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51041U - 用于磁共振装置的患者支承装置和磁共振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磁共振装置的患者支承装置和磁共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751041U
CN209751041U CN201721661036.XU CN201721661036U CN209751041U CN 209751041 U CN209751041 U CN 209751041U CN 201721661036 U CN201721661036 U CN 201721661036U CN 209751041 U CN209751041 U CN 2097510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tient support
drive
plate
carrier
pati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66103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C.赫茨
M.科尔思
L.克赖谢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emens Healthcare GmbH
Original Assignee
Siemens Healthcare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emens Healthcare GmbH filed Critical Siemens Healthcare Gmb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7510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7510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04Positioning of patients; Tiltable beds or the like
    • A61B6/0407Supports, e.g. tables or beds, for the body or parts of the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5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for diagnosis by means of electric currents or magnetic fields; Measuring using microwaves or radio waves 
    • A61B5/055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for diagnosis by means of electric currents or magnetic fields; Measuring using microwaves or radio waves  involving electronic [EMR] or nuclear [NMR] magnetic resonance, e.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ath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Surge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磁共振装置的患者支承装置(1),其具有:‑躺板,患者能支承在所述躺板上,‑承载所述躺板的载体装置,‑用于沿至少一个方向水平地移动躺板的水平调节装置,其具有电运行的第一驱动器件,所述水平调节装置设计用于使躺板从载体装置侧的导引件完全伸出并且包括带有能相对于躺板和载体装置运动的、至少部分承载着躺板的悬臂单元的水平机械结构,通过第一驱动器件借助驱动耦连装置产生的悬臂单元相对于载体装置的移动借助另外的驱动耦连装置产生躺板相对于悬臂单元的移动。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磁共振系统,其包括至少一个磁共振装置和至少一个患者支承装置。

Description

用于磁共振装置的患者支承装置和磁共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磁共振装置的患者支承装置和一种磁共振系统。
背景技术
在磁共振装置中,应记录其磁共振数据的患者大多平躺地驶入磁共振装置的主磁体单元的患者容纳部。为此,该患者最晚在磁共振装置前借助患者支承装置被置入平躺的位置并且然后随着躺板驶入患者容纳部。
这种患者支承装置的一个特殊情况是患者运送装置。为了在临床操作中运送患者、尤其为了借助医学成像装置进行检查,使用移动式患者支承装置(下文称为患者运送装置)。这种患者运送装置可以专门适应于确定的成像手段。对此的一个例子是磁共振成像。在此,对需要置入磁共振装置的磁场中的对象有特别的要求,也存在着额外的需求,例如用于局部线圈和在患者支承装置的躺板上的其它附加装置的连接装置。
在现有技术中已经建议了用于磁共振装置的患者运送装置。其大多具有接入系统,通过接入系统将患者运送装置与磁共振装置导电地和/或在数据技术上相连和实现患者运送装置的精确定位,使得支承在患者运送装置的躺板上的患者能毫米级精确地定位在磁共振装置的检查容积中。在躺板上例如用于局部线圈的插接位置通过缆线通常与接入系统或者说患者运送装置侧的接入装置相连,因此能向磁共振装置输送或者说从其得到所获取的测量信号和/或发送信号。
在这种患者运送装置中还已知,不仅规定躺板的水平可调节性,尤其以便实现在检查容积中的定位,而且也还需要实现竖直调节、即高度调节,使得患者能舒适地升降,或者说实现从另一个患者运送装置或者患者支承装置向该患者运送装置的理想过渡,例如用于将患者简单地从病床向患者运送装置转移。
只要患者运送装置没有与磁共振装置耦连、因此接入,则已知的患者运送装置液压式驱动。例如,通过操作人员能通过踏板使用的液压驱动装置可以进行患者运送装置在磁共振装置上的接入,其中同时建立与磁共振装置的信号连接和/或能量连接。液压系统也可以用于实现在已接入状态中的高度调节。因此也可以设置共同的液压系统,其一方面实现高度调节,而另一方面也提供用于接入所需的力传动。
在静止的、固定配属于磁共振装置的患者支承装置,和在移动式患者支承装置中,当患者在患者容纳部中的所有可能的位置都应可用时,带有患者的躺板的驶入要求躺板完全离开设置在患者支承装置侧的导引件并且仍能可靠地继续运动。
专利文献DE 10 2004 052 265 A1涉及一种支承装置和带有该支承装置的磁共振设备。在此,该支承装置包括基础单元和用于支承检查对象的支承单元,该支承单元相对于基础单元能沿水平的方向行进,并且该装置还包括在基础单元和支承单元之间作用的悬臂单元,该悬臂单元能相对于基础单元和支承单元运动并且支承单元能通过悬臂单元移动超出基础单元。悬臂单元因此跨接支承单元的端部和基础单元的导引装置之间的距离。在此具体地规定,悬臂单元具有通过电机驱动的滑轨,所述滑轨能相对于基础单元移动并且具有集成在滑轨中的差速机构,所述差速机构将用于驱动滑轨的驱动带的运动一方面转化为滑轨的并且因此是支承单元的第一平动运动,另一方面驱动悬臂齿形带,所述悬臂齿形带在两侧制齿并且通过在从动侧啮合到齿杆中作用产生支承单元的第二平动运动。
用于转化多级式运动的解决方案不能实现对于患者尽可能精准的定位所经常期望的精确度,并且其实施很费事。尤其需要较重的和占用结构空间的组成部件。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带有水平调节装置的患者支承装置,其在改善运动精确度的情况下设计得明显更紧凑、更轻和更省成本。
上述技术问题按照本实用新型通过一种用于磁共振装置的患者支承装置和一种磁共振系统解决。
按照本实用新型的患者支承装置具有:
-躺板(Liegenbrett),患者能支承在所述躺板上,
-承载所述躺板的载体装置,
用于沿至少一个方向水平地移动躺板的水平调节装置,其具有电运行的第一驱动器件,其中,所述水平调节装置设计用于使躺板从载体装置侧的导引件完全驶出并且包括水平机械结构,所述水平机械结构带有能相对于躺板和载体装置运动的、至少部分地承载着躺板的悬臂单元或者说托架单元(Auslegereinheit),其特点是,通过第一驱动器件借助驱动耦连装置作用产生的悬臂单元相对于载体装置的移动借助另外的驱动耦连装置作用产生躺板相对于悬臂单元的移动。
如基本已知的那样,水平调节装置具有水平机械结构,其带有相对于躺板和载体装置能运动的、至少部分地承载着躺板的悬臂单元。术语“承载着(tragen)”在此基本上理解为与设置在悬臂单元上方的躺板的机械式连接的含义;躺板和由躺板承载的部件的载荷基本上由患者支承装置的导引件或者说磁共振装置的导引件承受。这种设计意味着,水平运动基本上分级式进行,方法是一方面悬臂单元相对于载体装置运动,但是额外地躺板也相对于悬臂单元运动,悬臂单元尤其包括伸缩臂。在此,两个运动选项适宜地通过电运行的第一驱动器件驱动,其中可以规定,通过第一驱动器件经由相应的驱动耦连作用产生悬臂单元相对于载体装置和躺板相对于悬臂单元的同时的移动。
现在按照本实用新型地规定,通过第一驱动器件借助驱动耦连装置作用产生的悬臂单元相对于载体装置的移动借助另外的驱动耦连装置作用产生躺板相对于悬臂单元的移动。在此,驱动耦连装置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与驱动齿轮配合作用的驱动带。
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思是,直接通过第一驱动器件仅驱动悬臂单元,所述悬臂单元尤其设计为包括悬臂。以此就使得由悬臂单元承载的躺板运动。第二耦连装置现在允许再次利用悬臂单元相对于载体装置的运动,以实现躺板和悬臂单元之间的相对运动。以这种方式可以在改进运动精确度的情况下实现明显更为紧凑、更轻和更省成本的设计。
特别的优点在于,第一驱动器件可以保持不动,这意味着其位置不随躺板或者悬臂单元的运动而变化。这一事实实现了第一驱动器件对磁场的影响的简单补偿,确切地说与患者的检查位置无关。
在紧凑、轻和省成本的设计方面,在特别有利的、具体的设计方案中规定,第一驱动耦连装置为了使悬臂单元相对于载体装置移动而具有固定在悬臂单元上的至少两个固定位置上的、借助通过第一驱动器件运行的齿轮移动的齿形带,和/或第二驱动耦连装置具有在载体装置和用于躺板的传动装置上固定的并且沿纵向(并且因而沿水平调节方向)围绕悬臂单元导引的输送带,用于使躺板相对于悬臂单元移动。在第一驱动耦连装置中使用尤其固定在悬臂单元的端部上的齿形带,以便由此通过齿形带的移动也移动悬臂单元,而第二驱动耦连装置使用输送带,所述输送带围绕悬臂单元能运动地导引并且理想地在躺板可以伸出的前侧上在朝向载体装置的下侧上固定在载体装置上并且理想地在沿患者支承装置的纵向对置的侧上与传动装置相连。悬臂单元于是就通过输送带和传动装置承载躺板,因此在悬臂单元运动时躺板基本上随悬臂单元运动。但是,由于输送带固定在载体装置上并且其环绕地能运动地导引,所以悬臂单元沿伸出方向的运动导致输送带相对于悬臂单元的方向相同的相对运动,使得躺板运动得比悬臂单元快一倍。以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另外的传动装置、传动齿轮或者齿形带和第一驱动器件对躺板和悬臂单元之间的相对移动的直接作用,以此形成设计上简单和紧凑、简洁的解决方案。
在此可以规定,第一驱动耦连装置的齿形带通过两个导向轮导引至固定位置。所述导向轮位置固定地设置在载体装置上并且因此允许第一驱动耦连装置的齿形带相对于悬臂单元平行地并且以固定间距地导引,第一耦连驱动装置的齿形带在固定位置上固定在悬臂单元上、尤其在其端部上。还适宜的是,设计为齿形带的输送带通过在悬臂单元的纵向端部上的齿轮围绕悬臂单元导引。所述输送带因而在悬臂单元上固定地导引并且相对于悬臂单元确定地只能沿患者支承装置的纵向运动。
优选地,载体装置具有用于导向轮和齿轮的固定板,在固定板上布置用于输送带的固定装置。由此适宜的是,输送带设置在患者支承装置的前侧、即朝向磁共振装置的一侧上,以保证尽可能长的运动路径,这种载体板的使用允许紧凑的结构单元,以便实现两个驱动耦连装置的载体装置侧的部件。如果如作为优选描述的那样,相应驱动耦连装置在载体装置侧的部件布置在载体装置的前端部上(躺板能从所述前端部伸出),则相对于所述前端部有间距地布置的第一驱动器件能将其驱动力经由齿形带用相应的齿轮传递至第一耦连装置。以这种方式,第一驱动器件可以保持远离患者支承装置的前侧,以避免进入太强的杂散磁场。这种布置有利的尤其是,剩余磁干扰与躺板的位置无关并且因而能轻易地被补偿。
优选地,第一驱动器件可以具有集成的或者配属的、尤其无电压或者说不通电地启用(spannungslos aktiviert)的制动器装置,用于将躺板固定在水平位置中。因此,尤其设计为电机的第一驱动器件可以具有集成的制动器,所述制动器不通电地启用并且在运动之后将躺板固定在调节形成的水平位置中。
尤其在这种设计方案中,但是也普遍地有利的是,水平调节装置配设有紧急情况装置,所述紧急情况装置带有对应的紧急情况操作元件和通过紧急情况操作元件控制的、尤其是机械的脱耦装置,所述脱耦装置设计用于将第一驱动器件从作用产生水平调节的水平机械结构上断开,以实现躺板的手动的水平可移动性。为了在能量供应装置和/或电运行的第一驱动器件可能出现故障时还能将患者从磁共振装置的患者容纳部救出,可以适宜地规定躺板与电运行的第一驱动器件机械地紧急脱耦。以这种方式可以耗费较小的力将带有患者的躺板从磁共振装置的患者容纳部中拉出。所述脱耦装置可以适宜地具有离合器或者说联接器。例如若使用悬臂单元,则所述离合器可以直接地作用在第一驱动器件上并且因而可以既使悬臂单元也使躺板与驱动器件脱离。
在此优选的是,紧急情况装置具有复位机构,所述复位机构用于在躺板尤其完全缩入载体装置的导引件的情况下自动地重新建立第一驱动器件在水平机械结构上的耦连。例如在此可以配设弹簧加载的执行器,其中,在躺板处于完全缩入的位置时释放作用元件并且尤其通过离合器的闭合重新建立耦连。以这种方式方法不需要另外的操作来重新建立借助第一驱动器件的将来的水平可移动性,这尤其在能源供给和/或第一驱动器件的暂时故障时是适宜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扩展方案中可以规定,除了存在于第一驱动器件中的或者配属于第一驱动器件的、用于确定躺板由所述驱动器件的运行产生的水平移动路程的移动测量器件之外,还设置另外的、测量躺板相对于载体装置的绝对的水平位置的位置测量器件。若例如第一驱动器件是步进电机并且移动测量器件是增量式编码器或者说增量传感器(Inkrementalgeber,英语:Encoder),则可能由于不同的原因发生不知道躺板的水平调节的准确位置的情况。例如在人工介入和/或障碍物的情况下会进行增量式编码器的继续计数,而未进行实际的运动,和类似情况。为此通常有规律地进行校准,在校准中躺板驶入相应的最终位置并且将其作为“零位置”储存。然而若按照增量式编码器给出的水平位置与实际的水平位置出现偏差,则其是不期望的,因此希望患者尽可能精确地定位在磁共振装置的患者容纳部中。因此本实用新型建议,额外地设置测量躺板相对于载体装置的绝对水平位置的位置(测量)器件,用其例如能对移动测量器件的测量值进行可信性检查和/或通过汇总测量结果实现更精确的位置测量。具体地可以规定,所述位置测量器件设计为设置在躺板和载体装置或者在悬臂单元和载体装置或者在悬臂单元和躺板之间的丝状拉伸传感器或者说编码器(Fadenzuggeber)。在规定的悬臂单元的情况中,相应的相对运动的运动关系是基于水平机械结构的设计而已知的,因此悬臂单元也能使用所述丝状拉伸传感器,并且尤其在躺板能完全从载体装置侧的导引装置伸出时,能够在丝状拉伸传感器的部分没有同时伸出的情况下进行可靠的测量,方法是例如丝状拉伸传感器布置在悬臂单元和载体装置之间。若悬臂单元包括伸缩臂,则具体的设计方案可以因此规定,作为对在第一驱动器件的电机轴上的增量编码器的补充,在同步传动的、与躺板运动一同导引的伸缩臂上设置丝状拉伸传感器。
位置测量器件和移动测量器件的测量数据例如可以在患者支承装置的控制装置的位置确定单元和/或可信性检查单元中被分析。可信性检查单元也可以设计用于以位置确定传感器的数据为基础更新校准。
本实用新型适宜地可以在静止的、配属于磁共振装置的患者支承装置中实现。在此,载体装置大多安装在地上。
然而其也可以用于移动式患者支承装置、即患者运送装置中。与之相关地,有利的扩展设计方案规定,设计为患者运送装置的患者支承装置还具有:-用于躺板的高度调节的竖直或者说垂直调节装置,其具有电运行的第二驱动器件,
-在载体装置上在地面侧或者说底侧布置的滚轮,用于形成患者运送装置的手动的可移动性,和
-设置在载体装置中的用于所述电运行的驱动器件的电源。
如此改进的患者运送装置首先具有常见的部件、即载体装置,所述载体装置承载躺板,所述躺板是真正的患者卧榻并且尤其可以具有衬垫和/或连接装置、尤其是用于附加设备、尤其局部线圈的插槽。载体装置具有布置在地面侧的、用于构成患者运送装置的手动可移动性的滚轮,例如四个滚轮,其分别设置在载体装置的地面侧部分的角部上。通常地,患者运送装置、具体讲即载体装置也具有接入装置,用于连接在设置于磁共振装置侧的接入位置上。
在此,在该改进设计方案中建议,患者运送装置的液压驱动部件通过电磁部件替代,因此就是电运行的驱动器件、尤其是电机。为了能在脱离状态中也使用垂直调节,必要时附加地也使用接入功能,在患者运送装置中还集成有电源、尤其是可充电蓄电池,以保证相应功能的可用性。
以这种方式例如在患者运送装置的脱耦状态中可以非常舒适和快速地实现垂直调节。通过电气化设计,相较于重复操作用于液压装置的踏板提高了调节速度并且极大地改善了操作舒适度,因为不必为高度调节而耗费体力工作。还实现了极低噪音的驱动。这也适用于可能(如果有意义的)允许的水平调节。
因此可以用脱耦的患者运送装置将患者顺利地例如从病床平躺地运送至磁共振装置。这对于不再能起床并且因而不能走到磁共振装置的、无法行动的患者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医院病床不是没有磁性的,所以患者应在磁共振装置所处的屏蔽舱之外的准备室中进行换床。
通常,在患者支承装置方面可以规定,所述躺板具有至少一个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用于附加设备、尤其是局部线圈,其中适宜的是,水平调节装置(和必要时垂直调节装置)分别具有至少一个缆线导引装置,用于将缆线向所述至少一个连接装置导引并且用于对运动进行补偿或者说平衡。这种缆线导引装置在现有技术中已经基本上已知。例如,垂直调节装置的缆线导引装置可以实现为履带式牵引器(Kettenschleppe)。
优选地,在载体装置上的躺板的一个或者所述导引件由不导通或者说不导电的材料制造。这种导引件也能称为承载架,其用于在磁共振装置的患者容纳部之外支承和导引躺板。这种导引件优选地可以很大程度由塑料制造,以便抑制磁体附近涡流的影响。所述涡流可能在金属导体中由于梯度场感应而形成并且通过与静磁场的交互作用导致噪音或者说振动,这对图像质量有负面作用。在该改进设计的具体设计方案中可以规定,导引件由带有发泡芯或者说泡沫核心(Schaumkern)的玻璃纤维强化的塑料制造。这种由带有发泡芯的玻璃纤维强化的塑料构成的复合结构理想地适于在降低自重的情况下也能承接患者的较大重力。
如上所述,患者支承装置或者磁共振装置还可以具有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设计用于控制患者支承装置的可控部件,其中适宜的就是,通往可控部件的控制管路至少部分地使用光学的信号传输。以这种方式可以降低与磁共振装置的磁场的不期望的交互作用。
适宜地,驱动器件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设计为电机、尤其可以将所有电运行的驱动器件设计为电机。
除了所述患者运送装置之外,本实用新型也涉及一种磁共振系统,其包括至少一个磁共振装置和至少一个按照本实用新型所述类型的患者支承装置。在患者支承装置方面的设计当然可以相应地转用到磁共振系统上,以便由此也能够得到上述优点。在此,患者支承装置可以是不动的、即固定配属于磁共振装置的静止的患者支承装置,或者也可以是移动式患者支承装置,其尤其具有与磁共振装置侧的接入位置配合作用的接入装置。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和细节从下面所说明的实施例以及根据附图得出。在附图中:
图1示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患者支承装置的外部视图,
图2示出剖切患者支承装置得到的横剖面示意图,
图3示出磁共振装置的接入位置的接入机构的视图,
图4示出水平调节装置的水平机械结构的细节视图,
图5示出操作手柄上的操作装置的俯视图,并且
图6示出磁共振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患者支承装置1的外部视图,患者支承装置1在此设计为移动式患者支承装置或者说患者运送装置1。其包括载体装置,所述载体装置在此包括也可以称为车架的滚轮单元2、高度调节部段3和结构部4,所述结构部4也可以称为承载架并且用作用于躺板6的导引件5。简便起见,示出不带有衬垫和/或装上的局部线圈的躺板6。在结构部4上与接入装置的对接板7相对置地布置有用于通过操作人员移动患者运送装置1的操作手柄8,接入装置与磁共振装置的接入位置交互作用。患者运送装置1的可运动性通过四个滚轮9形成,所述滚轮在地面侧设置在载体装置上。在操作手柄8上还布置有操作装置10。
包括导引件5的结构部4在此由带有发泡芯的玻璃纤维强化的塑料制造。相似的材料也可以用在滚轮单元2的区域中。在高度调节部段3的区域中可以看到护板,其通过手风琴式设计的或者相互导引的、重叠的部段允许对结构部4并且因此允许对躺板6进行高度调节。
像基本已知的那样,躺板6具有至少一个插槽11用于在此未详细示出的局部线圈作为用于附加设备的连接装置。
患者运送装置1也能称为移动式患者支承装置,其基本特点由图2的示意性剖面图得到。在图2中首先可以看到,患者运送装置1具有居中设置的竖直调节装置12和配属于躺板6的水平调节装置13,水平调节装置在此仅大略示出并且参照图4进一步阐述。
竖直调节装置12包括升降机构14,升降机构将作为盖件(上部件)的结构部4与作为底部件的滚轮单元2相连。如图2所示,升降机构具有剪式机构。升降机构14与在螺杆15上导引的滑轨16相连,其中,螺杆15能借助电运行的第二驱动器件17、在此为电动机18转动。螺杆15可以备选地以优选的方式垂直向上地作用并且通过杠杆与剪式机构相连。升降机构14的剪式机构在此由铝或者玻璃纤维强化的塑料(GFK)制造。
参照图4进一步说明的水平调节装置13也配置有电机19作为电运行的第一驱动器件20。
在图2中还示出配属于各滚轮9的电驱动的固定制动器件21,它们属于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可以具有总体由22表示的运动传感器,所述运动传感器可以用于只在患者运送装置1静止时激活固定制动器件21以便制动。如此说明的固定装置的操作可以通过上文已提及的操作装置10进行。
患者运送装置1还具有居中地设置在滚轮单元2中的滚轮9之间的辅助装置23,其辅助患者运送装置1的手动移动。辅助装置23具有附加滚轮24,其布置在固持器25上并且能通过第三驱动器件26驱动,第三驱动器件在此设计为轮毂电机27。固持器25通过弹簧44能回转地支承在滚轮单元2中。电驱动的下沉执行器(Senkaktor)28可以克服弹簧44的力将附加滚轮24置入与地面接触的运行位置中。因此,在此情况中带有附加滚轮24的固持器25下降。为了升起附加滚轮24,下沉执行器28可以被释放,因此弹簧27又使附加滚轮24从运行位置向上摆动;然而也可以规定,附加滚轮的升起通过下沉执行器28的运行受控制地进行。
在参照图5阐述患者运送装置1的操作时阐述辅助装置23的运行和其使用的详情。
可以看到,带有电机18、19和27、下沉执行器28和电运行的固定制动器件21的患者运送装置1具有电运行的部件,所述电运行的部件借助设置在患者运送装置1中的电源29也可以在脱耦状态中运行。电源29在此设计为能反复充电的锂离子电池30,其安装在滚轮单元2的在耦连状态中背离接入装置31并且因而背离磁共振装置的一侧上。电源29供给第一、第二和第三驱动器件17、20、26以及所有其它电运行的部件,其中,患者运送装置1的控制装置32在此在操作手柄8附近示意性示出,不过其也可以分布式地实现,所述控制装置32除了控制不同部件也执行能量管理功能,以便能够尽可能长地提供电池电荷。
在此,在这一点上已经指出,所述锂离子电池30的充电在此通过接入装置31的接口装置34的48V能量接口33进行,其也具有数据接口35,其中,通过能量接口33输入的磁共振装置的电能在接入状态中当然也能通过控制装置32控制地用于运行电驱动的部件,以便尽可能少地使电源29承受负荷。
可以看到,接入装置31包括带有接入装置侧的对接机构36的对接板7,对接机构36在此具有滚轮形式的啮合突出部37,所述啮合突出部37应当导入接入位置侧的对接机构的滑槽导引部中,以便为了完成接入过程而将患者运送装置1拉到接入位置上并且也建立接口装置34的功率连接和数据连接。
图3示出接入位置侧的接入机构38的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在此可以看到,滑槽导引件39借助运动板40固持在螺杆41上,螺杆41又与磁共振装置侧的电运行的第四驱动器件42耦连,第四驱动器件在此也上电机。若啮合突出部37进入接入位置侧的接入机构38的滑槽导引件39,就可以通过滑槽导引件39垂直于移入方向的移动使啮合突出部37更深地向滑槽导引件39的切口中运动并且以这种方式将患者运送装置1拉至磁共振装置上,以此也建立接口装置34的导电连接和数据连接。执行器43包括轴67和用于力传输的L形的臂77,在操作所述操作装置10的脱离操作元件时执行器43可以将第四驱动器件42从接入位置侧的接入机构38脱开。第四驱动器件42的电机轴在此平行于磁共振装置在此位置上的杂散磁场的磁场线的磁场方向。
接入机构38还配置有在此未详细示出的、用于在患者运送装置1已接入的情况下将患者运送装置1机械脱耦的紧急情况操作元件,其中,紧急情况操作元件适宜地在磁共振装置侧设置在接入位置上。例如可以规定,在操作紧急情况操作元件时通过执行器43将滑槽导引部39与螺杆41脱耦并且基于相应的弹簧载荷而释放啮合突出部37。
图4更详细地示出水平调节装置13的具体实现方式。在此可以看到在此实现为悬臂的悬臂单元45。悬臂单元45连接在此处未详细示出的、通过传动装置46安装或者说安装在传动装置上的躺板6和载体装置(在此示出其中的载体板47)之间。为了能使躺板6完全地从患者运送装置1或者说具体地从导引件5伸出,在此规定在载体装置和悬臂单元45之间以及在悬臂单元45和躺板6之间的相对运动。
为了实现悬臂单元45的运动,借助驱动带48首先将在此例如设计为步进电机19的第一驱动器件20的、通过齿轮49提供的驱动力传递至第二齿轮50。规定该传递以便能将驱动器件20远离患者运送装置1的设有载体板47的前端部地布置,因为在接入状态中磁共振装置的杂散磁场在第一驱动器件20的较远位置处是很低的。
在载体板47的另一侧上延伸的齿轮50使齿形带51运动,齿形带51首先在载体板47侧通过导向轮52导引至悬臂单元45,齿形带51在悬臂单元45处固定在悬臂单元45上的两个外部的固定位置53处。
在悬臂单元45与传动装置46以及由此与躺板6之间的相对运动借助输送带54实现,输送带54从悬臂单元45的前端部至悬臂单元45的后端部在悬臂单元45上沿着行进并且能借助齿轮55相对于悬臂单元45运动。然而同时,输送带54通过固定器件56既与载体板47也与传动装置46相连,确切地说在此处所示的躺板6的缩入状态中这样相连,使得用于传动装置46的固定器件56位于患者运送装置1的前端部上,用于载体板47的固定器件56位于患者运送装置1的后部上,朝向操作手柄8。现在若通过第一驱动器件20经由齿轮49实施转动,则悬臂单元45开始运动。但是这种运动又导致输送带54相对于悬臂单元45的相对运动,使得借助传动装置46设置的躺板6不仅由于悬臂单元45的运动而前进,而且也额外地通过由于输送带54的固定(56)实现的输送带54相对于悬臂单元45的运动而前进。具体而言,躺板6以两倍于悬臂单元45的速度运动。通过输送带54的环绕式设计,在悬臂单元45沿伸出方向57伸出时,用于载体板47的固定器件56相对于悬臂单元45慢慢向后行进,而用于传动装置46的固定器件56慢慢向前行进。这通过悬臂单元45的运动引起,悬臂单元45的运动通过由第一驱动器件20借助齿轮50使齿形带51移动而实现。
作为第一驱动器件20使用的步进电机19一方面包括集成的、无电压激活的用于将躺板6固定在水平位置中的制动装置,其在此未详细示出。通过在图4中仅示意性示出的离合器58将第一驱动器件20与齿轮49相连。该离合器可以在操作紧急情况操作元件59(见图2)时机械式松开,以便实现躺板6的手动的水平移动性。如此构成的紧急情况装置具有在此也未详细示出的复位机构,用于自动重新建立第一驱动器件20在参照图4描述的水平机械结构60上的耦连,即用于闭合离合器58,其中,所述复位机构在躺板6再次完全缩入患者运送装置1或者具体地缩入其导引件5中时起作用。
作为步进电机19,第一驱动器件20具有在此未详细示出的增量编码器(英语:Encoder)。为了改进水平位置的测量或者说校准,在将增量编码器作为移动测量器件之外还附加地设置丝状拉伸传感器62作为位置测量器件61(见图4),所述丝状拉伸传感器将载体装置和悬臂单元45耦连并且因此借助丝线63能测量躺板6相对于载体装置的绝对水平位置。
图5更详细地示出带有操作装置10的操作手柄8。可以看到,操作手柄8在相邻于操作装置10的右侧和左侧具有两个操作面61,为了推拉患者运送装置1,操作人员的手可以分别作用在两个操作面上。现在,在每个操作面61上在操作手柄8的前侧和操作手柄8的背侧上都配设电容传感器62,电容传感器一方面能电容式地测量在操作手柄8上是否存在操作人员的手,但是另一方面也能电容式地测量操作人员通过操作手柄8的变形施加的操作力。设置在前侧的电容式传感器62在此测量推动时的操作力,设置在背侧的电容式传感器62测量拉动时的操作力。
组合式操作力和存在传感器的数据被控制装置32的辅助控制装置63(见图2)分析,以便实现辅助装置23的适当运行。在此,传感器62的数据首先被这样分析,使得只有当至少一只手位于操作手柄8上时才降下辅助滚轮24。若在操作手柄8上没有手,则辅助滚轮24自动地从工作位置中升起。只有当在两个操作面61上都借助传感器62探测到操作人员的一只手时才进行操作人员的推动辅助。然后使用通过传感器62测量到的操作力,方法是在操作力升高的情况下通过附加滚轮24产生升高的辅助驱动力。
为了能向操作人员给出反馈,操作装置10分别与操作面61相邻地具有显示装置64,在此为在空间上配属于操作面61的、背光照明的手部标志。
操作装置10还具有用于竖直调节装置12的操作元件65、用于借助固定制动器件21固定或者释放滚轮9的可运动性的操作元件68和用于引入接入过程的接入操作元件66。当患者运送装置1已接入时,接入操作元件66还可以作为脱离操作元件起作用。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操作装置10也包含用于水平调节装置13的操作元件。
在接入过程时的操作方面还要说明的是,在接入位置侧和在接入装置31侧都设有通信器件69(见图1),其设计用于红外通信并且能传输控制信号,例如在操作接入操作元件68时按规定地引入接入过程。然而也可以考虑的是,在接入装置31侧和/或接入位置侧设置用于检测准备接入地定位的患者运送装置1的传感器装置,因此也能够借助第四驱动器件42自动地引导接入过程的自动化部分。
对于按照图5的操作装置10要注意,可选地可以存在紧急停止操作元件70,其例如可以与固定装置耦连,以便触发患者运送装置1的紧急停止。
图6最后示出由患者运送装置1和磁共振装置71构成的磁共振系统72的原理图。可以看到,磁共振装置71具有患者容纳部73,当患者运送装置1借助接入装置31耦连在磁共振装置71的接入位置74上时,躺板6能借助水平调节装置13进入患者容纳部。接入位置74除了包括已经针对图3讨论过的接入机构38以外也包括与接口装置34对应的接口装置。最后,患者运送装置1的导引件5在患者容纳部73中前进,因此躺板6在进入时继续得到稳定地支持。
在接入位置74侧面还设有紧急情况操作元件75,其实现患者运送装置1的机械式脱耦,如针对图3已述的那样。紧急情况操作元件75可以直接地作用在轴67上。
磁共振装置71此外还包括匀场装置76,通过匀场装置能至少部分地补偿由接入的患者运送装置1造成的场畸变。
所述患者支承装置1也可以设计为不动的、固定配属于磁共振装置71的患者支承装置。
虽然通过优选实施例进一步详细地示出和说明了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被公开的示例所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由此导出其它的变型设计而不离开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8)

1.一种用于磁共振装置(71)的患者支承装置(1),具有:
-躺板(6),患者能支承在所述躺板上,
-承载所述躺板(6)的载体装置,
-用于沿至少一个方向水平地移动躺板(6)的水平调节装置(13),所述水平调节装置具有电运行的第一驱动器件(20),其中,所述水平调节装置(13)设计用于使躺板(6)从载体装置侧的导引件(5)完全伸出并且包括水平机械结构(60),所述水平机械结构(60)带有能相对于躺板(6)和载体装置运动的、至少部分地承载躺板(6)的悬臂单元(45),
其特征在于,通过第一驱动器件(20)借助驱动耦连装置作用产生的悬臂单元(45)相对于载体装置的移动借助另外的驱动耦连装置作用产生躺板(6)相对于悬臂单元(45)的移动。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患者支承装置(1),其特征在于,驱动耦连装置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与驱动齿轮共同作用的驱动带。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患者支承装置(1),其特征在于,第一驱动耦连装置为了使悬臂单元(45)相对于载体装置移动而具有在至少两个固定位置(53)上固定在悬臂单元(45)上的、借助通过第一驱动器件(20)运行的齿轮(50)移动的齿形带(51),和/或第二驱动耦连装置具有固定在载体装置和用于躺板(6)的传动装置(46)上并且沿纵向围绕悬臂单元(45)导引的输送带(54),用于使躺板(6)相对于悬臂单元(45)移动。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患者支承装置(1),其特征在于,第一驱动耦连装置的齿形带(51)通过两个导向轮(52)朝向固定位置(53)导引,和/或设计为齿形带的输送带(54)通过齿轮(55)在悬臂单元(45)的纵向端部上围绕悬臂单元(45)导引。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患者支承装置(1),其特征在于,载体装置具有用于导向轮(52)和齿轮(50)的固定板(47),在固定板上布置有用于输送带(54)的固定装置(56)。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患者支承装置(1),其特征在于,相应的驱动耦连装置在载体装置侧的部件布置在载体装置的前端部上,躺板(6)能从所述前端部伸出,其中,与所述前端部相间隔地布置的第一驱动器件(20)将其驱动力经由齿形带(48)用相应的齿轮(49、50)传递至第一耦连装置。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患者支承装置(1),其特征在于,第一驱动器件(20)具有集成的或者配属的、尤其无电压地激活的制动器装置,用于将躺板(6)固定在水平位置中。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患者支承装置(1),其特征在于,水平调节装置(13)配置有紧急情况装置,所述紧急情况装置带有配属的紧急情况操作元件(59)和通过紧急情况操作元件控制的、尤其是机械的脱耦装置,所述脱耦装置设计用于将第一驱动器件(20)与水平机械结构(60)断开以实现躺板(6)的手动的水平可移动性。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患者支承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脱耦装置包括离合器(58)。
10.按照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患者支承装置(1),其特征在于,紧急情况装置具有复位机构,所述复位机构用于在躺板(6)尤其完全移入载体装置的导引件(5)的情况下自动地重新建立第一驱动器件(20)在水平机械结构(60)上的耦连。
11.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患者支承装置(1),其特征在于,除了存在于第一驱动器件(20)中的或者配属于第一驱动器件(20)的、用于确定躺板(6)通过所述第一驱动器件(20)的运行产生的水平移动路程的移动测量器件之外,还设有另外的、测量躺板(6)相对于载体装置的绝对水平位置的位置测量器件(61)。
12.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患者支承装置(1),其特征在于,第一驱动器件(20)是步进电机(19)并且移动测量器件是增量式传感器,和/或所述位置测量器件设计为设置在躺板(6)和载体装置或者在悬臂单元(45)和载体装置或者在悬臂单元(45)和躺板(6)之间的丝状拉伸传感器(62)。
1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患者支承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患者支承装置设计为还具有下述部件的患者运送装置:
-用于躺板(6)的高度调节的竖直调节装置(12),所述竖直调节装置具有电运行的第二驱动器件(17),
-在载体装置上在地面侧布置的滚轮(9),用于形成患者支承装置(1)的手动的可移动性,和
-设置在载体装置中的用于所述电运行的驱动器件(17、20)的电源(29)。
1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患者支承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患者支承装置设计为不动的、固定配属于磁共振装置(71)的患者支承装置。
1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患者支承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躺板(6)具有至少一个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用于附加设备、尤其是局部线圈,其中,水平调节装置(13)具有至少一个缆线导引装置,用于向所述至少一个连接装置导引缆线并且用于对运动进行补偿。
1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患者支承装置(1),其特征在于,载体装置上的躺板(6)的一个或者所述导引件(5)由不导通的材料构成。
17.按照权利要求16所述的患者支承装置(1),其特征在于,导引件(5)由带有泡沫核心的玻璃纤维强化的塑料构成。
18.一种磁共振系统(72),包括至少一个磁共振装置(71)和至少一个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患者支承装置(1)。
CN201721661036.XU 2016-12-06 2017-12-04 用于磁共振装置的患者支承装置和磁共振系统 Active CN20975104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202016007431.9U DE202016007431U1 (de) 2016-12-06 2016-12-06 Patientenlagerungseinrichtung für eine Magnetresonanzeinrichtung und Magnetresonanzsystem
DE202016007431.9 2016-12-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751041U true CN209751041U (zh) 2019-12-10

Family

ID=57961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661036.XU Active CN209751041U (zh) 2016-12-06 2017-12-04 用于磁共振装置的患者支承装置和磁共振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9751041U (zh)
DE (1) DE202016007431U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8217012A1 (de) * 2018-10-04 2020-04-09 Siemens Healthcare Gmbh Patientenlagereinrichtung zur Lagerung eines Patienten während einer Bilddatenerfassu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4052265B4 (de) 2003-12-04 2021-09-09 Siemens Healthcare Gmbh Medizinisches Untersuchungs- und Therapiegerät mit einer Lagerungsvorricht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202016007431U1 (de) 2017-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672789U (zh) 用于磁共振装置的患者运送装置和磁共振系统
US10799194B2 (en) Caster system for mobile apparatus
US9655572B2 (en) Drive system for imaging device
US6385481B2 (en) Diagnostic system with a chair and table movable on rails provided on vertical magnets thereof
US20210275051A1 (en) Mri compatible patient trolley
CN102125433B (zh) 带有水平移动路径的用于对接到医疗设备的患者小车
CN102028495A (zh) 病人承载装置
US20120257724A1 (en) X-ray apparatus
CN209751041U (zh) 用于磁共振装置的患者支承装置和磁共振系统
US11944469B2 (en) Caster system for mobile apparatus
CN103892910A (zh) 病床的驱动设备、病床以及磁共振成像系统
CN203447439U (zh) 医用治疗转运推车
US20030068008A1 (en) X-ray examination device for ceiling mounting
US8688194B2 (en) Medical imaging system
JP2011125371A (ja) 移動型x線撮影装置
JP5508891B2 (ja) 移動型x線撮影装置
CN201150540Y (zh) 检查床的垂直运动装置
JP6002677B2 (ja) 医用画像撮像装置および医用画像撮像装置用寝台
JP2010022505A (ja) 移動型x線撮像装置
WO2016094354A1 (en) Fixed/mobile patient handling system
CN115040341A (zh) 一种多场景使用的半自动转运床
JP5572984B2 (ja) X線診断装置
GB2390062A (en) Patient transportation apparatus
JP3575405B2 (ja) 移動型x線装置
CN216021718U (zh) 一种轻便型转运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