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38579U - 管体连接组件 - Google Patents

管体连接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38579U
CN209638579U CN201920115769.6U CN201920115769U CN209638579U CN 209638579 U CN209638579 U CN 209638579U CN 201920115769 U CN201920115769 U CN 201920115769U CN 209638579 U CN209638579 U CN 2096385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lar member
hollow tube
protrusion
elastic gum
c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1576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丰钦
苏宗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 Ya Plast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an Ya Plast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 Ya Plastics Corp filed Critical Nan Ya Plastics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385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385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Quick-Acting Or Multi-Walled Pipe Joints (AREA)

Abstract

一种管体连接组件,其用以连接两个硬管,管体连接组件包含一中空管体、两个帽盖及两个弹性胶圈件。中空管体的两端的外侧具有锁固结构,各帽盖的一端的内侧具有相对应的锁固结构,而两个帽盖能锁固于中空管体的两端。两个弹性胶圈件设置于两个帽盖及中空管体的两端之间。各弹性胶圈件为环状结构,且弹性胶圈件的外侧向外延伸形成有凸出部。各帽盖与中空管体相互锁固时,凸出部将由位于中空管体的一端移动至中空管体内,弹性胶圈件据以更紧密地贴合于待接管体的外壁,从而可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

Description

管体连接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体连接组件,尤其涉及一种用来连接两个硬管的管体连接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常见用于连接两个硬管的相关连接组件,存在有密封效果不佳,而在硬管内部液体或是气体压力相对较高的状态下,硬管中的液体或是气体将容易外泄,从而可能导致相关危险的发生。因此,对相关业者而言,如何制作出密封效果更好的硬管连接组件,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体连接组件,用以改善现有技术中,用来连接两个硬管的相关连接组件,存在有密封效果不佳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体连接组件,其用以使两个待接管体相互连接,所述管体连接组件包含一中空管体、两个帽盖及两个弹性胶圈件。中空管体具有两个第一锁固结构,两个所述第一锁固结构位于所述中空管体的两端的外侧;两个帽盖,各个所述帽盖为中空结构,各个所述帽盖的一端的内侧具有一第二锁固结构,各个所述帽盖的所述第二锁固结构能与所述中空管体的所述第一锁固结构相互锁固,而使所述帽盖固定设置于所述中空管体的一端;两个弹性胶圈件,各个所述弹性胶圈件设置于所述中空管体及各个所述帽盖之间,所述弹性胶圈件具有一环状本体,所述环状本体的外侧向一径向方向延伸形成有至少一凸出部,所述凸出部沿一轴向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环状本体沿所述轴向方向的宽度;其中,所述弹性胶圈件于具有所述凸出部的位置的外径大于所述中空管体的内径;其中,在各个所述帽盖与所述中空管体相互锁固的过程中,相对应的所述弹性胶圈件及其所述凸出部将被所述帽盖及所述中空管体挤压,而各个所述帽盖与所述中空管体相互锁固时,各个所述弹性胶圈件的所述凸出部将抵顶于所述中空管体的内壁。
优选地,各个所述弹性胶圈件还具有至少一抵顶部,所述抵顶部由所述弹性胶圈件的内侧向外凸出延伸形成,所述弹性胶圈件未设置有所述抵顶部的位置,其内径不大于任一所述待接管体的外径。
优选地,各个所述弹性胶圈件具有多个所述抵顶部,各个所述弹性胶圈件的所述环状本体、所述凸出部及多个所述抵顶部为一体成型地设置,所述凸出部及各个所述抵顶部分别为环状结构,其中一个所述抵顶部与所述凸出部对应位于所述环状本体彼此相反的两侧,多个所述抵顶部彼此间隔地设置。
优选地,各个所述环状本体沿所述轴向方向的宽度与所述凸出部沿所述轴向方向的宽度的比介于5:1至15:1。
优选地,各个所述凸出部沿所述径向方向的高度,是所述凸出部沿所述轴向方向的宽度的百分之40至百分之60。
优选地,所述弹性胶圈件的最小厚度,是所述弹性胶圈件20的最大厚度的百分之20至百分之25。
优选地,所述中空管体的内部由一端向另一端依序区隔有一容置区段、一第一推抵区段、一连通区段、另一第一推抵区段及另一容置区段;所述中空管体于其所具有的所述连通区段的内径小于所述中空管体于其所具有的各容置区段的内径;所述中空管体于其所具有的容置区段的内径,大于所述弹性胶圈件不具有所述凸出部的区段的外径;所述中空管体于其所具有的容置区段的内径,小于所述弹性胶圈件具有所述凸出部的位置的外径;各个所述帽盖的内部由具有所述第二锁固结构的一端向另一端依序区隔有一锁固区段、一容置区段、一第二推抵区段及一连通区段,各个所述帽盖于其所具有的容置区段的内径,不大于各个所述弹性胶圈件未设置有所述凸出部的外径。
优选地,所述中空管体在其所具有的各个所述容置区段沿所述轴向方向的长度,与各个所述弹性胶圈件的一端面沿所述轴向方向至所述凸出部的边缘的距离的比介于1:0.85至1:0.95。
优选地,各个所述弹性胶圈件的厚度,由具有所述凸出部的位置沿所述轴向方向向所述弹性胶圈件的两端逐渐缩小,而各个所述弹性胶圈件于具有所述凸出部的位置的厚度最厚。
优选地,各个所述弹性胶圈件沿所述径向方向的最小外径,与所述中空管体于其所具有的连通区段的内径的比介于1:0.85至1:0.95。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管体连接组件相较于现有的硬管连接组件,具有更好的密封能力(防止液体或是气体外泄的能力),且可承受更高的液体压力或是气体压力。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管体连接组件的与两个待接管体相互连接的组装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管体连接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管体连接组件沿图2所示剖线III剖开的剖面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管体连接组件的弹性胶圈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管体连接组件的弹性胶圈件沿图2所示剖线III剖开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管体连接组件的弹性胶圈件沿图5所示剖线VII剖开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管体连接组件的帽盖与中空管体未完全锁固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管体连接组件的帽盖与中空管体未完全锁固且设置有待接管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管体连接组件的帽盖与中空管体完全锁固且设置有待接管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12为图10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于以下说明中,如有指出请参阅特定附图或是如特定附图所示,其仅是用以强调于后续说明中,所述及的相关内容大部分出现于该特定附图中,但不限制该后续说明中仅可参考所述特定附图。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管体连接组件的与两个待接管体相互连接的组装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管体连接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管体连接组件的剖面分解示意图。管体连接组件100包含有一中空管体10、两个弹性胶圈件20及两个帽盖30。两个帽盖30可拆卸地锁固于中空管体10的两端,各个弹性胶圈件20设置于各个帽盖30与中空管体10的一端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所指中空管体10及两个帽盖30皆由硬质塑料制成,而两个待接管体B也是硬质管体(即俗称的硬管),各个弹性胶圈件20可以是由橡胶等具有弹性的胶体制成。
各待接管体B的一端穿过帽盖30及弹性胶圈件20而设置于中空管体10中,而当帽盖30与中空管体10相互锁固时,弹性胶圈件20将被帽盖30及中空管体10挤压,而紧密地与待接管体B的外壁B1(如图9所示)相互接触,从而避免于待接管体B中流动的液体向外逸出。
如图3及图4所示,中空管体10具有两个第一锁固结构11,两个第一锁固结构11位于中空管体10的两端的外侧。中空管体10的内部可以是区隔有两个容置区段101、两个第一推抵区段102及一连通区段103。中空管体10的内部,由中空管体10的一端向另一端的方向依序为容置区段101、第一推抵区段102、连通区段103、第一推抵区段102及容置区段101。中空管体10在各个容置区段101的各个区段的内径未有变化。中空管体10在各个第一推抵区段102的内径,是由与容置区段101相连接的一端向与连通区段103相连接的一端逐渐缩小。中空管体10在各个连通区段103的各个区段的内径未有变化,且中空管体10在连通区段103的内径D1小于中空管体10在容置区段101的内径D2,即D1<D2。在具体的应用中,中空管体10在各个容置区段101的内径D2,与中空管体10在连通区段103的内径D1的比可以是介于1:0.8至1:0.9。
请一并参阅图4至图7,图4及图6显示为弹性胶圈件20沿图2所示剖面线III剖开后的剖面示意图;图5显示为弹性胶圈件20的立体示意图;图7显示为弹性胶圈件20沿图5所示剖面线VII剖开后的剖面示意图。各个弹性胶圈件20具有一环状本体21,环状本体21的外侧向一径向方向(即图中所示Y轴)延伸形成有一凸出部22。如图7所示,凸出部22可以是与弹性胶圈件20一体成型的环状结构,在不同的应用中,凸出部22的外型及其数量也可以是依据需求变化。
如图6所示,各个弹性胶圈件20可以定义有一外侧面211、一内侧面212及两个端面213,外侧面211及内侧面212位于弹性胶圈件20彼此相反的两侧,两端面213与外侧面211及内侧面212相连接,两端面213为平坦面,外侧面211未包含有凸出部22的部分呈现为弧状,内侧面212未包含有抵顶部23(于后详述)的部分呈现为平坦状。
如图6所示,各个弹性胶圈件20的凸出部22沿一轴向方向(即图中所示X轴)的宽度W1小于环状本体21沿轴向方向的宽度W2,即W1<W2。在具体的应用中,环状本体21沿轴向方向的宽度W2与凸出部22沿轴向方向的宽度W1的比可以是介于5:1至15:1,举例来说,若环状本体21的宽度W2为22公釐(mm)、30公釐或36公釐,则凸出部22的宽度W1可以为3公釐。
如图6所示,各个凸出部22沿一径向方向(即图中所示Y轴)的高度H1,可以是凸出部22沿轴向方向的宽度W1的百分之40至百分之60。举例来说,若凸出部22沿轴向方向的宽度W1为3公釐,则凸出部22沿径向方向的高度H1可以为1.5公釐。
如图6所示,凸出部22可以是位于环状本体21的中间位置,而环状本体21的两端面213与其相邻的凸出部22的边缘的距离L1可以是彼此相等,举例来说,若环状本体21的宽度W2为36公釐,则环状本体21的端面213至与其相邻的凸出部22的边缘的距离L1则可以是16.5公釐;若环状本体21的宽度W2为30公釐,则环状本体21的端面213至与其相邻的凸出部22的边缘的距离L1则可以是13.5公釐。
如图6所示,凸出部22是弹性胶圈件20整体厚度最厚的位置,而环状本体21的厚度可以是由两端面213向凸出部22的方向渐增,而环状本体21的外侧面211于未具有凸出部22的区段则对应呈现为弧状;换言之,各个弹性胶圈件20的厚度,由具有凸出部22的位置沿轴向方向向弹性胶圈件20的两端逐渐缩小。在实际应用中,弹性胶圈件20的最小厚度TMIN,可以是弹性胶圈件20的最大厚度TMAX(包含凸出部22的高度H1及抵顶部23的高度H2)的百分之20至百分之25。举例来说,弹性胶圈件20的最大厚度TMAX可以是24公釐、17公釐,而弹性胶圈件20的最小厚度TMIN则可以对应为4.8公釐、3.6公釐。
如图6所示,环状本体21的内侧向所述径向方向延伸形成有三个抵顶部23,三个抵顶部23间隔地设置。如图7所示,各个抵顶部23可以是与环状本体21一体成型的环状结构,但各个抵顶部23的外型不以此为限,其可以是依据需求变化。举例来说,在不同的应用中,各抵顶部23也可以是弧状结构,甚至也可以是类似半圆形或类似半椭圆形的凸起结构。在抵顶部23为弧状结构的实施例中,彼此相邻的多个抵顶部23其设置的位置可以是相互交错地设置,即彼此相邻的抵顶部23朝轴向方向的正投影可以是部分重疊。关于抵顶部23的数量可以是依据需求变化,图中所示的三个仅为其中一示范方式,但不以此为限。在环状本体21具有多个抵顶部23的实施例中,两两抵顶部23彼此间的间隔距离可以是大致相同,但不以此为限。
在具体的应用中,各个抵顶部23沿径向方向凸出的高度H2可以是介于0.5公釐至1公釐;较佳地,其中一个抵顶部23与凸出部22是对应位于环状本体21彼此相反的两侧,也就是说,凸出部22及其中一个抵顶部23可以是分别位于环状本体21的外侧中心位置及内侧中心位置。各个抵顶部23沿轴向方向的宽度W3可以是不大于凸出部22沿轴向方向的宽度W1,但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若凸出部22沿轴向方向的宽度W1为3公釐,则各个抵顶部23沿轴向方向的宽度W3可以是2公釐。
请一并参阅图4及图6,中空管体10在各个容置区段101的内径D2,是小于弹性胶圈件20具有凸出部22的位置的外径D3,且中空管体10在各个容置区段101的内径D2可以是略大于弹性胶圈件20的最小外径D4,而弹性胶圈件20未具有凸出部22的部分则可对应塞设于中空管体10的容置区段101中。如图8所示,当弹性胶圈件20未具有凸出部22的部分塞入于中空管体10的容置区段101中时,凸出部22将对应抵靠于中空管体10的端面10A,也就是说,弹性胶圈件20在未被挤压的状态下,凸出部22是无法直接轻易地设置于中空管体10的容置区段101中。
如图4及图6所示,弹性胶圈件20的最小外径D4,与中空管体10于连通区段103的内径D1的比可以是介于1:0.85至1:0.95。中空管体10在各个容置区段101沿轴向方向的长度L2,与弹性胶圈件20的一端面213沿轴向方向至凸出部22的边缘的距离L1的比可以是介于1:0.85至1:0.95。关于中空管体10的连通区段103的长度可以是依据需求变化,图中所示比例仅为其中一种示范方式,不以其为限。如图4及图9所示,环状本体21未设置有抵顶部23的区段的内径D5是不大于待接管体B的外径D6。
如图4所示,各个帽盖30为中空结构,各个帽盖30的一端的内侧具有一第二锁固结构31,而各个帽盖30的第二锁固结构31能与中空管体10的第一锁固结构11相互锁固,而使帽盖30能固定设置于中空管体10的一端。换言之,两个帽盖30可以通过其所具有的第二锁固结构31与中空管体10两端的第一锁固结构11相互锁固,从而固定设置于中空管体10的两端。
各个帽盖30的内部由具有第二锁固结构31的一端向另一端依序区隔有一锁固区段301、一容置区段302、一第二推抵区段303及一连通区段304。帽盖30于容置区段302的内径D7不大于弹性胶圈件20为设置有凸出部22的外径,而弹性胶圈件20未具有凸出部22的部分则可以容置于容置区段302中。帽盖30于连通区段304的内径D8大致等于待接管体B的外径D6(如图9所示)。帽盖30于第二推抵区段303的内径,是由于容置区段302的一端沿轴向方向向连通区段304的一端逐渐缩小。
请一并参阅图8至图12,图8显示为帽盖30与中空管体10两者未完全相互锁固时的剖面示意图;图9显示为待接管体B的一端穿过中空管体10、弹性胶圈件20及帽盖30,且中空管体10与帽盖30未完全相互锁固时的剖面示意图,图10为图9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1显示为待接管体B的一端穿过中空管体10、弹性胶圈件20及帽盖30,且中空管体10与帽盖30完全相互锁固时的剖面示意图,图12为图9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如图8所示,使用者欲将待接管体B(如图9及图10所示)与本实用新型的管体连接组件100相互连接时,可以先将弹性胶圈件20设置于帽盖30与中空管体10之间,并使帽盖30部分的第二锁固结构31与中空管体10的部分第一锁固结构11相互锁固(即帽盖30与中空管体10未完全地相互锁固,而帽盖30与中空管体10处于未锁紧的状态),此时,弹性胶圈件20的凸出部22是对应抵靠于中空管体10的端面10A,且弹性胶圈件20的部分区段将对应位于中空管体10的容置区段101中,而弹性胶圈件20的部分区段则是对应位于帽盖30的容置区段302中。与此所指帽盖30与中空管体10未完全地相互锁固的状态,表示帽盖30仍可通过第二锁固结构31相对于中空管体10向中空管体10的另一端旋转移动。
在图8的状态下,由于弹性胶圈件20的未具有凸出部22的外侧是呈现为弧状,因此,弹性胶圈件20的两端分别与中空管体10及帽盖30之间将对应形成有空隙S1、S2,借此,弹性胶圈件20能相对于中空管体10及帽盖30有限制地活动。
如图9及图10所示,在帽盖30与中空管体10未完全地相互锁固时,使用者可以是将待接管体B的一端穿过帽盖30、弹性胶圈件20及中空管体10,而使待接管体B的一端位于中空管体10的连通区段103中。
在使用者使待接管体B插入于中空管体10内的过程中,由于多个抵顶部23是凸出于环状本体21的内侧,因此,待接管体B的外壁B1主要是与多个抵顶部23相互摩擦,如此,将可大幅降低待接管体B插入中空管体10时的摩擦力,而可大幅提升待接管体B插入中空管体10时的顺畅度。
再者,在图8的状态下,由于弹性胶圈件20的两端分别与中空管体10及帽盖30之间具有空隙S1、S2,因此,弹性胶圈件20在待接管体B插入于中空管体10内的过程中,弹性胶圈件20将可相对于帽盖30或中空管体10有限制地移动,如此,将可使待接管体B能更容易地被插入于中空管体10中。
如图10至图12所示,当待接管体B的一端插入于中空管体10后,使用者将可旋转帽盖30,以使帽盖30与中空管体10完全相互锁固(即帽盖30与中空管体10相互锁紧)。在使用者旋转帽盖30,以使帽盖30与中空管体10完全相互锁固的过程中,帽盖30的锁固区段301及帽盖30的容置区段302之间所具有的端面30A(如图9及图10所示)将推抵凸出部22,且第二推抵区段303的壁面303A及中空管体10的第一推抵区段102的壁面102A,将共同推抵弹性胶圈件20不具有凸出部22的部分,借此,弹性胶圈件20将被推抵而沿轴向方向(图中所示的X轴方向)及径向方向(图中所示的Y轴方向)移动。被推抵而向径向方向移动的弹性胶圈件20,将更紧密地贴附于待接管体B的外壁B1,从而可提升弹性胶圈件20与待接管体B之间的密封性,从而可强化弹性胶圈件20的密封能力(即防止待接管体中流动的液体或是气体向外逸出的能力)。
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帽盖30与中空管体10完全地相互锁固时,凸出部22将被帽盖30及中空管体10相互挤压,而对应移动至位于中空管体10的容置区段101中,而凸出部22将对应抵顶于中空管体10的容置区段101的内壁面101A。
由于弹性胶圈件20厚度最厚的位置位于凸出部22,因此,帽盖30与中空管体10相互锁固时,帽盖30及中空管体10将挤压弹性胶圈件20厚度最厚的位置,而使弹性胶圈件20以厚度最厚的区段挤压贴合于待接管体B的外壁,借此可大幅提升弹性胶圈件20的密封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第一锁固结构11及第二锁固结构31沿轴向方向的长度,可以是依据弹性胶圈件20沿所述轴向方向的宽度W2(如图5所示)设计,以使帽盖30与中空管体10完全地相互锁固时,帽盖30及中空管体10能挤压弹性胶圈件20的两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管体连接组件通过弹性胶圈的凸出部及相关构件的相互配合,将可大幅提升管体连接组件整体的密封效果,且可提升管体连接组件承受压力的能力(例如是气体压力或是液体压力);本实用新型的管体连接组件通过多个抵顶部的设计,将可让使用者可以更容易地将待接管体插入于中空管体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管体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连接组件用以使两个待接管体相互连接,所述管体连接组件包含:
一中空管体,其具有两个第一锁固结构,两个所述第一锁固结构位于所述中空管体的两端的外侧;
两个帽盖,各个所述帽盖为中空结构,各个所述帽盖的一端的内侧具有一第二锁固结构,各个所述帽盖的所述第二锁固结构能与所述中空管体的所述第一锁固结构相互锁固,而使所述帽盖固定设置于所述中空管体的一端;
两个弹性胶圈件,各个所述弹性胶圈件设置于所述中空管体及各个所述帽盖之间,所述弹性胶圈件具有一环状本体,所述环状本体的外侧向一径向方向延伸形成有至少一凸出部,所述凸出部沿一轴向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环状本体沿所述轴向方向的宽度;其中,所述弹性胶圈件于具有所述凸出部的位置的外径大于所述中空管体的内径;
其中,在各个所述帽盖与所述中空管体相互锁固的过程中,相对应的所述弹性胶圈件及其所述凸出部将被所述帽盖及所述中空管体挤压,而各个所述帽盖与所述中空管体相互锁固时,各个所述弹性胶圈件的所述凸出部将抵顶于所述中空管体的内壁。
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体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弹性胶圈件还具有至少一抵顶部,所述抵顶部由所述弹性胶圈件的内侧向外凸出延伸形成,所述弹性胶圈件未设置有所述抵顶部的位置,其内径不大于任一所述待接管体的外径。
3.依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体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弹性胶圈件具有多个所述抵顶部,各个所述弹性胶圈件的所述环状本体、所述凸出部及多个所述抵顶部为一体成型地设置,所述凸出部及各个所述抵顶部分别为环状结构,其中一个所述抵顶部与所述凸出部对应位于所述环状本体彼此相反的两侧,多个所述抵顶部彼此间隔地设置。
4.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体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环状本体沿所述轴向方向的宽度与所述凸出部沿所述轴向方向的宽度的比介于5:1至15:1。
5.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体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凸出部沿所述径向方向的高度,是所述凸出部沿所述轴向方向的宽度的百分之40至百分之60。
6.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体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胶圈件的最小厚度,是所述弹性胶圈件20的最大厚度的百分之20至百分之25。
7.依据权利要求1至6其中任一项所述的管体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管体的内部由一端向另一端依序区隔有一容置区段、一第一推抵区段、一连通区段、另一第一推抵区段及另一容置区段;所述中空管体于其所具有的所述连通区段的内径小于所述中空管体于其所具有的各容置区段的内径;所述中空管体于其所具有的容置区段的内径,大于所述弹性胶圈件不具有所述凸出部的区段的外径;所述中空管体于其所具有的容置区段的内径,小于所述弹性胶圈件具有所述凸出部的位置的外径;各个所述帽盖的内部由具有所述第二锁固结构的一端向另一端依序区隔有一锁固区段、一容置区段、一第二推抵区段及一连通区段,各个所述帽盖于其所具有的容置区段的内径,不大于各个所述弹性胶圈件未设置有所述凸出部的外径。
8.依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体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管体在其所具有的各个所述容置区段沿所述轴向方向的长度,与各个所述弹性胶圈件的一端面沿所述轴向方向至所述凸出部的边缘的距离的比介于1:0.85至1:0.95。
9.依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体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弹性胶圈件的厚度,由具有所述凸出部的位置沿所述轴向方向向所述弹性胶圈件的两端逐渐缩小,而各个所述弹性胶圈件于具有所述凸出部的位置的厚度最厚。
10.依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管体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弹性胶圈件沿所述径向方向的最小外径,与所述中空管体于其所具有的连通区段的内径的比介于1:0.85至1:0.95。
CN201920115769.6U 2019-01-14 2019-01-23 管体连接组件 Active CN20963857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00617U TWM583510U (zh) 2019-01-14 2019-01-14 管體連接組件
TW108200617 2019-01-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38579U true CN209638579U (zh) 2019-11-15

Family

ID=684789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15769.6U Active CN209638579U (zh) 2019-01-14 2019-01-23 管体连接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38579U (zh)
TW (1) TWM583510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83510U (zh) 2019-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304415A (en) Packing ring for ribbed conduits
CN103062539B (zh) 带有密封件的异形夹
CN102563248B (zh) 管道连接结构
US20030217778A1 (en) Fluid line assembly
JP6748200B2 (ja) シール構造
JPH0475409B2 (zh)
CN209638579U (zh) 管体连接组件
CN204805733U (zh) 弹性密封件和密封组件
JP2014214769A (ja) シール構造
CN107061902A (zh) 一种抗拉拔柔性管子接口
JP6076789B2 (ja) シール構造
CN203223682U (zh) 快速管接头
WO2009002468A1 (en) Rigid gasket aseptic connector
CN213745426U (zh) 快插接头
CN107110361B (zh) 密封圈
CN101240850A (zh) 密封结构及其衬垫组件
US20090015005A1 (en) Rigid gasket aseptic connector
CN106195456A (zh) 弹性密封件和密封组件
CN209041802U (zh) 一种用于嵌套芯轴的可增强弹力橡胶圈
CN209977238U (zh) 平面密封三通结构
CN104633111A (zh) 双重防护密封胶圈及使用该密封胶圈的电连接器
CN112856076A (zh) 接头芯及包括该接头芯的胶管总成
JPH0424232Y2 (zh)
CN205716158U (zh) 一种防渗漏快速连接金属接头
CN206190629U (zh) 液压式活塞‑缸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