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42115U - 无人智能驾驶转向台架 - Google Patents
无人智能驾驶转向台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542115U CN209542115U CN201920491356.8U CN201920491356U CN209542115U CN 209542115 U CN209542115 U CN 209542115U CN 201920491356 U CN201920491356 U CN 201920491356U CN 209542115 U CN209542115 U CN 20954211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racket
- steering
- diverter
- holding part
- dampe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Steering Control In Accordance With Driving Condi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无人智能驾驶转向台架,包括转向电机、试验台架、万向节、转向器以及阻尼减震器,转向电机及转向器分别与试验台架固定连接,万向节的一端与转向电机连接,万向节的另一端与转向器连接;转向器的两端分别连接有阻尼减震器,阻尼减震器上远离转向器的一端与试验台架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阻尼器来缓冲由于电机工作产生的振动,使系统更加稳定,同时可以通过调节阻尼器的阻尼系数,模拟不同路况下的转向阻力,即本实用新型可以较为真实的模拟无人智能驾驶车辆在实际行驶时的情况,从而在车辆正式投入使用之前充分验证转向系统的结构稳定性,以及转向控制系统的功能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特别涉及无人智能驾驶转向台架。
背景技术
转向系统是无人智能驾驶的主要操作机构,当车辆需要规避障碍或需要转弯等路况时,需要实现车轮的转向;而当车辆正常直线行驶时,则要保证车轮行驶方向的稳定。因此,为了保证无人驾驶车辆形式的安全性,转向系统在使用之前,必须验证其工作的稳定性。
现有技术的方法是将转向系统安装在车辆之后,将车辆架起以进行转向测试。这种方式容易受到车辆装配进度的影响,而且当整车出现问题时,也会影响转向的测试。
为了能够充分验证无人驾驶车辆的转向系统的稳定性,需要一个功能全面且稳定、简易的试验台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无人智能驾驶转向台架,可以在车辆正式投入使用之前就充分验证转向系统的稳定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无人智能驾驶转向台架,包括转向电机、试验台架、万向节、转向器以及阻尼减震器,所述转向电机及所述转向器分别与所述试验台架固定连接,所述万向节的一端与所述转向电机连接,所述万向节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向器连接;
所述转向器的两端分别连接有阻尼减震器,所述阻尼减震器上远离所述转向器的一端与所述试验台架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螺栓紧固件、第二螺栓紧固件以及第三螺栓紧固件;
所述转向电机通过第一螺栓紧固件与所述试验台架固定连接,所述转向器通过第二螺栓紧固件与所述试验台架固定连接,所述阻尼减震器通过所述第三螺栓紧固件与所述转向器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试验台架包括底部支架以及安装支架,所述底部支架竖直连接于所述安装支架。
进一步地,所述底部支架包括第一固定支架、第二固定支架以及第三固定支架,所述第二固定支架与所述第三固定支架分别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的同一侧壁上;
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第一电机支架、第二电机支架、第一转向支架、第二转向支架、第一阻尼支架以及第二阻尼支架,所述第一阻尼支架包括第一左侧阻尼支架以及第一右侧阻尼支架,所述第二阻尼支架包括第二左侧阻尼支架以及第二右侧阻尼支架;
所述第一电机支架竖直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上,所述第二电机支架竖直连接于所述第三固定支架,所述第二固定支架与所述第三固定支架之间设置有电机安装板,所述电机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转向电机固定安装于所述电机安装板上,所述万向节穿过所述第一通孔;
所述第一转向支架与第二转向支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转向支架与第二转向支架之间设置有转向安装板,所述转向器上远离所述万向节的一侧与所述转向安装板固定连接;
所述阻尼减震器包括第一阻尼器以及第二阻尼器,所述第一左侧阻尼支架与所述第一右侧阻尼支架之间设置有第一阻尼紧固组件,所述第一阻尼器与所述第一阻尼紧固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左侧阻尼支架与所述第二右侧阻尼支架之间设置有第二阻尼紧固组件,所述第二阻尼器与所述第二阻尼紧固组件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四螺栓紧固件以及第五螺栓紧固件;
所述第一阻尼紧固组件包括第一下卡持件以及第一上卡持件,所述第一下卡持件与所述第一上卡持件形成一个卡持所述第一阻尼器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下卡持件、所述第一左侧阻尼支架与所述第一右侧阻尼支架一体成型,所述第一上卡持件通过所述第四螺栓紧固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阻尼支架;
所述第二阻尼紧固组件包括第二下卡持件以及第二上卡持件,所述第二下卡持件与所述第二上卡持件形成一个卡持所述第二阻尼器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二下卡持件、所述第二左侧阻尼支架与所述第二右侧阻尼支架一体成型,所述第二上卡持件通过所述第四螺栓紧固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阻尼支架。
进一步地,还包括位移传感器,所述位移传感器与所述阻尼减震器并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无人智能驾驶转向台架,当转向电机接收到相应的运动指令,驱动转向器运动,进而带动两侧阻尼器的伸长和压缩,由于阻尼器的存在,可以缓冲由于电机工作产生的振动,使系统更加稳定,同时可以通过调节阻尼器的阻尼系数,模拟不同路况下的转向阻力,即本实用新型可以较为真实的模拟无人智能驾驶车辆在实际行驶时的情况,从而在车辆正式投入使用之前充分验证转向系统的结构稳定性,以及转向控制系统的功能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人智能驾驶转向台架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人智能驾驶转向台架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人智能驾驶转向台架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人智能驾驶转向台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人智能驾驶转向台架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示意图。
标号说明:
1、转向电机;2、试验台架;3、万向节;4、转向器;5、阻尼减震器;21、底部支架;22、安装支架;51、第一阻尼器;52、第二阻尼器;61、第一螺栓紧固件;62、第二螺栓紧固件;63、第三螺栓紧固件;64、第四螺栓紧固件;65、第五螺栓紧固件;211、第一固定支架;212、第二固定支架;213、第三固定支架;221、第一电机支架;222、第二电机支架;223、第一转向支架;224、第二转向支架;225、第一阻尼支架;226、第二阻尼支架;227、电机安装板;228、转向安装板;229、第一阻尼紧固组件;220、第二阻尼紧固组件;2251、第一左侧阻尼支架;2252、第一右侧阻尼支架;2261、第二左侧阻尼支架;2262、第二右侧阻尼支架;2291、第一下卡持件;2292、第一上卡持件;2201、第二下卡持件;2202、第二上卡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请参照图1至图5,无人智能驾驶转向台架,包括转向电机、试验台架、万向节、转向器以及阻尼减震器,所述转向电机及所述转向器分别与所述试验台架固定连接,所述万向节的一端与所述转向电机连接,所述万向节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向器连接;
所述转向器的两端分别连接有阻尼减震器,所述阻尼减震器上远离所述转向器的一端与所述试验台架固定连接。
其中,当转向电机接收到相应的运动指令,驱动转向器运动,进而带动两侧阻尼器的伸长和压缩。同时,转向电机的运动指令、转向电机通过晚向节驱动转向器运动的过程以及阻尼器的伸缩过程可参照现有技术。
另外,对于转向电机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型号,并配套相应的转向控制器,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对于研发阶段的数据采集、测试零部件性能有重要意义。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阻尼器的存在,可以缓冲由于电机工作产生的振动,使系统更加稳定,同时可以通过调节阻尼器的阻尼系数,模拟不同路况下的转向阻力,即本实用新型可以较为真实的模拟无人智能驾驶车辆在实际行驶时的情况,从而在车辆正式投入使用之前充分验证转向系统的结构稳定性,以及转向控制系统的功能稳定性。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螺栓紧固件、第二螺栓紧固件以及第三螺栓紧固件;
所述转向电机通过第一螺栓紧固件与所述试验台架固定连接,所述转向器通过第二螺栓紧固件与所述试验台架固定连接,所述阻尼减震器通过所述第三螺栓紧固件与所述转向器固定连接。
从上述描述可知,采用螺栓紧固件作为连接方式,即保证了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便于拆卸组装。
进一步地,所述试验台架包括底部支架以及安装支架,所述底部支架竖直连接于所述安装支架。
进一步地,所述底部支架包括第一固定支架、第二固定支架以及第三固定支架,所述第二固定支架与所述第三固定支架分别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的同一侧壁上;
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第一电机支架、第二电机支架、第一转向支架、第二转向支架、第一阻尼支架以及第二阻尼支架,所述第一阻尼支架包括第一左侧阻尼支架以及第一右侧阻尼支架,所述第二阻尼支架包括第二左侧阻尼支架以及第二右侧阻尼支架;
所述第一电机支架竖直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上,所述第二电机支架竖直连接于所述第三固定支架,所述第二固定支架与所述第三固定支架之间设置有电机安装板,所述电机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转向电机固定安装于所述电机安装板上,所述万向节穿过所述第一通孔;
所述第一转向支架与第二转向支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转向支架与第二转向支架之间设置有转向安装板,所述转向器上远离所述万向节的一侧与所述转向安装板固定连接;
所述阻尼减震器包括第一阻尼器以及第二阻尼器,所述第一左侧阻尼支架与所述第一右侧阻尼支架之间设置有第一阻尼紧固组件,所述第一阻尼器与所述第一阻尼紧固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左侧阻尼支架与所述第二右侧阻尼支架之间设置有第二阻尼紧固组件,所述第二阻尼器与所述第二阻尼紧固组件固定连接。
从上述描述可知,对于转向电机、转向器以及阻尼减震器的固定方式,均是采用两边支架进行固定,以保证模拟驾驶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四螺栓紧固件以及第五螺栓紧固件;
所述第一阻尼紧固组件包括第一下卡持件以及第一上卡持件,所述第一下卡持件与所述第一上卡持件形成一个卡持所述第一阻尼器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下卡持件、所述第一左侧阻尼支架与所述第一右侧阻尼支架一体成型,所述第一上卡持件通过所述第四螺栓紧固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阻尼支架;
所述第二阻尼紧固组件包括第二下卡持件以及第二上卡持件,所述第二下卡持件与所述第二上卡持件形成一个卡持所述第二阻尼器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二下卡持件、所述第二左侧阻尼支架与所述第二右侧阻尼支架一体成型,所述第二上卡持件通过所述第四螺栓紧固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阻尼支架。
由上述描述可知,对于阻尼减震器采用上下卡持加螺栓紧固的方式,便于组装和拆卸的同时,也能保证阻尼减震器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还包括位移传感器,所述位移传感器与所述阻尼减震器并联。
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阻尼减震器并联一个位移传感器,可以反馈转向器的伸缩量,对于研发阶段的数据采集、测试零部件性能有重要意义。
请参照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
无人智能驾驶转向台架,包括转向电机1、试验台架2、万向节3、转向器4以及阻尼减震器5。如图1所示,转向电机1及转向器4分别与试验台架2固定连接,万向节3的一端与转向电机1连接,万向节3的另一端与转向器4连接;转向器4的两端分别连接有阻尼减震器5,阻尼减震器5上远离转向器4的一端与试验台架2固定连接。
请参照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为:
无人智能驾驶转向台架,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还包括第一螺栓紧固件61、第二螺栓紧固件62、第三螺栓紧固件63、第四螺栓紧固件64以及第五螺栓紧固件65;转向电机1通过第一螺栓紧固件61与试验台架2固定连接,转向器4通过第二螺栓紧固件62与试验台架2固定连接,阻尼减震器5通过第三螺栓紧固件63与转向器4固定连接。从图4可知,第一螺栓紧固件61有三组螺栓和螺母,第二螺栓紧固件62有四组螺栓和螺母,第三螺栓紧固件63在转向器4的两侧都设置有一组螺栓和螺母,当然,本实施例及附图并不限定只有一组或是几组螺栓和螺母,只要能保证连接稳定性的其他实施例应当被认为是本实用新型的等同实施例。
如图2所示,试验台架2包括底部支架21以及安装支架22,底部支架21竖直连接于安装支架22,其底部支架21用于支撑,安装支架22用于安装。
如图3所示,底部支架21包括第一固定支架211、第二固定支架212以及第三固定支架213,第二固定支架212与第三固定支架213分别垂直连接于第一固定支架211的同一侧壁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支架212与第三固定支架213在远离第一固定支架211的一端上也连接有第四固定支架,以进一步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如图4所示,安装支架22包括第一电机支架221、第二电机支架222、第一转向支架223、第二转向支架224、第一阻尼支架225以及第二阻尼支架226,第一电机支架221竖直连接于第二固定支架212上,第二电机支架222竖直连接于第三固定支架213,第二固定支架212与第三固定支架213之间设置有电机安装板227,电机安装板227上设置有第一通孔,转向电机1固定安装于电机安装板227上,万向节3穿过第一通孔;第一转向支架223与第二转向支架224分别位于第一固定支架211的中间位置,第一转向支架223与第二转向支架224之间设置有转向安装板228,转向器4上远离万向节3的一侧与转向安装板228固定连接;阻尼减震器5包括第一阻尼器51以及第二阻尼器52。
如图5所示,第一阻尼支架225包括第一左侧阻尼支架2251以及第一右侧阻尼支架2252,第二阻尼支架226包括第二左侧阻尼支架2261以及第二右侧阻尼支架2262;第一左侧阻尼支架2251与第一右侧阻尼支架2252之间设置有第一阻尼紧固组件229,第一阻尼器51与第一阻尼紧固组件229固定连接,第二左侧阻尼支架2261与第二右侧阻尼支架2262之间设置有第二阻尼紧固组件220,第二阻尼器52与第二阻尼紧固组件220固定连接;第一阻尼紧固组件229包括第一下卡持件2291以及第一上卡持件2292,第一下卡持件2291与第一上卡持件2292形成一个卡持第一阻尼器51的第二通孔,第一下卡持件2291、第一左侧阻尼支架2251与第一右侧阻尼支架2252一体成型,第一上卡持件2292通过第四螺栓紧固件64固定连接于第一阻尼支架225;第二阻尼紧固组件220包括第二下卡持件2201以及第二上卡持件2202,第二下卡持件2201与第二上卡持件2202形成一个卡持第二阻尼器52的第三通孔,第二下卡持件2201、第二左侧阻尼支架2261与第二右侧阻尼支架2262一体成型,第二上卡持件2202通过第四螺栓紧固件64固定连接于第二阻尼支架226。
请参照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为:
无人智能驾驶转向台架,在上述实施例一或上述实施例二的基础上,还包括位移传感器,位移传感器与阻尼减震器5并联。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人智能驾驶转向台架,无人智能驾驶转向台架,当转向电机接收到相应的运动指令,驱动转向器运动,进而带动两侧阻尼器的伸长和压缩,由于阻尼器的存在,可以缓冲由于电机工作产生的振动,使系统更加稳定,同时可以通过调节阻尼器的阻尼系数,模拟不同路况下的转向阻力,即本实用新型可以较为真实的模拟无人智能驾驶车辆在实际行驶时的情况,从而在车辆正式投入使用之前充分验证转向系统的结构稳定性,以及转向控制系统的功能稳定性。通过转向电机、转向器以及阻尼减震器的固定方式,包括采用两边支架以及螺栓进行固定,以进一步保证模拟驾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通过更换不同的电机或是在阻尼减震器上并联一个位移传感器,可以有效的采集研发数据,以用于测试零部件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无人智能驾驶转向台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向电机、试验台架、万向节、转向器以及阻尼减震器,所述转向电机及所述转向器分别与所述试验台架固定连接,所述万向节的一端与所述转向电机连接,所述万向节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向器连接;
所述转向器的两端分别连接有阻尼减震器,所述阻尼减震器上远离所述转向器的一端与所述试验台架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智能驾驶转向台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螺栓紧固件、第二螺栓紧固件以及第三螺栓紧固件;
所述转向电机通过第一螺栓紧固件与所述试验台架固定连接,所述转向器通过第二螺栓紧固件与所述试验台架固定连接,所述阻尼减震器通过所述第三螺栓紧固件与所述转向器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智能驾驶转向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台架包括底部支架以及安装支架,所述底部支架竖直连接于所述安装支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人智能驾驶转向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支架包括第一固定支架、第二固定支架以及第三固定支架,所述第二固定支架与所述第三固定支架分别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的同一侧壁上;
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第一电机支架、第二电机支架、第一转向支架、第二转向支架、第一阻尼支架以及第二阻尼支架,所述第一阻尼支架包括第一左侧阻尼支架以及第一右侧阻尼支架,所述第二阻尼支架包括第二左侧阻尼支架以及第二右侧阻尼支架;
所述第一电机支架竖直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上,所述第二电机支架竖直连接于所述第三固定支架,所述第二固定支架与所述第三固定支架之间设置有电机安装板,所述电机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转向电机固定安装于所述电机安装板上,所述万向节穿过所述第一通孔;
所述第一转向支架与第二转向支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转向支架与第二转向支架之间设置有转向安装板,所述转向器上远离所述万向节的一侧与所述转向安装板固定连接;
所述阻尼减震器包括第一阻尼器以及第二阻尼器,所述第一左侧阻尼支架与所述第一右侧阻尼支架之间设置有第一阻尼紧固组件,所述第一阻尼器与所述第一阻尼紧固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左侧阻尼支架与所述第二右侧阻尼支架之间设置有第二阻尼紧固组件,所述第二阻尼器与所述第二阻尼紧固组件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人智能驾驶转向台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螺栓紧固件以及第五螺栓紧固件;
所述第一阻尼紧固组件包括第一下卡持件以及第一上卡持件,所述第一下卡持件与所述第一上卡持件形成一个卡持所述第一阻尼器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下卡持件、所述第一左侧阻尼支架与所述第一右侧阻尼支架一体成型,所述第一上卡持件通过所述第四螺栓紧固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阻尼支架;
所述第二阻尼紧固组件包括第二下卡持件以及第二上卡持件,所述第二下卡持件与所述第二上卡持件形成一个卡持所述第二阻尼器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二下卡持件、所述第二左侧阻尼支架与所述第二右侧阻尼支架一体成型,所述第二上卡持件通过所述第四螺栓紧固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阻尼支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智能驾驶转向台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移传感器,所述位移传感器与所述阻尼减震器并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491356.8U CN209542115U (zh) | 2019-04-12 | 2019-04-12 | 无人智能驾驶转向台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491356.8U CN209542115U (zh) | 2019-04-12 | 2019-04-12 | 无人智能驾驶转向台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542115U true CN209542115U (zh) | 2019-10-25 |
Family
ID=682458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491356.8U Active CN209542115U (zh) | 2019-04-12 | 2019-04-12 | 无人智能驾驶转向台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542115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79734A (zh) * | 2019-11-28 | 2020-02-11 | 天津卡达克数据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整车智能驾驶辅助功能评价的测试台架 |
KR102434301B1 (ko) * | 2021-07-08 | 2022-08-22 | 한국철도기술연구원 | 철도차량용 조향구동부의 내구시험 장치 및 방법 |
KR102579562B1 (ko) * | 2022-04-12 | 2023-09-20 | 한국철도기술연구원 | 철도차량용 능동조향시스템 구동부 하중시험장치 및 하중시험방법 |
CN110779734B (zh) * | 2019-11-28 | 2024-10-22 | 天津卡达克数据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整车智能驾驶辅助功能评价的测试台架 |
-
2019
- 2019-04-12 CN CN201920491356.8U patent/CN20954211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79734A (zh) * | 2019-11-28 | 2020-02-11 | 天津卡达克数据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整车智能驾驶辅助功能评价的测试台架 |
CN110779734B (zh) * | 2019-11-28 | 2024-10-22 | 天津卡达克数据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整车智能驾驶辅助功能评价的测试台架 |
KR102434301B1 (ko) * | 2021-07-08 | 2022-08-22 | 한국철도기술연구원 | 철도차량용 조향구동부의 내구시험 장치 및 방법 |
KR102579562B1 (ko) * | 2022-04-12 | 2023-09-20 | 한국철도기술연구원 | 철도차량용 능동조향시스템 구동부 하중시험장치 및 하중시험방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542115U (zh) | 无人智能驾驶转向台架 | |
US10801924B2 (en) |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test system for automated driving vehicles | |
CN101696908B (zh) | 汽车转向系统性能试验装置 | |
CN105814425A (zh) | 车辆约束设备 | |
CN209198095U (zh) |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测试机构 | |
CN203745211U (zh) | 转向系统试验台 | |
CN111650515A (zh) | 新能源汽车电机测功平台 | |
CN202974672U (zh) | 乘用车白车身弯扭刚度试验约束装置 | |
CN203410443U (zh) | 一种汽车辅助制动装置 | |
CN104198198B (zh) | 人椅动态特性试验台架的零部件及应用 | |
CN206416994U (zh) |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汽车智能避碰装置 | |
CN106092601A (zh) | 一种台架试验加载装置 | |
CN111896277A (zh) | 商用车转向系统试验台架 | |
CN204807321U (zh) | 一种变速箱悬置的刚度测试工装 | |
CN109466295A (zh) | 一种电动车动力总成安装系统及电动汽车 | |
CN113885484A (zh) | 车辆智能驾驶及adas测试环境模拟装置、系统和测试方法 | |
CN204020470U (zh) | 车辆用高度传感器安装支架及电控悬架系统和车辆 | |
CN205785849U (zh) | 一种测试装置及测试系统 | |
CN104282187B (zh) | 基于多源信息的汽车智能避撞系统演示教具 | |
CN208233167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通用模块化底盘架 | |
CN204255659U (zh) | 一种汽车转向管柱试验台上的转向管柱固定装置 | |
CN100564086C (zh) | 可调式赛车稳定机构 | |
CN201736789U (zh) | 汽车发动机悬置安装结构 | |
CN202693248U (zh) | 一种传感器支架结构 | |
CN105865814A (zh) | 用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操稳调教台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