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16933U - 一种弃渣场桩垛挡护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弃渣场桩垛挡护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16933U
CN209816933U CN201920229204.0U CN201920229204U CN209816933U CN 209816933 U CN209816933 U CN 209816933U CN 201920229204 U CN201920229204 U CN 201920229204U CN 209816933 U CN209816933 U CN 2098169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le
abandoning
buttress
slag yard
sedi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22920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建民
舒东利
张涵
朱麟晨
廖余
杨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Eryu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REEC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Eryu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REE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Eryu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REEC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Eryu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REEC
Priority to CN20192022920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169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169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169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弃渣场桩垛挡护结构,包括设置于弃渣坡面坡脚处的混凝土垛,以及在所述混凝土垛上设有的若干个桩基础,所述弃渣坡面的周边设置有截水沟,且所述弃渣坡面的底部设置有若干条渣底盲沟。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弃渣场坡脚位置设置桩基础与混凝土垛加强挡护结构,有利于保证弃渣场的稳定性,降低对下游铁路等重要设施的影响,间接地减少了弃渣场滑塌造成的财产、生命损失,为邻近居民区、公路、铁路、电塔等重要设施的弃渣场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保证了弃渣场及邻近设施的安全,使弃渣场的设计更加合理、安全、可靠。

Description

一种弃渣场桩垛挡护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工程建设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弃渣场桩垛挡护结构。
背景技术
根据弃渣场相关规范要求,弃渣场与重要基础设施之间应留有安全防护距离,距离下游居住区、公路、铁路等重要设施安全防护距离需大于1~1.5倍堆渣高度。一般情况下是不宜在邻近重要建筑物上游选址弃渣,但由于部分地区弃渣场选址困难或其它原因,也存在较多不得不在邻近重要建筑上游进行弃渣的案例,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保证弃渣挡护结构的稳定性。弃渣场挡护结构一般采用浆砌片石或者素混凝土挡墙,由于施工过程中弃渣未按要求堆弃并夯实、未清除表层覆土等原因,运营期间弃渣场可能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特别是下游邻近重要设施时,一旦弃渣场挡护工程破坏,发生弃渣场失稳滑塌,将造成严重经济、生命损失,社会影响极大。因此在已施工完成的弃渣场如何加固挡护工程,或者新建的弃渣场如何加强挡护工程设计,是急需解决的工程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弃渣场桩垛挡护结构,为邻近居民区、公路、铁路等重要设施的弃渣场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保证弃渣场的稳定性,保障重要设施的安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弃渣场桩垛挡护结构,包括设置于弃渣坡面坡脚处的混凝土垛,以及在所述混凝土垛上设有的若干个桩基础,所述弃渣坡面的周边设置有截水沟,且所述弃渣坡面的底部设置有若干条渣底盲沟。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弃渣场坡脚位置设置桩基础与混凝土垛加强挡护结构,有利于保证弃渣场的稳定性,降低对下游铁路等重要设施的影响,间接地减少了弃渣场滑塌造成的财产、生命损失,为邻近居民区、公路、铁路、电塔等重要设施的弃渣场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保证了弃渣场及邻近设施的安全,使弃渣场的设计更加合理、安全、可靠。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混凝土垛采用C20现浇素混凝土,施工方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相邻两个所述桩基础之间间隔3m-7m,以保证足够的结构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桩基础的数量为4-8个,以保证足够的结构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桩基础为人工挖孔灌注桩,不仅施工方便,且可不受机械数量的限制,所有桩基同时进行施工,大大节省时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桩基础的横截面积为2m2-5m2,以保证足够的结构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弃渣坡面为阶梯型结构。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弃渣场坡脚位置设置桩基础与混凝土垛加强挡护结构,有利于保证弃渣场的稳定性,降低对下游铁路等重要设施的影响,间接地减少了弃渣场滑塌造成的财产、生命损失,为邻近居民区、公路、铁路、电塔等重要设施的弃渣场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保证了弃渣场及邻近设施的安全,使弃渣场的设计更加合理、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弃渣场的典型横断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弃渣场的纵断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弃渣场临近铁路桥梁的平面图。
图中标记:1-混凝土垛,2-桩基础,3-截水沟,4-地面线,5-地层分界线, 6-弃渣坡面,7-渣底盲沟,8-铁路桥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3所示,当弃渣场临近铁路桥梁8等重要设施时,需要设计一种更加稳固的弃渣场挡护结构,包括设置于弃渣坡面6坡脚处的混凝土垛1,以及在所述混凝土垛1上连接有的若干个桩基础2,所述弃渣坡面6的周边设置有截水沟3,且所述弃渣坡面6的底部设置有若干条渣底盲沟7。
所述弃渣坡面6为阶梯型结构,所述混凝土垛1采用C20现浇素混凝土,设置于弃渣坡脚,所述混凝土垛1的部分区域位于地面线4以下。所述桩基础2 的数量为5个,相邻两个所述桩基础2之间间隔D=5m设置,所述桩基础2采用1.5m×2m的人工挖孔灌注桩,所述桩基础2穿过地层分界线5,并支承于稳定的坚实土层或嵌固于基岩上,以保证足够的稳定性。
施工上述挡护结构时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步骤一:施工准备,施工场地平整,施作弃渣场周边截水沟3和渣底盲沟7。
步骤二:隔桩开挖挡护结构的桩基础2,所述桩基础2采用人工挖孔桩,并做好护壁防护,开挖至设计标高后下放钢筋笼,浇筑桩身混凝土。
步骤三:搭设混凝土垛1的混凝土模板工程,浇筑混凝土垛1,待混凝土垛1达到设计强度后再进行下一步施工。
步骤四:从坡脚开始弃渣,并按设计要求分层压实,阶梯型堆弃至设计高度,形成弃渣坡面6。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弃渣场桩垛挡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弃渣坡面(6)坡脚处的混凝土垛(1),以及在所述混凝土垛(1)上设有的若干个桩基础(2),所述弃渣坡面(6)的周边设置有截水沟(3),且所述弃渣坡面(6)的底部设置有若干条渣底盲沟(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弃渣场桩垛挡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垛(1)采用C20现浇素混凝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弃渣场桩垛挡护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桩基础(2)之间间隔3m-7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弃渣场桩垛挡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桩基础(2)的数量为4-8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弃渣场桩垛挡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桩基础(2)为人工挖孔灌注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弃渣场桩垛挡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桩基础(2)的横截面积为2m2-5m2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一种弃渣场桩垛挡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弃渣坡面(6)为阶梯型结构。
CN201920229204.0U 2019-02-21 2019-02-21 一种弃渣场桩垛挡护结构 Active CN2098169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29204.0U CN209816933U (zh) 2019-02-21 2019-02-21 一种弃渣场桩垛挡护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29204.0U CN209816933U (zh) 2019-02-21 2019-02-21 一种弃渣场桩垛挡护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16933U true CN209816933U (zh) 2019-12-20

Family

ID=688735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229204.0U Active CN209816933U (zh) 2019-02-21 2019-02-21 一种弃渣场桩垛挡护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169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633352U (zh) 一种用于快速抢险施工的边坡加固结构
CN108330764B (zh) 浅层固化桩承式路堤及施工方法
CN100510281C (zh) 超大直径、超埋深度调蓄池的半逆作施工方法
CN105862930A (zh) 一种对新建地下工程下方既有隧道的保护结构
CN105697021A (zh) 盾构穿越浅覆土河床的预制隧道及施工方法
CN102995659A (zh) 超大型地下工程的先中心区结合周边的施工方法
JP6370295B2 (ja) 盛土の補強構造とその築造方法
CN212477607U (zh) 一种浅埋暗挖隧道顶部河床底部加固结构
CN112095644A (zh) 一种深基坑截排水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CN107700434B (zh) 一种拱形格栅式钢筋混凝土泥石流拦挡坝及其建筑方法
CN109898556A (zh) 一种地下综合管廊结构及下沉式施工方法
CN207047796U (zh) 一种轻型泥石流拱形拦挡坝
CN213143117U (zh) 一种装配式键槽基础挡土墙结构
CN110117959B (zh) 一种临近江河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CN210421152U (zh) 锚拉路肩挡土墙
CN105332382B (zh) 邻河基坑筑岛围堰粘土止水施工方法
CN209816933U (zh) 一种弃渣场桩垛挡护结构
CN115506382A (zh) 一种用于筑岛平台桩板墙的施工方法
CN214887086U (zh) 坡面泥石流导排式明洞结构
CN115450221A (zh) 一种地铁穿越河道的施工方法
CN216075134U (zh) 一种富水区临湖砂性土深基坑坡顶施工道路结构
CN210122735U (zh) 一种基于外凸式翼脚板的地下结构抗浮体系
CN110984143A (zh) 一种预制装配式矩形抗滑桩护壁及其施工方法
CN205742292U (zh) 一种对新建地下工程下方既有隧道的保护结构
CN212337307U (zh) 一种隧道下穿河道的拱盖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