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42674A - 液冷板结构 - Google Patents

液冷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42674A
CN114242674A CN202111315010.0A CN202111315010A CN114242674A CN 114242674 A CN114242674 A CN 114242674A CN 202111315010 A CN202111315010 A CN 202111315010A CN 114242674 A CN114242674 A CN 1142426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cavity
liquid cooling
plate structure
rib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1501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慧敏
陈平
刘秀兰
段大鹏
丁晓伟
程林
钱梓峰
关宇
杜岩平
张倩
刘维新
陈春宇
金渊
邓守城
陈熙
查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State Grid Beiji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State Grid Beiji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State Grid Beiji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Priority to CN20211131501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42674A/zh
Publication of CN1142426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426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6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 H01L23/473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by flowing liquid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54Cold plates transferring heat from heat source to coolan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72Accessories for moving fluid, for expanding fluid, for connecting fluid conduits, for distributing fluid, for removing gas or for preventing leakage, e.g. pumps, tanks or manifol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冷板结构,包括:板体,板体上设置有流体凹腔;多个散热筋,多个散热筋均设置在流体凹腔内,多个散热筋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各个散热筋沿第二方向延伸,相邻两个散热筋之间形成导流流道;其中,相邻两个散热筋中的至少一个散热筋为弯曲状,以使导流流道为弯曲流道。本发明的液冷板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液冷板的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液冷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元器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液冷板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电子行业与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进步,同时,电子元器件在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热量,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效果将会直接影响元器件的正常使用,散热效果不好会缩短元器件的使用寿命,导致电子设备无法正常使用。
目前,液冷板多采取直线型散热筋的结构,各个直线型散热筋之间的流道上布置有小沟槽来使冷却液体产生湍流,从而加强冷却液体传热的效果,但是,由于小沟槽内的冷却液体受沟壁摩擦力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流动性差,在一定程度上对散热效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同时,也有通过设计实现微通道翅片式结构的产品,微通道翅片式结构相对加工成本高昂,生产效率比较低。因此,如何降低水冷板的加工难度,同时确保水冷板内流道的散热性能及液冷板整体的密封性,并提高液冷板的使用寿命是目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冷板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液冷板的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冷板结构,包括:板体,板体上设置有流体凹腔;多个散热筋,多个散热筋均设置在流体凹腔内,多个散热筋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各个散热筋沿第二方向延伸,相邻两个散热筋之间形成导流流道;其中,相邻两个散热筋中的至少一个散热筋为弯曲状,以使导流流道为弯曲流道。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散热筋相互平行地设置。
进一步地,各个散热筋均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弯折段,各个弯折段均为V形。
进一步地,流体凹腔包括多个凹腔部,多个散热筋分为多个散热筋组,各个散热筋组均包括至少一个散热筋,多个散热筋组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多个凹腔部内。
进一步地,各个凹腔部均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侧壁与散热筋组的最靠近其的一个散热筋之间形成边缘流道。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凹腔部之间通过隔断部间隔,隔断部的一端的端面与多个散热筋的一端的端面位于同一个预定平面上。
进一步地,流体凹腔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壁和第二端壁,第一端壁用于与板体上的流体进出口连通,第二端壁与预定平面相对设置,以形成连通流道。
进一步地,各个凹腔部均具有用于与板体的流体进出口连通的流入端面,各个散热筋组的第一端的端面位于呈V形结构的弯折面上,弯折面与相应的凹腔部的流入端面形成扩口流道。
进一步地,板体上设置有多个流体进出口,多个流体进出口与多个凹腔部一一对应地连通。
进一步地,流体凹腔的内壁轮廓具有多个弯折边角,各个弯折边角均为弧形。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液冷板结构包括板体和多个散热筋,板体上设置有流体凹腔,多个散热筋均设置在流体凹腔内,多个散热筋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各个散热筋沿第二方向延伸,相邻两个散热筋之间形成导流流道;其中,相邻两个散热筋中的至少一个散热筋为弯曲状,以使导流流道为弯曲流道,这样,延长了冷却液体流道的长度,并且,本申请的导流流道为弯曲流道,通过弯曲流道使冷却液体产生湍流,以强化冷却液体传热的效果,可见,本申请的液冷板结构提高了液冷板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液冷板结构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板体;10、散热筋;100、流体凹腔;110、导流流道;11、弯折段;101、第一端壁;102、第二端壁;103、凹腔部;104、侧壁;120、边缘流道;200、隔断部;300、流体进出口;130、连通流道;1031、流入端面;140、扩口流道;105、弯折边角。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请参考图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冷板结构,包括:板体1,板体1上设置有流体凹腔100;多个散热筋10,多个散热筋10均设置在流体凹腔100内,多个散热筋10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各个散热筋10沿第二方向延伸,相邻两个散热筋10之间形成导流流道110;其中,相邻两个散热筋10中的至少一个散热筋10为弯曲状,以使导流流道110为弯曲流道。
本发明的液冷板结构包括板体1和多个散热筋10,板体1上设置有流体凹腔100,多个散热筋10均设置在流体凹腔100内,多个散热筋10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各个散热筋10沿第二方向延伸,相邻两个散热筋10之间形成导流流道110;其中,相邻两个散热筋10中的至少一个散热筋10为弯曲状,以使导流流道110为弯曲流道,这样,延长了冷却液体流道的长度,并且,本申请的导流流道为弯曲流道,通过弯曲流道使冷却液体产生湍流,以强化冷却液体传热的效果,可见,本申请的液冷板结构提高了液冷板的散热效果。
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液冷板的板体1为矩形,具体地,板体1为正方形。
优选地,相邻两个散热筋10相互平行地设置,以使各个导流流道110相互平行。
具体地,各个散热筋10均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弯折段11,各个弯折段11均为V形。具体地,各个弯折段11均为波纹状。
优选地,流体凹腔100包括多个凹腔部103,多个散热筋10分为多个散热筋组,各个散热筋组均包括至少一个散热筋10,多个散热筋组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多个凹腔部103内。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散热筋组和凹腔部103均为两个,两个散热筋组分别设置在两个凹腔部103内。
如图1所示,各个凹腔部103均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104,两个侧壁104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散热筋10均设置在两个侧壁104之间,侧壁104与散热筋组的最靠近其的一个散热筋10之间形成边缘流道120。优选地,各个侧壁均为波纹状。边缘流道120与导流流道110平行设置。
优选地,两个侧壁104均为弯曲状,并且各个侧壁104均包括依次连接的弯折段。侧壁104的形状与散热筋10的形状相同。
具体地,相邻两个凹腔部103之间通过隔断部200间隔,隔断部200的一端的端面与多个散热筋10的一端的端面位于同一个预定平面上。
具体地,流体凹腔10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壁101和第二端壁102,第一端壁101用于与板体1上的流体进出口300连通,第二端壁102与预定平面相对设置,以形成连通流道130。相邻的两个凹腔部103通过连通流道130连通。
优选地,第二端壁102为弧形。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各个凹腔部103均具有用于与板体1的流体进出口300连通的流入端面1031,各个散热筋组的第一端的端面位于呈V形结构的弯折面上,弯折面与相应的凹腔部103的流入端面1031形成扩口流道140。
扩口流道140提高了高速高压液体从流体进出口300注入板体1内时的扩散能力,降低了液体的阻力,当冷却液从流体进出口300高速高压流入扩口流道140时,压力被瞬间释放,流速降低,可以非常均匀的流到导流流道110和边缘流道120内。
优选地,板体1上设置有多个流体进出口300,多个流体进出口300与多个凹腔部103一一对应地连通。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流体进出口300为两个,两个流体进出口300与两个凹腔部103一一对应地设置。其中,两个流体进出口300中的一个作为流体进口,两个流体进出口300中的另一个作为流体出口。
具体地,流体进出口300上连接紧固螺母。
具体地,流体凹腔100的内壁轮廓具有多个弯折边角105,优选地,各个弯折边角105均为弧形。
在现有技术中,直线型的散热筋和流道的转角处均为直角或尖角,从而构成清洁死角,不利于对流道清洗,采用本申请的散热筋和流道结构,易于对液冷板内部进行彻底清洗,解决了清洁死角带来的清洁不完全的问题。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上述液冷板结构采用消失模铸造工艺铸造而成,使得包括流体进出口300、散热筋10等在内的液冷板结构一次浇注成型,无需铣槽、焊接等机加工毛坯所需工序,从而节省了工时,有利于大批量生产。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液冷板结构包括板体1和多个散热筋10,板体1上设置有流体凹腔100,多个散热筋10均设置在流体凹腔100内,多个散热筋10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各个散热筋10沿第二方向延伸,相邻两个散热筋10之间形成导流流道110;其中,相邻两个散热筋10中的至少一个散热筋10为弯曲状,以使导流流道110为弯曲流道,这样,延长了冷却液体流道的长度,并且,本申请的导流流道为弯曲流道,通过弯曲流道使冷却液体产生湍流,以强化冷却液体传热的效果,可见,本申请的液冷板结构提高了液冷板的散热效果。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液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板体(1),所述板体(1)上设置有流体凹腔(100);
多个散热筋(10),所述多个散热筋(10)均设置在所述流体凹腔(100)内,所述多个散热筋(10)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各个所述散热筋(10)沿第二方向延伸,相邻两个所述散热筋(10)之间形成导流流道(110);
其中,相邻两个所述散热筋(10)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筋(10)为弯曲状,以使所述导流流道(110)为弯曲流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散热筋(10)相互平行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散热筋(10)均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弯折段(11),各个所述弯折段(11)均为V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凹腔(100)包括多个凹腔部(103),所述多个散热筋(10)分为多个散热筋组,各个所述散热筋组均包括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筋(10),多个所述散热筋组一一对应地设置在所述多个凹腔部(103)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凹腔部(103)均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104),所述侧壁(104)与所述散热筋组的最靠近其的一个所述散热筋(10)之间形成边缘流道(12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凹腔部(103)之间通过隔断部(200)间隔,所述隔断部(200)的一端的端面与所述多个散热筋(10)的一端的端面位于同一个预定平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凹腔(10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壁(101)和第二端壁(102),所述第一端壁(101)用于与所述板体(1)上的流体进出口(300)连通,所述第二端壁(102)与所述预定平面相对设置,以形成连通流道(130)。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凹腔部(103)均具有用于与所述板体(1)的流体进出口(300)连通的流入端面(1031),各个所述散热筋组的第一端的端面位于呈V形结构的弯折面上,所述弯折面与相应的所述凹腔部(103)的流入端面(1031)形成扩口流道(140)。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上设置有多个流体进出口(300),所述多个流体进出口(300)与所述多个凹腔部(103)一一对应地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凹腔(100)的内壁轮廓具有多个弯折边角(105),各个所述弯折边角(105)均为弧形。
CN202111315010.0A 2021-11-08 2021-11-08 液冷板结构 Pending CN11424267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15010.0A CN114242674A (zh) 2021-11-08 2021-11-08 液冷板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15010.0A CN114242674A (zh) 2021-11-08 2021-11-08 液冷板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42674A true CN114242674A (zh) 2022-03-25

Family

ID=80748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15010.0A Pending CN114242674A (zh) 2021-11-08 2021-11-08 液冷板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42674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41996A (zh) * 2022-09-30 2023-03-24 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 一种基于金属骨架相变材料的热缓冲功率模块及其制作方法
WO2024124624A1 (zh) * 2022-12-13 2024-06-20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液冷模块及电池包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41996A (zh) * 2022-09-30 2023-03-24 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 一种基于金属骨架相变材料的热缓冲功率模块及其制作方法
CN115841996B (zh) * 2022-09-30 2023-09-15 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 一种基于金属骨架相变材料的热缓冲功率模块及其制作方法
WO2024124624A1 (zh) * 2022-12-13 2024-06-20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液冷模块及电池包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242674A (zh) 液冷板结构
CN108633233B (zh) 液冷散热器及电力电子设备
US11525632B2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WO2023071021A1 (zh) 散热装置及通信机柜
KR101103003B1 (ko) 열교환기 및 열교환기용 방열핀
CN105637632A (zh) 冷却器及使用该冷却器的半导体模块
WO2020019183A1 (zh) 控制器散热结构及控制器
CN107782182A (zh) 一种用于三种流体换热的换热器芯部
CN106370043A (zh) 一种新型换热器芯部
CN206146261U (zh) 一种新型换热器芯体
WO2024198672A1 (zh) 扰流结构、冷却装置及扰流结构的加工方法
CN220123320U (zh) 液冷散热器
KR101239172B1 (ko) 다방향 방열판
CN106403688B (zh) 一种换热器芯部
CN215578721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多通路液冷散热器
CN213755477U (zh) 液冷散热器
EP3495761A1 (en) Heat exchange device
CN214316082U (zh) 一种适用于液冷的散热器
CN206192165U (zh) 一种适用于低清洁度流体工质的新型换热器芯部
CN209859087U (zh) 散热装置和具有其的计算设备
CN210377342U (zh) 一种水冷排
CN220535398U (zh) 热交换器、驱动装置和车辆
CN221598465U (zh) 液冷组件以及液冷域控制器
CN217088463U (zh) 新型分流均流液冷板结构
CN221354820U (zh) 换热器、功率模块组件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