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24639U - 电动泵 - Google Patents

电动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724639U
CN209724639U CN201920414928.2U CN201920414928U CN209724639U CN 209724639 U CN209724639 U CN 209724639U CN 201920414928 U CN201920414928 U CN 201920414928U CN 209724639 U CN209724639 U CN 2097246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pump
cover portion
upstream
downstr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1492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楠
永井友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Toso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Toso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Tosok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Tosok Corp
Priority to CN20192041492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7246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7246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724639U/zh
Priority to JP2020058907A priority patent/JP2020165428A/ja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Details And Applications Of Rotary Liquid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动泵,有助于减小经流体加压部件加压后的流体在流路中流动时的阻力,提高泵送效率。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泵包括:泵罩部,具有流体入口、上游侧与流体入口连通的上游流路、设于上游流路的流体加压部件、流体出口以及下游侧与流体出口连通的下游流路;以及泵主体部,具有上游侧与上游流路的下游侧连通且下游侧与下游流路的上游侧连通的中游流路,且设有驱动流体加压部件工作的电机,电机与泵罩部在电机的轴向上并排,其中,构成中游流路的下游侧的面向泵罩部的第一壁面以越靠径向外侧则越靠泵罩部的方式倾斜地设置。

Description

电动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泵,尤其涉及一种包括泵主体部以及泵罩部的电动泵。
背景技术
以往,有一种电动泵,其包括:泵罩部,该泵罩部具有流体入口、上游侧与所述流体入口连通的上游流路、设于所述上游流路的流体加压部件、流体出口以及下游侧与所述流体出口连通的下游流路;以及泵主体部,该泵主体部具有上游侧与所述上游流路的下游侧连通且下游侧与所述下游流路的上游侧连通的中游流路,且设有驱动所述流体加压部件工作的电机,所述电机与所述泵罩部在所述电机的轴向上并排。
在上述电动泵工作时,流体(例如工作油)从泵罩部的流体入口流入泵罩部的内部,并由流体加压部件加压,接着,流体从泵罩部侧朝泵主体部排出,然后返回至泵罩部侧,并从泵罩部的流体出口排出。
在上述电动泵中,如上所述,由流体加压部件加压后的流体需要从泵罩部朝泵主体部流动,然后再返回至泵罩部而从流体出口排出,也就是说,从被流体加压部件加压到排出流体出口为止,流体需要多次改变流向,因此,经流体加压部件加压后的流体在流路中流动时的阻力通常较大,导致泵送效率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泵,有助于减小经流体加压部件加压后的流体在流路中流动时的阻力,提高泵送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泵,包括:泵罩部,该泵罩部具有流体入口、上游侧与所述流体入口连通的上游流路、设于所述上游流路的流体加压部件、流体出口以及下游侧与所述流体出口连通的下游流路;以及泵主体部,该泵主体部具有上游侧与所述上游流路的下游侧连通且下游侧与所述下游流路的上游侧连通的中游流路,且设有驱动所述流体加压部件工作的电机,所述电机与所述泵罩部在所述电机的轴向上并排,其中,构成所述中游流路的下游侧的面向所述泵罩部的第一壁面以越靠径向外侧则越靠所述泵罩部的方式倾斜地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泵,在泵主体部中,构成中游流路的下游侧的面向泵罩部的第一壁面以越靠径向外侧则越靠泵罩部的方式倾斜地设置,因此,与第一壁面与电机的轴向垂直的情况相比,有助于减小经流体加压部件加压后的流体在从泵主体部流回泵罩部时产生的阻力,从而提高泵送效率。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泵中,可采用以下结构:构成所述中游流路的上游侧的面向所述泵罩部的第二壁面沿与所述电机的轴向垂直的方向延伸。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泵中,可采用以下结构:在沿所述电机的轴向观察时,所述第二壁面呈弯曲形状。
根据上述结构的电动泵,与第二壁面在沿电机的轴向观察时呈直线的情况相比,第二壁面的长度增加,因此,流经第二壁面后的流体的压力分布容易变得均匀。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泵中,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第二壁面以越靠径向内侧则越靠所述泵罩部的方式倾斜地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泵,与第二壁面与电机的轴向垂直的情况相比,有助于减小经流体加压部件加压后的流体在流向泵主体部时产生的阻力,从而提高泵送效率。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泵中,优选所述第一壁面是斜面或弧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泵,第一壁面的结构简单,容易降低电动泵的制造成本。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泵中,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下游流路的的上游侧的与所述中游流路连通的部分沿所述电机的轴向延伸。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泵中,优选在所述泵主体部与所述泵罩部之间夹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具有上游连通口和下游连通口,所述上游连通口将所述上游流路的下游侧与所述中游流路的上游侧连通,所述下游连通口将所述下游流路的上游侧与所述中游流路的下游侧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泵,容易利用隔板来减少流体在泵罩部与泵主体部之间流动时产生的泄漏,提高泵送效率。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泵中,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泵罩部具有供所述流体加压部件配置的加压部件配置腔,所述泵主体部具有与所述流体加压部件配合以对流体进行加压的工作腔,所述上游连通口将所述加压部件配置腔与所述工作腔连通,在所述隔板与所述泵罩部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和/或,在所述隔板与所述泵主体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在沿所述电机的轴向观察时,所述第一密封圈包围所述上游连通口、所述下游连通口、所述上游流路的下游开口以及所述下游流路的上游开口,所述第二密封圈包围所述上游连通口、所述下游连通口以及所述中游流路的上游开口及下游开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泵,容易利用第一密封圈和/或第二密封圈来避免流体从泵罩部与泵主体部之间泄漏到外部。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泵中,优选在所述泵罩部的面向所述泵主体部的泵罩部轴向端面和所述泵主体部的面向所述泵罩部的泵主体部轴向端面中的一方设有定位销,在所述泵罩部轴向端面和所述泵主体部轴向端面中的另一方设有供所述定位销插入的定位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泵,容易使泵罩部和泵主体部在组装时对齐,从而提高组装效率。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泵中,可采用以下结构:在所述泵主体部与所述泵罩部之间夹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具有供所述定位销插入的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泵,容易利用隔板来减少流体在泵罩部与泵主体部之间流动时产生的泄漏,提高泵送效率,并且,容易使泵罩部、隔板和泵主体部在组装时对齐,从而提高组装效率。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泵主体部中,构成中游流路的下游侧的面向泵罩部的第一壁面以越靠径向外侧则越靠泵罩部的方式倾斜地设置,因此,与第一壁面与电机的轴向垂直的情况相比,有助于减小经流体加压部件加压后的流体在从泵主体部流回泵罩部时产生的阻力,从而提高泵送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动泵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动泵的整体剖视图。
图3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动泵中的泵罩部、隔板和泵主体部的流路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动泵中的泵罩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动泵中的泵主体部的局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动泵中的隔板的结构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 电动泵
10 泵罩部
11 流体入口
12 流体加压部件
13 流体出口
20 泵主体部
21 第一壳体
22 第二壳体
23 第三壳体
24 电机
30 隔板
31 上游连通口
32 下游连通口
40 第一密封圈
50 第二密封圈
P1 上游流路
P2 下游流路
P3 中游流路
P31 第一壁面
P32 第二壁面
S1 加压部件配置腔
S2 工作腔
DX1 定位销
DK1 定位孔
TK1 通孔
HC1 环状槽
HC2 环状槽
L 轴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参照图1至图6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动泵进行说明,其中,图1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动泵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动泵的整体剖视图,图3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动泵中的泵罩部、隔板和泵主体部的流路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动泵中的泵罩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动泵中的泵主体部的局部结构的立体图,图6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动泵中的隔板的结构的立体图。
此处,为方便说明,将电动泵所包括的电机的轴向设为L,且将电机的轴向的一侧设为L1,将电机的轴向的另一侧设为L2。
(电动泵的整体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电动泵1包括泵罩部10和泵主体部20,其中,泵罩部10具有流体入口11、上游侧与流体入口11连通的上游流路P1、设于上游流路P1的流体加压部件12、流体出口13以及下游侧与流体出口13连通的下游流路P2,泵主体部20具有上游侧与上游流路P1的下游侧连通且下游侧与下游流路P2的上游侧连通的中游流路P3,且设有驱动流体加压部件12工作的电机24,该电机24与泵罩部10在电机24的轴向L上并排。
在电机24工作而驱动流体加压部件12工作时,流体(例如工作油)从流体入口11吸入泵罩部10的上游流路P1,并被流体加压部件12加压,接着,流体被朝泵主体部20的中游流路P3排出,然后,再被朝泵罩部10的下游流路P2排出,最后从流体出口13排出至外部。
(泵罩部的结构)
如上所述,泵罩部10具有流体入口11、上游侧与流体入口11连通的上游流路P1、设于上游流路P1的流体加压部件12、流体出口13以及下游侧与流体出口13连通的下游流路P2。
此外,如图2所示,上游流路P1的上游侧在泵罩部10的外表面开口,构成流体入口11。
此外,上游流路P1的下游侧在泵罩部10的面向泵主体部20的泵罩部轴向端面开口。
此处,如图4所示,泵罩部10具有供流体加压部件12配置的加压部件配置腔S1,加压部件配置腔S1在泵罩部10的面向泵主体部20的泵罩部轴向端面开口,构成上游流路P1的下游开口。
此外,如图4所示,下游流路P2的上游侧在泵罩部10的面向泵主体部20的泵罩部轴向端面开口,构成下游流路P2的上游开口。
此处,下游流路P2的上游侧的部分沿电机的轴向L延伸。
此外,如图2所示,下游流路P2的下游侧在泵罩部10的外表面开口,构成流体出口13。
此外,如图4所示,在泵罩部10的面向泵主体部20的泵罩部轴向端面设有定位销DX1。
此处,在泵罩部10的面向泵主体部20的泵罩部轴向端面的外周附近设有朝L2方向侧突出的两个定位销DX1。
此外,如图4所示,在泵罩部10的面向泵主体部20的泵罩部轴向端面还设有供下述的第一密封圈40配置的环状槽HC1。
此处,环状槽HC1比两个定位销DX1靠内侧,但比加压部件配置腔S1和下游流路P2的上游开口靠外侧,也就是说,在沿电机24的轴向L观察时,环状槽HC1包围加压部件配置腔S1和下游流路P2的上游开口。
(泵主体部的结构)
如上所述,泵主体部20具有上游侧与上游流路P1的下游侧连通且下游侧与下游流路P2的上游侧连通的中游流路P3,且设有驱动流体加压部件12工作的电机24。
此处,中游流路P3从上游侧到下游侧整体在泵主体部20的面向泵罩部10的轴向端面上开口。
此外,如图5所示,在泵主体部20中,构成中游流路P3的下游侧的面向泵罩部10的第一壁面P31以越靠径向(以电机24的转轴为参考中心)外侧则越靠泵罩部10的方式倾斜地设置。
此处,第一壁面P31是以越靠径向外侧则越靠泵罩部10的方式相对于电机24的轴向L倾斜的斜面。
此外,如图5所示,构成中游流路P3的上游侧的面向泵罩部10的第二壁面P32沿与电机24的轴向L垂直的方向延伸。
此外,如图5所示,在沿电机24的轴向L观察时,第二壁面P32呈弯曲形状。
此处,在沿电机24的轴向L观察时,第二壁面P32大致呈“く”字形。
此外,优选第二壁面P32以越靠径向内侧则越靠泵罩部10的方式倾斜地设置。
此外,如图5所示,泵主体部20具有与流体加压部件12配合以对流体进行加压的工作腔S2。
此处,在沿电机24的轴向L观察时,工作腔S2呈弧形,且对称地设有两个。
此外,如图5所示,在泵主体部20的面向泵罩部10的泵主体部轴向端面设有供定位销DX1插入的定位孔DK1。
此处,在泵主体部20的面向泵罩部10的泵主体部轴向端面的外周附近设有朝沿轴向L延伸的两个定位孔DK1。
此外,如图5所示,在泵主体部20的面向泵罩部10的泵主体部轴向端面还设有供下述的第二密封圈50配置的环状槽HC2。
此处,环状槽HC2比两个定位孔DK1靠内侧,但比工作腔S2和中游流路P3靠外侧,也就是说,在沿电机24的轴向L观察时,环状槽HC2包围工作腔S2和中游流路P3。
此处,如图2所示,泵主体部20整体呈沿轴向L延伸的中空柱状,且具有第一壳体21、第二壳体22和第三壳体23,其中,第二壳体22呈沿轴向L延伸的两端开口的筒状,第一壳体21封闭第二壳体22的L1方向侧的开口,且通过螺钉等与泵罩部10连接,第三壳体23封闭第二壳体22的L2方向侧的开口,电机24收纳在由第一壳体21、第二壳体22和第三壳体23围成的空间内。并且,中游流路P3、工作腔S2、定位孔DK1、环状槽HC2均设置于第一壳体21。
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在泵主体部10与泵罩部20之间夹设有隔板30。
此外,如图6所示,隔板30具有上游连通口31和下游连通口32,其中,上游连通口31将上游流路P1的下游侧与中游流路P3的上游侧连通,下游连通口32将下游流路P2的上游侧与中游流路P3的下游侧连通;在电机24工作而驱动流体加压部件12工作时,被流体加压部件12加压后的流体从上游流路P1的下游开口经由上游连通口31流入中游流路P3,然后经由下游连通口32流入下游流路P2。并且,上游连通口31还将加压部件配置腔S1与工作腔S2连通。
此外,如图6所示,隔板30具有供定位销DX1插入的两个通孔T1。
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在隔板30与泵罩部10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40,在沿电机24的轴向L观察时,第一密封圈40包围上游连通口31、下游连通口32、上游流路P1的下游开口以及下游流路P2的上游开口。并且,如图2和图3所示,在隔板30与泵主体部20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50,在沿电机24的轴向L观察时,第二密封圈50包围上游连通口31、下游连通口32以及中游流路P3。
此处,第一密封圈40收纳于泵罩部10的环状槽HC1,第二密封圈50收纳于泵主体部10的环状槽HC2。并且,第一密封圈40和第二密封圈50分别呈圆环形状。并且,第一密封圈40的直径大于第二密封圈50的直径,在沿电机24的轴向L观察时,第一密封圈40位于第二密封圈50的外侧。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技术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泵1,在泵主体部20中,构成中游流路P3的下游侧的面向泵罩部10的第一壁面P31以越靠径向外侧则越靠泵罩部10的方式倾斜地设置,因此,与第一壁面与电机24的轴向L垂直的情况相比,有助于减小经流体加压部件12加压后的流体在从泵主体部20流回泵罩部10时产生的阻力,从而提高泵送效率。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壁面P31是以越靠径向外侧则越靠泵罩部10的方式相对于电机24的轴向L倾斜的斜面,但并不局限于此,第一壁面P31也可以是弧面。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壁面P32沿与电机24的轴向L垂直的方向延伸,在沿电机24的轴向L观察时,第二壁面P32呈弯曲形状,但并不局限于此,第二壁面P32也可形成为其它形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下游流路P2的上游侧的部分沿电机的轴向L延伸,但并不局限于此,下游流路P2的上游侧的部分也可沿其它方向延伸。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泵主体部10与泵罩部20之间夹设有隔板30,但并不局限于此,根据情况,也可省略隔板30。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隔板30与泵罩部10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40,在隔板30与泵主体部20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50,但并不局限于此,根据情况,也可省略第一密封圈40和第二密封圈50中的一方或双方。
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在其范围内,能将各实施方式自由组合,或是将各实施方式适当变形、省略。

Claims (10)

1.一种电动泵(1),包括:
泵罩部(10),该泵罩部(10)具有流体入口(11)、上游侧与所述流体入口(11)连通的上游流路(P1)、设于所述上游流路(P1)的流体加压部件(12)、流体出口(13)以及下游侧与所述流体出口(13)连通的下游流路(P2);以及
泵主体部(20),该泵主体部(20)具有上游侧与所述上游流路(P1)的下游侧连通且下游侧与所述下游流路(P2)的上游侧连通的中游流路(P3),且设有驱动所述流体加压部件(12)工作的电机(24),
所述电机(24)与所述泵罩部(10)在所述电机(24)的轴向(L)上并排,
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中游流路(P3)的下游侧的面向所述泵罩部(10)的第一壁面(P31)以越靠径向外侧则越靠所述泵罩部(10)的方式倾斜地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中游流路(P3)的上游侧的面向所述泵罩部(10)的第二壁面(P32)沿与所述电机(24)的轴向(L)垂直的方向延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
在沿所述电机(24)的轴向(L)观察时,所述第二壁面(P32)呈弯曲形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壁面(P32)以越靠径向内侧则越靠所述泵罩部(10)的方式倾斜地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壁面(P31)是斜面或弧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游流路(P2)的上游侧的与所述中游流路(P3)连通的部分沿所述电机(24)的轴向(L)延伸。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泵主体部(20)与所述泵罩部(10)之间夹设有隔板(30),
所述隔板(30)具有上游连通口(31)和下游连通口(32),
所述上游连通口(31)将所述上游流路(P1)的下游侧与所述中游流路(P3)的上游侧连通,
所述下游连通口(32)将所述下游流路(P2)的上游侧与所述中游流路(P3)的下游侧连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罩部(10)具有供所述流体加压部件(12)配置的加压部件配置腔(S1),
所述泵主体部(20)具有与所述流体加压部件(12)配合以对流体进行加压的工作腔(S2),
所述上游连通口(31)将所述加压部件配置腔(S1)与所述工作腔(S2)连通,
在所述隔板(30)与所述泵罩部(10)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40),和/或,在所述隔板(30)与所述泵主体部(20)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50),在沿所述电机(24)的轴向(L)观察时,所述第一密封圈(40)包围所述上游连通口(31)、所述下游连通口(32)、所述上游流路(P1)的下游开口以及所述下游流路(P2)的上游开口,所述第二密封圈(50)包围所述上游连通口(31)、所述下游连通口(32)以及所述中游流路(P3)的上游开口及下游开口。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泵罩部(10)的面向所述泵主体部(20)的泵罩部轴向端面和所述泵主体部(20)的面向所述泵罩部(10)的泵主体部轴向端面中的一方设有定位销(DX1),
在所述泵罩部(10)轴向端面和所述泵主体部(20)轴向端面中的另一方设有供所述定位销(DX1)插入的定位孔(DK1)。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泵主体部(20)与所述泵罩部(10)之间夹设有隔板(30),
所述隔板(30)具有供所述定位销(DX1)插入的通孔(TK1)。
CN201920414928.2U 2019-03-29 2019-03-29 电动泵 Active CN2097246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14928.2U CN209724639U (zh) 2019-03-29 2019-03-29 电动泵
JP2020058907A JP2020165428A (ja) 2019-03-29 2020-03-27 電動ポン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14928.2U CN209724639U (zh) 2019-03-29 2019-03-29 电动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724639U true CN209724639U (zh) 2019-12-03

Family

ID=686893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14928.2U Active CN209724639U (zh) 2019-03-29 2019-03-29 电动泵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165428A (zh)
CN (1) CN209724639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65428A (ja) 2020-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252343U (zh) 外旋轮线真空泵
CN104395625B (zh) 具有非对称双轴承的齿轮泵
CN103717901A (zh) 具有正排量辅助泵送系统的正排量回转泵
JPH04505041A (ja) ジェロータポンプに関する改良
TW201209282A (en) Internal bellows pump fluid path
US20110211985A1 (en) Pump
CN110307166A (zh) 多级离心泵机组
CN209724639U (zh) 电动泵
JP2018084233A (ja) ダイヤフラムポンプ
CN105960532A (zh) 具有双壁壳体的高压齿轮泵
CN101922451A (zh) 多级离心泵
CN217055578U (zh) 齿轮泵
US11319811B2 (en) Internal gear pump
CN109140041A (zh) 阀塞、高压泵结构及阀塞密封方法
CN107850075B (zh) 离心泵
CN212643066U (zh) 双平衡毂结构低速矿用多级离心泵
CN208982213U (zh) 具有双速功能的摆线液压马达
CN107084120B (zh) 一种适用于气、液或气液混合多项介质压缩泵用多流道进口单向阀
CN205977892U (zh) 油泵液压马达总成
CN101779042B (zh) 用于输送汽车燃油的侧通道泵
CN209800278U (zh) 多级离心泵
CN206754406U (zh) 双密封气体喷射阀
CN109989803A (zh) 用于排出内燃机曲轴箱中窜漏气体的装置
KR101738119B1 (ko) 구조를 단순화한 다단식 원심펌프
CN219672859U (zh) 内置流道结构及消防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