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93199U - 齿轮马达 - Google Patents

齿轮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93199U
CN209593199U CN201920528587.1U CN201920528587U CN209593199U CN 209593199 U CN209593199 U CN 209593199U CN 201920528587 U CN201920528587 U CN 201920528587U CN 209593199 U CN209593199 U CN 2095931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lcrum
hole
gear
motor
support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52858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雄
覃庆国
陈展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Electric Sanxie Electronics (dongguan) Co Ltd
Nidec Sankyo Electronics Dongguan Corp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Electric Sanxie Electronics (dongguan) Co Ltd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Electric Sanxie Electronics (dongguan) Co Ltd,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Japan Electric Sanxie Electronics (donggu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52858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931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931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931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齿轮马达,能以简单的结构防止支轴的一侧端部从支承板的孔向一侧脱出,从而能避免减速齿轮组无法正常工作的不良情况。一种齿轮马达(1),具有马达(3、4)、将该马达的旋转减速传递的齿轮组(7)以及支承板(6)和支承座(65),支承板(6)具有孔(61),该孔(61)供支承齿轮组(7)的第一支轴(51)的轴向上的Z2侧的端部插入,以对第一支轴(51)进行支承,支承座(65)对第一支轴(61)的轴向上的Z1侧的部分进行支承,其中,支承板(6)具有防脱部(61b),在沿第一支轴(52)的轴向观察时,防脱部(61b)与第一支轴(51)的Z2侧的端面重叠。

Description

齿轮马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齿轮马达。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一种齿轮马达,包括马达壳体、转子、减速齿轮组、支承座和支承板,其中,马达壳体在轴向上的一端侧开口,转子、减速齿轮组和支承座收纳于马达壳体,减速齿轮组将转子的旋转减速传递,支承板将马达壳体的轴向上的一端侧的开口封闭,并且,减速齿轮组的各级齿轮经由一端插入到支承板的沿轴向贯通的孔中、另一端支承于支承座的多个支轴支承在马达壳体内。
然而,在如上所述的齿轮马达中,设于支承板的孔是直径在整个轴向上恒定的圆形孔,因此,当齿轮马达主体受到从马达壳体的另一侧向一侧的作用力时,多个支轴在上述作用力的作用下可能会从多个上述孔中脱出,从而可能会产生减速齿轮组无法工作甚至损坏的不良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齿轮马达,能以简单的结构防止支轴的一侧端部从支承板脱出,以避免减速齿轮组无法正常工作的不良情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齿轮马达,具有马达、将该马达的旋转减速传递的齿轮组以及支承板和支承座,上述支承板具有孔,该孔供支承上述齿轮组的支轴的轴向上的一侧的端部插入,以对上述支轴进行支承,上述支承座对上述支轴的轴向上的另一侧的部分进行支承,其中,上述支承板具有防脱部,在沿上述支轴的轴向观察时,上述防脱部与上述支轴的轴向上的一侧的端面重叠。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齿轮马达的支承板上形成防脱部,并将该防脱部形成为在沿支轴的轴向观察时与支轴的轴向上的一侧的端面重叠,无论该防脱部的形状、大小如何,均能防止支轴的轴向上的一侧的端部从支承板的孔脱出。由此,能以简单的结构避免减速齿轮组无法正常工作甚至损坏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齿轮马达在第一方面的齿轮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上述防脱部从上述支轴的轴向上的一侧与上述支轴的轴向上的一侧的端面抵接。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防脱部形成为从支轴的轴向上的一侧与支轴的轴向上的一侧的端面抵接,能最直接地阻止支轴的轴向上的一侧的端部从支承板的孔脱出。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的齿轮马达在第二方面的齿轮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上述防脱部从上述孔的内表面朝径向内侧突出。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防脱部形成为从孔的内表面朝径向内侧突出,以简单的结构便能阻止支轴从孔脱出,并且,齿轮马达容易在轴向上实现小型化。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的齿轮马达在第三方面的齿轮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上述防脱部由从上述孔的内表面朝径向内侧突出的环状突部构成。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防脱部形成为从孔的内表面朝径向内侧突出的环状突部,能遍及整周地防止支轴的轴向上的一侧的端部从支承板的孔脱出,由此,能更可靠地发挥防脱部的防脱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的齿轮马达在第四方面的齿轮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上述防脱部由从上述孔的内表面朝径向内侧突出的至少一个突部构成。
根据上述结构,能在保证阻止支轴的一侧端部从孔脱出的技术效果的同时,尽可能地简化形成防脱部的工艺且节省材料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的齿轮马达在第五方面的齿轮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上述突部绕上述孔的中心均匀地配置有多个。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围绕孔的中心均匀地配置多个突部,能从轴向上的一侧均匀地与支轴的轴向上的一侧的端面抵接,由此,能更可靠地防止支轴的轴向上的一侧的端部从支承板的孔脱出。
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面的齿轮马达在第六方面的齿轮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上述孔包括大径部和直径比上述大径部的直径小的小径部,上述大径部比上述小径部靠上述支轴的轴向上的一侧,上述小径部供上述支轴的轴向上的一侧的端部插入,上述防脱部形成于上述大径部与上述小径部的交界处。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孔的轴向上的一侧形成小径部,能对支轴的轴向上的一侧的端部进行收纳和支承;通过在孔的轴向上的另一侧形成大径部,能满足挤压形成防脱部的工艺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方面的齿轮马达在第七方面的齿轮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是,还包括壳体,还包括马达壳体,上述马达壳体形成为有底圆筒状,上述支承板封闭上述马达壳体的开口端,上述支承座设置在上述马达壳体内。
根据上述结构,能形成具有特定的壳体结构的齿轮马达,并能通过该壳体结构可靠地对减速齿轮组进行支承。
本实用新型的第九方面的齿轮马达在第八方面的齿轮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上述支承座将上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在上述支轴的轴向上分隔成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在上述第一空间内收纳有定子和相对于上述定子旋转的转子的主体,在上述第二空间内收纳有上述齿轮组。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定子及转子与齿轮组分别形成在隔开的两个空间,能避免两者之间互相干扰而影响齿轮马达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齿轮马达1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将实施方式1的齿轮马达1沿轴线L方向分解后的分解立体图。
图3A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设于齿轮马达1的支承板6的孔61的大致位置的图,图3B是将图3A所示的设于支承板6的孔61局部放大后的示意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从Y1侧向Y2侧观察时的罩壳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2的支承板6的孔61的图。
(符号说明)
1 齿轮马达;
2 马达壳体;
21 缺口;
3 定子;
4 转子;
31 第一绕线管;
32 第二绕线管;
311、312、321、322 凸缘部;
35 端子台;
36 第一线圈线;
37 第二线圈线;
41 外定子铁芯;
42 内定子铁芯;
43 外定子铁芯;
44 内定子铁芯;
45 极齿;
5 转子中心轴;
50 小齿轮;
51 第一支轴;
52 第二支轴;
53 第三支轴;
54 输出轴;
6 支承板;
61 第一孔;
61a 小径部;
61b 防脱部;
61c 大径部;
61A 小径部;
61B 防脱部;
62 第二孔;
63 第三孔;
65 支承座;
651 支承板部;
652 支承板部
7 减速齿轮组;
71 第一齿轮;
72 第二齿轮;
73 第三齿轮;
74 第四齿轮;
8 端子销;
9 罩壳;
91 第一部分;
92 第二部分;
93 第三部分;
910 突起;
911、912、913、914 边;
912a 圆弧部;
915 卡合爪;
L 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5对本实用新型的齿轮马达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齿轮马达1的整体结构的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将实施方式1的齿轮马达1沿轴线L方向分解后的分解立体图。图3A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设于齿轮马达1的支承板6的孔61的大致位置的图,图3B是将图3A所示的设于支承板6的孔61局部放大后的示意图。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从Y1侧向Y2侧观察时的罩壳的大致结构的图。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2的支承板6的孔61的图。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将转子4的轴线视为齿轮马达1的轴线L(另一侧设为L1,一侧设为L2),并将与轴线L相同的方向设为Z方向(第一方向),将与上述第一方向Z正交的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设为X方向(第二方向),将与上述Z方向和X方向均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第三方向)。
而且,在本实用新型中,将Z方向的与L1相同的一侧设为Z1侧,将Z方向的与L2相同的一侧设为Z2侧,将X方向的一侧设为X1侧,将X方向的另一侧设为X2侧,将Y方向的一侧设为Y1侧,将Y方向的另一侧设为Y2侧。
(实施方式1)
(齿轮马达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1包括:马达壳体2,该马达壳体2是金属制的,且呈大致有底圆筒状,并朝向第一方向Z的Z2侧开口;支承板6,该支承板6将马达壳体2的Z2侧的开口堵塞;以及罩壳9,该罩壳9以嵌入马达壳体2的侧壁部的方式安装于马达壳体2。
另外,如图2所示,在上述马达壳体2的内部收纳有定子3,该定子3包括由用于构成A相用的第一线圈的第一线圈线36卷绕而成的第一绕线管31和由用于构成B相用的第二线圈的第二线圈线37卷绕而成的第二绕线管32,其中,第一绕线管31与第二绕线管32沿Z方向重叠配置,且第一绕线管31位于第二绕线管32的Z2侧。
第一绕线管31是树脂成型品,在供第一线圈线36卷绕的圆筒状体部的两个端部分别设有一对凸缘部311、312,同样,第二绕线管32也是树脂成型品,在供第二线圈线37卷绕的圆筒状体部的两个端部也分别设有一对凸缘部321、322。
此外,在定子3中,以与第一绕线管31的凸缘部311重叠的方式配置有A相用的外定子铁芯41,同样,以与第二绕线管32的凸缘部312重叠的方式配置有A相用的内定子铁芯42。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外定子铁芯41和内定子铁芯42中,多个极齿从凸缘状的圆弧部的内周缘向齿轮马达的轴线L方向(有时简称为轴向)弯曲,而且外定子铁芯41的极齿与内定子铁芯42的极齿沿第一绕线管31的内周面在周向上交替地配置。此外,以与第二绕线管32的凸缘部321重叠的方式配置有B相用的外定子铁芯43,并且以与第二绕线管32的凸缘部322重叠的方式配置有B相用的内定子铁芯44。在上述外定子铁芯43和内定子铁芯44中,与A相用的外定子铁芯41和内定子铁芯42相同,多个极齿45沿齿轮马达的轴线L方向弯曲,外定子铁芯43的极齿45和内定子铁芯44的极齿45沿第二绕线管32的内周面在周向上交替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定子铁芯43由马达壳体2的底板部构成。
此外,如图3A所示,在定子3的内侧配置有转子4,该转子4具有呈中空状的转轴以及配置于该转轴的外周面的永磁体。在转子4的中空部插入有转子中心轴5,转子4被转子中心轴5支承成能自由旋转。而且,在转子4的转轴上形成有小齿轮50。
此外,如图3A所示,转子中心轴5的Z2侧端部插入到支承板6,Z1侧端部支承于马达壳体2的底板部。由此,将转子中心轴5可靠地支承于马达壳体2。
此外,如图3A所示,在转子4的永磁体的第一方向Z的Z2侧的端面重叠配置有支承座65,该支承座65包括设有供各支轴的Z1侧端部插入的孔的第一板部和对该第一板部进行支承的第二板部。而且,支承座65在轴向上将马达壳体2内的空间分割为对定子3和相对于定子3旋转的转子4进行收容的第一空间和对减速齿轮组7进行收容的第二空间。
此外,在第二空间中,如图2所示,从支承座65的第二方向X的两个端部向第一方向Z的Z2侧突出设有两个支承板部651。而且,在支承座65的第三方向Y的Y2侧形成有支承板部652,该支承板部652对后述的端子台35和端子销8进行支承。
通过支承座65、两个支承板部651、支承板部652和支承板6一起围成能对后述的减速齿轮组和输出轴的一部分进行收纳的空间。
(减速齿轮组的结构)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减速齿轮组7包括第一齿轮71(初级齿轮)、第二齿轮72和第三齿轮73(末级齿轮),其中,第一齿轮71与第二齿轮72啮合,第二齿轮72与第三齿轮73啮合,而且第一齿轮71~第三齿轮73的齿数逐级增加。此外,如图3A所示,形成于转轴的小齿轮50与第一齿轮71啮合,安装于输出轴54的第四齿轮74与减速齿轮组7的第三齿轮73啮合。此外,上述第一齿轮71具有圆筒部和齿部,该圆筒部形成为在中央设有中空部,在该中空部中插入有第一支轴51,该第一支轴51将第一齿轮71支承成能自由旋转,同样,上述第二齿轮72具有圆筒部和齿部,该第二齿轮72的圆筒部形成为在中央设有中空部,且在该中空部插入有第二支轴52,该第二支轴52将第二齿轮72支承成能自由旋转,上述第三齿轮73具有圆筒部和齿部,该第三齿轮73的圆筒部形成为在中央设有中空部,且在该中空部插入有第三支轴53,该第三支轴53将第三齿轮73支承成能自由旋转。此外,第四齿轮74也构成为具有圆筒部和齿部,在圆筒部的中央设有中空部,在该中空部插入有输出轴54,该输出轴54设置成能与第四齿轮74一体旋转。
即,通过第一支轴51、第二支轴52和第三支轴53分别将构成减速齿轮组7的第一齿轮71、第二齿轮72和第三齿轮73支承于支承板6与支承座65之间。
根据上述结构,来自转子4的转子中心轴5的旋转动力经由小齿轮50、第一齿轮71至第四齿轮74传递至输出轴54。由此,能实现动力的传递。
此外,由于第一齿轮71至第四齿轮74的齿数逐级增加,因此能使来自转子4的转速逐渐减小。
(支承板的结构)
由于支承板6的各孔(61~63)的具体结构均相同,因此,在图3A和图3B中仅图示第一孔61的具体结构,而省略其他孔的图示。而且,以下仅对第一孔61进行具体说明,而省略其他孔的说明。
如图3B所示,第一支轴51、第二支轴52、第三支轴53分别支承于支承板6与支承座65之间。具体而言,在支承板6上分别形成有供第一支轴51、第二支轴52和第三支轴53的Z2侧端部插入的第一孔61、第二孔62和第三孔63。上述孔沿支承板6的厚度方向贯穿支承板6,且形成为具有能容纳各个支轴的Z2侧端部的大小。
此外,如图3B所示,第一孔61包括:小径部61a,该小径部61a形成为能容纳第一支轴51的Z2侧端部的大小;大径部61c,该大径部61c形成为直径大于第一支轴51的直径;以及防脱部61b,该防脱部61b位于大径部61c与小径部61a的交界处,且内径从小径部61a一侧向大径部61c一侧逐渐变小。
而且,在沿轴线L的轴向从Z2侧向Z1侧观察时,防脱部61b与第一支轴51的Z2侧的端面重叠,且与该端面抵接。
(端子台、端子销以及罩壳的结构)
如图1所示,在马达壳体2的Y2侧的侧壁部安装有罩壳9。该罩壳9用于对端子台35和端子销8进行覆盖。
端子台35和端子销8的详细结构如图2所示,端子台35形成为第一绕线管31的凸缘部311的径向外侧朝第一方向Z的Z2侧突出的壁厚部分,并位于马达壳体2的侧壁部的缺口21内的第一方向Z的Z2侧。该端子台35用于对端子销8进行保持。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形成有五根端子销8,这些端子销8沿第二方向X排列,并形成为由一根金属销弯曲而成的结构,端子销8包括:第一部分(省略图示),该第一部分从端子台35向径向外侧延伸;第二部分(省略图示),该第二部分从第一部分的前端作为连接部分向第一方向Z的Z1侧弯曲。由此,在五根端子销8中均形成有在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弯曲90°的弯曲部(省略图示)。
此外,五根端子销8还具有在第一部分的与第二部分所处的一侧相反的一侧朝第一方向Z的Z2侧倾斜地弯曲的第三部分(省略图示),在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也形成有弯曲部(省略图示)。
如上所述,五根端子销8均形成为在两个弯折部处弯曲的结构。因此,在使第一绕线管31树脂成型时,首先使五根端子销8在直线延伸的状态下一体成型,然后,对成型后的五根端子销8分别进行弯折加工。此外,在使第一绕线管31树脂成型时,首先形成对端子销8的第一部分进行保持的孔,然后对五个端子销8进行弯折加工。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五根端子销8分别保持于端子台35,将端子销8保持于连接器构件(省略图示),同时将供电导线连接于各个端子销8,从而能可靠地对齿轮马达1进行供电。
另外,虽然图1和图2中未具体图示,但罩壳9以一部分嵌入到马达壳体2的缺口21的方式安装于马达壳体2。
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罩壳9包括:第一部分91,该第一部分91呈大致矩形,且在罩壳9安装于马达壳体2时嵌入到马达壳体2的缺口21中;第二部分92,该第二部分92位于第一部分91的径向外侧且相对于端子销8位于第一方向Z的Z2侧;以及第三部分93,该第三部分93位于第一部分91的径向外侧且相对于端子销8位于第一方向Z的Z1侧。
而且,罩壳9的面向端子台35的一侧处于开放状态。而且第二部分92位于比第三部分93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此外,第一部分91包括四条边911、912、913、914,其中,边911位于第一方向Z的Z2侧,边912位于第一方向Z的Z1侧,边913位于第二方向X的X2侧,边914位于第二方向X的X1侧。
另外,在边911上于第二方向X上隔开的两个部位形成有两个突起910。在边913和边914分别形成有卡合爪915。此外,在边912形成有圆弧部912a,该圆弧部912a与马达壳体2的外周面抵接。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罩壳9设置成包括对端子销81的Z1侧部分进行覆盖的第二部分92和对端子销81的Z2侧部分进行覆盖的第三部分93,能可靠地对端子台35和端子销8进行覆盖,并且通过设置卡合爪915能在第二方向X上对五根端子销8进行限位。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支承板6的用于供各支轴51至53的Z2侧端部插入的孔61至63分别设为包括大径部61c和直径比该大径部的直径小的小径部61a,并且在大径部61c与小径部61a的交界处形成防脱部61b,能可靠地防止这些支轴51至53的Z2侧端部从孔61至63向Z2侧脱出的情况。
由此,能有效地避免减速齿轮组7因支轴51至53脱出而无法正常工作的不良情况。
(实施方式2)
以下,参照图5对实施方式2的齿轮马达1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防脱部的设置与实施方式1不同之外,其他结构均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在此,省略其他结构的说明。
另外,在图5中,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支承板6的第一孔61形成为包括:小径部61A,该小径部61A形成为能容纳第一支轴51的Z2侧端部的大小;以及防脱部61B,该防脱部61B形成为从孔61的内表面朝径向内侧突出的环状突部。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防脱部61B形成为从孔61的内表面朝径向内侧突出的环状突部,能从Z2侧可靠地抵住第一支轴51的Z2侧端部以阻止其向Z2侧脱出。
此外,通过将防脱部61B形成为从孔61的内表面朝径向内侧突出的环状突部,能遍及整周地防止第一支轴51的Z2侧的端部从支承板6的第一孔61脱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支承板6的第二孔(省略图示)、第三孔(省略图示)也设为相同的结构。
通过将支承板6的第二孔、第三孔也设为与第一孔61相同的结构,同样能可靠地防止其他支轴的Z2侧端部向Z2侧脱出。
由此,通过以上述方式设置支承板6的第一孔至第三孔,能有效地防止减速齿轮组的各级齿轮因支轴的Z2侧端部脱出而无法正常工作的不良情况。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2进行了说明,但是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记载的技术方案以外,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宗旨的前提下,将上述实施方式的要素组合使用来获得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将防脱部形成为从孔的内表面朝径向内侧延伸的环状突部,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防脱部形成为由从孔的内表面朝径向内出突出的至少一个突部构成。根据上述结构,同样能防止支轴的Z2侧端部分别从支承板的各孔脱出的情况。
此外,在各实施方式及中,将支承板的仅供减速齿轮组的齿轮的Z2侧端部插入的各个孔形成为具有防脱部的结构,但并不局限于此,只要是支承板的用于供轴插入的孔,则均可以如上述各实施方式那样形成为包括防脱部的孔。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防脱部均形成于孔的Z2侧端面的边缘,但并不局限于此,只要形成为能从Z2侧阻挡住支轴的Z2侧端部,则可以形成于孔的任意位置。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防脱部仅形成于孔的内部,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形成于孔的外侧以对孔进行堵塞的盖。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中,分别将防脱部形成为在孔的大径部与小径部的交界处挤压形成的方式和从Z2侧防止各支轴脱出的环状突部的方式,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结合上述两种方式将防脱部形成为同时包括环状突部和位于大径部与小径部的交界处的挤压形成的部分,或者将防脱部形成为同时包括从孔的内表面朝径向内侧突出的至少一个突部(例如围绕孔的中心均匀配置的多个)和位于大径部与小径部的交界处的挤压形成的部分。根据上述任一个结构,均能更可靠地防止支轴的Z2侧端部从孔脱出。

Claims (9)

1.一种齿轮马达,具有马达、将该马达的旋转减速传递的齿轮组以及支承板和支承座,所述支承板具有孔,该孔供支承所述齿轮组的支轴的轴向上的一侧的端部插入,以对所述支轴进行支承,所述支承座对所述支轴的轴向上的另一侧的部分进行支承,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板具有防脱部,
在沿所述支轴的轴向观察时,所述防脱部与所述支轴的轴向上的一侧的端面重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轮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脱部从所述支轴的轴向上的一侧与所述支轴的轴向上的一侧的端面抵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齿轮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脱部从所述孔的内表面朝径向内侧突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齿轮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脱部由从所述孔的内表面朝径向内侧突出的环状突部构成。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齿轮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脱部由从所述孔的内表面朝径向内侧突出的至少一个突部构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齿轮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部绕所述孔的中心均匀地配置有多个。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齿轮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孔包括大径部和直径比所述大径部的直径小的小径部,
所述大径部比所述小径部靠所述支轴的轴向上的一侧,
所述小径部供所述支轴的轴向上的一侧的端部插入,
所述防脱部形成于所述大径部与所述小径部的交界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轮马达,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马达壳体,所述马达壳体形成为有底圆筒状,
所述支承板封闭所述马达壳体的开口端,
所述支承座设置在所述马达壳体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齿轮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座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在所述支轴的轴向上分隔成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
在所述第一空间内收纳有定子和相对于所述定子旋转的转子的主体,
在所述第二空间内收纳有所述齿轮组。
CN201920528587.1U 2019-04-18 2019-04-18 齿轮马达 Active CN2095931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28587.1U CN209593199U (zh) 2019-04-18 2019-04-18 齿轮马达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28587.1U CN209593199U (zh) 2019-04-18 2019-04-18 齿轮马达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93199U true CN209593199U (zh) 2019-11-05

Family

ID=68348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528587.1U Active CN209593199U (zh) 2019-04-18 2019-04-18 齿轮马达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931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29246B (zh) 旋转电机的叠片铁芯以及包括该叠片铁芯的旋转电机
US10833542B2 (en) Hinged stator core
CN106416000B (zh) 定子以及旋转机械
CN102480195B (zh) 旋转电机以及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JP5418837B2 (ja) 積層巻きコア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回転子、回転電機
US10439453B2 (en) Stator
CN101282068A (zh) 电动机及具有该电动机的滚筒洗衣机
CN102957242B (zh) 旋转电机的转子、旋转电机以及转子的端面部件
EP1940006A3 (en) Electric machine for vehicle
US8058761B2 (en)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WO2017141562A1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回転電機、および、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JP5313935B2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CN103683561A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
CN104578463B (zh) 电枢、旋转电机、电枢的制造方法
CN106357015A (zh) 马达、马达装置以及指针式显示装置
CN209593199U (zh) 齿轮马达
CN109804534A (zh) 转子单元和马达
US20190085965A1 (en) Transmission and actuator
JP5988915B2 (ja) 回転電機の積層鉄心および回転電機の積層鉄心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ステータおよび回転電機
WO2017082097A1 (ja) ギアードモータ
JP5441584B2 (ja) 電動機
US10505417B2 (en) Rotor and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JP2013172522A (ja) 波動減速機付きモータ
CN109505943A (zh) 变速器和致动器
CN109792178A (zh) 转子单元、马达以及转子单元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