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39917U - 动力传递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动力传递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39917U
CN209539917U CN201920065417.4U CN201920065417U CN209539917U CN 209539917 U CN209539917 U CN 209539917U CN 201920065417 U CN201920065417 U CN 201920065417U CN 209539917 U CN209539917 U CN 2095399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up
torque
degree
generation mechanism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06541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今中秀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ka Kodo Co Ltd
Exed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ka Kod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ka Kodo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ka Kodo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399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399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在低扭转角度区域长期得到稳定的迟滞扭矩。该装置具备低刚性减振器(11)、高刚性减振器(12)、低扭转角度区域迟滞扭矩产生机构(14)以及高扭转角度区域迟滞扭矩产生机构(16)。低刚性减振器(11)在低扭转角度区域工作。高刚性减振器(12)在高扭转角度区域工作,具有比低刚性减振器(11)高的扭转刚性,高扭转角度区域的扭转角度比低扭转角度区域大。低扭转角度区域迟滞扭矩产生机构(14)仅在低扭转角度区域的整个区域产生迟滞扭矩。高扭转角度区域迟滞扭矩产生机构(16)仅在高扭转角度区域产生迟滞扭矩。

Description

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向变速器侧传递来自驱动源的扭矩并且衰减扭矩传递时的扭转振动的动力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车辆的空转时以及行驶时,例如有时产生因从发动机传递的扭矩波动引起的振动以及异响。为了解决该问题,设置有专利文献1所示的那样的减振器。该减振器具有四段扭转特性,并且设置有从低扭转角度区域到高扭转角度区域的整个区域产生迟滞扭矩的机构和仅在高扭转角度区域产生迟滞扭矩的机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9746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在专利文献1的装置中,用于在低扭转角度区域产生迟滞扭矩的机构在包含高扭转角度区域的整个区域工作。因此,构成该迟滞扭矩产生机构的树脂制的摩擦部件较早地磨损,无法长期稳定地产生所设定的低迟滞扭矩。
尤其是空转时的异响能够通过低扭转角度区域的迟滞扭矩来抑制。因此,在得不到稳定的低迟滞扭矩的情况下,无法长期抑制空转时的异响。
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在低扭转角度区域长期得到稳定的迟滞扭矩。
(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动力传递装置,在输入侧部件与输出侧部件之间传递扭矩,同时衰减输入侧部件与输出侧部件的扭转振动,输入侧部件被输入来自驱动源的扭矩,输出侧部件能够与输入侧部件相对旋转并向变速器输出扭矩,动力传递装置具备:第一减震器(低刚性减震器),在第一扭转角度区域(低扭转角度区域)工作;第二减震器(高刚性减震器),在第二扭转角度区域(高扭转角度区域)工作,具有比第一减震器高的扭转刚性,第二扭转角度区域的扭转角度比第一扭转角度区域的扭转角度大;第一迟滞扭矩产生机构,仅在第一扭转角度区域的整个区域产生迟滞扭矩;以及第二迟滞扭矩产生机构,仅在第二扭转角度区域产生迟滞扭矩。
当向该动力传递装置输入扭矩时,所输入的扭矩经由第一减震器以及第二减震器向变速器侧传递。此时,在输入侧部件与输出侧部件的扭转角度较小的第一扭转角度区域,通过第一减震器的工作以及由第一迟滞扭矩产生机构产生的迟滞扭矩,可抑制由扭矩波动产生的扭转振动,在扭转角度较大的第二扭转角度区域,通过第二减震器的工作以及由第二迟滞扭矩产生机构产生的迟滞扭矩,可抑制由扭矩波动产生的扭转振动。
在此,由于第一迟滞扭矩产生机构仅在第一扭转角度区域产生迟滞扭矩,因此与以往的在整个区域工作的情况相比,例如可抑制衬套等的摩擦部件的磨损。因此,在第一扭转角度区域,长期得到稳定的迟滞扭矩。另外,由于在第一扭转角度区域的整个区域得到稳定的迟滞扭矩,因此尤其能够有效地抑制空转时的异响。
(2)优选为,第二减震器具有:第一输入侧旋转部件,被输入扭矩;第一输出侧旋转部件,配置为相对于第一输入侧旋转部件相对旋转自如;以及弹性部件(高刚性弹性部件),将第一输入侧旋转部件与第一输出侧旋转部件在旋转方向上弹性地连结。
(3)优选为,第一减震器具有:第二输入侧旋转部件,从第一输出侧旋转部件被输入扭矩;第二输出侧旋转部件,配置为相对于第二输入侧旋转部件相对旋转自如;以及弹性部件(低刚性弹性部件),将第二输入侧旋转部件与第二输出侧旋转部件在旋转方向上弹性地连结,第一减震器的弹性部件的刚性比第二减震器的弹性部件的刚性低,第一迟滞扭矩产生机构具有施力部件,施力部件组装于第二输入侧旋转部件和第二输出侧旋转部件中的一方,用于使第二输入侧旋转部件与第二输出侧旋转部件彼此压接。
在此,由于构成第一迟滞扭矩产生机构的施力部件组装于第一减震器的部件的一部分,因此可抑制第一迟滞扭矩产生机构在轴向上的空间。
(4)优选为,第二输入侧旋转部件和第二输出侧旋转部件中的一方在与另一方对置的侧面具有环状槽,施力部件由在局部具有欠缺部的环状的线材形成,并安装于环状槽。
在此,由于施力部件由线材形成,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轴向空间。
(5)优选为,动力传递装置还具备第三迟滞扭矩产生机构,第三迟滞扭矩产生机构在第一扭转角度区域的整个区域以及第二扭转角度区域的整个区域产生迟滞扭矩。
在此,由于具有在扭转角度区域的整个区域产生迟滞扭矩的机构,因此假设即使在得不到由第一迟滞扭矩产生机构产生的迟滞扭矩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扭矩波动。
另外,由于通过第三迟滞扭矩产生机构而在扭转角度的整个区域得到迟滞扭矩,因此在第一迟滞扭矩产生机构中,即使是比较小的迟滞扭矩,也能够有效地抑制扭转波动。因此,第一迟滞扭矩产生机构的设计的自由度提升。另外,根据同样的理由,能够抑制第一迟滞扭矩产生机构的部件的磨损。
(6)优选为,第一减震器的弹性部件具有:第一弹性部件,至少在第三扭转角度区域工作;以及第二弹性部件,仅在第四扭转角度区域工作,第四扭转角度区域比第三扭转角度区域大,动力传递装置还具备第四迟滞扭矩产生机构,第四迟滞扭矩产生机构仅在第四扭转角度区域产生迟滞扭矩。
实用新型效果
在以上那样的本实用新型中,能够在作为第一扭转角度区域的低扭转角度区域长期得到稳定的迟滞扭矩,尤其是能够有效地抑制空转时的异响。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离合器盘组件的纵剖面概略图。
图2是离合器盘组件的局部主视图。
图3是离合器盘组件的扭转特性线图。
图4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止动销的主视图及仰视图。
图7是示出止动销的装配构造的俯视图。
图8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主要是低刚性减振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图9的一部分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离合器盘组件(动力传递装置);2...离合器盘(输入侧部件);3...减振器机构;4...花键毂(输出侧部件);11...低刚性减振器(第一减震器);12...高刚性减振器(第二减震器);13...L-H迟滞产生机构(第三迟滞扭矩产生机构);14...L迟滞产生机构(第一迟滞扭矩产生机构);15...L2迟滞产生机构(第四迟滞扭矩产生机构);16...H迟滞产生机构(第二迟滞扭矩产生机构);20...输入侧旋转部件(第一输入侧旋转部件);21...毂缘(第一输出侧旋转部件);22...高刚性弹簧(高刚性弹性部件);34...副板(第二输入侧旋转部件);34e...环状槽;35...弹簧座(第二输入侧旋转部件);36...驱动板(第二输出侧旋转部件);37...低刚性弹簧(低刚性弹性部件);56...波状线(施力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离合器盘组件的剖视图。图1中O-O线是离合器盘组件1的旋转轴线。该离合器盘组件1将来自配置于图1中左侧的发动机以及飞轮的扭矩向配置于图1中右侧的变速器传递,并且衰减扭矩波动。另外,图2是离合器盘组件1的局部主视图。
[整体结构]
离合器盘组件1具有:离合器盘2(输入侧部件),通过摩擦接合被从飞轮输入扭矩;减振器机构3,衰减并吸收从离合器盘2输入的扭矩波动减振器机构;以及花键毂4(输出侧部件)。
[离合器盘2]
离合器盘2被未图示的压板按压于飞轮。离合器盘2具有缓冲板6以及通过铆钉7固定于缓冲板6的两面的一对摩擦片8。缓冲板6固定于减振器机构3的外周部。
[减振器机构3]
为了有效地衰减并吸收从发动机传递的扭矩波动,如图3所示,减振器机构3在正侧(驱动侧的旋转方向)以及负侧具有四段扭转特性。具体地,在扭转特性的正侧以及负侧,第一段(L1)区域以及第二段(L2)区域是低扭转刚性以及低迟滞扭矩的区域,第三段(H3)区域以及第四段(H4)区域是高扭转刚性以及高迟滞扭矩的区域。
减振器机构3具有低刚性减振器11、高刚性减振器12、整个区域迟滞扭矩产生机构(以下,记为“L-H迟滞产生机构”)13、低扭转角度区域迟滞扭矩产生机构(以下,记为“L迟滞产生机构”)14、中扭转角度区域迟滞扭矩产生机构(以下,记为“L2迟滞产生机构”)15、高扭转角度区域迟滞扭矩产生机构(以下,记为“H迟滞产生机构”)16以及止动机构17。
低刚性减振器11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1+L2)工作。高刚性减振器12在扭转角度比低扭转角度区域大的高扭转角度区域(H3+H4)工作。另外,高刚性减振器12具有比低刚性减振器11高的扭转刚性。
L-H迟滞产生机构13是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1+L2)以及高扭转角度区域(H3+H4)的整个扭转角度区域产生迟滞扭矩的机构,相当于第三迟滞扭矩产生机构。L迟滞产生机构14是仅在低扭转角度区域的整个区域(L1+L2)产生迟滞扭矩的机构,相当于第一迟滞扭矩产生机构。L2迟滞产生机构15是仅在第二段的第二扭转角度区域(L2)产生迟滞扭矩的机构,相当于第四迟滞扭矩产生机构。H迟滞产生机构16是仅在高扭转角度区域(H3+H4)产生迟滞扭矩的机构,相当于第二迟滞扭矩产生机构。
止动机构17是当作为输入侧部件的离合器盘2与作为输出侧部件的花键毂4的扭转角度(相对旋转角度)达到预定角度时禁止两部件进一步相对旋转至这以上的相对旋转角度的机构。
<高刚性减振器12>
如图4所示,高刚性减振器12具有第一输入侧旋转部件20、作为第一输出侧旋转部件的毂缘21以及作为高刚性弹性部件的多个高刚性弹簧22。
-第一输入侧旋转部件20-
第一输入侧旋转部件20经由离合器盘2而从发动机被输入扭矩,具有离合器片24以及保持板(retaining plate)25。
离合器片24以及保持板25实质上形成为环状,在轴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离合器片24配置于发动机侧,保持板25配置于变速器侧。离合器片24与保持板25的外周部通过止动销26连结并一体旋转。
如图2所示,在离合器片24以及保持板25上,分别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四个的第一保持部24a、25a以及第二保持部24b、25b。第一保持部24a、25a和第二保持部24b、25b在圆周方向上交替地配置。另外,在保持板25上形成有多个卡合孔25c。
另外,在图2中,示出了保持板25,但关于各保持部24a、24b、25a、25b,配置于相反侧的离合器片24也是同样的结构。另外,在图2中,断裂地示出保持板25的一部分。
-毂缘21-
毂缘21是大致圆板状的部件(参照图9),配置于花键毂4的外周。毂缘21配置于离合器片24与保持板25的轴向之间,并能够与该两个板24、25在预定角度范围内相对旋转。如图5所示,毂缘21与花键毂4通过形成于彼此的内周部及外周部的多个齿21c、4c啮合。另外,在彼此的齿21c、4c之间设定有预定间隙G1。即,毂缘21与花键毂4能够相对旋转齿21c、4c的间隙G1的角度(相当于低扭转角度区域(L1+L2))。
如图5所示,在毂缘21上,在与离合器片24以及保持板25的第一保持部24a、25a以及第二保持部24b、25b对置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第一窗孔21a以及第二窗孔21b。并且,在第一窗孔21a收容第一高刚性弹簧22a,该第一高刚性弹簧22a通过离合器片24以及保持板25的第一保持部24a、25a而在轴向以及径向上被保持。另外,在第二窗孔21b收容第二高刚性弹簧22b,该第二高刚性弹簧22b通过离合器片24以及保持板25的第二保持部24b、25b而在轴向以及径向上被保持。
此外,离合器片24以及保持板25的第一保持部24a、25a以及第二保持部24b、25b的圆周方向的两端能够与各高刚性弹簧22a、22b的端面卡合。
在此,分别在圆周方向上无间隙地在毂缘21的第一窗孔21a配置有第一高刚性弹簧22a、在第二窗孔21b配置有第二高刚性弹簧22b。另一方面,使第一高刚性弹簧22a在圆周方向上无间隙地配置于离合器片24以及保持板25的第一保持部24a、25a,但使第二高刚性弹簧22b在圆周方向上隔着间隙G2(参照图2以及图5)地配置于两板24、25的第二保持部24b、25b。该间隙G2相当于第三段的扭转角度(角度区域H3)。
此外,在毂缘21的第二窗孔21b的各自的内周侧形成有在轴向上贯穿的卡合孔21e。
根据以上的结构,在高扭转角度区域H3、H4中,首先仅第一高刚性弹簧22a(H3区域)被压缩,之后,除了第一高刚性弹簧22a之外,第二高刚性弹簧22b(H4区域)也被压缩。
<止动机构17>
如图5所示,止动机构17由形成于毂缘21的外周部的多个止动用切口21d和上述的止动销26构成。止动用切口21d以预定角度范围形成,向径向外侧开口。并且,止动销26在轴向上贯穿该止动用切口21d。
另外,切口21d在圆周方向上的两端部朝向内周侧较深地形成,中央部分较浅地形成。在该较浅的部分的内周侧形成有第二窗孔21b。
在图6以及图7中放大地示出止动销26以及其安装部分。此外,图6示出铆接之前的止动销26,图6的(a)是主视图,图6的(b)是仰视图。另外,图7是从径向外侧观察止动销26被铆接而固定的状态的俯视图。
止动销26具有躯干部26a以及比躯干部26a小且相似形状的首部26b。首部26b形成于躯干部26a的两端。躯干部26a以及首部26b是分别具有大径部以及小径部的异形截面。详细地,躯干部26a以及首部26b各自的剖面为椭圆形。如图5所示,使该止动销26以小径部朝向径向、大径部朝向圆周方向的方式组装。
如图7所示,在离合器片24以及保持板25上形成有用于安装止动销26的孔24d、25d。该孔24d、25d供止动销26的首部26b插入,躯干部26a的端面与离合器片24以及保持板25的侧面抵接。并且,通过铆接首部26b的头部,从而离合器片24与保持板25在轴向上隔着预定间隙而固定。
在离合器片24中,在孔24d的周围通过冲压加工而形成有向保持板25侧凹陷的凹部24e。在该凹部24e的保持板25一侧的表面形成有承接止动销26的躯干部26a的端部外周面的承接部24f。承接部24f的形状与躯干部26a的形状相同,躯干部26a与承接部24f无间隙地嵌合。根据这样的结构,离合器片24与止动销26通过承接部24f与躯干部26a的接触而能够进行扭矩的传递。
此外,在保持板25中,未形成与离合器片24的凹部24e相当的部分,但形成有与离合器片24的承接部24f同样的承接部25f。
在这样的止动机构17中,具有以下那样的特征。
(1)由于使止动销26为异形截面并使小径部分以朝向径向的方式安装,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缩小止动机构17的径向空间。因此,能够将止动机构17配置于比较靠外周侧处,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较长地确保用于配置高刚性弹簧22的圆周方向空间。因此,能够实现扭转角度的广角化。
(2)虽然止动销26为异形截面,但是由于在躯干部26a的整周存在座(与板侧面抵接的部分),因此不会有损铆接止动销26时的填充率。
(3)由于不是经由首部26b而是经由承接部24f、25f并通过躯干部26a来承接向止动销26传递的扭矩,因此与如现有结构那样通过首部来传递扭矩的情况相比,在为相同尺寸的情况下,能够传递更大的扭矩。
<低刚性减振器11>
如图8及图9所示,低刚性减振器11具有作为第二输入侧旋转部件的副板34及弹簧座35、作为第二输出侧旋转部件的驱动板36以及作为低刚性弹性部件的多个低刚性弹簧37。
-副板34-
副板34配置于离合器片24与毂缘21的轴向之间,大致为矩形,且角部形成为圆弧状。如图9所示,副板34在中央部具有圆形的开口,具有各两个的第一保持部34a及第二保持部34b、四个第一卡合凸起34c、凸起长度比第一卡合凸起34c短的四个第二卡合凸起34d、以及环状槽34e。
第一保持部34a以及第二保持部34b形成于各卡合凸起34c的内周侧。四个第一卡合凸起34c在四个角部外周向毂缘21侧凸出地形成。环状槽34e在第一保持部34a以及第二保持部34b的内周侧形成于开口部的边缘。
-弹簧座35-
弹簧座35在副板34与毂缘21的轴向之间与副板34隔开间隔地对置配置。弹簧座35与副板34大致为同样的形状。弹簧座35在中央部具有圆形的开口,具有各两个的第一保持部35a及第二保持部35b、四个凸台部35c以及四个切口35d。在各凸台部35c形成有切口35e。另外,在第二保持部35b的圆周方向两端形成有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圆弧状槽35f。
第一保持部35a以及第二保持部35b分别形成于与副板34的第一保持部34a以及第二保持部34b对置的位置。四个凸台部35c形成于四个角部外周。该四个凸台部35c的切口35e与副板34的第一卡合凸起34c卡合,并且凸台部35c与毂缘21的卡合孔21e卡合。切口35d与副板34的第二卡合凸起34d对应地形成,该切口35d与第二卡合凸起34d卡合。
如上所述,副板34和弹簧座35通过第一卡合凸起34c与切口35e的卡合以及第二卡合凸起34d与切口35d的卡合而一体化。并且,弹簧座35和毂缘21通过第一卡合凸起34c及凸台部35c与卡合孔21e的卡合而一体化。因此,副板34及弹簧座35与毂缘21一体旋转。
-驱动板36-
驱动板36配置于副板34与弹簧座35的轴向之间,能够与副板34及弹簧座35在预定角度范围内相对旋转。驱动板36在中央部具有开口,具有各两个的第一窗孔36a及第二窗孔36b、以及形成于驱动板36的内周面的多个卡合凹部36c。
另外,在第一窗孔36a的内周端部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卡合槽36d。在第二窗孔36b的内周端部的一侧形成有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卡合槽36e。
第一窗孔36a以及第二窗孔36b分别形成于与副板34及弹簧座35的第一保持部34a、35a及第二保持部34b、35b对置的位置。并且,在第一窗孔36a收容第一低刚性弹簧37a,该第一低刚性弹簧37a通过副板34以及弹簧座35的第一保持部34a、35a而在轴向及径向上被保持。另外,在第二窗孔36b收容第二低刚性弹簧37b,该第二低刚性弹簧37b通过副板34以及弹簧座35的第二保持部34b、35b而在轴向及径向上被保持。
此外,副板34以及弹簧座35的第一保持部34a、35a以及第二保持部34b、35b的圆周方向的两端能够与各低刚性弹簧37a、37b的端面卡合。
在此,分别在圆周方向上无间隙地在驱动板36的第一窗孔36a配置有第一低刚性弹簧37a、在第二窗孔36b配置有第二低刚性弹簧37b。另一方面,使第一低刚性弹簧37a在圆周方向上无间隙地配置于副板34及弹簧座35的第一保持部34a、35a,但使第二低刚性弹簧37b在圆周方向上隔着间隙而配置于两部件34、35的第二保持部34b、35b。该间隙相当于第一段的扭转角度(低扭转角度区域L1)。
低刚性弹簧37的弹簧常数与高刚性弹簧22的弹簧常数相比大幅度地较小设定。即,高刚性弹簧22的刚性远比低刚性弹簧37高。因此,在第一段区域(L1)及第二段区域(L2),压缩高刚性弹簧22不被压缩,而仅低刚性弹簧37被压缩。
[花键毂4]
花键毂4配置于离合器片24以及保持板25的内周侧。如图4及图8所示,花键毂4具有在轴向上延伸的筒状的凸台41和从凸台41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42。在凸台41的内周部形成有与变速器的输入轴(未图示)卡合的花键孔4a。
在凸台41的外周面,在凸缘42的发动机侧形成有多个卡合凸部4d。卡合凸部4d与驱动板36的卡合凹部36c实质上无间隙地卡合。另外,在凸缘42的外周面形成有齿4c。如在图5中所说明的那样,该齿4c能够与毂缘21的齿21c啮合,在两齿4c、21c的圆周方向之间存在间隙G1。
<L-H迟滞产生机构13>
L-H迟滞产生机构13在扭转角度区域的整个区域(L1+L2+H3+H4)产生迟滞扭矩H。
如图8所示,L-H迟滞产生机构13具有第一摩擦垫圈51、第二摩擦垫圈52和第一锥形弹簧54。
第一摩擦垫圈51是树脂制的,在花键毂4的凸台41的外周,配置于卡合凸部4d的侧面与离合器片24的内周端部之间。
第二摩擦垫圈52是树脂制的,配置于花键毂4的凸缘42与保持板25的内周端部的轴向之间。在第二摩擦垫圈52的外周部具有与后述的第三摩擦垫圈53卡合的卡合部(未图示),两部件一体旋转。
另外,第一锥形弹簧54配置于第二摩擦垫圈52与保持板25的内周端部的轴向之间,并以第二摩擦垫圈52与保持板25彼此离开的方式对两部件25、52施力。
如上所述,在离合器片24及保持板25与花键毂4相对旋转的整个扭转角度区域,在第一摩擦垫圈51与离合器片24或花键毂4之间产生摩擦阻力,并且在第二摩擦垫圈52与花键毂4之间产生摩擦阻力。通过这些摩擦阻力而在整个扭转角度区域产生迟滞扭矩H。
<L迟滞产生机构14>
L迟滞产生机构14仅在作为第一段区域以及第二段区域的低扭转角度区域的整个区域(L1+L2)产生迟滞扭矩hL。
如图9所示,L迟滞产生机构14具有作为安装于副板34的环状槽34e的施力部件的波状线56。波状线56由在一部分具有欠缺部的环状的线材形成。波状线56在圆周方向上以预定间隔具有多个按压部56a。按压部56a向驱动板36侧凸出地形成,能够弹性变形。另外,按压部56a的前端部能够与形成于驱动板36的各窗孔36a、36b的第一以及第二卡合槽36d、36e卡合。这样,波状线56相对于驱动板36无法相对旋转,且能够在环状槽34e内在圆周方向上移动。并且,通过波状线56的弹性变形,使驱动板36向弹簧座35侧施力。
在此,如上述那样,副板34以及弹簧座35与毂缘21一体旋转。另外,驱动板36与花键毂4一体旋转。并且,毂缘21与花键毂4如上述那样能够相对旋转间隙G1的角度。换言之,毂缘21(与弹簧座35一体旋转)与花键毂4(与驱动板36一体旋转)仅能够在扭转特性的第一段区域和第二段区域的低扭转角度区域的整个区域(L1+L2)相对旋转。
并且,由于弹簧座35与驱动板36通过波状线56彼此按压,因此弹簧座35与驱动板36仅在低扭转角度的整个区域(L1+L2)相对旋转而产生摩擦阻力。另外,在波状线56与副板34的环状槽34e的底部之间也产生摩擦阻力。通过这些摩擦阻力,产生迟滞扭矩hL。
<L2迟滞产生机构15>
L2迟滞产生机构15仅在第二段的扭转角度区域(L2)产生迟滞扭矩hL2。
L2迟滞产生机构15具有波形弹簧60。波形弹簧60是能够在轴向上弹性变形的环状的弹性体,以沿轴向被压缩的状态配置于花键毂4的凸缘42与弹簧座35之间。波形弹簧60与毂缘21以及弹簧座35抵接,当相对于毂缘21旋转时产生摩擦阻力。
在图10中提取并示出波形弹簧60以及其周边的部件。波形弹簧60具有环状的主体部60a和从主体部60a朝径向外侧延伸的两对爪部60b。爪部60b的前端部在轴向上弯折,通过形成于弹簧座35的圆弧状槽35f而与第二低刚性弹簧37b的两端部抵接。两个爪部60b间的圆周方向的距离与第二低刚性弹簧37b的自由长度大致一致。由此,通过第二低刚性弹簧37b来进行波形弹簧60在圆周(旋转)方向上的定位,并且第二低刚性弹簧37b以及波形弹簧60能够一体地旋转。另外,槽35f在圆周方向上的距离比两个爪部60b之间的圆周方向上的距离长。
另外,在主体部60a的内周部形成有多个卡合凹部60c。卡合凹部60c与花键毂4的卡合凸部4d隔着预定间隙卡合。该间隙相当于第一段的扭转角度区域(L1)的角度。因此,在第一段区域不产生由波形弹簧60产生的迟滞扭矩,仅在第二段区域(L2)得到由波形弹簧60产生的迟滞扭矩hL2。
<H迟滞产生机构16>
H迟滞产生机构16仅在作为第三段区域以及第四段区域的高扭转角度区域(H3+H4)产生迟滞扭矩hH。
如图4及图8所示,H迟滞产生机构16具有安装于副板34的环状的第一摩擦件61、具有环状的第二摩擦件62的第三摩擦垫圈53以及第二锥形弹簧64。
第一摩擦件61固定于副板34的发动机侧的侧面,能够与离合器片24的内周部的侧面抵接。第一摩擦件61和副板34一起与毂缘21一体旋转。
第三摩擦垫圈53配置于毂缘21内周部与保持板25内周部之间,具有向保持板25侧凸出的多个卡合凸起53a。该卡合凸起53a与保持板25的卡合孔25c卡合。因此,第三摩擦垫圈53与保持板25一体旋转。第二摩擦件62固定于第三摩擦垫圈53的毂缘21侧的侧面,能够与毂缘21的内周部的侧面抵接。
第二锥形弹簧64配置于第三摩擦垫圈53与保持板25之间。第二锥形弹簧64对第三摩擦垫圈53和保持板25向使两者在轴向上彼此离开的方向施力。因此,通过第二锥形弹簧64,使第一摩擦件61和离合器片24彼此按压,并使第二摩擦件62和毂缘21彼此按压。
根据以上,在离合器片24以及保持板25与毂缘21相对旋转的高扭转角度区域的整个区域(H3+H4),在第一摩擦件61与离合器片24之间以及第二摩擦件62与毂缘21之间产生摩擦阻力。通过该摩擦阻力,产生迟滞扭矩hH。
总结以上,如图3所示,在各角度区域产生以下那样的迟滞扭矩。
第一段区域(L1):H(L-H迟滞产生机构13)+hL(L迟滞产生机构14)
第二段区域(L2):H+hL+hL2(L2迟滞产生机构15)
第三段区域以及第四段区域(H3+H4):H+hH(H迟滞产生机构16)关于由以上的迟滞扭矩产生机构13~16产生的迟滞扭矩,期望由低扭转角度区域(L1+L2)的L-H迟滞产生机构13产生的迟滞扭矩H和由L迟滞扭矩产生机构14产生的迟滞扭矩hL的比例为迟滞扭矩hL在50%以上。
[动作]
本实施方式的离合器盘组件1的扭转特性的角度范围的大小不同,但基本上在正侧和负侧是对称的。因此,在此,仅对正侧的动作进行说明,而省略对于负侧的动作的说明。
<第一段>
在传递扭矩以及扭矩波动较小的情况下,本装置在扭转特性的第一段(L1)中工作。在该第一段中,仅压缩刚性较低的第一及第二低刚性弹簧37a、37b之中自由长度较长的第一低刚性弹簧37a。因此,副板34以及弹簧座35与驱动板36相对旋转。另一方面,由于第一以及第二高刚性弹簧22a、22b的刚性较高,因此基本上不被压缩。因此,输入侧旋转部件20(离合器片24以及保持板25)与毂缘21一体旋转。
根据以上,在扭转特性的第一段中,{输入侧旋转体2+毂缘21+副板34+弹簧座35}一体旋转,{驱动板36+花键毂4}相对于这些部件旋转。
在该情况下,产生由L-H迟滞产生机构13产生的迟滞扭矩H和由L迟滞产生机构14产生的迟滞扭矩hL。具体地,在第一摩擦垫圈51与离合器片24或花键毂4之间以及在第二摩擦垫圈52与花键毂4之间,产生摩擦阻力。另外,同时地,在波状线56与驱动板36之间以及在驱动板36与弹簧座35之间,也产生摩擦阻力。
此外,由于波形弹簧60的爪部60b与第二低刚性弹簧37b卡合,因此在该第一段中波形弹簧60为可自由地旋转的状态,在波形弹簧60与毂缘21之间不产生摩擦阻力。
<第二段>
当传递扭矩或扭矩波动变得更大时,第一低刚性弹簧37a被压缩,且进一步也开始压缩自由长度较短的第二低刚性弹簧37b。由于第一低刚性弹簧37a与第二低刚性弹簧37b并列地配置,因此当第二低刚性弹簧37b开始被压缩时,与仅压缩第一低刚性弹簧37a的情况(第一段)比较,扭转刚性变高。即,转移到扭转刚性的第二段。
在该第二段中,除了与第一段同样的迟滞扭矩产生机构13、14之外,L2迟滞产生机构15也工作。
即,在与第一段同样的部件之间产生摩擦阻力,并且在波形弹簧60与毂缘21之间也产生摩擦阻力。具体地,当第二低刚性弹簧37b被压缩时,波形弹簧60相对于毂缘21旋转第二低刚性弹簧37b被压缩的量,在两部件60、21间产生摩擦阻力。因此,在第二段中,除了与第一段同样的迟滞扭矩H+hL之外,还产生由波形弹簧60与毂缘21之间的摩擦阻力产生的迟滞扭矩hL2。
<第三段>
当传递扭矩或扭矩波动进一步变大时,第一以及第二低刚性弹簧37a、37b进一步被压缩,输入侧旋转部件20相对于花键毂4进一步旋转。于是,毂缘21的齿21c与花键毂4的齿4c抵接,毂缘21与花键毂4一体地旋转。在该状态下,第一以及第二低刚性弹簧37a、37b不会被压缩到之前的状态以上,而开始进行高刚性弹簧22之中自由长度较长的第一高刚性弹簧22a的压缩。由于第一高刚性弹簧22a的刚性比第一以及第二低刚性弹簧37a、37b高,因此得到比第二段更高的第三段的扭转刚性。
在第三段中,由于第一高刚性弹簧22a被压缩,因此在输入侧旋转部件20与毂缘21(以及花键毂4)之间产生相对旋转。另一方面,保持板25与第三摩擦垫圈53一体旋转,毂缘21与副板34一体旋转。因此,在该第三段中,L-H迟滞产生机构13以及H迟滞产生机构16工作。
即,在固定于第三摩擦垫圈53的第二摩擦件62与毂缘21之间产生摩擦阻力。另外,在固定于副板34的第一摩擦件61与离合器片24之间产生摩擦阻力。通过这些摩擦阻力,产生迟滞扭矩hH。即,合计产生迟滞扭矩H+hH。
在此,在该第三段中,副板34以及弹簧座35与驱动板36不相对旋转,因而在这些部件之间不产生摩擦阻力。即,L迟滞产生机构14以及L2迟滞产生机构15不工作。
<第四段>
当传递扭矩或扭矩波动进一步变大时,第一高刚性弹簧22a被压缩,且进一步也开始压缩自由长度较短的第二高刚性弹簧22b。由于第一高刚性弹簧22a与第二高刚性弹簧22b并列地配置,因此当第二高刚性弹簧22b开始被压缩时,与仅压缩第一高刚性弹簧22a的情况(第三段)比较,扭转刚性变高。即,转移到扭转刚性的第四段。
在该第四段中,相对旋转的部件与第三段是同样的,L-H迟滞产生机构13以及H迟滞产生机构16工作,得到迟滞扭矩H+hH。
<止动机构17的工作>
并且,当传递扭矩或扭矩波动进一步变大时,离合器片24以及保持板25与毂缘21的相对旋转角度变大。于是,止动销26与止动用切口21d的侧面抵接,离合器片24以及保持板25与毂缘21的相对旋转停止。
[特征]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离合器盘组件1中,具有以下那样的特征。
(1)由于L迟滞产生机构14仅在低扭转角度区域产生迟滞扭矩hL,因此与在整个扭转角度区域工作的情况比较,可抑制摩擦部件的磨损。因此,在低扭转角度区域,能够长期得到稳定的迟滞扭矩,尤其是有效地抑制空转时的异响。
(2)L迟滞产生机构14由安装于低刚性减振器11的结构部件及副板34的环状槽34e的波状线56构成。因此,可抑制L迟滞产生机构14的轴向的空间。
(3)除了L迟滞产生机构14之外,还设置有L-H迟滞产生机构13。因此,能够使应该在各个迟滞产生机构中产生的迟滞扭矩比较小,能够抑制摩擦部件的磨损。
[其它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以上那样的实施方式,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或修正。
(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具有四段的扭转特性的离合器盘组件应用了本实用新型,但并不限定扭转特性的段数。例如,也能够对具有两段的扭转特性的离合器盘组件应用本实用新型。
(a)由各迟滞扭矩产生机构产生的迟滞扭矩的大小不受限定。能够根据所求的扭转特性而对迟滞扭矩的大小进行适当变更。
(c)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了波状线作为施力部件,但只要是具有曲折部的线材、具有用于在线圈等的轴向上施力的弯曲部的线材,则能够同样地应用。
(d)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动力传递装置的一例以离合器盘组件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例如也能够应用于双质量飞轮、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的锁定装置等其它动力传递装置。

Claims (6)

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在输入侧部件与输出侧部件之间传递扭矩,同时衰减所述输入侧部件与所述输出侧部件的扭转振动,所述输入侧部件被输入来自驱动源的扭矩,所述输出侧部件能够与所述输入侧部件相对旋转并向变速器输出扭矩,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递装置具备:
第一减震器,在第一扭转角度区域工作;
第二减震器,在第二扭转角度区域工作,具有比所述第一减震器高的扭转刚性,所述第二扭转角度区域的扭转角度比所述第一扭转角度区域的扭转角度大;
第一迟滞扭矩产生机构,仅在所述第一扭转角度区域的整个区域产生迟滞扭矩;以及
第二迟滞扭矩产生机构,仅在所述第二扭转角度区域产生迟滞扭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减震器具有:
第一输入侧旋转部件,被输入扭矩;
第一输出侧旋转部件,配置为相对于所述第一输入侧旋转部件相对旋转自如;以及
弹性部件,将所述第一输入侧旋转部件与所述第一输出侧旋转部件在旋转方向上弹性地连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减震器具有:
第二输入侧旋转部件,从所述第一输出侧旋转部件被输入扭矩;
第二输出侧旋转部件,配置为相对于所述第二输入侧旋转部件相对旋转自如;以及
弹性部件,将所述第二输入侧旋转部件与所述第二输出侧旋转部件在旋转方向上弹性地连结,所述第一减震器的弹性部件的刚性比所述第二减震器的弹性部件的刚性低,
所述第一迟滞扭矩产生机构具有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组装于所述第二输入侧旋转部件和所述第二输出侧旋转部件中的一方,用于使所述第二输入侧旋转部件与所述第二输出侧旋转部件彼此压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输入侧旋转部件和所述第二输出侧旋转部件中的一方在与另一方对置的侧面具有环状槽,
所述施力部件由在局部具有欠缺部的环状的线材形成,并安装于所述环状槽。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传递装置还具备第三迟滞扭矩产生机构,所述第三迟滞扭矩产生机构在所述第一扭转角度区域的整个区域以及所述第二扭转角度区域的整个区域产生迟滞扭矩。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减震器的弹性部件具有:
第一弹性部件,至少在第三扭转角度区域工作;以及
第二弹性部件,仅在第四扭转角度区域工作,所述第四扭转角度区域比所述第三扭转角度区域大,
所述动力传递装置还具备第四迟滞扭矩产生机构,所述第四迟滞扭矩产生机构仅在所述第四扭转角度区域产生迟滞扭矩。
CN201920065417.4U 2018-01-29 2019-01-15 动力传递装置 Active CN20953991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12530 2018-01-29
JP2018012530A JP2019132288A (ja) 2018-01-29 2018-01-29 動力伝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39917U true CN209539917U (zh) 2019-10-25

Family

ID=675447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065417.4U Active CN209539917U (zh) 2018-01-29 2019-01-15 动力传递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132288A (zh)
CN (1) CN209539917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77317A (ja) * 1986-01-31 1987-08-04 Aisin Seiki Co Ltd クラツチデイスク
DE4420934B4 (de) * 1993-06-19 2004-11-04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Drehmomentübertragungseinrichtung
JPH11303892A (ja) * 1998-04-17 1999-11-02 Exedy Corp 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JP4370347B2 (ja) * 2007-07-13 2009-11-25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ダンパー機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32288A (ja) 2019-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23078B (zh) 减震机构
CN107110287B (zh) 减振盘组件
CN102187117B (zh) 减振机构
JP3489927B2 (ja) クラッチディスク組立体
CN209539917U (zh) 动力传递装置
CN107429786B (zh) 减振盘组件
CN209539918U (zh) 减震器装置
CN209483833U (zh) 动力传递结构以及动力传递装置
US4094395A (en) Two piece driven plate assembly
CN209687998U (zh) 阻尼器装置
CN212775251U (zh) 摩擦垫圈
JP2021038762A (ja) ダンパ装置
CN209818581U (zh) 铆接加工用销以及动力传递结构
CN111442035B (zh) 阻尼器装置
JP7012564B2 (ja) ダンパ装置
JP7376334B2 (ja) ダンパ装置
JP7299828B2 (ja) ダンパ装置
CN213870933U (zh) 减振装置
JP2019203580A (ja) ダンパ装置
JP4060598B2 (ja) 捩じり振動ダンパーに用いられるコイルスプリング、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JPH1182629A (ja) トルク伝達装置
KR102088665B1 (ko) 차량용 토크 컨버터
JP2000310282A (ja) 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JP4034871B2 (ja) トルク伝達装置
JPH11173380A (ja) 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