一端与所述散热本体的与所述一个侧壁相对的另一个侧壁间隔开,
所述第二分隔板的两端与所述散热本体的所述一个侧壁和所述另一个侧壁均彼此间隔开,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中的至少一个设在所述一个侧壁或所述另一个侧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本体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分隔板以在所述散热本体内部限定出连通流道,所述连通流道连通在所述进液流道和所述出液流道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分隔板的一侧与所述散热本体的所述一个侧壁间隔开、且另一端与所述散热本体的所述另一个侧壁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隔板为两个,所述第三分隔板为一个,所述第三分隔板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分隔板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隔板和所述第二分隔板在所述散热本体内等间距排布。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隔板为一个,所述第二分隔板为多个。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有的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均位于所述散热本体的同一侧。
15.一种计算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
至少一个运算板,至少一个所述运算板与至少一个所述散热装置交错设置以使所述散热装置对所述运算板进行散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805289.2U CN209859087U (zh) | 2019-05-30 | 2019-05-30 | 散热装置和具有其的计算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805289.2U CN209859087U (zh) | 2019-05-30 | 2019-05-30 | 散热装置和具有其的计算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859087U true CN209859087U (zh) | 2019-12-27 |
Family
ID=689419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805289.2U Active CN209859087U (zh) | 2019-05-30 | 2019-05-30 | 散热装置和具有其的计算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85908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052535A1 (zh) * | 2020-09-14 | 2022-03-17 | 深圳比特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液冷板散热器和计算设备 |
-
2019
- 2019-05-30 CN CN201920805289.2U patent/CN20985908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052535A1 (zh) * | 2020-09-14 | 2022-03-17 | 深圳比特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液冷板散热器和计算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8131776A1 (ko) | 배터리 팩 하우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 |
KR102494671B1 (ko) | 직접냉각 배터리 팩 | |
WO2020019183A1 (zh) | 控制器散热结构及控制器 | |
CN209859087U (zh) | 散热装置和具有其的计算设备 | |
US20220377940A1 (en) | Liquid cooled plate and electronic computing device | |
EP3884520B1 (en) | Cooling system | |
KR20230148362A (ko) | 배터리 냉각판 및 배터리 시스템 | |
CN215578726U (zh) | 电池模组用端板及电芯冷却结构和电池模组 | |
CN214797389U (zh) | 一种高散热效率的液冷散热器 | |
CN114383442A (zh) | 一种换热器及机动车空调系统 | |
CN212209705U (zh) | 冷却板组件及车辆 | |
CN114242674A (zh) | 液冷板结构 | |
CN220172213U (zh) | 用于电池包的冷却板、电池包和车辆 | |
CN110209255A (zh) | 散热装置和具有其的计算设备 | |
CN213662250U (zh) | 一种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并联模块双面水冷结构 | |
JP2022134587A (ja) | リザーブタンクと冷媒回路 | |
CN218498188U (zh) | 一种电池包 | |
CN218241970U (zh) | 一种动力电池包 | |
CN104768356A (zh) | 一种应用3d打印技术的新型水冷板结构 | |
CN221354820U (zh) | 换热器、功率模块组件和车辆 | |
CN218385420U (zh) | 一种液冷板、电池组及电池包 | |
CN216720189U (zh) | 一种电池箱 | |
CN220422296U (zh) | 液冷排结构 | |
CN218039443U (zh) | 电池壳体及电池模组 | |
CN218548659U (zh) | 一种侧板组件及电池模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