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48065U - 一种插座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插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448065U
CN209448065U CN201822140944.5U CN201822140944U CN209448065U CN 209448065 U CN209448065 U CN 209448065U CN 201822140944 U CN201822140944 U CN 201822140944U CN 209448065 U CN209448065 U CN 2094480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copper bar
jack
sleeve
fixing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14094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加俊
黄楚琼
章卫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ngniu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ull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ull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ull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14094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4480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4480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4480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电气设备领域,提供了一种插座,包括壳体、设于壳体内的固定座、固定于固定座上的L极铜条、N极铜条及E极铜条;壳体的第一表面设有三极插孔,壳体的第二表面设有两极插孔;L极铜条与三极插孔及两极插孔的L极插套连接,N极铜条与三极插孔及两极插孔的N极插套连接,E极铜条与三极插孔的E极插套连接,E极铜条与L极铜条及N极铜条呈高度差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座通过将两极插孔和三极插孔设置在壳体的不同表面上,方便用户同时使用三极插孔与两极插孔;同时E极铜条与L极铜条及N极铜条呈高度差设置,增大了E极铜条与L极铜条及N极铜条的电气间隙,插座安全性能好。

Description

一种插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气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插座。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各类电器,使用电器必须要电源插座。电源插座是为家用电器提供电源接口的电气设备,也是住宅电气设计中使用较多的电气附件,它与人们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现有技术中,大多数插座设置有集成三极插孔和两极插孔的五孔插孔,而五孔插孔只能插入一个三极插头或者两极插头,无法同时插接三极插头或者两极插头,因此会存在两极孔或三极孔的浪费,没有充分利用插座的空间,且不方便用户使用插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插座,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插座由于五孔插孔只能插入一个三极插头或者两极插头,会存在两极孔或三极孔的浪费,没有充分利用插座的空间,且不方便用户使用插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插座,包括壳体、设于所述壳体内的固定座、固定于所述固定座上的L极铜条、N极铜条及E极铜条;
所述壳体的第一表面设有三极插孔,所述壳体的第二表面设有两极插孔,所述三极插孔的L极插孔和所述两极插孔的L极插孔分别设有L极插套,所述三极插孔的N极插孔和所述两极插孔的N极插孔分别设有N极插套,所述三极插孔的E极插孔设有E极插套,所述L极铜条与所述L极插套连接,所述N 极铜条与所述N极插套连接,所述E极铜条与所述E极插套连接;
所述L极铜条、所述N极铜条及所述E极铜条沿同一方向分布,且所述E 极铜条与所述L极铜条及所述N极铜条呈高度差设置。
优选的,所述L极铜条、所述N极铜条及所述E极铜条中一者设于所述固定座的上侧,另二者设于所述固定座的下侧。
优选的,所述L极铜条和所述N极铜条设于所述固定座的下侧,所述L极铜条和所述N极铜条平行间隔设置,所述E极铜条设于所述固定座的边缘位置。
优选的,所述固定座的一侧垂直延伸形成一隔板,所述隔板用于间隔所述 E极铜条与所述两极插孔的所述L极插套和所述N极插套;所述固定座设有与所述隔板相对间隔设置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所述隔板间隔形成一卡槽,所述E极铜条卡设于所述卡槽。
优选的,所述L极铜条、所述N极铜条及所述E极铜条设于所述固定座的同侧,所述L极铜条和所述N极铜条上下平行间隔设置且位于所述固定座的中部,所述E极铜条设于所述固定座的边缘位置。
优选的,所述L极铜条与所述L极插套一体成型,所述N极铜条与所述N 极插套一体成型,所述E极铜条与所述E极插套一体成型。
优选的,所述插座还包括开关,所述L极铜条一端与所述开关的一引脚连接,所述开关的另一引脚与电源线的火线连接,所述N极铜条与电源线的零线铆接,所述E极铜条与电源线的地线铆接。
优选的,所述壳体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左右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以及设于分别其两端的两端面,所述上表面设有至少两个三极插孔,所述第一侧表面设有至少两个两极插孔,所述两极插孔和所述三极插孔的分布方向相同,所述L极铜条、所述N极铜条及所述E极铜条沿所述两极插孔和所述三极插孔的分布方向布置。
优选的,所述第二侧表面还设有至少两个两极插孔;所述两极插孔的L极插套和所述三极插孔的L极插套同时与所述L极铜条一体成型,所述两极插孔的N极插套和所述三极插孔的N极插套同时与所述N极铜条一体成型。
优选的,其中一所述端面还设有两极插孔,所述L极铜条的末端延伸形成 L极插套,所述N极铜条的末端延伸形成N极插套,所述L极插套设于所述两极插孔的L极插孔,所述N极插套设于所述两极插孔的N极插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座通过将两极插孔和三极插孔设置在壳体的不同表面上,用户可同时使用三极插孔与两极插孔,且相互不影响,方便用户使用插座;同时将E极铜条与L极铜条及N极铜条呈高度差设置,增大了E极铜条与L 极铜条及N极铜条的电气间隙,从而有效提高该插座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插座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插座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插座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插座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插座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图6为图5所示结构的立体结构分解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插座的立体结构分解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插座的立体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插座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插座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插座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插座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插座的立体结构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插座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插座的立体结构分解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插座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插座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插座的立体结构分解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插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插座的部分结构立体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插座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座通过将两极插孔和三极插孔设置在壳体的不同表面上,用户可同时使用三极插孔与两极插孔,且相互不影响,方便用户使用插座;同时将E极铜条与L极铜条及N极铜条呈高度差设置,增大了E极铜条与L 极铜条及N极铜条的电气间隙,从而有效提高该插座的安全性能。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1-图4,该插座包括壳体11、设于壳体11内的固定座12、固定于固定座12上的L极铜条13、N极铜条14及E极铜条15。L极铜条13、N 极铜条14及E极铜条15分别与电源线的火线、零线及地线电连接。
壳体11的第一表面设有三极插孔16,壳体11的第二表面设有两极插孔17,由于三极插孔16与两极插孔17分别布置在壳体11的不同表面上,用户可同时使用三极插孔16与两极插孔17,从而可同时插入三极插头和两极插头,且相互不影响,方便用户使用;同时,采用相同尺寸的插座可布置更多的插孔,从而提高了插座的空间利用效率。
三极插孔16的L极插孔161和两极插孔17的L极插孔171分别设有L极插套100,三极插孔16的N极插孔162和两极插孔17的N极插孔172分别设有N极插套101,三极插孔16的E极插孔163设有E极插套103,L极铜条13 与L极插套100连接,N极铜条14与N极插套101连接,E极铜条15与E极插套103连接。
L极铜条13、N极铜条14及E极铜条15沿同一方向分布,且E极铜条15 与L极铜条13及N极铜条14呈高度差设置。由于E极铜条15与L极铜条13 及N极铜条14呈高度差设置,即E极铜条15与L极铜条13及N极铜条14 在壳体11内呈不同的高度设置,从而增大了E极铜条与L极铜条及N极铜条的电气间隙,从而有效提高该插座的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壳体11包括具有容纳空间的底壳111和盖板112,底壳111和盖板112相互盖合形成封闭的容纳空间。
本实施例中,壳体11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上表面113和下表面(未标号)、左右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表面115和第二侧表面116以及设于分别其两端的两端面117。上表面113设有至少两个三极插孔16,第一侧表面115设有至少两个两极插孔17,两极插孔17和三极插孔16的分布方向相同,L极铜条13、N极铜条14及E极铜条15沿两极插孔17和三极插孔16的分布方向布置。本实施例中,通过将两极插孔17设置在壳体11的第一侧表面115上,并将三极插孔16设置在壳体11的上表面113,用户可同时使用三极插孔16与两极插孔17,且相互不影响,方便用户使用插座。其中,两极插孔的数量不限,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插座还包括开关18,L极铜条13一端与开关18的一引脚连接,开关18的另一引脚与电源线的火线连接,N极铜条14与电源线的零线铆接,E极铜条15与电源线的地线铆接。
通过将N极铜条14与电源线的零线铆接,E极铜条15与电源线的地线铆接,取代铜条焊接连接的方式,防止焊接时焊锡烧蚀壳体,且避免焊接存在虚焊而导致连接不牢固。同时,为了加强铜条的连接稳固性,在铆接完成后可点取少量焊锡,该铜条连接方式所需焊锡量少,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插座还设有指示灯19,指示灯19的一引脚与L极铜条13焊接,指示灯19的另一引脚N极铜条14焊接。
请结合参照图5-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L极铜条13、N极铜条14及 E极铜条15中一者设于固定座12的上侧,另二者设于固定座12的下侧。固定座12起到隔离L极铜条13、N极铜条14及E极铜条15的作用,有效利用了固定座12隔离L极铜条13、N极铜条14及E极铜条15,从而使L极铜条、N 极铜条及E极铜条保持足够的电气间隙,进一步提高插座的安全性能,且空间利用效率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L极铜条13和N极铜条14设于固定座12 的下侧,L极铜条13和所述N极铜条14平行间隔设置,E极铜条15设于固定座12的上侧,且E极铜条15设于固定座12的边缘位置。通过将L极铜条 13和N极铜条14上下平行间隔设置,充分利用插座空间,减小了L极铜条13 和N极铜条14占用壳体内部的空间,从而有利于插座尺寸的小型化。同时,通过将E极铜条15设于固定座12的边缘位置,进一步增大了E极铜条15与L 极铜条13和N极铜条14之间的电气间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L极铜条13设于N极铜条14的远离固定座12的一侧,即N极铜条14位于L极铜条13的上方,L极铜条13相对固定座12的一端凸出并与开关18的一引脚连接,N极铜条14相对固定座12的一端凸出并与电源线的零线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固定座12的一侧垂直延伸形成一隔板121,隔板121用于间隔E极铜条15与两极插孔17的L极插套100和N极插套101。由于E极铜条15离设置在壳体11的第二表面上的两极插孔17的L极插套100 和N极插套101距离较近,因此通过设置隔板121间隔E极铜条15与两极插孔17的L极插套100和N极插套101,隔板121起到辅助隔离的作用,进而提高插座的安全性能。
本实施例中,固定座12设有与隔板121相对间隔设置的固定板122,固定板122与隔板121间隔形成一卡槽123,E极铜条15卡设于卡槽123。通过设置卡槽123,便于将E极铜条15固定在固定座12上,方便E极铜条15与固定座12的装配。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座12设有分别与L极铜条13上的L极插套100、 N极铜条14的N极插套101及E极铜条15的E极插套103配合设置的固定槽 (未标号),L极铜条13上的L极插套100、N极铜条14的N极插套101及 E极铜条15的E极插套103对应卡设于固定座12上的固定槽,使L极铜条13、 N极铜条14及E极铜条15与固定座12形成一体式结构。通过将固定座与各铜条组配成一体,一方面便于固定座与各铜条的整体搬运,且不会导致铜条变形;另一方面,可先将各铜条与对应电线或开关引脚焊接,再安装到壳体内,避免焊接时焊锡飞溅至壳体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E极铜条15的一侧向垂直L极铜条13及 N极铜条14方向延伸出延伸部151,E极插套103连接于延伸部151的末端。通过将E极铜条15的一侧向垂直L极铜条13及N极铜条14方向延伸出延伸部151,从而保证延伸部151末端的E极插套103与三极插孔16的L极插套 100和N极插套101大致处于相同高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E极铜条15、L极铜条13及N极铜条14 均呈长条状,其中L极铜条13及N极铜条14沿壳体11的长度方向平铺式设置在壳体11内,E极铜条15则沿壳体11的长度方向分布且竖立式设置壳体 11内。通过将E极铜条15竖立式设置壳体11内,增大了E极铜条15与L极铜条13及N极铜条14的沿壳体11宽度方向的距离,有利于增大电气间隙,同时减小了E极铜条15占用沿壳体宽度的空间,利于壳体内其他部件的布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L极铜条13与L极插套100一体成型,N 极铜条14与N极插套101一体成型,E极铜条15与E极插套103一体成型。通过将各插套与其连接的铜条一体成型设置,连接稳定,避免焊接存在虚焊,提高了插套与铜条连接处的耐高温性能,从而提高电流承载能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三极插孔16的L极插套100和两极插孔 17的L极插套100分别位于L极铜条13的两侧,且沿L极铜条13的长度方向分布;三极插孔16的N极插套101和两极插孔17的N极插套101分别位于 N极铜条14的两侧,且沿N极铜条14的长度方向分布。通过将插套设置在铜条的相对两侧,便于模具制作,从而便于铜条及插套的成型加工。
本实施例提供的插座通过将两极插孔设置在壳体的第一侧表面上,并将三极插孔设置在壳体的上表面,用户可同时使用三极插孔与两极插孔,且相互不影响,方便用户使用插座。同时将E极铜条与L极铜条及N极铜条呈高度差设置,增大了E极铜条与L极铜条及N极铜条的电气间隙,从而有效提高该插座的安全性能。
实施例二
请结合参照图8-图12,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做的优化改进,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二中,第二侧表面116还设有至少两个两极插孔17;该两极插孔17内分别设有L极插套100和N极插套101,两极插孔17 的L极插套100和三极插孔16的L极插套100同时与L极铜条13一体成型,两极插孔17的N极插套101和三极插孔16的N极插套101同时与N极铜条 14一体成型。
本实施例中,壳体11的上表面113同样设有至少两个三极插孔16,第一侧表面115设有至少两个两极插孔17,两极插孔17和三极插孔16的分布方向相同,L极铜条13、N极铜条14及E极铜条15沿两极插孔17和三极插孔16 的分布方向布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插座通过将两极插孔设置在壳体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面上,并将三极插孔设置在壳体的上表面,用户可同时使用三极插孔与两极插孔,且相互不影响,方便用户使用插座。
实施例三
请结合参照图13-图17,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做的优化改进,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其中一端面117还设有两极插孔17,L 极铜条13的末端延伸形成L极插套100,N极铜条14的末端延伸形成N极插套101,L极插套100设于两极插孔17的L极插孔171,N极插套101设于两极插孔17的N极插孔172。
本实施例中,上表面113设有至少两个三极插孔16,第一侧表面115设有至少两个两极插孔17,两极插孔17和三极插孔16的分布方向相同,L极铜条 13、N极铜条14及E极铜条15沿两极插孔17和三极插孔16的分布方向布置。除此之外,两极插孔还可同时设置在壳体的第一侧表面、第二侧表面及端面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插座通过将两极插孔设置在壳体的第一侧表面和端面上,并将三极插孔设置在壳体的上表面,用户可同时使用三极插孔与两极插孔,且相互不影响,方便用户使用插座。
实施例四
请结合参照图18-20,本实施例四的插座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体相同,该插座包括壳体11、设于壳体11内的固定座12、固定于固定座12上的L极铜条13、N极铜条14及E极铜条15。
壳体11的第一表面设有三极插孔16,壳体11的第二表面设有两极插孔17。三极插孔16的L极插孔161和两极插孔17的L极插孔171分别设有L极插套 100,三极插孔16的N极插孔162和两极插孔17的N极插孔172分别设有N 极插套101,三极插孔16的E极插孔163设有E极插套103,L极铜条13与L 极插套100连接,N极铜条14与N极插套101连接,E极铜条15与E极插套 103连接。
其中,L极铜条13、N极铜条14及E极铜条15沿同一方向分布,且E极铜条15与L极铜条13及N极铜条14呈高度差设置。由于E极铜条15与L 极铜条13及N极铜条14呈高度差设置,即E极铜条15与L极铜条13及N 极铜条14在壳体11内呈不同的高度设置,从而增大了E极铜条与L极铜条及 N极铜条的电气间隙,从而有效提高该插座的安全性能。
本实施例中,L极铜条13与L极插套100一体成型,N极铜条14与N极插套101一体成型,E极铜条15与E极插套103一体成型。通过将各插套与其连接的铜条一体成型设置,连接稳定,避免焊接存在虚焊,提高了插套与铜条连接处的耐高温性能,从而提高电流承载能力。
本实施例中,插座包括开关18,L极铜条13一端与开关18的一引脚铆接,开关18的另一引脚与电源线的火线连接,N极铜条14与电源线的零线铆接, E极铜条15与电源线的地线铆接。通过将N极铜条14与电源线的零线铆接, E极铜条15与电源线的地线铆接,从而取代铜条焊接连接的方式,防止焊接时焊锡烧蚀壳体,避免焊接存在虚焊使连接不牢固。同时,为了加强铜条的连接稳固性,在铆接完成后点取少量焊锡,该铜条连接方式所需焊锡量少,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优选的,N极铜条14与电源线的零线铆接,E极铜条15与电源线的地线铆接。通过将N极铜条14与电源线的零线铆接,E极铜条15与电源线的地线铆接,取代铜条焊接连接的方式,防止焊接时焊锡烧蚀壳体,且避免焊接存在虚焊而导致连接不牢固。同时,为了加强铜条的连接稳固性,在铆接完成后可点取少量焊锡,该铜条连接方式所需焊锡量少,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L极铜条13设于N极铜条14的靠近固定座12的一侧,即N极铜条14位于L极铜条13的下方,L极铜条14相对固定座12的一端凸出并与开关18的一引脚连接,N极铜条14的与电源线的零线连接的一端设于固定座12的中部,电源线的零线伸入固定座12并与N极铜条 14连接。通过将L极铜条13设置在N极铜条14的远离固定座12的一侧,从而N极铜条14无需从相对固定座12一端伸出以与电源线的零线连接,可缩短 N极铜条的长度,从而节省铜条用料,降低生产成本,且零线伸入固定座并与 N极铜条连接,方便N极铜条的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插座通过将E极铜条与L极铜条及N极铜条呈高度差设置,增大了E极铜条与L极铜条及N极铜条的电气间隙,从而有效提高该插座的安全性能;通过将L极铜条设于N极铜条的靠近固定座的一侧,可缩短N极铜条的长度,从而节省铜条用料,降低生产成本,且零线伸入固定座并与N极铜条连接,方便N极铜条的连接。
实施例五
请结合图1-图4、图21,本实施例五的插座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体相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L极铜条13、N极铜条14 及E极铜条15设于固定座12的同侧,L极铜条13和N极铜条14上下平行间隔设置且位于固定座12的中部,E极铜条15设于固定座12的边缘位置。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L极铜条13、N极铜条14及E极铜条15设于固定座 12的同侧,无需翻转固定座12即可将L极铜条13、N极铜条14及E极铜条 15一次性装入固定座12上,方便L极铜条、N极铜条及E极铜条与固定座的组配;同时,通过将E极铜条与L极铜条及N极铜条存在高度差设置,从而增大三者之间的电气间隙,有效提高了插座的安全性能。
同时,为增大E极铜条15与两极插孔17的L极插套100和N极插套101 的电气间隙,可增加E极铜条15离固定座12的距离,保证E极铜条15与两极插孔17的L极插套100和N极插套101足够的电气间隙。
本实施例提供的插座通过将L极铜条、N极铜条及E极铜条设于固定座的同侧,方便L极铜条、N极铜条及E极铜条与固定座的组配;同时将E极铜条与L极铜条及N极铜条呈高度差设置,增大了E极铜条与L极铜条及N极铜条的电气间隙,从而有效提高该插座的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座通过将两极插孔和三极插孔设置在壳体的不同表面上,用户可同时使用三极插孔与两极插孔,且相互不影响,方便用户使用插座;同时将E极铜条与L极铜条及N极铜条呈高度差设置,增大了E极铜条与L 极铜条及N极铜条的电气间隙,从而有效提高该插座的安全性能。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插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设于所述壳体内的固定座、固定于所述固定座上的L极铜条、N极铜条及E极铜条;
所述壳体的第一表面设有三极插孔,所述壳体的第二表面设有两极插孔,所述三极插孔的L极插孔和所述两极插孔的L极插孔分别设有L极插套,所述三极插孔的N极插孔和所述两极插孔的N极插孔分别设有N极插套,所述三极插孔的E极插孔设有E极插套,所述L极铜条与所述L极插套连接,所述N极铜条与所述N极插套连接,所述E极铜条与所述E极插套连接;
所述L极铜条、所述N极铜条及所述E极铜条沿同一方向分布,且所述E极铜条与所述L极铜条及所述N极铜条呈高度差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L极铜条、所述N极铜条及所述E极铜条中一者设于所述固定座的上侧,另二者设于所述固定座的下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L极铜条和所述N极铜条设于所述固定座的下侧,所述L极铜条和所述N极铜条平行间隔设置,所述E极铜条设于所述固定座的上侧,且所述E极铜条设于所述固定座的边缘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的一侧垂直延伸形成一隔板,所述隔板用于间隔所述E极铜条与所述两极插孔的所述L极插套和所述N极插套;所述固定座设有与所述隔板相对间隔设置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所述隔板间隔形成一卡槽,所述E极铜条卡设于所述卡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L极铜条、所述N极铜条及所述E极铜条设于所述固定座的同侧,所述L极铜条和所述N极铜条上下平行间隔设置且位于所述固定座的中部,所述E极铜条设于所述固定座的边缘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L极铜条与所述L极插套一体成型,所述N极铜条与所述N极插套一体成型,所述E极铜条与所述E极插套一体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还包括开关,所述L极铜条一端与所述开关的一引脚连接,所述开关的另一引脚与电源线的火线连接,所述N极铜条与电源线的零线铆接,所述E极铜条与电源线的地线铆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左右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以及设于分别其两端的两端面,所述上表面设有至少两个三极插孔,所述第一侧表面设有至少两个两极插孔,所述两极插孔和所述三极插孔的分布方向相同,所述L极铜条、所述N极铜条及所述E极铜条沿所述两极插孔和所述三极插孔的分布方向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表面还设有至少两个两极插孔;所述两极插孔的L极插套和所述三极插孔的L极插套同时与所述L极铜条一体成型,所述两极插孔的N极插套和所述三极插孔的N极插套同时与所述N极铜条一体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其中一所述端面还设有两极插孔,所述L极铜条的末端延伸形成L极插套,所述N极铜条的末端延伸形成N极插套,所述L极插套设于所述两极插孔的L极插孔,所述N极插套设于所述两极插孔的N极插孔。
CN201822140944.5U 2018-12-19 2018-12-19 一种插座 Active CN2094480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40944.5U CN209448065U (zh) 2018-12-19 2018-12-19 一种插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40944.5U CN209448065U (zh) 2018-12-19 2018-12-19 一种插座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448065U true CN209448065U (zh) 2019-09-27

Family

ID=680145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140944.5U Active CN209448065U (zh) 2018-12-19 2018-12-19 一种插座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4480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04527B (zh) 电连接器
CN2694564Y (zh) 可换插脚的电源插头
CN206727323U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09448065U (zh) 一种插座
CN203797414U (zh) 便于自动化生产的led球泡灯结构
CN202094652U (zh) 迷你型可换插脚的充电器
CN205863514U (zh) 电连接器
CN205509181U (zh) 一种新型大电流连接器
JP3056347U (ja) マルチタイプ安全コンセントアダプター
CN208723142U (zh) 一种直插式继电器插座结构
CN209497033U (zh) 一种方形插座
CN201230024Y (zh) 多功能电连接器插座及其插头
CN207530231U (zh) 一种多功能的插线板
CN205863513U (zh) 一种多面插座
CN211480390U (zh) 一种新型dc防水公母座
CN217329873U (zh) 一种线束分离型脉冲点火器
CN210169818U (zh) 杯体组件及其食物料理机
CN208889951U (zh) 一种多层结构稳定型usb插座
CN208797247U (zh) 一种改变焊脚方向的电源插座
CN209169637U (zh) 一种电源分配单元
CN212486377U (zh) 适配器壳体及电源适配器
CN211743334U (zh) 一种便于装配的电池包
CN108847543A (zh) 一种直插式模块插座
CN218456162U (zh) 插座
CN207409707U (zh) 一种装配方便的金属排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