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78925U - 气动抓手 - Google Patents

气动抓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478925U
CN209478925U CN201822212827.5U CN201822212827U CN209478925U CN 209478925 U CN209478925 U CN 209478925U CN 201822212827 U CN201822212827 U CN 201822212827U CN 209478925 U CN209478925 U CN 2094789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ipping device
plane
plate
snap
pneumatic grip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21282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彤
马保辉
富永悦夫
陈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mc (tianjin) Manufacturing Co Ltd
SMC (CHINA) CO Ltd
SMC Beijing Manufacturing Co Ltd
SM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mc (tianjin) Manufacturing Co Ltd
SMC (CHINA) CO Ltd
SMC Beijing Manufacturing Co Ltd
SM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mc (tianjin) Manufacturing Co Ltd, SMC (CHINA) CO Ltd, SMC Beijing Manufacturing Co Ltd, SMC Corp filed Critical Smc (tianji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21282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4789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4789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4789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动抓手。气动抓手包括第一卡板和垂直安装在第一卡板上的定位销;第一夹爪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第二夹爪包括第三连接端和第四连接端,第二连接端与第四连接端均安装有用于夹持工件的抓块;驱动杆在第一卡板上沿垂直于定位销的方向可滑移设置;第一连杆的第一端和第二连杆的第一端均旋转连接在驱动杆上,第一连杆的第二端旋转连接在第一夹爪上,第二连杆的第二端旋转连接在第二夹爪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动抓手,降低了气动抓手的晃动量,减小了夹持偏差,提高了夹持塑料瓶时定位的精确性,增加了塑料瓶的生产效率和良品率,避免了气动抓手干涉生产线,保证了气动抓手和生产线稳定运行。

Description

气动抓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夹持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动抓手。
背景技术
吹瓶设备通过模具生产塑料瓶,气动抓手应用在吹瓶设备上,用于将工件从料仓转移至吹瓶设备上的模具,并在工件加工成塑料瓶后从模具上移除塑料瓶。
现有技术中,气动抓手包括底座和固定设置在底座上的气缸,底座上对称设置有两条旋转臂,所述旋转臂中间部位铰接在底座上,所述旋转臂靠近气缸的一端通过连杆与气缸活塞杆连接,所述连杆两端分别与气缸活塞杆和旋转臂铰接,所述旋转臂远离气缸的一端还设置有爪臂,所述爪臂一端固定设置在旋转臂上,其另一端固定设置有爪块,通过气缸的伸缩改变两个连杆的角度,进而改变两个抓块之间的距离,实现夹持或者脱离工件。发明人在实现发明创造的过程中,上述气动抓手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第一,连杆和抓块之间依次连接有旋转臂和爪臂,中间部件过多,不仅导致抓块的稳定性差,容易发生晃动,而且降低了夹持的精度,抓块在夹持塑料瓶时存在定位不精确、夹紧有偏差的问题,降低了塑料瓶的生产效率和良品率;第二,连杆和旋转臂延长了抓块与气缸之间的距离,抓块张开时占据的空间较大,有干涉生产线的风险,不利于气动抓手和生产线的稳定运行。
因此,有必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动抓手,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降低气动抓手的晃动量,减小夹持偏差,提高夹持塑料瓶时定位的精确性,增加塑料瓶的生产效率和良品率,避免气动抓手干涉生产线,保证气动抓手和生产线稳定运行。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动抓手,包括:第一卡板和垂直安装在所述第一卡板上的定位销;第一夹爪和第二夹爪,所述第一夹爪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夹爪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连接端和第四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三连接端均连接在所述定位销上并绕所述定位销的轴线旋转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四连接端均安装有用于夹持工件的抓块;驱动杆,所述驱动杆在所述第一卡板上沿垂直于所述定位销的方向可滑移设置;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均旋转连接在所述驱动杆上,且旋转轴线均平行于所述定位销,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旋转连接在所述第一夹爪上,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旋转连接在所述第二夹爪上,且旋转轴线均平行于所述定位销。
可选的,所述气动抓手还包括转轴,所述转轴垂直安装在所述驱动杆上,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均旋转连接在所述转轴上,且旋转轴线为所述转轴的轴线。
可选的,所述气动抓手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卡板相对设置的第二卡板,所述定位销上相对设置的两端分别一一对应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卡板和所述第二卡板上;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三连接端均位于所述第一卡板与所述第二卡板之间。
可选的,所述第一卡板上开设有第一腰孔,所述第二卡板上开设有第二腰孔,所述第一腰孔与所述第二腰孔对齐设置且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驱动杆的滑移方向,所述转轴上相对设置的两端分别一一对应地可滑移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腰孔和所述第二腰孔内。
可选的,所述第一卡板包括第一平面,所述第二卡板包括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端包括旋转连接在所述定位销上的第一平板,所述第三连接端包括旋转连接在所述定位销上的第二平板;所述第一平板的厚度和所述第二平板的厚度之和等于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的距离。
可选的,所述驱动杆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三平面和第四平面,所述第一连杆包括旋转连接在驱动杆上的第三平板,所述第二连杆包括旋转连接在所述驱动杆上的第四平板,所述第三平板的第一端贴合设置在所述第三平面,所述第四平板的第一端贴合设置在所述第四平面。
可选的,所述第三平面和所述第四平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三平板的第一端的厚度、以及所述第四平板的第一端的厚度之和等于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的距离。
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三平板的第二端通过销轴旋转连接,所述第四连接端与所述第四平板的第二端通过销轴旋转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端包括第五平板、所述第四连接端包括第六平板;所述第三平板的第二端贴合连接在所述第五平板,所述第四平板的第二端贴合连接在所述第六平板;所述第三平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平板的厚度之和、所述第四平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平板的厚度之和均与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的距离相同。
可选的,所述驱动杆与气缸驱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动抓手,通过驱动杆沿着垂直于定位销的方向在第一卡板上可滑移设置,可使第一夹爪的抓块和第二夹爪的抓块相对靠近或者远离进而实现夹持或者脱离塑料瓶,其中第一连杆与抓块之间仅有一个第一夹爪、第二连杆与抓块之间仅有一个第二夹爪,减少了中间的部件量,减小了气动抓手张开时占据的空间,避免了干涉生产线,保证了气动抓手和生产线的稳定运行,且增加了第二连杆与抓块之间的卡接作用力传递的稳定性,增加了第一连杆与抓块之间的卡接作用力传递的稳定性,第一夹爪和第二夹爪还均旋转连接在定位销上,进一步地增加了第一夹爪和第二夹爪的稳定性,降低了气动抓手的晃动量,减小了夹持偏差,提高了夹持塑料瓶时定位的精确性。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中优选实施例,以助于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气动抓手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气动抓手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气动抓手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气动抓手的第四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气动抓手的正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气动抓手的后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气动抓手的右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气动抓手的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气动抓手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气动抓手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气动抓手的第二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气动抓手的第三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气动抓手的第四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气动抓手的正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气动抓手的后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气动抓手的右视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气动抓手的俯视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气动抓手的仰视图。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动抓手,包括第一卡板1、定位销3、第一夹爪4、第二夹爪5、驱动杆6、第一连杆7、以及第二连杆8。
请同时参照图1至图9,所述定位销3垂直安装在第一卡板1上,所述第一夹爪4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端41和第二连接端42,所述第二夹爪5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连接端51和第四连接端52,所述第一连接端41和所述第三连接端51均连接在所述定位销3上并绕所述定位销3的轴线旋转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端42与所述第四连接端52均安装有用于夹持塑料瓶的抓块10;所述驱动杆6在所述第一卡板1上沿垂直于所述定位销3的方向可滑移设置;所述第一连杆7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杆8的第一端均旋转连接在所述驱动杆6上,且旋转轴线均平行于所述定位销3,所述第一连杆7的第二端旋转连接在所述第一夹爪4上,所述第二连杆8的第二端旋转连接在所述第二夹爪5上,且旋转轴线均平行于所述定位销3。
本实施例中,通过驱动杆6沿着垂直于定位销3的方向在第一卡板1上可滑移设置,可使第一夹爪4的抓块10和第二夹爪5的抓块10相对靠近或者远离进而实现夹持或者脱离塑料瓶,其中第一连杆7与抓块10之间仅有一个第一夹爪4、第二连杆8与抓块10之间仅有一个第二夹爪5,减少了中间的部件量,减小了气动抓手张开时占据的空间,避免了干涉生产线,保证了气动抓手和生产线的稳定运行,且增加了第二连杆8与抓块10之间的卡接作用力传递的稳定性,增加了第一连杆7与抓块10之间的卡接作用力传递的稳定性,第一夹爪4和第二夹爪5还均旋转连接在定位销3上,进一步地增加了第一夹爪4和第二夹爪5的稳定性,降低了气动抓手的晃动量,减小了夹持偏差,提高了夹持塑料瓶时定位的精确性。
可选的,所述气动抓手还包括转轴9,所述转轴9垂直安装在所述驱动杆6上,所述第一连杆7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杆8的第一端均旋转连接在所述转轴9上,且旋转轴线为所述转轴9的轴线。本实施例可使第一连杆7和第二连杆8均采用轴孔连接的方式安装在转轴9上,实现了与驱动杆6的稳定连接。当驱动杆6朝远离定位销3的方向移动时,第一连杆7和第二连杆8之间的夹角变小,驱动第二连接端42和第四连接端52相互靠近,实现两个抓块10之间的夹角减小,实现对塑料瓶的夹持;当驱动杆6朝靠近定位销3的方向移动时,第一连杆7和第二连杆8之间的夹角变大,驱动第二连接端42和第四连接端52远离,实现两个抓块10之间的夹角变大,与塑料瓶的脱离。
可选的,所述气动抓手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卡板1相对设置的第二卡板2,所述定位销3上相对设置的两端分别一一对应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卡板1和所述第二卡板2上;所述第一连接端41和所述第三连接端51均位于所述第一卡板1与所述第二卡板2之间。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卡板1和第二卡板2可以将第一连接端41和第二连接端42限定在固定的范围内,有利于增加第一连接端41和第二连接端42的结构稳定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卡板1上开设有第一腰孔12,所述第二卡板2上开设有第二腰孔22,所述第一腰孔12与所述第二腰孔22对齐设置且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驱动杆6的滑移方向,所述转轴9上相对设置的两端分别一一对应地可滑移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腰孔12和所述第二腰孔22内。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卡板1与第二卡板2首先对安装在转轴9上的第一连杆7和第二连杆8在轴向上进行限位,增加了第一连杆7和第二连杆8旋转的稳定性,其次,第一腰孔12和第二腰孔22对驱动杆6的移动方形进行了限定,增加了驱动杆6滑移的精确性。
进一步地,转轴9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一一对应地安装在第一腰孔12和第二腰孔22内,第一套筒的外径等于第一腰孔12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之间的距离,第二套筒的外径等于第二腰孔22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之间的距离,可以有效地避免转轴9的两端在第一腰孔12和第二腰孔22内发生晃动,进一步地增加驱动杆6滑移的精确性。
较佳的,所述第一卡板1包括第一平面11,所述第二卡板2包括第二平面21,所述第一平面11与所述第二平面21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端41包括旋转连接在所述定位销3上的第一平板,所述第三连接端51包括旋转连接在所述定位销3上的第二平板;所述第一平板的厚度和所述第二平板的厚度之和等于所述第一平面11与所述第二平面21之间的距离。本实施例可使第一连接端41沿着定位销3的轴向宽度、第三连接端51沿着定位销3的轴向宽度之和等于第一卡板1和第二卡板2之间的距离,防止第一连接端41和第三连接端51在定位销3的轴向上进行滑移,有利于进一步地增加第一连接端41和第三连接端51旋转时的平稳性,进一步地增加两个抓块10夹持时的精确性。
可选的,所述驱动杆6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三平面61和第四平面62,所述第一连杆7包括旋转连接在驱动杆6上的第三平板,所述第二连杆8包括旋转连接在所述驱动杆6上的第四平板,所述第三平板的第一端贴合设置在所述第三平面61,所述第四平板的第一端贴合设置在所述第四平面62。本实施可使第三平板和第四平板分别位于驱动杆6上相对设置的两侧,保证了第一连杆7和第二连杆8旋转的稳定性,此外,第三平板与驱动杆6为平面接触、第四平板与驱动杆6同样为平面接触,通过增加第三平板与驱动杆6的接触面积,第四平板与驱动杆6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地增加了第一连杆7与第二连杆8旋转连接在驱动杆6上的稳定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三平面61和所述第四平面62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三平板的第一端的厚度、以及所述第四平板的第一端的厚度之和等于所述第一平面11与所述第二平面21之间的距离。本实施例可在转轴9的轴向上对第三平板和第四平板进行限位,防止第三平板和第四平板在转轴9的轴向上进行滑移,有利于进一步地增加第三平板和第四平板旋转时的平稳性,提高了两个抓块10夹持塑料瓶的精准性。
较佳的,所述第二连接端42与所述第三平板的第二端通过销轴旋转连接,所述第四连接端52与所述第四平板的第二端通过销轴旋转连接。本实施例提供的销轴连接方式具有便于拆卸、稳定性好的优势。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端42包括第五平板、所述第四连接端52包括第六平板;所述第三平板的第二端贴合连接在所述第五平板,所述第四平板的第二端贴合连接在所述第六平板;所述第三平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平板的厚度之和、所述第四平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平板的厚度之和均与所述第一平面11与所述第二平面21之间的距离相同。本实施例可使第二连接端42与第一连杆7的厚度之和等于第一卡板1和第二卡板2的距离之和,第四连接端52与第二连杆8的厚度之和等于第一卡板1和第二卡板2之间的距离之和,避免第二连接端42和第一连杆7在旋转时、第四连接端52和第二连杆8在旋转时在旋转轴线所在的方向上发生晃动,进一步地增加了两个抓块10夹持塑料瓶的精准性。
可选的,所述驱动杆6与气缸驱动连接。本实施例中的驱动杆6在气缸的驱动下朝远离或者靠近定位销3的方向进行移动,实现两个抓块10对塑料瓶的夹持和脱离。
本实施例提供的气动抓手,通过驱动杆6沿着垂直于定位销3的方向在第一卡板1上可滑移设置,可使第一夹爪4的抓块10和第二夹爪5的抓块10相对靠近或者远离进而实现夹持或者脱离塑料瓶,其中第一连杆7与抓块10之间仅有一个第一夹爪4、第二连杆8与抓块10之间仅有一个第二夹爪5,减少了中间的部件量,减小了气动抓手张开时占据的空间,避免了干涉生产线,保证了气动抓手和生产线的稳定运行,且增加了第二连杆8与抓块10之间的卡接作用力传递的稳定性,增加了第一连杆7与抓块10之间的卡接作用力传递的稳定性,第一夹爪4和第二夹爪5还均旋转连接在定位销3上,进一步地增加了第一夹爪4和第二夹爪5的稳定性,降低了气动抓手的晃动量,减小了夹持偏差,提高了夹持塑料瓶时定位的精确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气动抓手,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卡板和垂直安装在所述第一卡板上的定位销;
第一夹爪和第二夹爪,所述第一夹爪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夹爪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连接端和第四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三连接端均连接在所述定位销上并绕所述定位销的轴线旋转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四连接端均安装有用于夹持工件的抓块;
驱动杆,所述驱动杆在所述第一卡板上沿垂直于所述定位销的方向可滑移设置;
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均旋转连接在所述驱动杆上,且旋转轴线均平行于所述定位销,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旋转连接在所述第一夹爪上,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旋转连接在所述第二夹爪上,且旋转轴线均平行于所述定位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抓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动抓手还包括转轴,所述转轴垂直安装在所述驱动杆上,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均旋转连接在所述转轴上,且旋转轴线为所述转轴的轴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动抓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动抓手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卡板相对设置的第二卡板,所述定位销上相对设置的两端分别一一对应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卡板和所述第二卡板上;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三连接端均位于所述第一卡板与所述第二卡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动抓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板上开设有第一腰孔,所述第二卡板上开设有第二腰孔,所述第一腰孔与所述第二腰孔对齐设置且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驱动杆的滑移方向,所述转轴上相对设置的两端分别一一对应地可滑移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腰孔和所述第二腰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动抓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板包括第一平面,所述第二卡板包括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端包括旋转连接在所述定位销上的第一平板,所述第三连接端包括旋转连接在所述定位销上的第二平板;所述第一平板的厚度和所述第二平板的厚度之和等于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动抓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杆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三平面和第四平面,所述第一连杆包括旋转连接在驱动杆上的第三平板,所述第二连杆包括旋转连接在所述驱动杆上的第四平板,所述第三平板的第一端贴合设置在所述第三平面,所述第四平板的第一端贴合设置在所述第四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动抓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平面和所述第四平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三平板的第一端的厚度、以及所述第四平板的第一端的厚度之和等于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动抓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三平板的第二端通过销轴旋转连接,所述第四连接端与所述第四平板的第二端通过销轴旋转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动抓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端包括第五平板、所述第四连接端包括第六平板;所述第三平板的第二端贴合连接在所述第五平板,所述第四平板的第二端贴合连接在所述第六平板;
所述第三平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平板的厚度之和、所述第四平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平板的厚度之和均与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的距离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气动抓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杆与气缸驱动连接。
CN201822212827.5U 2018-12-26 2018-12-26 气动抓手 Active CN2094789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12827.5U CN209478925U (zh) 2018-12-26 2018-12-26 气动抓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12827.5U CN209478925U (zh) 2018-12-26 2018-12-26 气动抓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478925U true CN209478925U (zh) 2019-10-11

Family

ID=681286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212827.5U Active CN209478925U (zh) 2018-12-26 2018-12-26 气动抓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4789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81279B (zh) 多自由度机械手夹具
CN108656087A (zh) 一种驱动平行布置的两转动一移动三自由度并联机构
JP2012166297A (ja) ロボットハンド及びロボット装置
CN207044195U (zh) 一种新型机器人关节装置
CN109015607A (zh) 一种工业机器人可调节连接底座
CN101844358A (zh) 变构型机械手爪的手指旋转移动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104908060B (zh) 五自由度并串联仿生肩关节
CN207824583U (zh) 一种透镜研磨机的上料装置
CN207206404U (zh) 一种并联式夹持机构
CN209478925U (zh) 气动抓手
CN108581598A (zh) 一种用于汽车零部件加工的翻转装置
CN106002986B (zh) 一种具体有双竖直滑座的码垛机器人
CN206825405U (zh) 各向同性空间二自由度转动并联机器人
CN207924994U (zh) 一种机器人多功能应用实训设备
CN110193862A (zh) 一种多层高密度多层埋孔印制板埋孔加工装置及方法
CN209734152U (zh) 一种全被动型主操作手
CN208614774U (zh) 一种驱动平行布置的两转动一移动三自由度并联机构
CN209007312U (zh) 移载装置、上下料设备以及曲面玻璃抛光机
CN206551011U (zh) 一种基于抓取并联机构的六自由度并联装置
CN205870524U (zh) 搬运码垛伺服机械手臂
CN213859271U (zh) 一种气动通用上下料机械手
TWM310796U (en) Multi-joint mechanical arm structure
CN105881571B (zh) 柔性耦合单驱动拟人手指
CN215469421U (zh) 一种手机摄像头马达检测用拆卸装置
CN209717723U (zh) 一种工业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夹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