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71914U - 一种自散热电机及柔软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散热电机及柔软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71914U
CN209571914U CN201920340585.XU CN201920340585U CN209571914U CN 209571914 U CN209571914 U CN 209571914U CN 201920340585 U CN201920340585 U CN 201920340585U CN 209571914 U CN209571914 U CN 2095719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heat dissipating
dissipating housing
tail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34058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叶青
余强
闫莉
崔莉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IXING ZHONGDA TEXT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IXING ZHONGDA TEXT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IXING ZHONGDA TEXT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YIXING ZHONGDA TEXT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34058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719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719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719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散热电机,包括电机本体,所述电机本体包括安装于电机本体内部的转轴、端盖、尾盖、端部散热罩和尾部散热罩;所述端部散热罩位于所述端盖的外侧并固定于所述转轴上,所述端部散热罩设有若干个第一叶片,所述若干个第一叶片为螺旋状均匀地分布于所述端部散热罩上;所述尾部散热罩位于所述端盖的外侧并固定于所述转轴上,所述尾部散热罩设有若干个第二叶片,所述第二叶片旋转形成将自然风吸入所述电机本体的气流;所述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形成的气流使得所述电机本体中形成若干个从所述尾盖进入后从所述端盖排出的风道,利于电机本体内产生的热量迅速排出,避免长时间的高温造成对电机的损伤。

Description

一种自散热电机及柔软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柔软机,特别涉及一种带有自散热电机的柔软机。
背景技术
如今电机被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电机的散热性能是影响电机性能的重要指标,如何利用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散热变得尤为重要。
电机作为一种动力来源,由于电机的定子和转子之间的气隙很小,两者之间相碰的原因在运转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热量,这些热量如果不能及时的散热而长时间的堆积会影响电机内部零件的工作性能,对个零件的使用寿命也有很大的影响。
针对上述情况,人们设计出来通过在电机的一端加设风扇,利用风扇对电机吹风以起到冷却降温的作用,此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散热的作用,但是其散热效果比较差,电机内部的温度很难降低,这样使得电机中的零件处在高温下运转,对电机的损伤时很大的。
故,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设计一种能简单的将电机产生的热量散去的解决方案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散热电机,通过在电机本体的端盖和尾盖的两侧分别设置端部散热罩和尾盖散热罩,端部散热罩和尾盖散热罩上分别设有叶片,通过转轴转动带动叶片转动,使得电机本体中形成若干个从尾盖进入端盖排出的风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散热电机,包括电机本体,所述电机本体包括安装于电机本体内部的转轴、端盖和尾盖,所述端盖和尾盖上设有若干个第一散热孔,所述电机本体还包括端部散热罩和尾部散热罩;
所述端部散热罩位于所述端盖的外侧并固定于所述转轴上,所述端部散热罩靠近所述端盖的一侧固定设有若干个第一叶片,所述若干个第一叶片为螺旋状均匀地分布于所述端部散热罩上,所述转轴旋转带动所述第一叶片形成将所述电机本体内部的热量排出的气流;
所述尾部散热罩位于所述端盖的外侧并固定于所述转轴上,所述尾部散热罩固定于所述转轴上,所述尾部散热罩靠近所述尾盖的一侧垂直固定设有若干个第二叶片,所述转轴旋转带动所述第二叶片形成将自然风吸入所述电机本体的气流;
所述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形成的气流使得所述电机本体中形成若干个从所述尾盖进入后从所述端盖排出的风道。
优选地,所述端部散热罩包括第一卡接孔,所述若干个第一叶片以所述第一卡接孔为中心呈螺旋状分布于所述端部散热罩上;所述尾部散热罩包括第二卡接孔。
优选地,所述转轴上包括与所述第一卡接孔和所述第二卡接孔相匹配的卡扣。
优选地,所述第一散热孔以转轴为中心均匀的分散于所述转轴的周围。
优选地,所述第一叶片垂直固定于所述端部散热罩上,所述第一叶片包括前端叶片和尾端叶片,所述前端叶片位于所述端部散热罩的中间区域,所述尾端叶片位于所述端部散热罩的边缘区域,所述前端叶片的截面积大于所述尾端叶片的截面积。
优选地,所述尾端叶片为弧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叶片上包括若干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凹槽;所述端部散热罩与所述第一叶片接触的一侧间隔设置若干个第二凹槽。
优选地,所述第一叶片上固定设有固定片,所述固定片与所述端盖平行设置。
优选地,所述固定片上设有若干镂空区域。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种柔软机,包括一种自散热电机的柔软机。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散热电机,通过在电机本体的端盖和尾盖的两侧分别设置端部散热罩和尾盖散热罩,端部散热罩和尾盖散热罩上分别设有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通过转轴转动带动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转动,第一叶片的转动形成气流将电机本体内的热量排出,第二叶片的转动形成气流将自然风吸入电机本体内,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转动形成的气流使得电机本体中形成若干个从尾盖进入端盖排出的风道,利于电机本体内产生的热量迅速排出,避免长时间的高温造成对电机的损伤。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散热电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机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端部散热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用新型所述端部散热罩包括固定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散热电机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10、电机本体,20、端盖,30、转轴,210、端部散热罩,211、第一叶片,220、第一散热孔,212、第一卡接孔,213、固定片,214、镂空区域,410、尾盖散热罩,411、第二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一种自散热电机,如图1-5所示,包括电机本体10,所述电机本体10 包括安装于电机本体10内部的转轴30、端盖20和尾盖,所述端盖20和尾盖上设有若干个第一散热孔220,所述电机本体10还包括端部散热罩210和尾部散热罩410;
所述端部散热罩210位于所述端盖20的外侧并固定于所述转轴30上,所述端部散热罩210跟随所述转轴30一起旋转,所述端部散热罩210靠近所述端盖20的一侧固定设有若干个第一叶片211,所述第一叶片211为螺旋状均匀地分布于所述端部散热罩210上,所述第一叶片211旋转形成将所述电机本体10内部的热量排出的气流;
所述尾部散热罩410位于所述端盖20的外侧并固定于所述转轴30上,所述尾部散热罩410跟随所述转轴30一起旋转,所述尾部散热罩410靠近所述尾盖的一侧固定设有若干个第二叶片411,所述第二叶片411旋转形成将自然风吸入所述电机本体10的气流;
所述第一叶片211和第二叶片411形成的气流使得所述电机本体10中形成若干个从所述尾盖进入后从所述端盖20排出的风道。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在电机本体10的端部和尾部分别设置端部散热罩210和尾部散热罩410,且端部散热罩210和尾部散热罩410固定于转轴30上,随同转轴30一起旋转;在端部散热罩210的内侧手若干个第一叶片211,所述第一叶片211为螺旋状结构并均匀地分布;在端部散热罩210随同转轴30一起旋转的时候螺旋状的第一叶片211形成气流将电机本体10内的热量迅速带出。尾部散热罩 410的内侧设有第二叶片411,第二叶片411的结构没有限制,只需要第二叶片411旋转的时候将自然风吸入所述电机本体10内,第一叶片211和第二叶片411形成的气流使得电机本体10中形成若干个风道,如此可快速地将电机本体10中的热量排出换自然风进入,避免长时间的高温对电机造成损伤。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叶片上固定设有固定片213,所述固定片213 与所述端盖20平行设置;所述固定片213上设有若干镂空区域214。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叶片211垂直固定于端部散热罩210上,固定片213固定于第一叶片211的另一端,固定片213与端部散热罩210上的所有的第一叶片 211固定连接,固定片213覆盖第一叶片211,固定片213可以避免一些杂物被吸入叶片内造成缠绕同时也可以避免叶片伤害人的现象出现。固定片213上设有若干镂空区域214,镂空区域214的形状没有限制,在本实施例中,镂空区域214优选圆形,固定片213通过非镂空区域与叶片相固定。一般地,固定片213与端盖20之间留有安全距离,安全距离可根据具体情况而设定。
需要说明的是,端部散热罩210和尾部散热罩410优先选择材质较轻且薄的耐高温塑料,如此避免给电机本体10带来压力产生热量。
所述端部散热罩210包括第一卡接孔212,所述若干个第一叶片211以所述第一卡接孔212为中心呈螺旋状分布于所述端部散热罩210上;所述尾部散热罩410包括第二卡接孔;所述转轴30上包括与所述第一卡接孔212和所述第二卡接孔相匹配的卡扣;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端部散热罩210和尾部散热罩410的目的是为了让电机本体10内的热量快速的散去,延长电机的寿命,通过卡接孔可方便的拆卸,对后续的改进、维修和更换带来方便。当然端部散热罩210和尾部散热罩410与转轴30的连接方式并不限于卡接的方式。
所述第一散热孔220以转轴30为中心均匀的分散于所述转轴30的周围。端盖20和尾盖上设有均匀分散的第一散热孔220,且端盖20和尾盖上的散热孔的位置相对应,利于电机本体10内形成直线风道,加快电机本体10内的热量的散除。
所述第一叶片211垂直固定于所述端部散热罩210上,所述第一叶片211 包括前端叶片和尾端叶片,所述前端叶片位于所述端部散热罩210的中间区域,所述尾端叶片位于所述端部散热罩210的边缘区域,所述前端叶片的截面积大于所述尾端叶片的截面积。在一个实施例中,端部散热罩210上若干个第一叶片211形成螺旋状,所述第一叶片211的前端叶片为靠近中心即靠近转轴30的区域,所述第一叶片211的尾端叶片为接近散热罩边缘的区域,所述第一叶片211垂直于端部散热罩210,所述第一叶片211的前端叶片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叶片211的尾端叶片,且第一叶片211的尾端叶片优选弧形结构;上述结构第一叶片211可以地将从电机本体10内吸出的热量快速的甩出,提高散热效率。
所述第一叶片211上包括若干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凹槽(图中未显示);所述端部散热罩与所述第一叶片211接触的一侧间隔设置若干个第二凹槽(图中未显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叶片211上的若干个第一凹槽可以使吸出的热量在第一凹槽内形成若干个小气流,热气流可以更加快速的被甩出。第二凹槽也是同样的道理,使得吸出来的热量形成独立的气流道,在独立的气流道中气流可以更加快速的通过。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柔软机,包括上述一种自散热电机的所有技术特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散热电机,通过在电机本体10的端盖和尾盖的两侧分别设置端部散热罩210和尾盖散热罩410,端部散热罩210 和尾盖散热罩410上分别设有第一叶片211和第二叶片411,通过转轴30转动带动第一叶片211和第二叶片411转动,第一叶片211的转动形成气流将电机本体10内的热量排出,第二叶片411的转动形成气流将自然风吸入电机本体10内,第一叶片211和第二叶片411转动形成的气流使得电机本体10中形成若干个从尾盖进入端盖排出的风道,利于电机本体10内产生的热量迅速排出,避免长时间的高温造成对电机的损伤。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本行业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按说明书附图所示和以上而顺畅地实施本实用新型;但是,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做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等,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自散热电机,包括电机本体,所述电机本体包括安装于电机本体内部的转轴、端盖和尾盖,所述端盖和尾盖上设有若干个第一散热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本体还包括端部散热罩和尾部散热罩;
所述端部散热罩位于所述端盖的外侧并固定于所述转轴上,所述端部散热罩靠近所述端盖的一侧固定设有若干个第一叶片,所述若干个第一叶片为螺旋状均匀地分布于所述端部散热罩上,所述转轴旋转带动所述第一叶片形成将所述电机本体内部的热量排出的气流;
所述尾部散热罩位于所述端盖的外侧并固定于所述转轴上,所述尾部散热罩固定于所述转轴上,所述尾部散热罩靠近所述尾盖的一侧垂直固定设有若干个第二叶片,所述转轴旋转带动所述第二叶片形成将自然风吸入所述电机本体的气流;
所述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形成的气流使得所述电机本体中形成若干个从所述尾盖进入后从所述端盖排出的风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散热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散热罩包括第一卡接孔,所述若干个第一叶片以所述第一卡接孔为中心呈螺旋状分布于所述端部散热罩上;所述尾部散热罩包括第二卡接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散热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上包括与所述第一卡接孔和所述第二卡接孔相匹配的卡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散热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孔以转轴为中心均匀的分散于所述转轴的周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散热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片垂直固定于所述端部散热罩上,所述第一叶片包括前端叶片和尾端叶片,所述前端叶片位于所述端部散热罩的中间区域,所述尾端叶片位于所述端部散热罩的边缘区域,所述前端叶片的截面积大于所述尾端叶片的截面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自散热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端叶片为弧形结构。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自散热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片上包括若干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凹槽;所述端部散热罩与所述第一叶片接触的一侧间隔设置若干个第二凹槽。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散热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片上固定设有固定片,所述固定片与所述端盖平行设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自散热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片上设有若干镂空区域。
10.一种柔软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散热电机。
CN201920340585.XU 2019-03-18 2019-03-18 一种自散热电机及柔软机 Active CN2095719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40585.XU CN209571914U (zh) 2019-03-18 2019-03-18 一种自散热电机及柔软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40585.XU CN209571914U (zh) 2019-03-18 2019-03-18 一种自散热电机及柔软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71914U true CN209571914U (zh) 2019-11-01

Family

ID=68335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340585.XU Active CN209571914U (zh) 2019-03-18 2019-03-18 一种自散热电机及柔软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7191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50616B (zh) * 2020-03-25 2021-12-21 李書賢 輪轂電機散熱裝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50616B (zh) * 2020-03-25 2021-12-21 李書賢 輪轂電機散熱裝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91954B1 (en) Handheld blower
US10774487B2 (en) Handheld blower having engine cooling flow
CN105626585A (zh) 冷却马达的风扇和方法
CN209571914U (zh) 一种自散热电机及柔软机
US20040197192A1 (en) Centrifugal fan
CN209516803U (zh) 一种高速电机及包括该高速电机的电吹风
WO2014128908A1 (ja) プロペラファン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CN205154744U (zh) 离心式涡轮风叶及应用其的电机和食品搅拌机
WO2020098175A1 (zh) 一种电机
CN219372164U (zh) 一种降噪效果好的无刷电机
CN205792034U (zh) 一种同步电机的散热降噪结构
CN215649650U (zh) 一种可降低风力损耗和噪音的吹风机整流结构
CN214850855U (zh) 一种带散热结构的电机
CN211908487U (zh) 一种风机用散热型交流感应电动机
CN109571204A (zh) 手持式电动工具
CN209053814U (zh) 手持式风扇
JPH04350400A (ja) 遠心形送風機
CN207393526U (zh) 大功率微电机轴流风扇
CN102734188A (zh) 防止气流回流的离心风扇
CN207777233U (zh) 一种离心风扇及料理机
JP2017186938A (ja) 送風作業機
CN106438460A (zh) 一种洗衣机以及电机风叶轮
CN217502025U (zh) 一种高通量园林轴流吹风机
CN210829812U (zh) 一种新型除尘风机
CN209621671U (zh) 一种吹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