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75429U - 一种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75429U
CN209675429U CN201920735006.1U CN201920735006U CN209675429U CN 209675429 U CN209675429 U CN 209675429U CN 201920735006 U CN201920735006 U CN 201920735006U CN 209675429 U CN209675429 U CN 2096754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ainage component
component
secondary cell
electrode assembly
drain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73500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周富
唐代春
龙熙桂
张小细
李白清
姜玲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73500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754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754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75429U/zh
Priority to EP20809286.6A priority patent/EP3799182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0/085486 priority patent/WO2020233302A1/zh
Priority to US17/145,613 priority patent/US20210135325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1Cells with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3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3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eads or ta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70Arrangements for stirring or circulating the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内腔,且内腔内具有电解液;顶盖组件,覆盖于壳体的开口;电极组件,位于内腔,且电极组件包括电极单元和极耳,沿长度方向X,电极单元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侧部,极耳从侧部延伸出;连接部件,用于连接极耳与顶盖组件;引流部件,位于对应的连接部件与侧部之间,并与连接部件相连,至少部分的引流部件与对应的侧部接触,且引流部件与电解液接触;其中,引流部件设置有避让部,避让部用于避让极耳。引流部件能够将壳体内腔中的电解液通入电极单元,提高电极组件中电解液的浸润性,降低电极组件析锂的风险,提高二次电池的使用寿命,且极耳能够通过避让部伸出,实现极耳与连接部件之间的固定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包括壳体和电极组件,且壳体内部容纳有电解液,电解液能够浸润电极组件,从而延长二次电池的使用寿命。该电极组件包括本体和极耳,对于极耳从本体侧部伸出的结构,电解液难以从底部浸润电极组件,二次电池长期工作后,电极组件内部缺乏电解液,电解液对二次电池的浸润性较差,容易出现析锂现象,影响二次电池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解液对二次电池的浸润性较差导致二次电池使用寿命较低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所述二次电池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开口和内腔,且所述内腔内具有电解液;
顶盖组件,覆盖于所述开口;
电极组件,位于所述内腔,且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电极单元和极耳,沿长度方向,所述电极单元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侧部,所述极耳从所述侧部延伸出;
连接部件,用于连接所述极耳与所述顶盖组件;
引流部件,所述引流部件位于对应的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侧部之间,并与所述连接部件相连,至少部分的所述引流部件与对应的所述侧部接触,且所述引流部件与所述电解液接触;
其中,所述引流部件设置有避让部,所述避让部用于避让所述极耳。
优选地,所述极耳包括本体部和延伸部,所述本体部从对应的所述侧部延伸出,所述延伸部相对于所述本体部弯折;
至少部分的所述本体部位于所述避让部内。
优选地,所述引流部件为板状结构;
沿宽度方向,所述引流部件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侧部相贴合。
优选地,沿宽度方向,所述引流部件的宽度小于所述连接部件的宽度。
优选地,沿高度方向,所述引流部件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电极组件的高度;
所述连接部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与所述顶盖组件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与所述极耳相连,且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弯折;
沿高度方向,所述引流部件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弯折的位置,所述引流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底部相抵;或者,
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绝缘膜,所述绝缘膜位于所述壳体与电极组件之间,沿高度方向,所述引流部件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弯折的位置,所述引流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绝缘膜的底部相抵。
优选地,所述电极组件包括多个阳极极片、多个阴极极片和多个隔离膜,所述隔离膜位于相邻所述阳极极片与所述阴极极片之间;
沿宽度方向,所述隔离膜具有超出所述阳极极片和所述阴极极片的第一端部;
所述引流部件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连接部件之间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引流部件包括阳极引流部件和阴极引流部件,其中,所述阳极引流部件和所述阴极引流部件分别位于所述电极组件沿宽度方向的两侧;
在所述电极组件的阴极,所述阴极极片具有超出所述阳极极片的第三端部,沿宽度方向,所述第三端部位于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阳极极片之间;
所述阴极引流部件的第一厚度D1满足D1≤d1+d2
其中,d1为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连接部件之间的距离,d2为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三端部之间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引流部件包括阳极引流部件和阴极引流部件,其中,所述阳极引流部件和所述阴极引流部件分别位于所述电极组件沿宽度方向的两侧;
在所述电极组件的阳极,所述阳极极片具有超出所述阴极极片的第二端部,沿宽度方向,所述第二端部位于所述阴极极片与所述第一端部之间;
所述阳极引流部件的第二厚度D2满足D1≤d1+d3
其中,d1为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连接部件之间的距离,d3为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引流部件的厚度d满足下述公式:
d=(L1×W1×G-L2×W2×ρ1)/(ρ2×H3×(W3-1)) (1)
其中,L1为所述阳极极片的总长度,或者所述阴极极片的总长度;W1为所述阳极极片的活性物质层的宽度或所述阴极极片的活性物质层的宽度;
G为相邻所述阳极极片之间的距离,或者相邻所述阴极极片之间的距离;
L2为所述隔离膜的总长度;W2为所述隔离膜的宽度;
H3为所述电极组件的高度;W3为所述连接部件的宽度;
ρ1为所述隔离膜的保液系数;ρ2为所述引流部件的保液系数。
优选地,避让部为缺口;
沿高度方向,所述缺口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分别与所述本体部相抵;
沿宽度方向,所述缺口具有第三侧壁,且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本体部相抵。
本申请中,设置引流部件后,注入壳体容纳腔内的部分电解液能够被引流部件吸收,且在该引流部件内,电解液能够扩散,由于该引流部件与电极组件的电极单元接触,因此,随着电极单元内部电解液的消耗,与电极单元接触的引流部件的电解液进入电极单元,从而不断将容纳腔中的电解液通入电极单元内,提高电极组件中电解液的浸润性,降低电极组件析锂的风险,提高二次电池的使用寿命。同时,当二次电池在工作过程中发生膨胀时,电极组件与壳体能够压缩该引流部件,从而使得引流部件能够释放出其内部储存的电解液,提高二次电池的保液能力,进一步提高二次电池的使用寿命。
同时,该引流部件设置避让部后,能够避让极耳,即极耳能够通过该避让部伸出,以便实现极耳与连接部件之间的固定连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所提供二次电池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俯视图;
图2为图1的爆炸图;
图3为图2中电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连接部件与引流部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引流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7为图6中Ⅰ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3中阴极极片、阳极极片和隔离膜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B-B向剖视图。
附图标记:
1-电极组件;
11-电极单元;
111-阳极极片;
111a-第二端部;
112-阴极极片;
112a-第三端部;
113-隔离膜;
113a-第一端部;
114-侧部;
12-极耳;
121-本体部;
122-延伸部;
2-引流部件;
21-阳极引流部件;
22-阴极引流部件;
23-避让部;
231-第一侧壁;
232-第二侧壁;
233-第三侧壁;
3-连接部件;
31-第一连接部;
32-第二连接部;
4-顶盖组件;
41-顶盖板;
411-防爆口;
5-绝缘膜;
6-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请参考附图1~7,其中,图1为本申请所提供二次电池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俯视图;图2为图1的爆炸图;图3为图2中电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连接部件与引流部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引流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的A-A向剖视图;图7为图6中Ⅰ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8为3中阴极极片、阳极极片和隔离膜的示意图;图9为图8的B-B向剖视图。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如图1和图2所示,该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件1、顶盖组件4和壳体6,其中,壳体6可为六面体形,也可为其他形状,且该壳体6内部形成容纳腔,用于容纳电极组件1和电解液,壳体6的一端开口,使得电极组件1可通过该开口放置于壳体2的容纳腔。其中,壳体2可包括金属材料,例如铝或铝合金等,也可包括绝缘材料,例如塑胶等。
如图3所示,电极组件1包括电极单元11和极耳12,沿长度方向X,电极单元11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侧部114,在该二次电池中,电极单元11的两侧部114分别延伸出两极耳12。如图8所示,该电极单元11包括阳极极片111、阴极极片112和隔离膜113,其中,隔离膜113位于相邻阳极极片111与阴极极片112之间,用于隔开阳极极片111与阴极极片112。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阳极极片111、隔离膜113与阴极极片112三者顺序堆叠并卷绕,形成电极组件1的电极单元11,即该电极单元11为卷绕式结构,在第二种具体实施例中,阳极极片111、隔离膜113与阴极极片112三者顺序堆叠,形成电极组件1的电极单元11,该电极单元11为叠片式结构。同时,电极单元11形成后具有缝隙,电解液能够通过缝隙进入电极单元11内,浸润阳极极片111与阴极极片112。
其中,阳极极片111包括阳极集流体(例如铜箔)和涂覆在阳极集流体表面的阳极活性物质层(例如石墨、碳或硅),阴极极片112包括阴极集流体(例如铝箔)和涂覆在阴极集流体表面的阴极活性物质层(例如三元材料、磷酸铁锂或钴酸锂)。在电极组件1的阳极,极耳12与阳极极片111相连,并从电极单元11中伸出,且该极耳12可直接由阳极集流体裁切而成;在电极组件1的阴极,极耳12与阴极极片112相连,并从电极单元11中伸出,且该极耳12可直接有阴极集流体裁切形成。
如图2所示,顶盖组件4包括顶盖板41和电极端子,顶盖板41固定于壳体6的开口,从而将电极组件1和电解液封闭于壳体6的容纳腔,电极端子设置于顶盖板41,并包括阳极电极端子和阴极电极端子,两电极端子与对应的极耳12之间通过连接部件3电连接,顶盖板41设置有防爆口411。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该二次电池还包括位于壳体6的容纳腔内的引流部件2,该引流部件2能够吸收电解液,并包括阳极引流部件21和阴极引流部件22,至少部分的引流部件2与对应的侧部114接触,且两个引流部件2均与电解液接触。其中,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该二次电池的两个引流部件2为分体式结构,二者之间没有连接部分。
其中,如图5所示,该引流部件2设置有避让部23,该避让部23用于避让极耳12。
本申请中,设置引流部件2后,注入壳体6容纳腔内的部分电解液能够被引流部件2吸收,且在该引流部件2内,电解液能够扩散,由于该引流部件2与电极组件1的电极单元11接触,因此,随着电极单元11内部电解液的消耗,与电极单元11接触的引流部件2的电解液进入电极单元11,从而不断将容纳腔中的电解液通入电极单元11内,提高电极组件1中电解液的浸润性,降低电极组件1析锂的风险,提高二次电池的使用寿命。同时,当二次电池在工作过程中发生膨胀时,电极组件1与壳体6能够压缩该引流部件2,从而使得引流部件2能够释放出其内部储存的电解液,提高二次电池的保液能力,进一步提高二次电池的使用寿命。
同时,该引流部件2设置避让部23后,能够避让极耳12,即极耳12能够通过该避让部23伸出,以便实现极耳12与连接部件3之间的固定连接,且当极耳12与连接部件3之间焊接连接时,该避让部23的设置还能够降低焊接过程中的热量损坏引流部件2的风险,提高引流部件2与二次电池的使用寿命。
其中,如图4所示,该连接部件3包括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其中,该第一连接部31延伸至电极组件1的顶部,用于与顶盖组件4连接,该第二连接部32延伸至电极组件1的侧部,用于与极耳12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该极耳12包括本体部121和延伸部122,其中,该本体部121从电极单元11的侧部114延伸出,且延伸部122从电极单元11内伸出后弯折,即该延伸部122相对于本体部121弯折,其中,该本体部121与顶盖组件4之间通过该连接部件3连接。同时,该本体部121的至少部分位于避让部23内。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该极耳12中,本体部121与侧部114相贴合,而延伸部122与本体部121之间沿长度方向X具有间隙,因此,当该引流部件2与侧部114相抵时,该引流部件2与极耳12的本体部121存在干涉的风险,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引流部件2设置避让部23,能够避让该本体部121,使得引流部件2能够与侧部114相贴合而不受本体部121的影响,从而提高引流部件2对电极组件1的浸润性,同时引流部件2与本体部121不干涉,还能减小二次电池长度方向的尺寸,提高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该二次电池成型后,本体部121的至少部分位于该避让部23内。
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示,该避让部23包括设于引流部件2的缺口,且沿高度方向Z,该缺口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231和第二侧壁232,本体部121的至少部分位于该缺口内,且沿高度方向Z,第一侧壁231、第二侧壁232分别与本体部121相抵。
因此,本实施例中,沿高度方向Z,该引流部件2能够通过极耳12的本体部121限位,从而防止引流部件2相对于极耳12沿高度方向Z运动,提高引流部件2在该二次电池中的稳定性。
同时,如图4和图5所示,沿宽度方向Y,该缺口具有第三侧壁233,且该第三侧壁233与本体部121相抵。
因此,本实施例中,沿宽度方向Y,该引流部件2能够通过极耳12的本体部121限位,从而防止引流部件2相对于极耳12沿宽度方向Y运动,进一步提高引流部件2在该二次电池中的稳定性。
另外,当该避让部23为缺口时,沿远离第三侧壁233的一侧,本体部121可超出该缺口,也可全部位于该缺口内,因此,至少部分的本体部121位于该缺口内。
以上各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该引流部件2为板状结构,且沿宽度方向Y,该引流部件2的一端面与电极单元11的侧部114相贴合,另一端面与连接部件3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该板状结构的引流部件2与侧部114的接触面积较大,从而能够提高引流部件2向电极组件1中输送电解液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二次电池的使用寿命。同时,通过将该引流部件2与连接部件3固定连接,能够实现引流部件2在壳体6中的固定。其中,引流部件2与连接部件3之间可通过胶粘连接。
如图2所示,沿宽度方向Y,该引流部件2的宽度小于连接部件3的宽度,同时,该引流部件2的宽度也小于对应侧部114的宽度。
可以理解,引流部件2的面积越大,其能够吸收的电解液量越多,且该引流部件2与侧部114的接触面积越大,其向电极单元11内部输送的电解液也越多,因此,增大引流部件2与电极单元11之间的接触面积有助于提高电极组件1的浸润性。但是,为了保证极耳12与连接部件3能够连接,该引流部件2的宽度不宜超过连接部件3的宽度。本实施例中,该引流部件2的宽度需尽量增大其与侧部114之间的接触面积,并避免占据过大的空间。
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沿高度方向Z,该引流部件2的高度大于或等于电极组件1的高度,以便保证壳体6底部的电解液能够通过该引流部件2输送至电极组件2内,且当引流部件2的高度等于电极组件1的高度时,在保证引流部件2具有较高的电解液输送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减小引流部件2的体积,增大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
该二次电池中,连接部件3的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相对弯折,第一连接部31用于与顶盖组件4相连,第二连接部32用于与极耳12相连,因此,该第一连接部31与第二连接部32在电极组件1的顶部弯折。因此,沿高度方向Z,该引流部件2的一端(上端)延伸至所述31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32相对弯折的位置,另一端(下端)与壳体6的底部相抵。
或者,当该二次电池包括绝缘膜5时,该绝缘膜5位于壳体6的内腔,沿高度方向Z,引流部件2的上端延伸至第一连接部31与第二连接部32相对弯折的位置,下端与绝缘膜5的底部相抵。
具体地,如图8所示,该电极单元11包括多个阳极极片111、多个阴极极片112和多个隔离膜113,隔离膜113位于相邻阳极极片111与阴极极片112之间,用于阳极极片111与阴极极片112之间的隔离,且为了保证两极片的完全隔绝,该隔离膜113的尺寸大于阳极极片111和阴极极片112的尺寸。如图8所示,沿宽度方向Y,隔离膜113具有超出阳极极片111和阴极极片112的第一端部113a,该引流部件2的厚度大于或等于第一端部113a与连接部件3之间的距离。
其中,由于隔离膜113的第一端部113a超出阳极极片111与阴极极片112,因此,对于该电极单元11来说,沿宽度方向Y,隔离膜113的第一端部113a为其最外端,因此,引流部件2与连接部件3相连并与该电极组件11相抵时,首先与第一端部113a接触,当该引流部件2的厚度过小(小于连接部件3与第一端部113a之间的距离)时,该引流部件2无法与电极组件11相抵,或者无法与连接部件3固定连接。因此,为了实现引流部件2在二次电池中的固定以及为电极单元11输送电解液,该引流部件2的厚度大于或等于第一端部113a与连接部件3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该电极单元11具有阴极和阳极,引流部件2包括阳极引流部件21和阴极引流部件22,且该阳极引流部件21位于电极单元11的阳极侧,阴极引流部件22位于电极单元12的阴极侧。在电极单元11的阴极侧,该阴极极片112具有超出阳极极片111的第三端部112a,沿宽度方向Y,该第三端部112a位于第一端部113a与阳极极片111之间,即该第三端部112a超出阳极极片111,但未超出隔离膜113的第一端部113a。
该阴极引流部件22的第一厚度D1满足D1≤d1+d2,其中,d1为第一端部113a与连接部件3之间的距离,d2为第一端部113a与第三端部112a之间的距离,即该阴极引流部件22的第一厚度满足:d1≤D1≤d1+d2
如上所述,阴极引流部件22的第一厚度D1小于d1时导致阴极引流部件22无法与电极单元11接触,而当阴极引流部件22的第一厚度D1大于d1时,该阴极引流部件22与电极单元11接触后挤压隔离膜113,且该阴极引流部件的第一厚度D1过大(D1>d1+d2)时,阴极引流部件22不仅挤压隔离膜113,还会挤压阴极极片112的第三端部112a,使得阴极极片112向内(朝向电极组件1中心)弯曲,导致该阴极极片112与阳极极片111接触,从而导致电极单元11的阴阳极发生短路。
因此,本实施例中,阴极引流部件22的第一厚度满足d1≤D1≤d1+d2时,在防止阴极极片112与阳极极片111短路的同时,能够保证阴极引流部件22与电极单元11的阴极侧接触。
同时,在该电极单元11的阳极,该阳极极片111具有超出阴极极片112的第二端部111a,沿宽度方向Y,该第二端部111a位于阴极极片112与第一端部113a之间,即该第一端部113a超出阴极极片112,但未超出隔离膜113的第一端部113a。
该阳极引流部件21的第二厚度D2满足D2≤d1+d3,其中,d1为第一端部113a与连接部件3之间的距离,d3为第一端部113a与第二端部111a之间的距离。
与阴极引流部件22类似,当该阳极引流部件21的第二厚度满足d1≤D2≤d1+d2时,能够防止阳极侧的阳极极片111与阴极极片112短路,并能够保证阳极引流部件21与电极单元11的阳极侧相抵。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阳极引流部件21的第二厚度D2与阴极引流部件22的第一厚度D1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二者的具体数值可根据电极单元阳极侧和阴极侧的参数决定。
另外,该所述引流部件2的厚度d满足下述公式:
d=(L1×W1×G-L2×W2×ρ1)/(ρ2×H3×(W3-1)) (1)
其中,L1为阳极极片111的总长度,或者为阴极极片112的总长度,且阳极极片111的总长度指的是该电极组件11展开后,阳极极片111的总长度,即各阳极极片111的长度之和;W1为阳极极片111中活性物质层的宽度或阴极极片112中活性物质层的宽度,如图8所示;如图9所示,G为相邻阳极极片111之间的距离,或者为相邻阴极极片112之间的距离;L2为隔离膜113的总长度,表示电极组件11展开后,隔离膜113的总长度,即为各隔离膜113的长度之和;W2为隔离膜113的宽度,如图8所示;H3为电极组件1的高度,如图6所示;W3为连接部件3的宽度,如图4所示;ρ1为隔离膜113的保液系数;ρ2为引流部件2的保液系数。
如上所述,公式(1)中的各参数均为可测参数或已知参数,通过该公式可计算出引流部件2的厚度d。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电池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开口和内腔,且所述内腔内具有电解液;
顶盖组件,覆盖于所述开口;
电极组件,位于所述内腔,且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电极单元和极耳,沿长度方向(X),所述电极单元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侧部,所述极耳从所述侧部延伸出;
连接部件,用于连接所述极耳与所述顶盖组件;
引流部件,所述引流部件位于对应的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侧部之间,并与所述连接部件相连,至少部分的所述引流部件与对应的所述侧部接触,且所述引流部件与所述电解液接触;
其中,所述引流部件设置有避让部,所述避让部用于避让所述极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极耳包括本体部和延伸部,所述本体部从对应的所述侧部延伸出,所述延伸部相对于所述本体部弯折;
至少部分的所述本体部位于所述避让部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流部件为板状结构;
沿宽度方向(Y),所述引流部件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侧部相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沿宽度方向(Y),所述引流部件的宽度小于所述连接部件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沿高度方向(Z),所述引流部件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电极组件的高度;
所述连接部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与所述顶盖组件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与所述极耳相连,且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弯折;
沿高度方向(Z),所述引流部件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弯折的位置,所述引流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底部相抵;或者,
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绝缘膜,所述绝缘膜位于所述壳体与电极组件之间,沿高度方向(Z),所述引流部件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弯折的位置,所述引流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绝缘膜的底部相抵。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组件包括多个阳极极片、多个阴极极片和多个隔离膜,所述隔离膜位于相邻所述阳极极片与所述阴极极片之间;
沿宽度方向(Y),所述隔离膜具有超出所述阳极极片和所述阴极极片的第一端部;
所述引流部件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连接部件之间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流部件包括阳极引流部件和阴极引流部件,其中,所述阳极引流部件和所述阴极引流部件分别位于所述电极组件沿宽度方向(Y)的两侧;
在所述电极组件的阴极,所述阴极极片具有超出所述阳极极片的第三端部,沿宽度方向(Y),所述第三端部位于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阳极极片之间;
所述阴极引流部件的第一厚度D1满足D1≤d1+d2
其中,d1为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连接部件之间的距离,d2为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三端部之间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流部件包括阳极引流部件和阴极引流部件,其中,所述阳极引流部件和所述阴极引流部件分别位于所述电极组件沿宽度方向(Y)的两侧;
在所述电极组件的阳极,所述阳极极片具有超出所述阴极极片的第二端部,沿宽度方向(Y),所述第二端部位于所述阴极极片与所述第一端部之间;
所述阳极引流部件的第二厚度D2满足D1≤d1+d3
其中,d1为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连接部件之间的距离,d3为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流部件的厚度d满足下述公式:
d=(L1×W1×G-L2×W2×ρ1)/(ρ2×H3×(W3-1)) (1)
其中,L1为所述阳极极片的总长度,或者所述阴极极片的总长度;W1为所述阳极极片的活性物质层的宽度或所述阴极极片的活性物质层的宽度;
G为相邻所述阳极极片之间的距离,或者相邻所述阴极极片之间的距离;
L2为所述隔离膜的总长度;W2为所述隔离膜的宽度;
H3为所述电极组件的高度;W3为所述连接部件的宽度;
ρ1为所述隔离膜的保液系数;ρ2为所述引流部件的保液系数。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避让部为缺口;
沿高度方向(Z),所述缺口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分别与所述本体部相抵;
沿宽度方向(Y),所述缺口具有第三侧壁,且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本体部相抵。
CN201920735006.1U 2019-05-21 2019-05-21 一种二次电池 Active CN2096754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35006.1U CN209675429U (zh) 2019-05-21 2019-05-21 一种二次电池
EP20809286.6A EP3799182A4 (en) 2019-05-21 2020-04-19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KIT AND ELECTRICAL DEVICE
PCT/CN2020/085486 WO2020233302A1 (zh) 2019-05-21 2020-04-19 一种二次电池、电池组及用电装置
US17/145,613 US20210135325A1 (en) 2019-05-21 2021-01-11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35006.1U CN209675429U (zh) 2019-05-21 2019-05-21 一种二次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75429U true CN209675429U (zh) 2019-11-22

Family

ID=685753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735006.1U Active CN209675429U (zh) 2019-05-21 2019-05-21 一种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135325A1 (zh)
EP (1) EP3799182A4 (zh)
CN (1) CN209675429U (zh)
WO (1) WO2020233302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33302A1 (zh) * 2019-05-21 2020-11-2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二次电池、电池组及用电装置
WO2022001660A1 (zh) * 2020-06-28 2022-01-0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芯引出片、电池及电动汽车
WO2022170494A1 (zh) * 2021-02-09 2022-08-1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组件及其相关电池、装置、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
WO2023173721A1 (zh) * 2022-03-18 2023-09-2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模组、电池和用电装置
CN117096514A (zh) * 2023-10-20 2023-11-21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顶盖组件、电池及用电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42181A (zh) * 2021-11-30 2022-03-04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电芯装配方法及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147171B1 (ko) * 2009-04-21 2012-05-25 에스비리모티브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JP2018092814A (ja) * 2016-12-05 2018-06-14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CN206574809U (zh) * 2017-02-07 2017-10-20 山东衡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铝壳电芯结构
CN208819970U (zh) * 2018-10-26 2019-05-0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CN209675429U (zh) * 2019-05-21 2019-11-2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二次电池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33302A1 (zh) * 2019-05-21 2020-11-2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二次电池、电池组及用电装置
WO2022001660A1 (zh) * 2020-06-28 2022-01-0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芯引出片、电池及电动汽车
WO2022170494A1 (zh) * 2021-02-09 2022-08-1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组件及其相关电池、装置、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
WO2023173721A1 (zh) * 2022-03-18 2023-09-2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模组、电池和用电装置
CN117096514A (zh) * 2023-10-20 2023-11-21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顶盖组件、电池及用电设备
CN117096514B (zh) * 2023-10-20 2024-03-29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顶盖组件、电池及用电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99182A1 (en) 2021-03-31
WO2020233302A1 (zh) 2020-11-26
US20210135325A1 (en) 2021-05-06
EP3799182A4 (en) 2021-09-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675429U (zh) 一种二次电池
EP2002495B1 (en)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mproved safety and capacity
US8313851B2 (en) Lithium rechargeable battery
KR100807029B1 (ko) 이차전지
US7498099B2 (en) Film covered battery
EP4040552A1 (en) Secondary cell
US20220200110A1 (en) Secondary battery
KR101233466B1 (ko) 리튬 이차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WO2021000781A1 (zh) 二次电池
EP2092586A1 (en) Bipolar battery
CN209401762U (zh) 二次电池和电池模组
JP4446735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209592090U (zh) 二次电池
CN209104287U (zh) 二次电池
CN209401731U (zh) 二次电池
CN208622878U (zh) 二次电池和电池模组
KR20070025687A (ko) 리튬 이차전지
CN209104320U (zh) 二次电池
KR100329854B1 (ko) 리튬이온 이차전지
CN109041584A (zh) 锂金属电池
CN209401735U (zh) 电极组件和二次电池
JP2001273931A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CN215933698U (zh) 一种壳体组件及电池
CN219801206U (zh) 单体电池及电池装置
KR20150000672A (ko) 만입형 그루브가 형성되어 있는 전지 케이스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