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42177U - 取水采样设备的气囊式泵浦结构 - Google Patents

取水采样设备的气囊式泵浦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42177U
CN209542177U CN201821960386.0U CN201821960386U CN209542177U CN 209542177 U CN209542177 U CN 209542177U CN 201821960386 U CN201821960386 U CN 201821960386U CN 209542177 U CN209542177 U CN 2095421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seat
channel
pedestal
gasbag
socket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96038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俊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n Zhong Qi
Original Assignee
Fan Zhong Q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n Zhong Qi filed Critical Fan Zhong Qi
Priority to CN20182196038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421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421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421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ampling And Sample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取水采样设备的气囊式泵浦结构,包括:一管体、一第一座体、一第一阀座、一第二座体、一第二阀座、一金属管、一气囊管与一第三阀座,第一阀座连接到第一座体,第一阀座与第一座体之间具有间距,第二阀座连接到第二座体顶部,金属管两端分别套入第一阀座与第二阀座内,气囊管两端分别套入第一阀座与第二阀座外部,第一座体与第二座体分别连接道管体两端,第三阀座连接第二座体底部,则第一阀座、第二阀座与气囊管之间形成一密闭空间,而管体、气囊管、第一座体、第二座体之间形成一气体空间。

Description

取水采样设备的气囊式泵浦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取水采样设备,特别是指一种能运用气压来调整泵浦适宜规范之取样流速,其泵体结构坚固具有密闭性高及抗高水压之特性,使其取水流程更简便的取水采样设备的气囊式泵浦结构。
背景技术
常用的地下水体水质采样,大多使用贝勒管做为采样的工具,因贝勒管使用于洗井、采样时,在地下水井中连续上升下降之动作下,导致水体搅动使污染物浓度(挥发性有机物)挥发逸散,易造成分析结果干扰错估。当使用可调整汲水速率之抽水泵,例如气囊式泵浦,能将汲水速率稳定控制并降低各项干扰,使采样水质更为稳定、使采集的样品更具代表性,规范中的各种检测项目均推荐使用气囊式泵作为地下水体样品之采样设备。当采样的区域是水体水井的为深层区域时,必须使用金属制作的采样泵,且在考虑到抗水压、抗污染的状况下,采样泵主要以金属来制作,其内部设有气囊,当采样泵进入水中之后,水流入采样泵的气囊中,接着,外部将气体注入采样泵内,藉由气压压迫气囊,把气囊中的水推送到取样瓶中,然,常用的采样泵,在结构的设计上,并无法同时满足气压与液压的抗压标准,往往会造成气囊中的水渗出气囊外,或着,气体渗入气囊内部,导致取样失败,检验失准、甚至必须重新取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抗高水压、结构坚固、密闭性高且取水流程简便的取水采样设备的气囊式泵浦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技术方案包括:一管体、一第一座体、一第一阀座、一第二座体、一第二阀座、一金属管、一气囊管与一第三阀座,其中:
所述管体一端具有一第一开口,另一端具有一第二开口;
所述第一座体顶部具有一进气接头与一排水接头,第一座体内具有一气体管道与一第一液体管道,气体通道与进气接头相通,第一液体管道与排水接头相通,且第一液体管道内收容一第一阀球;
所述第一阀座内部具有贯通的一第一通道,顶部具有一第一套接管,第一阀座底部具有一第一套接部;
所述第二座体内部具有贯通的一第二液体管道,第二液体管道内收容一第二阀球;
所述第二阀座内部具有贯通的一第二通道,底部具有一第二套接管,第二阀座顶部具有一第二套接部;
所述金属管表面设复数的穿孔,一端套设在前述第一阀座的第一通道内,另一端套设在第二阀座的第二通道内,令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相通连;
所述气囊管一端套设在前述第一阀座的第一套接部,另一端套接在第二阀座的第二套接部,令第一阀座、第二阀座与气囊管之间形成封闭空间;以及,
所述第三阀座内部具有贯通的一第三通道,顶部具有一第三套接管。
所述第一阀座的第一套接管连接到前述第一座体的第一液体管道,第一阀座与第一座体之间具有间距,前述第二阀座的第二套接管连接到前述第二座体的第二液体管道,前述金属管两端分别套入前述第一阀座与第二阀座的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内,气囊管两端分别套入第一阀座、第二阀座的第一套接部、第二套接部,第三阀座的第三套接管连接第二座体的第二液体管道内,则第三通道、第二液体管道、第二通道、金属管、第一通道、第一液体管道与排水接头之间形成相通连的一排水通路,并在第一阀座、第二阀座与气囊管之间形成一密闭空间,而管体、气囊管、第一座体、第二座体与进气接头之间形成一气体空间;
藉此,液体由第三阀座的第三通道注入前述密闭空间内,第二阀球关闭第三阀座的第三通道,外部气体从气体接头经气体管道填满气体空间,并持续增加气体输入的气体压力,让气体空间内的气体压力压迫气囊管,使气囊管受气体压力挤压变形,则前述密闭空间内的液体经金属管的穿孔进入前述排水通路,从排水接头对外排出。
优选的,所述第一座体与第一阀座之间设有第一防水垫圈,第二座体与第二阀座之间设有第二防水垫圈,以及,第二座体与第三阀座之间设有第三防水垫圈。
优选的,所述第一阀座的第一套接部、第二阀座的第二套接部分别设有第四防水垫圈。
优选的,所述所述第一阀座的第一套接部、第二阀座的第二套接部分别设有一第一束带与第二束带,气囊管两端分别套入第一套接部与第二套接部,并以第一束带与第二束带分别束紧。
优选的,所述第二座体与第三阀座之间套设一隔离网,第二座体底面设有一第一沟槽,第三阀座底部周边环设有一第二沟槽,隔离网套设在第一沟槽与第二沟槽之间。
优选的,所述第一阀座的第一通道与第二阀座的第二通道内分别环设第一凸环与第二凸环,金属管两端套入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内,并定位在第一凸环与第二凸环之间。
优选的,所述第一阀座的第一套接管、第二阀座的第二套接管上设有至少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第五防水垫圈。
优选的,所述第一座体的第一液体管道包括一第一主通道与一第一分路通道,且第一分路通到与第一主通道之间为非同轴设置,令第一阀球动作时,保持第一主通道与第一分路通道之间为通连状态。
优选的,所述第三阀座的第三通道包括一第二主通道、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第二分路通道,第二分路通道延伸到第三阀座的侧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后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一。
图5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二。
图6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全部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一管体1、一第一座体2、一第一阀座3、一第二座体4、一第二阀座5、一金属管6、一气囊管7与一第三阀座8,其中:
所述管体1一端具有一第一开口11,另一端具有一第二开口12;
所述第一座体2套设在前述管体1的第一开口11,顶部具有一进气接头21与一排水接头23,第一座体2内具有一气体管道22与一第一液体管道24,气体通道22与进气接头21相通,第一液体管道24与排水接头23相通;
所述第一阀座3内部具有贯通的一第一通道31,第一通道31内环设第一凸环36,第一通道31包括一第一主通道241与一第一分路通道242,且第一分路通到与第一主通道241之间为非同轴设置,第一阀座3顶部具有一第一套接管32,第一套接管32上设有至少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第五防水垫圈37,第一套接管32连接前述第一座体2的第一液体管道24,第一通道31与第一液体管道24相通连,且第一阀座3与第一座体2之间形成一间距,在第一套接管32与第一液体管道24之间设有可活动的一第一阀球25,第一阀座3底部具有一第一套接部33,第一套接部33上设有第四防水垫圈34;
所述第二座体4套设在前述管体1的第二开口12,内部具有贯通的一第二液体管道41,底面设有一第一沟槽45;
所述第二阀座5内部具有贯通的一第二通道51,第二通道51内环设第二凸环56,第二阀座5底部具有一第二套接管52,第二套接管52上设有至少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第五防水垫圈57,第二套接管52连接前述第二座体4的第二液体管道41,第二通道51与第二液体管道41通连,第二阀座5顶部具有一第二套接部53,第二套接部53上设有第四防水垫圈54;
所述金属管6表面设复数的穿孔61,一端套设在前述第一阀座3的第一通道31内,另一端套设在第二阀座5的第二通道51内,并定位在第一通道31的第一凸环36、第二通道51的第二凸环56之间,令第一通道31与第二通道51相通连;
所述气囊管7一端套设在前述第一阀座3的第一套接部33,另一端套接在第二阀座5的第二套接部53,令第一阀座3、第二阀座5与气囊管7之间形成封闭空间,且第一阀座3的第一套接部33、第二阀座5的第二套接部53分别设有一第一束带35与第二束带55,第一束带35与第二束带55将气囊管7两端分别束紧在第一套接部33与第二套接部53上;
所述第三阀座8内部具有贯通的一第三通道81,第三通道81包括一第二主通道811、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第二分路通道812,第二分路通道812延伸到第三阀座8侧面,第三阀座8顶部具有一第三套接管82,第三套接管82连接前述第二座体4的第二液体管道41内,第三通道81与第二液体管道41相通连,在第三套接管82与第二液体管道41之间设有可活动的一第二阀球42,第三阀座8底部周边环设有一第二沟槽83,一隔离网84套设在第一沟槽45与第二沟槽83之间;以及,
第一座体2与第一阀座3之间设有第一防水垫圈26,第二座体4与第二阀座5之间设有第二防水垫圈43,以及,第二座体4与第三阀座8之间设有第三防水垫圈44。
所述第一阀座3的第一套接管32连接到前述第一座体2的第一液体管道24,第一阀座3与第一座体2之间具有间距,前述第二阀座5的第二套接管52连接到前述第二座体4的第二液体管道41,前述金属管6两端分别套入前述第一阀座3与第二阀座5的第一通道31、第二通道51内,气囊管7两端分别套入第一阀座3、第二阀座5的第一套接部33、第二套接部53,第三阀座8的第三套接管82连接第二座体4的第二液体管道41内,则第三通道81、第二液体管道41、第二通道51、金属管6、第一通道31、第一液体管道24与排水接头23之间形成相通连的一排水通路,并在第一阀座3、第二阀座5与气囊管7之间形成一密闭空间A,而管体1、气囊管7、第一座体2、第二座体4与进气接头21之间形成一气体空间B;
本创作使用时,排水接头23经连接用的管线93到一取样容器9,进气接头21经连接用的管线94连接到一控制器91,控制器91再连接到一气压源92,气压源92可以是空压机或气体钢瓶等装置,利用控制器91控制输入进气接头21的气压大小以及进气、排气的时间。
当本创作沉入水中后,前述密闭空间A是中空状态,液体C的压力比密闭空间A大,所以,液体C从第三阀座8的第三通道81注入前述密闭空间A内,液体C推动第二阀球42,将第二阀球42推离第三通道81,液体C经由第三通道81、第二液体管道41、第二通道51进入金属管6,再由金属管6的穿孔61流入并填满密闭空间A;
接着,控制器91启动,让气压源92内的气体D沿着进气接头21与气体管道22进入气体空间B内,当气体D的气体压力增增加时,气体空间内的气体D压力压迫气囊管7,使气囊管7受气体压力挤压变形,则前述密闭空间A内的液体经金属管6的穿孔61进入前述排水通路(即第三通道81、第二液体管道41、第二通道51、金属管6、第一通道31、第一液体管道24与排水接头23之间形成相通连的排水通路),当液体通过第一座体2的第一液体管道24时,液体推动第一阀球25动作,因为第一主路通道241与第一分路通道242之间为非同轴设置,可以保持第一主通道241与第一分路通道242之间为通连状态,让液体从排水接头23对外排出,同时,液体C流动的过程中,第二阀球42受到液体C的推动,移动并关闭第三阀座8的第三通道81,避免外部的液体C1流入。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Claims (10)

1.一种取水采样设备的气囊式泵浦结构,其特征是,其包括:
一管体,一端具有一第一开口,另一端具有一第二开口;
一第一座体,套设在前述管体的第一开口,顶部具有一进气接头与一排水接头,第一座体内具有一气体管道与一第一液体管道,气体通道与进气接头相通,液体管道与排水接头相通;
一第一阀座,内部具有贯通的一第一通道,顶部具有一第一套接管,第一套接管连接前述第一座体的第一液体管道,第一通道与第一液体管道相通连,且第一阀座与第一座体之间形成一间距,在第一套接管与第一液体管道之间设有可活动的一第一阀球,第一阀座底部具有一第一套接部;
一第二座体,套设在前述管体的第二开口,内部具有贯通的一第二液体管道;
一第二阀座,内部具有贯通的一第二通道,底部具有一第二套接管,第二套接管连接前述第二座体的第二液体管道,第二通道与第二液体管道通连,第二阀座顶部具有一第二套接部;
一金属管,表面设多数的穿孔,一端套设在前述第一阀座的第一通道内,另一端套设在第二阀座的第二通道内,令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相通连;
一气囊管,一端套设在前述第一阀座的第一套接部,另一端套接在第二阀座的第二套接部,令第一阀座、第二阀座与气囊管之间形成封闭空间;以及,
一第三阀座,内部具有贯通的一第三通道,顶部具有一第三套接管,第三套接管连接前述第二座体的第二液体管道内,第三通道与第二液体管道相通连,在第三套接管与第二液体管道之间设有可活动的一第二阀球;
所述第一阀座的第一套接管连接到前述第一座体的第一液体管道,第一阀座与第一座体之间具有间距,前述第二阀座的第二套接管连接到前述第二座体的第二液体管道,前述金属管两端分别套入前述第一阀座与第二阀座的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内,气囊管两端分别套入第一阀座、第二阀座的第一套接部、第二套接部,第三阀座的第三套接管连接第二座体的第二液体管道内,则第三通道、第二液体管道、第二通道、金属管、第一通道、第一液体管道与排水接头之间形成相通连的一排水通路,并在第一阀座、第二阀座与气囊管之间形成一密闭空间,而管体、气囊管、第一座体、第二座体与进气接头之间形成一气体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水采样设备的气囊式泵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座体与第一阀座之间设有第一防水垫圈,第二座体与第二阀座之间设有第二防水垫圈,以及,第二座体与第三阀座之间设有第三防水垫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水采样设备的气囊式泵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座的第一套接部、第二阀座的第二套接部上设有第四防水垫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水采样设备的气囊式泵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座的第一套接部、第二阀座的第二套接部分别设有一第一束带与第二束带,气囊管两端分别套入第一套接部与第二套接部,并以第一束带与第二束带分别束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水采样设备的气囊式泵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座体与第三阀座之间套设一隔离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取水采样设备的气囊式泵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座体底面设有一第一沟槽,第三阀座底部周边环设有一第二沟槽,前述隔离网套设在第一沟槽与第二沟槽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水采样设备的气囊式泵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座的第一通道与第二阀座的第二通道内分别环设第一凸环与第二凸环,金属管两端套入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内,并定位在第一凸环与第二凸环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水采样设备的气囊式泵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座的第一套接管、第二阀座的第二套接管上设有至少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第五防水垫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水采样设备的气囊式泵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座体的第一液体管道包括一第一主通道与一第一分路通道,且第一分路通到与第一主通道之间为非同轴设置,令第一阀球动作时,保持第一主通道与第一分路通道之间为通连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水采样设备的气囊式泵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阀座的第三通道包括一第二主通道、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第二分路通道,第二分路通道延伸到第三阀座的侧面。
CN201821960386.0U 2018-11-27 2018-11-27 取水采样设备的气囊式泵浦结构 Active CN2095421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60386.0U CN209542177U (zh) 2018-11-27 2018-11-27 取水采样设备的气囊式泵浦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60386.0U CN209542177U (zh) 2018-11-27 2018-11-27 取水采样设备的气囊式泵浦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42177U true CN209542177U (zh) 2019-10-25

Family

ID=682621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960386.0U Active CN209542177U (zh) 2018-11-27 2018-11-27 取水采样设备的气囊式泵浦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4217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48835A (zh) * 2022-04-22 2022-05-27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估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48835A (zh) * 2022-04-22 2022-05-27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估系统
CN114548835B (zh) * 2022-04-22 2022-07-01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估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83480A (zh) 微气泡产生器及其制作方法
CN209542177U (zh) 取水采样设备的气囊式泵浦结构
CN206827252U (zh) 一种液体按压喷头装置
CN204811550U (zh) 一种水增氧装置
CN108894942A (zh) 一种注聚泵
CN105339280B (zh) 起泡器
CN206755467U (zh) 一种加湿器
CN201487341U (zh) 双用型气嘴装置
CN102772842A (zh) 一种安全自动液控启闭阀及具有该安全自动液控启闭阀的输液器
CN205964790U (zh) 一种进气可调泡沫枪
CN105370924B (zh) 滑阀式减压型倒流防止器
CN206889938U (zh) 一种可自动排气的多通管接头
CN106364788B (zh) 一种塑料酒桶的进气结构
CN206687962U (zh) 一种多功能止气输液器
CN107420075B (zh) 上层低压负压分采装置
CN204280240U (zh) 一种泡沫瓶盖
CN207111969U (zh) 阀芯的改进结构
CN208462732U (zh) 一种高利用率溶氧锥
CN207941086U (zh) 一种新型导尿结构
CN202397973U (zh) 一种医用负压气体接头防回流装置
CN107165606B (zh) 上层高压负压分采装置
CN105413506A (zh) 气液混合系统防回水装置
CN205605342U (zh) 油泵三通结构
CN205605386U (zh) 一种新型二氧化碳增压泵
CN205462100U (zh) 一种汽车自动配液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