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81628U - 一种前纵梁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前纵梁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81628U
CN209581628U CN201821943580.8U CN201821943580U CN209581628U CN 209581628 U CN209581628 U CN 209581628U CN 201821943580 U CN201821943580 U CN 201821943580U CN 209581628 U CN209581628 U CN 2095816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ngitudinal beam
front longitudinal
sealing plate
flange
supporting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94358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腾涌
周友志
刘申东
吴森
李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94358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816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816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816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前纵梁及车辆,所述前纵梁包括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前纵梁主体、封板前段和封板后段,所述封板前段设置有诱导压溃区,所述封板后段设置有沿车身前后方向的诱导槽,所述诱导槽开口朝向所述前纵梁主体,所述前纵梁主体和所述封板前段、封板后段之间形成一个腔体;所述诱导压溃区在碰撞时前期能够引导前纵梁稳定压溃吸收碰撞能量,所述诱导槽在碰撞中后期能够起到引导前纵梁弯折变形的作用,所以前纵梁碰撞时变形可控。

Description

一种前纵梁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前纵梁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对汽车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当汽车发生意外碰撞时,要求汽车车身能够拥有良好的吸能效果,最大限度的保证驾乘人员的生存空间,而尽量减小驾驶室的变形是最基本的要求。汽车前部的机舱作为安装发动机等部件的承载体,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汽车在发生碰撞时,机舱还承担着保护乘员的作用。前纵梁位于汽车车身前部两侧,是构建机舱和承力的主要部件,承受着车身纵向力并将纵向力传递给地板等其他部件,同时前纵梁也是发动机总成、悬架支撑、散热器支架等的安装基体。前纵梁是保证汽车具有良好碰撞性能的重要部件,它通过扭曲变形吸收、衰减冲击能量,以减轻或避免对乘员的伤害,现有的前纵梁部件多,变形不可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前纵梁及车辆,较现有技术,其变形可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前纵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前纵梁,包括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前纵梁主体,所述前纵梁还包括封板前段和封板后段,所述封板前段设置有诱导压溃区,所述封板后段设置有沿车身前后方向的诱导槽,所述诱导槽开口朝向所述前纵梁主体,所述前纵梁主体和所述封板前段、封板后段之间形成一个腔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纵梁,封板前段设置有诱导压溃区,在碰撞时前期能够引导前纵梁稳定压溃吸收碰撞能量,封板后段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开口朝向前纵梁主体的诱导槽,在碰撞中后期能够起到引导前纵梁弯折变形的作用,使其变形可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前纵梁,所述前纵梁主体呈凹槽状结构,所述前纵梁主体包括第一凹槽侧面和第二凹槽侧面,所述第一凹槽侧面设置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二凹槽侧面设置有第二翻边,所述封板前段和所述封板后段通过所述第一翻边、所述第二翻边和所述前纵梁主体连接在一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前纵梁,所述封板前段的诱导压溃区设置有至少一个沿车身竖直方向的第一吸能槽和至少一个沿车身竖直方向的第二吸能槽,所述第一吸能槽一端延伸到所述封板前段边缘,所述第一吸能槽和所述第二吸能槽的开口方向相反,所述封板前段后侧设置有第三翻边,所述封板后段前侧设置有第四翻边,所述封板前段和所述封板后段通过所述第三翻边和所述第四翻边连接在一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前纵梁,所述前纵梁还包括前加强板、中加强板和后加强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前纵梁,所述前加强板呈弯折状结构,并与所述前纵梁主体的凹槽侧面和凹槽底面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前纵梁,所述中加强板呈凹槽状结构,所述中加强板设置有第三凹槽侧面和第四凹槽侧面,所述第四凹槽侧面设置有第六翻边,所述第六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连接,所述第三凹槽侧面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翻边连接;所述中加强板前端设置有第一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设置有第三前翻边,所述中加强板后部设置有第二支撑面和第三支撑面,所述第二支撑面和所述第三支撑面其中一个支撑面的位置相对于另一个支撑面的位置向后突出,所述第二支撑面设置有第三后翻边,所述第三支撑面设置有第四后翻边。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前纵梁,所述后加强板呈凹槽状结构,所述后加强板前端一部分向前突出形成与所述中加强板后端相配合的凸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前纵梁,所述封板后段设置有第一塞焊孔、第二塞焊孔、第三塞焊孔、第四塞焊孔,所述第三前翻边通过所述第一塞焊孔、第二塞焊孔与所述封板后段焊接,所述第三后翻边通过所述第三塞焊孔与所述封板后段焊接,所述第四后翻边通过第四塞焊孔与所述封板后段焊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前纵梁,所述前加强板前边缘相较于所述前纵梁主体前边缘后移,所述中加强板前边缘与所述前加强板后边缘之间留有间隔,所述后加强板前边缘与所述中加强板之间留有间隔,所述前纵梁的后部向下弯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前纵梁。
所述车辆的前纵梁封板前段设置有诱导压溃区,在碰撞时前期能够引导前纵梁稳定压溃吸收碰撞能量,封板后段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开口朝向前纵梁主体的诱导槽,在碰撞中后期能够起到引导前纵梁弯折变形的作用,使其变形可控。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纵梁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纵梁主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强板连接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验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示意图;
附图标记:前纵梁主体1,封板前段2,封板后段3,前加强板4,中加强板5,后加强板6,第一翻边7,第二翻边8,第三翻边9,第四翻边10,连接部11,第六翻边12,第三前翻边13,第三后翻边14,第四后翻边15,第一塞焊孔16,第二塞焊孔17,第三塞焊孔18,第四塞焊孔19,第一吸能槽20,第二吸能槽21,第一凹槽侧面22,第二凹槽侧面23,第三凹槽侧面24,第四凹槽面25,诱导槽26,第一支撑面29,第二支撑面32,第三支撑面33,诱导压溃区40,前纵梁50,车辆6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前纵梁及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出的前纵梁50,包括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前纵梁主体1,所述前纵梁50还包括封板前段2和封板后段3,所述封板前段2设置有诱导压溃区40,所述封板后段3设置有沿车身前后方向的诱导槽26,所述诱导槽26开口朝向所述前纵梁主体1,所述前纵梁主体1和所述封板前段2、封板后段3之间形成一个腔体。
具体地,所述诱导压溃区40在所述前纵梁50发生碰撞变形时能够很好的引导所述前纵梁50前端压溃变形而不发生弯折,最大限度的吸能碰撞能量,保护驾驶舱成员安全。
如图1所示,所述前纵梁主体1呈凹槽状结构,所述前纵梁主体1包括第一凹槽侧面22和第二凹槽侧面23,所述第一凹槽侧面22设置有第一翻边7,所述第二凹槽侧面23设置有第二翻边8,所述封板前段2和所述封板后段3通过所述第一翻边7、所述第二翻边8和所述前纵梁主体1连接在一起。
具体地,所述封板前段2和所述封板后段3通过所述第一翻边7、第二翻边8和所述前纵梁主体1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腔体结构,这能够在碰撞时极大限度的吸收碰撞能量,减小对驾驶室乘客的影响。
所述封板前段2的诱导压溃区40设置有至少一个沿车身竖直方向的第一吸能槽20和至少一个沿车身竖直方向的第二吸能槽21,所述第一吸能槽20一端延伸到所述封板前段2边缘,所述第一吸能槽20和所述第二吸能槽21的开口方向相反,所述封板前段2后侧设置有第三翻边9,所述封板后段3前侧设置有第四翻边10,所述封板前段2和所述封板后段3通过所述第三翻边9和所述第四翻边10连接在一起。
优选地,封板前段2的诱导压溃区40设置有两个沿车身竖直方向的第一吸能槽20,还设置有四个沿车身竖直方向的第二吸能槽21,所述第一吸能槽20和所述第二吸能槽21交错布置,并且开口方向相反,这样形成波纹状吸能区,在碰撞过程中前期稳定压溃吸收较多的碰撞能量,降低直接伤害;所述封板前段2和封板后段3通过所述第三翻边9和所述第四翻边10连接在一起,在碰撞中期能够形成一个弯折诱导处,诱导所述前纵梁50向凹槽开口方向弯折。
所述前纵梁50还包括前加强板4、中加强板5和后加强板6。
优选地,所述前加强板4、中加强板5和后加强板6能够加强前纵梁强度,满足前纵梁强度要求。
所述前加强板4呈弯折状结构,并与所述前纵梁主体1的凹槽侧面和凹槽底面连接。
如图2所示,所述中加强板5呈凹槽状结构,所述中加强板5设置有第三凹槽侧面24和第四凹槽侧面25,所述第四凹槽侧面25设置有第六翻边12,所述第六翻边12与所述第二翻边8连接,所述第三凹槽侧面24设置有连接部11,所述连接部11与所述第一翻边7连接;所述中加强板5前端设置有第一支撑面29,所述第一支撑面29设置有第三前翻边13,所述中加强板5后部设置有第二支撑面32和第三支撑面33,所述第二支撑面32和所述第三支撑面33其中一个支撑面的位置相对于另一个支撑面的位置向后突出,所述第二支撑面32设置有第三后翻边14,所述第三支撑面33设置有第四后翻边15。
所述后加强板6呈凹槽状结构,所述后加强板6前端一部分向前突出形成与所述中加强板5后端相配合的凸起。
如图4所示,所述前加强板4前边缘相较于所述前纵梁主体1前边缘后移,所述中加强板5前边缘与所述前加强板4后边缘之间留有间隔,所述后加强板6前边缘与所述中加强板5之间留有间隔,所述前纵梁50的后部向下弯折。
优选地,所述中加强板5后部的第二支撑面32或者第三支撑面33中的一个支撑面的位置相对于另一个支撑面的位置向后突出,且所述后加强板6前端有一部分向前突出形成与所述中加强板相配合的凸起。
具体地,所述前加强板4、所述中加强板5和所述后加强板6在和所述前纵梁主体连接时,所述前加强板4前边缘相较于所述前纵梁主体1前边缘后移,且所述前加强板4、所述中加强板5和所述后加强板6之间留有间隔,这能够有效的诱导碰撞中后期所述前纵梁50发生朝所述前纵梁主体1的凹槽开口方向发生弯折,避免对驾驶舱造成穿刺破坏;所述前纵梁50在后部向下弯折的结构能够很好的将力传递到汽车底盘上,从而保护驾驶舱和乘客。
如图3所示,所述封板后段3设置有第一塞焊孔16、第二塞焊孔17、第三塞焊孔18、第四塞焊孔19,所述第三前翻边13通过所述第一塞焊孔16、第二塞焊孔17与所述封板后段3焊接,所述第三后翻边14通过所述第三塞焊孔18与所述封板后段3焊接,所述第四后翻边15通过第四塞焊孔19与所述封板后段3焊接。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车辆60,所述车辆60包括上述前纵梁50。
如图5所示,所述车辆60使用了所述前纵梁50,能够有效保护驾驶舱和驾驶舱乘客。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 “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 “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前纵梁,包括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前纵梁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50)还包括封板前段(2)和封板后段(3),所述封板前段(2)设置有诱导压溃区(40),所述封板后段(3)设置有沿车身前后方向的诱导槽(26),所述诱导槽(26)开口朝向所述前纵梁主体(1),所述前纵梁主体(1)和所述封板前段(2)、封板后段(3)之间形成一个腔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主体(1)呈凹槽状结构,所述前纵梁主体(1)包括第一凹槽侧面(22)和第二凹槽侧面(23),所述第一凹槽侧面(22)设置有第一翻边(7),所述第二凹槽侧面(23)设置有第二翻边(8),所述封板前段(2)和所述封板后段(3)通过所述第一翻边(7)、所述第二翻边(8)和所述前纵梁主体(1)连接在一起。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封板前段(2)的诱导压溃区(40)设置有至少一个沿车身竖直方向的第一吸能槽(20)和至少一个沿车身竖直方向的第二吸能槽(21),所述第一吸能槽(20)一端延伸到所述封板前段(2)边缘,所述第一吸能槽(20)和所述第二吸能槽(21)的开口方向相反,所述封板前段(2)后侧设置有第三翻边(9),所述封板后段(3)前侧设置有第四翻边(10),所述封板前段(2)和所述封板后段(3)通过所述第三翻边(9)和所述第四翻边(10)连接在一起。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50)还包括前加强板(4)、中加强板(5)和后加强板(6)。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加强板(4)呈弯折状结构,并与所述前纵梁主体(1)的凹槽侧面和凹槽底面连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加强板(5)呈凹槽状结构,所述中加强板(5)设置有第三凹槽侧面(24)和第四凹槽侧面(25),所述第四凹槽侧面(25)设置有第六翻边(12),所述第六翻边(12)与所述第二翻边(8)连接,所述第三凹槽侧面(24)设置有连接部(11),所述连接部(11)与所述第一翻边(7)连接;
所述中加强板(5)前端设置有第一支撑面(29),所述第一支撑面(29)设置有第三前翻边(13),所述中加强板(5)后部设置有第二支撑面(32)和第三支撑面(33),所述第二支撑面(32)和所述第三支撑面(33)其中一个支撑面的位置相对于另一个支撑面的位置向后突出,所述第二支撑面(32)设置有第三后翻边(14),所述第三支撑面(33)设置有第四后翻边(15)。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加强板(6)呈凹槽状结构,所述后加强板(6)前端一部分向前突出形成与所述中加强板(5)后端相配合的凸起。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封板后段(3)设置有第一塞焊孔(16)、第二塞焊孔(17)、第三塞焊孔(18)、第四塞焊孔(19),所述第三前翻边(13)通过所述第一塞焊孔(16)、第二塞焊孔(17)与所述封板后段(3)焊接,所述第三后翻边(14)通过所述第三塞焊孔(18)与所述封板后段(3)焊接,所述第四后翻边(15)通过第四塞焊孔(19)与所述封板后段(3)焊接。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加强板(4)前边缘相较于所述前纵梁主体(1)前边缘后移,所述中加强板(5)前边缘与所述前加强板(4)后边缘之间留有间隔,所述后加强板(6)前边缘与所述中加强板(5)之间留有间隔,所述前纵梁(50)的后部向下弯折。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前纵梁。
CN201821943580.8U 2018-11-23 2018-11-23 一种前纵梁及车辆 Active CN2095816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43580.8U CN209581628U (zh) 2018-11-23 2018-11-23 一种前纵梁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43580.8U CN209581628U (zh) 2018-11-23 2018-11-23 一种前纵梁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81628U true CN209581628U (zh) 2019-11-05

Family

ID=683772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943580.8U Active CN209581628U (zh) 2018-11-23 2018-11-23 一种前纵梁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8162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49528A (zh) * 2019-11-25 2020-04-03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前端结构及车辆
CN112429085A (zh) * 2020-12-07 2021-03-02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纵梁结构及汽车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49528A (zh) * 2019-11-25 2020-04-03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前端结构及车辆
CN112429085A (zh) * 2020-12-07 2021-03-02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纵梁结构及汽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97235B2 (en) Impact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of vehicle frame member
CN103770841B (zh) 一种汽车车身骨架结构
CN109204496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JP6156036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12660244B (zh) 一种偏置碰防撞车体结构
CN209581628U (zh) 一种前纵梁及车辆
CN103523099A (zh) 乘用车前地板骨架结构
CN105966459A (zh) 用于车辆的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车辆
CN111017034B (zh) 一种车架结构
CN110949528B (zh) 一种车辆前端结构及车辆
CN211969595U (zh) 门槛梁加强结构以及门槛梁
CN109803878A (zh) 车辆的负荷传递系统
CN212797089U (zh) 一种用于新能源商用车的地板总成及驾驶室白车身
CN100519310C (zh) 一种可伸缩顶汽车前底板的布置结构
CN103707938B (zh) 一种汽车驾驶室
CN117529431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碰撞吸收元件
CN104097698B (zh) 用于汽车的地板组件及具有其的汽车
CN109204495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09204507B (zh) 车身横梁和车辆
UA127556C2 (uk) Тунель із інтегрованими елементами бічного посилення
CN104470795A (zh) 用于机动车的支撑结构
CN211308735U (zh) 侧围前部连接板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20163990U (zh) 前纵梁结构和车辆
CN209814124U (zh) 车辆驾驶室的顶盖骨架以及车辆运输车
CN219635337U (zh) 一种后地板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