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18965U - 一种气提搅拌式高密度澄清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提搅拌式高密度澄清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618965U CN209618965U CN201920249068.1U CN201920249068U CN209618965U CN 209618965 U CN209618965 U CN 209618965U CN 201920249068 U CN201920249068 U CN 201920249068U CN 209618965 U CN209618965 U CN 20961896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zone
- clarifying basin
- flocculation
- inlet pipe
- reaction zo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气提搅拌式高密度澄清池,包括澄清池本体、曝气机构、进水机构、出水机构和絮凝剂添加机构;所述澄清池本体通过设置在澄清池本体内的分隔板从内向外依次分隔为反应区、絮凝区和沉淀区,分隔板的底端与澄清池本体的底部均留有流通间隙,反应区与絮凝区之间的分隔板的底端低于絮凝区与沉淀区之间的分隔板的底端;曝气机构包括设置在反应区底部的曝气器,曝气器通过进气管外接有进气机构,进气管上设置有进气控制阀;进水机构包括进水管,进水管的一端外接原水供应管道,进水管的另一端伸入澄清池本体延伸至反应区的下部或底部。该澄清池结构简单、效果好,通过气流进行搅拌,既保证了絮凝效果,又使得污泥充分移动,无死角。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气提搅拌式高密度澄清池。
背景技术
目前在水处理工艺中的反应絮凝与泥水分离的一体化装置通常采用澄清池,一般分隔为S型脉冲澄清池、钟罩型脉冲澄清池、水力循环澄清池、机械搅拌澄清池、泥渣悬浮澄清池、污泥泵循环式高密度澄清池等。
澄清池的工作要点是污泥的高效循环,将高浓度的污泥和原水及药剂充分混合,增强反应絮凝效果,由于利用了充分反应的絮凝的高浓度污泥,一般地澄清池的反应效果要优于单一功能的反应絮凝池,其对水质水量变化的耐冲击性能更好,加药量也明显低于普通的絮凝沉淀工艺,澄清在工艺上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污泥循环良好,不论是脉冲式还是连续循环式都是要让污泥层动起来,这一点与普通的沉淀池有本质的不同,动起来的目的是要求原水与污泥充分混合,达到充分搅拌反应和稀释原水的作用。
(2)不同的搅拌强度划分,脉冲式澄清池是利用间歇式进水在时间上划分搅拌强度,进水时搅拌强度大,充分反应反向絮凝,停水时静止清沉淀,同向絮凝;污泥循环澄清池(水力循环、机械搅拌、泵循环等)是在空间上设置不同的区域,形成反应区、絮凝区、沉淀区,高密度澄清池更是采用了泵循环和机械搅拌相结合加强混合反应效果,将反应混凝区和沉淀区充分分离开来。
(3)避免污泥的沉淀死角,污泥的流动性要好,不能存在死泥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污泥循环良好、搅拌强度大、污泥沉淀无死角的气提搅拌式高密度澄清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气提搅拌式高密度澄清池,该澄清池包括澄清池本体、曝气机构、进水机构、出水机构和絮凝剂添加机构,出水机构设置在澄清池本体的顶部;所述澄清池本体通过设置在澄清池本体内的分隔板从内向外依次分隔为反应区、絮凝区和沉淀区,分隔板的底端与澄清池本体的底部均留有流通间隙,反应区与絮凝区之间的分隔板的底端低于絮凝区与沉淀区之间的分隔板的底端,反应区与絮凝区之间的分隔板的顶端低于出水机构的进水口,絮凝区与沉淀区之间的分隔板的顶端高于出水机构的进水口;所述曝气机构包括设置在反应区底部的曝气器,曝气器通过进气管外接有进气机构,进气管上设置有进气控制阀;所述进水机构包括进水管,进水管的一端外接原水供应管道,进水管的另一端伸入澄清池本体延伸至反应区的下部或底部,进水管上还安装有进水控制阀。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对于以上所述的气提搅拌式高密度澄清池,所述絮凝剂添加机构包括絮凝剂罐,絮凝剂罐上连通有絮凝剂添加管,絮凝剂添加管的另一端伸入澄清池本体延伸至反应区或者直接与进水管连通,絮凝剂添加管上还安装有絮凝剂添加控制阀。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对于以上所述的气提搅拌式高密度澄清池,该澄清池还包括助凝剂添加机构,助凝剂添加机构包括助凝剂罐,助凝剂罐上连通有助凝剂添加管,助凝剂添加管的另一端伸入反应区的上部,助凝剂添加管上还安装有助凝剂添加控制阀。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对于以上所述的气提搅拌式高密度澄清池,所述反应区与絮凝区之间的分隔板的下部向絮凝区一侧倾斜。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对于以上所述的气提搅拌式高密度澄清池,所述絮凝区与沉淀区之间的分隔板的下部向沉淀区一侧倾斜。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对于以上所述的气提搅拌式高密度澄清池,该澄清池还包括排泥机构,排泥机构包括设置在澄清池本体内的排泥内管,排泥内管的底部延伸至絮凝区的底部,排泥内管的顶部从澄清池本体的顶部伸出,排泥内管上还连通有伸出澄清池本体的排泥外管,排泥外管上安装有排泥控制阀。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对于以上所述的气提搅拌式高密度澄清池,所述进气机构包括鼓风机,鼓风机的出风口通过进气管与曝气器连通。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对于以上所述的气提搅拌式高密度澄清池,所述出水机构包括设置在澄清池本体顶部的出水槽,出水槽的进水口与澄清池本体连通,出水槽上还设置有便于出水槽内水外排的出水口。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对于以上所述的气提搅拌式高密度澄清池,所述澄清池本体整体呈圆柱状或长方体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絮凝剂添加机构与进水管向澄清池本体内添加絮凝剂和原水,便于进行絮凝反应,运行时,通过曝气器在反应区内曝气,气体被反应区与絮凝区之间的分隔板阻挡,不能进入絮凝区,在反应区内对原水与絮凝剂进行完全混合式搅拌,搅拌强度可通过调节气流进行调整,并可以达到气提的目的,同时加入的絮凝剂和原水在此充分混合后随气流上升的同时进行反应,反应完成后,水流释放出气体后下降进入絮凝区,形成大的矾花,然后分两路,一路进入沉淀区,一路进入反应区进行再次循环;最后,上清液从出水槽排出,沉淀产生的污泥从沉淀区与絮凝区之间的分隔板底板的流通间隙掉入絮凝区被浓缩,一部分随水流再次进入反应区,剩余部分排出。该澄清池结构简单、效果好,通过气流进行搅拌,既保证了絮凝效果,又使得污泥充分移动,无死角。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澄清池本体呈圆柱状的结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澄清池本体呈长方体状的结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3,一种气提搅拌式高密度澄清池,该澄清池包括澄清池本体6、曝气机构、进水机构、出水机构和絮凝剂添加机构,出水机构设置在澄清池本体6的顶部;所述澄清池本体6通过设置在澄清池本体6内的分隔板从内向外依次分隔为反应区7、絮凝区8和沉淀区9,分隔板的底端与澄清池本体6的底部均留有流通间隙,反应区7与絮凝区8之间的分隔板的底端低于絮凝区8与沉淀区9之间的分隔板的底端,反应区7与絮凝区8之间的分隔板的顶端低于出水机构的进水口,絮凝区8与沉淀区9之间的分隔板的顶端高于出水机构的进水口;所述曝气机构包括设置在反应区7底部的曝气器2,曝气器2通过进气管14外接有进气机构,进气管14上设置有进气控制阀;所述进水机构包括进水管17,进水管17的一端外接原水供应管道,或者将外部原水供应管道接入原水罐13,再将进水管17与原水罐13连通;进水管17的另一端伸入澄清池本体6延伸至反应区7的下部或底部,进水管17上还安装有进水控制阀。
本申请的核心在于将原水与絮凝剂添加到反应的下部,然后利用在反应区7的底部曝气,形成上升气流,既使得原水与絮凝剂充分混合,也使得产生的污泥在水流的作用下进行循环、浓缩,最终形成高密度污泥排出,保证澄清效果;澄清池本体6的上部呈长方体状,下部呈漏斗状,便于污泥沉降;分隔板均通过支架与澄清池本体6的内壁固定连接;反应区7与絮凝区8之间的分隔板用于保证絮凝区8的沉淀污泥从底部回流到搅拌混合区,不发生污泥短流现象,可保证底部不出现死泥区;曝气器2包括竖向气管和若干与竖向气管连通的横向气管,竖向气管与横向气管上均设置有若干曝气孔,简单实用,使用寿命长,用于产生搅拌混合作用的同时,利用气提原理使反应区7水流向上运动,造成污泥循环,其强度可通过调整曝气量很方便地调节;曝气器2也可以为现有技术中的曝气器2或曝气管或曝气盘代替,能达到效果即可;絮凝区8与沉淀区9之间的分隔板将澄清池的底部划分出流速更低的同向絮凝区8,有利于大矾花的形成,同时保证沉淀区9在中部布水,达到布水均匀性;反应区7与絮凝区8之间的分隔板的底端与澄清池本体6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与池底的直径之比为1%-3%,如池底的直径为6m,该分隔板与澄清池本体6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为6-18cm,实际中,也可在沉淀区9内设置斜管或斜板,降低沉淀区9的面积,提高水流的上升流速。
所述絮凝剂添加机构包括絮凝剂罐12,絮凝剂罐12上连通有絮凝剂添加管16,絮凝剂添加管16的另一端伸入澄清池本体6延伸至反应区7的下部或者直接与进水管17连通,便于在反应区7的下部与原水混合,保证絮凝效果;絮凝剂添加管16上还安装有絮凝剂添加控制阀。
该澄清池还包括助凝剂添加机构,助凝剂添加机构包括助凝剂罐11,助凝剂罐11上连通有助凝剂添加管15,助凝剂添加管15的另一端伸入反应区7的上部,助凝剂添加管15上还安装有助凝剂添加控制阀。助凝剂添加管15的添加口设置在反应区7的上部或顶部,便于在絮凝反应不足时进行添加助凝剂,保证絮凝反应达到预期。
所述反应区7与絮凝区8之间的分隔板的下部向絮凝区8一侧倾斜,形成裙板1,裙板1包括斜板和垂直板,斜板的倾斜角度不小于45°,一方面用于在对反应区7曝气时,对气体进行阻挡,避免气体从反应区7的底部进入絮凝区8,一方面为了引导污泥收集到一条线上,而不是落在一个面上,污泥堆积成为一条线以后,容易流动,而不容易造成局部积泥,形成死区;或者在反应区7与絮凝区8之间的分隔板的下部安装锥形罩,起到聚集效果即可。
所述絮凝区8与沉淀区9之间的分隔板的下部向沉淀区9一侧倾斜,形成倾斜板5,倾斜板5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便于在澄清池本体6的底部划分出流速更低的同向絮凝区8,有利于大矾花的形成,同时保证沉淀区9在中部布水,达到布水均匀性;另一个是使得沉淀的污泥从倾斜板5与澄清池本体6之间的流通间隙流动到絮凝区8被浓缩,浓缩后的污泥一部分会被水流再次带回反应区7进行再次循环,剩余的污泥定期由排泥机构排出。
该澄清池还包括排泥机构,排泥机构包括设置在澄清池本体6内的排泥内管18,排泥内管18的底部延伸至絮凝区8的底部,便于排出较浓的污泥,排泥内管18的顶部从澄清池本体6的顶部伸出,排出管内的空气,防止气堵,也方便从上面清掏,排泥内管18上还连通有伸出澄清池本体6的排泥外管3,排泥外管3上安装有排泥控制阀,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排泥泵。排泥内管18的顶部从澄清池本体6的顶部伸出用于导气;排泥内管18的底部可根据需要设置在反应区7与絮凝区8之间的分隔板的外侧的任意位置,能够完成排泥即可;排泥内管18沿着澄清池本体6的侧部设置,一般上部竖向设置,下部倾斜设置,排泥外管3从外部横向伸入澄清池本体6内与排泥内管18的竖向部分连通,便于向外排泥;实际中,定期通过排泥机构进行排泥,一般根据反应区7的沉降比来进行排泥,在沉降比大于15%时即进行排泥。
所述进气机构包括鼓风机10,鼓风机10的出风口通过进气管14与曝气器2连通。进气机构能够将外部空气通入即可,一般采用鼓风机10,不需要过大的压力。
所述出水机构包括设置在澄清池本体6顶部的出水槽4,出水槽4的进水口与澄清池本体6连通,便于澄清池本体6内的上清液流入出水槽4,出水槽4上还设置有便于出水槽4内水外排的出水口。出水槽4可以设在澄清池本体6的周边,也可以设在中间,在圆形池中还可以呈辐射状布置,可以用堰板或出水管等多种形式,在方形池中,可以横向也可以竖向布置,在大型池中,还可以采用设总渠和支渠相结合的形式。
所述澄清池本体6整体呈圆柱状或长方体状。澄清池本体6呈圆柱状时,分隔板呈圆筒状,使得反应区7呈圆柱状,絮凝区8与沉淀区9均呈圆环状,反应区7设置在澄清池本体6的中部,絮凝区8围绕反应区7,沉淀区9围绕絮凝区8;澄清池本体6呈长方体状时,反应区7设置在澄清池本体6的中部,絮凝区8与沉淀区9均对称设置反应区7的两侧,沉淀区9设置在絮凝区8的外侧,中间用分隔板隔开。
一种气提搅拌式高密度澄清池的澄清方法,其步骤如下:
(1)通过絮凝剂添加机构和进水管向反应区内添加絮凝剂和原水,再利用曝气器在反应区的底部进行曝气,输入的气体被反应区与絮凝区之间的分隔板阻挡,使得反应区与絮凝区之间形成有压力差,进而使得反应区的水流不向两侧流动,从反应区的下部向反应区的上部流动,同时带动加入的絮凝剂与原水充分混合后在反应区的上部进行反应;
(2)反应完成后,水流释放出气体后越过反应区与絮凝区之间的分隔板的顶端,从絮凝区的顶部进入絮凝区;
(3)进入絮凝区的水流从上至下沉降,在絮凝区的底部分成两路,一路通过反应区与絮凝区之间的分隔板的底部进入反应区与原水、絮凝剂混合,进行再次絮凝,另一路从絮凝区与沉淀区之间的分隔板的底部进入沉淀区进行沉淀,形成污泥;
(4)澄清池本体内的上清液从出水机构排出,沉淀区内的污泥从絮凝区与沉淀区之间的分隔板的底部流入絮凝区内浓缩,浓缩后的污泥一部分被水流再次带入反应区,不断增大反应区污泥浓度,保证与原水的混合反应效果,剩余部分的污泥经排泥机构排出。
本申请的澄清池具有以下特点:
(1)对进水压力低,不象水力循环澄清对压力要求很高;
(2)混合反应效果调节方便,只需要对调整进气量就可以了,节能低耗;
(3)不需要泥斗、刮(吸)泥机,节约投资;
(4)排泥点任意,污泥回流点任意,布置灵活;
(5)污泥充分运动,全无死角,不会出现死泥区;
(6)布水均匀,不会出现局部短流的现象;
(7)无机械设备,节约造价和维护成本;
(8)无刮泥设备安装,稳定可靠,不需要检修;
可采用气提排泥的方式,不需要采用大的自动排泥阀,节约投资和维护成本。
Claims (9)
1.一种气提搅拌式高密度澄清池,其特征在于:该澄清池包括澄清池本体、曝气机构、进水机构、出水机构和絮凝剂添加机构,出水机构设置在澄清池本体的顶部;所述澄清池本体通过设置在澄清池本体内的分隔板从内向外依次分隔为反应区、絮凝区和沉淀区,分隔板的底端与澄清池本体的底部均留有流通间隙,反应区与絮凝区之间的分隔板的底端低于絮凝区与沉淀区之间的分隔板的底端,反应区与絮凝区之间的分隔板的顶端低于出水机构的进水口,絮凝区与沉淀区之间的分隔板的顶端高于出水机构的进水口;所述曝气机构包括设置在反应区底部的曝气器,曝气器通过进气管外接有进气机构,进气管上设置有进气控制阀;所述进水机构包括进水管,进水管的一端外接原水供应管道,进水管的另一端伸入澄清池本体延伸至反应区的下部或底部,进水管上还安装有进水控制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提搅拌式高密度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剂添加机构包括絮凝剂罐,絮凝剂罐上连通有絮凝剂添加管,絮凝剂添加管的另一端伸入澄清池本体延伸至反应区或者直接与进水管连通,絮凝剂添加管上还安装有絮凝剂添加控制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提搅拌式高密度澄清池,其特征在于:该澄清池还包括助凝剂添加机构,助凝剂添加机构包括助凝剂罐,助凝剂罐上连通有助凝剂添加管,助凝剂添加管的另一端伸入反应区的上部,助凝剂添加管上还安装有助凝剂添加控制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提搅拌式高密度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区与絮凝区之间的分隔板的下部向絮凝区一侧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气提搅拌式高密度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区与沉淀区之间的分隔板的下部向沉淀区一侧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提搅拌式高密度澄清池,其特征在于:该澄清池还包括排泥机构,排泥机构包括设置在澄清池本体内的排泥内管,排泥内管的底部延伸至絮凝区的底部,排泥内管的顶部从澄清池本体的顶部伸出,排泥内管上还连通有伸出澄清池本体的排泥外管,排泥外管上安装有排泥控制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提搅拌式高密度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机构包括鼓风机,鼓风机的出风口通过进气管与曝气器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提搅拌式高密度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机构包括设置在澄清池本体顶部的出水槽,出水槽的进水口与澄清池本体连通,出水槽上还设置有便于出水槽内水外排的出水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提搅拌式高密度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澄清池本体整体呈圆柱状或长方体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249068.1U CN209618965U (zh) | 2019-02-27 | 2019-02-27 | 一种气提搅拌式高密度澄清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249068.1U CN209618965U (zh) | 2019-02-27 | 2019-02-27 | 一种气提搅拌式高密度澄清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618965U true CN209618965U (zh) | 2019-11-12 |
Family
ID=684549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249068.1U Active CN209618965U (zh) | 2019-02-27 | 2019-02-27 | 一种气提搅拌式高密度澄清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61896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65608A (zh) * | 2019-02-27 | 2019-04-23 | 连云港大禹水处理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气提搅拌式高密度澄清池及澄清方法 |
-
2019
- 2019-02-27 CN CN201920249068.1U patent/CN20961896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65608A (zh) * | 2019-02-27 | 2019-04-23 | 连云港大禹水处理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气提搅拌式高密度澄清池及澄清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749731B2 (ja) | 汚水処理装置 | |
CN103936229B (zh) | 一种城市污水改良a2/o强化脱氮除磷处理装置及工艺 | |
CN209652027U (zh) | 一种带螺旋导流筒的新型加砂沉淀池 | |
CN109665608A (zh) | 一种气提搅拌式高密度澄清池及澄清方法 | |
CN209143830U (zh) | 同步脱氮除磷一体式反应器 | |
CN108328786B (zh) | 一种水处理装置及水处理方法 | |
CN213950922U (zh) | 一种高效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连续流水处理反应装置 | |
CN102139972A (zh) | 污水处理方法及设备 | |
CN206512058U (zh) | 一种高效村镇污水处理回用装置 | |
CN106698653A (zh) | 一种复合型节能降耗mbr污水处理系统 | |
CN109179898A (zh) | 一种树脂镜片生产废水处理装置 | |
CN101530681A (zh) | 海水澄清池扰流构造及其澄清池 | |
CN209618965U (zh) | 一种气提搅拌式高密度澄清池 | |
CN109293079A (zh) | 一种低能耗曝气循环澄清池 | |
CN104529027B (zh) | 鸟粪石颗粒结晶法去除废水中磷酸盐的装置 | |
CN212050745U (zh) | 一体化污水反应器 | |
CN104787968B (zh) | 金霉素废水处理系统 | |
CN209468260U (zh) | 一种基于磁混凝及过硫酸钠催化氧化的废水耦合处理装置 | |
CN105541053A (zh) | 一种大豆蛋白废水处理装置 | |
CN217173510U (zh) |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再生利用的处理系统 | |
CN206955812U (zh) | 一种废水处理设备 | |
CN206843279U (zh) | 牧场废水处理系统 | |
CN206447745U (zh) | 一种小型化粪池 | |
CN111498993B (zh) | 集约式升流一体化反应器及其反应控制系统 | |
CN211311225U (zh) | 一种雨水管网截流污水的应急处理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Zhu Chao Inventor after: Ding Wubin Inventor after: Wang Xinxin Inventor after: Yu Nana Inventor before: Zhu Chao Inventor before: Ding Wubin Inventor before: Wang Xin Inventor before: Yu Na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