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98188U - 一种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98188U
CN218498188U CN202222715101.XU CN202222715101U CN218498188U CN 218498188 U CN218498188 U CN 218498188U CN 202222715101 U CN202222715101 U CN 202222715101U CN 218498188 U CN218498188 U CN 2184981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sub
plate
guide plate
liquid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1510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范光辉
高玉婷
常红磊
赵宏利
李芹
张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wangd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1510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981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981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981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包,该电池包包括多个电芯和导液板,所述导液板与所述电芯的至少一侧面相贴合,所述导液板内设有进液流道、出液流道和连接流道,所述导液板上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流道与所述出液流道沿所述导液板的高度方向相邻设置,所述进液口与所述进液流道连通,所述出液口与所述出液流道连通,所述连接流道的一端与所述进液流道远离所述进液口的一端连通,所述连接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液流道远离所述出液口的一端连通,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位于所述导液板沿长度方向的同一端。本申请提供的电池包可解决现有电池包整体散热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电池包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热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池包。
背景技术
现有电池会通过提高充电倍率来实现超级快充,而超级快充会导致电池产生较大热量。因此,超级快充电池上通常会采用散热效率更高的液冷散热。而目前,除了充电速度,电动汽车还对续航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电池需要有较高的能量密度或较大的容量,提高电池容量较为简单的方式是增加电芯的数量,即在电池包中堆叠更多的电芯,而当电芯堆叠数量较多时,传统的液冷散热系统无法对电池包中各处的电芯实现均衡的散热,导致电池包整体散热效果不佳,依然存在较高的热失控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包,以解决现有电池包整体散热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出的电池包包括多个电芯和导液板,多个电芯至少沿第一方向顺次排列,所述导液板的长度方向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导液板与所述电芯的至少一侧面相贴合,所述导液板内设有进液流道、出液流道和连接流道,所述导液板上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流道与所述出液流道沿所述导液板的高度方向相邻设置,所述进液口与所述进液流道连通,所述出液口与所述出液流道连通,所述连接流道的一端与所述进液流道远离所述进液口的一端连通,所述连接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液流道远离所述出液口的一端连通,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位于所述导液板沿长度方向的同一端。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导液板的高度方向上,所述进液流道与所述出液流道相邻壁面之间的距离为L;在所述导液板的宽度方向上,所述进液流道或所述出液流道的壁厚为W,满足:0.02≤L/W≤1。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液板包括沿其长度方向相对且顺次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子板、以及分别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子板之间的多个第二子板,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子板沿所述导液板宽度方向的两端交错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子板和位于其之间的第二子板围合形成容置腔,所述电芯设于所述容置腔内且所述电芯至少三个侧面分别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子板和位于其之间的第二子板相贴合。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子板包括头部子板、尾部子板和位于所述头部子板和所述尾部子板之间的多个中间子板,所述导液板还包括接管子板,所述接管子板连接于所述头部子板上;所述连接流道设于所述尾部子板内,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设于所述接管子板上。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液板设有导液空间,所述导液空间内设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导液空间分隔成所述进液流道和所述出液流道;所述导液板具有头部端面和尾部端面,所述分隔板与所述尾部端面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连接流道;所述分隔板与所述头部端面相连接,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沿所述导液板的高度方向分别于位于所述分隔板的两侧,并分别与所述进液流道和所述出液流道连通。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液流道和所述出液流道分别设有多个,所述进液流道和所述出液流道沿所述容置腔的高度方向交替排布。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子板包括头部子板、尾部子板和位于所述头部子板和所述尾部子板之间的多个中间子板;所述导液板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头部子板的两个接管子板,其中一个所述接管子板与各所述进液流道连通,并且设有所述进液口;另一个所述接管子板与各所述出液流道连通,并且设有出液口。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多个电芯还沿第二方向排列,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所述电池包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列的至少两个所述导液板,至少一所述电芯设于相邻两个导液板之间;所述电池包还包括总进液管和总出液管,各所述导液板上的所述进液口均与所述总进液管连通,各所述导液板上的所述出液口均与所述总出液管连通。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各所述导液板的所述进液口和出液口均位于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同一端,以使所述总进液管和所述总出液管延伸于所述电池包的同一侧。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多个电芯还沿第二方向排列,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所述电池包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列的至少两个所述导液板以使所述容置腔呈矩阵排列,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容置腔具有与所述第二子板相对的腔口;至少一个所述腔口与相邻的所述导液板的所述第二子板相对设置。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芯通过导热胶与导液板粘接固定;和/或,所述导液板的高度不低于所述电芯的高度。
本申请提供的电池包通过使导液板与电芯的至少一个侧面相贴合,并且导液板内设有其高度方向相邻设置的进液流道和出液流道,导液板上分别与进液流道和出液流道连通的进液口和出液口位于导液板的同一端,同时连接流道的一端与进液流道远离进液口的一端连通,连接流道的另一端与出液流道远离出液口的一端连通,也即连接流道相对于进液口和出液口位于导液板的另一端,如此可以使得在进液流道和出液流道内流动的冷却液的流向相反。
也即,在将冷却液通入导液板内进行散热时,冷却液至少两次经过电芯的侧面,进而可以带走电芯上更多的热量;另外地,因为进液流道和出液流道沿导液板的高度方向相邻设置,进液流道和出液流道之间可以进行热交换,进而平衡第一方向上多个电芯的散热效率;并且,在电芯高度方向上相邻的出液流道和进液流道与电芯侧面之间的间距相同,使得冷却液流经电芯侧面时与电芯之间的导热距离相同,进而可以更有效地提高电池包的散热效果,有效地解决了现有电池包整体散热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电池包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申请电池包另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申请电池包中的导液板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电池包中的导液板在第一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虚线仅为示意内部结构;
图7为本申请电池包中的导液板在中部位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虚线仅为示意内部结构;
图8为本申请电池包中的导液板在第二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虚线仅为示意内部结构;
图9为本申请电池包中的导液板在中部位置另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虚线仅为示意内部结构。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电池包 315 接管子板 328 分隔板
20 电芯 30 导液板 320 导液空间;
31 容置腔 321 第一侧 350 尾部端面
312 第一子板 322 第二侧 360 头部端面
3121 头部子板 323 进液口 33 总进液管
3122 尾部子板 324 出液口 331 总进液口
3123 中间子板 325 进液流道 34 总出液管
313 第二子板 326 出液流道 341 总出液口
314 腔口 327 连接流道 40 接水侧
本申请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包,以解决现有电池包整体散热效果不佳的问题。以下将结合附图对进行说明。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部分箱体结构及电气结构未示出),该电池包10包括多个电芯20和导液板30,其中,电芯20的外形不限,可以为方块状的,也可以为圆柱状的,本实施例以电芯20为方块状进行说明。多个电芯20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矩阵排列,请结合图3,电池包10具有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其中第一方向为电池包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为电池包的宽度方向,电芯20的高度方向平行于电池包10的高度方向,在矩阵排列的多个电芯20中,平行电池包10的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电芯20 为同一列电芯20,平行于电池包10的宽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电芯20为同一行电芯20。
导液板30主要用于与电芯20进行换热,可以是带走电芯20上的热量而使电芯20冷却,也可以是给电芯20传递热量而给电芯20加热,具体的换热方式不限,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本实施例以导液板30用于对电芯20 进行冷却为例,具体的,为保证冷却效果,导液板30与电芯20的至少一侧面相贴合,可以是贴合电芯20的一个侧面,也可以是贴合电芯20两个侧面、三个侧面甚至四个侧面。
比如在一实施例中,导液板30呈直板状,并且沿第一方向延伸于每一列电芯20或者每一行电芯20的一侧,进而可以与每一列或每一行电芯20中的每个电芯20的一个侧面贴合。又比如在一实施例中,导液板30呈环状结构,并绕在每一列或每一行电芯20外,进而至少每个电芯20相对的两个侧面都能够与导液板30贴合。
再比如,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导液板30包括沿其长度方向(即平行于第一方向)相对且顺次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子板312、以及分别连接于相邻两个第一子板312之间的多个第二子板313,相邻两个第二子板313沿导液板30宽度方向的两端交错设置,相邻两个第一子板312和位于其之间的第二子板313围合形成容置腔31,电芯20设于容置腔31内且电芯20至少三个侧面分别与相邻两个第一子板312和位于其之间的第二子板313相贴合。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请结合图1至图5,每个导液板30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分别与电池包10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平行,多个导液板30沿电池包10的宽度方向(即平行于第二方向)排布。导液板30 内相邻两个第一子板312和位于其之间的第二子板313围合形成容置腔31,也即容置腔31大致呈U形结构,进而电芯20安装在容置腔31内时,电芯 20可以有三个侧面分别与导液板30贴合。
其中还可以理解的是,因为相邻两个第二子板313沿导液板30宽度方向的两端交错设置,所以导液板30可以通过一直板连续折弯而制成,不仅制作工艺简单,还有利于保证导液板30内的冷却液的流动连续性,进而使得冷却液可以更好地带走热量。
还比如,在另一实施例中,导液板30呈环状结构,并且其环形空间内分隔有多个封闭环形的容置腔31,进而在电芯20安装到该环形封闭的容置腔 31内时,可以有四个侧面分别与导液板30贴合。又或者,在上述“导液板 30包括多个第一子板312和第二子板313,相邻两个第一子板312和位于其之间的第二子板313围合形成U形容置腔31”的结构基础上,可以通过设计相邻两个给导液板30之间的排布关系,使U形容置腔31的腔口314朝向另一导液板30的板面,如此同样可以使得容置腔31内的电芯20的四个侧面都与导液板30贴合,具体的可以参考下文介绍。
对以上各个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导液板30与电芯20的至少一个侧面贴合时,导液板30的表面和电芯20的侧面之间可以有一定的间隙,仅需两者之间的间隙不是很大,且能够有效地传递热量即可;也可以是两者之间相接触或者通过相应的结构进行连接,如粘胶,以能够有效传递热量,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定义的“贴合”包括导液板30和电芯20侧面之间接触、通过相应结构相接以及具有一定间隙的情况。
在本实施例中,导液板30主要是通过向其内部通入冷却液的方式来与对电芯20进行冷却的,具体而言,请结合图5至图8,导液板30内设有进液流道325、出液流道326和连接流道327,导液板30上设有进液口323和出液口324,进液流道325与出液流道326沿导液板30的高度方向相邻设置,进液口323与进液流道325连通,出液口324与出液流道326连通,连接流道 327的一端与进液流道325远离进液口323的一端连通,连接流道327的另一端与出液流道326远离出液口324的一端连通,进液口323和出液口324位于导液板30沿第一方向的同一端。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导液板30为上述“包括多个第一子板312和第二子板313,相邻两个第一子板312和位于其之间的第二子板313围合形成容置腔31”的结构,如图5至图8所示,该导液板30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侧321和第二侧322,进液流道325和出液流道326均自第一侧321延伸至第二侧322,进液口323和出液口324都设置在第一侧321,连接流道327设置在第二侧322,并沿导液板30的高度方向延伸而将进液流道325和出液流道326连通起来。在向导液板30内通入冷却液时,冷却液先从第一侧321的进液口323流道进液流道325内,并沿着进液流道325流向导液板30的第二侧322,冷却液流至第二侧322时流入连接流道327内,并在经过连接流道327后流入出液流道326,随后沿着出液流道326流向导液板30的第一侧321,最后从第一侧321的出液口324流出,此时冷却液即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流动回路。
也即,在冷却液完成一个完整的流动回路的过程中,冷却液至少两次经过电芯20的至少一个侧面,进而可以带走电芯20上更多的热量,散热效率更高;另外地,因为进液流道325和出液流道326沿导液板30的高度方向相邻设置,进液流道325和出液流道326之间可以进行热交换,即冷却液与靠近进液口323的电芯20进行热交换后,进液流道325中的冷却液再与出液流道326中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从而避免进液流道325中的冷却液温度升高过多和过快,减小了进液流道325中冷却液沿第一方向两端的温差,进而平衡第一方向上多个电芯20的散热效率;并且,在电芯20高度方向上相邻的出液流道326和进液流道与电芯20侧面之间的间距相同,使得冷却液经过电芯20侧面时与电芯20之间的导热距离相同,进而可以更有效地提高电池包 10的散热效果,有效地解决了现有电池包10整体散热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在导液板30的高度方向上,进液流道325与出液流道326相邻壁面之间的距离为L;在导液板30的宽度方向上,进液流道 325或出液流道326的壁厚为W,满足:0.02≤L/W≤1;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L的取值范围为0.3~1mm,W的取值范围为1~5mm。一般地,由于液体在进液流道325或出液流道326沿导液板30宽度方向上的传热面积会大于在进液流道325和出液流道326之间的传热面积;因此,当两者传热面积差值较大时,L/W的取值趋向于0.02,使得进液流道325与出液流道326相邻壁面之间热阻相差较大(进液流道325与出液流道326相邻壁面之间的热阻小于进液流道325或出液流道326壁厚的热阻),当两者传热面积差值较小时, L/W的取值趋向于1,使得进液流道325与出液流道326相邻壁面之间热阻相差较小(进液流道325与出液流道326相邻壁面之间的热阻依然小于进液流道325或出液流道326壁厚的热阻,但两者之间差距较小或趋向相等),以平衡液体在沿导热板30宽度和高度方向上的传热效率,即使得电芯20与进液流道325之间的热交换效率和进液流道325与出液流道326之间的热交换效率,进而整体平衡电池包10内各处的散热效率。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多个第一子板312包括头部子板 3121、尾部子板3122和位于头部子板3121和尾部子板3122之间的多个中间子板3123,导液板30还包括接管子板315,接管子板315连接于头部子板3121 上;连接流道327设于尾部子板3122内,进液口323和出液口324设于接管子板315上。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头部子板3121即位于导液板30的第一侧321,尾部子板3122即位于导液板30的第二侧322,多个中间子板3123 和多个第二子板313均位于头部子板3121和尾部子板3122之间,因此连接流道327设置在尾部子板3122内时,也就位于导液板30的第二侧322。接管子板315连接于头部子板3121远离尾部子板3122的一侧,并且和头部子板 3121一体成型,两者的内部空间相互连通,进液流道325和出液流道326都延伸至接管子板315上,并分别与设置在接管子板315上的进液口323和出液口324连通。请结合图4,进液口323和出液口324还分别与总进液管33 和总出液管34连通,以能够与外部冷却源连通,因此可以理解,通过将进液口323和出液口324设置在接管子板315上,除了能够使得进液口323和出液口324能够位于导液板30的第一侧321外,还使得接管子板315可以作为总进液管33和总出液管34的支撑结构,进而不需要在电池包10内为总进液管33和总出液管34额外设置其他的支撑结构,不仅简化了结构,还能保证总进液管33和总出液管34的安装稳定性。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请结合图6至图8,导液板30设有导液空间320,导液空间320内设有分隔板328,分隔板328将导液空间320分隔成进液流道 325和出液流道326;导液板30具有头部端面360和尾部端面350,分隔板 328与尾部端面350间隔设置,以形成连接流道327;分隔板328与头部端面 360相连接,进液口323和出液口324沿导液板30的高度方向分别位于分隔板328的两侧,并分别与进液流道325和出液流道326连通。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导液板30的内部中空设置,进而形成该导液空间320,导液空间 320内通过设置分隔板328来分隔出进液流道325和出液流道326。分隔板328 自第一侧321一直延伸至第二侧322,并且顺次经过相连接的多个第一子板 312和第二子板313,以保证每个第一子板312和每个第二子板313内的导液空间320都被分隔出进液流道325和出液流道326,即使得进液流道325与出液流道326的延伸路径与导液板30的延伸路径大体一致。
其中,导液板30具有头部端面360和尾部端面350,头部端面360位于接管子板315上,尾部端面350位于尾部子板3122上,分隔板328在导液空间320内延伸时,其一端与头部端面360相接,进而将进液口323和出液口 324分隔在电池包高度方向上的两侧,以避免冷却液在进液口323和出液口 324处混流。分隔板328的另一端则与尾部端面350间隔设置,所间隔空间部分即形成连接流道327,以将分隔板328两侧的进液流道325和出液流道326 连通。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仅通过在导液板30内设置分隔板328,即可在导液板30内形成了进液流道325、出液流道326和连接流道327,使得导液板 30易于生产和制造,且这样的导流板30结构较为紧凑,有利于提高电池包的能量密度。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分隔板328可以设有一个,进而在导液板30内分隔处上下相邻的一个进液流道325和一个出液流道326。分隔板328也可以设有多个,如图6至图8所示,多个分隔板328沿导液板30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相邻两个分隔板328之间既可以作为进液流道325,也可以作为出液流道326。比如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至图8所示,导液板30内设置有五个分隔板 328,五个分隔板328沿导液板30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进而将导液空间320 分成六个流道。此时可以是下方的三个流道设置为进液流道325,下方的三个流道设置为出液流道326(如图6所示);也可以是最上方的两个流道为进液流道325,中间两个流道为出液流道326,最下方的两个流道为进液流道325;还可以是从上之下第二个、第四个和第六个流道为进液流道325,第一个、第三个和第五个流道为出液流道326,进而使得进液流道325和出液流道326沿容置腔31的高度方向交替排布(如图9所示),如此可以使得冷却液对电芯 20的冷却效果更加均匀。更多具体的流道设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计,在此不做限定。
而对于上述“进液流道325和出液流道326沿容置腔31的高度方向交替排布”的结构方案,为了保证各进液流道325和各出液流道326能够分别顺利地与进液口323口和出液口324连通,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子板312包括头部子板3121、尾部子板3122和位于头部子板3121和尾部子板3122之间的多个中间子板3123;导液板30还包括连接于头部子板3121的两个接管子板315,两个接管子板315连接于头部子板3121并平行于电池包的高度方向,其中一个接管子板315与各进液流道325连通,并且设有进液口323;另一个接管子板315与各出液流道326连通,并且设有出液口324,进而即可使得交替设置的进液流道325和出液流道326分别与进液口323和出液口324连通。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电池包10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列的至少两个导液板30,至少一电芯20设置于相邻两个导液板30之间,电池包10还包括总进液管33和总出液管34,各导液板30上的进液口323均与总进液管33连通,各导液板30上的出液口324均与总出液管34连通。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总进液管33依次穿过各导液板30上的进液口323,并且与各进液口323连通,总出液管34依次穿过各导液板30上的出液口324,并与各出液口324连通,可以理解,通过使各导液板30上的进液口323都与一个总进液管33连通,各导液板30上的出液口324都与一个总出水口341 连通,使得电池包10仅通过一个总进液管33和一个总出液管34即可给多个导液板30提供冷却液,进而有利于简化电池包10的结构,缩小电池包10的整体体积,提高电池包的能量密度。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请结合图3至图5,各导液板30的进液口323 和出液口324均位于沿第一方向的同一端,以使总进液管33和总出液管34 延伸于电池包10的同一侧。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导液板30沿电池包10的宽度方向排布,且各导液板30的第一侧321都位于同一侧,以使得各导液板30上的进液口323和出液口324均位于同一侧,此时总进液管33 和总出液管34均呈直线延伸,并且可以延伸于电池包10的同一侧,而不需要延伸至电池包10的其他侧,如此不仅使得电池包10的内部结构更加紧凑,还有利于缩小电池包10的体积,提高电池包10的能量密度。
进一步地,电池包10具有接水侧40,总进液管33具有总进液口331,总出液管34具有总出液口341,总进液口331和总出液口341均位于接水侧 40。也即,总进液管33和总出液管34的开口(即总进液口331和总出液口 341)位于同一侧,如此可以将各个接水元件比如转接管、开关阀等都设置在电池包10的同一侧,进而有利于节省电池包10内的空间。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请结合图3至图5,电池包10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列的至少两个导液板30以使多个容置腔31呈矩阵排列;沿第二方向,容置腔31具有与第二子板313相对的腔口314;平行于电池包10的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容置腔31为同一列容置腔31,平行于电池包10的宽度方向排列的多个容置腔31为同一行容置腔31,且至少一个腔口314与相邻的导液板30 的第二子板313相对设置,也即,位于同一行的多个容置腔31的腔口314朝向相同,以使同一行中相邻的两个容置腔31之间均设有第二子板313。进而在将多个电芯20分别安装到多个容置腔31内时,任意相邻两个电芯20之间均由导液板30隔开,即每个电芯20的四周均环绕有导液板30,进而当某一个电池发生热失控时,因为导液板30的存在,该热失控的电芯20上的热量便无法传递到其前后左右任意相邻的电芯20上,进而较好地阻断热蔓延或热扩散。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电芯20通过导热胶与导液板30粘接固定,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每个电芯20的三个侧面都通过导热胶与所在容置腔31的两个第一子板312和一个第二子板313粘接固定,如此不仅能够提高电芯20的安装稳定性,还能够提高电芯20和冷却液之间的导热效率,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导液板30的高度不低于电芯20的高度,也即容置腔31的高度不低于电芯20侧面的高度,如此可以使得电芯20侧面上的每个位置都有冷却液流过,进而有效地对电芯20地整个侧面进行散热,保证散热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包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1)

1.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电芯(20),至少沿第一方向顺次排列;以及,
导液板(30),其长度方向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导液板(30)与所述电芯(20)的至少一侧面相贴合,所述导液板(30)内设有进液流道(325)、出液流道(326)和连接流道(327),所述导液板(30)上设有进液口(323)和出液口(324),所述进液流道(325)与所述出液流道(326)沿所述导液板(30)的高度方向相邻设置,所述进液口(323)与所述进液流道(325)连通,所述出液口(324)与所述出液流道(326)连通,所述连接流道(327)的一端与所述进液流道(325)远离所述进液口(323)的一端连通,所述连接流道(327)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液流道(326)远离所述出液口(324)的一端连通,所述进液口(323)和所述出液口(324)位于所述导液板(30)沿长度方向的同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液板(30)的高度方向上,所述进液流道(325)与所述出液流道(326)相邻壁面之间的距离为L;在所述导液板(30)的宽度方向上,所述进液流道(325)或所述出液流道(326)的壁厚为W,满足:0.02≤L/W≤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板(30)包括沿其长度方向相对且顺次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子板(312)、以及分别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子板(312)之间的多个第二子板(313),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子板(313)沿所述导液板(30)宽度方向的两端交错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子板(312)和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子板(312)之间的第二子板(313)围合形成容置腔(31),所述电芯(20)设于所述容置腔(31)内且所述电芯(20)至少三个侧面分别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子板(312)和位于其之间的第二子板(313)相贴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子板(312)包括头部子板(3121)、尾部子板(3122)和位于所述头部子板(3121)和所述尾部子板(3122)之间的多个中间子板(3123),所述导液板(30)还包括接管子板(315),所述接管子板(315)连接于所述头部子板(3121)上;
所述连接流道(327)设于所述尾部子板(3122)内,所述进液口(323)和所述出液口(324)设于所述接管子板(315)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板(30)设有导液空间(320),所述导液空间(320)内设有分隔板(328),所述分隔板(328)将导液空间(320)分隔成所述进液流道(325)和所述出液流道(326);
所述导液板(30)具有头部端面(360)和尾部端面(350),所述分隔板(328)与所述尾部端面(350)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连接流道(327);
所述分隔板(328)与所述头部端面(360)相连接,所述进液口(323)和所述出液口(324)沿所述导液板(30)的高度方向分别于位于所述分隔板(328)的两侧,并分别与所述进液流道(325)和所述出液流道连通。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流道(325)和所述出液流道(326)分别设有多个,所述进液流道(325)和所述出液流道(326)沿所述导液板(30)的高度方向交替排布。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子板(312)包括头部子板(3121)、尾部子板(3122)和位于所述头部子板(3121)和所述尾部子板(3122)之间的多个中间子板(3123);
所述导液板(30)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头部子板(3121)的两个接管子板(315),其中一个所述接管子板(315)与各所述进液流道(325)连通,并且设有所述进液口(323);另一个所述接管子板与各所述出液流道(326)连通,并且设有出液口(324)。
8.如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多个电芯(20) 还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所述电池包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列的至少两个所述导液板(30),至少一所述电芯(20)设于相邻两个所述导液板(30)之间;所述电池包还包括总进液管(33)和总出液管(34),各所述导液板(30)上的所述进液口(323)均与所述总进液管(33)连通,各所述导液板上的所述出液口(324)均与所述总出液管(34)连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导液板(30)的所述进液口(323)和出液口(324)均位于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同一端,以使所述总进液管(33)和所述总出液管(34)延伸于所述电池包的同一侧。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多个电芯(20)还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所述电池包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列的至少两个所述导液板(30)以使多个所述容置腔(31)呈矩阵排列;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容置腔(31)具有与所述第二子板(313)相对的腔口(314),至少一个所述腔口(314)与相邻的所述导液板(30)的所述第二子板(313)相对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20)通过导热胶与导液板(30)粘接固定;和/或,所述导液板(30)的高度不低于所述电芯(20)的高度。
CN202222715101.XU 2022-10-11 2022-10-11 一种电池包 Active CN2184981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15101.XU CN218498188U (zh) 2022-10-11 2022-10-11 一种电池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15101.XU CN218498188U (zh) 2022-10-11 2022-10-11 一种电池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98188U true CN218498188U (zh) 2023-02-17

Family

ID=851949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15101.XU Active CN218498188U (zh) 2022-10-11 2022-10-11 一种电池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981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18675A1 (en) Contra flow channel battery heat exchanger
CN116937005B (zh) 一种液冷储能电池簇
CN115483475A (zh) 一种液冷电池模组
US20240030513A1 (en) Battery cooling plate, and battery system
CN218498188U (zh) 一种电池包
CN116666826A (zh) 一种浸没式液冷电池包结构
CN218827450U (zh) 电池装置、电池包以及车辆
CN216648438U (zh) 一种电池模组结构
CN217134482U (zh) 一种电池冷却系统、电池包及车辆
CN115810831A (zh) 电池冷却装置、新能源车
CN215771325U (zh) 电池包、电池系统及电动车
CN210430028U (zh) 电池冷却装置及动力电池箱
CN110277606B (zh) 动力电池包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09859087U (zh) 散热装置和具有其的计算设备
CN210778898U (zh) 动力电池、动力电池系统及车辆
CN219642944U (zh) 电芯冷却支架、电池包和车辆
CN220209066U (zh) 三层式冷却系统
CN215578726U (zh) 电池模组用端板及电芯冷却结构和电池模组
CN220895609U (zh) 电池箱体及电池包
CN219286512U (zh) 电池包
CN219892239U (zh) 一种换热板、热管理组件及电池
CN217158331U (zh) 一种逆流式圆柱电池堆及其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17641544U (zh) 一种液冷板及电池
CN220856691U (zh) 电池包和储能簇
CN219873742U (zh) 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1-2 Floor, Building A, Xinwangda Industrial Park, No. 18 Tangjianan Road, Gongming Street,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Xinwangda Powe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07 1-2 Floor, Building A, Xinwangda Industrial Park, No. 18 Tangjianan Road, Gongming Street,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