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21587U - 臭氧发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臭氧发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721587U
CN209721587U CN201920402228.1U CN201920402228U CN209721587U CN 209721587 U CN209721587 U CN 209721587U CN 201920402228 U CN201920402228 U CN 201920402228U CN 209721587 U CN209721587 U CN 2097215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nding electrode
electrode
ozone generating
dielectric substance
dischar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0222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贝
盛良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Shui Me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Shui Me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Shui Me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bei Shui Me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40222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7215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7215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72158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臭氧发生装置,属于环保设备技术领域,包括至少一组放电室单元,各放电室单元分别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端盖、放电组件、支撑板、放电组件及端盖,放电组件分别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高压电极、介电体、接地电极、介电体和高压电极,接地电极与两个介电体之间分别形成放电间隙,接地电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放电间隙连通的气体进出孔,各放电组件中各高压电极分别通过与该高压电极贴合的相应端盖或支撑板与接地电极密封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臭氧发生装置,降低了臭氧发生装置所需零部件个数,降低了设备装配生产和维护所需时长。

Description

臭氧发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保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臭氧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臭氧具有极强的氧化性、极优的消毒杀菌和防腐保鲜作用、无残留、无污染、以空气为原料用物理方法可以生产等特点。臭氧技术主要应用在水处理、工业氧化、食品加工与医药医疗和环境治理等多个领域。臭氧不能储存,臭氧的应用就是臭氧发生装置的应用。
臭氧制备方法主要是介质阻挡电晕放电法。将干燥的含氧气体通过介质阻挡放电区,当高压电极和低压电极之间施加足够高的电压,电极间放电区的气体就会被击穿而产生电晕放电,从而产生臭氧。现有臭氧发生装置零部件多,装配生产和维护时间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臭氧发生装置,旨在解决现有臭氧发生装置零部件多,装配生产和维护时间长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臭氧发生装置,包括:至少一组放电室单元,各所述放电室单元分别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端盖、放电组件、支撑板、所述放电组件及所述端盖,各所述放电组件分别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高压电极、介电体、接地电极、所述介电体和所述高压电极,相互贴合的所述接地电极与所述介电体之间形成放电间隙,所述接地电极的上设置有将相应所述放电间隙与外部连通的气体进出孔,各所述放电组件中各所述高压电极分别通过与该所述高压电极贴合的相应所述端盖或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接地电极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各所述高压电极与相应所述介电体固定连接形成高压电极介电体。
进一步地,所述接地电极包括板体,所述板体的正面和反面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高压电极介电体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包括两个间隔设置并分别用于与所述高压电极介电体的两端插接配合的插接部,及位于两个所述插接部之间且与所述插接部连通的放电部,所述放电部与所述高压电极介电体配合形成所述放电间隙,所述放电部的深度大于所述插接部的深度且大于所述高压电极介电体延伸至所述安装槽内部分的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气体进出孔为两组且分别位于所述接地电极的两端,所述接地电极的正面和反面上还分别设置有与对应所述放电间隙连通的气体汇流槽,各所述气体汇流槽的两端分别通过相应所述气体进出孔与外部连通,所述气体汇流槽与相应所述气体进出孔形成贯穿所述接地电极长度方向两端的气体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放电部内设置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且用于支撑所述介电体并与所述放电部、所述介电体配合形成所述放电间隙的支撑条,至少两个所述支撑条将所述放电间隙分隔为至少三个间隔设置的放电分腔,各所述放电分腔分别与所述气体汇流槽连通,所述介电体通过所述支撑条与所述端盖或所述支撑板配合夹持实现与相应所述高压电极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接地电极内设置有贯穿所述接地电极长度方向两端的水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接地电极的同一表面上设置有两个所述气体汇流槽及偶数个所述水通道,两个所述气体汇流槽分别位于所述放电部宽度方向的两端,各所述水通道分别与所述气体汇流槽平行且位于两个所述气体汇流槽之间。
进一步地,各所述放电室单元中两个所述放电组件还通过位于所述放电组件端部的转换块连接,所述转换块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放电组件垂直于层叠方向的两端,所述转换块上设置有与所述水通道连通的通水孔、与所述气体汇流槽连通的通气孔及供所述高压电极的线缆通过的穿线孔。
进一步地,各所述转换块上分别设置有两排所述通水孔,每排所述通水孔分别与所述放电组件中的其中一个所述接地电极相对设置且与该所述接地电极上的所述水通道连通,每排所述通水孔的数量小于相应所述接地电极上所述水通道的数量,各所述水通道分别通过靠近该所述水通道的所述通水孔与外部连通。
进一步地,各所述转换块上的所述通气孔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相应所述转换块的两端,各所述通气孔与相应所述放电室单元中两个所述接地电极分别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臭氧发生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臭氧发生装置设置了由两个端盖、两个放电组件和一个支撑体组成的放电室单元,通过位于两个放电组件之间的支撑体实现了两个放电组件的同时密封,有效降低了传统臭氧发生装置中用于密封放电组件所需的密封件的个数,确保了臭氧发生装置的紧凑性,减少了设备装配及维修所需时长。
放电室单元的设置实现了臭氧发生装置的模块化生产,用户可以根据使用需要自主设置依次层叠的放电室单元个数,从而制成不同规格的产品单元,便于装配及维修。这有效提高了臭氧发生装置使用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臭氧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采用的接地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采用的接地电极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采用的水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采用的高压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采用的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采用的转换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采用的放电室单元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放电室单元;110、端盖;120、放电组件;121、高压电极;122、介电体;123、接地电极;130、支撑板;131、支撑主体;132、导热支撑块;133、密封条;200、气体进出孔;300、安装槽;310、插接部;320、放电部;330、支撑条;400、气体汇流槽;500、定位销孔;600、水通道;700、转换块;710、通水孔;720、通气孔;730、穿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图3及图8,现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臭氧发生装置进行说明。臭氧发生装置,包括至少一组放电室单元100,各放电室单元100分别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端盖110、放电组件120、支撑板130、放电组件120及端盖110,各放电组件120分别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高压电极121、介电体122、接地电极123、介电体122和高压电极121,相互贴合的接地电极123与介电体122之间形成放电间隙,接地电极123的上设置有将相应放电间隙与外部连通的气体进出孔200,各放电组件120中各高压电极121分别通过与该高压电极121贴合的相应端盖110或支撑板130与接地电极123密封连接。
使用时,先将高压电极121与高压电源连通,之后通过位于接地电极123一端的气体进出孔200向放电间隙内通入含氧气体,含氧气体经高压电极121和地电极之间的放电击穿后产生臭氧经位于接地电极123另一端的其他进出孔排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臭氧发生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设置了由两个端盖110、两个放电组件120和一个支撑体组成的放电室单元100,通过位于两个放电组件120之间的支撑体实现了两个放电组件120的同时密封,有效降低了传统臭氧发生装置中用于密封放电组件120所需的密封件的个数,确保了臭氧发生装置的紧凑性,减少了设备装配及维修所需时长。
放电室单元100的设置实现了臭氧发生装置的模块化生产,用户可以根据使用需要自主设置依次层叠的放电室单元100个数,从而制成不同规格的产品单元,便于装配及维修。这有效提高了臭氧发生装置使用的便捷性。
本实施例中放电室单元100设有两个以上时,相邻两个放电室单元100可通过螺栓或其他连接件连接。
本实施例中各放电室单元100中两个端盖110可以通过螺栓连接起来,进而保证了各放电室单元100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为了提高放电室叠加固定精度,实现快速对接安装,在接地电极123设有用于容纳螺栓的定位销孔500。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臭氧发生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5,各高压电极121与相应介电体122固定连接形成高压电极介电体。
本实施例改变了高压电极121与介电体122分离设置的固有模式,设置了一体式的高压电极121介电体122,有效减少了臭氧发生装置所需零部件数量,进而提高了产品安装及维修操作的便捷性。
本实施例中高压电极121外表面上覆盖有镀银层,介电体122为陶瓷介电体122。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臭氧发生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及图3,接地电极123包括板体,板体的正面和反面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容纳高压电极介电体的安装槽300,安装槽300包括两个间隔设置并分别用于与高压电极介电体的两端插接配合的插接部310,及位于两个插接部310之间且与插接部310连通的放电部320,放电部320与高压电极介电体配合形成放电间隙,放电部320的深度大于插接部310的深度且大于高压电极介电体延伸至安装槽300内部分的厚度。
放电部320的深度大于插接部310的深度且大于介电体122延伸至放电部320内部分的厚度,确保了介电体122与放电部320的底面之间存在空隙,即放电间隙,符合设备的使用要求。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臭氧发生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及图3,气体进出孔200为两组且分别位于接地电极123的两端,接地电极123的正面和反面上还分别设置有与对应放电间隙连通的气体汇流槽400,各气体汇流槽400的两端分别通过相应气体进出孔200与外部连通,气体汇流槽400与相应气体进出孔200形成贯穿接地电极123长度方向两端的气体通道。
含氧气体通过位于接地电极123一端的气体进出孔200进入接地电极123内后经气体汇流槽400快速均匀的扩散至放电间隙内。
气体汇流槽400的设置有效增加了气体通道与放电间隙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气体在接地电极123内的流通速率,进而确保臭氧发生装置较高的工作效率,符合其使用要求。且气体汇流槽400的设置确保了含氧气体在放电间隙内分布的均匀性,进一步提高了臭氧发生装置较高的工作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臭氧发生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及图3,放电部320内设置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且用于支撑介电体122并与放电部320、介电体122配合形成放电间隙的支撑条330,至少两个支撑条330将放电间隙分隔为至少三个间隔设置的放电分腔,各放电分腔分别与气体汇流槽400连通,介电体122通过支撑条330与端盖110或支撑板130配合夹持实现与相应高压电极121固定连接。
支撑条330的设置确保了介电体122始终与放电部320的底面保持在合理的距离之内,使得放电间隙的厚度不小于支撑条330的厚度,进而保证了含氧气体在放电间隙内流动的顺畅性,从而保证了设备的使用性能的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臭氧发生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及图4,接地电极123内设置有贯穿接地电极123长度方向两端的水通道600。
水通道600贯穿接地电极123长度方向的两端,使得用于冷却接地电极123及放电组件120的冷却水可以快速由水通道600的一端移动至另一端,相较于呈蛇形设置在接地电极123,大大通过了冷却水在接地电极123内流通速率,确保了接地电极123降温的高效进行,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臭氧发生装置较长的使用寿命和较高的工作稳定性。
另外,水通道600贯穿接地电极123长度方向的两端,冷却水由经水通道600的一端流入经水通道600的另一端流出,使得冷却水在水通道600内的流动不会产生循环死区,阻力小、换热快,减小放电室的温升。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臭氧发生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接地电极123的同一表面上设置有两个气体汇流槽400及偶数个水通道600,两个气体汇流槽400分别位于放电部320宽度方向的两端,各水通道600分别与气体汇流槽400平行且位于两个气体汇流槽400之间。
这使得气体汇流槽400与水通道600不交叉、不连通,使得进入接地电极123内的含氧气体温升小,从而有效防止了臭氧生产因含氧气体稳定的升高而发生衰减,提高了臭氧生产效率,降低了单位时间内设备生产所需能耗,同时减少了臭氧发生装置中的密封点个数。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臭氧发生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7,各放电室单元100中两个放电组件120还通过位于放电组件120端部的转换块700连接,转换块700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放电组件120垂直于层叠方向的两端,转换块700上设置有与水通道600连通的通水孔710、与气体汇流槽400连通的通气孔720及供高压电极121的线缆通过的穿线孔730。
转换块700的设置实现了发放室单元100中两个放电组件120的稳定连接,从而有效提高了放电室单元100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便于臭氧发生装置的模块化生产,提高了臭氧发生装置的组装效率。
本实施例中转换块700通过螺栓与接地电极123固定连接,保证了放电室单元100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转换块700通过耐温耐腐蚀橡胶垫与相应放电组件120密封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臭氧发生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7,各转换块700上分别设置有两排通水孔710,每排通水孔710分别与放电组件120中的其中一个接地电极123相对设置且与该接地电极123上的水通道600连通,每排通水孔710的数量小于相应接地电极123上水通道600的数量,各水通道600分别通过靠近该水通道600的通水孔710与外部连通。
一个水通道600通过靠近该水通道600的通水孔710与外部连通,便于使用时冷却水管穿过某一通水孔710与位于该通水孔710两侧的水通道600连通,避免了转换块700上安装冷却水管过多,不同冷却水管相互安装发生干扰的现象发生,从而确保了转换块700的体积较小。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臭氧发生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7,各转换块700上的通气孔720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相应转换块700的两端,各通气孔720与相应放电室单元100中两个接地电极123分别连通。
各通气孔720与相应放电室单元100中两个接地电极123分别连通,使得通气孔720足够大,便于气管的安装到通气孔720内,且确保了通过通气孔720进入气体汇流槽400的含氧气体量足够大。
支撑板130包括平板状支撑主体131,支撑主体131的正面和反面上分别设置有用于与相应高压电极121贴合的导热支撑块132和两个分别位于导热支撑块132两侧的密封条133,密封条133一侧与对应高压电极121紧密接触,另一侧与气体汇流槽400的侧壁紧密贴合。
导热支撑板130和密封条133一体设计,整体成型;接地电极123、高压电极121、介电体122通过导热支撑块132及密封条133定位密封,密封条133为耐温耐高压耐腐蚀橡胶条。
为了实现高压电极121、介电体122与接地电极123的安装精度和快速定位,支撑板130整体磨具成型,设有定位卡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臭氧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组放电室单元,各所述放电室单元分别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端盖、放电组件、支撑板、所述放电组件及所述端盖,各所述放电组件分别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高压电极、介电体、接地电极、所述介电体和所述高压电极,相互贴合的所述接地电极与所述介电体之间形成放电间隙,所述接地电极的上设置有将相应所述放电间隙与外部连通的气体进出孔,各所述放电组件中各所述高压电极分别通过与该所述高压电极贴合的相应所述端盖或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接地电极密封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高压电极与相应所述介电体固定连接形成高压电极介电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臭氧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电极包括板体,所述板体的正面和反面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高压电极介电体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包括两个间隔设置并分别用于与所述高压电极介电体的两端插接配合的插接部,及位于两个所述插接部之间且与所述插接部连通的放电部,所述放电部与所述高压电极介电体配合形成所述放电间隙,所述放电部的深度大于所述插接部的深度且大于所述高压电极介电体延伸至所述安装槽内部分的厚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臭氧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进出孔为两组且分别位于所述接地电极的两端,所述接地电极的正面和反面上还分别设置有与对应所述放电间隙连通的气体汇流槽,各所述气体汇流槽的两端分别通过相应所述气体进出孔与外部连通,所述气体汇流槽与相应所述气体进出孔形成贯穿所述接地电极长度方向两端的气体通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臭氧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部内设置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且用于支撑所述介电体并与所述放电部、所述介电体配合形成所述放电间隙的支撑条,至少两个所述支撑条将所述放电间隙分隔为至少三个间隔设置的放电分腔,各所述放电分腔分别与所述气体汇流槽连通,所述介电体通过所述支撑条与所述端盖或所述支撑板配合夹持实现与相应所述高压电极固定连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臭氧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电极内设置有贯穿所述接地电极长度方向两端的水通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臭氧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电极的同一表面上设置有两个所述气体汇流槽及偶数个所述水通道,两个所述气体汇流槽分别位于所述放电部宽度方向的两端,各所述水通道分别与所述气体汇流槽平行且位于两个所述气体汇流槽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臭氧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放电室单元中两个所述放电组件还通过位于所述放电组件端部的转换块连接,所述转换块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放电组件垂直于层叠方向的两端,所述转换块上设置有与所述水通道连通的通水孔、与所述气体汇流槽连通的通气孔及供所述高压电极的线缆通过的穿线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臭氧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转换块上分别设置有两排所述通水孔,每排所述通水孔分别与所述放电组件中的其中一个所述接地电极相对设置且与该所述接地电极上的所述水通道连通,每排所述通水孔的数量小于相应所述接地电极上所述水通道的数量,各所述水通道分别通过靠近该所述水通道的所述通水孔与外部连通。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臭氧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转换块上的所述通气孔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相应所述转换块的两端,各所述通气孔与相应所述放电室单元中两个所述接地电极分别连通。
CN201920402228.1U 2019-03-27 2019-03-27 臭氧发生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7215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02228.1U CN209721587U (zh) 2019-03-27 2019-03-27 臭氧发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02228.1U CN209721587U (zh) 2019-03-27 2019-03-27 臭氧发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721587U true CN209721587U (zh) 2019-12-03

Family

ID=68688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02228.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721587U (zh) 2019-03-27 2019-03-27 臭氧发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72158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73487A (zh) * 2020-12-16 2021-03-30 厦门锐传科技有限公司 浸水式板式臭氧发生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73487A (zh) * 2020-12-16 2021-03-30 厦门锐传科技有限公司 浸水式板式臭氧发生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1130854A (en) Shunt current elimination in electrochemical devices
CN103579658B (zh) 一种液流电池堆
CN209652439U (zh) 一种臭氧电解室电解结构
CN105692562A (zh) 介质阻挡放电板、板式臭氧发生器的基础单元构件及臭氧发生器模块
CN209721587U (zh) 臭氧发生装置
CN102427653A (zh) 一种引入微辉光放电模式的大气压非平衡等离子体源
CN103442509A (zh) 一种往复式多电离腔大气压非平衡等离子体反应器
CN205634886U (zh) 介质阻挡放电板及板式臭氧发生器的基础单元构件
CN206980996U (zh) 静电除尘器
CN103130190A (zh) 臭氧发生器放电装置
FI61525B (fi) Elektrolyscell
CN109210794B (zh) 一种新型浸没式加热电极
CN210424981U (zh) 一种真空直线布置的高压电极锅炉
CN202766645U (zh) 电解磷化设备
CN106957048B (zh) 一种堆栈式级联高效臭氧发生装置及其应用
JP2003089892A (ja) 挿入式電解槽及び水素・酸素燃料発生装置
CN207435112U (zh) 电絮凝单体反应器
CN102351281A (zh) 一种微间距多层脉冲电场流动处理室
CN201990752U (zh) 一种用于提高电镀均匀性的阳极
CN105752936B (zh) 平板式臭氧发生装置
CN204434733U (zh) 电解槽
CN204102723U (zh) 一种铝电解电容器化成箔的生产装置及其生产线
CN208577478U (zh) 一种电催化极板组件
CN203295198U (zh) 一种仿生蜂窝式放电单元嵌套结构的臭氧发生器
CN212174456U (zh) 一种组合式板状臭氧发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