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35117U - 石油滤渣装置 - Google Patents

石油滤渣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735117U
CN209735117U CN201822244800.4U CN201822244800U CN209735117U CN 209735117 U CN209735117 U CN 209735117U CN 201822244800 U CN201822244800 U CN 201822244800U CN 209735117 U CN209735117 U CN 2097351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filtering
oil
petroleum
oil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24480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晓燕
赵高楷
李刚
赵综凯
赵海朝
李泓锐
张汉林
余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24480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7351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7351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7351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entrifugal Sepa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石油滤渣装置,包括壳体、驱动机构和过滤腔室,壳体为中空结构,且壳体的内腔设有壳体进油口和壳体出油口,过滤腔室位于壳体的内腔中,过滤腔室顶端具有过滤腔室进油口,过滤腔室的腔壁具有用于过滤石油的过滤结构,过滤腔室进油口和壳体进油口连通,驱动机构用于驱动过滤腔室旋转,以使流入过滤腔室内的石油在过滤腔室产生的离心力驱动下穿过过滤结构并从壳体出油口流出。本实用新型的石油滤渣装置滤渣效率较高。

Description

石油滤渣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过滤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石油滤渣装置。
背景技术
石油,地质勘探的主要对象之一,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工业石油在开采时会存在很多杂质,因此要对开采出的石油进行滤渣作业。
目前的石油过滤装置一般包括过滤罐主体和在过滤罐主体内横向固定设置的过滤板,同时在过滤罐主体的顶部设有进油口,在底部设有出油口,石油从进油口进入,经过过滤板的过滤后,流至过滤板的下方,从出油口流出过滤罐主体。
在该过滤装置中,滤渣过程依靠石油自身的重力作用,自上而下落到过滤板上而进行滤渣,但石油一般较为粘稠,依靠自身重力落到过滤板上进行过滤时,所花费的时间较长,因而滤渣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石油滤渣装置,滤渣效率较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石油滤渣装置,包括壳体、驱动机构和过滤腔室,壳体为中空结构,且壳体的内腔设有壳体进油口和壳体出油口,过滤腔室位于壳体的内腔中,过滤腔室顶端具有过滤腔室进油口,过滤腔室的腔壁具有用于过滤石油的过滤结构,过滤腔室进油口和壳体进油口连通,驱动机构用于驱动过滤腔室旋转,以使流入过滤腔室内的石油在过滤腔室产生的离心力驱动下穿过过滤结构并从壳体出油口流出。
可选的,过滤结构设置在过滤腔室的侧壁,过滤腔室的底壁与驱动机构连接,驱动机构用于驱动过滤腔室绕竖直转轴旋转。
可选的,过滤腔室为圆锥状,且过滤腔室的小径端朝上设置。
可选的,驱动机构包括电机,电机设置在壳体内,且电机位于过滤腔室的下方。
可选的,过滤腔室进油口和壳体进油口可旋转地连接。
可选的,壳体进油口和过滤腔室进油口通过连接器连接,连接器包括与壳体进油口固定连接的上合器和与过滤腔室进油口固定连接的下合器,上合器和下合器上下同轴设置,上合器为回转体,下合器包括呈回转体的本体和在本体顶端设置的多个限位柱,多个限位柱沿本体的周向分布,每个限位柱的底端和本体连接,每个限位柱的顶端向上伸出,且每个限位柱的顶端具有沿上合器的径向向内凸出的限位部;上合器的外侧壁开设有环形槽,多个限位柱抵接在上合器的侧壁外侧,且多个限位部卡设在环形槽内,以使上合器与下合器能够相对转动。
可选的,在壳体的内壁和壳体进油口之间设有挡板,挡板位于过滤腔室上方;挡板呈环状,且挡板的内缘高于挡板的外缘。
可选的,在壳体上设有气体溢出口,在气体溢出口上还设有空气净化器,并且在空气净化器靠近壳体内部的一侧还设有风扇。
可选的,在壳体内部下部还设有分隔部,分隔部将壳体内分为位于上部的滤渣室和位于下部的回油室,滤渣室和壳体进油口相连通,回油室和壳体出油口相连通,过滤腔室设置在滤渣室内,滤渣室和回油室通过设置在分隔部上的石油压缩器相连通。
可选的,在壳体内部下部还设有分隔部,分隔部将壳体内分为位于上部的滤渣室和位于下部的回油室,滤渣室和壳体进油口相连通,回油室和壳体出油口相连通,过滤腔室设置在滤渣室内;在过滤腔室的底壁上设置有可开闭的阀门和红外线接收器,在分隔部上与红外线接收器相对的位置设有红外线发射器,阀门和红外线接收器电连接,红外线发射器与外部控制器电连接并用于在外部控制器的指令下发出红外信号,红外线接收器用于接收到红外线发射器发出的红外信号后,控制阀门的开闭。
本实用新型的石油滤渣装置由于过滤腔室中的石油在离心旋转力的作用下,被甩出过滤腔室,这与现有技术中依靠石油自身重力作用下的被动的过滤相比,过滤时间缩短,大大地提高了过滤的效率。此外,还能使得流动至过滤腔室内的石油与腔壁上的过滤结构能够充分接触,从而提高了滤渣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石油滤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石油滤渣装置中连接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石油滤渣装置中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A部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1的B部件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
2—驱动机构;
3—过滤腔室;
4—挡板;
5—连接器;
6—气体溢出口;
8—分隔部;
9—油泵;
21—电机;
22—旋转轴;
23—电机密封腔室;
31—过滤腔室进油口;
32—侧壁;
33—底壁;
34—阀门;
35—红外线接收器;
36—红外线发射器;
51—上合器;
52—下合器;
53—密封垫圈;
54—逆止阀;
61—空气净化器;
62—风扇;
81—石油压缩器;
82—滤渣室;
83—回油室;
84—螺栓组件;
91—操控器;
511—环形槽;
521—本体;
522—限位柱;
523—限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侧壁”、“上方”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多个,例如两个,四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石油滤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石油滤渣装置包括壳体1、驱动机构2和过滤腔室3,壳体1为中空的结构,并且壳体1的内腔上设有壳体进油口11和壳体出油口12,过滤腔室3位于壳体1的内腔中,过滤腔室3顶端具有过滤腔室进油口31,过滤腔室3的腔壁具有用于过滤石油的过滤结构,过滤腔室进油口31和壳体进油口11连通,驱动机构2用于驱动过滤腔室3旋转,以使流入过滤腔室3内的石油在过滤腔室3产生的离心力驱动下穿过过滤结构并从壳体出油口12流出。
石油从壳体进油口11经过过滤腔室进油口31而进入过滤腔室3中,由于过滤腔室3在驱动机构2的驱动下旋转,从而使过滤腔室3内的石油能够在过滤腔室3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旋转并穿过过滤腔室3的腔壁上的过滤结构,并从壳体出油口12流出。在此过程中,由于石油在上述离心旋转力的作用下,被甩出过滤腔室3,这与现有技术中依靠石油自身重力作用下的被动的过滤相比,过滤时间缩短,大大的提高了过滤的效率。此外,还能使得落至过滤腔室3内的石油与腔壁上的过滤结构充分接触,从而提高了滤渣的工作效率。
具体的,在中空的壳体1中设有过滤腔室3,过滤腔室3的腔壁具有用于过滤石油的过滤结构,因而能够对进入过滤腔室3中的石油进行过滤。这里所述的过滤结构可以是在腔壁上设有的小孔的结构,也可以是过滤网,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只要是能够将石油中的渣滓过滤掉的结构即可。此外,可选的,过滤腔室3的腔壁包括侧壁32和底壁33,可以只将侧壁32设为过滤结构,或者也可以只将底壁33设为过滤结构,或者可以将侧壁32和底壁33均设为过滤结构以使得过滤效果达到最佳。另外,驱动机构2用于驱动过滤腔室3旋转,这里的驱动机构2可以使用电机作为驱动源,利用电机轴的旋转带动过滤腔室3旋转,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由其他能够使过滤腔室3旋转的机构实现。对于驱动机构2,可以选择设置在壳体1内,也可以设置在壳体1外。
下面以只将侧壁32设为过滤结构为例来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过滤结构设置在过滤腔室的侧壁32上,底壁33是实心的板状结构,其上并未设置过滤结构,过滤腔室3的底壁与驱动机构2连接,驱动机构2用于驱动过滤腔室3绕竖直转轴旋转。当驱动机构2驱动过滤腔室3绕竖直转轴旋转时,过滤腔室3内的石油在离心旋转力的作用下转动,会更倾向于沿水平方向逃逸出过滤腔室3,而如上述这样将侧壁32设置成过滤结构,会使石油被甩到侧壁32上,使得过滤过程更佳高效。
此外,对上述技术方案做进一步改进,过滤腔室3为圆锥状,且过滤腔室3的小径端朝上设置。这样设置,使得整个过滤腔室3呈倒扣的漏斗状,使石油过滤的效果更佳。
进一步的,驱动机构2包括电机21,电机21设置在壳体1内,且电机21位于过滤腔室3的下方。将电机21设置在壳体1内有利于整个装置的结构紧凑化,同时,将电机21设置在过滤腔室3的下方,能够尽量减少电机21和过滤腔室3的距离,可以减少电机21和过滤腔室3之间的传动机构的个数以及传动机构的尺寸。可选的,驱动机构2还包括旋转轴22和联轴器(未图示),电机21的电机轴与旋转轴22通过作为连接部件的联轴器连接起来,旋转轴22的未与电机轴相连的一端与底壁33卡接,这样,电机21旋转时,就可以带动底壁33旋转。当然,为了避免石油对驱动机构2、尤其是电机21的影响,还在壳体1内固定连接有电机密封腔室23,这里的电机密封腔室23将电机21、联轴器密封起来,只有旋转轴22从该电机密封室23伸出,并与底壁33卡接。此外,也可是电机21的电机轴直接与所述底壁33卡接,同时对底壁33起到一个支承的作用,能够进一步减少零部件个数,有利于整个装置的小型化。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壳体进油口11相对于壳体1固定,过滤腔室进油口31相对于过滤腔室3而言也是固定不动的,由于驱动机构2驱动过滤腔室3相对于壳体1旋转,因而要求壳体进油口11和过滤腔室进油口31能够相对旋转。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可以是壳体进油口11和过滤腔室进油口31在径向上不连接,在竖直方向上重叠设置的结构。具体的,壳体进油口11包括向壳体1内部延伸的壳体进油口管道,过滤腔室进油口31包括向远离过滤腔室3的方向延伸的过滤腔室进油口管道,所述壳体进油口管道的自由端插设在过滤腔室进油口管道的自由端内,但二者在径向上并不接触,这样设置,在进行过滤的过程中,驱动机构2驱动过滤腔室3相对于壳体1旋转,过滤腔室进油口管道也相对于固定不动的壳体进油管道旋转,与此同时,石油经过壳体进油口11、壳体进油口管道、过滤腔室进油口管道、过滤腔室进油口31源源不断地进入过滤腔室3内进行过滤。在此技术方案中,过滤腔室3可以选择固定在所述旋转轴22上。但存在有过滤腔室3内的石油通过壳体进油口管道、过滤腔室进油口管道之间的缝隙流出的风险。
因此,可以考虑将过滤腔室进油口31和壳体进油口11可旋转地连接。这样可以避免由于过滤腔室3的旋转而将过滤腔室3内的石油液体飞溅出过滤腔室进油口,造成污染。
实际操作中,可选的是,壳体进油口11和过滤腔室进油口31通过连接器5可旋转地连接。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石油滤渣装置中连接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石油滤渣装置中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3所示,壳体进油口11和过滤腔室进油口31通过连接器5连接,连接器5包括与壳体进油口11固定连接的上合器51和与过滤腔室进油口31固定连接的下合器52,上合器51和下合器52上下同轴设置,上合器51为回转体,下合器52包括呈回转体的本体521和在本体521顶端设置的多个限位柱522,多个限位柱522沿本体521的周向分布,每个限位柱522的底端和本体521连接,每个限位柱522的顶端向上伸出,且每个限位柱522的顶端具有沿上合器51的径向向内凸出的限位部523;上合器51的外侧壁上开设有环形槽511,多个限位柱522抵接并紧贴在上合器51的侧壁外侧,且多个限位部523卡设在环形槽511内,以使上合器51与下合器52能够相对转动。
在上述方案中,限位部523卡设在环形槽511之内,限制了下合器52和上合器51在竖直方向上的相对运动,同时限位柱522抵接在上合器51的侧壁外侧,限制了下合器52和上合器51在水平方向的相对运动。可选的,上合器51在竖直方向的尺寸等于限位柱522在竖直方向的高度,这样一来,当限位部523卡设在环形槽511之内,并且限位柱522抵接在上合器51的侧壁外侧时,上合器51的下表面正好与下合器52的上表面紧密接触,可以防止石油泄漏。在过滤的过程中,驱动机构2驱动过滤腔室3相对于壳体1旋转,则下合器52相对于上合器51旋转,具体的,限位部523在环形槽511之内旋转,限位柱522紧贴上合器51的侧壁外侧地旋转,上合器51的下表面和下合器52的上表面在二者相对旋转的过程中始终紧密贴合,因而石油不会发生泄漏。
此外,为了增加上合器51和下合器52的密封效果,也可以选择在上合器51和下合器52之间设有密封垫圈53。
在图2、3中表示出了具有4个限位柱522,并且4个限位柱522在周向上均匀分布的例子,但也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设置其它个数的限位柱522,例如2个、或3个。另外,限位柱522可以和本体521一体成型也可以分别形成,例如,限位柱522可以是螺栓,可以在本体521的端面上设置多个直径与螺栓的螺杆部分直径相匹配的螺纹孔,将螺栓安装在该螺纹孔中来形成上述的限位柱结构。
可选的,还可以在上合器51和壳体进油口11之间设置逆止阀54,通过逆止阀54能够防止石油在过滤过程中发生逆流或溅出石油滤渣装置,降低了石油在滤渣工作中造成的浪费。
此外,可选的,在壳体1的内壁和壳体进油口11之间设有挡板4,挡板4位于过滤腔室3上方;挡板4呈环状,且挡板4的内缘高于挡板4的外缘。在过滤室3的上方设置挡板是为了将从侧壁32上飞溅而出的石油油滴尽可能地挡落,防止石油接触依附在整个壳体1的内壁上,从而降低了石油对石油滤渣装置内部的污染破坏。而挡板4呈环状是为了将飞溅至各个方向的石油油滴均能挡落,而当飞溅至挡板4上的石油油滴附着在挡板4上时,由于挡板4的内缘高于挡板4的外缘,即,挡板4向上倾斜设置,因此多个油滴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可以沿着挡板4向斜下方流动,最终汇聚在挡板4和壳体1的连接部分处,从而沿着壳体1的内壁继续向下流动,这个过程中,能够尽量减少油滴直接低落在挡板4下方的侧壁32上,减少对石油过滤过程的影响。
可选的,在壳体1上设有气体溢出口6,在气体溢出口6上还设有空气净化器61,并且在空气净化器61靠近壳体1内部的一侧还设有风扇62。在壳体1上通常设有气体溢出口6,以便于在石油内混入的气体从该气体溢出口6排出,但该气体的气味一般较大,容易使石油滤渣器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通过在气体溢出口6上设置空气净化器61,可以使壳体1内的气体经过净化后再排出壳体1,从而避免了石油的气味对环境的污染。此外,通过设置风扇62,并控制风扇62的转动方向,能够有助于将壳体1内的气体排出壳体1外。
此外,石油在过滤过程中要与空气接触,因而在过滤后经常会由于内部含有空气而影响其滤渣后的精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在壳体1内部下部设有分隔部8,分隔部8将壳体1内分为位于上部的滤渣室82和位于下部的回油室83,滤渣室82和壳体进油口11相连通,回油室83和壳体出油口12相连通,过滤腔室3设置在滤渣室82内,滤渣室82和回油室83通过设置在分隔部8上的石油压缩器81相连通。这样设置,经过过滤腔室3过滤后的石油流至滤渣室82的底部时,经过石油压缩器81对石油进行压缩而将其中所含的气体压出后,再进入回油室83,最后经过壳体出油口12而流出石油滤渣装置。这里可以在分隔部8上相对地设置两个石油压缩器81,以使得石油均匀地经过两个石油压缩器81进行压缩。这样一来,通过石油压缩器81压缩石油,能够使得石油内部的气体脱离石油,提高了石油在滤渣工作后的精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可以将壳体1设为上下分体的结构,具体的,将滤渣室82和回油室83分体设置,滤渣室82和回油室83可以通过螺栓组件84连接起来。这样便于壳体1内的部件的安装和检修。例如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石油滤渣后,可以卸下螺栓组件84而对壳体1内部的各个部件进行检修和保养。
在如上所述的石油滤渣装置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在过滤腔室内会积存一定量的渣滓,如果不及时清理会影响石油滤渣装置的工作效率。图4是图1的A部件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图1的B部件的局部放大图。如图4、5所示,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在过滤腔室3的底壁33上设置有可开闭的阀门34和红外线接收器35,在分隔部8上与红外线接收器35相对的位置设有红外线发射器36,阀门34和红外线接收器35电连接,红外线发射器36与外部控制器电连接并用于在外部控制器的指令下发出红外信号,红外线接收器35用于接收到红外线发射器36发出的红外信号后,控制阀门34的开闭。在上述方案中,可开闭的阀门34打开时,可以将过滤腔室3内的渣滓从该打开的阀门34排出,阀门34可以选择电控阀门,通过红外线接收器35控制其开闭。
具体的,外部控制器控制红外线发射器36发出红外线,红外线接收器35接收到该红外线后,控制阀门34打开或关闭,从而方便底壁33中的渣滓的清理,提高了石油滤渣装置的残渣清理能力。
当然,此处列举出了使用外部控制器控制阀门开闭34的例子,也可以在壳体1上设置操控器91作为外部控制器,这里的操控器91与石油滤渣装置成为一个整体,该操控器91也可以用来控制电机21的启动或停止,或者用来控制电机21调速以控制过滤腔室3的旋转速度。当然,也可以是通过外部遥控器控制红外线发射器36发出红外线,从而控制阀门34开闭,这样的变换都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此外,还可以选择在壳体出油口12上连接有油泵9,油泵9工作时,能够将壳体1底部已经过滤完毕的石油及时排出壳体1,防止过滤完毕的石油在壳体1的底部滞留,使其及时排出,能够加快过滤过程,提高石油滤渣装置的工作效率。
下面将具体说明本实施例的石油滤渣装置的工作过程。
使用时,首先,通过操控器91启动电机21,使得电机21通过旋转轴22带动过滤腔室3进行旋转离心工作,同时启动风扇62和空气净化器61。在预处理工作完成后,将需要滤渣的石油接通至壳体进油口11,石油在经过逆止阀3、连接器5后会落至过滤腔室3的底壁33上,在过滤腔室3的旋转离心力作用下,石油能够与侧壁32进行充分接触、过滤,经过侧壁32过滤后的石油,被甩出过滤腔室3,飞溅到挡板4上,并沿着倾斜设置的挡板4滑落到壳体1的内壁上,并流到滤渣室82的底部。流至滤渣室82底部的石油经过石油压缩器81的压缩而使得石油内部的气体脱离石油,提高了石油在滤渣工作后的精度。经过了石油压缩器81的石油进入到回油室83的内部,并经过设置在壳体1底部的壳体出油口12和油泵9而排出石油滤渣装置。
在上述过滤过程中,通过风扇62能够吸收壳体1内的气体,并能将气体输送至空气净化器61,空气净化器61会将气体净化后再排出石油滤渣装置,从而避免了石油的气味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大大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此外,通过石油压缩器81能够压缩滤渣后的石油,使得石油内部的气体脱离石油,提高了石油在滤渣工作后的精度,并且过滤完毕的石油最终能通过油泵9速度较快地排出装置。
工作结束后,工作人员可通过操控器4启动红外线发射器36,从而在信号接触的状态下,能控制红外线接收器35打开阀门34,从而方便清理过滤腔室3内的渣滓。在一定的工作阶段后,可通过拆下螺栓组件84而拆分滤渣室82和回油室83,从而对石油滤渣装置进行定期的清理和维护工作,提高了装置的可持续工作能力。
本实施例的石油滤渣装置包括壳体、驱动机构和过滤腔室,壳体为中空结构,且壳体的内腔设有壳体进油口和壳体出油口,过滤腔室位于壳体的内腔中,过滤腔室顶端具有过滤腔室进油口,过滤腔室的腔壁具有用于过滤石油的过滤结构,过滤腔室进油口和壳体进油口连通,驱动机构用于驱动过滤腔室旋转,以使流入过滤腔室内的石油在过滤腔室产生的离心力驱动下穿过过滤结构并从壳体出油口流出。由于过滤腔室中的石油在过滤腔室的离心旋转力的作用下,被甩出过滤腔室,这与现有技术中依靠石油自身重力作用下的被动的过滤相比,过滤时间缩短,大大的提高了过滤的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相连”、“固定”、“安装”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石油滤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驱动机构和过滤腔室,所述壳体为中空结构,且所述壳体的内腔设有壳体进油口和壳体出油口,所述过滤腔室位于所述壳体的内腔中,所述过滤腔室顶端具有过滤腔室进油口,所述过滤腔室的腔壁具有用于过滤石油的过滤结构,所述过滤腔室进油口和所述壳体进油口连通,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过滤腔室旋转,以使流入所述过滤腔室内的石油在所述过滤腔室产生的离心力驱动下穿过所述过滤结构并从所述壳体出油口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油滤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结构设置在所述过滤腔室的侧壁,所述过滤腔室的底壁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过滤腔室绕竖直转轴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石油滤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腔室为圆锥状,且所述过滤腔室的小径端朝上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石油滤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电机位于所述过滤腔室的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石油滤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腔室进油口和所述壳体进油口可旋转地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石油滤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进油口和所述过滤腔室进油口通过连接器连接,所述连接器包括与壳体进油口固定连接的上合器和与所述过滤腔室进油口固定连接的下合器,所述上合器和所述下合器上下同轴设置,所述上合器为回转体,所述下合器包括呈回转体的本体和在所述本体顶端设置的多个限位柱,所述多个限位柱沿所述本体的周向分布,每个所述限位柱的底端和所述本体连接,每个所述限位柱的顶端向上伸出,且每个所述限位柱的顶端具有沿所述上合器的径向向内凸出的限位部;所述上合器的外侧壁开设有环形槽,所述多个限位柱抵接在所述上合器的侧壁外侧,且所述多个限位部卡设在所述环形槽内,以使所述上合器与所述下合器能够相对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石油滤渣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的内壁和所述壳体进油口之间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位于所述过滤腔室上方;
所述挡板呈环状,且所述挡板的内缘高于所述挡板的外缘。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石油滤渣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上设有气体溢出口,在所述气体溢出口上还设有空气净化器,并且在所述空气净化器靠近所述壳体内部的一侧还设有风扇。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石油滤渣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内部下部还设有分隔部,所述分隔部将所述壳体内分为位于上部的滤渣室和位于下部的回油室,所述滤渣室和所述壳体进油口相连通,所述回油室和所述壳体出油口相连通,所述过滤腔室设置在所述滤渣室内,所述滤渣室和所述回油室通过设置在所述分隔部上的石油压缩器相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石油滤渣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内部下部还设有分隔部,所述分隔部将所述壳体内分为位于上部的滤渣室和位于下部的回油室,所述滤渣室和所述壳体进油口相连通,所述回油室和所述壳体出油口相连通,所述过滤腔室设置在所述滤渣室内;
在所述过滤腔室的底壁上设置有可开闭的阀门和红外线接收器,在所述分隔部上与所述红外线接收器相对的位置设有红外线发射器,所述阀门和所述红外线接收器电连接,所述红外线发射器与外部控制器电连接并用于在所述外部控制器的指令下发出红外信号,所述红外线接收器用于接收到所述红外线发射器发出的所述红外信号后,控制所述阀门的开闭。
CN201822244800.4U 2018-12-29 2018-12-29 石油滤渣装置 Active CN2097351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44800.4U CN209735117U (zh) 2018-12-29 2018-12-29 石油滤渣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44800.4U CN209735117U (zh) 2018-12-29 2018-12-29 石油滤渣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735117U true CN209735117U (zh) 2019-12-06

Family

ID=687030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244800.4U Active CN209735117U (zh) 2018-12-29 2018-12-29 石油滤渣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73511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75241A (zh) * 2018-12-29 2020-07-07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滤渣装置
CN113528179A (zh) * 2021-06-30 2021-10-22 山东佳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预处理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75241A (zh) * 2018-12-29 2020-07-07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滤渣装置
CN113528179A (zh) * 2021-06-30 2021-10-22 山东佳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预处理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735117U (zh) 石油滤渣装置
KR20100121886A (ko) 제진장치를 구비한 진공청소기
CN210495452U (zh) 一种工业自清洗过滤器
CN104587731A (zh) 转盘式自动除渣装置及其除渣方法
CN111375241A (zh) 石油滤渣装置
CN113318513A (zh) 一种自动石油过滤器
CN209333306U (zh) 一种具有水位实时监测功能的自清洗过滤器
CN217662177U (zh) 一种全自动内刷式过滤器
CN207980610U (zh) 一种y型过滤器
CN110292793A (zh) 一种自清洗除油过滤器
CN107930233A (zh) 一种不易堵塞的过滤器
CN213555938U (zh) 一种锅炉废气节能减排处理装置
CN110332064B (zh) 空滤总成、空滤系统、控制方法及工程机械
CN210531150U (zh) 一种真空泵装置
CN220424688U (zh) 自清洗过滤器
CN210786700U (zh) 一种对流式吹吸除尘装置
CN111389068A (zh) 可除渣的茶油过滤装置
CN208212644U (zh) 一种自清洗过滤器
CN208200606U (zh) 一种纸杯生产用废水收集净化设备
CN207769331U (zh) 一种便于更换滤芯的旋风分离式前置过滤器
CN208065885U (zh) 一种集过滤、洗涤、干燥为一体的固液分离设备
CN216604390U (zh) 一种工业污水的离心过滤设备
CN216278781U (zh) 一种机床液压站用回油过滤装置
KR20170035474A (ko) 여과장치
CN215781904U (zh) 单气缸自动圆盘过滤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