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55973U - 高稳定性带尾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高稳定性带尾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55973U
CN209655973U CN201920441958.2U CN201920441958U CN209655973U CN 209655973 U CN209655973 U CN 209655973U CN 201920441958 U CN201920441958 U CN 201920441958U CN 209655973 U CN209655973 U CN 2096559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support bar
connect
magnetic tape
bearing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4195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管聪聪
郑杰
叶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Dingxi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Dingx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Dingxi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an Dingx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44195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559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559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559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高稳定性带尾检测装置,属于带钢加工技术领域,所述高稳定性带尾检测装置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上支撑杆和下支撑杆、吸尘管、以及吸尘装置;所述上支撑杆和下支撑杆的中部分别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开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侧壁上均设有抽风口;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红外线接收器,所述第二凹槽内设有红外线发射器;所述吸尘管的一端与抽风口连接另一端与吸尘装置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稳定性带尾检测装置,不易受外界作业人员以及光纤的干扰,凹槽内设有抽风口,配合吸尘管和吸尘装置可保证凹槽内无灰尘积累,保证了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运行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高稳定性带尾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带钢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稳定性带尾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连续退火炉生产时通过加热、酸碱洗等工艺对带钢进行处理。生产时需要将钢卷进行开卷,经过各道工艺处理后再进行卷取。卷取过程中由于处理到带尾时需要改变卷取方法,才能够保证带尾不会松弛。在现代生产处理系统中,一些厂商采用红外感应技术对带尾进行检测,但是传统的检测装置红外感应装置暴露在外界,易受到外界环境干扰,如光线、灰尘、作业人员的移动等,时常发送错误的信号,影响正常生产。因此大多数情况下仍需要作业人员对卷取状况进行实时观测,监控带尾的位置,卷取快到带尾时对卷取机的运行进行控制调整,改变卷取的方式,保证带钢能够完成卷取,但是这种传统的方式需要作业人员时刻对带钢进行监控,提升了整个生产线所需的人员,不符合现代化工业数控化、自动化的发展理念。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对卷取中的带钢的带尾进行检测的、运行稳定的高稳定性带尾检测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高稳定性带尾检测装置,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上支撑杆和下支撑杆、吸尘管、以及吸尘装置,所述上支撑杆设置于下支撑杆的正上方,所述上支撑杆和下支撑杆的中部分别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开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内侧壁上均设有抽风口;
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红外线接收器,所述第二凹槽内设有红外线发射器,所述红外线接收器设置于所述红外线发射器的正上方;
所述吸尘管的一端与抽风口连接,另一端与吸尘装置连接。
其中,还包括上辊和下辊,所述上辊设置于下辊的正上方,所述上辊的两端通过第一轴承支架与机架连接;所述下辊的两端通过第二轴承支架与机架连接;
所述上支撑杆设置于上辊的一侧,所述上支撑杆与第一轴承支架连接,所述下支撑杆设置于下辊的一侧,所述下支撑杆与第二轴承支架连接。
其中,所述高稳定性带尾检测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提升油缸,所述提升油缸设置于上辊的上方,所述提升油缸包括缸体、设置在缸体内的活塞杆及固定在活塞杆一端的活塞,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与第一轴承支架连接;
所述第一轴承支架与机架滑动连接。
其中,所述高稳定性带尾检测装置包括两个提升油缸。
其中,所述第一轴承支架与机架通过直线导轨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轴承支架可沿机架高度方向滑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支撑杆内设置红外线接收器和红外线发射器,能够向卷取机的控制单元发送检测到带尾的信号,保证卷取的正常进行,运行时带尾从红外线接收器和红外线发射器之间穿过,红外线发射器设置于带钢的下侧,且红外线接收器和红外线发射器均设置在凹槽内,能够有效保证红外线接收器和红外线发射器的正常运行,不受外界作业人员的干扰,同时通过抽风口连接吸尘管和吸尘装置,可时刻保持凹槽内无灰尘积累,进一步保证了红外线接收器和红外线发射器的正常运行,该高稳定性带尾检测装置不易受外界干扰且运行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高稳定性带尾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高稳定性带尾检测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图1的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1、机架;2、上支撑杆;21、第一凹槽;22、红外线接收器;
3、下支撑杆;31、第二凹槽;32、红外线发射器;4、抽风口;41、吸尘管;5、上辊;6、下辊;7、第一轴承支架;8、第二轴承支架;9、提升油缸;91、缸体;92、活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通过将红外线接收器和红外线发射器设置在支撑杆的凹槽内,并改变凹槽内的结构,大幅减少外界的干扰。
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高稳定性带尾检测装置,包括机架1、设置在机架1上的上支撑杆2和下支撑杆3、吸尘管41、以及吸尘装置,所述上支撑杆2设置于下支撑杆3的正上方,所述上支撑杆2和下支撑杆3的中部分别设有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31,所述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31的开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31的侧壁上均设有抽风口4;
所述第一凹槽21内设有红外线接收器22,所述第二凹槽31内设有红外线发射器32,所述红外线接收器22设置于所述红外线发射器32的正上方;
所述吸尘管41的一端与抽风口4连接,另一端与吸尘装置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带钢从上支撑杆2和下支撑杆3之间穿过,同时红外线发射器32向红外线接收器22发射红外信号,当带尾经过后红外线接收器22接收到红外线发射器32所发射的信号,然后向卷取机控制系统发送检测到带尾的信号,根据车间的粉尘情况,定期对开启吸尘装置,将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31内的灰尘通过抽风口4吸入吸尘管41再吸入吸尘装置进行收集。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稳定性带尾检测装置,通过在支撑杆内设置红外线接收器和红外线发射器,能够向卷取机的控制单元发送检测到带尾的信号,保证卷取的正常进行,运行时带尾从红外线接收器和红外线发射器之间穿过,红外线发射器设置于带钢的下侧,且红外线接收器和红外线发射器均设置在凹槽内,能够有效保证红外线接收器和红外线发射器的正常运行,不受外界作业人员的干扰,同时通过抽风口连接吸尘管和吸尘装置,可时刻保持凹槽内无灰尘积累,进一步保证了红外线接收器和红外线发射器的正常运行,该高稳定性带尾检测装置不易受外界干扰且运行稳定。
进一步的,还包括上辊5和下辊6,所述上辊5设置于下辊6的正上方,所述上辊5的两端通过第一轴承支架7与机架1连接;所述下辊6的两端通过第二轴承支架8与机架1连接;
所述上支撑杆2设置于上辊5的一侧,所述上支撑杆2与第一轴承支架7连接,所述下支撑杆3设置于下辊6的一侧,所述下支撑杆3与第二轴承支架8连接。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设置上辊和下辊可辅助带钢传送,同时上、下辊分别通过轴承支架与机架连接,方便对上、下辊进行拆卸更换。
进一步的,所述高稳定性带尾检测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机架1上的提升油缸9,所述提升油缸9设置于上辊5的上方,所述提升油缸9包括缸体91、设置在缸体91内的活塞杆92及固定在活塞杆92一端的活塞,所述活塞杆92的另一端与第一轴承支架7连接;
所述第一轴承支架7与机架1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轴承支架7可沿机架1高度方向滑动。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设置提升油缸,同时第一轴承支架与机架滑动连接,使得提升油缸可带动第一轴承支架沿机架高度方向滑动,进而便于针对不同型号的带钢调整上、下辊之间的距离,也便于在不拆卸上、下辊的情况下,增加两辊之间的距离,便于进行维修和检查。
进一步的,所述高稳定性带尾检测装置包括两个提升油缸9。
从上述描述可知,对于体积较大的上辊需要较大体积的第一轴承支架,因此可设置两个提升油缸对第一轴承支架进行牵拉,提升运行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轴承支架7与机架1通过直线导轨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轴承支架可沿机架高度方向滑动。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设置直线导轨到辅助对第一轴承支架进行定位,使其在沿支架高度方向运动时不会偏离支架,保证了整个装置结构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
高稳定性带尾检测装置,包括机架1、设置在机架1上的上支撑杆2和下支撑杆3、吸尘管41、以及吸尘装置,所述上支撑杆2设置于下支撑杆3的正上方,所述上支撑杆2和下支撑杆3的中部分别设有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31,所述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31的开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31的侧壁上均设有抽风口4;
所述第一凹槽21内设有红外线接收器22,所述第二凹槽31内设有红外线发射器32,所述红外线接收器22设置于所述红外线发射器32的正上方;
所述吸尘管41的一端与抽风口4连接,另一端与吸尘装置连接。
所述高稳定性带尾检测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机架1上的提升油缸9、上辊5和下辊6,所述提升油缸9设置于上辊5的上方,所述上辊5设置于下辊6的正上方,所述上辊5的两端通过第一轴承支架7与机架1连接;所述下辊6的两端通过第二轴承支架8与机架1连接;
所述提升油缸9包括缸体91、设置在缸体91内的活塞杆92及固定在活塞杆92一端的活塞,所述活塞杆92的另一端与第一轴承支架7连接;
所述上支撑杆2设置于上辊5的一侧,所述上支撑杆2与第一轴承支架7连接,所述下支撑杆3设置于下辊6的一侧,所述下支撑杆3与第二轴承支架8连接。
所述第一轴承支架7与机架1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轴承支架7可沿机架1高度方向滑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为:
高稳定性带尾检测装置,包括机架1、设置在机架1上的上支撑杆2和下支撑杆3、吸尘管41、以及吸尘装置,所述上支撑杆2设置于下支撑杆3的正上方,所述上支撑杆2和下支撑杆3的中部分别设有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31,所述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31的开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31的侧壁上均设有抽风口4;
所述第一凹槽21内设有红外线接收器22,所述第二凹槽31内设有红外线发射器32,所述红外线接收器22设置于所述红外线发射器32的正上方;
所述吸尘管41的一端与抽风口4连接,另一端与吸尘装置连接;
所述高稳定性带尾检测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机架1上的两个提升油缸9、上辊5和下辊6,两个所述提升油缸9均设置于上辊5的上方,所述上辊5设置于下辊6的正上方,所述上辊5的两端通过第一轴承支架7与机架1连接;所述下辊6的两端通过第二轴承支架8与机架1连接;
所述提升油缸9包括缸体91、设置在缸体91内的活塞杆92及固定在活塞杆92一端的活塞,所述活塞杆92的另一端与第一轴承支架7连接;
所述上支撑杆2设置于上辊5的一侧,所述上支撑杆2与第一轴承支架7连接,所述下支撑杆3设置于下辊6的一侧,所述下支撑杆3与第二轴承支架8连接;
所述第一轴承支架7与机架1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轴承支架7可沿机架1高度方向滑动;
所述第一轴承支架7与机架1通过直线滚柱导轨滑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为:
高稳定性带尾检测装置,包括机架1、设置在机架1上的上支撑杆2和下支撑杆3、吸尘管41、以及吸尘装置,所述上支撑杆2设置于下支撑杆3的正上方,所述上支撑杆2和下支撑杆3的中部分别设有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31,所述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31的开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31的侧壁上均设有抽风口4;
所述第一凹槽21内设有红外线接收器22,所述第二凹槽31内设有红外线发射器32,所述红外线接收器22设置于所述红外线发射器32的正上方;
所述吸尘管41的一端与抽风口4连接,另一端与吸尘装置连接;
所述高稳定性带尾检测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机架1上的上辊5和下辊6,所述上辊5设置于下辊6的正上方,所述上辊5的两端通过第一轴承支架7与机架1连接;所述下辊6的两端通过第二轴承支架8与机架1连接;
所述上支撑杆2设置于上辊5的一侧,所述上支撑杆2与第一轴承支架7连接,所述下支撑杆3设置于下辊6的一侧,所述下支撑杆3与第二轴承支架8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稳定性带尾检测装置,通过在支撑杆内设置红外线接收器和红外线发射器,能够向卷取机的控制单元发送检测到带尾的信号,保证卷取的正常进行,同时运行时带尾从红外线接收器和红外线发射器之间穿过,红外线发射器设置于带钢的下侧,且红外线接收器和红外线发射器均设置在凹槽内,能够有效保证红外线接收器和红外线发射器的正常运行,不受外界作业人员的干扰;同时通过抽风口连接吸尘管和吸尘装置,可时刻保持凹槽内无灰尘积累,进一步保证了红外线接收器和红外线发射器的正常运行,该高稳定性带尾检测装置不易受外界干扰且运行稳定;
通过设置上辊和下辊可辅助带钢传送,同时上、下辊分别通过轴承支架与机架连接,方便对上、下辊进行拆卸更换;
通过设置提升油缸,同时第一轴承支架与机架滑动连接,使得提升油缸可带动第一轴承支架沿机架高度方向滑动,进而便于针对不同型号的带钢调整上、下辊之间的距离,也便于在不拆卸上、下辊的情况下,增加两辊之间的距离,进而进行维修和检查;
通过设置直线导轨到辅助对第一轴承支架进行定位,使其在沿支架高度方向运动时不会偏离支架,保证了整个装置结构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5)

1.高稳定性带尾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上支撑杆和下支撑杆、吸尘管、以及吸尘装置,所述上支撑杆设置于下支撑杆的正上方,所述上支撑杆和下支撑杆的中部分别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开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侧壁上均设有抽风口;
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红外线接收器,所述第二凹槽内设有红外线发射器,所述红外线接收器设置于所述红外线发射器的正上方;
所述吸尘管的一端与抽风口连接,另一端与吸尘装置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稳定性带尾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辊和下辊,所述上辊设置于下辊的正上方,所述上辊的两端通过第一轴承支架与机架连接;所述下辊的两端通过第二轴承支架与机架连接;
所述上支撑杆设置于上辊的一侧,所述上支撑杆与第一轴承支架连接,所述下支撑杆设置于下辊的一侧,所述下支撑杆与第二轴承支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稳定性带尾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提升油缸,所述提升油缸设置于上辊的上方,所述提升油缸包括缸体、设置在缸体内的活塞杆及固定在活塞杆一端的活塞,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与第一轴承支架连接;
所述第一轴承支架与机架滑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稳定性带尾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提升油缸。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稳定性带尾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承支架与机架通过直线导轨滑动连接。
CN201920441958.2U 2019-04-03 2019-04-03 高稳定性带尾检测装置 Active CN2096559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41958.2U CN209655973U (zh) 2019-04-03 2019-04-03 高稳定性带尾检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41958.2U CN209655973U (zh) 2019-04-03 2019-04-03 高稳定性带尾检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55973U true CN209655973U (zh) 2019-11-19

Family

ID=685287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41958.2U Active CN209655973U (zh) 2019-04-03 2019-04-03 高稳定性带尾检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559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83609B (zh) 一种纱线接头检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09655973U (zh) 高稳定性带尾检测装置
WO2015113241A1 (zh) 一种纱线断头监测装置
CN206969704U (zh) 一种偏光片回收装置
CN109341619A (zh) 多工位免定位玻璃卧检测台及其检测方法
CN201903508U (zh) 一种薄板孔洞在线检测装置
CN206523446U (zh) 一种pvc薄膜表面质量检测辅助装置
CN104942043A (zh) 钢卷塔形拍齐的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01532379U (zh) 一种在役油井管的在线电磁检测装置
CN215855794U (zh) 一种玻璃纤维大卷重三分拉粗纱拉丝机
CN205634455U (zh) 一种铜丝收卷机
CN215678211U (zh) 钢管涡流自动检测装置
KR20230000583U (ko) X선 빈 외부 판단 검출 지능형 기기
CN205986329U (zh) 一种变电站用智能巡视装置
CN114658206A (zh) 一种大数据分析式建筑施工调节系统
CN203365385U (zh) 一种高效的钢管探伤装置
CN209424305U (zh) 一种镀锌铁丝的拉丝装置
CN207600422U (zh) 一种内衬层在线测厚测宽装置
CN206126688U (zh) 一种混合式天车定位装置
CN213274067U (zh) 一种转动且平移式管体外周面检测机构
CN206168968U (zh) 收卷机的支撑结构
CN206731816U (zh) 一种全自动的转向辊装置
CN105004532A (zh) 用于尾气检测的自动输送装置及其方法
CN208485213U (zh) 一种生产锂离子电池用涂布卷运送小车
CN220730017U (zh) 一种喷码检测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