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71458U - 包括双离合器机构的离合器模块 - Google Patents

包括双离合器机构的离合器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71458U
CN209671458U CN201821169760.5U CN201821169760U CN209671458U CN 209671458 U CN209671458 U CN 209671458U CN 201821169760 U CN201821169760 U CN 201821169760U CN 209671458 U CN209671458 U CN 2096714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utch
actuator
bearing
friction element
elastic re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16976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A.多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aleo Embrayages SAS
Original Assignee
Valeo Embrayages S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aleo Embrayages SAS filed Critical Valeo Embrayages SAS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714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714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Fluid-actuated clutches
    • F16D25/08Fluid-actuated clutches with fluid-actuated member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 F16D25/082Fluid-actuated clutches with fluid-actuated member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the line of action of the fluid-actuated members co-inciding with the axis of rot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Fluid-actuated clutches
    • F16D25/10Clutch systems with a plurality of fluid-actuated clutch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00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 F16D21/02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for interconnecting three or more shafts or other transmission members in different ways
    • F16D21/06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for interconnecting three or more shafts or other transmission members in different ways at least two driving shafts or two driven shafts being concentric
    • F16D2021/0661Hydraulically actuated multiple lamellae clutch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括双离合器机构的离合器模块,包括双离合器机构(10)和该机构(10)的离合器的致动系统(300),该机构(10)包括:输入盘承载件(106),与离合器(100)和离合器(200)的摩擦元件旋转联接;轴承(113),插置于盘承载件(106)与系统(300)之间;该系统(300)包括:第一致动器(330)和第二致动器(330),其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该第一位置中,离合器(100)和离合器(200)相应地处于接合位置,在该第二位置中,所述离合器(100)和离合器(200)相应地处于分离位置;在所述第二位置,轴承(113)与第一致动器(320)和/或第二致动器(330)的弹性复位元件处于机械关系。复位元件(400)在轴承(113)上施加轴向预加载力,该轴向预加载力在第二位置中不为零。

Description

包括双离合器机构的离合器模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离合器模块,其包括诸如用于汽车领域的双离合器机构。
背景技术
已知双离合器机构包括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以及第一致动器和第二致动器,第一致动器和第二致动器允许产生用于分别将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配置成接合配置或分离配置的力。在每个致动器处产生的力通过力传递构件轴向传递到对应的离合器。因此,致动器的轴向位移传递到对应的力传递构件,该力传递构件又使第一摩擦元件相对于对应的离合器的第二摩擦元件轴向移位,以便将所述对应的离合器配置到上述配置中的一个或另一个中。
以已知的方式,第一离合器的第一摩擦元件旋转地联接到第一输入盘承载件;第二离合器的第一摩擦元件旋转地联接到第二输入盘承载件。这两个输入盘承载件通过输入板旋转地联接到马达轴,以根据每个离合器的配置将马达扭矩传递到双离合器机构的传动轴中的一个。为此目的,第一离合器的第二摩擦元件旋转地联接到第一传动轴;第二离合器的第二摩擦元件旋转地联接到第二传动轴。每个离合器的摩擦元件的旋转联接通过由每个输入盘承载件承载的沟槽实现。
第一输入盘承载件的内径向端部接触抵靠双离合器机构的支撑轴承。支撑轴承还与轴向延伸元件接触,轴向延伸元件包括容纳第一致动器和第二致动器的壳体。支撑轴承还与轴向止动环轴向接触,轴向止动环用于阻止离合器机构的轴向位移。
在这种配置中使用支撑轴承的第一个缺点在于可能产生噪声的操作,这会给机动车辆的使用者带来不适。
在这种配置中使用支撑轴承的第二个缺点在于损坏和破毁支撑轴承的可能性,特别是由于支撑轴承经受的机械振动而引起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提出新的离合器模块至少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并且进一步提供其他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利用一种离合器模块实现上述目的中的至少一个,该离合器模块包括双离合器机构和双离合器机构的致动系统,双离合机构包括:
-输入盘承载件,其设置成一方面旋转地联接到第一离合器的摩擦元件和且另一方面旋转地联接到第二离合器的摩擦元件;
-支撑轴承,其意于定位于输入盘承载件和致动系统之间的中间位置中;
致动系统包括:
-第一致动器,其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中,第一离合器处于接合位置,在第二位置中,第一离合器处于分离位置,
-第二致动器,其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中,第二离合器处于接合位置,在第二位置中,第二离合器处于分离位置;
在第一致动器和/或第二致动器的第二位置中,双离合器机构的支撑轴承与第一致动器和/或第二致动器的至少一个弹性复位元件机械关联(en relation mécaniqueavec)。弹性复位元件在支撑轴承上施加轴向预加载力,该轴向预加载力至少在第一致动器和/或第二致动器的第二位置中是非零的。
因此,这种有利的配置允许在支承轴承上保持恒定的轴向力,并因此减少对支承轴承的滚动元件的磨损影响。
在接下来的说明中,为了便于理解,将以非限制性的方式使用以下术语:
-沿着相对于由离合器模块的主旋转轴线O确定的轴向取向的方向的“前部”或“后部”,“后部”表示定位于图的右侧的部分、在变速器侧,“前部”表示图的左侧部分、在发动机侧;和
-相对于轴线O并沿着径向取向的“内/内部”或“外/外部”,与所述轴向取向正交,“内部”表示接近轴线O的部分且“外部”表示远离轴线O的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离合器模块可以有利地包括以下改进中的至少一个,形成这些改进的技术特征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
-轴向预加载力通过输入盘承载件施加。换句话说,输入盘承载件位于一方面的弹性复位元件与另一方面的支撑轴承之间的中间位置中,以使得输入盘承载件被配置为在所述弹性复位元件处传递轴向力;
-输入盘承载件包括与支撑轴承联结的内径向端部,以便于在所述输入盘承载件和支撑轴承之间传递轴向力;
-输入盘承载件的内径向端部包括跟部和支承肩部,该支承肩部通过径向接触表面抵靠支撑轴承的外圈。
-弹性复位元件配置成至少在第一离合器和/或第二离合器的第二位置中输送大于或等于50N的轴向预加载力。通常,弹性复位元件配置成至少在第一离合器和/或第二离合器的第二位置中输送大于最小预加载力(例如等于 50N)的轴向预加载力,以确保支撑轴承的恒定预应力,而无论致动系统的配置、和/或第一致动器和/或第二致动器的位置如何;
-根据第一实施例,弹性复位元件插置于输入盘承载件和第一致动器之间;
-根据第二实施例,弹性复位元件插置于输入盘承载件和第二致动器之间;
-根据第三实施例,弹性复位元件插置于第一离合器的第一摩擦元件和第一离合器的第二摩擦元件之间;
-根据第四实施例,弹性复位元件插置于第二离合器的第一摩擦元件和第二离合器的第二摩擦元件之间;
-支撑轴承与轴向止动元件接触,该轴向止动元件与致动系统的壳体联结,以相对于所述壳体将支撑轴承轴向地(至少向前)锁定。根据第一实施变型,轴向致动元件与壳体联结。轴向止动元件与壳体一体地形成,所述轴向止动构件形成轴向止挡件,支撑轴承支承抵靠该轴向止挡件。根据第二实施变型,轴向止动元件直接或间接地添加在壳体上,如下所述;
-轴向止动元件包括容纳于在壳体中设置的周向凹槽中的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轴向止动元件的环经由其在所述壳体的周向凹槽中的容纳而直接添加在壳体上。替代地,双离合器机构包括通过支撑轴承支撑所述双离合器机构的离合器支撑件,轴向止动元件包括容纳于在离合器支撑件中设置的周边凹槽中的环,该离合器支撑件通过所述支撑轴承支撑所述双离合器机构。在这种情况下,形成轴向止动元件的环经由离合器支撑件和其中容纳环的周边凹槽间接地添加在所述壳体上。离合器支撑件与壳体联结,壳体与所述离合器支撑件旋转地和/或轴向地联接。
-致动系统的壳体容纳第一致动器和第二致动器;
-双离合机构根据轴向配置布置,第一离合器轴向地位于第二离合器的前面;
-双离合器机构根据径向配置布置,第一离合器在径向上位于第二离合器的外侧。
附图说明
一方面通过接下来的说明,另一方面通过参照示意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给出的多个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进一步显现,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离合器模块的第一实施例的轴向剖视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离合器模块的第二实施例的轴向剖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离合器模块的第三实施例的轴向剖视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离合器模块的第四实施例的轴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当然,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变型和不同实施形式可以根据各种各样的组合彼此关联,只要它们不是不兼容的或彼此相排斥的。尤其可以构想本实用新型的这样的变型:这些变型仅包括以下以与其它所描述特征孤立的方式描述的特征的选集(une sélection),如果该特征选集足以相对于现有技术提供技术优点或区别本实用新型。
特别地,所描述的所有变型和所有实施方式都可以相互组合,如果技术方面不存在对该组合的阻碍。
在附图中,多个附图共有的元件保留相同的附图标记。
参考图1至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离合器模块1的示例性实施例。离合器模块1包括双离合器机构10和双离合器机构10的离合器的致动系统300。
双离合器机构10优选地为湿式双离合器的类型。双离合器机构10优选地仍然处于所谓的径向配置,第一离合器100位于第二离合器200的外侧,如图中所示。根据未示出的另一实施形式,双离合器机构10处于轴向配置,其中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同轴定位。
以一般的方式,双离合器机构10被布置为能够分别通过第一离合器100 或第二离合器200使马达输入轴交替地联接到第一传动轴或第二传动轴。
第一离合器100和第二离合器200有利地是多盘类型的。每个多盘离合器一方面包括旋转联结地连接到输入轴的多个第一摩擦元件101、201(例如法兰),另一方面包括旋转联结地连接到传动轴中的至少一个的多个第二摩擦元件102、202(例如摩擦盘)。
可选地,所述多个第一摩擦元件101、201由旋转联结地连接到输入轴的摩擦盘构成,并且所述多个第二摩擦元件102、202由旋转联结地连接到传动轴中的至少一个的法兰构成。
当第一离合器100被配置为处于所谓的接合位置中时,第一传动轴旋转地联接到输入轴,并被输入轴驱动旋转,对于该接合位置,第一离合器100 的所述多个第一摩擦元件101旋转联接到第一离合器100的所述多个第二摩擦元件102。替代地,当第一离合器100被配置为处于所谓的分离位置中时,第一传动轴与输入轴脱离旋转接合,对于该分离位置,第一离合器100的所述多个第一摩擦元件101与第一离合器100的所述多个第二摩擦元件102脱离旋转接合。
类似地,当第二离合器200被配置为处于接合配置中时,第二传动轴旋转联接到输入轴并被输入轴驱动旋转,对于该接合配置,第二离合器200的所述多个第一摩擦元件201旋转联接到第二离合器200的所述多个第二摩擦元件202。替代地,当第二离合器200被配置为处于所谓的分离位置中时,第二传动轴与输入轴的脱离旋转接合,对于该分离位置,第二离合器200的所述多个第一摩擦元件201与第二离合器200的所述多个第二摩擦元件202 的脱离旋转接合。
第一离合器100和第二离合器200被布置为根据每个第一离合器100和第二离合器200的相应配置并通过输入板109将输入轴的所谓的输入功率——扭矩和转速——交替地传递到两个传动轴中的一个。
第一离合器100和第二离合器200被布置为不同时处于相同的接合配置中。相反,第一离合器100和第二离合器200可以同时被配置到其分离位置中。
在输入板109的上端部那一侧,输入板109通过输入盘承载件106旋转连接到第一离合器100,输入盘承载件106优选地通过形状配合(例如通过沟槽)旋转连接到输入板109。
第一离合器100和第二离合器200由致动系统300控制,致动系统300 布置成能够将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配置在接合配置和分离配置之间的任何配置中。
致动系统300包括:
-第一致动器320,被布置为将第一离合器100配置到接合配置与分离配置之间的配置中;
-第二致动器330,被布置为将第二离合器200配置到接合配置与分离配置之间的配置中。
-壳体307,其中容纳第一致动器320和第二致动器330的至少一部分。
换句话说,第一致动器320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中第一离合器100处于接合位置,在第二位置中第一离合器100处于分离位置,第二致动器330则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一位置之间移动,在该第一位置中第二离合器200处于接合位置,在该第二位置中第二离合器200处于分离位置。
优选地,第一致动器320和第二致动器330是液压缸类型的。第一致动器320和第二致动器330可各自包括环形活塞,每个环形活塞与轴线O同轴并产生轴向运动以配置对应的离合器。在这种情况下,致动系统300还包括用于每个致动器320、330的液压流体供应管道。优选地,该液压流体是受压流体,例如油。
第一致动器320通过第一力传递构件105连接到第一离合器100。第一力传递部件105被布置为经由其上延伸部将轴向力传递到第一离合器100,所述上延伸部轴向向前AV延伸,以便能够使得第一摩擦元件101一方面与第二摩擦元件102、另一方面与输入板109的外部反作用器件103分开或按压第一摩擦元件101一方面抵靠第二摩擦元件102、另一方面抵靠输入板109 的外部反作用器件103。当第一摩擦元件101与第二摩擦元件102分开时,第一离合器100则配置到其分离配置中。另一方面,当第一摩擦元件101被按压抵靠第二摩擦元件102时,第一离合器100则配置到其接合配置中。
第一力传递构件105采用在其外径向端部处向前轴向弯曲并成波状的板的形式。更具体地,第一力传递构件105通过多个外轴向延伸承载件1051 与第一离合器100协作,所述多个外轴向延伸承载件1051允许在第一致动器320的向前AV的轴向运动的作用下向前AV推动第一离合器100的摩擦元件101、102。
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一力传递构件105可以通过冲压获得。
第一力传递构件105包括位于外轴向延伸承载件1051后部AR的上径向延伸承载件1052。上径向延伸承载件1052从第一离合器100径向延伸直到第二离合器200的内部。
外部反作用器件103与输入板109联结。优选地,外部反作用器件103 与输入板109成一体;替代地,外部反作用器件103通过任何固定器件联结地固定到输入板109,例如通过铆接或焊接。
外部反作用器件103具有与第一或第二摩擦元件101、102的形状互补的形状,以允许在第一致动器320施加向前AV的轴向力以将第一离合器100 配置到其接合位置中时第一和第二摩擦元件101、102通过摩擦联接。
外部反作用器件103尤其具有与输入盘承载件106的对应的内部沟槽协作的外部沟槽。
第一摩擦元件101意图通过形成所述第一离合器100的输出元件的第一输出盘承载件110旋转联接到第一传动轴。更具体地,第一输出盘承载件110 一方面在其上端部处旋转地联接到第二摩擦元件102,另一方面在其下端部处旋转地联接到第一输出毂120。
第一输出盘承载件110在其外径向周边上包括轴向延伸部107,该轴向延伸部107设有意于与第一离合器100的每个第二摩擦元件102上(更特别地,于每个第二摩擦元件102的内径向周边处)的互补的齿协作的齿。第一输出盘承载件110由此通过啮合与第一离合器100的第二摩擦元件102旋转联接。
第一输出盘承载件110在其下径向端部处连接到第一输出毂120,优选地通过焊接或通过铆接固定在一起。
第一输出毂120在径向内侧包括轴向沟槽,所述轴向沟槽被布置为与定位于第一传动轴上的互补沟槽协作,以实现旋转联接。
类似地,双离合器机构10的第二离合器200具有与第一离合器100的设计类似的设计。
第二致动器330通过第二力传递构件205连接到第二离合器200。第二力传递构件205轴向定位于输入盘承载件106与第一力传递构件105之间。
第二力传递构件205被布置为用于经由其上延伸部将轴向力传递到第二离合器200,所述上延伸部轴向向前AV延伸并穿过设置在输入盘承载件106 中的开口108,以便能够使得第一摩擦元件201一方面与第二摩擦元件202、并另一方面与内部反作用器件203分开或按压第一摩擦元件201一方面抵靠第二摩擦元件202、并另一方面抵靠内部反作用器件203。当第一摩擦元件 201与第二摩擦元件202分开时,第二离合器200则配置到其分离配置中。另一方面,当第一摩擦元件201被按压抵靠第二摩擦元件202时,第二离合器200则配置到其接合配置中。
第二力传递构件205采用在其外径向端部处向前AV轴向弯曲并成波状的板的形式。更具体地,第二力传递构件205通过多个外轴向延伸承载件 2051与第二离合器200协作,所述多个外轴向延伸承载件2051允许在第二致动器330的向前AV的轴向运动的作用下向前AV推动第二离合器200的摩擦元件201、202。
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二力传递构件205可以通过冲压获得。
内部反作用器件203与轴向延伸部206的向前AV取向并与输入盘承载件106联结的一部分联结,该部分通过例如焊接或铆接的任何方式固定到输入盘承载件106。替代地,内部反作用器件203和输入盘承载件106一体地形成。内部反作用器件203具有与第一或第二摩擦元件201、202的形状互补的形状,以允许在第二致动器330施加向前AV的轴向力以将第二离合器 200配置在其接合位置中时第一和第二摩擦元件201、202的通过摩擦的联接。
作为非限制性例子,内部反作用器件203可采用环的形式,该环在外周边上具有齿、并具有轴向向后AR延伸的中央支承凹槽。
第二离合器200意图通过形成所述第二离合器200的输出元件的第二输出盘承载件210旋转联接到第二传动轴。更具体地,第二输出盘承载件210 一方面在其上端部处旋转地联接到第二摩擦元件202,另一方面在其下端部处旋转地联接到第二输出毂220。
第二输出盘承载件210在其外径向周边上包括轴向延伸部207,该轴向延伸部207设有意于与第二离合器200的每个第二摩擦元件202上(更特别地,于每个第二摩擦元件202的内径向周边处)的互补的齿协作的齿。第二输出盘承载件210由此通过啮合与第二离合器200的第二摩擦元件202旋转联接。
第二输出盘承载件210在其下径向端部处连接到第二输出毂220,优选地通过焊接或通过铆接固定在一起。
第二输出毂220在径向内侧包括轴向沟槽,所述轴向沟槽被布置为与定位于第二传动轴上的互补沟槽协作,以实现旋转联接。
支撑轴承113插置于输入盘承载件106和双离合器机构10的离合器的致动系统300之间。支撑轴承113设置成使固定和静止的致动系统300和可围绕轴线O旋转移动的输入盘承载件106脱离旋转接合。因此,支撑轴承 113允许承受第一离合器100和第二离合器200的径向力。通常,支撑轴承 113是滚珠轴承或类似的类型。
更具体地,输入盘承载件106包括内径向端部1065,其至少径向支承在支撑轴承113上。更具体地,内径向端部1065包括跟部10651和支承肩部 10652,支承肩部10652径向支承抵靠双离合器机构10的支撑轴承113的外圈1131。径向支承通过径向接触表面1132实现。这种有利的配置允许径向地支撑双离合器机构10的重量和径向力。
支撑轴承113与在所述第二位置的第一致动器320和/或第二致动器330 的至少一个弹性复位元件400处于机械关系,也就是说其中第一致动器320 和/或第二致动器330处于分离位置的位置。换句话说,弹性复位元件400 被设置成使第一致动器320和/或第二致动器330返回到第一致动器320和/ 或第二致动器330的第二位置,这允许第一离合器100和/或第二离合器200 的分离。
应当理解,支撑轴承113和弹性复位元件400之间的机械关系允许在支撑轴承113和弹性复位元件400之间传递轴向机械力。换句话说,该机械关系基于支撑轴承113和弹性复位元件400之间的连续结构链,该连续性例如是由于支撑轴承113和弹性复位元件400之间的直接接触或者通过插置于支撑轴承113和弹性复位元件400之间的至少一个中间件。
有利地,弹性复位元件400在支撑轴承113上施加轴向预加载力,该轴向预加载力在第二位置中不为零。换句话说,弹性复位元件400配置成施加基本上平行于轴线O并且向前AV取向的非零轴向力,包括当第一离合器100 和/或第二离合器200处于分离位置时。作为优选示例,轴向预加载力大于 50N。这里应理解的是,在分离位置,弹性复位元件400在支撑轴承113上施加至少50N的轴向预加载力,这避免了由支撑轴承113的不合时宜的振动引起的离合器模块1的噪声操作,并且这避免了特别是由于支撑轴承113经受的机械振动而引起的支撑轴承113的损坏和/或拆卸。
弹性复位元件400可以在双离合器机构10内采用不同的形状和/或位置,如图1至图4所示。
弹性复位元件400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贝氏垫圈和/或螺旋形元件,该螺旋形元件被设计成在支撑轴承113上输送至少50N的应力,包括处于第一离合器100和/或第二离合器200的分离位置时。
根据图1中所示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弹性复位元件400是多个并且插置在第一离合器100的第一摩擦元件101和第一离合器100的第二摩擦元件 201之间。
根据图2中所示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弹性复位元件400是多个并且插置在第二离合器200的第一摩擦元件201和第二离合器200的第二摩擦元件 202之间。
根据图3所示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弹性复位元件插置于第一力传递构件105和输入盘承载件106之间。
根据图4所示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弹性复位元件插置于第二力传递构件205和输入盘承载件106之间。
根据前述四个实施例描述的变型可彼此组合。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描述的例子,可以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地对这些例子进行大量的改造。特别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特征、形式、变型和实施方式可以根据各种各样的组合彼此关联,只要它们不是不兼容的或彼此相排斥的。特别地,前述所有实施方式和变型是可相互组合的。

Claims (10)

1.一种离合器模块,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双离合器机构(10)和所述双离合器机构(10)的致动系统(300),所述双离合器机构(10)包括:
输入盘承载件(106),其设置成一方面旋转地联接到第一离合器(100)的摩擦元件且另一方面旋转地联接到第二离合器(200)的摩擦元件;
支撑轴承(113),其位于所述输入盘承载件(106)和所述致动系统(300)之间的中间位置中;
所述致动系统(300)包括:
第一致动器(320),其能够在其中所述第一离合器(100)处于接合位置的第一位置和其中所述第一离合器(100)处于分离位置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第二致动器(330),其能够在其中所述第二离合器(200)处于接合位置的第一位置和其中所述第二离合器(200)处于分离位置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在所述第一致动器(320)和/或所述第二致动器(330)的第二位置中,所述双离合器机构的所述支撑轴承(113)与所述第一致动器(320)和/或所述第二致动器(330)的至少一个弹性复位元件机械关联,所述弹性复位元件(400)在所述支撑轴承(113)上施加轴向预加载力,所述轴向预加载力在所述第一致动器(320)和/或所述第二致动器(330)的第二位置中是非零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盘承载件位于一方面的弹性复位元件与另一方面的支撑轴承之间的中间位置中,使得所述输入盘承载件(106)被配置为传递所述弹性复位元件处的轴向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合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盘承载件(106)包括与所述支撑轴承(113)联结的内径向端部(106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合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径向端部(1065)包括跟部(10651)和支承肩部(10652),所述支承肩部通过径向接触表面(1132)抵靠所述支撑轴承(113)的外圈(1131)。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合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复位元件(400)配置成至少在所述第一离合器(100)和/或所述第二离合器(200)的第二位置中输送大于或等于50N的轴向预加载力。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合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复位元件(400)插置于所述输入盘承载件(106)与所述第一致动器(320)之间、或所述弹性复位元件(400)插置于所述输入盘承载件(106)与所述第二致动器(330)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合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复位元件(400)插置于所述第一离合器(100)的第一摩擦元件(101)与所述第一离合器(100)的第二摩擦元件(102)之间,或所述弹性复位元件(400)插置于所述第二离合器(200)的第一摩擦元件(201)与所述第二离合器(200)的第二摩擦元件(202)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合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轴承(113)接触与所述致动系统(300)的壳体(307)联结的轴向止动元件(307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离合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止动元件(3071)包括容纳于在所述壳体(307)中设置的周向凹槽(3073)中的环(3072)。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合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离合器机构(10)根据径向配置布置,所述第一离合器(100)在径向上位于所述第二离合器(200)的外侧。
CN201821169760.5U 2017-07-21 2018-07-23 包括双离合器机构的离合器模块 Active CN20967145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FR1756934A FR3069295B1 (fr) 2017-07-21 2017-07-21 Module d'embrayage comprenant un mecanisme a double embrayages
FR1756934 2017-07-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71458U true CN209671458U (zh) 2019-11-22

Family

ID=603022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169760.5U Active CN209671458U (zh) 2017-07-21 2018-07-23 包括双离合器机构的离合器模块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71458U (zh)
FR (1) FR3069295B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1122741B4 (de) * 2010-12-21 2021-01-28 Borgwarner Inc. Kupplungseinrichtung
DE102015205574A1 (de) * 2015-03-27 2016-09-29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Doppelkupplung
DE102015226272B4 (de) * 2015-12-21 2022-03-10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Lagerung einer Doppelkupplung
DE102015226220A1 (de) * 2015-12-21 2017-06-22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Doppelkuppl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FR3069295B1 (fr) 2020-02-28
FR3069295A1 (fr) 2019-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35231B (zh) 多离合器装置,尤其是径向双离合器装置
JP4785668B2 (ja) 多板クラッチ
CN105443606B (zh) 用于传动系统的湿式双离合器机构
CN102822551B (zh) 双离合器
CN102537120B (zh) 离合器装置
CN101128336B (zh) 汽车热力发动机的变速箱主轴与可逆电机的转子之间的连接装置
US10458486B2 (en) Clutch mechanism and method for installing such mechanism on transmission drivetrain
CN109790880B (zh) 三重离合器及其致动器
US9574619B1 (en) Pawl grounding clutch with synchronizer
KR20180040682A (ko) 하이브리드 구동 시스템용 클러치 장치
US6457572B1 (en) Double clutch assembly
CN102141097B (zh) 应用杠杆的干式离合器
JP2018536125A (ja) ローテーション軸線を有する摩擦クラッチ
CN109661526B (zh) 紧凑的双离合器机构和包括这种双离合机构的变速器系统
US8708122B2 (en) Clutch actuation system
KR102650280B1 (ko) 클러치 기구 및 그러한 클러치 기구를 포함하는 전동 시스템
US20190128344A1 (en) Centrifugal clutch with friction-minimized coupling pin and drivetrain
CN103998809A (zh) 分离系统
CN107218317B (zh) 用于车辆变速器的摩擦离合器
CN109983245B (zh) 离合器机构在变速器上的径向组装
CN209671458U (zh) 包括双离合器机构的离合器模块
CN103221708B (zh) 扭矩传递装置
JP4662899B2 (ja) 多板クラッチ
KR101647529B1 (ko) 이중 포크 제어 장치를 포함하는 이중 클러치 메커니즘
JP2013133887A (ja) クラッチレリー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