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52667U - 生态透水道路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生态透水道路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52667U
CN209652667U CN201920147202.7U CN201920147202U CN209652667U CN 209652667 U CN209652667 U CN 209652667U CN 201920147202 U CN201920147202 U CN 201920147202U CN 209652667 U CN209652667 U CN 2096526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ad surface
road
base
permeable
storage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4720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宸珲
龙树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Zhongga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Zhongga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Zhongga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Zhongga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14720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526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526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526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透水道路结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路面上表层、路面下表层、路面上基层、路面下基层、垫层和设置在路面上表层顶端左右两侧的路牙石,还包括设置在路面上基层和路面下基层之间的储水区;所述路面上表层设置有若干个等间距的第一透水孔,所述路牙石底部设置有第二透水孔;所述路面下表层内设置有与第一透水孔和第二透水孔连通的导向槽,所述路面上基层上设置有与导向槽连通的汇流槽;所述汇流槽连通储水区;所述储水区的顶部设置有排水管;所述路面下表层与路面上基层之间设置有第一固定部;所述路面上基层与路面下基层之间设置有第二固定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道路结构具有排水能力较强且排水更全面的特点。

Description

生态透水道路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铺筑结构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生态透水道路结构。
背景技术
透水道路是一种的环保型、生态型的道路。能够使雨水迅速渗入地表,有效地补充地下水。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系统。
现有的透水道路的路面结构一般包括在路面表层、路面基层、路牙石和垫层,通过在基层中设置隔水层,隔水层中设置有透水孔隙,通过透水孔隙进行水量的储存。可在地下形成一个地下河或地下湖,即可补充地下水,又可避免城市内涝的发生。但是通过透水孔隙的储存,只能应对降水量较少的雨天,当降水量较多时,透水孔隙容易因储存水量过多而无法再吸收雨水,导致路面有大量的积水,影响了路面环境,从而不便于人们生活。另外在路牙石与路面之间形成的凹槽特比路面更加容易积水,经常出现水量吸收不够全面,导致路牙石处积水较多。
因此,目前亟需研发一种排水能力较强的透水道路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排水能力较强的透水道路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生态透水道路结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路面上表层、路面下表层、路面上基层、路面下基层、垫层和设置在路面上表层顶端左右两侧的路牙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路面上基层和路面下基层之间的储水区;所述路面上表层设置有若干个等间距的第一透水孔,所述路牙石底部设置有朝向路面上表层的第二透水孔;所述路面下表层内设置有与第一透水孔和第二透水孔连通的导向槽,所述路面上基层上设置有与导向槽连通的汇流槽;所述汇流槽连通储水区;所述储水区的顶部设置有排水管;所述路面下表层与路面上基层之间设置有第一固定部;所述路面上基层与路面下基层之间设置有第二固定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水时,大部分水流通过若干个第一透水孔进入第一路表面层,小部分水流沉积在路牙石与路面之间形成的凹槽处,通过第二透水孔流入。由第一透水孔流入的水流和第二透水孔流入的水流通过导向槽汇集到汇流槽内,进而通过汇流槽流至储水区内。解决了路牙石处不易排水的难题,使得路面排水更为全面,避免路牙石处积水较多影响了路面使用。当降水量较多时,储水区内的水较多,使得水位上升,直至水位达到排水管的管口处,水流就会由排水管排出道路外。第一固定部有效地加强了二路面表层和路面上基层之间的稳固性,避免由于导流槽的设置影响了两者之间的稳固性。第二固定部有效地增强路面上基层与路面下基层之间的连接固定性,避免由于储水区的设置破坏了两者之间的稳固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储水区的底部设置有取水管,所述取水管的出口端设置有取水阀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急切需要用水时,通过打开取水阀门把储水区的水抽取出来进行取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取水管内设置有过滤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证了由储水区取出的水的质量,有效地防止储水区的雨水不利于取用,通过过滤网对储水区的水的质量进行优化,使得储水区的水取出即可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设置在路面下表层底部的圆柱状凸起和设置在路面上基层顶部与圆柱状凸起配合的第一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柱状凸起与第一凹槽配合,使得路面下表层与路面上基层更好地连接,增强了两者之间的连接稳固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固定部包括设置在路面上基层底部的三角状凸起和设置在路面下基层顶部与三角状凸起配合的第二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三角状凸起与第二凹槽配合,使得路面上基层与路面下基层更好地连接,增强了两者之间的连接稳固性,利用三角形的稳固性和耐压性,使得路面上基层与路面下基层相互紧密连接,具有不易脱离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路面上表层为沥青混凝土面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路面平整少尘、减少透水、经久耐用,在雨天降水时,打落至路面中部的大量雨水朝向路面两侧的路牙石流动,进而通过第二透水孔排出,有效地减少渗入第一路面层的雨水水量,少量透过路面上表层的雨水由透水层排至路面上基层,由路面上基层吸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透水孔之间的间距为10c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透水孔之间较短间距的设置有效把周围沉积的雨水快速排出,提升了第一透水孔的排水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生态透水道路结构,还包括护栏,所述护栏分别对称的设置在路面上表层、路面下表层、路面上基层、路面下基层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护栏有效地路面上表层、路面下表层、路面上基层、路面下基层防护,进一步加固路面结构,使得路面结构更为稳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该道路结构通过在第一路表面层设置的第一透水孔和在第二路表面层设置的第二透水孔,能够全面的排出路面上沉积的雨水,并且排水能力较强;
2.通过储水区的设置,有效地储存雨水,保证了突发情况急切用水的需求;
3.通过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的设置,使得路面结构的稳固性不会由于储水区和第一、二透水孔的设置而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1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路面上表层;2、路面下表层;3、路面上基层;4、路面下基层;5、垫层;6、路牙石;7、储水区;8、第一透水孔;9、第二透水孔;10、导向槽;11、汇流槽;12、排水管;13、第一固定部;131、圆柱状凸起;132、第一凹槽;14、第二固定部;141、三角状凸起;142、第二凹槽;15、取水管;151、过滤网;152、取水阀门;16、护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生态透水道路结构,包括垫层5、铺垫在垫层5上的路面下基层4、铺垫在路面下基层4上的路面上基层3、铺垫在路面上基层3上的路面下表层2和铺垫在路面下表层2上的路面上表层1。在路面上表层1、路面下表层2、路面上基层3、路面下基层4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护栏16。有路面上表层1是沥青混凝土面层。
在路面上表层1顶端设置有两个路牙石6,两个路牙石6分别对称地设置在路面上表层1上。在路面上表层1上设置有若干个用于透水的第一透水孔8,第一透水孔8等间距的设置,且间距为10cm,在路牙石6底部设置有第二透水孔9。在路面下表层2内设置导向槽10,导向槽10分别与第一透水孔8和第二透水孔9连通。在导流槽的下侧设置有汇流槽11,导流槽将第一透水孔8和第二透水孔9内的水导流至汇流槽11内。汇流槽11的下侧连通有储水区7,收集汇流槽11处流入的雨水。
参照图1和4,储水区7的顶部设置有排水管12,当水位高于排水管12时,由排水管12排出。储水区7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应急取水用的取水管15,取水管15内设置有过滤网151,取水管15的出口端处设置有取水阀门152,雨水通过过滤网151进行过滤,再打开取水阀门152取用。
参照图1和2,在路面下表层2和路面上基层3之间设置有用于提升两者之间稳固性的第一固定部13。第一固定部13包括圆柱状凸起131和第一凹槽132,圆柱状凸起131设置在路面下表层2的底部,第一凹槽132设置在路面上基层3的顶部且与圆柱状凸起131紧固地插接配合。
参照图1和3,在路面上基层3和路面下基层4之间设置有用于提升两者之间稳固性第二固定部14。第二固定部14包括三角状凸起141和第二凹槽142,三角状凸起141设置在路面上基层3的底部,第二凹槽142设置在路面下基层4的顶部且与三角状凸起141紧固地插接配合。
路面降水时,水流通过若干个第一透水孔8和第二透水孔9流入。由第一透水孔8流入的水流和第二透水孔9流入的水流通过导向槽10汇集到汇流槽11内,进而通过汇流槽11流至储水区7内。解决了路牙石6处不易排水的难题,使得路面排水更为全面,避免路牙石6处积水较多影响了路面使用。当降水量较多时,储水区7内的水较多,使得水位上升,直至水位达到排水管12的管口处,水流就会由排水管12排出道路外。另外,通过取水管15能够在急需用水时进行取用。第一固定部13有效地加强了二路面表层和路面上基层3之间的稳固性,避免由于导流槽的设置影响了两者之间的稳固性。第二固定部14有效地增强路面上基层3与路面下基层4之间的连接固定性,避免由于储水区7的设置破坏了两者之间的稳固性。护栏16有效地路面上表层1、路面下表层2、路面上基层3、路面下基层4防护,进一步加固路面结构,使得路面结构更为稳定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生态透水道路结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路面上表层(1)、路面下表层(2)、路面上基层(3)、路面下基层(4)、垫层(5)和设置在路面上表层(1)顶端左右两侧的路牙石(6),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路面上基层(3)和路面下基层(4)之间的储水区(7);所述路面上表层(1)设置有若干个等间距的第一透水孔(8);所述路牙石(6)底部设置有朝向路面上表层(1)的第二透水孔(9);所述路面下表层(2)内设置有与第一透水孔(8)和第二透水孔(9)连通的导向槽(10),所述路面上基层(3)上设置有与导向槽(10)连通的汇流槽(11);所述汇流槽(11)连通储水区(7);所述储水区(7)的顶部设置有排水管(12);所述路面下表层(2)与路面上基层(3)之间设置有第一固定部(13);所述路面上基层(3)与路面下基层(4)之间设置有第二固定部(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透水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区(7)的底部设置有取水管(15),所述取水管(15)的出口端设置有取水阀门(15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态透水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水管(15)内设置有过滤网(15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透水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3)包括设置在路面下表层(2)底部的圆柱状凸起(131)和设置在路面上基层(3)顶部与圆柱状凸起(131)配合的第一凹槽(13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透水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部(14)包括设置在路面上基层(3)底部的三角状凸起(141)和设置在路面下基层(4)顶部与三角状凸起(141)配合的第二凹槽(14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透水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路面上表层(1)为沥青混凝土面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透水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水孔(8)之间的间距为10cm。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生态透水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护栏(16),所述护栏(16)分别对称的设置在路面上表层(1)、路面下表层(2)、路面上基层(3)、路面下基层(4)两侧。
CN201920147202.7U 2019-01-26 2019-01-26 生态透水道路结构 Active CN2096526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47202.7U CN209652667U (zh) 2019-01-26 2019-01-26 生态透水道路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47202.7U CN209652667U (zh) 2019-01-26 2019-01-26 生态透水道路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52667U true CN209652667U (zh) 2019-11-19

Family

ID=685229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47202.7U Active CN209652667U (zh) 2019-01-26 2019-01-26 生态透水道路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526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017223U (zh) 雨水收集渗透回灌装置
CN101775839B (zh) 雨水渗透-排放一体生态系统
CN110528351A (zh) 一种海绵城市排水结构及海绵城市水循环方法
CN203546888U (zh) 一种渗透式雨水过滤井
CN202416437U (zh) 一种雨水收集综合利用系统
CN209276935U (zh) 一种海绵城市生态植被沟
CN206298944U (zh) 一种海绵城市生态植草沟
CN204690903U (zh) 小区雨水回收系统
CN106087648B (zh) 一种城市道路专用快速排水与灌溉系统
CN209652667U (zh) 生态透水道路结构
CN206646747U (zh) 建筑物屋顶雨水收集资源利用系统
CN205529791U (zh) 透水混凝土生态园林道路
CN211112984U (zh) 一种防积水且防堵塞的海绵城市道路
CN209602916U (zh) 市政道路蓄水排水结构
CN107675773A (zh) 城市排水系统
CN104652454A (zh) 一种生物护坡与地下水回灌井综合利用系统
CN206681110U (zh) 城市道路间用下凹式绿地结构
CN207017349U (zh) 一种道路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
CN208309751U (zh) 一种应急泄洪式道路景观排水沟
CN208250856U (zh) 排水结构和透水路面排水系统
CN205557653U (zh) 一种下沉式庭院雨水收集系统
CN206360052U (zh) 一种海绵式雨水渗透收排系统
CN205742501U (zh) 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
CN206554159U (zh) 一种蓄水回收系统
CN214459282U (zh) 一种稳固型市政道路透水铺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