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51200U - 飘窗生产装置 - Google Patents

飘窗生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51200U
CN209851200U CN201920436088.XU CN201920436088U CN209851200U CN 209851200 U CN209851200 U CN 209851200U CN 201920436088 U CN201920436088 U CN 201920436088U CN 209851200 U CN209851200 U CN 2098512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y window
mold
die
push rod
wind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3608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Ruizhu residential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Remac Equip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Remac Equip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Remac Equip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43608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512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512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512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lds, Core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飘窗生产装置。其中飘窗生产装置包括:飘窗模台;飘窗内模,飘窗内模设于所述飘窗模台;飘窗外模,飘窗外模设于所述飘窗模台,所述飘窗内模设于所述飘窗外模内,所述飘窗外模、所述飘窗内模和所述飘窗模台共同限定出用于成型飘窗的空间;顶升组件,所述顶升组件设于所述飘窗模台;换向机构,所述换向机构设于所述飘窗模台;以及顶升机构,所述顶升机构设于所述飘窗模台的下方,所述顶升机构用于朝向所述飘窗模台顶升以推动所述顶升组件和所述换向机构,使得所述顶升组件依次将所述飘窗内模、所述飘窗顶移,且使得所述换向机构横向推动所述飘窗外模的至少部分与所述飘窗分离。本实用新型降低了飘窗生产的作业难度。

Description

飘窗生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飘窗生产装置。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中的飘窗需要使用到飘窗模具进行生产,飘窗模具包括飘窗内模、飘窗外模和飘窗模台,飘窗内模和飘窗外模装设在飘窗模台上。一般来说,在飘窗成型后,需要使用行车将飘窗吊离脱模,由于飘窗和飘窗内模和飘窗外模之间接触面较大,从而使得脱模阻力大,需要使用较大吨位的行车,如此提高了飘窗脱模的作业难度,还容易损伤飘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飘窗生产装置,旨在降低飘窗生产的作业难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飘窗生产装置,所述飘窗生产装置包括:
飘窗模台;
飘窗内模,所述飘窗内模设于所述飘窗模台;
飘窗外模,所述飘窗外模设于所述飘窗模台,所述飘窗内模设于所述飘窗外模内,所述飘窗外模、所述飘窗内模和所述飘窗模台共同限定出用于成型飘窗的空间;
顶升组件,所述顶升组件设于所述飘窗模台;
换向机构,所述换向机构设于所述飘窗模台;以及
顶升机构,所述顶升机构设于所述飘窗模台的下方,所述顶升机构用于朝向所述飘窗模台顶升以推动所述顶升组件和所述换向机构,使得所述顶升组件依次将所述飘窗内模、所述飘窗顶移,且使得所述换向机构横向推动所述飘窗外模的至少部分与所述飘窗分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顶升组件包括内模推杆,所述内模推杆活动设于所述飘窗模台,在所述顶升机构朝向所述飘窗模台顶升时,所述顶升机构推动所述内模推杆凸出于所述飘窗模台的上表面,以将所述飘窗内模顶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飘窗内模包括角模和补偿模,所述角模和所述补偿模分别设于所述飘窗模台,所述角模用于成型出所述飘窗的窗口的窗角,所述角模的数量为多个,所述补偿模的数量为多个,所述补偿模和所述角模交替设置且可拆卸连接形成内模腔,在所述顶升机构朝向所述飘窗模台顶升时,所述顶升机构推动所述内模推杆分别将所述角模和所述补偿模顶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角模设有角模连接端,所述补偿模设有补偿模连接端,所述角模连接端和所述补偿模连接端可拆卸连接,所述补偿模连接端和所述角模连接端相对于所述飘窗模台的上表面呈倾斜设置,且沿所述补偿模连接端的底部至所述补偿模连接端的顶部的方向,所述补偿模连接端朝向所述角模倾斜设置;
定义与所述补偿模对应的所述内模推杆为第一内模推杆,定义与所述角模对应的所述内模推杆为第二内模推杆,所述第一内模推杆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内模推杆的长度,在所述顶升机构朝向所述飘窗模台顶升时,所述顶升机构依次推动所述第一内模推杆和所述第二内模推杆,使得所述补偿模和所述角模被依次顶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顶升组件还包括飘窗推杆,所述飘窗推杆活动设于所述飘窗模台,在所述顶升机构朝向所述飘窗模台顶升时,所述顶升机构推动所述飘窗推杆凸出于所述飘窗模台的上表面,以将所述飘窗顶移;所述飘窗推杆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内模推杆,在所述顶升机构朝向所述飘窗模台顶升时,所述顶升机构依次推动所述第一内模推杆、所述第二内模推杆和所述飘窗推杆,使得所述补偿模、所述角模和所述飘窗被依次顶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飘窗推杆与所述顶升机构之间的距离和所述换向机构与所述顶升机构之间的距离相等,在所述顶升机构朝向所述飘窗模台顶升时,所述顶升机构同时推动所述飘窗推杆和所述换向机构以使所述飘窗和所述飘窗外模的至少部分分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顶升组件还包括推杆壳体,所述推杆壳体设于所述飘窗模台,所述推杆壳体设有第一导向空间和第二导向空间,所述内模推杆嵌入于所述第一导向空间,所述飘窗推杆嵌入于所述第二导向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飘窗模台设有贯穿其上表面的第一锥形孔和第二锥形孔,所述内模推杆卡于所述第一锥形孔,所述飘窗推杆卡于所述第二锥形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飘窗外模包括侧模和端模,所述侧模和所述端模分别设于所述飘窗模台,所述侧模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端模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端模和所述侧模交替设置且可拆卸连接形成外模腔,所述飘窗内模设于所述外模腔,在所述顶升机构朝向所述飘窗模台顶升时,所述换向机构横向推动所述侧模与所述飘窗分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飘窗模台设有贯穿其上表面的插接孔,所述侧模设有插脚,所述插脚嵌入所述插接孔且间隙配合;
所述换向机构设于所述飘窗模台的上表面的下方,且位于所述插接孔的一旁,在所述顶升机构朝向所述飘窗模台顶升时,所述换向机构横向推动所述插脚,以使所述侧模与所述飘窗分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换向机构包括设于所述飘窗模台的换向壳体,所述换向壳体设有相连通的水平液压腔和垂直液压腔,以及设于所述水平液压腔和所述垂直液压腔内的液压油;所述换向机构还包括垂直推杆和水平推杆,所述垂直推杆卡于所述垂直液压腔且可往复运动,所述水平推杆卡于所述水平液压腔且可往复运动,在所述顶升机构朝向所述飘窗模台顶升时,所述顶升机构推动所述垂直推杆,以使所述水平推杆推动所述插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飘窗模台包括模台主体和位置补偿主体,所述模台主体设有贯穿其上表面的安装空间,所述位置补偿主体可移动设于所述安装空间;
所述模台主体和所述位置补偿主体分别设有所述顶升组件,所述位置补偿主体设有所述换向机构,所述顶升机构设于所述模台主体和所述位置补偿主体的下方;所述飘窗内模设于所述模台主体和所述位置补偿主体,所述飘窗外模设于所述模台主体和所述位置补偿主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在所述飘窗内模包括角模和补偿模时,所述角模设于所述模台主体和所述位置补偿主体,部分所述补偿模设于所述模台主体,剩余部分所述补偿模设于所述位置补偿主体;
和/或,在所述飘窗外模包括侧模和端模时,所述侧模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位置补偿主体,所述端模设于所述模台主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顶升机构包括液压缸和顶升平台,所述液压缸位于所述顶升平台的下方,在非工作状态时,所述液压缸与所述顶升平台非相抵,在工作状态时,所述液压缸与所述顶升平台相抵以驱动所述顶升平台作用于所述顶升组件和所述换向机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顶升组件、换向机构和顶升机构,顶升机构顶升时作用于顶升组件和换向机构,顶升组件依次将飘窗内模和飘窗顶移,换向机构推动飘窗外模的至少部分和飘窗分离,如此,实现了飘窗内模与飘窗之间进行分离,飘窗外模与飘窗之间进行分离,从而降低了飘窗被吊离时的阻力,在吊离飘窗时不需要使用较大吨位的行车,从而降低了作业难度,避免了飘窗的损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飘窗生产装置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飘窗生产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飘窗生产装置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飘窗生产装置进一步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飘窗外模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飘窗外模结构分解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端模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端模和中间模连接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飘窗内模结构分解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飘窗内模局部结构分解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角模和补偿模连接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飘窗模台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标记为A虚线所示放大图;
图14为图12中标记为B虚线所示放大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飘窗模台结构示意图(底面视角);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位置补偿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顶升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内模推杆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换向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换向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顶升机构放置于承载横梁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飘窗生产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飘窗生产装置包括:
飘窗模台300;
飘窗内模100,所述飘窗内模100设于所述飘窗模台300;
飘窗外模200,所述飘窗外模200设于所述飘窗模台300,所述飘窗内模100设于所述飘窗外模200内,所述飘窗外模200、所述飘窗内模100和所述飘窗模台300共同限定出用于成型飘窗400的空间;
顶升组件,所述顶升组件设于所述飘窗模台300;
换向机构500,所述换向机构500设于所述飘窗模台300;以及
顶升机构600,所述顶升机构600设于所述飘窗模台300的下方,所述顶升机构600用于朝向所述飘窗模台300顶升以推动所述顶升组件和所述换向机构500,使得所述顶升组件依次将所述飘窗内模100、所述飘窗400顶移,且使得所述换向机构500横向推动所述飘窗外模200的至少部分与所述飘窗400分离。
飘窗内模100和飘窗外模200安装在飘窗模台300上,飘窗内模100、飘窗外模200和飘窗模台300共同围成用于浇筑待浇筑材料(如混凝土)的空间,待浇注材料浇筑进该空间成型出飘窗400。成型后的飘窗400和飘窗内模100和飘窗外模200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也即脱膜阻力较大,若使用行车对飘窗400进行提拉,需要较大吨位的行车,除了操作不便之外,还占用过多的生产空间,对设备的要求也较高,工人作业也不方便。
因此,本实施例中,在飘窗模台300的下方设置顶升机构600,在飘窗模台300设置顶升组件和换向机构500,顶升机构600为可以朝向飘窗模台300顶升的装置,顶升组件为可以在飘窗模台300上伸缩的装置,换向机构500为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的装置。如此在顶升机构600推动顶升组件时,顶升组件将飘窗内模100顶移从而与飘窗400进行分离;在顶升机构600推动换向机构500时,换向机构500将顶升机构600垂直方向的力转化为水平方向的力,从而横向推动飘窗外模200的至少部分与飘窗400进行分离;在顶升飘窗400时,实现了飘窗400和飘窗外模200的完全分离。如此,在对飘窗内模100与飘窗400之间进行分离,飘窗外模200与飘窗400之间进行分离后,降低了飘窗400被吊离时的阻力,在吊离飘窗400时不需要使用较大吨位的行车,从而降低了作业难度。
此外,本实施例中是通过顶升组件由下而上顶移飘窗内模100和飘窗400,通过换向机构500横向推动飘窗外模200的至少部分,如此避免提拉造成构件变形的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2、图14至图18所示,所述顶升组件包括内模推杆330,所述内模推杆330活动设于所述飘窗模台300,在所述顶升机构600朝向所述飘窗模台300顶升时,所述顶升机构600推动所述内模推杆330凸出于所述飘窗模台300的上表面,以将所述飘窗内模100顶移。在本实施例中,内模推杆330活动设于飘窗模台300,例如卡接,在将飘窗内模100安装于飘窗模台300后,内模推杆330位于飘窗内模100的下方,顶升机构600朝向飘窗模台300顶升时,推动内模推杆330凸出于飘窗模台300的上表面,从而推动飘窗内模100和飘窗400分离。内模推杆330在顶升机构600的作用下被顶升,在顶升机构600回位后,内模推杆330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滑动回位,不需要额外的机构驱动内模推杆330回位。
进一步地,内模推杆330包括第一锥形板3301,与所述第一锥形板3301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连接杆3302,与所述第一连接杆3302可拆卸连接的第二连接杆3303。在本实施例中,内模推杆330通过三个部件连接,分别是第一锥形板3301、第一连接杆3302和第二连接杆3303,第一锥形板3301卡接于飘窗模台300,第一连接杆3302和第二连接杆3303起到动力传递的作用。此外,将第一连接杆3302和第二连接杆3303可拆卸连接,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更换不同长度的连接杆,例如,第一连接杆3302的长度不变,通过更改第二连接杆3303的长度,从而改变了整个内模推杆330的长度。
进一步地,第一锥形板3301设有贯穿其的螺孔,螺钉贯穿该螺孔并与第一连接杆3302的一端螺纹连接,第一连接杆3302的另一端设有螺孔,第二连接杆3303的端部形成有螺栓结构,第二连接杆3303的端部与第一连接杆3302的螺孔旋合。在使用时,若第一锥形板3301的螺孔处形成凹陷,可以涂布玻璃胶填充,防止在制备的飘窗400上形成凸起。在拆解内模推杆330时,可以加热融化玻璃胶,从而使得螺钉露出。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9至图11所示,所述飘窗内模100包括角模110和补偿模120,所述角模110和所述补偿模120分别设于所述飘窗模台300,所述角模110用于成型出所述飘窗400的窗口410的窗角411,所述角模110的数量为多个,所述补偿模120的数量为多个,所述补偿模120和所述角模110交替设置且可拆卸连接形成内模腔101,在所述顶升机构600朝向所述飘窗模台300顶升时,所述顶升机构600推动所述内模推杆330分别将所述角模110和所述补偿模120顶移。
本实施例中,飘窗内模100由角模110和补偿模120交替设置而成,参见图4和图9所示,以角模110和补偿模120交替形成矩形的内模腔101为例,角模110的数量为四个,补偿模120的数量为四个,角模110用于成型出飘窗400的窗口410的窗角411,补偿模120位于相邻的两个角模110之间,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矩形窗口410的飘窗400。在顶升飘窗内模100时,先松开或拆除角模110和补偿模120之间的连接,从而可以分别将补偿模120和角模110顶移。如此,单个的角模110或补偿模120与飘窗400之间的脱模阻力相对于整个飘窗内模100和飘窗400之间的脱模阻力大大降低,从而降低了飘窗内模100的拆除难度。此外,由于飘窗内模100通过角模110和补偿模120可拆卸连接而成,通过更改补偿模120的尺寸时,能适应不同的飘窗400的生产。可拆卸连接可以为螺纹连接,通过螺栓将角模110和补偿模120紧固在一起,拆卸的时候松开螺栓或拆除螺栓。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所述角模110设有角模连接端111,所述补偿模120设有补偿模连接端121,所述角模连接端111和所述补偿模连接端121可拆卸连接,所述补偿模连接端121和所述角模连接端111相对于所述飘窗模台300的上表面呈倾斜设置,且沿所述补偿模连接端121的底部至所述补偿模连接端121的顶部的方向,所述补偿模连接端121朝向所述角模110倾斜设置;
定义与所述补偿模120对应的所述内模推杆330为第一内模推杆331,定义与所述角模110对应的所述内模推杆330为第二内模推杆332,所述第一内模推杆33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内模推杆332的长度,在所述顶升机构600朝向所述飘窗模台300顶升时,所述顶升机构600依次推动所述第一内模推杆331和所述第二内模推杆332,使得所述补偿模120和所述角模110被依次顶移。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补偿模连接端121和角模连接端111的倾斜设置,在相同的尺寸和/或空间的情况下,角模110和补偿模之间的接触面积大大增加,如此能有效提高角模110和补偿模12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由于角模110具有一定的夹角,其与飘窗400之间的脱模阻力相较于补偿模120与飘窗400之间的阻力要大,因此优先将补偿模120进行拆除。通过将补偿模连接端121如此设置,使得补偿模120由上而下(以浇筑混凝土时的状态为基准)呈渐缩设置(参照图10所示),在拆除补偿模120时,可以对补偿模由下而上顶移,以方便操作。例如,角模110位于补偿模120的右侧,那么沿补偿模连接端121的底部至补偿模连接端121的顶部的方向,补偿模连接端121朝向右侧倾斜,如此补偿模120拆除时不会受到角模110的阻挡,进一步降低阻力。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拆除后的飘窗内模100的吊起,所述补偿模120的顶部和所述角模110的顶部分别设有吊耳122。进一步地,为了使得飘窗内模100和飘窗外模200的连接更为稳定,所述角模1110的顶部设有连接件112,所述连接件112与所述飘窗外模200(侧模210)连接,如此在拆除飘窗内模100和飘窗外模200前要将连接件112松开或拆除。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2、图14至图18所示,所述顶升组件还包括飘窗推杆340,所述飘窗推杆340活动设于所述飘窗模台300,在所述顶升机构600朝向所述飘窗模台300顶升时,所述顶升机构600推动所述飘窗推杆340凸出于所述飘窗模台300的上表面,以将所述飘窗400顶移;所述飘窗推杆340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内模推杆332,在所述顶升机构600朝向所述飘窗模台300顶升时,所述顶升机构600依次推动所述第一内模推杆331、所述第二内模推杆332和所述飘窗推杆340,使得所述补偿模120、所述角模110和所述飘窗400被依次顶移。在本实施例中,飘窗推杆340的设置与内模推杆330的设置类似,在此不再重复赘述。此外,飘窗推杆340的结构与内模推杆330的结构也类似,飘窗推杆340包括第二锥形板,与所述第二锥形板可拆卸连接的第三连接杆,与所述第三连接杆可拆卸连接的第四连接杆,具体可参见内模推杆330的设置,在此不再重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飘窗推杆340与所述顶升机构600之间的距离和所述换向机构500与所述顶升机构600之间的距离相等,在所述顶升机构600朝向所述飘窗模台300顶升时,所述顶升机构600同时推动所述飘窗推杆340和所述换向机构500以使所述飘窗400和所述飘窗外模200的至少部分分离。在本实施例中,在拆卸飘窗内模100后,同时推动飘窗推杆340和换向机构500,能进一步地降低顶移飘窗400时的阻力,在顶移飘窗400后,实现了飘窗400和飘窗外模200的完全分离。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5和17所示,所述顶升组件还包括推杆壳体350,所述推杆壳体350设于所述飘窗模台300,所述推杆壳体350设有第一导向空间351和第二导向空间352,所述内模推杆330嵌入于所述第一导向空间351,所述飘窗推杆340嵌入于所述第二导向空间352。在本实施例中,推杆壳体350设置在飘窗模台300上,内模推杆330和飘窗推杆340嵌入于推杆壳体350内,具体为内模推杆330嵌入于第一导向空间351,飘窗推杆340嵌入于第二导向空间352。通过设置推杆壳体350,推杆壳体350对内模推杆330和飘窗推杆340形成防护,而且使得内模推杆330和飘窗推杆340被顶升时,能对内模推杆330和飘窗推杆340形成导向,防止内模推杆330和飘窗推杆340出现歪斜,使得顶升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如图14所示,所述飘窗模台300设有贯穿其上表面的第一锥形孔301和第二锥形孔302,所述内模推杆330卡于所述第一锥形孔301,所述飘窗推杆340卡于所述第二锥形孔302。在本实施例中,飘窗模台300的尺寸较大,重量较重,为了便于内模推杆330和飘窗推杆340的安装和更换,将内模推杆330卡于第一锥形孔301,将飘窗推杆340卡于第二锥形孔302,如此,在需要拆除或更换内模推杆330或飘窗推杆340时,只需要将飘窗推杆340或内模推杆330提起即可,从而简化了内模推杆330或飘窗推杆340的拆除或更换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8所示,所述飘窗外模200包括侧模210和端模220,所述侧模210和所述端模220分别设于所述飘窗模台300,所述侧模210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端模220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端模220和所述侧模210交替设置且可拆卸连接形成外模腔201,所述飘窗内模100设于所述外模腔201,在所述顶升机构600朝向所述飘窗模台300顶升时,所述换向机构500横向推动所述侧模210与所述飘窗400分离。
在本实施例中,飘窗外模200由侧模210和端模220交替设置而成,以侧模210和端模220围设成四方框架为例进行说明,端模220的数量为两个,侧模210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端模220对应形成飘窗400的底部,另一个端模220对应形成飘窗400的顶部,两个侧模210对应形成飘窗400的侧部。端模220和侧模210之间可拆卸连接,例如螺栓连接,在拆卸飘窗外模200的时候,松开或拆除螺栓,换向机构500横向推动侧模210,将侧模210与飘窗400进行分离。
进一步地,所述端模220包括第一端模221、中间模223和第二端模222,所述中间模223位于所述第一端模221和所述第二端模222之间,与所述第一端模221和所述第二端模222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端模221与靠近其的所述侧模210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端模222与靠近其的所述侧模210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将端模220设置成第一端模221、中间模223和第二端模222,第一端模221、中间模223和第二端模222之间可拆卸连接,方便组装成端模220。此外,还可以通过更改中间模223的尺寸,适应不同大小的飘窗400生产。例如,改变中间模223的长度,侧模210的尺寸不变,从而可以制备出更加宽的飘窗400。
所述飘窗外模200还包括填充模230,所述填充模230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端模221与靠近其的所述侧模210之间设有所述填充模230,以使所述第一端模221与靠近其的所述侧模210之间形成与所述外模腔201连通的空腔202;所述第二端模222与靠近其的所述侧模210之间设有所述填充模230,以使所述第二端模222与靠近其的所述侧模210之间形成与所述外模腔201连通的空腔202。在本实施例中,填充模230设置在第一端模221和侧模210之间,以及第二端模222和侧模210之间,第一端模221/第二端模222、填充模230和侧模210可拆卸连接,也即是第一端模221/第二端模222、填充模230和侧模210分别为单独的部件,使得第一端模221、第二端模222和侧模230的结构更为简便。在拆卸飘窗外模200时,需要将第一端模221/第二端模222、填充模230和侧模210之间的连接松开或拆除。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2、图14和图16所示,所述飘窗模台300设有贯穿其上表面的插接孔323,所述侧模210设有插脚211,所述插脚211嵌入所述插接孔323且间隙配合;
所述换向机构500设于所述飘窗模台300的上表面的下方,且位于所述插接孔323的一旁,在所述顶升机构600朝向所述飘窗模台300顶升时,所述换向机构500横向推动所述插脚211,以使所述侧模210与所述飘窗400分离。
在本实施例中,飘窗模台300设有插接孔323,如此在装设侧模210的时候,将侧模210的插脚211对准插接孔323插入,实现了侧模210的定位,再将侧模210和端模220之间进行连接。在拆卸时,由于插脚211和插接孔323是间隙配合的,换向机构500就可以推动插脚211在插接孔323内运动,从而将侧模210与飘窗400之间进行分离,插接孔323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设定,需要保证插脚211被推动时能在插接孔323内运动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9和图20所示,所述换向机构500包括设于所述飘窗模台300的换向壳体510,所述换向壳体510设有相连通的水平液压腔521和垂直液压腔522(例如通过液压油管540连通),以及设于所述水平液压腔521和所述垂直液压腔522内的液压油;所述换向机构500还包括垂直推杆532和水平推杆531,所述垂直推杆532卡于所述垂直液压腔522且可往复运动,所述水平推杆531卡于所述水平液压腔521且可往复运动,在所述顶升机构600朝向所述飘窗模台300顶升时,所述顶升机构600推动所述垂直推杆532,以使所述水平推杆531推动所述插脚211。
在本实施例中,顶升机构600推动垂直推杆532在垂直液压腔522内移动,垂直推杆532推动液压油进入到水平液压腔521内,从而推动水平推杆531移动,水平推杆531移动的时候推动插脚211在插接孔323内运动,从而将侧模210和飘窗400分离。在顶升机构600回缩的时候,垂直推杆532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如此水平推杆531跟随垂直推杆532的下落而回位。本实施例通过换向机构500的设置,改变力的传递方向,从而更好地拆除侧模210。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2至图16所示,所述飘窗模台300包括模台主体310和位置补偿主体320,所述模台主体310设有贯穿其上表面的安装空间311,所述位置补偿主体320可移动设于所述安装空间311;
所述模台主体310和所述位置补偿主体320分别设有所述顶升组件,所述位置补偿主体320设有所述换向机构500,所述顶升机构600设于所述模台主体310和所述位置补偿主体320的下方;所述飘窗内模100设于所述模台主体310和所述位置补偿主体320,所述飘窗外模200设于所述模台主体310和所述位置补偿主体320。
在本实施例中,飘窗模台300包括模台主体310和位置补偿主体320,在将飘窗内模100和飘窗外模200安装到飘窗模台300时,飘窗内模100的部分和飘窗外模200的部分承载于模台主体310,飘窗内模100的剩余的部分和飘窗外模200的剩余部分承载于位置补偿主体320上,如此,在生产不同规格的飘窗400时,不需要更换新的飘窗模台300,只需要将位置补偿主体320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即可,从而降低了成本。
例如,在某些工程项目中,生产的飘窗400都具有相似的规格,不同的是飘窗400的窗宽有所差异,参见图12和图15所示,模台主体310具有两个安装空间311,每个安装空间311均具有位置补偿主体320,当位置补偿主体320相向移动时,即可适应较小宽度的飘窗400的制作,将位置补偿主体320相背移动时,即可适应较大宽度的飘窗400的制作。如此,在不需要更换飘窗模台300的情况下(当然飘窗外模200和飘窗内模310需要做出更改),能适应多种规格的飘窗400的制作,提高飘窗模台300的使用灵活性,且能有效地降低成本。当然,安装空间311的数量不限于两个,也可以为一个,或者为多个,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位置补偿主体320主要用于调整位置以适应不同规格的飘窗400的制作,因此位置补偿主体320的结构可以呈多种。例如,本实施例中安装空间311大致呈矩形,位置补偿主体320的水平投影也大致呈矩形,如此,位置补偿主体320可以在安装空间311中沿安装空间311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移动。
模台主体310设有顶升组件,具体为模台主体310设有内模推杆330和飘窗推杆340,模台主体310的设有第一锥形孔301和第二锥形孔302;位置补偿主体320设有顶升组件,具体为位置补偿主体320设有内模推杆和330飘窗推杆340,位置补偿主体320设有第一锥形孔301和第二锥形孔302。换向机构500设置在位置补偿主体320,也即插接孔323设置于位置补偿主体。在所述飘窗内模100包括角模110和补偿模120时,所述角模110设于所述模台主体310和所述位置补偿主体320,部分所述补偿模120设于所述模台主体310,剩余部分所述补偿模120设于所述位置补偿主体320;在所述飘窗外模200包括侧模210和端模220时,所述侧模210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位置补偿主体320,所述端模220设于所述模台主体310。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所述模台主体310设有支撑轨道312,所述支撑轨道312位于所述安装空间311,所述位置补偿主体320承载于所述支撑轨道312。在本实施例中,支撑轨道312用于承载位置补偿主体320,使得位置补偿主体320既能位于安装空间311中也能实现移动。具体位,位置补偿主体320在重力的作用下承载于支撑轨道312,如此位置补偿主体320便不会发生移动,在需要适应不同规格的飘窗400的生产时,只需改变位置补偿主体320于支撑轨道312的承载位置即可,例如,推动位置补偿主体320于支撑轨道312上平移一段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空间311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支撑轨道312,所述位置补偿主体320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承载于所述支撑轨道312。在本实施例中,安装空间311的两侧均设有支撑轨道312,如此能有效对位置补偿主体320实现支撑,具体参见图13所示,支撑轨道312设置在安装空间311两侧对应的侧壁结构上,位置补偿主体320的端部承载于支撑轨道312同时受到侧壁结构的限制,如此对位置补偿主体320实现有效的支撑。并且,在需要移动位置补偿主体320时,由于位置补偿主体320的两端均得到支撑,移动位置补偿主体320也较为容易。
为了降低位置补偿主体320移动时的阻力,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所述位置补偿主体320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滚轮321,所述位置补偿主体320通过所述滚轮321承载于所述支撑轨道312。在本实施例中,位置补偿主体320通过滚轮321承载于支撑轨道312上,在需要移动时,滚轮321能减少移动的阻力,降低位置补偿主体320的移动难度。位置补偿主体320的每一端均设有两个滚轮321,不仅能降低位置补偿主体320的移动阻力,还能降低单个滚轮321的负载,避免滚轮321的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飘窗生产装置还包括驱动电机360,所述驱动电360机设于所述模台主体310;
所述位置补偿主体320设有丝杠螺母322,所述模台主体310设有可转动的丝杠313,所述丝杠313穿过所述丝杠螺母322,所述驱动电机360与所述丝杠313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位置补偿主体320于所述安装空间311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位置补偿主体320限位于在安装空间311中,因此通过丝杠313和丝杠螺母322的配合,丝杠螺母322固定在位置补偿主体320上,丝杠313可转动设置于模台主体310,在丝杠313转动的时候,带动丝杠螺母322沿丝杠313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带动了位置补偿主体320在安装空间311中的移动。本实施例通过驱动电机带动丝杠313的转动,实现电气化的运行,可以取代人工对位置补偿主体320进行移动,提高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模台主体310设有支撑轨道312,所述支撑轨道312位于所述安装空间311,所述位置补偿主体320承载于所述支撑轨道312,所述丝杆313位于所述支撑轨道312的下方。在本实施例中,丝杠313和丝杠螺母322的配合实现位置补偿主体320的移动,丝杠313和丝杠螺母322之间通过螺纹相互配合,若丝杠313和丝杠螺母322之间出现异物,则会阻挡位置补偿主体320的顺利移动。为了避免在生产飘窗400时,例如在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掉落至安装空间311污染丝杠313,将丝杠313设置在支撑轨道312的下方,也即支撑轨道312对丝杠313形成阻挡,从而可以防止混凝土污染,保证丝杠313和丝杠螺母322的顺利运行。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空间311为至少两个,两个所述安装空间311相间设置,设于两个所述安装空间311中的所述位置补偿主体320相向移动或相背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在生产飘窗400时,飘窗400具有一定的尺寸,而且尺寸较大,通过两个安装空间311中的位置补偿主体320相向移动或相背移动,能快速调整窗宽或窗高。此外,若设置一个安装空间311,若要达到同样的窗宽/窗高调整范围,那么安装空间311需要设置得较大,也即模台主体310的镂空程度较大,结构强度会受到影响,但是本实施例通过安装空间311之间的相间设置,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模台主体310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安装空间311中的所述丝杆313相连接,且其中一个所述丝杆313的螺纹旋向与另一个所述丝杆313的螺纹旋向相反。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安装空间311中的丝杠313相连接成一个整体,且其中一个丝杠313的螺纹旋向和另一个丝杠313的螺纹旋向相反,如此在驱动电机360驱动两个丝杠313连接成的整体时,能使相应的两个位置补偿主体320相向移动或相背移动,如此降低了驱动电机360的数量,简化了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所述顶升机构600包括液压缸620和顶升平台610,所述液压缸620位于所述顶升平台610的下方,在非工作状态时,所述液压缸620与所述顶升平台610非相抵,在工作状态时,所述液压缸620与所述顶升平台610相抵以驱动所述顶升平台610作用于所述顶升组件和所述换向机构500。
在本实施例中,液压缸620位于顶升平台610的下方,且在非工作状态时,液压缸620与顶升平台610非相抵,即两者之间没有力的作用,例如液压缸620只是与顶升平台610接触但没有作用力,又例如液压缸620与顶升平台610之间存在间隙,如此能减少液压缸620工作时的初始载荷,方便液压缸620的启动。具体地,在顶升平台610被液压缸620顶升时,顶升平台610依次与内模推杆330和飘窗推杆340接触,在飘窗推杆340接触的同时与垂直推杆532接触。
具体地,如图21所示,所述顶升平台610用于放置于承载横梁630(如在地基上形成承载横梁630),所述承载横梁630至少为两条,两条所述承载横梁630相间设置,所述液压缸620位于两条所述承载横梁630之间。
应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飘窗生产装置生产飘窗,包括如下步骤:
S100、组装飘窗模台300、飘窗内模100、飘窗外模200、顶升组件、换向机构500和顶升机构600,于所述飘窗外模200、所述飘窗内模100和所述飘窗模台300共同限定的空间中浇筑待浇筑材料以成型出飘窗400;
S200、松开或拆除所述飘窗内模100和所述飘窗外模200之间的连接;
S300、控制所述顶升机构600顶升以推动所述顶升组件和所述换向机构500,所述顶升组件将所述飘窗内模100和所述飘窗400依次顶移,所述换向机构500横向推动所述飘窗外模200的至少部分与所述飘窗400分离。
在本实施例中,在浇筑待浇筑材料如混凝土前,先将各部件组成起来,再于飘窗外模200、飘窗内模100和飘窗模台300共同限定的空间中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形成飘窗后开始拆模工作。首先松开或拆除飘窗内模100和飘窗外模200之间的连接,然后再通过顶升机构600的顶升作用将飘窗内模100、飘窗400和飘窗外模200之间分离,从而降低飘窗400吊离时的阻力,避免使用大吨位的行车。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顶升组件顶移所述飘窗400的同时,所述换向机构500横向推动所述飘窗外模200的至少部分与所述飘窗400分离。在本实施例中,在拆卸飘窗内模100后,同时推动飘窗推杆340和换向机构500,能进一步地降低顶移飘窗400时的阻力,在顶移飘窗400后,实现了飘窗400和飘窗外模200的完全分离。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在所述飘窗内模100包括角模110和补偿模120时,
所述松开或拆除所述飘窗内模100和所述飘窗外模200之间的连接的步骤还包括:S210、松开或拆除所述角模110和所述补偿模120之间的连接;
所述顶升组件将所述飘窗内模100顶移的步骤包括:所述顶升组件依次将所述补偿模120和所述角模110顶移。
在本实施例中,飘窗内模100包括角模110和补偿模120,也即飘窗内模100为模块化设计,如此在拆卸时,分别对角模110和补偿模120进行顶移,进一步地降低了顶升飘窗内模100的阻力。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在所述飘窗外模200包括侧模210和端模220时,
所述松开或拆除所述飘窗内模100和所述飘窗外模200之间的连接的步骤还包括:S220、松开或拆除所述侧模210和所述端模220之间的连接;
所述换向机构500横向推动所述飘窗外模200的至少部分与所述飘窗400分离的步骤包括:所述换向机构500横向推动所述侧模210与所述飘窗400分离。
在本实施例中,飘窗外模200包括侧模210和端模220,侧模210和端模220之间可拆卸连接,和飘窗内模100类似,飘窗外模200因为模块化设计,如此横向机构500在工作时更容易推动侧模210与飘窗400分离。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在所述飘窗模台300包括模台主体310和位置补偿主体320时,
所述组装飘窗模台300、飘窗内模100、飘窗外模200、顶升组件、换向机构500和顶升机构600的步骤之前还包括:S10、调整所述位置补偿主体320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飘窗模台300包括模台主体310和位置补偿主体320,如此调整位置补偿主体320的位置,从而适应不用规格的飘窗400的生产。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控制所述顶升机构600顶升以推动所述顶升组件和所述换向机构500,所述顶升组件将所述飘窗内模100和所述飘窗400依次顶移,所述换向机构500横向推动所述飘窗外模200的至少部分与所述飘窗400分离的步骤之后还包括:S400、将所述飘窗400吊离。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顶升机构600的作用,已经将飘窗400与飘窗内模100和飘窗外模200分离,如此降低吊离飘窗400时的阻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飘窗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飘窗生产装置包括:
飘窗模台;
飘窗内模,所述飘窗内模设于所述飘窗模台;
飘窗外模,所述飘窗外模设于所述飘窗模台,所述飘窗内模设于所述飘窗外模内,所述飘窗外模、所述飘窗内模和所述飘窗模台共同限定出用于成型飘窗的空间;
顶升组件,所述顶升组件设于所述飘窗模台;
换向机构,所述换向机构设于所述飘窗模台;以及
顶升机构,所述顶升机构设于所述飘窗模台的下方,所述顶升机构用于朝向所述飘窗模台顶升以推动所述顶升组件和所述换向机构,使得所述顶升组件依次将所述飘窗内模、所述飘窗顶移,且使得所述换向机构横向推动所述飘窗外模的至少部分与所述飘窗分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飘窗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组件包括内模推杆,所述内模推杆活动设于所述飘窗模台,在所述顶升机构朝向所述飘窗模台顶升时,所述顶升机构推动所述内模推杆凸出于所述飘窗模台的上表面,以将所述飘窗内模顶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飘窗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飘窗内模包括角模和补偿模,所述角模和所述补偿模分别设于所述飘窗模台,所述角模用于成型出所述飘窗的窗口的窗角,所述角模的数量为多个,所述补偿模的数量为多个,所述补偿模和所述角模交替设置且可拆卸连接形成内模腔,在所述顶升机构朝向所述飘窗模台顶升时,所述顶升机构推动所述内模推杆分别将所述角模和所述补偿模顶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飘窗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模设有角模连接端,所述补偿模设有补偿模连接端,所述角模连接端和所述补偿模连接端可拆卸连接,所述补偿模连接端和所述角模连接端相对于所述飘窗模台的上表面呈倾斜设置,且沿所述补偿模连接端的底部至所述补偿模连接端的顶部的方向,所述补偿模连接端朝向所述角模倾斜设置;
定义与所述补偿模对应的所述内模推杆为第一内模推杆,定义与所述角模对应的所述内模推杆为第二内模推杆,所述第一内模推杆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内模推杆的长度,在所述顶升机构朝向所述飘窗模台顶升时,所述顶升机构依次推动所述第一内模推杆和所述第二内模推杆,使得所述补偿模和所述角模被依次顶移。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飘窗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组件还包括飘窗推杆,所述飘窗推杆活动设于所述飘窗模台,在所述顶升机构朝向所述飘窗模台顶升时,所述顶升机构推动所述飘窗推杆凸出于所述飘窗模台的上表面,以将所述飘窗顶移;所述飘窗推杆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内模推杆,在所述顶升机构朝向所述飘窗模台顶升时,所述顶升机构依次推动所述第一内模推杆、所述第二内模推杆和所述飘窗推杆,使得所述补偿模、所述角模和所述飘窗被依次顶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飘窗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飘窗推杆与所述顶升机构之间的距离和所述换向机构与所述顶升机构之间的距离相等,在所述顶升机构朝向所述飘窗模台顶升时,所述顶升机构同时推动所述飘窗推杆和所述换向机构以使所述飘窗和所述飘窗外模的至少部分分离。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飘窗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组件还包括推杆壳体,所述推杆壳体设于所述飘窗模台,所述推杆壳体设有第一导向空间和第二导向空间,所述内模推杆嵌入于所述第一导向空间,所述飘窗推杆嵌入于所述第二导向空间。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飘窗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飘窗模台设有贯穿其上表面的第一锥形孔和第二锥形孔,所述内模推杆卡于所述第一锥形孔,所述飘窗推杆卡于所述第二锥形孔。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飘窗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飘窗外模包括侧模和端模,所述侧模和所述端模分别设于所述飘窗模台,所述侧模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端模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端模和所述侧模交替设置且可拆卸连接形成外模腔,所述飘窗内模设于所述外模腔,在所述顶升机构朝向所述飘窗模台顶升时,所述换向机构横向推动所述侧模与所述飘窗分离。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飘窗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飘窗模台设有贯穿其上表面的插接孔,所述侧模设有插脚,所述插脚嵌入所述插接孔且间隙配合;
所述换向机构设于所述飘窗模台的上表面的下方,且位于所述插接孔的一旁,在所述顶升机构朝向所述飘窗模台顶升时,所述换向机构横向推动所述插脚,以使所述侧模与所述飘窗分离。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飘窗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机构包括设于所述飘窗模台的换向壳体,所述换向壳体设有相连通的水平液压腔和垂直液压腔,以及设于所述水平液压腔和所述垂直液压腔内的液压油;所述换向机构还包括垂直推杆和水平推杆,所述垂直推杆卡于所述垂直液压腔且可往复运动,所述水平推杆卡于所述水平液压腔且可往复运动,在所述顶升机构朝向所述飘窗模台顶升时,所述顶升机构推动所述垂直推杆,以使所述水平推杆推动所述插脚。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飘窗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飘窗模台包括模台主体和位置补偿主体,所述模台主体设有贯穿其上表面的安装空间,所述位置补偿主体可移动设于所述安装空间;
所述模台主体和所述位置补偿主体分别设有所述顶升组件,所述位置补偿主体设有所述换向机构,所述顶升机构设于所述模台主体和所述位置补偿主体的下方;所述飘窗内模设于所述模台主体和所述位置补偿主体,所述飘窗外模设于所述模台主体和所述位置补偿主体。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飘窗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飘窗内模包括角模和补偿模时,所述角模设于所述模台主体和所述位置补偿主体,部分所述补偿模设于所述模台主体,剩余部分所述补偿模设于所述位置补偿主体;
和/或,在所述飘窗外模包括侧模和端模时,所述侧模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位置补偿主体,所述端模设于所述模台主体。
14.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飘窗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机构包括液压缸和顶升平台,所述液压缸位于所述顶升平台的下方,在非工作状态时,所述液压缸与所述顶升平台非相抵,在工作状态时,所述液压缸与所述顶升平台相抵以驱动所述顶升平台作用于所述顶升组件和所述换向机构。
CN201920436088.XU 2019-03-29 2019-03-29 飘窗生产装置 Active CN2098512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36088.XU CN209851200U (zh) 2019-03-29 2019-03-29 飘窗生产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36088.XU CN209851200U (zh) 2019-03-29 2019-03-29 飘窗生产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51200U true CN209851200U (zh) 2019-12-27

Family

ID=689359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36088.XU Active CN209851200U (zh) 2019-03-29 2019-03-29 飘窗生产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5120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22728A (zh) * 2019-03-29 2019-05-31 广东联城住工装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飘窗生产装置和飘窗生产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22728A (zh) * 2019-03-29 2019-05-31 广东联城住工装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飘窗生产装置和飘窗生产方法
CN109822728B (zh) * 2019-03-29 2024-01-26 广东睿住住工科技有限公司 飘窗生产装置和飘窗生产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411556B (zh) 建筑桥梁工程用支撑浇筑装置
CN209851200U (zh) 飘窗生产装置
CN109822728B (zh) 飘窗生产装置和飘窗生产方法
CN212802515U (zh) 整体吊升式吊装平台
CN211850846U (zh) 预埋装置
CN210742068U (zh) 一种混凝土渗透仪
CN210282676U (zh) 一种预制飘窗内模模具
CN112682650A (zh) 一种废钢远程智能判级系统
CN113137059A (zh) 现浇混凝土防撞墙移动模架施工装置
CN109879220B (zh) 一种可调式销轴安装平台
CN112191821A (zh) 一种汽车卧铺座椅支架压铸模具
CN210597063U (zh) 一种箱涵芯模
CN218342395U (zh) 一种便于更换陶瓷大板下模芯的模具
CN217292763U (zh) 混凝土预制构件成组立模用的自动抽芯机构
CN216990775U (zh) 电机定子装配台
CN216461510U (zh) 一种快速装模具工装
CN109676894B (zh) 一种螺杆挤出机用维修装置
CN219660206U (zh) 一种电柜托架
CN2832762Y (zh) 自动扶梯梯级的脱模顶杆台设计
CN213037344U (zh) 一种自动化设备应用的升降机械装置
CN105034143B (zh) 移动砖机模具升降装置
CN216198143U (zh) 一种用于隧道衬砌可变截面的外模台车
CN219507574U (zh) 液压千斤顶
CN217834020U (zh) 一种陶瓷素坯成型模具
CN218642397U (zh) 一种适用于吊装装置的升降行走机构及吊装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28300 Guanglong Industrial Park, Chencun Town,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No. 6, No. 14 Xingye Road, No. 3 (Residence Declaration)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Ruizhu residenti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28300 Guanglong Industrial Park, Chencun Town,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No. 6, No. 14 Xingye Road, No. 3 (Residence Declaration)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REMAC EQUIP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